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姓 倪氏家谱 倪姓起源 倪姓名人 倪姓的来源 倪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倪姓 倪氏家谱 倪姓起源 倪姓名人 倪姓的来源 倪姓简介,第1张

倪姓

寻根溯源

倪姓来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为儿姓,再后又以原姓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汉初有御史倪宽,其先即为公子肥后裔。

②出自春秋时邾国后人郳黎来之后,避仇改为倪氏。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邾国有郳黎来之后,别族为倪姓。

③出自他族改姓或少数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姓;清满洲八旗人有倪姓,世居宁古塔;满、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倪姓。

得姓始祖

倪宽。千乘(相当今山东高青县一带)人,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 阝,因 阝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 阝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由于避仇,去掉“邑”旁成 姓,后又加“人”旁成倪姓。因阝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倪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姓尊倪宽为倪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州和枣庄两地,俱有叫做 城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 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 姓的最初发源地。 阝国被楚灭国后,逐渐北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足,后繁衍昌盛,逐渐成为倪姓千乘郡望。战国时,有宋国人 说,说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倪( )姓渐多,除 宽外多为史书散见之人物,如皇妃 女句、兵家 良、扬州刺史 谚、九真太守 式、羌主 库、临淮(今属安徽)人 长卿、齐国临淄人 萌等。可见此际之倪( )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境内,并有入安徽北部一带者。至稍后的南朝,有江阴太守倪启、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倪曙,说明在汉魏之际, 姓已改成倪姓,并说明此际因社会动荡已有倪姓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倪姓于史书鲜见。隋唐之际,倪姓在北方的分布渐广,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姓人活动的身影。唐末时,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姓大批迁往江南。两宋时,倪姓入载史册之人甚多,从其籍贯来分析,说明此期倪姓已分布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于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之残留势力,江南之江、浙、闽一带,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倪姓渐分衍于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过处,玉石俱焚,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明初,明 为恢复当地经济,从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倪姓迁台,时在清代,有倪姓从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者。如今,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上述三地之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倪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千乘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千乘,故城在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辖境在今山东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地。

堂号:

①郡望堂号:千乘。

②自立堂号:经锄、锄经、带经、怡德、世德、承德、合一、贞一、建本、报本、崇本、爱日、宁远、永思、集义、继善、乐善、雍睦、遗安、培德、种德、敬业等。

宗族特征

1、倪姓是由 阝、姓改来,原因是避仇,但始于何时,现无从考证,待有识之士去解开这千古之谜吧!

2、宋代以后,倪姓之杰出人物始多见于史。仅在宋朝,就出现了倪思、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倪朴、倪天隐等名垂青史的人物。

字辈:

某支倪氏字辈:天启善良,地笃纯厚,人呈忠祥,和大吉昌。

山东滕州倪保世系各支班辈:长支:保张福文来西发光延登文(广)成(永)开振(盛)长有道(德)清(凤)明世界;二支:保偎孜思子(邦)文应清尚亭(志)永(自心)彪(动士枢)恒(宗万继)兴(振树凤)梦(玉汉)克(广继肇)景(允令)宝(德)福(传);三支:保瑜恭思邦荣可光迎柱崇继守宏道士义培明良;四支:保显伸思邦闵得士珊允(慎)继(振志)景(从可学)吉(宝自)登(善春道)士(家)玉(其)培明良;五支:保宪龙恺宠沛东丕存田(元)光(尚)方(北)朝(文)凤(传)玉(兴)允(永景)建(宪)国(庆)家(广);六支:保貌亭尚千显文龙佩克作逢广立士守印祥景德;七支:保选思来希发光延丕自(广)宗(德廷)纯(南文)步(学兴)若(堂长)复(士道玉)金(承庆思)伯(义)昭(培)允(永明)正(良)。

广东汕头潮南倪氏字辈:承统焕章,培英育贤,仁经义纬,绪泽衍绵。

江西赣州南康客家倪氏字辈:兴发泰富贵,登科定贤名,昌志司中一,乾元享利宗。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增荣。文星高吉照,忠厚传家声。

名人精粹

倪说:战国时期宋国人,一说宋国大夫,著名哲学家,游学稷下,以善辩著称,较早提出“白马非马”的问题。

倪萌:字子明,汉代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仁孝敦笃,遇荒年,民相食,与兄出城采蔬,被捉,欲食兄。萌言兄瘦,不如萌肥健,愿代之。感其义不杀。

倪若水:藁城(今属河北)人,唐代名臣。进士出身,出任汴州刺史时,政尚清静,风化大行。唐玄宗派人捕珍禽异兽于南方,若水谏止之。官至右丞。

倪文一:福安(今属福建)人,宋代官吏。咸淳年间进士,官安仁县尉,清流知县。元兵南下,归隐,元世祖征召不赴。

倪思: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宋代学者、官吏。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以直谏著称。其博学多才,著有《经锄堂杂志》、《齐山甲乙稿》、《兼山集》等。

倪涛(1087-1125),北宋官吏。字巨济,广德军(今安徽广德)人。少能文,年十五,试太学第一,遂擢进士。累官左司员外郎朝议取燕云,大臣有不敢言其非,惟涛建议辽守盟约,不犯边;当今宋军不习阵战,军储不足,毋轻易出师,否则引来后患。忤王黼,被论罢,贬监朝城县酒税又徙茶陵船场,卒。著有《云阳集》。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常州无锡梅里祇陀村(今江苏无锡梅里镇)人。出身江南富豪,信奉道教,元末为避战乱,散尽家资,遁隐五湖三泖间,寄兴书画。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洁癖,世人称之为倪迂。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墨竹萧爽清丽。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倪瓒亦善诗,除写景状物外,部分作品亦能触及现实,诗风自然秀拔,清隽淡雅。著《清閟阁集》12卷。

倪谦(1415-1479),明臣。字克让,号静存,上元(南京)人。正统进士。授编修。景泰初奉使朝鲜。天顺间累迁侍讲学士。因主考顺天时黜权贵之子,被治罪戍开平。宪宗召复,终南京礼部尚书。曾预修《寰宇通志》。有《朝鲜纪事》、《倪文僖集》等。

倪文俊:沔阳(今属湖北)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号蛮子,从徐寿辉起义,任元帅,曾屡克元军,一三五六年,迎徐寿辉于汉阳,重建天完政权,自任丞相。后谋杀徐寿辉未果,遂奔黄州,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

倪元璐(1593-1644),明臣、画家。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天启进士。授编修。历官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刚正忠烈。《明史》载其“雅负时望,位渐通显”。曾疏论,东林非 ,乃天下人才渊薮,又请毁《三朝要典》。李自成陷京自缢死。谥文正。清谥文贞。工诗文书画。尤善行草,画山水石竹,水墨生晕,极有苍润古雅之致。有《倪文贞集》、《疏林竹石图》,《鸿宝应本》等。

倪用宾(-1661),清官吏。明末清初吴县(今属江苏)人,本姓王,字重光。诸生。顺治十七年(1660)吴县令任维初搜括民财,严征逋欠钱粮,又私侵常平仓储米千石,人民怨恨。世祖丧期,他与诸生哭庙时,乘机递揭帖于巡抚朱国治,但因国治与维初有牵连,反遭收捕,并罗织成罪,构陷致死。

倪灿(1627-1688),清初学者、史志目录学家。字闇公。江苏上元(今南京)人。以举人授翰林院检讨,以有史才著称。参加纂修《明史》,撰《艺文志序》,称杰作。亦擅书法及诗,有《雁园集》。

倪稻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家、词家。少工填词,游吴公之门,名播吴越。性嗜金石,精篆隶。善画兰,笔疏墨淡,饶有逸情。

倪映典(1885-1910),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清末安徽合肥人,字炳章。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岳王会。后在江南陆师学堂炮兵科毕业,任清新军第九镇炮标队官,密谋革命。同年加入同盟会。三十三年回安徽,先后任新军骑兵营管带及炮队队官等职,并与熊成基等谋于次年春起义。事泄,至广州,充新军见习官及炮兵排长宣统二年(1910)初发动新军起义,遭到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突然袭击,兵败牺牲。

倪嗣冲:安徽阜阳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早年投淮军,后附袁世凯,二次革命时,奉袁之命攻占安庆,任安徽都督。袁死后,附段祺瑞。一九二零年直皖战争,皖系战败,被解职。

倪志亮:北京人, 高级将领。黄埔军校毕业,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 。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兼红军大学校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西满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解放后,任驻朝大使、 监察部副部长等职。并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一九六五年逝世。

其他倪姓名人有宋官吏倪文一,学者倪朴、词人倪偁;清诗人倪淑、倪婉,词人倪小等。近当代倪姓名人有政治家倪志福, 将领倪志亮,北洋皖系军阀倪嗣冲,国际法学家倪征,语言学家倪海曙,油画家倪贻德,**演员倪萍,国际象棋手倪华等。

补充: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姓氏源流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钅至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历史名人

戴 嵩:唐朝画家,擅画田家、山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 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 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 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 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黄埔军校肄业,军统特务头子,1946年3月因飞机失事而亡,时人有“雨农(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省)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表元:奉化(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文学家,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吴兴人,出生于四川广汉,曾任 宣传部长,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省人,抗日名将,曾任 旅长、师长。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受伤殉国,时年38岁。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共两党***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克敏:湖北省黄安人。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等职。

代锋,1966年7月生,湖北随州人, 党员。大专文化,襄樊市樊城区清河口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代家富,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前程村治调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代洪慎,1949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市第十五中学一级教师。系无锡集邮研究会会员。摘自《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

代汝宽,1934年10月生,云南普洱人, 党员,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普洱县支行总会计,高级会计师,云南省金融会计学会理事,普洱县合订协会理事,普洱县珠算协会副会长。摘自《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

代路,1940年生,山东济南人。剧作家。原名戴文迎。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开始从事话剧艺术。历任演员、导演、编剧。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戏剧家协会主席、青岛话剧院党总支书记、一级编剧。摘自《世界艺术家名人》。

■郡望堂号

1、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区。

2、堂号

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谯国堂:东周时,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号还有:“广陵堂”、“清河堂”、“清华堂”、“清河堂”、“赐礼堂”、“荣席堂”、“紫薇堂”、“注礼堂”等堂号。

■戴姓宗祠通用联

〖戴姓宗祠门楣题辞〗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德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刘器大傅,又称“大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威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席传易学;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灵隐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戴良,屡征不仕,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下联典指汉·戴良,嫁五女惟贤是与,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

破琴示节;

学礼删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戴逵,性高洁,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为王门伶人。下联典指汉·戴德、戴圣两叔侄事典。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

五世振儒风。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诏旌其门。

过石奇不尽;

出林香更浮。

——戴公怀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戴公怀《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句联。全诗为:“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淙潈泻三四,奔腾千万秋。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况此特形胜,自馀非等俦。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诗之颈联。全诗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洁,名重东南。

经传大小戴;

名与斗山齐。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帘外微风斜燕影;

水边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清代画家戴熙(1801-1860)自题联。戴熙,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诗书画并有名于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赠尚书衔,谥文节。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解经不穷,荣向金门累席;

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明代编修戴大宾的事典。戴大宾,字宾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对第三。传胪:本指替皇帝的传言。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堂构起萍乡,念先人注礼删经,家学宏垂曲则;

山川恢庙貌,愿后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荐烝尝。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萍乡市凤凰街戴氏宗祠联。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

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戴川戴氏“敦叙堂”联。

■姓氏源流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 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 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③ 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 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历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锽: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 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 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 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 军队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 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堂号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白姓宗祠通用对联

〖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白玉蟾,闽清人,家琼州,字如晦;号海琼子,后隐于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博洽群书,善书,工画。诏封紫 人。有《海琼集》等。下联典指晚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北)。贞元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后以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穆宗时,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轧,政治混乱,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初与元禛酬咏,号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号齐白。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六贴三十卷。

珍珠赠嫁;

紫石刊书。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贫士白厚,有才学,娶富家刘纯材的女儿为妻,送黑色耳饰十件作聘礼,刘纯材则以珍珠一升、紫鸭千只回赠,并使家僮满路撒烛花。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女儿白金銮,自幼聪敏,十岁时书写《北山移文》(南朝齐文学家孔稚圭作),白居易为她买来终南山紫石刊刻。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道士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继为白氏子,字如晦,号海琼子,福建闽清人。十二岁试童子科,谙熟九经,能诗善赋,且长于书法、绘画。因出于侠义而杀人,逃亡至武夷山,隐居笔洞,改装道士,又游于华南各地。嘉定年间曾 到朝中,受命驻太乙宫,诏封“紫 人”,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实际创立者。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贞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晚年在洛阳香山筑楼结社,自号香山居士。

精治于术;

封武安君。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周人白圭,善于经商,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善观时变,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经商,认为经商和治国、用兵一样,必须掌握时机,运用智谋,人称他为“治生(谋生计)之祖”。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取韩、魏、赵、楚很多土地,因功封武安君。

清衫司马;

紫清道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其《琵琶行》诗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下联典指宋·白玉蟾有道术,诏封为“紫 人”。

诗书继世;

忠厚传家。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氏宗祠“香山堂”堂联。

〖白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士名标甲鼎;

完好饮琼林。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太子少保白钺,字秉德,成化进士,历官礼部尚书。习典故,以词翰称。

南阳开裔叶;

东洛衍支流。

——佚名撰福建省厦门市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联

〖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执法不避权贵;

出奇善用兵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白姓名人白一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郿(今陕西省眉县)人。昭襄王时,屡立战功,由左庶长连升左更、国尉、大良造,为一时名将。

〖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诗歌杰作香山士;

辞赋伟奇滤水风。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字知退,白居易的弟弟。元和初年进士,任校书郎,后随白居易在江州、忠州多年,历官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善辞赋、传奇,有传奇小说《李娃传》、辞赋《滤水罗赋》等。

樊素小蛮桃李侍;

黄金白璧坚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有二妾,名樊素、小蛮,白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之句。下联典指春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死,其妾不嫁,吴王闻其贤美,以黄金白璧礼聘,妾辞不受,人称“贞姬”。

立身有则惟勤勉;

处世无能但率真。

——白启寰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楹联家白启寰自题联。

但是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九江白公祠联。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曾在江州任司马。

两州刺史千秋业;

万首歌行八斗才。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居易墓联。“八斗才”,比喻才华出众。

六根清静林泉好;

七情无牵果木新。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居萍家厅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素口蛮腰,常为侍史;

黄金白璧,难聘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二妾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楚·白公胜妾事典。

南阳受姓以还,百代簪缨垂燕翼;

皖水发祥而后,九天雨露满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市白家湾白氏宗祠联。上联典指白氏郡望。下联典指本支白氏居于“皖水”、“龙山”(白家湾在大龙山东麓)。

-------------------------------------------------

下为2006年4月20日以前的资料:

扯淡、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郡望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四、历史名人

白圭: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其族人后代现居河北省南宫市西白塔村,约1500人,村中约九成的人为世袭白姓.

白云上:清代书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览群书,善书,工画。有《海琼集》等。

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关于白玉蟾的补充介绍:

白玉蟾(1194-1229;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南宋道人,原名葛长庚,字以阅,号缤庵、海琼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县。出生于海南岛琼州,后来母亲改嫁,继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幼天资聪敏颖异,七岁能诵九经,十二岁举童子笠。宋开禧二年(1206)冬,随金丹大师陈楠(泥妨真人陈翠虚),携入罗浮,凡九年始得其道。后隐居著述,遍游江南名山胜地,致力于传播丹道。宋宁宗嘉定间,诏征赴阙,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头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气爽。每往来于名山大刹,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白玉蟾博洽群书,能诗善赋,工书擅画。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常乘酒兴即席挥毫,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闽浙、粤、赣、鄂一带颇有影响。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源于白氏。著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等书。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白玉蟾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尤以书法造诣为深。他擅长草书,兼善篆隶。《天朗气清诗贴》是白玉蟾的传世之作,从该幅作品看,行笔气势不凡,情感淋漓尽致,大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的墨韵。《天朗气清诗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白玉蟾还是一名画家、诗人。他的画精于梅竹和人物肖像。他的诗文集自南宋至1969年的七百多年间先后刻印6次。现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约八十万字。白玉蟾的《道德经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对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的注解。有学者评之为“文简辞古,言奥绝伦,乃为千金之注,千古来唯此注堪与王弼本比纶”,是研究道家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后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以楷体抄录,清时被收入《四库全书》。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

关于白行简的补充:

唐代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著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代表作《李娃传》。又名《国夫人传》。写荥阳大族郑生热恋长安娼女李娃,屡经波折,几经丧生,终获美好结局(见《太平广记》)。《李娃传》表现了唐代传奇创作中写实手法的高度成就。白行简还撰有《三梦记》,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辞简质,而情节颇为离奇。《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即受其影响。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 ”。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 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中华文化信息网)

据诗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状,他是周代时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姓纂》一书上也有一段记载说:“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这两个说法相互印证,则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起来是上古颛顼帝后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胜,因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到了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陕西等地。

这个成名了两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状和《姓纂》的考证,是源自楚国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历史还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的,他们的姓氏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五千年。不论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后来白氏家族发展确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源自楚国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时期,还有许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为氏”而姓了白。

关于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所云白氏之国”;《万姓统谱》:“五代,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庄宗赐姓李。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望出南阳”;《北县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阳郡王,其后为白氏。”

倪姓 倪氏家谱 倪姓起源 倪姓名人 倪姓的来源 倪姓简介

倪姓 寻根溯源 倪姓来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