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叫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2收藏

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叫什么,第1张

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叫做宋代阿育王二塔。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共有两座,称为阿育王东西二塔,简称东西塔,塔在大殿前分列东西,西塔名仁寿塔,建于南宋嘉熙元年,东塔名镇国塔,建于南宋淳祐十年。

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叫什么

开元寺在福建、广东等地都有,不过修建有宋代石塔的寺庙一般指的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内的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即686年,初名莲花道场,738年更名为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多为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约有78000平方米。

阿育王二塔高40多米,相距约200米,对峙在大殿前,与大殿鼎足而立,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

2006年05月25日,昭关石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除镇江西津渡古街这座过街石塔外,元代还在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造有过街石塔。可惜现在居庸关石塔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 昭关石塔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等全国六位知名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在湖北境内的旅游发展层面上说,很多古塔由于不同的发展轨迹,以及在对提升上有不同的旅游欣赏性,也就导致了很多古塔不同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旅游知名度上,很多古塔建筑都会随着当地城市的发展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和趋势,这点也显得尤为有差异性,古塔建筑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由于古人在对古塔这一类建筑上的区别性不同,也就导致了很多古塔不同的文化差异,这点也显得格外有差异,而在对这座古塔看来,它也同样具有很深刻的社会吸引力,因此小编就需要着重介绍一下这座古塔的历史文化意义。

这座古塔就是无影塔。很多古塔虽然它们的旅游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却在当地有很高的人气,这主要是与当地居民对其古塔的关注程度是有关的,毕竟它也是属于一个城市发展表现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座古塔位于湖北武汉的武昌区洪山西麓,如今在其古塔的周边,将其囊括在一个公园风景区内,使得其古塔的发展成为当地城市中很有历史性意义的建筑物,它始建于南朝时期,算上历史的话,它至今有千年历史。

在此之外,这座古塔的发展也很曲折,因为它曾在古代被损毁了,如今的古塔是后来重建的,然后才迁移至洪山公园内的,作为是湖北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它是楼阁式石塔,高有1125米,须弥座上是七级塔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其古塔的中间嵌有菩萨和供养人等造像,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值得称赞的是,其古塔建筑也拥有很高的社会吸引力,它的特点是形制古朴,但其年代确凿,因此可作为武汉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同时对研究古代古塔文化方面也有很深刻的影响力,所以从这个层面说,它也是属于当地城市很重要的旅游魅力,因而在对提升其古塔的发展意义上看,它也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我国的古塔建筑虽然较多,但每一座古塔都是属于珍贵文物,即便是一些后来才兴建起来的古塔建筑,但从历史发展角度上说,很多古塔的发展能力却也很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这座古塔的保护也需要格外重视,毕竟除了得到很多游客的称赞之外,也会让很多古塔的发展都成为其中比较突出的人文资源了。

找资料不容易哦亲

第1号  崇礼门

第2号  圆觉寺地十层石塔

第3号  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

第4号  高达寺址浮屠

第5号  法住寺双狮子石灯

第6号  中原塔坪里七层石塔

第7号  奉先弘庆寺事迹碣碑

第8号  圣住寺郎慧和尚白月葆光塔碑

第9号  扶余定林寺址五层石塔

第10号  实相寺百丈菴三层石塔

第11号  弥勒寺石塔

第12号  华严寺觉皇殿前石灯

第13号  无为寺极乐殿

第14号  银海寺居祖庵灵山殿

第15号  凤停寺极乐殿

第16号  安东新世洞七层塼塔

第17号  浮石寺无量寿殿前石灯

第18号  浮石寺无量寿殿

第19号  浮石寺祖师堂

第20号  佛国寺多宝塔

第21号  佛国寺释迦塔

第22号  佛国寺莲华桥七宝桥

第23号  佛国寺青云桥白云桥

第24号  石窟庵石窟

第25号  新罗太宗武烈王陵碑

第26号  佛国寺金铜毘卢舍那佛坐像

第27号  佛国寺金铜阿弥陀如来坐像

第28号  栢栗寺金铜药师如来立像

第29号  圣德大王神钟

第30号  芬皇寺石塔

第31号  庆州瞻星台

第32号  海印寺高丽大藏经

第33号  昌宁新罗真兴王拓境碑

第34号  昌宁述亭里东三层石塔

第35号  华严寺四狮子三层石塔

第36号  上院寺铜锺

第37号  庆州九黄里三层石塔

第38号  高仙寺址三层石塔

第39号  月城罗原里五层石塔

第40号  浄惠寺址十三层石塔

第41号  龙头寺址铁幢竿

第42号  木雕三尊佛龕(松广寺)

第43号  高丽高宗制书(松广寺)

第44号  宝林寺三层石塔及石灯

第45号  浮石寺塑造如来坐像

第46号  浮石寺祖师堂壁画

第47号  双磎寺真鉴禅师大空塔碑

第48号  月精寺八角九层石塔

第49号  修德寺大雄殿

第50号  道岬寺解脱门

第51号  江陵客舍门

第52号  海印寺藏经板殿

第53号  燕谷寺东浮屠

第54号  燕谷寺北浮屠

第55号  法住寺宝塔

第56号  松广寺国师殿

第57号  双峰寺澈鉴禅师塔

第58号  长谷寺铁造药师如来坐像附石造台座

第59号  法泉寺智光国师玄妙塔碑

第60号  青瓷狮子钮盖香炉

第61号  青瓷飞龙酒壶

第62号  金山寺弥勒殿

第63号  到彼岸寺铁造毘卢舍那仏坐像

第64号  法住寺石莲池

第65号  青瓷麒麟钮盖香炉

第66号  青瓷象嵌柳竹莲卢鸳鸯文净瓶

第67号  华严寺觉皇殿

第68号  青瓷象嵌云鹤文梅瓶

第69号  开国原从功臣录券

第70号  训民正音

第71号  东国正韵(1卷、6卷)

第72号  金铜癸未铭三尊佛

第73号  金铜三尊佛龕

第74号  青瓷鸭形水滴

第75号  表忠寺青铜含银香垸

第76号  李忠武公乱中日记附书简帖壬辰状草

第77号  义城塔里五层石塔

第78号  金铜弥勒菩萨半跏像

第79号  庆州九黄里金制如来坐像

第80号  庆州九黄里金制如来立像

第81号  甘山寺石造弥勒菩萨立像

第82号  甘山寺石造阿弥陀佛立像

第83号  国宝八十三号金铜弥勒菩萨半跏像

第84号  瑞山磨崖三尊佛像

第85号  金铜辛卯铭三尊佛

第86号  敬天寺十层石塔

第87号  金冠冢金冠

第88号  金冠冢与带及腰佩

第89号  金制铰具

第90号  金制太环耳饰

第91号  骑马人物形土器

第92号  青铜银入丝蒲柳水禽文净瓶

第93号  白瓷铁画葡萄文壶

第94号  青瓷素文瓜形瓶

第95号  青瓷七宝透刻香炉

第96号  青瓷龟形水瓶

第97号  青瓷阴刻莲花唐草文梅瓶

第98号  青瓷象嵌牡丹文缸

第99号  葛项寺三层石塔

第100号  南溪院七层石塔

第101号  法泉寺智光国师玄妙塔

第102号  净土寺弘法国师实相塔

第103号  中兴山城双狮子石灯

第104号  传兴法寺廉居和尚塔

第105号  山清泛鹤里三层石塔

第106号  癸酉铭全氏阿弥陀佛三尊石像

第107号  朝鲜王朝白瓷铁沙葡萄文壶

第108号  癸酉铭三尊千佛碑像

第109号  军威三尊石窟

第110号  益斋影帧

第111号  晦轩影帧

第112号  感恩寺址三层石塔

第113号  画青瓷杨柳文筒形瓶

第114号  青瓷象嵌牡丹菊花文瓜形瓶

第115号  青瓷象嵌唐草文盌

第116号  青瓷象嵌牡丹文瓢形瓶

第117号  宝林寺铁造毘卢舍那佛坐像

第118号  金铜弥勒半跏像

第119号  高句丽金铜如来立像

第120号  龙珠寺梵钟

第121号  河回假面与屏山假面

第122号  陈田寺址三层石塔

第123号  益山王宫里五层石塔内发现遗物

第123号‐1号  纯金金刚经板(附金带二个)

第123号‐2号  琉璃制舍利瓶

第123号‐3号  金制方盒(附盖)

第123号‐4号  青铜如来立像

第123号‐5号  其他遗物

第124号  寒松寺石造菩萨坐像

第125号  绿釉骨壶 (附石制外函)

第126号  佛国寺三层石塔内发现遗物

第126号‐1号  金铜制舍利外函

第126号‐2号  银制舍利外盒

第126号‐3号  银制舍利内盒

第126号‐4号  儒香

第126号‐5号  金铜方形舍利盒

第126号‐6号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第126号‐7号  铜环

第126号‐8号  硬玉制曲玉

第126号‐9号  红玛瑙丸玉

第126号‐10号  水晶切子玉

第126号‐11号  水晶宝珠形玉

第126号‐12号  水晶丸玉

第126号‐13号  绿色琉璃丸玉

第126号‐14号  淡青色琉璃制瓜形玉

第126号‐15号  琉璃制小玉

第126号‐16号  香木片

第126号‐17号  青铜制飞天像

第126号‐18号  铜镜

第126号‐19号  铜制钗子

第126号‐20号  木塔

第126号‐21号  水晶大玉

第126号‐22号  红玛瑙

第126号‐23号  水晶制茄子形玉

第126号‐24号  琉璃制瓜形玉

第126号‐25号  琉璃小玉

第126号‐26号  沈香片

第126号‐27号  纤维残缺

第126号‐28号  墨书纸片

第127号  三阳洞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第128号  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第129号  金铜菩萨立像

第130号  善山竹杖洞五层石塔

第131号  朝鲜太祖家谱

第132号  惩毖录

第133号  青瓷辰砂莲华文瓢形注子

第134号  金铜菩萨三尊像

第135号  蕙园风俗图

第136号  龙头宝幢

第137号  大邱飞山洞出土铜器类

第137号‐1号  铜剑剑梗和铜鉾附属具

第137号‐2号  广锋铜鉾和剑装

第138号  金冠和附属金具

第139号  群仙图屏

第140号  螺钿团花禽兽纹镜

第141号  多纽细纹镜

第142号  东国正韵一帙

第143号  和顺大谷里出土青铜遗物

第143号‐1号  青铜剑

第143号‐2号  青铜八铃具

第143号‐3号  青铜双铃具

第143号‐4号  青铜削具

第143号‐5号  青铜銎斧

第143号‐6号  青铜细文镜

第144号  月出山磨崖如来坐像

第145号  鬼面青铜炉

第146号  江原道出土一括遗物

第146号‐1号  八手形铜铃

第146号‐2号  铜造铃附柄头

第146号‐3号  铜造环状双头铃

第146号‐4号  铜造铃饰鐎

第147号  蔚州川前里刻石

第148号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第148号‐1号  卷之十六

第148号‐2号  卷之十七

第149号  东莱先生校正北史详节

第149号-1号  卷之四、卷之五

第149号‐2号  卷之六

第150号  宋朝表牋总类

第151号  《朝鲜王朝实录》

第151号‐1号  鼎足山本

第151号‐2号  太白山本

第151号‐3号  五台山本

第151号‐4号  基他散叶本

第152号  备边司誊录附议政府誊录

第152号‐1号  备边司誊录

第152号-2号  议政府誊录

第153号  日省录

第154号  金制冠饰 (王)

第155号  金制冠饰 (王妃)

第156号  金制心叶形耳饰 (王)

第157号  金制垂饰附耳饰 (王妃)

第158号  金制发饰 (王)(‐뒤꽂이)

第160号  银制腕轮 (王妃)(‐팔찌)

第161号  青铜神兽镜

第161号‐1号  青铜神兽镜

第161号‐2号  宜子孙兽带镜

第162号‐3号  兽带镜

第162号  石兽

第163号  志石

第164号  头枕

第165号  足座(王)

第166号  白瓷鉄画梅竹文大壶

第167号  青瓷人形注子

第168号  白瓷辰砂梅菊文瓶

第169号  青瓷阳刻竹节文瓶

第170号  青华白瓷梅鸟竹文壶

第171号  青铜银入丝宝相唐草凤凰文盒

第172号  晋阳郡令人郑氏墓出土遗物

第172号‐1号  白瓷象嵌草花文扁瓶

第172号‐2号  墓志

第172号‐3号  盏

第173号  青瓷鉄彩堆花点文罗汉坐像

第174号  金铜水晶嵌装烛台

第175号  白瓷象嵌莲唐草文大楪

第176号  青华白瓷松竹文壶 (弘治铭)

第177号  粉青沙器印花文胎壶(内外壶)

第178号  粉青沙器雕花鱼文扁瓶

第179号  粉青沙器剥地莲鱼文扁瓶

第180号  阮堂歳寒图

第181号  张良守及第牌旨

第182号  国宝百八十二号金铜如来立像

第183号  国宝百八十三号金铜菩萨立像

第184号  国宝百八十四号金铜菩萨立像

第185号  妙法莲华经

第186号  杨平金铜如来立像

第187号  凤甘模塼五层石塔

第188号  天马冢金冠

第189号  金帽

第190号  金制銙带和腰佩

第191号  新罗金王冠和垂下饰

第192号  新罗金王冠和腰佩

第193号  凤首式琉璃瓶

第194号  金制颈饰

第195号  土偶装饰长颈壶

第196号  新罗白纸墨书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197号  青龙寺普觉国师定慧圆融塔

第198号  丹阳新罗赤城碑

第199号  断石山神仙寺磨崖佛像群

第200号  国宝二百号金铜菩萨立像

第201号  奉化北枝里磨崖如来坐象

第202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晋本(卷三十七)

第203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周本(卷六)

第204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周本(卷三十六)

第205号  中原高句丽碑

第206号  海印寺高丽刻板

第206号‐1号  妙法莲华经

第206号‐2号  华严经观自在菩萨所说法门别行疏

第206号‐3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206号‐4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

第206号‐5号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第206号‐6号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第206号‐7号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第206号‐8号  法华经普门品

第206号‐9号  人天宝鉴

第206号‐10号  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第206号‐11号  三十八分功德疏经

第206号‐12号  佛说阿弥陀经

第206号‐13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略神众

第206号‐14号  华严经变相图(周本)

第206号‐15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贞元本

第206号‐16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晋本)

第206号‐17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周本)

第206号‐18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第206号‐19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抄

第206号‐20号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第206号‐21号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第206号‐22号  大觉国师文集

第206号‐23号  大觉国师外集

第206号‐24号  南阳先生诗集

第206号‐25号  白花道场发愿文略解

第206号‐26号  唐贤诗范

第206号‐27号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第206号‐28号  十门和诤论

第207号  天马图

第208号  金铜六角舍利函

第209号  宝箧印石塔

第210号  绀纸银泥不空羂索绅变真言经(卷十三)

第211号  白纸墨书妙法莲华经(卷一~七)

第212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卷十)

第213号  金铜大塔

第214号  兴王寺铭青铜银入丝芸龙文香垸

第215号  绀纸银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一)

第216号  仁王霁色图

第217号  金刚全图

第218号  阿弥陀三尊图

第219号  国宝二百十九号青华白瓷梅竹文壶

第220号  青瓷象嵌龙凤牡丹文盖盒

第221号  上院寺木雕文殊童磁坐象

第222号  国宝二百二十二号青华白瓷梅竹文壶

第223号  景福宫勤政殿

第224号  景福宫庆会楼

第225号  昌德宫仁政殿

第226号  昌庆宫明政殿

第227号  宗庙正殿

第228号  天象列次分野之图刻石

第229号  报漏阁自击漏

第230号  浑天时计

第231号  鎔范

第232号  义安伯李和开国功臣录券

第233号  永泰二年铭蜡石制壶

第234号  国宝二百三十四号绀纸银泥妙法莲华经(卷一~卷七)

第235号  绀纸金泥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第236号  月城獐项里寺址西五层石塔

第237号  高山九曲诗画屏

第238号  小苑花开帖

第239号  宋时烈像

第240号  尹斗緖像

第241号  初雕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百四十九)

第242号  蔚珍凤坪新罗碑

第243号  顕扬圣教论(卷十一)

第244号  瑜伽师地论(卷十七)

第245号  新纘一切经源品次录(卷二十)

第246号  大宝积经(卷五十九)

第247号  公州仪堂金铜菩萨立像

第248号  朝鲜方域之图

第249号  东阙图

第250号  国宝二百五十号开国原从功臣录券

第251号  大乘阿毗达磨雑集论(卷十四)

第252号  青瓷阴刻连花文梅瓶

第253号  青瓷阳印刻连唐草·象嵌牡丹文银扣大楪

第254号  青瓷阴刻莲花折枝文梅瓶

第255号  传忠南出土青铜铃一括

第255号‐1号  八珠铃

第255号‐2号  双头铃

第255号‐3号  组合式双头铃

第255号‐4号  竿头铃

第256号  初雕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周本(卷第一)

第257号  初雕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周本(卷第二十九)

第258号  青华白瓷竹文角瓶

第259号  粉青沙器象嵌龙文壶

第260号  粉青沙器剥地牡丹文鉄彩鼈瓶

第261号  白瓷壶

第262号  白瓷大壶

第263号  青华白瓷山水花鸟文大壶

第264号  迎日冷水里新罗碑

第265号  初雕本大广佛华严经周本(卷第十三)

第266号  初雕本大广佛华严经周本(卷第二、卷第七十五)

第267号  初雕本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卷第十二)

第268号  初雕本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一、卷第十七)

第269号  初雕本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六)

第270号  青瓷母子猿形砚滴

第271号  初雕本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二)

第272号  初雕本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二)

第273号  初雕本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五)

第274号  空缺

第275号  骑马人物形土器

第276号  初雕本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三)

第277号  初雕本大广佛华严经周本(卷第三十六)

第278号  太宗十一年李衡原从功臣录券附函

第279号  初雕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周本(卷第七十四)

第280号  圣居山天兴寺铜钟

第281号  白瓷注子

第282号  黑石寺木造阿弥陀佛坐像并腹藏遗物

第282号‐1号  佛像

第282号‐2号  典籍

第282号‐3号  织物类

第282号‐4号  其他腹藏物 五香,七药,五谷,七宝类,舍利函

第283号  通鉴续编

第284号  初雕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七十、卷第四百六十三)

第285号  蔚山大谷里盤龟台岩刻画

第286号  白瓷钵

第287号  百济金铜大香炉

第288号  百济昌王铭石造舍利龕

第289号  益山王宫里五层石塔

第290号  通度寺大雄殿与金刚戒坛

第291号  龙龕手镜

第292号  五台山上院寺重创勧善文

第293号  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

第294号  青华白瓷铁砂辰砂菊花文瓶

第295号  百济金铜皇冠

第296号  七长寺五佛会挂佛帧

第297号  安心寺灵山会挂佛帧

第298号  甲寺三身佛挂佛帧

第299号  新元寺卢舍那佛挂佛帧

第300号  长谷寺弥勒佛挂佛帧

第301号  华严寺灵山会挂佛帧

第302号  青谷寺灵山会挂佛帧

第303号  承政院日记

第304号  丽水镇南馆

第305号  统营洗兵馆

第306号  三国遗事(卷第三~五)

第306号‐2号  三国遗事(卷第一~五)

第307号  泰安磨崖三尊佛

第308号  大兴寺北弥勒庵磨崖如来坐像

第309号  国宝三百九号白瓷大壶

第310号  国宝三百十号白瓷大壶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

七星山位於阳明山国家公园内,属於大屯火山群中的最高峰,主峰海拔1120公尺,其顶端原为火山喷口,后因长久侵蚀成七个小山头,因此而命名,区内著名景点有七星池、七星东峰、梦幻湖等…,而在其周边则有小油坑、观音山、大屯山等景点。

沿著由石阶辟成的七星山系步道从苗圃出发,便可行至山腰上七星山公园,沿途风景优美,自然生态景观繁复而多变,让步行成为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愉快之旅。

七星公园为一广阔平地,可眺望大台北,区内有质朴典雅的凉亭及宽阔舒适的大草坪供登山步行的游客们休憩,每逢休闲假日,便可瞧见三五成群的游客们悠然步行於此,在此同时亦可远眺邻近的群峰之美,俯瞰淡水河与基隆河汇流奔海的景观,蓝天绿地,群山碧海尽在当下。续往前走则可达七星东峰,而后至主峰「七星主峰」,最后至小油坑,沿途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随著四季变化,呈现各式风貌,趣味盎然,更是亲子间最佳的自然教室。

  沈阳七星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沈阳市新城子区石佛寺乡境内。背依辽河,南接沈阳。沈明公路贯穿境内,紧邻景区边缘。南距沈阳30公里,东距新城子区14公里,西、北与新民市,法库县隔河相望。

  景区自然风光优美,环境优越。七星山形成于侏罗纪末期,由南山、塔山等七座山头组成。风景区因其山形分布酷似北斗七星形状得名。山间沟壑纵横,层恋叠翠,分布有狐狸大沟等山沟二十多个。塔山南坡有泉眼一处,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断,有着开发建设的良好条件。

  景区人文景观丰富,历史遗址众多。有建于1074年的辽代古塔、有北魏拓拔氏建设的石佛及寺院、有“双洲古城”遗址;有辽金时期兴建的韩家花园遗址。同时由于景区背依中国四大河流之一辽河,在古代曾是交通重地和战略重地,明边墙和烽火台,清时左宝贵修建的辽河套提和纪念碑及近代战争碉堡等战争遗迹分布于景区各处,自古就有、塔影遥开山雾重,笛声清澈水风凉”之赞叹。

  景区民风淳朴,风情独特。七星山风景区周围是锡伯族的发源地和朝鲜族的聚居地,同时还居住着满、蒙等少数民族。有沈阳周围保留较完整的少数民族村落。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迥异,是开发民俗特色旅游的理想之地。

  七星山风景区开发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1995年,风景区被沈阳市正式批准为“七星山旅游风景区”。几年来,经过开发建设,不仅使景区初具雏形,也使本地区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省市电视台先后登载或播放过七星山旅游风景区报道,对于提高景区知名度和吸引游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1998年末,景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500万元。

  七星山旅游风景区以其优美的风光,丰富的景观,淳朴的民风,独特的风情热情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洽谈。

西湖是杭州的名片。每个到杭州旅游的人都必须去西湖。所谓“有天堂,有苏杭”,而西湖的雪景、雨景、夜景则更为宜人,挥之不去。人文、自然水面宽阔,三面环山、植被,环湖交通十分便利。想必在观赏西湖美景的同时,你也注意到了西湖里的三座石塔。这三座石塔是干什么用的? 

西湖中的三座石塔被称为“三池映月”。相传北宋时,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地方官员。有一年,杭州的旱情很严重。为了解决自然干旱,苏东坡命令人们深入西湖蓄水。为了更方便地观测水位,湖中分为三座空心石塔。以上石塔为祭坛,便于夜间油灯照明。

如今,这三座石塔仍被用来测量水位,同时也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三座石塔的位置都是深水区,提醒人们不要靠近。在现代,这三座石塔是人们欣赏湖景的灯塔。每座塔有五支小蜡烛。在湖面的倒影中,似乎可以看到15个月亮。从湖面上看,很难分辨哪一个是真正的月亮,这给游客一层神秘的面纱,非常具有魅力。

每天晚上,有许多人住在西湖附近。去过西湖的人会发现,原来的真实场景比照片更美、更迷人。现在也成为了全国闻名的著名旅游景点,国庆期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朋友们来观赏。希望我们的西湖越来越好,让外国的游客也能来看看我们国家美丽的风光。

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叫双石塔。

双石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内寺南向,又名东西塔,塔在大殿前分列东西,西塔名仁寿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建;东塔名镇国塔,南宋淳祐十年(1250)建。双塔相距约200米,对峙在大殿前,与大殿鼎足而立,是城市的重要景观。

石塔外形

双塔全部用石材建造,仿木构楼阁式,皆八角5层,形式几乎完全相同,仅高度和斗拱略有不同。西塔高4406米,东塔高4824米。基台是扁平而宽的须弥座,上多雕饰,平面八角,四正面砌台阶,座周护以简洁石栏。

各层塔身之间有腰檐,但无平座,每面1间,在转角处砌角柱,柱间刻阑额、斗拱支承腰檐。4个相向面开门,另四面设佛龛,各层门、龛位置上下交错,门、龛侧均有立柱和横枋,并在壁面浮雕佛教造像。腰檐也用石材雕出角梁、板桷和筒、板瓦的屋面,檐角起翘明显。

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叫什么

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叫做宋代阿育王二塔。开元寺内的宋代石塔共有两座,称为阿育王东西二塔,简称东西塔,塔在大殿前分列东西,西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