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后人分布在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3收藏

李白后人分布在哪,第1张

问这个干嘛 告诉你 看着历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李白一脉传到第三代就绝嗣了。但是,我却认为,李白很可能并未绝嗣。我这样说,不是文学语言——指李白诗歌影响后人、李白精神激励后人、后人因为太喜欢李白便给自己取名李赤张太碧李青莲之类的现象,我说的是:遗传学上的继承关系。李白生前好友魏颢(本名万)在《李翰林集序》中这样叙述李白一生的婚姻生养:“…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按理,魏颢是了解李白家庭情况的,这个叙述应该是完备的。可是李白本人的诗歌里,只出现过一儿一女的名字,即《寄东鲁二稚子》诗的“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此外,还有一首诗也提到儿子伯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其中有“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等句。这个伯禽,到底是明月奴,抑或是颇黎?《李太白全集》辑注者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是不得而知之事(见《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而《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主编当代学者安旗先生,则断言伯禽系明月奴改名而来(见其《李太白别传》第四章)。我有不同于上述两位学者的猜测:伯禽应该是颇黎。我的主要论据有三个: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不详下落,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从范传正的墓碑记看,后来改名伯禽的颇黎虽然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这个儿子离家出游12年竟然毫无音讯。合理的想象,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旅途之中遭到不测,例如病死,被野兽吞噬,遭强盗杀戮;二是看空红尘,遁入空门,彻底摆脱人间的羁绊。以世俗的观点看,李白的这个嫡孙子算是白瞎了。以传统的标准衡量,李白是绝后了的。这一点上远不如杜甫,杜甫虽然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都不见出色,但是他们的后代人丁兴旺,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据说,按照家谱追溯,杜甫一脉至今兴旺,分布在许多地方。但是,从遗传学上讲,诗仙李白的血缘很可能并未断绝。这个血缘不光是指他的嫁为农妇的两个孙女,还包括他那留在许家的儿子明月奴。至于具体是怎样的传承关系,则只能寄希望于对安陆许氏和当涂陈云、刘劝三个家庭谱系的寻访钩稽。我相信,大多数喜爱李白诗歌的读者,对此都是怀有浓厚兴趣的。

历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李白一脉传到第三代就绝嗣了。但是,我却认为,李白很可能并未绝嗣。我这样说,不是文学语言——指李白诗歌影响后人、李白精神激励后人、后人因为太喜欢李白便给自己取名李赤张太碧李青莲之类的现象,我说的是:遗传学上的继承关系。

李白生前好友魏颢(本名万)在《李翰林集序》中这样叙述李白一生的婚姻生养:“…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按理,魏颢是了解李白家庭情况的,这个叙述应该是完备的。可是李白本人的诗歌里,只出现过一儿一女的名字,即《寄东鲁二稚子》诗的“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此外,还有一首诗也提到儿子伯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其中有“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等句。

这个伯禽,到底是明月奴,抑或是颇黎?《李太白全集》辑注者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是不得而知之事(见《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而《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主编当代学者安旗先生,则断言伯禽系明月奴改名而来(见其《李太白别传》第四章)。

我有不同于上述两位学者的猜测:伯禽应该是颇黎。

我的主要论据有三个: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不详下落,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

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

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

……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从范传正的墓碑记看,后来改名伯禽的颇黎虽然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这个儿子离家出游12年竟然毫无音讯。合理的想象,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旅途之中遭到不测,例如病死,被野兽吞噬,遭强盗杀戮;二是看空红尘,遁入空门,彻底摆脱人间的羁绊。以世俗的观点看,李白的这个嫡孙子算是白瞎了。

以传统的标准衡量,李白是绝后了的。这一点上远不如杜甫,杜甫虽然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都不见出色,但是他们的后代人丁兴旺,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据说,按照家谱追溯,杜甫一脉至今兴旺,分布在许多地方。但是,从遗传学上讲,诗仙李白的血缘很可能并未断绝。这个血缘不光是指他的嫁为农妇的两个孙女,还包括他那留在许家的儿子明月奴。至于具体是怎样的传承关系,则只能寄希望于对安陆许氏和当涂陈云、刘劝三个家庭谱系的寻访钩稽。我相信,大多数喜爱李白诗歌的读者,对此都是怀有浓厚兴趣的。

林家曾经应该是富贵的。而且幼时的黛玉,曾亲历过林家不亚于贾府的富贵,且养成了富贵之家的各种习惯。

但是后来,也许由于政治仕途或其它的某种原因,林家家财散尽,导致黛玉“一无所有投奔来。”

书上明写了,林家“五代列候”,林如海又任兰台寺大夫兼巡盐御史,且林家家支单薄,没有诸如贾珍贾赦等那些挥霍败家的。

再看贾敏,应该是贾府唯一的嫡女,贾母的掌上明珠,“何等的金尊玉贵…”。古代讲究“低娶高嫁”,贾敏的婚配,也说明了当时林家的家世富贵,以及展眼可望的未来,至少是不低于当时的贾府!当时贾府的富贵,可是后来——宝玉等辈的时代无法比拟的。

林家这种富贵,应该一直延续到了黛玉的童年时代!理由如下:

第一,林黛玉初入贾府时,不过六七岁的年纪。只看到大门和门上之匾,便心下断定“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这份眼力,不是能教导出来的,只能是见得多了才能有。

接下来一系列的思考和举措,“度其位次,便不上炕”“断定是贾政之位…再三邀请,方挨着王夫人坐了”……这份能耐和气派,也断不是寒薄之家的教导能达成的,只有素日浸润其中,才能养成。

第二,赏赐下人时的气度。四儿送趟东西,黛玉便把那银钱“随手抓了两把”。四儿直至回到怡红院,找到小红时,兴奋劲儿都没有褪去,开口便是“我好造化”。说明这份赏赐,四儿是很少见的!四儿虽是三四等的头,却是身在怡红院,大观园里最富裕最撒漫的单位啊!可见这份赏钱之多,在整个大观园都是不多见的。而且,是“随手抓了两把”。跟宝钗探春想吃油盐炒枸杞芽时,“特遣了个姐儿送了五百钱来”,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因为私事额外相烦,一个是日常往来随手赏赐!这份赏人的气魄和习惯,应该是林家养成的。

薛家送燕窝的婆子,接到赏钱也是喜笑颜开,“又破费姑娘赏酒吃”!一个“又”字,说明黛玉诸如此类的日常赏赐,在下等仆人中是出了名的。这个婆子,或她的同事,都是心知肚明的。若林家寒薄,这份气魄是养不起来的。

但是黛玉入贾府之后,很明显并没有带来那万贯家财。

理由之一,她自己说的:“我原是一无所有投奔来的。”以黛玉的性子,若有钱财无数,这话必不肯出口!若有足够的财力作后盾,她必不肯任由贾府仆人言三语四。

理由之二:黛玉是由林如海“假充男儿教养”的!请的当朝举人,且出过仕的贾雨村作老师!红楼众女儿,谁曾有过这样的待遇?

潇湘馆这个小公司,被黛玉管理的滴水不漏。在凤姐儿口里,黛玉的管理能力是与宝钗并列的——“林丫头和宝姑娘倒好”。

这样的黛玉,若林如海!真有大笔钱财留下来,她是绝不会一无所知的。或许她阻挡不住贾府的侵吞,但侵吞了多少,她应该心里门清。绝不会说出“一草一纸,都和他们家姑娘一样”,诸如此类妄自菲薄的话。

既然她说了,恐怕就证明,这是真的!可能会有部分傍身之银,但也不过聊胜于无,在贾府众人眼里,是提不起来的。

而黛玉作为林家唯一的嫡女,不管有没有继承权!只要林府有,林如海就绝不可能少了黛玉的。林如海清高不假,但在官场浸润多年,自有圆滑地应对和手段,还能少了黛玉的银钱吗?

黛玉“一无所有投奔了来”,只能说明林家“一无所有”了。

恐怕林如海在世时,林家富贵就已经不再了。

理由之一,是黛玉进贾府时的随从:“雪雁极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贾母“料定黛玉不随心省力的”。贾母能料定的,林如海想不到吗?如果只有两个仆人能显示林家对贾府的放心,为什么不派个得力的嬷嬷和丫环?黛玉才六七岁啊?贾府众人从未谋面啊?这是对女儿一生的托付啊?……我是认为,林如海此时已经无能为力了。

理由二,贾母清虚观拒婚时,她说的是“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配得上就行…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这时的贾母,对宝黛姻缘是极其热心的,之后两小人儿吵闹,贾母流着泪说到“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在古代就是夫妻啊!凤姐儿深谙贾母心思,才借势把宝黛姻缘挑明了——“两人都扣了环儿了”。

那么贾母那一段关于婚配的话,其实就是说的黛玉。

至于性格,可能好多书外人觉得:黛玉性格不好!但在贾母眼里却未必!在贾母心里,什么性格是好呢?只举两例对比。

第一,袭人和晴雯:书外人认为谁的性格好呢?在贾母眼里,却是晴雯性格好。“袭人从小就没言没语,没嘴的葫芦似的”!“晴雯那丫头我看甚好……言谈爽利”。一个是“没嘴的葫芦”,一个是“甚好,言谈爽利”,可见一斑了。

第二,凤姐儿和王夫人。“你姨娘不爱说话,可怜见的,木头似的”“凤儿嘴乖,怎怪的人疼她”。一个“可怜见,木头”,一个“嘴乖,疼”,很明显是凤姐儿性格儿好。

至于宝玉提到的“大嫂子”,那可也是个伶牙俐齿的,贾母焉能看不出来?

由此对比可见,黛玉的性格在贾母眼里,必是好的!结合后文,此话说的是黛玉无疑了。那么其中一句“不管她根基富贵”,是不是说明,此时的黛玉,已经不再富贵了?“便是那家子穷”,此时的林家,已经穷了?

李白的后代是谁?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 1许氏,结发妻子,许圉师的孙女 2刘氏,同居后分手 3东鲁某氏 4宗氏,最后一个妻子,宗楚客的孙女第一个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 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其子名:伯禽,小名“颇黎” ;女名:平阳 ,小名“明月奴”。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第三个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著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妻子,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作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子女 长子 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 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 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李白有没有后代?如果有,有几个?分别是谁?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 1 许氏,结发妻子,许圉师的孙女 2 刘氏,同居后分手 3 东鲁某氏 4宗氏,最后一个妻子,宗楚客的孙女 第一个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襄阳经过朋友孟浩然的撮 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其子名:伯禽,(小字明月奴) ;女名:平阳。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第三个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著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妻子,公元744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然后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作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子女 长子 伯禽,许氏所生,李白逝世30年后去世。 长女 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 天然,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李白的后人是谁?

问这个干嘛 告诉你 看着

历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李白一脉传到第三代就绝嗣了。但是,我却认为,李白很可能并未绝嗣。我这样说,不是文学语言——指李白诗歌影响后人、李白精神激励后人、后人因为太喜欢李白便给自己取名李赤张太碧李青莲之类的现象,我说的是:遗传学上的继承关系。

李白生前好友魏颢(本名万)在《李翰林集序》中这样叙述李白一生的婚姻生养:“…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按理,魏颢是了解李白家庭情况的,这个叙述应该是完备的。可是李白本人的诗歌里,只出现过一儿一女的名字,即《寄东鲁二稚子》诗的“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此外,还有一首诗也提到儿子伯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其中有“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等句。

这个伯禽,到底是明月奴,抑或是颇黎?《李太白全集》辑注者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是不得而知之事(见《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而《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主编当代学者安旗先生,则断言伯禽系明月奴改名而来(见其《李太白别传》第四章)。

我有不同于上述两位学者的猜测:伯禽应该是颇黎。

我的主要论据有三个: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不详下落,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

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

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

……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从范传正的墓碑记看,后来改名伯禽的颇黎虽然生有一个儿子、龚个女儿,但是,这个儿子离家出游12年竟然毫无音讯。合理的想象,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旅途之中遭到不测,例如病死,被野兽吞噬,遭强盗杀戮;二是看空红尘,遁入空门,彻底摆脱人间的羁绊。以世俗的观点看,李白的这个嫡孙子算是白瞎了。

以传统的标准衡量,李白是绝后了的。这一点上远不如杜甫,杜>>

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代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且李建成李元吉诸子都尚在幼年即在玄武门之变后伏诛,留有亲生后嗣的可能性很小。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子女知是谁?

李白一生有四次婚姻,开元十五年在安陆与许氏结婚,生有一女一男,女名平阳,男伯禽(颇离),许早逝,又与刘氏结合,时间约在开元二十七、八年,刘氏恐非正娶,不久离去,李白携子女移家东鲁,天宝元年与“鲁一妇女”结合,生一男名天然,天宝四、五年离异,天然随母,后李白又与宗氏结婚,寓家宋城,有资料上说宗氏生了个女儿,更多资料上说没有,一般认为李白有两儿子一女儿。

《寄东鲁二稚子》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诗中“娇女字平阳”就是指女儿李平阳,“小儿名伯禽”就是指长子李伯禽

李白是皇族后裔吗

唐朝三位“李”姓大诗人中,李贺可以肯定为皇室后裔,李商隐似乎也与皇室沾亲带故,那么李白与皇室有没有关系呢?李白自己认为与李唐王室关系很密切。在与李唐王室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交往时,诗人经常理直气壮地称他们为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等。李白曾经给唐太宗的曾孙吴王李祗写过三首诗,名为《寄上吴王三首》,毫无愧祚地自称“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意思是他也是老李家这颗大树上的枝杈,与那些金枝玉叶是同气连枝。据说吴王并没有异议,默认了他为同宗。那么,李白如何与李唐王室叙谱连宗的呢?  大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捕入浔阳狱,八、九月间,经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营救出狱,十月左右病卧于宿松山。此时,正逢宰相张镐率军东征睢阳(在今河南境内),平定安史叛军,李白就写了《赠张相镐》诗二首给他。在第二首中,李白叙述了自己祖先的功业: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诗人自称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认定自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当年李广全身心投入抗击匈奴的事业中,身经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气概象秋风一样劲壮,其谋略为人惊叹,其功绩为人景仰,可是由于意外的挫折没有能够得到封侯,让后人无不痛惜。他英武的气概与壮越的情怀留传给了他的子孙,直至百代之后还旺盛地保持着。诗人自豪地说他自己就是李广的后裔之一。无独有偶,李唐王室也认为他们是李广的后裔。当年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有一支定居陇西成纪,这也就是唐代郡望中赫赫有名的陇西李氏。李白与李唐王室不约而同地宣称是陇西李氏,这样看来,李白与李唐王室关系确实相当密切了。  不过,今天许多专家指出,唐人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诚实。当时望族势力强大,地位崇高,许多人都喜欢冒充着姓,什么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铺天盖地,甚至李唐王室都有假冒陇西李氏的嫌疑,来历颇为不明。李唐王室利用手中的职权,使自己的血统合法化了,但李白这一族却未能跻身其中。  李白一族号称李广十六世孙李暠之后,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正式认可他们为金枝玉叶,但李白家一族却没有通过审核,被排除在外。后来不少细心的专家如郭沫若等发现李白在与皇室宗亲交往时,称呼颇为混乱,经常与人家谱牒中的排行不合。有人就私下里揣摩:当年李白一家从西域回来时,为了站稳脚跟,抵御当地人歧视的眼光,就假冒是李暠之后。  李白一家是否假冒陇西李氏,还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察。不过,他们来自西域的说法,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据有关碑铭记载,李白的父亲名为李客。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名字呢?陈寅恪先生解释说,那是因为李白的父亲是西域人,西域人的名字与华夏不同,所以称他为“胡客”,也就是外乡人的意思,“客”并非他父亲的本名。李白本来出生于碎叶,即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附近,大约五岁左右,李白的父亲牵着他从河西走廊来到陇南,然后沿岷江而下,最后驻足在绵州昌隆,即今天的四川江油。既然从西域迁过来,在财产丰饶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到通都大衢去居住呢?俞平伯先生又告诉我们,李白的父亲是因避难或避仇或避官司等难以名言的原因躲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州,所以行为很低调。  从隐姓埋名的角度来看,李白的父亲做得很成功。即使他培养了这样一个流光四溢的天才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不引人瞩目,但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绞尽脑汁也无法挖掘出半点关于李客的信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绍李白的身世时说,李白一家在神龙初年逃到四川,“复>>

李白后代今天都有谁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 1 许氏,结发妻子,许圉师的孙女 2 刘氏,同居后分手 3 东鲁某氏 4宗氏,最后一个妻子,宗楚客的孙女 第一个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襄阳经过朋友孟浩然的撮 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其子名:伯禽,(小字明月奴) ;女名:平阳。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第三个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著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妻子,公元744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然后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作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子女 长子 伯禽,许氏所生,李白逝世30年后去世。 长女 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 天然,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李白的后代在哪是谁

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5年后生下女儿平阳`又过4年生下儿子伯禽```

公元739年(许氏死后)`得刘氏`举家迁安徽南陵定居`741年分开(传闻二人未成亲)```

公元745年`李白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与一当地妇女成亲`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颇黎`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750年`妻子去世```

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

761年`宗氏入邝山学道`后李白未再婚```

李白生于东亚碎叶,卒于安徽余乐一代诗仙其有两子一女

长子:伯禽,一生追随其父左右李白死后,伯禽留在其父逝世之所,安徽余乐(今安徽宣州),伯禽有两女,生活窘困,嫁于当地农夫宣州太守因其祖父之名欲将其二人改嫁当地富商可二女皆为贞洁之人从一而终,不愿改嫁!

伯禽亦有一儿,出外游历13载,不知所踪

长女:平阳,出嫁后即死去其后人无音讯!

次子:颇离,幼在山东,后下落不明!

李白有后代吗?

李白儿女:

李伯禽(?—792),小名明月奴,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子。其母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其父李白死在安徽当涂后,伯禽定居于当涂,过著布衣的生活,于唐德宗的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去世。有一子两女,其子年轻时出游,不知所终,两女嫁于当地农民。

李颇黎,本名天然,李白的次子,李白在东鲁时和他的第三个妻子所生,后来不知所踪。

李平阳,李白长女,李伯禽同母妹。

李氏,李白与宗氏女所生(没有明确资料记载证实)

李白有后代吗?有家谱吗?

看李白家谱,李白后有二子,长曰李伯禽,次曰李平阳。次子无后,长子李伯禽有二女,悉嫁。李白至此三代中落

问这个干嘛 告诉你 看着

历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李白一脉传到第三代就绝嗣了。但是,我却认为,李白很可能并未绝嗣。我这样说,不是文学语言——指李白诗歌影响后人、李白精神激励后人、后人因为太喜欢李白便给自己取名李赤张太碧李青莲之类的现象,我说的是:遗传学上的继承关系。

李白生前好友魏颢(本名万)在《李翰林集序》中这样叙述李白一生的婚姻生养:“…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按理,魏颢是了解李白家庭情况的,这个叙述应该是完备的。可是李白本人的诗歌里,只出现过一儿一女的名字,即《寄东鲁二稚子》诗的“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此外,还有一首诗也提到儿子伯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其中有“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等句。

这个伯禽,到底是明月奴,抑或是颇黎?《李太白全集》辑注者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是不得而知之事(见《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而《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主编当代学者安旗先生,则断言伯禽系明月奴改名而来(见其《李太白别传》第四章)。

我有不同于上述两位学者的猜测:伯禽应该是颇黎。

我的主要论据有三个: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不详下落,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

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

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

……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从范传正的墓碑记看,后来改名伯禽的颇黎虽然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这个儿子离家出游12年竟然毫无音讯。合理的想象,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旅途之中遭到不测,例如病死,被野兽吞噬,遭强盗杀戮;二是看空红尘,遁入空门,彻底摆脱人间的羁绊。以世俗的观点看,李白的这个嫡孙子算是白瞎了。

以传统的标准衡量,李白是绝后了的。这一点上远不如杜甫,杜甫虽然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都不见出色,但是他们的后代人丁兴旺,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据说,按照家谱追溯,杜甫一脉至今兴旺,分布在许多地方。但是,从遗传学上讲,诗仙李白的血缘很可能并未断绝。这个血缘不光是指他的嫁为农妇的两个孙女,还包括他那留在许家的儿子明月奴。至于具体是怎样的传承关系,则只能寄希望于对安陆许氏和当涂陈云、刘劝三个家庭谱系的寻访钩稽。我相信,大多数喜爱李白诗歌的读者,对此都是怀有浓厚兴趣的。

李白后人分布在哪

问这个干嘛 告诉你 看着历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李白一脉传到第三代就绝嗣了。但是,我却认为,李白很可能并未绝嗣。我这样说,不是文学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