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的后代分布在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刘统勋的后代分布在哪,第1张

刘统勋、刘墉的先祖

一、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一次迁徙之谜

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到了1370年时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就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

这里我要说一句,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的记载,率领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一支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移民的应该是刘思源。但是,这个记载是错误的。它属于一百多年以后的追记,是非常不准确的。

他们搬到了哪里呢?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俪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象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

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的刘氏众族人,就搬到了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当然,这在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

其实从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搬到山东的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从路程上来说并不遥远,这个徐州的砀山现在归安徽。它的砀山县大刘村北面就是山东,东面就是江苏,它的西面就是河南,他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他这个地方是四省交界处,所以他搬到山东是很近的路程。

刘墉的祖先就这样搬到了日照,这是在1370年。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

二、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二次迁徙之谜

时间到了天顺年间(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但是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烧掉了家里面的一切。那时刘氏先祖已故,葬在田家董旺庄北岭。留下刘氏兄弟五人: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

成化(明宪宗年号,1465~1488年)年间,刘氏兄弟五人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

第一、老大刘承源徙居安丘;

第二、老宅西移,改称草涧,由老二刘思源从喜鹊窝向北约一公里处的大槐树北侧,搭盖草棚居住下来;

第三、老三刘接源迁居邱前;

第四、老四刘续源、老五刘根源迁莒县。

三、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三次迁徙之谜

后来,刘思源娶了本村张氏为妻,生下了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个儿子。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一幢石碑证明了这一点。这幢石碑中记载到,“始祖思源公……生我二世祖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您说,这个家族是不是太大了?这可怎么办呢?

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们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禧与刘思源留守故里。刘福、刘禄二人同迁三庄刘家沟,刘寿迁刘家庄,刘诗迁大朱洲,刘书迁莒县(与他的叔叔刘续源、刘根源会合),刘忠迁临沂,刘厚迁沂水刘家店(后来刘厚的一个后代又迁居沂水卜全庄),刘禧仍然和父母仍住故里。刘思源病逝后,葬于老槐树底西北侧七米处。

古槐树下有了人气,长势更加旺盛,枝繁叶茂。古槐高50余米,粗四搂有余,树枝长达三十余米,直径60多公分。偶尔一年,它竟没发一新枝新叶,村人以为枯死,然而第二年却又生出新枝叶,郁郁葱葱,村人甚感神奇,尊为神树。有人遇到不测,携老带幼,前来老槐树底烧香磕头,祈求老槐树大显神灵,消祸灭灾,保佑平安。遇到天旱、遭蝗虫或遭瘟疫,人们总是给老槐树披红挂彩,烧香祭奠,鸣放鞭炮,祈祷神树降福人间,免灾除祸,保佑太平。

咸丰年间,刘墉的后人选址老槐树东北侧40米处,建起一座刘氏祠堂。

遗憾的是这棵千年古槐一九四六年秋被砍掉。

刘福(刘墉的二世祖)后来因避匪,率三子刘恒(刘恒是刘墉的三世祖,刘墉为十世)迁居诸城逢哥庄,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以刘氏家谱为记)。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记载了这件事情:“天顺年间,该村(注:日照喜雀窝)被火……成化年间(宪宗1465~1488年),我高祖(注:从日照喜雀窝)移居草涧庄(与喜雀窝相距里许)……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我二世祖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全庄。”

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石碑也证明了这一点碑刻记载:“福、禄二公同迁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公弘治年间(孝宗1488~1505年)又迁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族谱备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经过几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现在,故里刘禧后人已是人丁兴旺,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了。

刘福后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即九世孙刘墉卒后10年其族重修家谱时,女性及移居外省、外地未入谱者不计在内,刘氏家族已繁衍十四代,其家族已有822人。这是后话。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的发现,不仅重现了世远年湮于史海的一段家族史、民族史,而且填补了刘统勋初立其诸城族谱时无法上溯的一段历史。

刘统勋在丙子年(高宗乾隆1751年),即其祖刘福迁移到诸城县250余年始创家谱,在凡例中说: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迁诸城后,至祖讳恒公,家谱因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

——族谱刊于都中,丙子冬间,凡我族人有游宦他省及在家乡者,其新生男口名字家邮未及致,盖不谱载。……,盖未及载,容后纪——统勋谨识。

下面,我们还是回来说说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刘福的率领下又从山东日照搬了出来这件事情。因为,这一支正好是刘墉的祖先。

这次搬家开始的时间,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也就是1465年到1487年间。也就是说,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1465年到1487年间从山东日照搬离了家乡。

这次搬家完成的时间,根据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的记载,则是在明朝弘治年间,也就是1488年到1505年间。

有的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搬个家还要如此费事,需要几十年?

其实不是这样的。根据我的考证,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搬家开始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7年,搬家完成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8年,1487年正好赶上明宪宗朱见深病死,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即位,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改元弘治。

因此,就出现了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的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明朝成化年间搬离家乡、而山东诸城刘氏族谱记载的刘福在明朝弘治年间搬到山东诸城的事情。

这样刘墉的祖先在的一支刘福的率领下就搬到了山东诸城逄哥庄(现属山东省高密市)居住了下来,称为诸城东武刘氏。

四、诸城东武刘氏——刘统勋、刘墉的直系先祖的繁衍之谜

刘福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恒。刘恒的时候,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刘恒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刘玳,次子叫刘瑁,三子叫刘瑚。刘墉就是刘玳的后代。刘瑁和刘瑚的后代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

刘玳也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思智。刘思智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通,次子叫刘远。刘墉就是刘通的后代。刘远的后代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

刘通就是刘墉的高祖。刘通活着的时候已经到了明朝末年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家第一次转变了一个身份,此前这家这个家族就是世代务农,但是从刘通开始,他们家就开始识文断字了,认识字了。那么刘通还考中过秀才,但是,世道变了,明清交替,他也就没有考举人、考状元的机会了。所以很快,清军入关,清军入关的时候,由于我们所讲的这个清初的统治政策,对汉族的统治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造成了很多很多汉人的不满意,很多汉族人造反。

当然了,刘墉他们家绝不在反抗者之列。清军一入关,那时候还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1643年一继位,1644年清军入关,刘墉他们家立即就投降了,就成为了大清朝的顺民,从此以后好几代,刘墉他们这个家族就一直是大清朝的顺民,不但如此,刘墉他们家还很支持大清朝的势力。

http://liu972000tf168cn/

笔者从相关渠道收罗了全国各地《刘氏家谱》的字派排行,展示如下,看看你属于哪一支?辈分有多高?

刘氏族谱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注:辽宁北镇满族刘氏:1941年刘恩铨、刘名仁等重修北镇《刘氏宗谱》记载,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据先人传述,与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均系同族,与宰相山东诸城刘墉更属一派。明朝隆庆五年,又迁居海城县前三台子、新河屯两处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纪中叶,这支满族刘氏已传到第二十代,发展350户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台子屯、新河屯、大二台子屯一带,为当地望族。族谱还记载,该族“移居盛京、安东、吉林、龙江、锦州、盖县、盘山县等处之户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称为兴旺族耳”。这支刘氏宗族的一世祖刘忠死后葬在海山寨东北山,传到六世祖刘德进,生子4人,后裔因此分为4大房。从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讲工商为业,忠厚传家。入军政两界充差者,率皆显耀门第,颇极一时之盛”这个宗族在清嘉庆八年、咸丰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先后编修了宗谱。

2、福建南平一支

……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

……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陂镜湖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垅一支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一支

……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一支

……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

刘氏始祖

11、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13、沛县朱王庄藜照堂一支

……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

14、江苏睢宁永思堂一支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

15、睢宁城东汤一支

……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

16、睢宁凌城一支

……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县……

17、睢宁王集林庙一支

……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18、江苏徐州铜山一支

……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19、江苏盐城新兴一支

……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

20、吉安樟汲一支

……廷、茂、以、文、彦、永、迪、梅、理、日、佐、乾、子、学、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贤、良、允……

21、吉安值夏一支

……子、伯、汭、万、文、武、成、周、绍、继、祖、谋、猷、明、理、心、常、泰、存、仁、福、厥……

22、吉安新圩黄塘一支

……仲、鞠、午、参、十、甲、宏、如、文、孟、孔、乔、存、荣、念、齐、尧、方……

23、吉安新圩乡城山一支

……仲、珪、亨、伯、春、仁、德、用、文、高、显、于、渊、邦、从、逊、绍、可……

24、吉安大陂一支

……武、昌、翊、朝、刘、明、光、元、亨、利、贞、大、昌、永、隆、吉、祥、孚、嘉、允……

25、吉水绕源远庆堂一支

……先、绍、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义……

26、吉水五坊一支

……彦、大、浚、应、容、允、元、已、祐、臧、缉、福、扁、棒、朴、宗、日、云、槐……

27、泰和江夹洲一支

……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28、泰和樟塘龙陂一支

……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29、泰和下坊一支

……元、宗、德、光、明、允、有、年、钦、崇、昌……

30、泰和苑前东皋一支

……惠、子、两、鲁、宗、文、以、子、珍、彦、琠、孟、敏、元、春、怀、天、大、承……

刘姓分布图

31、泰和苑前洲刘村一支

……承、子、均、以、克、仲、叔、广、志、卿、尧、梦、维、同、达……

32、泰和钱塘一支

……存、文、礼、仲、惟、元、希、宽、奇、见、国、振、光、望、积、德、在、宗、贤、训、育、须、从、典……

33、泰和文塘一支

……嘉、如、鸿、文、隆、宰、卿、相、廷、翰、朝、国、恩、荣、钦、诏、授、爵、禄……

34、江西白石一支

……宾、贯、麾、壁、洞、甫、治、表、焕、坪、钦、源、梁、长、仲、元、效、树、福、惠、瑞、菊、育、君、峰……

35、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36、湖南宁乡古塘基一支

……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耀……

37、湖北监利古柏堂一支

……开、振、宏、绪、茂、义、耀、儒、传。清、源、启、先、德,甲、第、永、联、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善、良。安、邦、承、大、道,治、国、焕、文、章。英、贤、定、新、体,齐、国、图、富、强。政、宪、扬、廉、洁,华、宁、乐、同、康……

38、湖北咸丰一支

……元、富、贵、崇、子、思、受、永、应、仕、文。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39、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允、光、于、文、德,期、尔、长、世、泽。良、能、方、可、贵,用、贤、以、为、则。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40、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宗、志、洪、思、楚,大、显、文、养、承。士、伯、庠、开、远,永、世、万、代、兴。庆、衍、华、簪、遗、泽、长,弘、蒸、燕、翼、仰、名、扬。箕、裘、丕、振、家、声、盛,奕、禩、云、礽、姓、字、香……

41、江西省全南县一支

……均、景、叟、可、尚,允、绍、庭、刘、大。刘、天、思、嘉、世,永、定、期、昌、隆;盛、国、为、梁、栋,圣、朝、泽、恩、崇。诗、书、传、奕、冀,恒、泰、庆、奇、逢;志、高、鸿、发、达,才、洪、涵、祚、昶。德、声、荣、裕、远,怡、方、添、正、刚;君、子、常、守、礼,儒、士、惟、文、章。哲、克、群、伦、霖,甘、润、万、方……

42、重庆万县董家猪羊坝一支

……君、子、泽、长,善、人、祚、永,观、国、之、光,承、家、有、庆……

43、万州董家岩大地坪卫生寨一支

……贞、元、启、泰,肇、衍、隆、兴,绳、其、祖、武,克、光、德、心,存、仁、履、义,永、恭、康、宁,敦、汝、有、于,世、守、一、经……

44、河南省濮阳华龙区南里商一支

原派:……树、人、宗、光、显,培、善、传、世、长,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现派:……树、人、宗、世、泽,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45、河南信光山县十里店一支

……立、世、秉、直、诚,懋、义、敦、仁、斯,为、德、本、传、家,崇、诗、礼、安、常,守、正、 广、福……

46、河南信阳一支

……凤、文、显、树、玉……

47、北京一支

……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

48、河北一支

……泰、道、沛、崇……

49、江苏一支

……堂、诗、礼、遵、亭……

50、广西一支

……京、太、文、庆、合……

51、湖南郴州一支

……朝、臣、元、尚、良,尊、先、贤、肇、运,继、启、发、昌、明,敦、本、传、家、顺,诚、心……

52、湖南华容一支

……天、国、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有、时、显、著、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

53、河北省故城县小庙乡刘洼一支

……孟、瑞、世、凤、文、华、通、顺……

54、山东一支

……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士、同……

55、山东省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一支

……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56、河北威县一支

……广、华、万、世、昌,安、邦、庆、永、祥,民、心、从、大、道,勤、学、自、成、章……

57、重庆市璧山县三合镇刘家沟一支

……盈、月、朝、天、子,宏、仁、万、世、芳,光、宗、荣、显、耀,永、远、震、乾、坤……

58、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禹、万、清、国,元、亨、利、贞,祥、延、奕、世,文、章、道、德,光、耀、祖、宗……

59、广西贺州一支

……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60、安徽肖县一支

……夕、光、世、纪……

百家姓——刘

61、山东泰州一支

……严、新、寿、百、庆……

62、山东一支

……世、宗、要、士、梁……

63、江西吉安县一支

……先、德、诗、书、启、文、章……

64、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一支

……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65、辽宁凤城一支

……尚、登、文、起、应,国、美、天、志、庆,玉、凤、贵、法、德,永、远、聚、宝、峰……

66、四川渠县一支

……正、大、光、明、中、庸、尚、德……

67、河北黄滕庄一支

……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68、天津大港一支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据道光二十三年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69、山西太原一支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刘信,明成化时人……

70、山西芮城一支

……形成于明朝初,以刘敏为开基始祖。该族以“孝悌堂”为堂号。至明嘉靖时,有第7世孙刘良臣,始创修芮城《刘氏家传》,明万历时刘良臣的儿子续修。清康熙时,刘敏第十四世孙也即刘良臣的第七世孙刘士锡,再次重修《芮城刘氏家传》……

71、山西岳阳一支

……据清咸丰时手抄本山西岳阳《刘氏宗谱》记载,该支刘氏家族形成于明初,以刘美天为开基始祖。刘美天在洪武年间定居岳阳县金堆里石佛叠,传到第七世时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岳阳县罗家山、弱柳、凌云、邓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创修族谱。现在,这支刘氏家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美天的第24代……

72、山西徐沟太常村一支

……据民国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刘氏系图》记载,该支刘氏形成于明初,开基始祖刘仲礼,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太常村。到今天,该支刘氏已传到始祖刘仲礼的第27代……

73、山西交城一支

……据民国末年刘学光编交城《刘氏世谱》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徒居山东省济南恒台县等地,清朝光绪十五年以后,才陆续迁入山西省中南部八县。民国三十七年,有一支又由屯留迁入交城瓦窑村落籍,此后到今仍居于此。这支家族现在已传到第23左右。据族谱记载,该族历史上较著名的人物有刘麟,曾任直录河间府通判;刘泰华,曾任下德骑尉、候迁守备;刘志通,曾任安徽怀远县丞;刘得洪,任江西浮梁知县,补用知府……

74、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清朝道光十八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纪开始,使用如下统一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寿82岁。夫人泰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刘元—刘武—刘雄—刘完—刘傥—刘学礼—刘钧—刘芳申—刘恺—刘培新—刘仕俊—刘永清—刘振方—刘玉珂—刘欣韶—刘性善—刘守辰—刘聚真—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注: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此后数百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

74、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曹县刘氏历史上曾6次修谱。从始祖“闻”字派开始,这支刘氏家族使用如下40字的五言派诗: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自始祖刘闻政至六修族谱主修传递世系如下:刘闻政—刘汉—刘良惠—刘彦书—刘暗修—刘源—刘兆麟—刘本宏—刘堪—刘禄—刘朝征—刘来道—刘科—刘道佑—刘崇诏—刘世亭……

注:形成于明末,来自江苏丰县,以刘闻政为自单入曹开基始祖,以刘源明为受姓始祖。据刘恒心先生提供的1995年刘世亭、刘乃邦等编修的山东曹县刘寨《刘氏族谱》记载,曹县刘氏属于丰沛刘氏大宗中的梁王刘武一支,原籍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刘邦的故乡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寨,明朝末年因战乱迁到山东,落籍山东省单县西南约50华里的刘方店。开基始祖刘闻政,又自单县迁于曹县东南60多里的丁堌村立业,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因改丁堌村为刘寨。刘闻政的后裔,现已传到第18代,全族人口3000余人,族人主要从事农业,集中分布在曹县和单县西南各村。

75、山东菏泽刘楼一支

……据民国二十三年因生计生迫,推着石轮马车自江苏省丰县金刘砦迁居于山东菏泽东南90里的刘楼落业,在这里拓荒耕种,营屋而居。刘兴泰的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到今天,已繁衍到第20代,也即刘邦的第73代左右……

76、浙江敦典堂一支

……据浙江图书馆乾隆壬寅版敦典堂《刘氏世谱》记载,该族以唐末节度使刘世容为第一世开基始祖。第五世刘诲迁婺源清塘;第六世刘与为敬兴派始祖;十四世刘昌为株树下派祖;太二为楼下派祖;刘八二为上门派祖;刘八四为后山派祖;刘震六为中门派祖;第十五世刘新为门亭里派祖;刘齐为大坦上派祖;第十六世刘志为刘源派始迁祖;刘延为姜冲派始迁祖。刘源分支的传递世系如下:刘巨容—刘汾—刘升—刘义荣—刘海—刘与—刘泰—刘仕—刘瑀—刘一四—刘伯六—刘千四—刘千七—刘太三—刘桂—刘志—刘尧—刘四—刘贵保—刘长宁—刘景旺—刘鉴—刘润—刘汝直—刘文焕—刘以时—刘一镜—刘汉琮—刘是桂—刘天荣—刘有基—刘廷臣、刘廷爵……

77、浙江上虞一支

……据浙江省图书馆藏民国九年怀贤堂《刘氏宗谱》记载,浙江上虞刘氏以唐朝金紫光禄大夫刘豳为开基始迁祖。刘豳是刘仁晦的第三个儿子,生有4个儿子:刘教、刘敬、刘德、刘度。其中刘教没有儿子,而刘度则生有刘少?、刘少珣、刘少琏、刘少琦、刘少璟、刘少璁、刘少环、刘少璀等8个儿子,于是以第六个儿子刘少璁过继给大伯刘教为后。现将上虞刘氏唐家桥支派的世系抄录如下:刘豳-刘教-刘少璁-刘俨-刘经-刘锡-刘邦昌-刘传-刘天章-刘子木-刘应庚-刘范-刘道益-刘德馨-刘祖仪-刘士正-刘衎-刘溥-刘伯璟-刘克智-刘宗尧-刘时化-刘葵八-刘紫-刘荣-刘允敬-刘新发-刘圣木、刘端木……

78、浙江鄞县悬慈一支

族谱所记悬慈刘氏远古世系……刘迎-刘轻-刘奕-刘清-刘大……

注:形成于南宋,以刘大为迁鄞开基始祖,以刘邦为族谱远古始祖。据宁波天一阁藏民国二十一年。但查《汉书》,元帝刘奭与王皇后、薄昭仪等共生3子:长子刘骜,立为太子,即成帝;次子刘康,封定陶王;三子刘兴,封中山王。其中既没有刘宋或刘箕的名字,而受封为定陶王的不是刘箕,而名叫刘康。因此,族谱所记当有误。刘大大约在南宋时迁居悬慈开基立业,成为悬慈刘氏始祖。刘大生子刘南,刘南生子刘宋,刘宋生子刘世,刘世生3子:刘泽宏——刘松四——刘松六。到1932年刘氏第四次修族谱时,悬慈刘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大的第24代。悬慈刘氏进入近代以后人才辈出,如第23代有刘圭瓒,北京高等师范文学士;刘元瓒,北京大学工学士;刘璋瓒,上海光华大学法学士、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刘诗瓒,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士。第24代刘祁坤,东方工科专门学校毕业;刘祁尚,上海复旦大学肆业……

79、绍兴水澄一支

……属于长沙刘氏大宗,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元朝大德年间由维扬适绍兴水澄巷。后来,族人又有从水澄迁往杭州市和贵州省等处。常山渔溪刘氏:属于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大宗。开基始祖刘嗣恭,是南朝宋南越忠献王刘鋹的第十九世孙。元朝末年由西安迁来常山。第二十九世刘诱,又迁居东。衢县南乡十二庄四都刘氏:始祖刘日琯,江西人,元末任杭州府学教授,避乱迁衢县。衢县南乡十二庄下刘刘氏:始祖刘日暄,江西铅山人,亦任杭州府学教授,元末避乱居此。又南乡十八庄曲溪刘氏,亦称始祖刘日琯,但任仁和贡生,明洪武中任衢县教授,上居南关外金家坞,疑为同一人。龙游刘氏,迁自四川;衢县刘氏,迁自洛阳;海盐刘氏,迁自汴梁;海教育界刘氏,迁自真定;宣平刘氏,迁自江西;象山刘氏,迁自河南……

80、福建南平一支

……自刘楚的曾孙“秀”字辈开始,南平刘氏使用如下字派:“秀茂,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光、尔、祖,万、世、永、盛”……

山东诸城。

刘罗锅一般指刘墉(清代官员)(1720~1804年  ),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名臣刘统勋长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1804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当时著名的帖学大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罗锅”传说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以上内容参考 -刘罗锅

苍山县

苍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北接临沂,南临江苏,西通枣庄,处于沿海地区大开放,黄淮海平原大开发的交叉地带。境内潍徐、蒙台、临枣、苍邳四条干线公路纵横交错,京沪高速公路从县城东郊穿过;与兖石、陇海、津浦三条铁路干线和石臼、岚山、连云港三个港口相沟通,距临沂飞机场和临沂火车站40公里。全县面积1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万亩。北部低山丘陵连绵起伏,南部平原广袤无际。全县共设21个乡镇,1180个行政村,117万人。

苍山资源充足,物产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黄金、铁矿石、石膏、大理石、石英砂岩、铝矾土、铜、页岩等20多种。苍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曾两次出任兰陵邑令;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苦学成才汉代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匡衡就是苍山县鲁城匡王村人。境内历史古迹众多,文峰山为古琅玡八大佳景之一,抱犊崮攀之更有华山之感,县城塔山顶峰的大蒜塔,成为苍山的标志塔。

改革开放以来,苍山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二00四年完成生产总值81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928元。苍山农业优势明显,粮食总产5158万吨,100万亩蔬菜,总产量72亿斤。苍山县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山东南菜园”、“洋菜园”。县乡工业共有厂家11734个,初步形成了建材、矿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机制纸、制革等产业体系。全县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现有三资企业69家,累计到位外资4811万美元。主要产品有矿产品、农副产品、纸、制革、蔬菜保鲜、速冻、脱水、腌渍、油炸等2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商业零售网点达650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多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全县共有城乡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00多个,年商品成交额20亿元。以蔬菜批发为依托,全县涌现出20万人的农民流通队伍,拥有车辆5万台,发展流通运销组织4000多家。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工业园区实现了“四通一平”。全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区内道路网络及配套设施齐备;电力、通讯设施配套,基本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移动通讯数字化。

概况

苍山县总面积189986平方千米。总人口118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卞庄镇,邮编:277700。行政区划代码:371324。区号:0539。拼音:Cangshan Xian。

--------------------------------------------------------------------------------

行政区划

苍山县辖21个乡镇,1179个行政村。

--------------------------------------------------------------------------------

历史沿革

1993年9月16日,撤销向城乡,设立向城镇。

1995年12月18日,撤销层山乡、尚岩乡,设立层山镇、尚岩镇。

1996年5月24日,撤销南桥乡、车辋乡,设立南桥镇、车辋镇(鲁政函民字[1996]26号)。

1997年12月26日,撤销新兴乡,设立新兴镇(鲁政函民字[1997]48号)。

1998年10月19日,撤销庄坞乡,设立庄坞镇(鲁政函民字[1998]25号)。

1999年12月22日,撤销沂堂乡,设立沂堂镇(鲁政函民字[1999]40号)。

2000年,苍山县辖14个镇、14个乡。总人口1128161人,各乡镇人口: 卞庄镇 115922 大仲村镇 53674 兰陵镇 47702 长城镇 46309 磨山镇 61143 神山镇 44733 车辋镇 28074 尚岩镇 43153 向城镇 53073 新兴镇 36739 南桥镇 53619 层山镇 41208 庄坞镇 35535 沂堂镇 42829 贾庄乡 45201 小岭乡 34768 矿坑乡 31155 流井乡 22388 甘霖乡 22306 下村乡 20766 鲁城乡 34113 韩塘乡 26314 横山乡 20700 三合乡 38370 兴明乡 38686 芦柞乡 29241 二庙乡 41625 大炉乡 1881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苍山县由14个镇、14个乡调整为14个镇、7个乡:卞庄镇(小岭乡、芦柞乡)、大仲村镇(流井乡)、兰陵镇(韩塘乡、横山乡)、长城镇、磨山镇、神山镇、向城镇、车辋镇(甘霖乡) 尚岩镇、南桥镇、层山镇、新兴镇、庄坞镇、沂堂镇、贾庄乡、矿坑乡、下村乡(大炉乡)、鲁城乡、三合乡、兴明乡、二庙乡。(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截至2002年12月31日,苍山县辖14个镇、7个乡。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姓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刘姓家谱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历史名人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彻:,即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启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

刘统勋的后代分布在哪

刘统勋、刘墉的先祖 一、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一次迁徙之谜 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到了1370年时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规定,江苏徐州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