太湖是怎么形成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2收藏

太湖是怎么形成的,第1张

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近年来,太湖西南侧的圆弧地貌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陨石冲击坑成因说”的关注及争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学者们就对太湖冲击坑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索。1993年,王尔康教授等在太湖厥山岛发现震裂锥,并于2001年报道了太湖诸岛砂岩石英中成“人”字形的微裂隙,提出其可能是冲击压力卸载的产物。此后的10多年间,虽然专家们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岩石中找到了石英微裂隙及变形纹等重要证据,但因为这些变形特征存在多解性,太湖冲击成因的假说仍难得到证实,太湖形成之谜的破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2003年10月,太湖周边湖泊——石湖开始了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王金来和王家超在石湖沉积的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还有一些形状似人或动物的石头,他们怀疑是“天外来客”陨石,于是不断请教苏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多位专家学者,探索究竟。由于这些石头奇特,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2008年初,王金来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王鹤年教授,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多名南大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这些奇石展开了深入研究,并组织了多次太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实地考察。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证明这些“奇石”是太湖冲击坑的溅射物。

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为太湖系陨石冲击坑的论断提供了确实的证据,结合近20年来有关学者对太湖研究已得的证据和数据,可以确证太湖属陨石冲击坑成因。据悉,随着课题组对太湖冲击坑的构造特征及冲击坑形成机制(彗星爆炸或陨石冲击)研究的深入,太湖冲击坑的真实面貌将更清晰地展示,也将对揭示太湖美丽景观的形成和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演化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分类:  百家谱

谱名: 安徽太湖《朱氏宗谱》六卷首二卷

 书名据版心、书签、书名叶题

版本堂号: 民国六年白鹿堂木活字本

册数: 八册

修纂者: 朱文忠主修

开本: 长264厘米、宽168厘米、厚96厘米

目录: 卷首上圣谕、诰勅、婺源茶院世谱系、修茶院世谱训、集族讲谱说、文公格言、文公家训、迁居告家庙文、赠官告皇考文、祭造远祖墓文、归新安祭墓文、复黄勉斋叔代聘启、致仕告家庙文、松公迁墓记、告考妣文、祝孺人圹记、冠字元晦祝文、文公传、历代源流世系、婺源茶院至和州世系、德真公下支世系、学禄公支下世系、学寿公支下世系;卷首下目录、旧序跋、谱引、新序、修谱派行名次;卷首二(即卷一)谱论、谱式二十八条、凡例、家训、家规、列传;卷二至六世系、家礼仪节、山图、契传、捐约、议约、收谱字号。

迁徙经过: 始祖德真,贡士,仕宣州教授,明初自吉水县迁江西德安县。至十世,希真,字茂卿,清顺治年由西同迁太湖白洋保,卜居黄泥坂;希奎,讳胜魁,字明溪,居太湖;希斗,字任吾,同兄同居太湖。此即三大房所修。

排行:  德泽绵远学 胜孟宗知希 必发可兆名 忠文起家声

 礼乐从先进 诗书裕后昆 前贤宏矩笵 奕禩懋奇英

历修年代: 清乾隆癸丑创修,道光己亥二修,同治丙寅三修、光绪丙申四修,此为五修。

赏析: 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济慈”的现代著名诗人朱湘及其父朱延熙出于此族,为奎公孙发显支下。延熙为十六世,文同(即朱湘)为十七世。

 朱延熙,生于咸丰二年,字季卿,号益斋。光绪丙戌年进士。长期供职于翰林院,直到五十岁,才结束翰林院的生活,调任湖北武昌盐巡道,不久又调往湖南辰州盐巡道,是张之洞的下属。朱延熙在家时,娶同乡余可行的女儿余氏为妻,生育一男二女,光绪十五年余氏不幸病故。朱延熙继娶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弟、湖北候补知府张之清女,朱湘即为张氏所生。

 朱湘(1904—1933),字子沅,一生致力探索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提倡诗歌的“形式美”。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1926年与人合办《晨报诗镌》。1929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朱湘为人外冷内热,性情孤傲、倔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离开安大后,南北奔走求教职未果,心灰意冷,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年轻的朱湘一生只活了29岁,他以杰出的诗歌、散文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

 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

 关于这部家谱,余世磊在《朱湘的前十一年》《朱湘与二嫂薛琪瑛》、《以讹传讹——朱湘研究的几处硬伤》中均引用过这部家谱,以此考证了不少外界不实的传闻,由此认为这部《朱氏宗谱》“非常珍贵”。事实也确是如此,这部在朱湘生前所修的家谱当时仅不过印了二十八部,流传至今存世自是更为稀少,抛去资料性不说,仅以物以稀为贵来衡量,也是极珍贵的。

分享:

太湖最深处约为5米。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平均水深约为2米。太湖的湖泊面积约为243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为2338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公里。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太湖周围环绕着许多河流和河口。

太湖的形成原因

据研究,太湖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在太湖的三山岛发现了喷发角砾岩、原生二次喷发的凝灰角砾岩和弱熔结玻屑凝灰岩等证据。此外,还在三山岛北部和西部发现了遍布的火山角砾岩和火山弹,这些都证明了火山活动对太湖形成的影响。岩浆活动降低了太湖及其周边的地下热压和容重,产生了负压,导致了该地区新生代缓慢的沉降,最终形成了太湖及其周边的大小湖泊。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笠泽,一直以来被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太湖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她的秀丽风景、富饶沃土上,更在于她背后的人文故事、历史传说,这些赋予了太湖更深沉的魅力。

在黎明时分,太阳露出了脸,射出万道光芒,哺育着大地,万物笑开颜。

待日落时分,那一抹晚霞,便默默地,凝聚了一天的精华,在夜之将至时,迸发出所有的能量,把美尽情释放。

被齐天大圣打落凡间的银盘

太湖把周围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与大小湖荡串连起来,滋养江南,那太湖的水是哪里来的呢?

相传王母娘娘做寿,玉皇大帝抬去一个大银盆,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凿的飞禽走兽,简直是一个聚宝盆。后来王母娘娘设蟠桃会,没请弼马温,孙悟空大闹天宫,这只大银盆,也被他一棒打了下去。银盆从天上落下,跌到地上,化作三万六千顷的湖。由于此湖是从天而降,人们将“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化作一点,成了“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

喜欢晚霞,爱它的色彩,浓郁,如陈酿的美酒;爱它的气势,层层叠叠,如排山倒海般恢宏。

范蠡情系西施泛舟于太湖

春秋末期,范蠡为辅佐勾践打败吴国,物色美女送给夫差,就这样,西施和郑旦被选中送到吴国。但在这过程中,范蠡与西施产生了感情,并私订终身。

在晋朝孔晔的《会稽记》中说,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乃西施当年纱石。“纱”就是“浣”。

不过在明朝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里,就变成了范蠡游春到萝,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

公元前473年越国败吴,实现了复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为上将军,但他急流勇退,离开越国,带着恋人西施泛舟江湖。

范蠡与西施的结局,最早出现于《越绝书》:“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当然,不管实际如何,都表达了人们对于“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喜欢晚霞,爱它的色彩,浓郁,如陈酿的美酒;爱它的气势,层层叠叠,如排山倒海般恢宏。

孝子寒冬破冰下湖捉鱼

太湖中有一种奇怪的鱼——半爿鱼。它宽如手掌,但只有半个脑袋一只眼睛,没有椎骨肋刺,浑身透明,可以看见五脏。更稀奇的是,鱼身的一面只有一层簿皮,另一面却是雪白的肉。

关于这种鱼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一年寒冬,孝顺的儿子为母亲在太湖破冰抓鱼,好不容易捉到一条鱼。准备杀鱼时,只见这条鱼双眼流泪,像是在哀求放了它。儿子心生动容,他把鱼剖成两半,一半是留着五脏六肺的,一半光是肉。他把有内脏的一半,放进湖里,那半片鱼竟然摇摇摆摆的游走了。母亲喝了鱼汤,病情好转。后来,渔民们发现太湖里多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鱼,大家得知这个故事后,就把这种鱼称作“孝子鱼”。直到今天,太湖里还有这种鱼!

不争不张扬,是人的品性。有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隐退,因为深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时 ,呷一口清茗,心便会安宁;有时 ,阅一本书,思绪便会理清;有时 ,聆听一曲高山流水,心便会释然。

太湖是怎么形成的

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近年来,太湖西南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