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历代名人?
1、程郑:西汉时期的大工商业者,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其祖籍本是战国时关东(今山东)人,祖父辈为冶铁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强迫其祖先迁徙至蜀郡临邛。
程郑看到临邛盛产铁矿,而且这里历来都有以冶炼铁矿致富之人,于是也仿效前人冶产之道,买家僮匠客数百人,开炉冶铸,将铁与铁器卖给附近的少数民族。日积月累,生产规模一再扩大,终而致富,成为当时蜀地首屈一指的大工商业家族。
2、程邈:字元岑,秦朝书法家,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 删古立隶文”。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刻大观帖中还收录有程邈书作《秦御史程邈书》。
3、程不识:程不识是汉武帝时的大将,别称“不败将军”。担任山西太守,长乐卫尉。与李广齐名。其主要成就为镇守边疆,抗击匈奴,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生平未尝败绩。
4、程咬金: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
5、程才濂:清代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乾隆举人,程才濂为程英铭之子,其家两代知县,三代受皇上诰封。程才濂在其父教诲下,历任汉阳府学谕、山东曹州府城武县知县(署荷泽县)、和咸候补府同知、济宁知州,授文林郎,诰封奉政大夫。
-程郑
-程邈
-程不识
-程咬金
-程才濂
宋真宗即位之初,尚能广开言路,锐意进取,勤政治国,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成平年间的小康局面。但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以纳岁币求苟安,施政方针也日益保守,且崇道信佛,劳民伤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国君臣有如一群患有臆想症的精神病人,共同演绎了几场“天书”、“封禅”之类的迷信闹剧。其中一些神秘细节的具体操作过程,将永远是宫廷历史之谜。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赵恒心情一直不好。原来想到世人对其父宋太宗皇位合法性问题的非议,及对自己替代兄长继承皇位问题的种种看法。心里就一肚子的不高兴。此时资政殿大学士王钦若又告诉他:“城下之盟,《春秋》所耻。陛下以万乘之尊而与辽国立城下之盟,难道还有比这更可耻的吗!”真是旧患未除,又添新耻,真宗心里就像吃了一只苍蝇,说不出来的窝囊和憋气,心病不轻。
王钦若揣摩到皇帝的心事,也为了迎合真宗好大喜功的心理,提出:“只有封禅泰山,才能镇抚四海,夸示外邦。”真宗听了果然心动。而后,王钦若又告诉真宗:“自古都是先有‘天端’,帝王才行封禅之举,那么怎么求得‘天端’呢?难道伏羲时真有所谓河图洛书吗?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天端虽非人力所为,但只要皇上深信而崇奉,以明示天下,则与天降祥端无异。”真宗又去问秘阁直学士杜稿:“河图洛书是怎么回事?”杜稿随口回答:“就是所谓‘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负书出于洛’,其实都是古来即有的圣人设神道为教而已。”真宗听了,心领神会,决定施行。
真宗感到需要先将以宰相王旦为首的一批官员买通,让他们也心悦诚服地加入到这一剧情的演员行列中,那戏才会演得逼真。王钦若去转达了真宗的有关“圣意”,王旦半信半疑地勉强表示顺从。不久,真宗召群臣欢宴,提出不分君臣而以主宾就座,知枢密院事陈尧叟、权三司使丁谓,及王旦、杜稿等大臣不敢,真宗说:“今天只想和爱卿们乐乐,就不要讲君臣大礼了。”喝到高兴当口,真宗命侍者给每人一个红包,打开一看,都是大颗珍珠。真宗请大家继续喝酒,说等会还有赏赐,席终果然还有良金重宝之赐。尤其是特赐给王旦御酒一樽,嘱咐回家与妻儿共享。王旦回府打开一看,见樽中都是亮晃晃的大颗明珠,联系到前些天王钦若传达的“圣意”,顿然有所领悟。
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的早朝上,内侍来报说宫城左承天门南角发现像书卷一样的黄帛有两丈多长,黄帛上隐约有字。真宗便向群臣讲了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去年十一月某日夜里,有神人来告,谓来月在正殿建道场一个月,将降下《大中祥符》天书三卷。朕自十二月朔日已在正殿设了道场,恐内外起疑,所以未曾宣布。今日之帛书想必是天书下降了。”王旦带领群臣马上称贺,随后真宗率领众人来到左承天门,焚香望拜,让内侍上城楼取下“天书”,由真宗跪受。“天书”上写:“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其中“付于恒”,当然是指真宗赵恒,可见真宗即位是天命所归,且可“传世七百”,永葆宋祚。真宗大喜,把“天书”收藏于金匮之中,然后大宴群臣,令改元为“大中祥符”,“大中”有万事适中之意,“祥符”就是“天端”。接着大赦罪犯,官员普加薪俸,京城放假五天,公费欢宴庆祝。并遣使祭告天地、宗庙、宫观,群臣也纷纷上表称贺,一场闹剧拉开序幕。
大中祥符元年三月,兖州知州率千余人赴京上表,称天降祥符,万民称颂,请圣上封禅泰山,以报天地。真宗命朝臣讨论此事,众臣以为封禅泰山是帝王将自己统治天下的功德昭告天地的大礼,秦皇汉武都举行过这一大典,大宋建立以来,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天下大治,完全有必要举行这一大典。四月,又有“天书”降于宫中功德阁,进一步表明了天意。宰相王旦率领文武百官、外来使臣、僧道耆寿等各界代表二万四千余人伏阙上表,请求真宗封禅。这样规模大代表广的上请,竟达五次之多。这班老臣也的确配合默契。
真宗遂决定当年十月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曾问权三司使(财政大臣)丁谓经费有无问题?丁谓回答:“大计有余。”这更坚定了真宗过封禅瘾的决心。六月的一次朝会上,真宗又继续演绎着上回那个故事说:“去年那位神人又托梦告知,将有‘天书’降于泰山。”果然,王钦若上奏说,泰山下有醴泉涌出,泉旁的亭中有“天书”下降。于是群臣再纷纷上表称贺,乞加尊号“崇文广武仪天尊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真宗拜受。至此,封禅的舆论准备,可谓相当完满。其他准备工作也正风风火火地进行着,如令匠人们专门制造了奉迎“天书”使用的“玉辂”。
十月初四,以玉辂载天书为前导,赵恒在庞大的仪卫扈从下居中,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了。大队人马走了十七天,才从京城来到泰山脚下。仪仗、士卒遍列山野,两步一人,数步一旗,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其气势着实宏大。十月二十三日清晨,赵恒在斋戒三天后,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在众臣簇拥下,登上南天门,来到岱顶神庙。次日,举行隆重而繁琐的仪式,封祭吴天上帝及五方诸神,礼毕下山。再以同样隆重的仪式,在杜首山祭地祗神。最后登上朝觐坛,接受百官、外使和众僧的朝贺,上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然后大赦天下,文武官员进秩,赐天下大酶三日,各地举行公费宴庆。
这里顺便提一下泰山中天门之下,海拔八百米的“回马岭”,这里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景色优美。传说宋真宗到泰山封禅,骑马上山,至此坡路高峻陡峭,马不能行,只得在此回马。现有石坊—座,额刻“回马岭”三字。可是从历史记录来看,宋真宗并不是骑马上山的,而是坐山轿上的山。泰山岱庙的《宋真宗封祀坛颂碑》记述:“上乃乘轻舆,陟绝嗽,跻日观,出天门。”即乘坐山轿,攀盘道石阶而上。而这“回马岭”,据说唐代就有此名。有人认为应是唐玄宗封禅泰山的回马之处,也有人认为应是汉光武帝登封泰山的回马之处,不知哪个推断的可信度较大?
十一月,真宗的大队人马还拐到曲阜谒拜了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命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然后参观了孔府,游览了孔林,赐钱三百万。以封禅礼成,诏改乾封县为“奉符县”。真宗还作《庆东封礼成诗》,令诸臣唱和,最后盛宴群臣。回到京城开封,诏定“天书”下降京城之日为“天庆节”,“天书”降于泰山日为“天贶节”,命文臣将其封禅泰山之行编成《大中祥符封禅记》一书。封禅大典前后历时五十七天,此后天下争言符瑞,群臣也争上表章,竞献赞颂之词,举国如痴如醉。
在其后的日子里,各地不断有符瑞吉兆像卫星一样放出来。如陕州报告说:“黄河自清”了,解州又发生“池盐不种自生”的奇迹,河中府百姓居然在中条山苍龙谷发现了黄金护封的仙书《灵宝真文》……真宗都深信不疑。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河中府士人、父老、僧道一千二百人恳请真宗到汾阴祭祀后土,其后又有文武官员和各界代表三万余人到京请愿,要求真宗亲祀汾阴后土祠。真宗这时对制造大排场以抬高声望的做法似乎已经上瘾,决定明年春天亲祭汾阴地神。
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二十三日,赵恒又率众启程,西祀后土的队伍仍以“天书”为前导,经洛阳,出潼关,沿黄河北上,直趋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历时二十一天才到山西宝鼎奉柢宫,以封禅泰山的隆重礼仪祭祀后土地祗。完成后,真宗又过黄河,折道向西,来到华山,补上拜谒祭祀西岳庙的礼仪。归途中,又在洛阳停留了二十多天,再去巩县(今属河南)拜祭祖宗三陵(太祖之父的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直到四月初才回到京城,前后闹腾了近七十天,这趟“西祀”比“东封”耗费更大。准备工作就做了年余,修行宫、治道路、征民夫、役兵卒、贡钱物,动辄上万人,几十万钱帛。一些正直的朝臣上书劝谏,真宗根本听不进去。回来后,又是加官进俸,又是派使臣分赴五岳,为诸岳册封帝号,仍忙得不亦乐乎。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的一天,真宗又忍不住演绎上回的故事,还说那位神仙托梦,传达天帝的旨意:“令先祖赵玄朗授你天书。”不久,这位先祖果然托梦告诫真宗:“要善为抚育苍生。”真宗认下这位子虚乌有的先祖后,马上出台了一连串举措:一是命天下为圣祖避讳;二是为圣祖上尊号,并配上一位圣母;三是在京城建造景灵宫,供奉圣祖和太祖、太宗像,其规模仅次于太庙;四是在京城最大的道教宫观大殿里供奉玉皇和圣祖的塑像;五是下令天下州县天庆观增建圣祖殿,官员上任和离职都必须拜谒;六是命宗正寺修订皇室家谱,增入圣祖事迹。由是真宗带头撰写《圣祖降临记》,王钦若的《圣祖事迹》、盛度的《圣祖天源录》等也纷纷出笼。
大中祥符六年(1013)六月,老子故里亳州的官吏和父老三千多人进京请愿,强烈要求真宗亲谒亳州太清官,拜祭老子。数天之中,群臣们也凑热闹,再次吁请。于是,真宗下诏,明年春天驾幸亳州,加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尊号,命丁谓判亳州,筹措相关事宜。几个月后,丁谓又称瑞兆频生,从亳州献上灵芝三万七千枝,真宗另辟一殿展览这些灵芝。次年正月,仍以“天书”为前导,真宗率众又浩浩荡荡地开赴亳州(今安徽毫县),在太清宫拜谒老子后,一个月后才回开封。
半年过后,真宗又想出崇道的点子,宣布天帝的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大中祥符八年(1015)正月初一,在隆重的礼仪中,真宗在玉清宫向天帝正式奉上尊号,参加这一仪式的除文武百官外,还有少数民族领袖、宗教界僧道代表和外国使者等。同时命令天下官员和百姓都须在家中设案焚香,向玉皇大帝致敬,地方官要派人检查,民间“玉皇大帝”的称呼也始于此。天禧元年(1017)正月初一,真宗又到玉清宫向玉皇大天帝献上宝册和龙服。全国各地也同日分设罗天大醮,以供民众僧道烧香跪拜。这样,将全国都卷入这一敬拜“玉皇大帝”的狂热迷信活动之中。
为了把以“天书”为中心的崇道活动搞得场面壮观,从大中祥符元年开始,真宗就在京城和全国大兴土木,营建宫观。其中最大的玉清昭应富有二千六百多座殿宇建筑,役使数万工匠夜以继日,用了七年多时间才竣工,并动用了全国最好的建筑物资,其宏大豪华之规模,超过秦之阿房和汉之建章。次年,真宗又命令全国各州县都必须建天庆观,供奉三清玉皇,总数在千所以上。真宗还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境内)建景灵宫,有一千三百二十多座建筑,以供奉圣祖赵玄朗,又造太极观供奉圣祖母。由于曲阜太远,真宗不便亲致礼拜,就在京城也分别建造景灵宫和太极观。
乾兴元年(1022),真宗去世,“天书”也随葬入陵,总算结束了长达15年的荒唐闹剧。真宗晚年已完全沉浸在这出自导自演的荒诞戏剧中,满口胡话,神魂颠倒。当然还有大量的必不可少的配角,才能把这场戏演得如此生动鲜活。其中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和刘承规五位配角最为重要,他们相互勾结,行踪诡秘,号称“五鬼”,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然而各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王钦若为人奸巧,智数过人,胆大妄为,又懂道教,这出戏由他首创建议,作用最大。丁谓狡黠机敏,开始主要是推波助澜,后来居上累官宰相,成为真宗末年政治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林特工于算计,善于逢迎附和,接任三司使,主管封祀和营造的财政大计,几乎把太祖、太宗朝的家底积蓄都挥霍殆尽。刘承规是宦官,官居皇城使,当时伪造“天书”,多由皇城司奏报,或兼负责道具的制作。陈彭年擅长礼法,颇有学问,为东封西祀参订仪制,历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天禧大礼,为天书仪卫副使,负责闹剧场景的设计。宰相王旦名为正直,以美珠一樽,竟箝其口,且屡次力请封禅,冒称众意,利令智昏到如此程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僧道、耆寿、外臣乃至大量士人、百姓都参与了进来,搞得举国如痴如醉,进入迷狂状态。
那么,是什么魔力能动员起全国这么多的各阶层人士,最后完成这令后人深感可笑又可悲的荒诞闹剧呢?其中有多少人在不同程度的参与作假?多少人明知“天书”等符瑞吉兆有假,却依然崇信有加,痴狂不已?为什么此类文化现象有如此之感劭而在中国历史上能常演不衰?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历史上有幸能成为这样真龙天子的皇帝,除了《史记》所撰的七十二王(他们的名字大多已不可考)。真正载入史册的共有12位,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泰山之所以被奉为五岳之尊,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固然离不开它雄奇高大的景观形象、庄严崇高的象征意义,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泰山历来是帝王们的朝拜之山。
泰山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们向往的东方乐土,而封禅泰山更是因为特殊的政治意义而成为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渴望的荣耀,但由于其严苛的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这样的机会,只有“受命于天”的皇帝,为了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才能在泰山顶上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历史上有幸能成为这样真龙天子的皇帝,除了《史记》所撰的七十二王,他们的名字大多已不可考,真正载入史册的共有12位。
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最后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为什么自他之后只有朝拜而不再封禅了呢,大概是因为宋真宗之封禅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剧,戏弄了君权神授的神圣性,让后代皇帝不敢再躺枪吧。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似乎是天下太平了,但是,大宋上下群情激愤,连皇帝自己也后悔莫及,毕竟年年要向辽赔一大笔款,这不得不使他感到屈辱和沮丧。为了冲淡这种负面影响,他开始寻找一种精神的依托和信仰的支持,于是他想学当年秦皇汉武,到泰山封禅。
但是,封禅不是件简单随便的事,不是每一个帝皇都可以登临泰山这座神圣的高山。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曾想登泰山封禅也由于达不到这种境界而终止。一个签订了屈辱条约的皇帝欲登泰山封禅?不怕天下笑话吗!
但是宋真宗却为了找回皇帝的尊严,洗脱耻辱,便使用了大臣王钦若的计策,伪造天书。
于是一场君臣共谋,伪造天书,登泰山封禅的闹剧由此开演。
毕竟是向天下人说谎,皇帝也心虚,真宗力了说服宰相王旦,不惜屈尊请王旦喝酒,而且还暗送金银宝物,皇帝向大臣行贿,也是历史上少见之奇事。王旦也是聪明人,知道这些钱财不好拿,必须好好配合了。
公元1008年正月,宋真宗召见王旦、王钦若等人,他说,去年某天我半夜做了个梦,梦中一个神人告诉我,要在下月初三日在正殿做道场一个月,然后就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我依神旨做了,现在果然有黄帛落在承天门屋角上。我仔细看了,这就是天书。于是当众宣读天书,无非是歌功颂德,把真宗吹上了天。还说大宋会国运昌盛。
天书被藏匮中,群情振奋,京城百姓大吃大喝几天。
有关天书的消息传遍京城并向全国散布。真宗赵桓在家中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一道道来自各地官员的奏章。
好消息终于来了,兖州的一千二百八十七人来到京城,请求皇帝到泰山封禅。赵桓心里高兴,但还是要推辞的,功德不够不敢登泰山啊云云,再三请求,再三婉拒,既然是做戏,就要把戏做足,不留破绽。宰相王旦又一次不失时机地出场,率领文武百官,地方官员,甚至佛教道观人士跪请皇帝顺应天意,封禅泰山。同时天书再降。
赵桓看见时机成熟了,受宠若惊的他庄严地向全国宣布,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敬仰,我决定亲临泰山封禅。
真宗遂决定当年十月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曾问权三司使(财政大臣)丁谓经费有无问题丁谓回答:“大计有余。”这更坚定了真宗过封禅瘾的决心。六月的一次朝会上,真宗又继续演绎着上回那个故事说:“去年那位神人又托梦告知,将有‘天书’降于泰山。”果然,王钦若上奏说,泰山下有醴泉涌出,泉旁的亭中有“天书”下降。于是群臣再纷纷上表称贺,乞加尊号“崇文广武仪天尊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真宗拜受。至此,封禅的舆论准备,可谓相当完满。其他准备工作也正风风火火地进行着,如令匠人们专门制造了奉迎 “天书”使用的“玉辂”。
十月初四,以玉辂载天书为前导,赵恒在庞大的仪扈从下居中,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了。大队人马走了十七天,才从京城来到泰山脚下。仪仗、士卒遍列山野,两步一人,数步一旗,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其气势着实宏大。十月二十三日清晨,赵恒在斋戒三天后,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在众臣簇拥下,登上南天门,来到岱顶神庙。次日,举行隆重而繁琐的仪式,封祭昊天上帝及五方诸神,礼毕下山。再以同样隆重的仪式,在杜首山祭地祗神。最后登上朝觐坛,接受百官、外使和众僧的朝贺,上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然后大赦天下,文武官员进秩,赐天下大酺三日,各地举行公费宴庆。
十一月,真宗的大队人马还拐到曲阜谒拜了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命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然后参观了孔府,游览了孔林,赐钱三百万。以封禅礼成,诏改乾封县为“奉符县”。真宗还作《庆东封礼成诗》,令诸臣唱和,最后盛宴群臣。回到京城开封,诏定“天书”下降京城之日为“天庆节”,“天书”降于泰山日为“天贶节”,命文臣将其封禅泰山之行编成《大中祥符封禅记》一书。封禅大典前后历时五十七天,此后天下争言符瑞,群臣也争上表章,竞献赞颂之词,举国如痴如醉。
在其后的日子里,各地不断有符瑞吉兆像卫星一样放出来。如陕州报告说:“黄河自清”了,解州又发生“池盐不种自生”的奇迹,河中府百姓居然在中条山苍龙谷发现了黄金护封的仙书《灵宝真文》……真宗都深信不疑。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河中府士人、父老、僧道一千二百人恳请真宗到汾阴祭祀后土,其后又有文武官员和各界代表三万余人到京请愿,要求真宗亲祀汾阴后土祠。真宗这时对制造大排场以抬高声望的做法似乎已经上瘾,决定明年春天亲祭汾阴地神。
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二十三日,赵恒又率众启程,西祀后土的队伍仍以“天书”为前导,经洛阳,出潼关,沿黄河北上,直趋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历时二十一天才到山西宝鼎奉祗宫,以封禅泰山的隆重礼仪祭祀后土地祗。完成后,真宗又过黄河,折道向西,来到华山,补上拜谒祭祀西岳庙的礼仪。归途中,又在洛阳停留了二十多天,再去巩县(今属河南)拜祭祖宗三陵(太祖之父的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直到四月初才回到京城,前后闹腾了近七十天,这趟“西祀”比“东封”耗费更大。准备工作就做了年余,修行宫、治道路、征民夫、役兵卒、贡钱物,动辄上万人,几十万钱帛。一些正直的朝臣上书劝谏,真宗根本听不进去。回来后,又是加官进俸,又是派使臣分赴五岳,为诸岳册封帝号,仍忙得不亦乐乎。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的一天,真宗又忍不住演绎上回的故事,还说那位神仙托梦,传达天帝的旨意:“令先祖赵玄朗授你天书。”不久,这位先祖果然托梦告诫真宗:“要善为抚育苍生。”真宗认下这位子虚乌有的先祖后,马上出台了一连串举措:一是命天下为圣祖避讳;二是为圣祖上尊号,并配上一位圣母;三是在京城建造景灵宫,供奉圣祖和太祖、太宗像,其规模仅次于太庙;四是在京城最大的道教宫观大殿里供奉玉皇和圣祖的塑像;五是下令天下州县天庆观增建圣祖殿,官员上任和离职都必须拜谒;六是命宗正寺修订皇室家谱,增入圣祖事迹。由是真宗带头撰写《圣祖降临记》,王钦若的《圣祖事迹》、盛度的《圣祖天源录》等也纷纷出笼。
一个皇帝为掩饰自己的无能竟然如此欺骗天下百姓,劳民伤财,这大概就是宋朝富而不强的原因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送别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象征,比拟等。代表作品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此诗的典范。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咏史八首(其六) (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赤 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记行诗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羁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如 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表思想怀亲之情时常用意象:明月、鸿雁、家书、梦境等,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节日。
明月皎夜光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咏怀诗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抱负、恨别、怀远、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联想等。
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
月上瓜州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爱情诗
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幽恨诗 (唐) 安邑坊女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宫怨诗
春宫怨 (唐)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①,相忆采芙蓉。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讽喻诗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轻肥》、《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讽喻诗出题较少。
官仓鼠 (唐)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哲理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咏玉 韦应物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题画诗
题画诗来源于画面,但又不为画面所拘束,它往往是从画面的内容或其一点生发开去,敷衍成篇。“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年代古久到作者、诗体等都已不可考的诗词,一般就称之为古体诗。但是,我们现在习惯把文言文写的诗歌统统称为古体诗或者古诗。最早的古诗据称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其实是一首民歌。载于《吴越春秋》,系上古炎黄曲。《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你看: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的多生动,多有气势!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又秋声。——南宋/朱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等闲:轻易。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清/钱鹤鸿《明日歌》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学而不厌,诲人不卷。——《论语 述而》 诲:教导。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赵恒《劝学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孙洙《唐诗三百首集》
1、思乡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7、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8、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9、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10、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花名
1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2接天莲叶无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花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4沾衣浴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
5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6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8.十分秋色无人管, 半属芦花半蓼花。 (黄庚《江村即事》)
9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10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11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12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苏轼《浣溪沙》)
15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16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17不是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18桃花一树鱼三尺, 不醉月明船不归。 (陈继儒《春日雨霁泛舟》)
19桃花流水突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山中答问》)
20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
21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22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3 竟说田家风味美, 稻花落后鲤鱼肥。 (朱凤翔《村处闲吟》)
24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寓意》)
25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卢梅坡《雪梅》)
26不是一番寒澈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27荷叶罗群一色裁 ,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28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9荷变弄水一身香, 竹里招风满扇凉。 (杨万里《青坐池亭》)
30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1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香。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2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经过几年的成长和堕落,她优雅迷人,她成年后嫁给了银匠龚梅。她唱歌打鼓,在小企业工作谋生。
后来,刘娥和妻子来到京城谋生,正好赶上王子在东宫选妾。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刘娥和妻子由兄妹相配。龚梅把刘娥当表妹送给了太子赵恒。赵恒非常满意,非常爱刘娥,所以留在了皇宫。
赵恒登上王位后,在历史上被称为宋振宗,郭皇后死后,刘娥被封为皇后。刘娥曾自称太原人。她的祖父刘延庆是后金、汉时期的将军,她的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期都城的统帅,后来,她担任嘉州(今四川乐山)省长,全家迁往成都。一天,开封总督刘宗告诉皇帝,皇帝和他的官员已经完成了他们的生意。宋振宗平静地对刘宗说:“你离后宫很近,你早就打算派你去。你知道艾青和刘美美是近亲,朝廷也为你安排了其他好工作吗?
刘宗脸色大变,他故意说一口流利的山西方言,回答说:“我来自河中大厦。我来自一个孤独寒冷的家庭。皇宫里没有亲戚。”皇帝也喝醉了。有人爬皇室是不够的。皇室主动爬亲戚。这个诚实的人有点可恨。宋振宗不欢而散,很快刘宗被贬到泸州。大中相府五年(1012年),宋振宗皇后郭死后五年,腹中生子的刘美美被封为皇后。刘皇后还是觉得自己生得不好。一些名门妃子对她笑得好像在嘲笑她。
刘太后召见了隆突阁直士、开封官员刘烨,对他说:我知道你是个有名的家庭。你对十多代人都很重要。如果你想看看艾青的家谱,也许我们是同一个祖先!”如果你把这个词改成一个善于鼓掌的人,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家谱,修改它,然后拿着女王的树。
对于宋太祖对待周世宗柴荣后人的问题,宋太祖没有像以往改朝换代那样大肆屠杀,算是难得的,但我们也没有必要特意美化他。
宋太祖继位后对拥有兵权的武将极尽所能抑制防范,就更不用说在帝位正统上对他更有杀伤力的周世宗的后人了。
只不过宋太祖没有用钢刀直接杀人,他用的是软刀子。
周世宗柴荣前三子越王柴宗谊、吴王柴宗诚、韩王柴宗諴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他们都还小,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周太祖郭威称帝后才给他们赐名,封王。
后来柴荣又有了四个儿子: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
下面我们来一一看看他们结局如何。
一、恭帝柴宗训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柴宗训不过八岁。通过一番假模假样的“禅让”仪式,柴宗训的皇位被迫传给赵匡胤。尔后柴宗训被降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
三年之后(963年),柴宗训又被迁到房州。
开宝六年(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二十一岁。
《宋史》上对于柴宗训退位后的记载极少,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他虽没有当场被杀,但也是处于变相的软禁之中。
关于柴宗训之死,《宋史》只说“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续通鉴长编》说“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郑王殂”。
史书没有说柴宗训的具体死因,但是二十一岁就去世还是留给人很多疑惑。即便他不是被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被毒死,但也可以看出在房州柴宗训的生活是多么的郁闷凄凉,实在看不出怎样的“善待”。
而在皇权的斗争中,赵宋皇帝日后清算,斩草除根彻底消除隐患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柴宗训被暗下毒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至于赵匡胤留下一条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的说法,并不见于正史,这不过是“与士大夫治天下”中得到尊崇的文人有些的美化罢了,真实性值得商榷。
二、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下落
关于这三人的下落,史书上只有“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我相信,这就是史家的春秋笔法吧,个中缘由大家可以尽情想象。
宋人的笔记中倒是有这三人的描述。
如柴熙让,说他被宋朝开国功臣潘美认做侄子抚养,改名潘惟吉,他的后世子孙也比较旺盛。
笔记中关于潘美收养的记载说的活灵活现,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赵匡胤防范武将,防范柴氏血脉,又怎么让他们两者走到一起?潘美本就是一把枪,赵匡胤怎么会亲自给他宋一个子弹?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还有一个是蕲王柴熙诲,说他被大臣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后来为了躲避赵匡胤的抓捕,卢琰辞官卢璇带着离开京师隐居。逃遁以后的卢璇成为赫赫有名的九支卢中第三支卢开基祖。
关于柴熙诲(卢璇)的结局因为有卢氏家谱验证,比柴熙让(潘惟吉)的记载多了几分可信度。若真是如此,那也能佐证赵匡胤并没有怎么善待柴荣儿子,不然又为何要抓捕?
宋太祖赵匡胤在兵变时没有举起屠刀屠杀柴荣的儿子是真的,那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等形势稳定后,他有没有用软刀子就不得而知了
程氏历代名人?
本文2023-10-01 11:39: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8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