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3收藏

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吗?,第1张

清朝有两个于成龙。

1、于成龙(山西省)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2、于成龙(辽宁省)

于成龙(1638~1700)为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襄勤。生于清崇德三年,出生地为辽东盖州。康熙三十九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襄勤公家族为辽东望族,生父为于国安,生母为康氏。襄勤公出生后不久全家徙居广宁(今辽宁北宁市)。

青少年时代的于成龙是在不断的移居中生活的,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是底层旗人的一个典型写照。童年的艰难困苦造就了襄勤公体恤民生、关爱大众的品格。

既使襄勤公成为名声显赫、权顷一时的封疆大吏,但依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的赞赏和百姓的爱戴。直隶曾经流传很多有关襄勤公于成龙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作品也取襄勤公事略为素材,多为侠义公案类内容。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于成龙(山西省)

于成龙在罗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

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

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2、于成龙(辽宁省)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于成龙以总督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正值此时,浑河水发,与永定府南之河水汇流于一处,势不能容,常有泛涨,旗下及民人庄田都被淹没,百姓苦不堪言。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永定河之名由此诞生,于成龙的名字因治理浑河的光辉业绩而名垂青史。

-于成龙

-于成龙

《天下长河》中所有人物都是原名出现,且剧情也是按照史料改编而来没有胡编乱造。于振甲显然也不是一个杜撰的人物,他的原型即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于成龙。

此于成龙非彼于成龙,史料上一般称其为“小于成龙”。小于成龙是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小于成龙的名气御史不想多说,他在康熙朝并不亚于靳辅,甚至还略占上风。

御史揣测,导演是有意要塑造这么一位与靳辅打擂台的人物,显然于成龙是一位合适的人选。只不过于成龙的官声太好,如果以原名出演,恐怕会引起观众的不适,甚至会被指责为玷污名臣。

可是其他人都是以原名出镜的,杜撰一个人物不符合导演的初衷,故而才玩了一点心机,不称于成龙之名,而称其字。事实上不管是称名还是称字都是一样的,比如剧中的靳辅叫靳紫垣,陈璜叫陈天一。

历史上,于成龙的治河观点确与靳辅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于成龙并不是全面否定靳辅的治河方略。只是在挑浚黄河入海口这一点上意见相左,对于靳辅“筑堤束水”的方案也是认同的。

干实事,一生只想治理黄河的陈天一冤死在了大狱之中,反倒是于振甲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犯错,一再让数百万老百姓流离失所的人成为了千古名臣。

为什么康熙不放过陈天一,为什么康熙不放过陈天一,其实理解这么几个细节就知道了!

1,康熙也不想杀陈天一,可是百官逼着他杀!

康熙知道陈天一是一个大才吗?

他当然知道,毕竟陈天一和靳辅治理黄河的十几年,黄河没有发过大水,就说明了陈天一的才华。

那既然康熙不想杀,又是谁逼着他要杀掉陈天一和靳辅呢。

不是别人,正是他手下的那些大臣。

而且是两拨人。

一拨是揪着陈天一和靳辅抗旨不遵的人。

这批大臣,都是新上来的大臣,他们心中康熙已经是神明。

而陈天一和靳辅这两个抗旨不遵的人,就应该被杀掉,这样才能维护康熙在群臣心中的地位。

另一批人呢,就是索额图那波人。

他们揪着淤田案不放,非要把陈天一和靳辅和拉下马,这就是他们的动机。

而这两拨人,确实逼的康熙没有办法了。

特别是淤田案背后最大的买家可是太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为了保住太子。

康熙这次必须支持索额图,必须帮着明珠,以及明珠支持的陈天一等人拉下马。

当然康熙也是一个有方法的人,群臣逼着他杀人,他就玩拖延。

一个靳辅直接革职,一个陈天一呢,关在狱神庙里,也不杀,也不提审。

其实按照康熙的想法,陈天一还年轻,只要熬过几年不死,再出来的时候,一样可以重要。

可惜的是,陈天一没有理解康熙的苦心。

他只觉得直接付出了一生去治理黄河,最后却还遭遇了这般处境。

心已死的陈天一才会在狱神庙里没有熬过半年就去世了。

可以说陈天一的死,确实不是康熙看到的。

2,为什么于振甲反而成了千古名臣?

其实论起作恶,于振甲才是第一大恶人。

第一桩,于振甲阻拦陈天一等人泄洪,最终导致大堤被毁,三省数百万老百姓流离失所。

第二桩,于振甲拆掉陈天一建设的大堤,最终又导致堤毁人亡。

可以说就这两件事,于振甲被杀一万次都不为过。

可是看看于振甲最后的结局,啥事没有,还成为了千古名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

其实大家应该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于振甲是进士出身,正儿八百的读书人,关键是他一向清廉,在天下读书人心中也早就成了榜样。

特别是他宁愿自杀,也要阻止陈天一等人泄洪,救下自己治下百姓这一件事,更是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有名声,又是根正苗红的进士,这样的人,只要不贪不占,即便在工作中犯了一点错,在所有官员眼中,也是小事,也无可厚非。

毕竟刑不上大夫!

而反观陈天一呢,进士没有考上,就是靳辅身边的一个幕僚。

而他恃才傲物,还不服从陛下的指令,这样的人,群臣当然不会喜欢,当然要对他下手了。

最后康熙只是免了靳辅的职务,却把陈天一关进狱神庙,这就是区别了。

所以说陈天一死在狱神庙,确实是一个意外,而于振甲成为了千古名臣,确实是一个必然。

读史明智,读到这里,确实会为陈天一感到唏嘘不已。

他的一生,没有结婚,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只是想实现治理黄河的理想,而最后这样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就死在了大狱中,确实是让人惋惜。

新年伊始,一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该剧描述的是于成龙为官清廉的故事。其实,同时任江宁知府的于成龙也是一位清官,他们都曾得到康熙的褒奖。

有趣的是,就在于成龙于康熙二十年由直隶巡抚升任两江总督后不久,又一位于成龙也来江宁担任江宁知府。两个于成龙,同城擎青天,被后世传为南京历史佳话。

原来,在于成龙由直隶巡抚升任两江总督时,曾向朝廷举荐了几位下属,其中一人与他同名同姓,时任通州知府,但部议未准。然而,康熙认为:“于成龙为官,表率属僚……所荐各官应从所请,以昭鼓励。”

这样,在于成龙来江宁(今南京)任两江总督时,另一位于成龙由于他的举荐而来江宁任知府。南京人为了区别两人,称两江总督于成龙为“老于成龙”,而称江宁知府于成龙为“小于成龙”。

“小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汉军镶黄旗人,为旗下包衣。随主人定居丰宁南关,自幼给主人放牧为生,因勤奋好学,由荫生授乐亭知县,后改任滦州和通州知州,他也是一位出了名的清官。

当他由通州知州调任江宁知府时,刑部尚书魏象枢正在巡察直隶,他以极为隆重的礼仪为小于成龙送行,使得小于成龙非常纳闷。魏象枢说:“我这个并不是对待知府的礼节,你清廉有才,因此我是用对待督抚的礼节来对待你的”。魏还亲笔写下一首离别诗,其中有两句为“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勉励他向老于成龙学习为人之德和为官之道。

到任之后,小于成龙很快便显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总督老于成龙对待下属甚严,一般官员不敢对他的决断说三道四,唯有小于成龙敢作敢为,即使总督有了决断,但如果有考虑欠周之处,他也敢于直抒己见。这样,两个于成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把南京、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吏廉而民安。

据《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于二十三年十一月南巡江宁时,于十一月初四通过大学士明珠传谕江宁知府于成龙曰:“朕于京师,即闻尔知府于成龙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江宁即今南京)咨访。与前所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朕所书字非尔等职官应得者,特因嘉尔清操,以示旌扬。但观凡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尔必自始至终,毋有改操,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无负朕优眷之意。”

小于成龙曾说:“天下只有贪官,却没有刁民,地方的不良习气,官员应该主动加以纠正,如果官员说百姓是刁民,这个人就不是好官。”诚哉诤言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北京浑河泛涨,淹没两岸旗下及民人庄田,百姓流离失所。时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的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他改变以往的治河办法,注重浑河的全程治理。他全程监督,3个月时间共疏浚河道145里,筑南北堤180余里。当年7月,于成龙疏请将霸州等处开挖的新河命名为永定河。康熙斟酌再三,将整个浑河干流赐名为永定河,题额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永定河之名由此诞生,永定河之名沿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永定河水利史上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治理永定河以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二月,皇帝重新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令其治理苏北段黄河、淮河。于成龙立即对水害频发的淮河流域进行考察。他发现咆哮的黄河水,虽然经张国维、潘季驯等努力治理,但黄水仍不时决口为害。而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每到汛期,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肆虐邳州。邳州成为著名的“洪水走廊”。

得到朝廷任命后,于成龙在苏北水利项目全线开工。运河、黄河、淮河多处清淤疏浚、筑岸固堤。坐任清江浦(今属淮安市)河道总督的于成龙全面指挥。

根据治水的实践,于成龙经过调查研究以为:解决苏北洪水灾害,除了黄河、淮河、运河以外,沂河也必需治理,而邳州卢口是治理沂水的节点。明代武河开挖后,虽起到“引沂济运”作用,但枯水季节无水可“济运”,汛期又如同脱缰野马,加重黄淮水害,是洪水肆虐邳州的必经之地。苏北沂水发源东省诸山,汇流而成沂河,由沂郯入邳境。水从卢口分流,由徐塘口入运。其正河至隅头集径入骆马湖。一遇水发则淹没两岸田庐。于成龙向朝廷奏请在沂河两岸筑堤18180丈,防止沂河决口;卢口分支处建闸。控制洪水流量,又可引入沂水,从徐唐口入运,解决运河枯水季节航运问题。

然而,这时黄淮水患已经积累到极其严重地步,治河问题积重难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指示其对高家堰、归仁堤多处加以增筑和疏浚。鼓励于成龙把水害革除。可是不久,于成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体沉重,只好向朝廷请病假离任治疗。康熙皇帝因其岗位难离,无法找人替代。便让他在任上一面工作一面调治,并亲派御医前来看望,赐药诊治。由于治水繁忙、日理万机,病体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延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初,于成龙奏明朝廷,卢口闸开工。不久遇到了出乎人们预料的挫折。建闸的基础开挖工程,遇到了地下的烂泥淌沙河。就是古代的河流,充满稀粥一样的烂泥淌沙。工程到这个层面,无论取走多少土方,烂泥淌沙像潮水一样涌来。卢口建闸只能告吹。

卢口闸的意外失败,对治理黄淮沂河是一个重大挫折。对于成龙来说,是一场精神上的致命的打击,不谛晴天霹雳。在于成龙身心交瘁的状况下,御医们也回天无术。病情加剧。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呼次子永裕(长子永祯早卒)曰:“病入膏,非药饵可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理,亟缮疏,请告求别简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重予罪。”次日,趋具表谢,并告诫永裕说:“吾受君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养不终,二也;祖墓未筑,三也。” 二十七日在设在淮安清江浦的河道总督署与世长辞。于成龙就在62岁之际,也把生命终结在河道总督的位置上了,是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的。

剧中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唯独于振甲这个人物被进行了较大的艺术加工,成为该剧中最让人厌恶的一个角色。

《天下长河》中所有人物都是原名出现,且剧情也是按照史料改编而来没有胡编乱造。于振甲显然也不是一个杜撰的人物,他的原型即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于成龙。

此于成龙非彼于成龙,史料上一般称其为“小于成龙”。小于成龙是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小于成龙的名气御史不想多说,他在康熙朝并不亚于靳辅,甚至还略占上风。

御史揣测,导演是有意要塑造这么一位与靳辅打擂台的人物,显然于成龙是一位合适的人选。只不过于成龙的官声太好,如果以原名出演,恐怕会引起观众的不适,甚至会被指责为玷污名臣。

可是其他角色都是以原名出镜的,杜撰一个人物不符合导演的初衷,故而才玩了一点心机,不称于成龙之名,而称其字。事实上不管是称名还是称字都是一样的,比如剧中的靳辅叫靳紫垣,陈璜叫陈天一。

历史上,于成龙的治河观点确与靳辅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于成龙并不是全面否定靳辅的治河方略。只是在挑浚黄河入海口这一点上意见相左,对于靳辅“筑堤束水”的方案也是认同的。

相关信息:

康熙二十年,黄河上游暴雨成灾,两河洪水将河道多处冲坏,靳辅上书自责请求处分。此次洪灾和于成龙没有半毛钱关系,剧中所谓的保桃园县而毁三省的情况并未发生。

洪灾过后,康熙令伊桑阿、崔维雅等人前往黄河验看堤工,他们对靳辅的治河成绩视而不见多方挑剔。此后崔维雅呈给康熙帝《河防刍议》《两河治略》二书,全盘否定了靳辅的治河功绩,建议拆毁全部治理河工程重新再修。

这时,康熙帝对靳辅也有了一些看法,其实这也很正常。皇帝向来对能臣疑心很重,怕靳辅在河道上自专,这就为靳辅治河造成了种种障碍。

为此,康熙帝提出了挑浚黄河入海口的建议,结果遭到靳辅的极力反对,并且以明珠为首的六部九卿也都出面支持靳辅,康熙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故而很不高兴。

于成龙坚定拥护康熙帝,朝廷之上他与靳辅争得面红耳赤。本来治河之争是技术问题,不料却成为了君臣之间的隐形斗争,也可以理解为党争。

康熙毕竟是名君,他不愿以皇权打压靳辅等人,而是多方面听取建议。这时江苏巡抚汤斌正好回京陛见,他原本也是支持靳辅的,但听说皇上赞成开海口,就转变态度附和康熙帝。

正是由于汤斌的支持,康熙帝才下定决心,让侍郎孙在丰主持挑浚工作。康熙此举是利用于成龙、汤斌来打压靳辅,也就是亲手制造了朋党之争。

此次党争涉及到很多方面,限于篇幅问题不能一一细说,明珠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革职,虽然罪名是卖官鬻爵,其实他是在治河问题上没有与康熙站在一条阵线上,此也是主因之一。何况于成龙与明珠一党素来不和,暗中又弹劾明珠等人。

孙在丰主持治河功败垂成,后来又先后任命凯音布、王新命等为河道总督,但他们经过实地踏勘,还是回到了靳辅的方案上。

这个时候,康熙又回过头来指责于成龙等人,大搞政治平衡,好在康熙帝总算没有让靳辅前功尽弃,还是认可了他的治河方略。说到底,根源就在于康熙对臣工的不信任以及出于对自身权力的不安全感。玩弄靳辅、于成龙的这场党争,可谓是康熙帝王权术的经典之作。

于成龙是哪里人

1、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为清代名臣,另有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后人又称他为“小于成龙”。

2、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

3、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是清朝时山西永宁州人(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一生艰苦朴素,为人作风严谨,虽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一直在走上坡路。

4、于成龙祖籍东北,原为汉军镶红旗人,后“抬旗”为镶黄旗。其父于得水原任阿达哈哈番(满语,旗中小官名)。

5、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早在明朝末年的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副榜贡生的头衔。

于成龙直隶是什么意思

1、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今河北省固安县)后人又称他为“小于成龙”。他也是一位好官,在老于成龙手下做过知州,还曾得到过老于成龙的保举,后因政绩升任江宁知府。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宁,要他好好向老于成龙学习。

2、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外加省军分区司令。

3、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直隶总督,驻地为直隶省城保定,驻所为直隶总督署。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_、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4、康熙十七年,于成龙担任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九年,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不久之后,担任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死于任上,终年六十八岁。雍正时,入贤良祠。于成龙在当两江总督的时候,当然是没有资格当一品将军赫里的。

于成龙和文天祥商鞅包拯谁是山西人

狄仁杰和于成龙是山西人。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汉族江右民系。

于成龙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笔者的答案是:历史上,清朝真的有于成龙这个人,而且有两个。清朝的两位于成龙都是当时的名臣和重臣,他们一个曾任兵部尚书、河道总督,一个更是在去世后被追赠为官居从一品的太子太保。笔者要说的,便是品级更高的这个。

清朝是确实有于成龙这个人的,而且在清朝的于成龙不止一位,在清朝有两位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康熙朝时的名臣,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被称为是“天下第一廉吏”。

清朝不仅有于成龙其人,而且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汉臣于成龙,一个是汉军于成龙。汉人于成龙这位于成龙的仕途是在明清之际。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的贡生。

清代于成龙是现代山西省哪县哪村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于成龙是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于山西省永宁县,即现在山西省吕梁市房山县附近。他出生在一个农场,年轻时失去了母亲,但对父亲和继母都很孝顺,一家人和睦相处。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

于成龙(1616—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于成龙远祖于伯达、于建中、于仕贤在1341年(元至正元年),迁至石州(今吕梁市离石区)白霜里村。

山西人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于成龙是哪朝的

清朝,康熙朝大学士。您不会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看多了吧?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

清朝是确实有于成龙这个人的,而且在清朝的于成龙不止一位,在清朝有两位于成龙。

于成龙

1、老于成龙

为啥第一位于成龙要叫老于成龙呢,因为他年纪比小于成龙要大一些,为了区分,大家才叫年龄大的为老于成龙,年龄稍小的叫小于成龙。而老于成龙出身于乡绅之家,是山西永宁人,曾官拜两江总督。

老于成龙在清朝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从官僚机构的最底层做起,始终秉持着本心为国为民,他虽然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事情,但他的一生却十分传奇,令人敬佩。老于成龙生于1617年,他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就开始做官的。

在顺治十八年老于成龙成为了罗成知县,当时的老于成龙已经四十五岁了,但他却在垂垂老矣的时候拥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和危险并存,当时的罗城虽然是一个县城,但是整个县城才6户人家,罗城地处偏远,山多不说还有瘴气环绕,更可怕的是野兽也非常多。

想想看整个县城才六户人家,做这个知县有啥用?更离谱的是整个县衙也破破烂烂四处漏风,县城由于战乱和盗匪的原因也是破烂不堪,连城墙都没得。但老于成龙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到了罗城,他挥泪告别亲人妻小从零开始在罗城一待就是七年,终于把罗城变成了一个普通而正常的县城,他一步步从罗城知县做到两江总督。

这期间老于成龙挥洒了无数的血和泪在这片土地上,虽然他出仕晚,但是他做出了一番成绩让其他官员难望其项背。老于成龙如此有成就,又是难得的清官廉吏,那么小于成龙又是怎样的人呢?

告别妻小的于成龙

2、小于成龙

小于成龙和老于成龙都是清朝年间难得的清官,小于成龙曾官至河道总督和直隶巡抚。小于成龙也在清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小于成龙生于1638年,他是辽东望族,又是八旗之一,所以他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在熟习满文之后,就进入了国子监,此时的小于成龙年仅20岁。

正是因为如此,即使小于成龙没有老于成龙年纪大,但两人入仕的时期却不差多少。1668年四月,成为小于成龙成为其伯父的继子,因此受其影响成为了乐亭县的知县。

小于成龙和老于成龙都是从知县做起,他们在初入仕途之时面临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虽然乐亭县是一个县城,但这个县城的境况也非常的不乐观,县城在小于成龙上任后的六月份发生了水灾,水灾非常严重,造成了田庐损毁,而小于成龙如实禀告上级,上级却想瞒天过海。

这让小于成龙十分不满,他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实在做不出违心之举,面对深陷泥沼的百姓他痛苦流涕,如实上书,请求朝廷进行赈灾。小于成龙的刚正不阿从此闻名,而且他爱民如子,断案如神,治理水患赈灾都井井有条。

勤俭的于成龙

不管是老于成龙还是小于成龙,他们都为大清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龙的原名是方世龙还是陈港生,哪个是原名?

1成龙的原名是陈港生。陈姓是成龙母亲的姓,方姓是父亲的姓。

成龙的父亲查理斯和李-李灿早年在国民党军队服役,随国共内战出港避灾,随妻子姓陈改名为。所以成龙在1954年出生,取名陈港生,后来他改名为方世龙。1982年,成龙与台湾女演员林凤娇结婚,并生下一子,取名陈祖明。后来,他的名字被改成了房祖名。

2成龙,1954年4月7日出生于香港中西区,原籍安徽芜湖,中国香港演员、导演、动作导演、制片人、编剧、歌手。演艺之外,成龙热心公益事业。2004年,他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2006年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十大慈善之星”。

(1)1971年,成龙结束学业后开始担任武术家;同年出演武侠片《侠女》,正式开始演艺生涯。

(2)1978年主演的动作片《蛇形刁手》和《醉拳》标志着功夫喜剧片的开始。

(3)1985年主演的喜剧动作片《夏日福星》在香港票房大破。

(4)1986年,自导自演的动作片《警察故事》获得第五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5)1993年凭借警匪片《重案组》获得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奖。

(6)1995年通过动作片《红番区》打入美国好莱坞。

(7)2001年主演的喜剧动作片《尖峰时刻2》创下了中国演员主演好莱坞**的票房纪录。

(8)2012年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史上20大动作影星之首”。

成龙的原名是陈港生,但他儿子的名字是房祖名。为什么?

成龙的爷爷姓方,后来被领养到陈家,所以成龙的祖姓是方。有了儿子后,成龙让他随祖姓。

成龙的父亲查理斯和李-李灿在他到达香港后改名为陈志平,并在生下成龙后取了陈港生的名字。成龙真名叫方世龙,是家谱的名字。成龙只是一个艺名。

成龙,1954年4月7日出生于香港中西区,原籍安徽芜湖,中国香港演员、导演、动作导演、制片人、编剧、歌手。

成龙的父亲查尔斯和李-李灿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在遇到成龙的母亲之前,查理斯和李-李灿已经和第一任妻子生了两个儿子,方世德和方史圣。1947年,查尔斯和李李灿来到香港,他改名为陈志平,并娶了成龙的母亲。2002年2月28日,成龙的母亲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去世。2008年2月26日,查尔斯和李-李灿在香港去世。

1979年9月,成龙在美国洛杉机与邓丽君相识相恋;之后两人因性格不合分手。1981年,成龙通过秦祥林的介绍认识并爱上了中国台湾的女演员林凤娇。1982年,成龙在美国与林凤娇秘密结婚。同年,林凤娇生下儿子房祖名。

成龙作为一个演员,不仅代表了香港**的成就,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作为中国功夫**的代言人,他在好莱坞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观念,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作为**人,他渴望培养和扶植新人,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用自己对国家的感情和对社会的爱去影响别人。

如果楼主看过关于成龙的专访,成龙原来姓方世龙。据说他的祖先因为战争等原因被迫外出乞讨流浪,为了不在祖先面前丢脸而改名换姓。成龙小时候也被说很穷。他曾经接受过慈善援助。据说因为

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吗?

清朝有两个于成龙。1、于成龙(山西省)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