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室竟不是汉族血统 明朝皇族是不是回族(1)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7收藏

明朝皇室竟不是汉族血统 明朝皇族是不是回族(1),第1张

朱元璋皇家标准像比较接近真实的朱元璋画像朱元璋皇子王妃墓出土的陪葬品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一语激起千层浪———陈梧桐先生认为,目前一些认定朱元璋是回族的论说都是站不住脚的。第一,有人认为朱元璋相貌像是回族。据了解,流传至今的朱元璋画像有多种不同的版本,这些画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貌端正,和蔼慈祥,那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皇家标准像,与真实的相貌并不相符。另一种比较接近真实的画像,则迥异于一般的汉人。不过,依据相貌特点来确定族属,有失草率。陈先生说:“古今中外,任何民族都有长相奇特的人,谁又能说出哪种相貌肯定是哪个民族的人呢!”第二,有人提出,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姓马,马姓是回族的姓,与回女结婚也就成了回民。陈先生认为,仅凭一个马姓是无法判定马皇后是回民的,因为汉族也有马姓,而且其历史远比回族的马姓更为久远,汉代汉族的马姓之中就已涌现出马援、马融等著名的历史人物了。第三,有人列举,朱元璋后世子孙是回族的一些“论据”,认为可以作为朱元璋是回族的旁证。比如有人说,建文帝(朱元璋孙子,明朝第二代皇帝)在燕军攻入南京后出走,是赴天方(麦加)伊斯兰教圣地朝觐,这可以表明他是回族。然而,建文帝南京城破之时,究竟是死于宫中大火,还是逃亡在外,是桩历史疑案,至今未有定论。陈先生表示,记述建文“行踪”的野史笔记,大多只说他是剃发为僧、浪迹江湖或隐居山林,却未见有远赴天方朝觐的记载。有一个说法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建文帝,在他第四次下西洋时也的确到过天方。但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达的地区广大,并非只到过天方一地。而且也未见史籍记载他在那里听到或见到建文帝曾到达此地的踪迹,怎能断定建文帝出走是至天方朝觐呢?还有人以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南行途中,曾于十二月间在仪真(今江苏仪征)下令禁猪,在该县行祭祀孔子礼时,也不供猪头而供羊头,来表明他是信奉伊斯兰教,遵守禁食猪肉教规的回族。陈先生指出,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对史实不了解造成的。明武宗的禁猪令讲得非常清楚,他之所以禁猪是因为他本人属猪,又姓朱,与其宗教信仰没有任何关系。禁猪令一出,当时南直隶、山东等地的村市居民被迫宰杀所养的猪,连小猪也都埋掉,明武宗在仪真祭孔时,无猪可用,只得用羊头替代猪头来供奉孔老夫子。明武宗本人既不信奉伊斯兰教,也不忌食猪肉,有明一代,宫廷御膳,就从未断过猪肉。据《大明会典》的记载,负责置办御膳的光禄寺,每年所用牲口数达30100头,其中就有猪18900头。有大量史料证明,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陈先生介绍,在朱元璋亲撰的《朱氏世德碑》、《皇陵碑》以及各种诏敕诗文和各种文献史籍中,都未见到朱元璋本人或者他的前辈、后裔信奉伊斯兰教的记载,却有大量崇信佛、道的记载。登基称帝后,朱元璋不仅大力提倡尊朱(编者注:朱熹)崇儒,还大力扶植佛教和道教。他不仅耗费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修缮灵谷寺、天界寺、天禧寺等许多佛教寺院,还修复、重建朝天宫等一批道教宫观。他还拨给寺院、宫观大量田土,免除其税粮和差役。

导语

如果真的有时光穿梭,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想穿越,回到崇祯十七年,去拯救濒临灭亡的大明王朝。明朝的灭亡有人说亡于朝廷党争,有人说亡于设立锦衣卫,也有人说明亡于宦官摄政。但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压倒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这个由朱元璋一手创立,并且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制度——宗室制度。

朱元璋一手创立

元至四年(公元1344年),时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开始反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被封为吴国公;同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并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战胜各路义军,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随后乘胜追击,将四川、云南、广西、甘肃等地相继收入囊肿,清退蒙元势力,统一中国。

黄巾起义

朱元璋建立元朝后,总结前朝教训,宋元时期权臣权力过大,皇权几度被架空,为了限制皇权被相权架空,诛杀权倾一时的胡惟庸,设立内阁制,使得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汉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皇权极其容易受到地方诸侯威胁,实际上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加上明朝刚刚建立,元人虽然被赶出中原,但依旧拥有着相当之大的势力。权衡利弊之后,朱元璋大肆分封皇子,镇守北部边关。为了避免西汉末年诸王分立的局面,朱元璋清洗了几乎所有开国功臣,防止异姓王威胁威胁皇权统治;除此之外,朱元璋设置了特别一条军权治权分立的制度。保证被分封的皇子有足够大的权力,可以指挥军队完成作战,但是地方治理权皇子并没有任何参与的余地。既使皇子拥有特别强的军事实力,但是缺少人口的支撑,始终无法翻起波澜。朱元璋还分封了比原本需要更多的藩王,相互牵制制约。这便形成了明朝宗室制度的雏形。

明朝分封图

朱元璋设立宗室制度,本以"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思想,给予各路藩王的待遇也是相当丰厚。据《明史》记载,明朝亲王年俸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 奉国将军六百石, 镇国中尉四百石, 辅国中尉三百石, 奉国中尉两百石。此外,各路受封藩王都受封自己的领地,能够自己建立军队,有专属卫军,与地方大员形成钳制。

朱元璋设立这一制度时,明朝总是人口并不多,根据《明史纪事本末》 的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的宗室成员也不过才五十八人,所以维持宗室优厚的待遇并不是难事。

朱棣篡位——明朝宗室制度转折点

洪武十三年年(公元1380年),朱棣封地北平,称为燕王,手握重兵坐镇一方。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意外病故。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被立为太子。 藩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离世,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势力相对较大,拥兵自重。公元1398年朱元璋逝世,1399年朱允炆登基。朱允炆深感君权难立,与齐泰,黄子澄等人秘密商议削藩。燕王势大难图,先拿周王开刀先后将周、代、岷、湘、齐诸王爵位削夺,将其变为庶人。后朱允炆令张昺任燕京使,谢贵、张信掌燕京挥使司,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以达到控制燕王朱棣的目的。

朱棣图

建文元年六月,燕使邓庸被抓下狱,使其以笔纸写出朱棣反状。朱棣打探到消息深感不妙,装疯擒杀张昺、谢贵,夺得北平九门。此时的他要想活命,只能揭竿而起。后以清君侧为名,帅师南下,靖难之役就此拉开序幕。

燕军作战图

朱棣先后控制蓟州,居庸关,之后便一路南下,顺风无阻。公元1402年,朱元璋于南京登基,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下令恢复明太祖设定的官职以及典律,其中就包括宗室制度。

即位后,朱棣从朱允炆手中继续结果削藩事业,毕竟追求皇权的至高无上是所有帝王的追求。朱棣并没有立即着手削藩,自己本身就是藩王上位,削藩岂不是打自己的脸。朱棣采取礼遇诸王的做法,换取承认和支持,以便稳固自己刚打下的江山。

而后朱棣的削藩之路并没有像朱允炆那样声势浩大,在削藩的同时礼遇藩王,表面上只削废了齐王,谷王二人。

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代王被削。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岷王朱楩被削,并下令限制藩王发展,至此明朝宗室制度最终定型——宗王供养制度。

宗室之间的生育竞赛

朱棣削藩成功后,以各种借口削去藩王的封号,军权和治理权也相继被削。从此藩王不能参与领兵打仗,更不能参与地方管理。将边疆诸藩转移至内地,防止其发展壮大,藩王就此失去了所有实质性的权力。

朱棣剧照

之后朱元璋对藩王进一步进行限制:

二王之间不得相见

亲王非奉诏不得入京

宗室之内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

至此,明朝宗室除了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补助,实打实的权力所剩无几。"掠夺"更多的财富成为了各路藩王的毕生目标。

大明弘治五年,陕西巡抚杨澄筹想皇帝上奏,山西庆成王朱钟镒,创造了一项生育纪录,他已经拥有儿女94名。

他的众多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生育能力,将"生育"竞赛提升到新的高度,子女高达到163人。到了第三代,庆成王府第三代子孙已经达到510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个庆王府的宗室直系人口就超过1000号人。不得不佩服老朱家的繁殖能力。

洪武年间,朱元璋只册封了一位晋王,到明末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直系宗室后人就已经达到1851位;河南的一位周王,到万历年间的直系宗室已经超过五千人。洪武年间,明朝皇家档案馆上能够查找到的皇室直系宗室人口为58人。

张居正改革——限制宗室发展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张居正奏疏《论时政疏》,将宗室问题摆在首位。宗室过于优厚的待遇导致民众苦不堪言,宗王供养制度导致大部分税收用于抚养增长迅速的宗室人口。加上藩王拥有自己土地的使用权,导致大量税收无法上交国库,都进入藩王个人口袋,他们就像是寄生虫一般,光明正大地吸这个羸弱不堪的王朝的血。

内阁首辅张居正

隆庆六年,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就《论时政疏》展开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公元1581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杂税合并,统一折合为银子,分摊到田亩上,由朝廷统一收取。但要实行此制度必须要清查土地规模,对于各路既得利益者来说,不可能会被接收,"一条鞭法"也因此被停止实施,但使用银两收税被保留。此改革简化了手续,减少了当地藩王对税收的介入,中央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大增加。但随着张居正去世,万历新政也被废除,张居正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被毁之一旦。明朝宗室依旧肆无忌惮地喝着大明王朝的血。

皇帝放任自流,人口暴涨

明朝皇帝含南明弘光帝共17人,共历276年。,洪武年间宗室人口共58人,到永乐年间增长到127人,嘉靖年间8203人,一百年之间暴增60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增加至17661人。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玉牒上记载的皇室人口已经超过157000人,万历四十二年,皇室人口已经超过六十万。

明末宗室人口统计

"丁丑,大学士李延机、叶向高题:"万历三十三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世袭新生已逾六十万余位矣。比之弘正年间,不啻百倍。"——《神宗实录》

。世界上任何一个家族,也没有如此快 的繁衍速度。到了明朝末年,皇帝已经放任宗室人口任意增长。外部压力过大使得朝廷根本无法对内形成有效的钳制,释放过大的压力反而会给各路藩王揭竿而起的机会,也只好放任宗室人口任意发展。一遍需要维持北方庞大的军事开支,一边还需要继续赡养如此庞大的宗室人口。

结语

朱元璋图

朱元璋生性刻薄,对追随自己的开国功臣赶尽杀绝,权倾一时的胡惟庸也被诛杀,甚至连自己的妃子也是苛刻的过分,但唯独是对自己的子孙宠爱有加。宗室制度最开始是为了自己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做准备。但他的后人似乎并不能够理解当年老朱的用心良苦。

参考资料:

《明史》《神宗实录》《论时政疏》《弇山堂别集》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

洪武太祖朱元璋孝慈高皇后马秀英(1333一1382),是安徽宿州人,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给马皇后很高的荣誉,谥之“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孝陵之名即由此而来。嘉靖十七年,加谥“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第2任

建文惠帝朱允炆皇后马氏,光禄少卿马全女。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靖难兵入城,而后崩于火,闻者哀焉。

第3任

永乐成祖朱 棣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玄宫落成,葬入陵园。

第4任

洪熙仁宗朱高炽诚孝昭皇后张氏,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 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第5任

宣德宣宗朱瞻基孝恭章皇后孙氏,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谥“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

第6任

正统英宗朱祁镇孝庄睿皇后钱氏,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谥“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九月四日葬裕陵。

第7任

景泰代宗朱祁钰皇后汪氏,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授汪氏父亲汪瑛为中城兵马司指挥,“食禄不视事”。 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进汪皇后父亲汪瑛为锦衣卫指挥使,旋又晋升为左都督,明武宗元年(1506)十二月,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第二年武宗给汪氏的谥号是:“贞惠安和景皇后”。

第8任

天顺英宗朱祁镇孝肃后周氏,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尊号“圣慈仁寿”。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太皇太后”。四月十八日葬裕陵。

第9任

成化宪宗朱见深孝贞纯皇后王氏,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圣康寿太皇太后”。武宗好出宫游玩,王氏常涕泣相劝。她在宫内待人仁和,从不误罚一人。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谥“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六月十六日葬茂陵。

孝穆皇后纪氏,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时南征,俘人宫中。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见纪氏对答合意,就在内藏私幸了她。纪氏从此有了身孕。成化十一年(1475年),孝宗年已6岁, 六月二十八日,纪氏突然死去。宫里传说是万贵妃乘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纪氏被毒害而死。也有的说是自缢而死,莫得其详。张敏也吞金而死。

纪氏死后,被谥为“恭恪庄僖淑妃”葬京西金山。孝宗即位后,追谥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迁葬茂陵。

孝惠后邵氏,昌化人,邵林之女,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邵氏“知书,有容色”,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宪宗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佑杬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在确定邵氏葬地时,大臣们都说橡子岭(又名祥子岭,在今定陵稍北)地形高敞,可以卜葬而世宗则主张在茂陵左右附近的地方卜建山陵。经再三考虑,才于嘉靖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葬邵氏于茂陵。

第10任

弘治孝宗朱佑樘孝康敬皇后张氏,孝宗元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寿皇太后”。世宗入继大统,称“圣母”,加尊号“昭圣慈寿”。嘉靖三年(1524年),加“昭圣康惠慈寿”,改称“伯母”,十五年(1536年),复加上“昭圣恭安康惠慈寿”。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谥“孝康端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十月九日葬泰陵。

第11任

正德武宗朱厚照皇后夏氏,武宗元配,庆阳伯夏儒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尊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偕圣毅皇后”。袝葬康陵。

第12任

嘉靖世宗朱厚充孝洁肃皇后陈氏,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世宗下令丧礼降等,谥“悼灵”,葬天寿山袄儿峪。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奏说:“先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七岁,夭崩谥悼,虽侔古法,而灵义有六,类非美称,请下翰林更谥。”于是,改谥为“孝洁”。穆宗登极后,上尊谥“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迁葬永陵。

孝烈皇后方氏,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供诚袛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杜氏,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上尊谥“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迁葬永陵。当时,孝洁陈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袝”的记载,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第13任

隆庆穆宗朱载垕孝懿庄皇后李氏,北京昌平人,锦衣卫百户李铭(后以女显贵,官至锦衣卫副千户,封德平伯)之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世宗传谕礼部,皇三子(即穆宗)、皇四子(景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命将京城凡年龄在14至16岁的未婚女子全部送至二王馆以备选取。三天后,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世宗皇帝为其亲定丧仪规制。同年七月葬于京西金山丰裕口。穆宗即位后,于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追谥为孝懿皇后。隆庆六年七月,神宗又上尊谥为“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迁葬昭陵。

孝安皇后陈氏,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授中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后改授锦衣卫副千户,封固安伯)之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隆庆二年,穆宗沉湎酒色,陈氏微谏,被责令迁居别宫。隆庆三年正月,御史詹仰庇巡视皇城,遇医官从皇宫出来。医官透露宫内情况,说皇后居处别宫,病情十分沉重。詹仰庇随即上疏对穆宗说:皇后是先帝为陛下所选,是宗庙、社稷之主,也是四方家人效法的榜样。现在皇后迁居别宫已近一年,以致抑郁成疾,皇上却从来不闻不问,将来一旦传扬出去,岂不有损于皇帝的圣德,被天下的人讥讽吗请陛下收回成命,让皇后回到中宫(坤宁宫)调养。穆宗却说:皇后侍联多年,没有生子,最近又得了病,移居别宫,是为了有个安适的环境,以便养病。给事中王之垣也劝穆宗,穆宗仍固执己意。

穆宗死后,神宗继位,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万历六年(1578年)加尊号“贞懿”,十年加“康静”。史载,神宗对这位非亲母亲也十分孝敬。神宗早在当太子时,每天早晨 过奉先殿(皇宫内祭祖之所),拜见过父母之后,总要到陈皇后哪里去问候一下。陈皇后每听到神宗走来的脚步声,就十分高兴。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李氏,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谥“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 圣皇太后”,享年70岁,葬昭陵

第14任

万历神宗朱翊钧孝端显皇后王氏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王氏性格宽厚温和,对神宗生母孝定皇太后侍奉特别用心;对光宗朱常洛也很爱护,调护备至。而对万历帝的宠妃郑氏的争宠,她也从不计较。所以,《明史·后妃传》中称其“性端谨”,“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称”。孝端皇后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病故,谥孝端。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朱常洛继位,上尊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十月三日葬于定陵。

孝靖皇后王氏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上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其坟园建于天寿山陵区东井左侧。光宗朱常洛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即皇位,下诏追谥生母为皇太后,但其礼未行,他自己先于同年九月初一驾崩。熹宗朱由校即位,才为孝靖王氏上尊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并补充了一些随葬品。

第15任

泰昌光宗朱常洛皇后郭氏,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停尸宫中两年后再天寿山泰陵园后长岭之前建坟葬之。熹宗即位,尊谥“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庆陵。

皇后王氏,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熹宗即位,尊谥“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附葬庆陵。

皇后刘氏,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光宗即位后,尊谥“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迁葬庆陵。

第16任

天启熹宗朱由校皇后张嫣,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南明弘光朝为她上尊谥“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哲皇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将她葬入德陵。

第17任

崇祯思宗朱由检皇后周氏(?-1644年),祖籍苏州,生长于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父周奎以兵马副指挥升五军都督同知,晋封伯爵。周后于天启年间入信王府。思宗(即信王)即位,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陷都城,帝令周皇后自裁,自缢而死。南明谥以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要说北京安葬了多少位明朝帝王,也许许多人会脱口而出北京不是有著名景点明十三陵嘛,当然是埋了13位帝王喽!其实真实情况却是北京安葬了14位明朝帝王。为什么安葬了14位,却称呼为明十三陵呢?因为这里面掩藏了一位帝王的悲惨过往,他的功勋只因明英宗的成功复辟,他成了那个时代闹剧下的政治牺牲品。他是谁呢?为什么他明明当过明朝帝王,却无法葬入明朝帝陵呢?

诉说他之前,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明朝中期发生的一次可怕的王朝帝都覆灭危机。公元1449年,明英宗不顾大臣的劝谏,在宠臣宦官王振的煽动蛊惑下,一意孤行的北征,谁知20余万大军不仅没能打败敌人,反而在土木堡附近被瓦刺围歼,自己也身陷敌方,史称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有些大臣建议南迁,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定了这个提议,他立陈皇陵、宗庙、社稷都在北京,若是南迁无异于亡国,最终孙太后听从于谦的建议,令他组织保卫京师。现如今皇帝没于敌国之手,整个朝堂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当今太子只有两岁,为避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没想到文武大臣,孙太后同意了,朱祁钰却百般推辞,也许此时他想到了万一明英宗回来自己该如何相处吧,最终推辞无用,朱祁钰临危受命成了明朝第7位皇帝。

朱祁钰登基后,启用于谦等大臣,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刺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此时远在异国的明英宗成了敌方无用的棋子,敌方愿意无条件送回明英宗。这时明代宗朱祁钰犯难了,他当初担心的问题终于出现,于是他与群臣商量该怎么办,他言“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于谦站出来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其他大臣也如此这般附和,于是明英宗就这样以太上皇的名义被迎了回来。

之后明朝在明代宗朱祁钰的治理下,一改明英宗当初混乱不堪的局面,他知人善任,广开言路,清除阉党势力,重用于谦等贤臣治理国家,因此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假以时日恢复其先祖的盛世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明英宗却没有给他机会,趁着他病重之时,明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即在公元1457年正月下旬,明朝出现了二帝并存的“奇葩”局面,这时重登帝位的明英宗忙于处置于谦等大臣,无暇废除生病的明代宗。之后明英宗站稳脚跟,当年以于谦为首保卫京师的大臣皆被他处置,明代宗朱祁钰也被他废去帝号,贬为郕戾王。当年明代宗若是狠狠心,也许今日局面就不会发生,可惜没有如果。

明英宗复辟一个月以后,明代宗死去,死因不详。之后他被以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因此他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陵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感念朱祁钰的功绩,又为其恢复了帝号,这也算是死后得到了认可吧,只是可怜了他成为那个时代闹剧下的政治牺牲品。

大明弘治五年,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

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查明代皇家档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年间是58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8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这还仅仅是玉牒上列名的高级皇族数目,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

朱元璋子孙数量的急剧膨胀不但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也是世界人口史上的一道风景。各地长官惊慌地发现,本省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于此省的皇族。

这些王爷在王朝风雨飘摇之际,都为国家做了什么呢?就一件事,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所谓“”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

百万张嘴都要吃饭,王爷的增加,必然导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扩大。天下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皇族手中。明代中叶之后,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而同时,皇族占有土地却迅速扩大。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4万顷,福王庄田2万顷,桂王、惠王、瑞王的庄田各3万顷。吉王在长沙,有地七八十万亩,长沙、善化两县田地的40%也归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

如此这般,老百姓还活个屁,这群王爷呢,在李自成、张献忠、清军打过来的时候,要么等死,要么投降,要么投降了等死,朱家子孙一点用都没有。

最终为明王朝尽忠的,非王非侯非贵族,只是一个底层农民起义军出身的匪寇--李定国!

贵族和既得利益者是没有祖国的,每到国破家亡的关口,他们还是只顾着吸食平民的膏血,到了无可挽回的时候,他们厚颜无耻跪得最快,最坚定的英雄和爱国者,往往还是来自于人民!

明朝皇室竟不是汉族血统 明朝皇族是不是回族(1)

朱元璋皇家标准像比较接近真实的朱元璋画像朱元璋皇子王妃墓出土的陪葬品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一语激起千层浪———陈梧桐先生认为,目前一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