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勋臣有哪些
很多
比如明初有
01封王
徐达 常遇春 邓愈 沐英 汤和 李文忠
02封公
李善长 蓝玉 傅友德 康茂才 金朝兴 郭英 冯胜 丁德兴 冯国用 耿再成 胡大海 廖永安
茅成 俞廷玉 俞通海 张德胜 赵德胜 顾时 陈德 郭兴 王志 吴良 吴祯 华高 杨璟 吴复
曹良臣 薛显 仇成 张赫 濮英 韩政 周武 丁普郎
03封侯
孟善 耿炳文 陆仲亨 唐胜宗 周德兴 华云龙 郑遇春 陈桓 谢成 李新 费聚 俞通源 俞通渊
廖永忠 曹震 胡海 叶升 张龙 张铨 朱亮祖 张翼 王弼 赵庸 陈文 韩成 花云 桑世杰
孙兴祖 汪兴祖 王胜 何真 梅思祖 黄彬 胡美 曹兴 陆聚 纳哈出 张温 朱寿 蔡仙 张子明
04其他
何文辉 花茂 缪大亨 武德 宁正 王铭 叶旺 袁兴 袁义 郑用 刘成 郭云 栾凤 徐司马 丁玉
成祖靖难之后又大封一批功臣
在明朝历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开国将领,名叫汤和。
说起汤和,很多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都非常熟悉。因为此人的故事,实在是太过传奇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农民军起义,就是因为汤和介绍的原因。后来明朝开国之后,汤和亦凭借军功,逐渐受封为信国公。
最重要的是,洪武年间的开国功臣当中,汤和是唯一一个得以寿终正寝的功臣。这个结果,在整个明朝开国年间,基本上是独一份的。
那么,作为洪武年间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功臣,汤和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又是什么结局?在他死后,有发生了哪些尾声故事呢?
据史书记载,汤和一生共有五子五女。
长子汤鼎,次子汤軏,三子汤鼐,四子汤燮,五子汤醴。
长子汤鼎,很早就随汤和一起进入军队为官,官至前军都督佥事(当时这是个正二品的官,绝对算是军方高官了)。可惜汤鼎运气不好,洪武十四年,当时朱元璋派傅友德远征云南,汤鼎亦随行,结果死在了云南。
次子汤軏,曾任太原中护卫镇抚,一样官位不低。而且最重要的是,汤軏是汤和五个儿子里面,唯一一个较为长寿的。
三子汤鼐,四子汤燮,都早逝夭折,在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
五子汤醴,最高做到了左军都督同知(这个是从一品)。但可惜的是,后来率军征讨五开卫的时候,汤醴不幸战死了。
汤和五个儿子,只有一个次子汤軏活的较长。但同时,除了早夭的三子四子之外,另外三个儿子,都在军方做到了极高的位置。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对汤和是何等的厚待。相比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的株连九族,这简直就是天地之差了。
不过,汤和及其后人,虽然算是难得的得以善终。但在汤和死后,其后人仍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尾声。
比如爵位一事。
汤和在明朝开国的时候,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李善长、徐达等人一起,成为开国公爵。但后来还是凭借着军功,受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汤和死后,更是被追授为东瓯王。
按照明朝的爵位传代制度,汤和这个信国公的爵位,是只有嫡长子这一脉才能袭承的。但问题在于,汤和的嫡长子汤鼎,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就死在了云南。而汤鼎之子汤晟(汤和的嫡长孙),汤晟之子汤文瑜(曾孙),无一例外,全都是尚未等到袭承爵位,就已经早逝了。所以,到了汤文瑜的儿子汤杰(玄孙)这一代,向朝廷请求袭承汤和的爵位,就出现了很奇葩的一件事。
汤杰请求的时候,已经是明英宗在位的时候了。当时汤杰向明英宗提出袭承爵位的时候,明英宗竟然以汤家爵位已经四十年无人继承,直接将汤和留下的这个爵位给罢免了!
而且更倒霉的是,汤杰一辈子竟然没能生出一个儿子。最后没办法,只能从他弟弟那里过继一个儿子过来,叫做汤绍宗。
到了汤绍宗这一代,本来汤家已经不指望朝廷能够给什么爵位了。偏偏当时在位的,换成了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特别重视这些功臣之后,对于汤家更是格外的恩惠。直接给了汤绍宗一个南京锦衣卫指挥使的职位,而且这职位还是世袭的!
南京锦衣卫指挥使,虽然不如北京那边的那么显赫,但好歹也是从三品的职位。能够世袭的从三品职位,算是相当优待了。
这还没完。
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除了依然保持着南京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世袭职位之外,还给了汤家一个灵璧侯的爵位。
这个灵璧侯的爵位,一共传了五代。一直到明朝末年,第五代灵璧侯汤国祚,投降了清朝之后,这个爵位的传承才算彻底结束。
从信国公到灵璧侯,虽然差别很大,但好歹还有一个世袭的爵位。汤和的后人,也是稳稳当当的活了下来,比起其他被诛杀的功臣来说,实在是好了太多。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能找到很多汤和的后人存在。比如之前历史学家们,就曾经分别在云南、南京、杭州等地,找到了汤和的后人。
除了这五个儿子之外,汤和还有五个女儿,日子也算是过的很好。
长女嫁给了嫁当时的德庆侯廖权;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做正妃(可惜朱檀二十岁就死了)。三女嫁给了万泉卫指挥俞鼎;四女嫁景东卫指挥赖镇之子赖溶;五女嫁楚雄卫指挥袁义之子袁兴。
这五个女儿,虽然没有名字流传下来。但根据史书考证,他们的丈夫都算过的不错。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也没殃及到这几个人,算是很好的结局了。
朱元璋~朱允 火文: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李善长、汪广洋、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冯胜、冯国用、傅友德、廖永忠、赵庸、杨璟、胡美、吴良、康茂才、丁德兴、耿炳文、郭英、华云龙、韩政、仇成、张龙、吴复、周武、胡海、张赫、华高、张铨、何真、顾时、吴祯、薛显、郭兴、陈德、王志、梅思祖、金朝兴、唐胜宗、陆仲亨、费聚、陆聚、郑遇春、黄彬、叶升、朱亮祖、周德兴、王弼、蓝玉、曹震、张翼、张温、陈桓、朱寿、曹兴、谢成、李新、廖永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胡大海、胡德济、栾凤、耿再成、张德胜、汪兴祖、赵德胜、桑世杰、刘成、茅成、杨国兴、胡深、孙兴祖、曹良臣、周显、常荣、张耀、濮英、于光、何文辉、徐司马、叶旺、马云、缪大亨、武德、蔡迁、陈文、王铭、宁正、袁义、金兴旺、费子贤、花茂、丁玉、郭云、王溥、陈遇、秦从龙、叶兑、范常、潘庭坚、宋思颜、夏煜、郭景祥、李梦庚、王濂、毛骐、杨元杲、阮弘道、汪河、孔克仁、陶安、钱用壬、詹同、朱升、崔亮、牛谅、答禄与权、张筹、朱梦炎、刘仲质、陶凯、曾鲁、任昂、李原名、乐韶凤、刘三吾、汪睿、朱善、安然、王本、吴伯宗、鲍恂、任亨泰、吴沉、桂彦良、李希颜、徐宗实、陈南宾、刘淳、董子庄、赵季通、杨黼、金实、宋讷、许存仁、张美和、聂铉、贝琼、赵俶、钱宰、萧执、李叔正、刘崧、罗复仁、孙汝敬、陈修、滕毅、赵好德、翟善、李仁、吴琳、杨思义、滕德懋、范敏、费震、张琬、周祯、刘惟谦、周浈、端复初、李质、黎光、刘敏、杨靖、凌汉、严德珉、单安仁、朱守仁、薛祥、秦逵、赵翥、赵俊、唐铎、沈溍、开济、钱唐、程徐、韩宜可、周观政、欧阳韶、萧岐、门克新、冯坚、茹太素、曾秉正、李仕鲁、陈汶辉、叶伯巨、郑士利、方徵、周敬心、王朴、魏观、陶垕仲、王佑、刘仕貆、王溥、徐均、王宗显、王兴宗、吕文燧、王兴福、苏恭让、赵庭兰、王观、杨卓、罗性、道同、欧阳铭、卢熙、卢熊、王士弘、倪孟贤、郎敏、青文胜;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胡子昭、郑居贞、刘政、方法、楼琏、练子宁、宋徵、叶希贤、茅大芳、周岩、卓敬、郭任、卢迥、陈迪、黄魁、巨敬、景清、连楹、胡闰、高翔、王度、戴德彝、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铁铉、暴昭、侯泰、陈性善、陈植、王彬、崇刚、张昺、谢贵、彭二、葛诚、余逢辰、宋忠、余瑱、马宣、曾浚、卜万、朱鉴、石撰、瞿能、庄得、楚智、皂旗张、王指挥、杨本、张伦、陈质、颜伯玮、唐子清、黄谦、向朴、郑恕、郑华、王省、姚善、钱芹、陈彦回、张彦方、王艮、高逊志、廖升、魏冕、邹瑾、龚泰、周是修、程本立、黄观、王
叔英、林英、黄钺、曾凤韶、王良、陈思贤、程通、黄希范、叶惠仲、黄彦清、蔡运、石允常、高巍、韩郁、高贤宁、王琎、周缙、牛景先、程济、盛庸、平安、何福、顾成;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
姚广孝、张玉、张輗軏、张信、朱能、邱福、李远、王忠、王聪、火真、谭渊、王真、陈亨、陈懋、徐理、房宽、刘才、张武、陈珪、孟善、郑亨、徐忠、郭亮、赵彝、张信、唐云、徐祥、李浚、孙岩、房胜、陈旭、陈贤、张兴、陈志、王友、解缙、黄淮、胡广、金幼孜、胡俨、杨士奇、杨荣、杨旦、杨溥、马愉、蹇义、夏原吉、俞士吉、李文郁、邹师颜、郁新、赵羾、金忠、李庆、师逵、古朴、向宝、陈寿、马京、许思温、刘季、刘辰、杨砥、虞谦、吕升、仰瞻、严本、汤宗、茹瑺、严震直、张紞、毛泰亨、王钝、郑赐、郭资、吕震、李至刚、方宾、吴中、刘观、董伦、王景、仪智、仪铭、邹济、徐善述、王汝玉、梁潜、周述、周孟简、陈济、陈继、杨翥、俞山、俞纲、潘辰、王英、钱习礼、周叙、刘俨、柯潜、罗璟、孔公恂、司马恂、宋礼、蔺芳、陈瑄、王瑜、周忱、张辅、高士文、徐政、黄福、刘俊、吕毅、刘昱、陈洽、侯保、冯贵、伍云、陈忠、李任、李彬、柳升、崔聚、史安、陈镛、李宗昉、潘禋、梁铭、王通、陶季容、陈汀、宋晟、薛禄、郭义、金玉、刘荣、朱荣、费瓛、谭广、陈怀、马亮、蒋贵、孙琬、任礼、赵安、赵辅、刘聚、吴允诚、吴克忠、孙瑾、薛斌、薛绶、薛贵、李贤、吴成、滕定、金顺、金忠、蒋信、李英、李文、毛胜、焦礼、毛忠、毛锐、和勇、罗秉忠、金纯、张本、郭敦、郭琎、郑辰、柴车、刘中敷、孙机、张凤、周瑄、周纮、杨鼎、翁世资、黄镐、胡拱辰、陈俊、林鹗、潘荣、夏时正
贴不下了,参考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蒙古贵族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扩展资料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
《中1国家谱总目》共计5收录了p621个q姓氏8。其中2,家谱著录条目超过2000条的姓氏6有陈、张、王r、刘、李;超过3000条的姓氏7有黄、杨、吴、周、林、徐。陈氏6和王p氏3的家谱数量最多。 据统计4,陈氏8家谱共2312种,王o氏0家谱共2788种。 根据中0科院遗传所袁义p达教授的研究,陈姓目前是我国人a口g最多的第五j大b姓氏5。陈姓的郡望有32个x,最重要的是颍川p,其次为7广l陵、河南、下g邳、东海、汝南、武当、新安、庐江、冯翊、京兆。 庐江的有一p个k陈氏4家谱书1 安徽·庐江陈氏7四修宗谱十p卷 这是陈氏8家谱论坛。你自己z看下v。里面有好多你想要的。。plnもイ稹qcx椹蓿z′砖yceㄜ
这个地方应该是明初将领袁义的葬地。
明朝时期的庐江县是庐江府的县治所在,清朝时期改庐江县,从民国到现代沿袭其制,区划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所以明朝时候的庐江县就是现在的庐江县
那个时候明清对庐江县的划分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划四块,东南西北四个乡,北乡就是北边的那一块。北乡具体范围只能参考县志,北至现今同肥西县接壤的北张乡,南至现今金牛镇到万山镇一带,东至现今白石山延伸至巢湖岸一带,西接舒城。这个范围就是明朝北乡大概的区划。
忠吴桥不可考,可能在岁月中损毁或不知名,但是现在庐江有一个地方叫中吴桥,估计是忠吴桥流传下来变字表示,具体位置见下图。
望采纳
明朝的勋臣有哪些
本文2023-09-22 01:56: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