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姓 彪氏家谱 彪姓起源 彪姓名人 彪姓的来源 彪姓简介
彪[彪、彣、虩,读音作biāo(ㄅㄧㄠ)]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晚期毛叔之女彪氏孟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彪,姓,出齐郡,周有卫大夫彪夫,宋有彪虎臣,今河南均州有彪氏。”
彪氏,出自周王朝时期毛叔之女彪氏,全称彪氏孟姬。“孟”,古时候是长女之意,长子称“伯”。
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把胞弟姬叔郑(周文王第八子)分封于毛邑(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建立毛国,为伯爵国,因此史称姬叔郑为毛伯郑或毛叔郑,简称毛叔。毛叔在周王室曾担任司空一职,因司空是三公之一,故又被称为毛公。
不过,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伯聃(一作姬伯明)被兄长周武王封在毛邑,但毛邑不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而是在河南宜阳东北一带。
西周时期,当女子出嫁时,父母常要为她专门制作陪嫁器物,即金文中自铭为“媵“者。在此类特意铸造的媵器中,妇名除称其姓外,还必须称其丈夫之国(氏)名。同时,由于妇女是娣侄从媵制,需要将兄弟姐妹的排行明确表示出来,伯(孟)仲叔季的排行,不仅是区别同辈兄弟姐妹的需要,也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
在著名的周朝青铜器毛叔盘上,就铭刻着其为毛叔送给女儿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宝盘,希望她长寿,子孙后代永远享用该宝器:“毛叔媵彪氏孟姬宝盘。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
毛叔郑是周成王的叔父,即史籍《尚书·顾命》中记载的毛公。毛叔郑彪氏孟姬就是毛叔郑之长女彪,嫁与卫国上卿姬彪夫,称孟姬。在毛叔盘铭文中未称其国名,而称其氏“彪”,故称“彪氏孟姬”。西周初期,子孙以母姓为氏是普遍现象,因而在彪氏孟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母之名为姓氏者,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彪氏正宗。
注:
毛叔,到底是姬叔郑还是姬伯聃?
本书认为,叔郑封于毛国之说较为可信并有根据,而伯聃封于毛邑之说则有待商榷或进一步考证。因为,伯聃在历史上是否有其人还有待考据,而叔郑则确然史有所载。
在史籍《逸周书·克殷解》中记载:“……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逸周书》,原名《周书》,亦称《周志》,又名《汲冢周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载了周王朝的史实和制度等。此书出自河南汲县(今河南卫辉)的魏王古墓,古已有之。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他的《经学略说》中,对《逸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今观《逸周书》与《尚书》性质相同,价值亦略相等。正史之外,犹存别史(《史》、《汉》无别史,《后汉书》外有袁宏《后汉记》,其中所载事实、奏议,有与《后汉书》不同者,可备参考。《三国志》外有鱼豢之《魏略》、王沈之《魏书》,不可谓只《三国志》可信,余即不可信也),安得皇古之书,可信如《逸周书》者,顾不重视乎?”
《逸周书·克殷解》的那段文字,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也作了引用,可见毛叔郑历史上确有其人。
在史籍《后汉书·古今人表》中记载:“毛叔郑,文王子”。
东汉学者应邵在《风俗通义·姓氏篇》中记载:“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
唐朝学者张九龄在《姓源韵谱》中记载:“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中曾记载有 及 这一条目:“薛尚功释云: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丁亥,王格于宣榭,毛伯内门立中廷佑祝郑。王呼内史册命弁阝,王曰:“弁阝,昔先王既命汝作邑,继五邑祝。今余惟疃京,乃命锡汝赤芾彤冕齐黄銮旂用事。”弁阝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命,弁阝用作朕皇考龚伯尊敦。弁阝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右《毛伯古敦铭》。嘉祐中,原父以翰林学士侍读出为永兴军路安抚使,其治在长安。原父博学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读古文铭识,考知其人事迹。而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摹其铭文以见遗。此敦,原父得其盖于扶风而有此铭。原父为予考按其事云:《史记》武王克商,尚父牵牲,毛叔郑奉明水。则此铭谓郑者,毛叔郑也。铭称伯者爵也,史称叔者字也。敦乃武王时器也。盖余《集录》最后得此铭,当作《录目序》时,但有《伯冏铭》“吉日癸巳”字最远,故叙言自周穆王以来叙已刻石,始得斯铭,乃武王时器也。其后二铭,一得盩厔,曰龚伯尊彝,其一亦得扶风,曰“伯庶父作舟姜尊敦”,皆不知为何人也。三器铭文皆完可识,具列如左。”
在欧阳修的札记中清楚地表明,《毛伯古敦铭》中的毛伯就是毛叔郑。诸多毛氏谱内谓之叔聃者是错误的,大概是因为在《左氏传》中记录了“鲁卫毛聃”,遂以为名聃。
毛伯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八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
毛叔郑的后代因治国有方,周宣王姬静曾赐鼎奖励,世称毛公鼎。此鼎于清道光年间在岐山县贺家出土,铭文四百九十七字,为皇钜制,被郭沫若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周人原为姬姓,武王灭商以后,除按照尊崇上古帝王的习俗,对炎帝、黄帝、尧、舜、禹等 “先古圣王”的后裔和功臣谋士如姜太公吕尚进行封赐外,一次就封“其兄弟之国十有五 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当时还把商纣之子(禄父)封为诸侯。让他仍居朝歌,治理商代遗民;同时分王畿之地为三部,命自己的三位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领一部监视武庚,谓之“三监”。谁知武王死后因继位的成王年岁幼小,由其叔父周公旦摄行政事,引起三监的不满,勾结武庚和商朝旧属反周势力发动了叛乱。周公平息叛乱以后,深感保卫新生政权的急迫性,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周公回师以后,举行了又一次的大规模分封,“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初两次封国一百多个,“封诸侯,建周姓”,把本族子弟和姻亲分封于当时叛乱者盘踞的地带和千里王畿线上,由这些亲族封国为周王室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毛国系周朝姬姓国。毛国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诸侯。在史籍《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在史籍《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些诸侯都是按照形势发展和需要而次第分封的,分封过程也不限于周武王、周成王时期,实际上在周康王、周宣王时期都在继续分封。
西周初期,周武王把胞弟叔郑封为毛(陕西岐山一带)伯。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卿士,称“毛公”。叔郑在周成王姬诵时期任司空,位列三公之一,与召公、毕公齐名,具有极高的威望。例如,周穆王姬满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
姬叔郑为毛国开国之君,其后有姬班、姬庴、姬卫、姬得、姬过等。在史籍《左传》中提到的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就是指姬卫、姬得、姬过,均为周王室外卿士,子孙世袭伯爵。
毛伯(郑)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毛伯是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大臣,他不仅跟随武王伐纣建功立业,在武王逝世,成王继位后,还多次带兵(主要是毛姓部落)征战,见诸于史籍。
过去,一些史籍上流传是伯聃封于毛邑之说,应为误传。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称: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
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并非叫伯明,而是康叔,就是卫叔康。在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倒有个姬叔明,但据说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七十二子,史无记载有封地,更何况《封神榜》乃小说家言,不足以采信矣。
而在某些毛氏族谱中,将毛伯谓之叔聃,这大概就是因为在《左氏传》中记录有“鲁卫毛聃”,所以遂以为名聃,这是源出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的“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毛国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毛伯敦盖等都出于陕西扶风,这证明了西周晚期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存在着毛国。据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的推测,毛公的采邑最早在陕西扶风,东迁后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但此时的毛的封地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
在史籍《姓氏寻源·毛氏》中记载:“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在史籍《路史·国名纪戊》中记载:“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说明当时人所记载的毛伯所封之地已经转封在河南籍水的毛泉,这与后世所传的“伯聃封于毛邑说”一脉相承,互有所证。
因此,本书认为伯聃可能是毛伯的后裔,在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毛国也随之东迁于河南宜阳。毛伯(郑)的伯爵爵位由他世袭继承,并继续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食采于毛(今河南籍水毛泉)。
在后世所传的各种毛氏族谱中,均不见有将毛伯聃作为毛氏得姓之祖的说法,如:
在《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中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嫡派。”
在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记载:大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在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中记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目前,唯有在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晋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显然,该族谱将叔郑指为文王第九子,当为错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康叔后裔姬彪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期,卫康叔名姬封,公元前1045年,周成王姬诵时期,叔父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西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成了卫国的始祖。
据史料记载,卫国本封于康(今河南禹州),故姬封又称康叔。周公将黄河与岐河之间武庚的封地及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给康叔,使这七族遗民成为卫国的臣民,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国号卫。
封康叔时,周公曾作文相诫,这就是著名的《康诰》。卫国在最强盛时疆土有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山东省西部一小部分,与晋、宋、齐、鲁等国相邻。
卫国居于周王朝的北方,与狄为邻,常遭狄人入侵。春秋中期,卫懿公在位时喜好养鹅,且*乐奢侈。他养的鹅都有禄位,可以乘大夫一级的车出入宫门,大臣百姓非常不满。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国,卫懿公让大家抵抗,国人却都说,鹅有禄位,让鹅去战斗吧。将士们全无斗志,全军覆灭。狄人攻入卫都,卫懿公被杀。后齐、宋援卫,立戴公于漕(今河南滑县旧城),于是漕成为卫国的第二个国都。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卫国在齐国的帮助下重新建国,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国在楚丘时,卫文公姬辟疆当政。卫文公接受亡国教训,修明政事,奋发图强,重整军备,国力军力大增。
周襄王姬郑十年(公元前642年),北方的邢国联合狄人再次攻卫国,遭到了卫国的强大反击。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卫国灭邢国。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为避狄人,卫国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卫国虽为十二诸侯之一,但却是一个弱国,常受其他诸侯国的支配,进入战国后,国力更弱,无法抗拒七雄的进攻。
战国晚期,周郝王姬延五十三年(燕王喜元年,公元前254年),魏国军队占领濮阳,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国,但只有濮阳一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国攻下魏国的朝歌和濮阳,将濮阳作为秦国东郡的治所,迁卫君及其支属于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附庸。故而秦国在灭六国时并未触及卫国公室。
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灭亡。因此,卫国是西周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国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家,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卫国自康叔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共历四十二王,八百三十六年。
卫康叔的裔孙为姬彪夫,是卫国建国后第三任君主卫考伯指正时期的卿大夫,其妻就是毛叔郑彪氏孟姬,在姬彪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彪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康叔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卫康叔名姬封,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西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成了卫国的始祖。
卫国传三十七世后,于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被秦国所灭,秦国大军攻破卫国都城濮阳(今河南濮阳),俘虏卫元君,将其贬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其后裔子孙四处迁逃,其中有迁逃至古彪邑者。
古彪邑,就是今缅甸王国旧都城蒲甘,卫国王族后裔有以避邑名称为姓氏,称彪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晋国君主晋平公姬彪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晋平公姬彪,为晋悼公姬周之子,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北新田。
晋平公执政时期,令著名的贤臣祁黄羊举荐人才,祁黄羊先后推荐了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留下传诵千古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晋平公曾在平阴大破齐军,在弭兵之会中与楚国平分霸权。
晋平公晚年好女色,因而有疾,在周景王姬贵四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告戒他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晋平公逝世后,其子姬夷即位,是为晋昭公。晋平公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襄王后裔,属于以音讹字为氏。
不氏,源出魏襄王后裔不雨氏。
魏襄王魏嗣,是魏惠王魏罃之子,公元前?~前296年在位,逝世后别谥为魏哀王、魏襄哀王。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 (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魏襄王曾联合韩、赵、楚、燕诸国,以五国合纵进攻秦国,结果不克而返。后派遣大夫惠施为魏国出使楚国。
周郝王姬延十九年(公元前296年),魏襄王病逝,其子魏昭王魏遫即位。
魏襄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不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不氏。不氏古读音为biāo(ㄅㄧㄠ),这在典籍《正字通》中有明确记载:“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有不氏子孙以古音为字讹,遂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 分布:
今陕西省的西安市、安康市、铜川市,河北省的礼县、保定市,重庆市的彭水县郁山镇,安徽省的宣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中市等地,均有彪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均 州:东汉光武帝四年(公元28年),刘秀遣刘隆屯田武当,始建武当县城,后改为均州。唐朝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僭位,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农历4月迁均州。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元),设均州武当郡,领县武当、郧乡;后宋太宗把儿子楚王元佐削职为民,安置在均州。宋朝时期,名臣苏辙、尹诛、韩维、种谔、范纯粹、沈括等先后均有被贬官降职至均州的历史。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续以修筑。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胡成熙修竣砖石建筑。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州人贾洪诏等呈请署总督郭中丞柏荫,筹拨公款七千余缗,重修筑均州城临江桥护城堤,长五十余丈。均州城东临汉水,南遥接武当山。一般说古均州城位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其实真正的古均州原址是在丹江口市肖川县,均州古城因为1958年修建丹江水库大坝而被淹没,永远沉没在汉江河底。今大丹江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1973年竣工,水域面积八百四十平方公里(一百二十六万亩),蓄水总量达八十一亿立方米。现在,人们可以在武当山上净乐宫的位置看见若干从江底打捞出来的古均州遗骸。
孔字辈家谱排序如下:
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往后字辈如下所示。
大明洪武年间:厘定十个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清朝乾隆五年:再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十九年:续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年间:孔子第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自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发源有四支
1、相传商代始祖契为帝喾之子,其母简狄吞玄鸟(燕)卵生契,赐姓子氏,商王成汤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为姓,遂有孔氏。
2、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正直贤明,在宋国主持商族的宗祀。他死后其弟仲衍继位。仲衍的曾孙宋闵公有两个嫡子,大儿子弗父何把君位让给了弟弟宋厉公方祀。
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历任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大臣。他的儿子名嘉,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因华督作乱而被杀。当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到鲁国。木金父长大后以父亲的字为姓,称为孔氏。定居鲁国。
3、春秋时有孔悝,出于姬姓;陈有孔宁,出于妫姓,他们的子孙都称为孔氏。
4、黄帝史臣孔甲的后代,亦称孔氏。望族居鲁国(今山东滋阳县西25里)。
采[采,读音作cǎi(ㄘㄞ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己姓之子夷鼓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封其子于右北平采亭(治平刚,今辽宁凌源),因氏焉。汉渡辽将军采皓。晋东莞太守采耿。隋渔阳郡主簿采强。”这在史籍《姓考》中也有记载:“黄帝子夷鼓始封于采,为左人,有采氏。”
据湖南省图书馆典藏的《青山彭氏敦睦谱》第一卷 中记载:“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为: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生龙苗、葴、荀、休、清、采等六子,娶雕鱼氏生夷鼓、挥、缙云、乔伯、姞等五子,娶鬼方氏生苍林、禺阳、儇、詹人、衣、禺獝(豸虚)、纍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嬅。”
黄帝赐予姓氏者有十二:酉、祁、已、箴、任、滕、荀、僖、姞、儇、依,一说为祈、酉、滕、箴、任、荀、釐、佶、儇、依。及青阳(清)、夷鼓为二纪(己),其余十三人皆为姬姓。
实际上,青阳、夷鼓、苍林三者皆同于黄帝之源,夷鼓入赘己氏部落,为己姓。因此,也可以说采氏源出已姓。而史书上所称的“左人”,就是擅长巫蛊卜术之人,即为古代世人所崇拜的神职人员。中国古代,以巫蛊之术为左道,后凡占卜相命之术亦统名为“左”,因称擅此术者为“左人”。
夷鼓的后裔以先祖封邑为姓氏,称采氏,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源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戴国君主戴公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有西周贵族的姬姓小国戴国,其故城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一带。由于戴国位于郑国与梁国之间,郑、宋两国不和,戴国夹在中间多受欺凌。
在春秋初期,郑国的势力还比较弱时,戴国实际上就已经是郑国的附庸国了。据史籍《左传》记载,周桓王七年(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蔡国、卫国随从宋国一起讨伐郑国,并乘机侵入了戴国。贯于善谋的郑庄公姬寤生抓住这一时机,借机在戴国境内一举围歼了蔡、卫、宋三国之师,成为了强大一时的诸侯国,之后顺便将戴国占为己有。
戴国被郑国灭亡后,国君戴公的后代中有以前戴公封给自己的地名“采”邑(今河南兰考)为姓氏者,称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古鲜卑族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姓氏改革,即将二字、三字、四字等鲜卑族复姓改为汉字单姓。拓拔宏将皇族嫡系的拓拔氏族人命为汉字单姓“元”氏,将皇族庶系的其他拓拔氏族人改成其他姓氏,其中,将其庶二弟俣氏(拓拔俣,其母为高昌回纥俣氏)改为汉字单姓“采”氏。
随着鲜卑族人逐渐融入汉族的历史进程,俣氏一族成为汉族采氏的一支。
本书按:拓拔俣非其嫡二弟拓拔侯(侯氏),拓拔侯后改为亥氏。许多史书常将其二人弄混。拓拔俣在《魏书》中无载,但可见于张鹏一的《隋书志补》和房氏《唐书集札注》。
二分布:
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重庆市垫江县、河北省玉田县、山东省烟台氏市、陕西省、山西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等地,均有采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右北平郡:汉朝时期置郡,治平刚(今河北平泉),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津海道东北部及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改治至土垠(今河北唐山丰润)。晋朝时期改为北平郡,移治到徐无(今河北唐山遵化)。
宋城郡:隋朝时期为雎阳,是宋国的治所,宋朝时期改雎阳为宋城,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部一带。
四历史名人:
采 皓:(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度辽将军。
采 耿:(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东莞太守。
采 强:(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渔阳郡主簿。
采凤翔:(生卒年待考),凤阳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朝浙江海宁卫指挥。
采保庚:(公元1938~今),河南滑县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吉林省长春市税务学院教授。
采保庚于1962年河南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到白求恩医大任教。1990年调入长春税务学院,任教授、首任及第二、三任外语部主任、学位委员、高评委。兼任中国财经外语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大学外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长春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
历任全国学会及省学术论文评审委员和职称晋升英语、世界语考试命题委员。
采保庚在英语教学、尤其医学英语及大学英语教学方面颇有建树,曾多次受院校、省及各有关部门通报嘉奖和表扬。在语言测试方面有专长,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研修测试。同时,还在省府及国外作过长期口、笔译,为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
采保庚科研成果累累,仅公开出版的书籍国内外发行量已超过百万册。代表作有《医学英语教程》、《医用英语自学读本》、《医学英语会话及词汇》、《英语视听说唱》、《专科英语泛读》等。由于教学科研成绩卓著,曾多次被评为学院及省先进工作者,还被收入《中国外语教育名人录》和吉林社科精英介绍栏目。
曾主持过全省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和论文评审,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采树琴:(公元1946~今),河北阜城人。著名地方科普工作者。
阜城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技师。
他自1996年调任科协主席以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协工作要干,就大干,干大事的观点。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创建科技致富奔小康,万名农民进学堂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牺牲了多个星期天,带病坚持工作,跑上跑下,抓宣传、抓发动、抓典型,完成农函大中级班学员培训一万多人次,成为全国唯一的万名县。为此,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为提高全民科技意识,他成功地在县城举办了科普大集,有省市专家教授十二名、支农厂站十一家、县科技人员八十七名参加,动用宣传车五十辆,三万多农民参加了科普大集,中央、省十七家新闻单位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同时,他积极开展了讲课、推广新技术、建立科普示范基地等工作。该县较为贫困的漫河乡,参加农函大的学员最多,他们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仅西瓜一项,这个乡当年就增收三千多万元;在组织建设上,健全了县级学会、乡级科协、农研会组织;经硬件建设上,搞了科普一条街。
1997年被命名为市、省、中国科协科普示范县。因此,他参加了中国科协召开的科普兴县经验交流会。
采用生:(公元1952~今),湖南零陵人。著名地方中医主治医师。
毕业于零陵卫校,先后在衡阳医学院零陵分院及湖南省中医眼科班进修。
从事医务工作二十余年,擅长中医辩证施治。
采取通因通用法,救治外伤性脑益血昏迷病人及中风病人均获得成功;采取热因热用法,创造发明加味消翳汤,救治角膜溃疡,取得一定成果;采取补气固脱、回阳救逆法,救治失血性休克病入,取得显著疗效;创活树皮夹板固定法,治疗骨折有奇效;研制天柱夺命场、天堂追魂汤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创颠倒乾坤太极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为这一难治之症开辟了新途径。
在研究椎间盘突出与癌症的发病关系中,通过临床实践观察,采取颠倒乾坤太极法,结合中医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消肿散结,益气因本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彪姓 彪氏家谱 彪姓起源 彪姓名人 彪姓的来源 彪姓简介
本文2023-10-01 11:10: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