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哪个朝代的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2收藏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哪个朝代的人?,第1张

历史上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东晋时期的人物。在东晋时期,只有世家大族才可以进入书院读书,而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士族出身,虽然身份不高,但是两人因为士族的身份是可以进入书院读书的。当时的祝英台是女扮男装进入的书院,并且在书院中和梁山伯的关系很好。梁山伯曾经还担任过勤县县令,在当官期间,梁山伯爱民如子。

在灾荒年间,因为梁山伯开仓放粮,于是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而当时的皇帝知道后,便直接封梁山伯为忠义王。不过,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生活的朝代,历史学家们存在争议,有些人则是认为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在明朝时期,而且两人的故事和现在的版本还不同。

只不过现在的人比较倾向的版本是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东晋人士,毕竟在东晋时期可是一个文学大发展时期,而当时最有名的女文学家谢道韫,便是出生在东晋时期。东晋时期的文风是比较开放的,所以即便是女人的话,也是可以读书的。

而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一直被人们不断的传播。其实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在当时的身份背景下,还是比较般配的。两人都是士族出身,虽然梁山伯的父亲当时只是一个小官,但是祝英台家在朝中并没有当官的,只不过是拥有士族的身份而已。而两人当时最大的阻碍便是马文才了,如果没有马文才的话,相信两人会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梁山伯死后,祝英台是在出嫁的途中路过梁山伯的坟墓的。根据传说,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墓前时,当时的坟墓大开,等到祝英台跳进坟墓之后,坟墓才合二为一的。而梁山伯的墓碑前,当时直接有两只蝴蝶互相伴着对方翩翩飞舞。

历史上确实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人。

明朝时期,鄞州(今浙江宁波)有一县官叫梁山伯。他为官清正,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当时鄞县境内一无强盗,二无窃贼,三无命案,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大家对梁知县赞不绝口。称他为赛包公、梁青天。

那时做官3年一任。由于梁山伯官声好,3年任满之时,皇帝要提升他到别处上任,当地百姓得知这个消息,都舍不得梁山伯走。许多人跪在县衙门口,恳求其继续留下。梁山伯见百姓如此热情,便向皇帝写了奏章,不愿升迁。皇帝同意后,梁山伯仍旧留在鄞县。

原先梁山伯来鄞县上任时,妻子早已亡故,膝下并无子女,到了鄞县也没有续弦。人们劝他再娶个妻子,将来也好接替香火。梁山伯笑说:“鄞县的百姓不是都把我敬若父母吗,我何必续弦娶妻呢!”

他就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在鄞县连接3任,当了9年知县。最后一年,他受了风寒,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

梁山伯死后,鄞县百姓都十分伤心。地方长老为他择基做坟。人们选中胡桥镇(现宁波鄞州区高桥镇)这个地方,因该地山清水秀,风景美丽;再加上是水陆要道,便于后人瞻仰,便把梁山伯的坟做在那里了!

动土挖地之时,发现下面已有一穴坟,一块石碑的正面凿着“祝英台女侠之墓”七个大字,反面镌着墓志铭,大意是:祝英台是南北朝陈国的一位女侠,生前劫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后遭马文才父子的毒手。原来马文才是贪官马太守之子,从小习武,祝英台为了济贫,曾三次上门盗银。第三次中了马文才埋伏的暗箭,不幸被捕,马文才本是花花公子,自恃有些武艺,对祝英台欲强行非礼,祝英台奋起反抗,一脚踢中马文才要害,马文才口吐鲜血,一命呜呼。马太守大怒,命兵丁将祝英台乱刀分尸,血染阶石,弃尸野外。穷百姓把祝英台的尸体收拢起来,凑钱给她购置棺木做坟安葬,后又镌石记事。因为祝英台是为百姓流血死的,所以正面墓碑用红漆写了她的名字,以示纪念,后来年深日久祝英台的坟墓渐渐陷入地下。

这是座女侠的墓,怎么可以拆毁呢?若不拆迁,难道再为梁山伯另择墓基吗?一时之间要找好的墓基也有困难。当时有个老人提出:既然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都是为咱们穷百姓办事的好人,且又都是单身只影的,我们何不替他俩合造一座大坟呢。众人都赞同老人这个建议,于是大家动手把梁山伯和千年前的祝英台合葬在一座坟里。坟前竖了块大石碑,凿了两排字。祝英台的名字用红漆写,表示她是为人民流血而死的女侠。梁山伯的名字用黑漆写,表示他是包龙图式的清官。

百姓们还凑钱在附近造了个梁山伯庙,作为鄞县百姓对清官梁山伯的纪念。几经传说,一再演变,又产生出许许多多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优美动人的故事来。

只知曲调好听,不晓曲谱何人。

首先谢邀请!

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经典传统节目,版本很多,流派也不一样,所以作曲也各不相同。虽然我对这个剧本很然悉,而且其中的多段唱段还能唱几句,但谁是作曲家还真搞不清楚!抱歉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传统剧目也是优秀的保留剧目,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家喻户晓。越剧保留了故事质朴的特点,经过许多代越剧前辈们的艺术加工,让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加生动、更加优美也更加浪漫了。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们

越剧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至1921年(民国10年) 小歌班时期就有《十八相送》等梁祝题材的折子戏了,最早的越剧梁祝唱片是1936年(民国25年),男班艺人支维永和陶素莲(戚雅仙的老师)演唱的《十八相送》 ,所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早的作曲者很难知晓了。

我不知道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至1949年各大越剧团的《梁山伯》、《梁祝哀史》、《新梁祝哀史》的作曲们。

我知道的是 1950年4月东山越艺社 (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领衔) 的《梁祝哀史》作曲是王元坚 (越剧**《柳毅传书》的作曲之一); 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上海越剧院前身)排演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是陈捷、薛岩, 同年8月至9月 上海越剧界抗美援朝义演剧目《梁祝哀史》的作曲是陈捷、刘如曾、王元坚 1953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主演) 作曲是刘如曾 ;1954年至1962年上海的越剧团(比如合作越剧、天鹅越艺社等) 大多用的作曲是刘如曾、陈捷和薛岩的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源于网络)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源于网络)

1960年浙江越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是贺仁忠 合作越剧团作曲贺孝忠的二哥,贺家除了大哥贺国忠是甬剧演员、其余五个兄弟(贺仁忠、贺孝忠、贺世忠、贺富忠、贺惠忠)都从事的是越剧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贺孝忠在戚毕《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里创造了新的过门; 1985年5集越剧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主演) 的作曲是顾振遐;项管森 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乐曲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流派纷呈,有许多的作曲我并不知道,欢迎大家补充。

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幕后照片(源于网络)

越剧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1958年何占豪提出来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调基础上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孟波同意了何占豪的提议,何占豪以前是浙江越剧团的乐队演奏员,他对越剧曲调很了解,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尹派的《红楼梦》、《白蛇传》等剧目中吸取了精华。1959年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获成功,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

俞丽拿独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源于网络)

总结

不论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享誉海外,还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举世闻名,它们都不是一两人的功劳,而是众多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是让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宝贵文化财富。

1越剧"梁祝"有许多版本,如:范瑞娟、袁雪芬版;范瑞娟、付全香版;还有尹桂芳版梁山泊、王文娟、戚雅仙版祝英台等,版本不同,唱腔和音乐也各不相同。

2**"梁祝"是范瑞娟、袁雪芬版。范瑞娟创造了"弦下调"、袁雪芬创造了"南调",唱腔和音乐基本围绕着这两个流派、两种调设计。**的改编和创作是集体共同完成的,这一集体由:南薇、徐进、宋子由、陈羽、成容、弘英等人组成,其中就包括了对戏剧音乐的选定、审定。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59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二位学生何占豪、陈刚,采用**版范、袁流派"梁祝"的许多音乐元素作出的曲子。经俞丽拿演奏后,传遍全国,也传到了世界各国,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很快成为了世界名曲。自此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梁祝",连西方乐团也开始选定"梁祝"来演奏、演出了。

在一些资料和唱片说明书上,看到过袁范版和范傅版的作曲是刘如曾和薛岩。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版本,作曲是翁持更。

其它流派和剧团的就不知道了。

应该是顾振遐先生(1931-2010)

一级作曲,江苏省泰县人。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上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东晋时期的人物。在东晋时期,只有世家大族才可以进入书院读书,而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士族出身,虽然身份不高,但是...
点击下载
上一篇:朱氏家谱,堂号下一篇:张家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