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2收藏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简介,第1张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1],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2],其先中山靖王刘胜[3],晚年自号庐山人。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4],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5]。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6]。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7],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人物生平

刘禹锡[8]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洛阳,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人物评价

中唐诗人刘禹锡“诗豪”之誉,出于其诗友白居易。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正如李白之“诗仙”、杜甫之“诗圣”、王维之“诗佛”,“诗豪”一词也同样凝练和代表了刘禹锡的创作特点。——刘克庄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豪,那么刘禹锡是什么家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刘禹锡是什么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禹锡是什么家

 提到刘禹锡,我们往往都会想到,他是那个能够写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有灵性的诗人,或者是那个发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文人骚客。不管怎样,刘禹锡在我们眼中,更多的是一位文学家,诗人。殊不知,其实刘禹锡也是一位 政治 家。

 刘禹锡像刘禹锡,七七一年出生,八四二年去世,出身于文学世家,家中都是文人儒士,崇尚儒家文学,刘禹锡从小便受儒家文学的影响,整个人的思想都是偏儒家的。所以,刘禹锡在朝为官,遇到永贞革新的时候,便大力的支持。

 所以,刘禹锡与柳宗元都是王叔文派,支持革新,能够为百姓着想。虽说,最后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但是刘禹锡还是微笑面对生活,并且保持自己的坚持,在自己创作的诗篇散文中,便随处可见有种嘲讽权臣的感觉。除此之外,刘禹锡还是一位散文家,刘禹锡也创作了不少的散文,《陋室铭》便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这篇散文,简单精炼,语言优美,风格爽快清新,是后人传唱的典范。刘禹锡还被后人称为“诗豪”,白居易还曾评价为“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同时刘禹锡还和柳宗元共称为“刘柳”。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七七二年出生,八四二年去世),字梦得,号“庐山人”。又称“刘宾客”或“刘梦得”汉族人,唐朝彭城人(今天的江苏苏州人),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被后世人尊称为“诗豪”。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刘禹锡在政治上是主张革新的,也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积极地参加永贞革新,并且在革新时和柳宗元取得深厚的友谊。但是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便被贬为朗州司马(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的常德)。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所以,刘禹锡也是微笑面对生活,虽然说是屡遭贬谪,但是刘禹锡还是本着自身的清高,与文人特有的坚持,积极的处世,并且在此期间也深谙隐逸之道。

 所以说,刘禹锡的诗风就透着自身性格的刚毅,他能够用很多诗篇来指责嘲讽当朝的权臣,也能够为了自己的生活,抒发豪放勇猛之词。读刘禹锡的诗词,不仅能从中看出他独特刚毅的性格,同时也能看出刘禹锡对待生活爽快乐观,他独特的艺术表张力,更是突显自身魅力。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

 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民风开放,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的鼎盛时期,不管是 军事 经济还是 文化 都数一数二,多产诗人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代表人物,留下了千百篇诗作,为后人带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陋室铭》闻名的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在文坛上刘禹锡与白居易是至交好友,仕途坎坷的二人经历十分相似,都因为讽刺当权者被贬黜,两人还是同岁,共同的经历和相仿的年纪令二人情谊深厚,同为唐代时期的两位杰出文豪在诗词造诣上也是不相上下。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除了说明情谊深厚之外,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和白居易一样值得称颂。刘禹锡的诗歌题材广泛,有“诗豪”之称。除了诗歌之外还对哲学有研究,著有《天论》一书,所以他的诗歌中有不少是诗词与哲学相结合的题材。拜读刘禹锡的诗作,大多是被贬时期创作,或抒发了仕途不顺的愁思,或抨击黑暗现象,贬黜期间创作了多篇佳作,至今安徽和县还保留刘禹锡陋室铭故居,参观人群络绎不绝。

 和刘禹锡相同,白居易的官场道路也是不顺,相同的经历让二人经常对诗作乐,抒发情怀,排解内心的苦闷。处于同一时期的两位诗人无力改变现状,在统治者当权的社会,唯有尽力为百姓谋福,以慰藉内心的忧愁。

猜你感 兴趣 :

1 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简介资料

2 诗人陆游字什么号什么

3 刘禹锡被称为什么诗人

4 写给刘禹锡的一封信3篇

5 刘禹锡浪淘沙教学反思

6 诗人刘禹锡的基本资料介绍

《旧唐书·刘禹锡传》

原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素善韦执谊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劾禹锡挟邪乱政,群即日罢;韩皋素贵,不肯亲叔文等,斥为湖南观察使凡所进退,视爱怒重轻,人不敢指其名,号“二王、刘、柳”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始,坐叔文贬者八人,宪宗欲终斥不复,乃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然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濯用之,会程异复起领运务,乃诏禹锡等悉补远州刺史而元衡方执政,谏官颇言不可用,遂罢

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又叙:“张九龄为宰相,建言放臣不宜与善地,悉徙五溪不毛处然九龄自内职出始安,有瘴疠之叹;罢政事守荆州,有拘囚之思身出遐陬,一失意不能堪,矧华人士族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议者以为开元良臣,而卒无嗣,岂忮心失恕,阴责最大,虽它美莫赎邪!”欲感讽权近,而憾不释久之,召还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帝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它人,尤不可赦”度不敢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终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

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赀以给也

凡学官,春秋释奠于先师,斯止辟雍、頖宫,非及天下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汉初群臣起屠贩,故孝惠、高后间置原庙于郡国,逮元帝时,韦玄成遂议罢之夫子孙尚不敢违礼飨其祖,况后学师先圣道而欲违之《传》曰:“祭不欲数”又曰:“祭神如神在”与其烦于荐飨,孰若行其教今教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儒者所宜疾窃观历代无有是事

武德初,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祭贞观中,诏修孔子庙兖州后许敬宗等奏天下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立社玄宗与儒臣议,罢释奠牲牢,荐酒脯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使御史中丞王敬从以明衣牲牢著为令,遂无有非之者今夔四县岁释奠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于学无补也

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春秋祭如开元时,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州县进士皆立程督,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游玄都》诗,且言:“始谪十年,还京师,道士植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以诋权近,闻者益薄其行俄分司东都宰相裴度兼集贤殿大学士,雅知禹锡,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为苏州刺史以政最,赐金紫服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复分司

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始疾病,自为《子刘子传》,称:“汉景帝子胜,封中山,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亮,元魏冀州刺史,迁洛阳,为北部都昌人,坟墓在洛北山,后其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檀山原德宗弃天下,太子立,时王叔文以善弈得通籍,因间言事,积久,众未知至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翰林学士,阴荐丞相杜佑为度支、盐铁使翌日,自为副,贵震一时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信然三子者皆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其自辩解大略如此

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禹锡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禹锡精於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尤加礼异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

贞元末,王叔文於东宫用事,后辈务进,多附丽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久疾不任政事,禁中文诰,皆出於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颇怙威权,中伤端士宗元素不悦武元衡,时武元衡为御史中丞,乃左授右庶子侍御史窦羣奏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羣即日罢官韩皐凭籍贵门,不附叔文党,出为湖南观察史既任喜怒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时号二王、刘、柳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於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豀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初禹锡、宗元等八人犯众怒,宪宗亦怒,故再贬制有“逢恩不原”之令然执政惜其才,欲洗涤痕累,渐序用之会程异复掌转运,有诏以韩皐及禹锡等为远郡刺史属武元衡在中书,谏官十余人论列,言不可复用而止

禹锡积岁在湘、沣间,郁悒不怡,因读《张九龄文集》,乃叙其意曰:“世称曲江为相,建言放臣不宜於善地,多徙五豀不毛之地今读其文集,自内职牧始安,有瘴疠之叹,自退守相荆州,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辞草树,鬰然与骚人同风嗟夫,身出於遐陬,一失意而不能堪,矧华人士族,而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议者以曲江为良臣,识胡雏有反相,羞与凡器同列,密启廷诤,虽古哲人不及,然燕翼无似,终为馁魂岂忮心失恕,阴谪最大,虽二美莫赎耶不然,何袁公一言明楚狱而钟祉四叶以是相较,神可诬乎”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猿狖所居,人迹罕至禹锡诚合得罪,然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臣恐伤陛下孝理之风伏请屈法,稍移近处”宪宗曰:“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今禹锡所坐,更合重於他人,卿岂可以此论之”度无以对良久,帝改容而言曰:“朕所言,是责人子之事,然终不欲伤其所亲之心”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大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徵还,拜主客郎中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序》曰:“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於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其前篇有“玄都观裏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禹锡甚怒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稍知之大和中,度在中书,欲令知制诰,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累转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度罢知政事,禹锡求分司东都终以恃才褊心,不得久处朝列六月,授苏州刺史,就赐金紫秩满入朝,授汝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

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22岁中进士,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他29岁入仕,先后任过节度使掌书记、主薄、监察御史、监察史、州司马、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太子宾客,死后受赠兵部郎中。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刘禹锡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他做地方官时更是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

哲学上朴素唯物主义刘禹锡的此类文论不少,如《天论》、《问大钧赋》等。其《佛衣铭》更有极好的表述:“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持久。”

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其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词藻瑰丽、精炼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刘禹锡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论说文的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二是杂文,词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贬任连州刺史。清乾隆本《连州志。名宦传》说:“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刘禹锡牧连州4年半,政绩斐然,著作甚丰。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刘禹锡生逢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擅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朝中改革与保守力量发生激烈对抗。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没有到达连州任职。10年后,他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游玄都观时写了首题为《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的诗,因这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刘禹锡再被贬为连州刺史。

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来到了“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时,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宜发挥政治能力和文学才华的地方。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回答者:liujun427 - 大魔法师 八级 5-23 18:14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参考资料:

http://yuxinhuayuancom

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民风开放,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不管是军事经济还是文化都数一数二,多产诗人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代表人物,留下了千百篇诗作,为后人带来宝贵的文化遗产。以《陋室铭》闻名的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在文坛上刘禹锡与白居易是至交好友,仕途坎坷的二人经历十分相似,都因为讽刺当权者被贬黜,两人还是同岁,共同的经历和相仿的年纪令二人情谊深厚,同为唐代时期的两位杰出文豪在诗词造诣上也是不相上下。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除了说明情谊深厚之外,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和白居易一样值得称颂。刘禹锡的诗歌题材广泛,有“诗豪”之称。除了诗歌之外还对哲学有研究,著有《天论》一书,所以他的诗歌中有不少是诗词与哲学相结合的题材。拜读刘禹锡的诗作,大多是被贬时期创作,或抒发了仕途不顺的愁思,或抨击黑暗现象,贬黜期间创作了多篇佳作,至今安徽和县还保留刘禹锡陋室铭故居,参观人群络绎不绝。和刘禹锡相同,白居易的官场道路也是不顺,相同的经历让二人经常对诗作乐,抒 怀,排解内心的苦闷。处于同一时期的两位诗人无力改变现状,在统治者当权的社会,唯有尽力为百姓谋福,以慰藉内心的忧愁。

提到刘禹锡,我们往往都会想到,他是那个能够写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有灵性的诗人,或者是那个发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文人骚客。不管怎样,刘禹锡在我们眼中,更多的是一位文学家,诗人。殊不知,其实刘禹锡也是一位政治家。刘禹锡,七七一年出生,八四二年去世,出身于文学世家,家中都是文人儒士,崇尚儒家文学,刘禹锡从小便受儒家文学的影响,整个人的思想都是偏儒家的。所以,刘禹锡在朝为官,遇到永贞革新的时候,便大力的支持。所以,刘禹锡与柳宗元都是王叔文派,支持革新,能够为百姓着想。虽说,最后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但是刘禹锡还是微笑面对生活,并且保持自己的坚持,在自己创作的诗篇散文中,便随处可见有种嘲讽权臣的感觉。除此之外,刘禹锡还是一位散文家,刘禹锡也创作了不少的散文,《陋室铭》便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这篇散文,简单精炼,语言优美,风格爽快清新,是后人传唱的典范。刘禹锡还被后人称为“诗豪”,白居易还曾评价为“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同时刘禹锡还和柳宗元共称为“刘柳”。

永贞改革是由唐代几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革新,这几位著名人物包括刘禹锡,韩泰,寒夜,韦执谊等几个人,后来这几个杰出的政治人物在政治变动中都被贬谪去了很远的地方,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而在这几个人中刘禹锡是最负盛名的一位,他不仅是永贞改革的主将,一位针砭时弊的才子,还是一位非常有才的诗人。刘禹锡永贞改革一直是后代历史学家讨论的话题,因为刘禹锡本人身份非常复杂,他年少时中过科举,很受到一些大官的赏识,但是后来由于出言太过狂傲不羁得罪了当朝权贵,一生只能碌碌无为的做个小官儿,直到唐顺宗继位刘禹锡才开始了他的真正政治生涯,他成为永贞改革的绝对主力,提出了很多针砭时弊的建议,对于唐代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刘禹锡永贞改革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代表着唐朝改革派开始在朝堂上有所作为。刘禹锡为改革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远见的建议,其中包括取消奉常,奉常是一些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向皇帝进送财物宝物的制度,刘禹锡上奏请皇帝取消这个制度,使得老百姓的负担大为减轻,也是刘禹锡本人一个非常受后人赞誉的原因。总的来说刘禹锡和永贞改革的命运都是非常悲惨的,永贞改革在经历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宣告破产了,而刘禹锡最后也因为政治变动被太子李春赶去了边疆地区,刘禹锡前后掌权还不到140多天,成为了二王八司马事件中一个悲惨的棋子。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的人生大都会经历一些挫折,比如说被贬。这仿佛是一种定略,很少有人能逃开,估计是因为文人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坚持,没有权臣们的圆滑。刘禹锡也没有逃开这个被贬的命运。刘禹锡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刘禹锡的整个人生也可谓是大起大落。大致的能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步入官场之前,第二个阶段——步入官场,支持革新阶段,第三个阶段——革新失败,被贬阶段,第四个阶段,便是最后晚年时期。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刘禹锡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刘禹锡是出生于名门世家,家中都是文人儒士,家里的长辈也都会崇尚儒家思想,长期的耳濡目染,刘禹锡也是一位崇尚儒学的有志青年,大有梦想,敢闯敢拼,在第二个阶段,刘禹锡进入官场,加入王叔文派,支持永贞革新,并且还认识了好友,柳宗元。但是,不幸的是革新失败了,所以刘禹锡被其他人排挤,最后被贬,其实刘禹锡中间又被召回,但是刘禹锡性格刚毅,坚持自己,在诗篇中,多有讽刺朝中权臣之意,所以,接连的被贬了三次。在此期间,刘禹锡都是微笑的面对生活。所以说,被贬或者生活不如意,招人排挤,这些问题都难不住刘禹锡,刘禹锡有着坚韧的性格,积极向上。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1],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