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学·家谱的收集与研究活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3收藏

谱牒学·家谱的收集与研究活动,第1张

谱牒学·家谱的收集与研究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已知中国大陆公藏的家谱约有一万余种,收藏单位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馆以及科研院所等。藏谱量较多的单位有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等。

北京图书馆的家谱收藏是世界中国家谱总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民国十七年 (1928年)致函各界,征求家谱,至今馆藏家谱已达三千余种。八十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家谱整理工作,内容包括集中存书、编目、印制软片目录、编写《北京图书馆藏家谱提要》等。1990年4月,该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在家谱方面的主要职能是整理并收集家谱和家谱学著作; 开设阅览室,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览和咨询服务;编辑出版有关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开展家谱学的研究工作等。关于北京图书馆收藏及整理家谱的详况,可参见张志清《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家谱综述》(《谱牒学研究》 第3辑)。

自八十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学术新风,谱牒学研究风气渐浓。首先是有关研究文章的大量发表;继之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学术团体,如中国谱牒学研究会以及山西、福建、河南、上海等地方性谱牒学研究会; 同时各家谱收藏单位的整理工作亦提上日程。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召开过几次年会,并编辑出版了学术性论丛《谱牒学研究》,现已出版四辑,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此外,一些学术性刊物,如北京图书馆主办的《文献》杂志等,还设立“谱牒学研究”专栏,登载有关研究论文。

在台湾,八十年代以前,著名图书馆收藏旧家谱的数量极少,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馆仅藏有十余种,中央图书馆也仅有二三十种大陆人家的旧谱书。从1981年起,联合报文化基金会成立国学文献馆,致力于收集海外珍贵中国书籍、档案,供社会与学界使用,家谱资料为其主要项目之一。该机构除向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复制缩微胶片以外,还从日本、英国、香港等地购置,到八十年代末,收藏量已达六十种,成为台湾地区收藏家谱量丰富的机关。在台北还有中国文化大学与摩门教族谱服务单位收藏有家谱资料,也供读者查阅。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俊元:又名匡明,明朝往高州当参史,定居何地不详。

陈金陵:明朝嘉靖迁高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方龙:明末迁新兴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宁刚:又名湛雨,明末清初迁往陈村居住。

陈克三、陈成章、陈北胜兄弟父子清朝迁往陈村居住。

陈惠明:又名庆盛,清末迁往顺德居住,何地不详。

陈凤鸣:又名文光,清朝末迁往龙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达:又名遇亨,长子兴发、次子亚二,孙均榕,清朝迁往佛山居住。

陈士贵:又名焕华,清朝迁往南海三江司半岗村配妻黎氏生有子二:荣达、荣翰。

陈守经:又名捷五,明末清初时迁往佛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宝:又名开能,明末清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寿:清乾隆二十年在清远任官署,后随本官往浙江,生有二子,后情况不明。

陈进宝:又名载光,生二子:延器、延猷,清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寅:清朝母子二人迁往惠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松耀:又名显宏,清朝初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伟中:又名天佑,明朝迁往河南莲花庄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郎、已郎兄弟:明朝迁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聘: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瑞璋:生一子名清客,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第: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大成:又名敦集,号良时,清朝迁往广州天官里居住其子孙曾玄(另项详录)

陈维新:又名瑞龙,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立德:清朝迁往思贤滘口居住,何地不详。

陈元伟:又名彦亨明朝迁往四会贺岗居住(已认宗)

陈亚满:明末清初时迁往四会下茅村居住(已认宗)

陈可用:又名公成,子陈第,明嘉靖前后迁往四会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德:清朝迁往四会居住,何地不详。

燕山公迁往依坑后其孙景行再迁广宁中村(约崇祯年间)

陈凤鸣,子帝简,孙蛋家,曾孙广;陈凤位子贵德,清朝同迁黄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趾祖、陈光祖:原其祖由水坑迁榄岗,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再徙四会、曹埔。

陈东兰:明末清初时迁往黄岗竹州居住。

陈志远又名大水,子陈亚狗,孙陈统又名心斋,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湖北襄阳县知县,宁化县知县,明朝随父迁往怀集居住,何地不详。

陈殿阩:明朝迁往广宁冯兰村居住,子孙蕃衍。

陈二全:生一子亚成,清朝迁往榄江,后再迁往广宁,何地不详。

陈达天:又名智达,清朝迁往广宁居住,何地不详。

东长房陈永厚,子陈浒,明朝约公无功而返1400年多年时迁往广宁定居,子孙蕃衍。

东次房陈永厚,子三:一曰尚和又名仲贤,二曰尚贵又名仲达,三曰尚明又名仲联,孙曰志鲁,明朝时约公元1600年左右迁往何地不详。

陈长进:又名士广,明朝迁往肇庆五经里居住,生二子:一曰华保,二曰二保。

陈文斯:清朝生四子前在肇庆居住,后迁何地不详。

陈邦杰:又名朝英,清朝迁往肇庆西门石桥头居住。

陈翼:又名明申,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锡:又名缉五。生二子:一曰国材,二曰佐材,明末清初时迁往肇庆西门外居住。

陈公保:又名德贤,明朝迁往肇庆塔脚来紫坊居住。

陈著:又名启元,明朝迁往肇庆沙街居住,其子随母出嫁,何地不详。

陈聘达、陈聘荣兄弟,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秀然: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谟:又名恢绪,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戊受:明末清初迁往肇庆端州居住。

陈聚德:又名文远号慕村,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文升: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端贤: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国材:又名廷显号柱臣,清朝迁往肇庆城西住。

陈王政、陈王教、陈王敏三兄弟明朝迁往云浮杨柳附谷村居住。

陈德里:又名春升,配黎氏,清朝迁往禄步大迳居住。

陈燮和:又名位育,清朝迁往禄步大迳上选居住,生一子曰步魁。孙德昌、德光,曾孙:锦杨、锦荣、锦奇。

陈尔信:明朝迁往德庆北乡武垄居住。

陈仲清、显清兄弟俩:明朝迁往德庆北乡。

陈显祥、凤祥兄弟:明末清初迁往德庆北乡居住。

陈土英:又名聘千,明朝迁往德庆莫村墟贸易生意。

陈亚就:明末清初时迁入大迳居住。陈亚六、亚七兄弟俩:清朝迁往云南,何地不详。

陈伯宁:明朝迁往九源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杰荣,子宗盛,陈杰深又名亚呀,子家波、家文、家红:陈曾禧,子庭炎、庭槐、庭阶、庭六、庭七,清末其祖水坑迁往榄岗后徙迁德庆九市。

陈亚秤:明朝天启前后迁往新梁居住。

陈廷龄:又名达其,子登鳌,明末清初迁往金渡乡居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俊元:又名匡明,明朝往高州当参史,定居何地不详。

陈金陵:明朝嘉靖迁高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方龙:明末迁新兴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宁刚:又名湛雨,明末清初迁往陈村居住。

陈克三、陈成章、陈北胜兄弟父子清朝迁往陈村居住。

陈惠明:又名庆盛,清末迁往顺德居住,何地不详。

陈凤鸣:又名文光,清朝末迁往龙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达:又名遇亨,长子兴发、次子亚二,孙均榕,清朝迁往佛山居住。

陈士贵:又名焕华,清朝迁往南海三江司半岗村配妻黎氏生有子二:荣达、荣翰。

陈守经:又名捷五,明末清初时迁往佛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宝:又名开能,明末清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寿:清乾隆二十年在清远任官署,后随本官往浙江,生有二子,后情况不明。

陈进宝:又名载光,生二子:延器、延猷,清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寅:清朝母子二人迁往惠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松耀:又名显宏,清朝初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伟中:又名天佑,明朝迁往河南莲花庄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郎、已郎兄弟:明朝迁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聘: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瑞璋:生一子名清客,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第: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大成:又名敦集,号良时,清朝迁往广州天官里居住其子孙曾玄(另项详录)

陈维新:又名瑞龙,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立德:清朝迁往思贤滘口居住,何地不详。

陈元伟:又名彦亨明朝迁往四会贺岗居住(已认宗)

陈亚满:明末清初时迁往四会下茅村居住(已认宗)

陈可用:又名公成,子陈第,明嘉靖前后迁往四会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德:清朝迁往四会居住,何地不详。

燕山公迁往依坑后其孙景行再迁广宁中村(约崇祯年间)

陈凤鸣,子帝简,孙蛋家,曾孙广;陈凤位子贵德,清朝同迁黄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趾祖、陈光祖:原其祖由水坑迁榄岗,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再徙四会、曹埔。

陈东兰:明末清初时迁往黄岗竹州居住。

陈志远又名大水,子陈亚狗,孙陈统又名心斋,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湖北襄阳县知县,宁化县知县,明朝随父迁往怀集居住,何地不详。

陈殿阩:明朝迁往广宁冯兰村居住,子孙蕃衍。

陈二全:生一子亚成,清朝迁往榄江,后再迁往广宁,何地不详。

陈达天:又名智达,清朝迁往广宁居住,何地不详。

东长房陈永厚,子陈浒,明朝约公无功而返1400年多年时迁往广宁定居,子孙蕃衍。

东次房陈永厚,子三:一曰尚和又名仲贤,二曰尚贵又名仲达,三曰尚明又名仲联,孙曰志鲁,明朝时约公元1600年左右迁往何地不详。

陈长进:又名士广,明朝迁往肇庆五经里居住,生二子:一曰华保,二曰二保。

陈文斯:清朝生四子前在肇庆居住,后迁何地不详。

陈邦杰:又名朝英,清朝迁往肇庆西门石桥头居住。

陈翼:又名明申,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锡:又名缉五。生二子:一曰国材,二曰佐材,明末清初时迁往肇庆西门外居住。

陈公保:又名德贤,明朝迁往肇庆塔脚来紫坊居住。

陈著:又名启元,明朝迁往肇庆沙街居住,其子随母出嫁,何地不详。

陈聘达、陈聘荣兄弟,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秀然: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谟:又名恢绪,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戊受:明末清初迁往肇庆端州居住。

陈聚德:又名文远号慕村,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文升: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端贤: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国材:又名廷显号柱臣,清朝迁往肇庆城西住。

陈王政、陈王教、陈王敏三兄弟明朝迁往云浮杨柳附谷村居住。

陈德里:又名春升,配黎氏,清朝迁往禄步大迳居住。

陈燮和:又名位育,清朝迁往禄步大迳上选居住,生一子曰步魁。孙德昌、德光,曾孙:锦杨、锦荣、锦奇。

陈尔信:明朝迁往德庆北乡武垄居住。

陈仲清、显清兄弟俩:明朝迁往德庆北乡。

陈显祥、凤祥兄弟:明末清初迁往德庆北乡居住。

陈土英:又名聘千,明朝迁往德庆莫村墟贸易生意。

陈亚就:明末清初时迁入大迳居住。陈亚六、亚七兄弟俩:清朝迁往云南,何地不详。

陈伯宁:明朝迁往九源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杰荣,子宗盛,陈杰深又名亚呀,子家波、家文、家红:陈曾禧,子庭炎、庭槐、庭阶、庭六、庭七,清末其祖水坑迁往榄岗后徙迁德庆九市。

陈亚秤:明朝天启前后迁往新梁居住。

陈廷龄:又名达其,子登鳌,明末清初迁往金渡乡居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

《旧唐书》记载:“源休,相州临漳人,京兆尹光兴之子。”卒于 中年间(780年)。记载中做过京兆尹的只有源乾曜,而且也是相州临漳人,但源乾曜没有光兴之名。从他们所处年代分析,源乾曜与源休不可能是父子关系,源休可能是源乾曜的孙子或重孙。源休是唐朝大官,企图谋夺唐皇之位,事败为唐德宗所杀。当时姓源的人被株杀,有人侥幸逃走了。此时约公元800年。二十四史唐朝以后没有记载源姓,这与史书只记载有官职和有名份的人和事的情况是相符的。唐朝以后,鲜卑后裔源氏宗族从此销声匿迹,隐居民间,为人不知。但是在民间的史料中还可以找到源氏的踪迹。源氏族人后来大都以经商为主,以后又遇青苗之害,源氏族人受到迫害,他们再次逃亡,来到南雄珠玑巷。到了宋朝,由于官府要血洗珠玑巷,源氏族人再次逃亡,他们在一人叫源潜夫的人带领下,最后定居于新会古劳都坚城村,即现在的广东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源潜夫成了霄乡的创始人。霄乡《源氏大宗族谱》中记载,南宋咸淳年间,源氏已在广东居住,并由广东北部的南雄迁至霄乡,一直延续至今。

(二)源氏历史:源氏族人经历的历史沧桑,见证了一个北方民族汉化融合的过程。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迁都洛阳,采用汉晋政权的政治制度,鲜卑族人民逐渐由游牧转向定居农耕,汉族人民向鲜卑人民学习畜牧业生产经验,鲜卑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术,改用汉姓氏,穿汉服,说汉语。

源氏族人善于经商,清末至民国流行一种保健饮料“源吉林甘和茶”,是霄乡人源吉荪、源文瑞父子创制的。他们于1892年在佛山设厂制药茶,产品行销两广、两湖、闽浙、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埠,成为著名的百年品牌。

(三)源氏寻祖:今天,鲜卑族虽已消亡,全中国都没有鲜卑人了。但源氏族人知道了自己的血统来自鲜卑这个古老民族后,寻根意识便越来越强。

在霄乡开诊所的医生源可就今年55岁,他对家族历史颇有研究。多年来,他在行医中四处搜集源氏族人的资料,向可能有源氏族人的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发过不少信件。几年前,源可就与其他源氏兄弟自费到南雄珠玑巷寻根,虽然找不到传说中的祠堂,但他们并不灰心,希望多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1999年5月13日至26日,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嘎仙洞寻要祭祖。

鄂伦春旗阿里河西北10公里处有一大山洞,名叫嘎仙洞,洞长100米,宽27米,洞边有一铸文,201字,详细记载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派大臣李敞来这里祭祖的经过,用的是汉字,因为鲜卑族没有文字。这个发现,证实了此处是距今1500多年前鲜卑族的发源地。

在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馆长田刚的陪同下,源可就来到嘎仙洞祭祖。田刚表示,源可就准确证实自己属鲜卑族后裔,是广东第一个到嘎仙洞祭祖的。随后,源可就来到满洲里附近的鲜卑古墓群拜祭和参观,详细了解鲜卑的历史文化生活。呼伦贝尔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东胡及其后裔拓跋鲜卑就起源于大兴安岭。拓跋鲜卑由这里开始发展壮大,进而南迁,公元386—534年,拓跋鲜卑在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为当时我国的民族大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源氏名人:源为朝、源义经、源休、源乾曜、源雄、源义朝、源义光、源义家、源博雅、源平、源师、源玄凉、源彪、源子雍

谱牒学·谱牒学研究概况·资料类著作的编撰

1目录类

多贺秋五郎《宗谱的研究(资料篇)》(日本东洋文库,1960年),著录有日、美、中收藏的中国谱牒,并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宗谱的研究(下)》(日本学术振兴会)中又作了补充。美国人编有《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 (台湾成文出版社,1984年)。

香港罗香林《中国族谱研究》 (香港中国学社,1971年)“下篇”介绍了“广东省立图书馆所藏广东族谱简目”、“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所藏族谱目录”。台湾有七十年代王世庆等人编著的《台湾公私藏族谱目录初稿》(《台湾文献》29卷4期),盛清沂主编 《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初辑》(联经出版社,1982年),赵振绩编《台湾区族谱目录》等。在大陆,这方面的工作也在进行,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联合编纂有《中国族谱综合目录》(暂定名,待正式出版)。一些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自编有馆藏家谱目录。

2提要类

北京图书馆家谱整理小组《北图藏满族宗谱叙录》(《文献》1987年2、3期)。吕彼得《台湾公藏族谱解题》(台北中央图书馆出版,1969年)。香港大学黎树添编有 《冯平山图书馆所藏中国族谱提要》,罗香林《中国族谱研究》“下篇”含有“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所藏中国族谱叙目”、“中国族谱择要叙录”。

3资料汇编类

多贺秋五郎《宗谱的研究(资料篇)》进行了宗族经济与教育、族人教化、族规宗约、祠墓祭祀、修谱凡例与体例等类资料的汇编工作。盛清沂主编《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序例选刊》一、二集,共二十册;台湾还出版有《族谱家训集粹》,从数十种名谱中摘录了百余条家训,分类编纂。专题资料方面,有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九龙中国学社,1965年),共收录客家族谱四十姓八十六谱,是研究客家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庄为玑、王连茂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全书三十余万字,上篇为移民资料,下篇汇集了政治、文化、经济、婚姻、宗族等方面的资料。

此外,研究者们还校、编出版了曹雪芹、洪秀全、白居易、郑和等历史名人的家谱资料。

山西太原,四川成都。

「霍」源出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广韵》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文王第六子叔处,受封于霍国(在今山西省霍县)。其时霍叔与管叔蔡叔共同监管殷商遗民,称为"三监"。周成王时,武庚伙同霍叔等叛乱,平息以后,霍叔降为庶人。霍国后裔,以国名"霍"为氏。2出自先姓,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霍,将霍地封给先且居,称霍伯。

迁徙分布

霍(Huò)姓源于山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就是距现在3100多年前,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地,就是现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霍州市,称为霍国,后来霍叔和蔡叔、管叔一起奉命监管殷商遗民,当时称他们为三监。霍国的后人以国为氏而姓了霍。在临汾市郊区的高堆村居住的霍氏人家,就是汉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后裔,他们在这里世代繁衍,已经生活了2000多年了。霍姓人氏由其发源地山西向外迁徙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他们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了1000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有霍姓人氏迁徙到广东、海南、江苏和福建等地。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混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姓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诲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霍姓族人,经彭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姓族氏。霍姓人氏向外迁徙不是孤立的,与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年(1416年)明朝先后八次移民。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隋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霍姓人氏是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到台湾的。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描迁于海外,乃至全球。霍姓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姓,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霍姓居全省第71位。

霍去病:山西省平阳(今临汾)人,西汉大将,18岁时就以善于骑射而为人知晓,20多岁就开始带兵打仗,由于战功显赫,被汉武帝刘彻封为骠骑大将军。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国内有很多图书馆都收藏有吴越钱氏宗谱分全程不分卷这个家谱藏本,其中包括江苏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此外,湖北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也收藏有该家谱的不同版本。

如果您需要查阅这个家谱的详细信息,可以通过相关的家谱网站或者图书馆的网站进行查询。

一本《历代柳氏家谱提要》大致包括柳氏源流、郡望堂号、柳氏宗祠、杰出人物、家谱提要等。

二.“家谱提要”收录范围以现存柳氏家谱为主。

三.收录中外藏书机构收藏和散见于民间的一九四九年之前所修线装柳氏家谱和部分近年来新修家谱,兼及其他装订形式的旧修家谱,其中部分单位所藏缩微胶片、扫描件、电脑打印件外,基本上为家谱原件。

四.条目内容为序号、题名、卷数、纂修者、修纂年代、谱籍堂名、版本形态、装订形式、始祖姓名、始迁祖姓名、分祖姓名、支祖姓名、内容简介、谱内名人、收藏单位或个人。

五.排列以编纂年代为序,朝代纪年括注公元纪年。出版时间只知朝代年号而不知具体年代者,则排列在某朝代最后。

六.谱籍地仍标以原修谱时地名,而非今之行政地名。

以下是马东盈先生之前已著《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所录者。

《和圣文化书系》总序…………夏庆奉(1)

  《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序…………柳明瑞(3)

  著述旨趣…………马东盈(1)

  前 言…………(1)

展氏家族谱牒

一、清代…………(5)

 001山东兖州《展氏族谱》不分卷…………(5)

 002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3谱籍待考《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4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9)

 005山东肥城《展氏族谱》不分卷…………(14)

二、中华民国…………(18)

 006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18)

 007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23)

 008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2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27)

 009山东东平《展氏族谱》八卷…………(27)

 010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29)

 011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30)

 012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1)

 013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3)

 014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33)

 015山西永济《展氏族谱》不分卷…………(34)

 016河南郸城《展氏族谱》二卷…………(35)

柳氏家族谱牒

一、明代…………(37)

 017谱籍待考《柳氏宗谱》不分卷…………(37)

二、清代…………(38)

 018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八卷…………(38)

 019谱籍待考《柳氏续谱》不分卷…………(40)

 020浙江景宁《柳氏宗谱》四卷…………(40)

 021谱籍待考《柳氏宗谱》…………(40)

 022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四卷末一卷…………(41)

 023江苏《柳氏家乘》不分卷…………(41)

 024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41)

 025江苏吴江《河东柳氏家乘》不分卷…………(42)

 026江苏吴江《分湖柳氏家谱》十卷…………(42)

 02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3)

 02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43)

 029浙江三门《柳氏宗谱》…………(44)

 030浙江慈溪《慈溪竹江柳氏兴孝录》二十四卷…………(44)

 031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45)

 032山东广饶《柳氏家谱》…………(46)

 033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47)

 034甘肃庄浪《柳氏宗谱》四卷…………(48)

 035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七卷 首一卷末一卷…………(48)

 036广西宾阳《柳氏宗谱》…………(49)

 03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9)

 038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0)

 03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四卷…………(51)

 040江苏吴江《河东家乘》二卷,《续编》二卷…………(51)

 04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52)

 042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53)

 043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53)

 044谱籍待考《柳氏族谱》不分卷…………(54)

 045江苏无锡《金匮甘露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54)

 046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55)

 047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55)

 048浙江青田《柳氏宗谱》…………(56)

 049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56)

 05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八卷…………(56)

 补湖北黄冈《黄冈柳氏续修宗谱》三卷,首二卷…………(56)

 051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二十七卷 首三卷末一卷…………(57)

 052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7)

 053谱籍待考《大园柳氏宗谱》不分卷…………(58)

 054山西沁水《柳氏继志堂家谱》…………(58)

三、中华民国…………(60)

 055江苏镇江《京江柳氏续谱》六卷…………(60)

 056江西万载《万载西江柳氏族谱》…………(60)

 057浙江临海《柳氏宗谱》六卷…………(62)

 05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62)

 059浙江台州《滩头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0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64)

 062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六卷 首一卷末一卷…………(64)

 063湖南宁乡《柳氏续修族谱》不分卷…………(64)

 064江苏吴江《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六卷…………(65)

 065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四卷…………(65)

 066浙江青田《柳氏宗谱》…………(66)

 06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74)

 068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75)

 069浙江兰溪《柳家柳氏宗谱》四卷…………(79)

 070浙江兰溪《兰溪柳氏宗谱》五卷…………(79)

 071浙江云和《云和司前柳氏宗谱》十二卷 首一卷末一卷…………(79)

 072浙江兰溪《慈厚柳氏宗谱》四卷…………(80)

 073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82)

 074江苏靖江《柳氏支谱》一卷…………(83)

 075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六卷…………(86)

 076湖南衡山《柳氏六修族谱》…………(87)

 07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七卷…………(87)

 078山东宁阳《柳氏族谱》…………(88)

 07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五卷…………(93)

 08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三卷…………(94)

 081山东栖霞《柳氏家册》不分类…………(95)

 082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七卷…………(102)

 083湖南临湘《柳姓氏族源流》…………(106)

 084山西代县《柳氏族谱》…………(106)

 085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107)

 086江苏武进《柳氏宗谱》…………(10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109)

 087浙江泰顺《河东郡柳氏族谱》五卷…………(109)

 088福建福州《柳氏族谱》不分卷…………(109)

 089湖北监利《柳氏族谱》…………(110)

 090河南焦作《承恩柳氏宗谱》不分卷…………(110)

 091浙江庆元《庆元下滩柳氏宗谱》一卷…………(112)

 092浙江庆元《柳氏宗谱》一卷…………(113)

 093山东莱芜《柳氏族谱》…………(113)

 094湖南长沙《湘中柳氏八修族谱》…………(114)

 095江西萍乡《湘赣柳氏联谱》…………(114)

 096贵州铜仁《柳氏族谱》…………(130)

 097浙江青田《柳氏宗谱》…………(137)

 098广东汕头潮阳区《洋内柳氏族谱》…………(139)

 099浙江云和《下街柳氏宗谱》一卷…………(146)

 100山东莱芜《深柳堂支谱》…………(146)

 101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147)

 102山西沁水《河东柳氏西文兴环山居家谱》…………(170)

 103山东烟台《胶东柳氏族谱》…………(171)

 104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九卷…………(178)

 105湖北黄梅《柳氏宗谱》…………(178)

附  录

和圣后裔的百年族谱(卞文超 柳 萍 王春娇)…………(189)

柳下惠研究史料的四个意外收获(曹明月)…………(196)

后 记…………马东盈(207)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柳下惠家族文化是以柳下惠为中心,上溯其先祖,下寻其后裔而形成的文化。根据学者的研究,柳下惠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后稷。而柳下惠后裔,文献可考者有展氏、禽氏、柳下氏、柳氏、惠氏等。这些姓氏虽然非常古老,但经过两千七百年的繁衍传承,仍然算不上大姓,就整个华人世界而言,目前都没有进入百家姓前100位,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柳,而柳下的记载应该是最少的。《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是一部关于和圣柳下惠家族文化的专著。由于著者视野所及,本书仅涉及展、柳二姓。由于柳下惠家族文化丰富多彩,内容繁复,本书难以全面展开,仅对柳下惠家族谱牒予以提要叙录。

二、本书是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大型家谱目录为基础,对柳下惠家族谱牒的收藏与著录予以考述。除了述其谱籍及基本内容外,部分条目附载序跋。著录条目所涉及谱书,以现在仍有传本者为限。仅见于文献记载者,虽美不取。历代家谱既有名家参与其中者,也有普通族众热心成书者,编纂体例、材料取舍乃至语言表达各有高下;历代家谱对于家族历史的记述或记忆,或有不尽符合史实之处。本书不以此为取舍标准。要之,本书所录,反映的是历代家谱纂修过程的真实。

三、本书是著者在撰写《柳下惠家族谱牒研究》一书所使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因占有材料多寡不一,各条目篇幅及体例亦难求一律。引录文献中有些文字表述具有明显的错讹,而又不适宜直接改正者,以“( )”表示删除,以“〔 〕”表示更正或增补。如“其实据”,应当订正为“真凭实据”,则以“(其)〔真〕〔凭〕实据”的形式标出。原文标点多为新加,亦间有视篇幅文意予以分段者。原文为示尊崇而在名号称谓之前空字或提行,概行删略。

四、本书是著者的一家之言,并不意味着著者之外的其他编者必然赞同其中的观点或者证实其中的描述。书中涉及柳下惠家族展氏、柳氏等姓氏及其传人的讨论,仅停留于学术讨论的层面,其篇幅多寡、表述顺序等主要决定于编纂者视野所及的文献史料与学识水平,不具有评论门第高下、区别家族盛衰的特别含义。

谱牒学·家谱的收集与研究活动

谱牒学·家谱的收集与研究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已知中国大陆公藏的家谱约有一万余种,收藏单位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