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赵氏家谱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辈分排行:
一、泌阳西关赵氏《泌阳西关赵氏辈序》:“维世永金,国广运清;”又续:“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二、河南省西平赵氏辈序为:
“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三、自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始,各以十四字以别昭穆,篡修成谱,以不失其次序。
1、太祖派十四字: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2、太宗派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3、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4、《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四、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五、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六、《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七、《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八、民国年间的家谱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
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扩展资料: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
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
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参考资料:
其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注:与造父同宗的恶来革一脉子孙也随着这一嬴姓宗主造父封于赵城,姓赵氏,即秦国与赵国为同祖同宗,同姓同氏。周孝王时,封造父的侄孙子赵非子于秦邑,其后建立秦国。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前207年,秦朝灭亡,秦国的诸赵子弟也随之降为平民。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赵令仲:谱称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孙,南宋乾道二年迁上虞县孝义乡,逝世后葬于西华里,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不抑:谱称汉王元佐之后,建成炎中扈南迁,寓居上虞等慈寺,生有五子,幼子赵善信,居邑城南门杨巷桥墩,官历车略院事。为杨巷赵氏始祖。
赵景发:赵不抑九世孙,元朝年间自上虞翦阳赘迁邑之镇压龙桥。
赵元佑:宋太宗长子,建炎南渡,裔孙占籍上虞等慈寺。赵元佐二十世孙赵天福,后改名赵淮,明朝中叶因遭牛山这变迁甑山。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际自台州宁海迁山阴华舍,为绍兴赵氏始祖。
赵元份:宋太宗第四子。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嵊县赵氏始祖。
赵永思,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越州赵氏始祖。
赵应麟:始祖赵志四,清康熙间自溧水石场村迁润州,为润州赵氏始祖。
赵 子:宋建炎南渡,先居镇压江,继迁丹徒大港镇洪溪,为丹徒赵氏始祖。
赵元份:谱称碧溪赵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孙扬自郑州迁于玉山,及孙蕃,再迁东里八都柳马屋后,为玉山赵氏始祖。
赵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迁常州武进县改成乡西盍村,为武进赵氏始祖。
赵天佑:明朝末年自武进殷村迁张桥郡城青山门。
赵成九:世居泰邑赵家坊,于明末清初始由赵家坊迁延令何家庄,为延令赵氏始祖。
赵万六:元季自诸暨银治迁桐庐肃绛孝泉,为桐庐赵氏始祖。
赵士伸:南宋建炎三年自中原南迁福州长府连江县东湖里,为连江赵氏始祖。
赵由镗:明季自临安入赘会稽廿汴都谢氏,为西谢赵氏始祖。
赵不玷:南宋时自睦州迁浦阳仁杏巷,为浦阳赵氏始祖。
赵类四:元末自益阳八都槎塘徙居邑之井头,为井头赵氏始祖。
赵子玉:元至正间自湖北松滋县仙楼乡迁益阳书堂古李塘,为益阳赵氏始祖。
赵崇赞:南宋自越州山阴迁旌德兴仁乡三溪,为旌德赵氏始祖。
赵 琳:明永乐间自山西洪洞县棋盘街迁齐河县桑园赵庄,为齐河赵氏始祖。
赵 圭:明洪武初自山阴迁兴化县城北郭,五传而开四房,为兴化赵氏始祖。
赵 普:族出北宋名相赵普后,普三世孙概自洛阳迁亳,为亳州始祖。五世孙赵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缙云之云塘,为云塘赵氏始祖。
赵九思:宋元之际人,世居台州黄岩,子浒始自黄岩县迁临海逆溪。为临海赵氏始祖。
赵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迁润城白马坊渌水桥,为洪溪赵氏始祖。 [编辑本段]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侄孙非子封于犬丘,建立秦国。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赵姓迁徙史
〖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徙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编辑本段]赵氏家谱 第1世 造父
第2世 叔观(宜父)
第3世 赵璋(仲父)
第4世 赵登(季父)
第5世 尔成(公仲)
第6世 赵高
第7世 奄父
第8世 叔带
第9世 赵麟(守仁)
第10世 子丰(知义)
第11世 赵射(慧明)
第12世 赵壮(公明)
第13世 赵夙
第14世 赵衰(?—前622年,赵成子)
第15世 赵盾(赵宣子)
第16世 赵朔(?—前597年,赵庄子)
第17世 赵武(?—前541年,赵文子)
第18世 赵成(赵景叔、赵景子)
第19世 赵鞅(?—前458年,赵简子)
第20世 赵毋恤(?—前425年,赵襄子)
第21世 伯鲁
第22世 赵周(代成君)
第23世 赵浣(?—前409年,赵献子,赵献侯)
第24世 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
第25世 赵章(?—前375年,赵敬侯)
第26世 赵种(?—前350年,赵成侯)
第27世 赵语(?—前326年,赵肃侯)
第28世 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
第29世 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宗族特征 ■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提问人的追问 2009-12-26 03:36 哇,看来赵姓是已经散落民间,我想知道自己是哪个派系的也很困难了,有没有当代的赵氏家谱啊,而且不是还有个故事是《赵氏孤儿》吗?! 团队的补充 2009-12-26 03:42 现在家谱各支都不同 而且现在大部分都不是按家谱来取名了 所以家谱很难找 一个姓没有统一的家谱赵氏孤儿
故事来源:《史记》《左传》
时间:春秋时期
地点:河北省邢台县赵孤庄
你看过《赵氏孤儿》这出脍炙人口的好戏吗?邢台县会宁镇的赵孤庄,就同这个故事有密切关联。据《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记裁:"赵孤庄在城西北二十五里,为程婴匿赵武处。"
春秋时代,晋国的大臣赵盾辅佐晋襄公,使国家越来越富强。襄公死后,其子晋灵公继位,荒*无道,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赵盾不得已而出逃。后来他的兄弟赵穿发动政变,杀了灵公,拥立襄公的弟弟即位,为晋成公。这时赵盾又被请回来,主持朝政。他的儿子赵朔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夫人。成公死后,儿子景公继位。大夫屠岸贾原是晋灵公的庞臣,一贯助纣为虐,对赵氏早就恨之入骨。他对景公说:"灵公遇难,祸首是赵盾,以臣弑君,应当灭族。"这时赵盾已死,景公就把赵朔一族全部杀死。赵朔的妻子因系公主身份,幸免于死。她回到王宫,生下遗腹子。屠岸贾听说后,到宫中搜索,想斩草除根。公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屠岸贾没有搜着。在这危难之时,赵氏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决心把赵氏孤儿救出来。于是二人定计,买了别人一个婴儿,由公孙杵臼抱去藏起来,然后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说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处。屠岸贾领兵抓到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当即处死。这时程婴却偷偷跑到王宫,抱出赵氏婴儿,逃到偏僻的山林里躲藏起来。孤儿长大,取名赵武,十五年后景公得了重病,让卜者占卜,卜者说生病的原因是错杀了功臣。大臣韩厥一向和赵氏关系亲密,此时便趁机向景公说:"赵氏世代有功,被错杀灭族,老百姓都为之不平,应当恢复名誉,给予重用。"于是景公听了韩厥的话,派人把赵武和程婴接进宫来,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原来的俸禄、封地。赵武又奉景公之命,杀死了屠岸贾。后来赵武的曾孙赵襄子和韩氏、魏氏三家分晋,建了赵国。
赵氏孤儿的故事,二千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元朝时被搬上了舞台,直到现在,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还在上演《赵氏孤儿》,经久不衰。
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赵匡胤身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弟弟随后也是继任了皇位,成为宋太宗。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两位儿子,赵匡胤以及赵光义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他便是赵弘殷,自幼在保州长大,但追究其祖籍,却是涿郡之人。赵弘殷是官宦家庭出身,其曾祖名为赵朓,乃是唐朝的一个县令,其祖父是赵珽,曾担任过御史中丞,父亲叫做赵敬,也曾接连担任过三个州的刺史,算是一方封疆大吏了。此外,赵弘殷还自称说自己的祖先乃是西汉时的官员赵广汉。不过这只是赵弘殷的片面之词,拿不出家谱之类的东西来证实,他如此去说,也多半是想给自己增添一个闪光点,毕竟赵广汉可是西汉时的名臣,远比他父亲等人官职要高。不少农民起义时,都会宣称自己是某某皇帝或者是名臣之后,跟这是一个道理。 赵弘殷因为出身不错,所以自幼有习武的机会,毕竟穷文富武,一般家庭的人是没有钱去习武术的。赵弘殷在儿时练就了一身不错的武艺,尤其擅长骑马射箭,后来他投靠了镇州节度使兼赵王王镕,并凭借自己的本领成为了其手下的将领。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姓杜的女子,二人很快热恋,并选择结婚。而这位杜氏,便是赵匡胤以及赵光义的母亲,后来被追封为昭宪太后。 后来李存勖在黄河沿岸被围困,陷入了危机,便跟王镕求救。王镕即刻动身,挑选了五百精锐骑兵前去支援,赵弘殷也在其中。在这场支援战中,赵弘殷表现极其出色,击败了敌军,李存勖也对他赞不绝口,在跟王镕交谈后,便把赵弘殷留在了身边,让其在洛阳掌管禁军。
而也正是在洛阳的时候,赵弘殷跟杜氏产下了一子,便是赵匡胤,赵匡胤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也是很喜欢习武,这为他日后在军队中混得风生水起起到了一定的基础。公元948年时,赵弘殷奉命前往凤翔去讨伐王景崇,刚好遇见了后蜀一方的军队来支援王景崇,于是赵弘殷率部跟后蜀打起了遭遇战。战斗一开始,由于赵弘殷带头冲锋,所以敌军弓箭手特意瞄准了他,射中了他的左眼,血流不止。 普通人遇见这种伤肯定会连忙后撤,赵弘殷却丝毫不以为然,继续冲杀在前,其手下将士看到主帅如此英勇,自然士气高涨,最终大败后蜀军队。赵弘殷获胜后,才回去治疗,至于其左眼是否失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依照当时的医疗手段看,多半是难以让其恢复如初。
打完此仗后,赵弘殷也因功升为护圣都指挥使,名动一方,许多人都听说了他英勇无畏的战斗经历。之后公元953年,赵弘殷成为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之后又转任为右厢都指挥,并在兼任岳州防御使,手中握有重兵。不过后周太祖郭威极其信任他,并在后周世宗登基前,还曾托付过赵弘殷。之后,赵弘殷帮助后周大败南唐,并官至检校司徒,封为男爵,跟他的儿子赵匡胤一起掌管禁军。 正是柴进对他们父子的信任,毁了自己的江山。赵弘殷倒是没有叛逆之心,可赵匡胤却不一样,掌管禁军为他日后陈桥兵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过这都是后话,暂且不谈。
公元956年时,赵弘殷去世,被追封为太尉以及武清军节度使。他去世后的第四年,其次子赵匡胤便陈桥兵变,进而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之后,赵匡胤追封了他父亲为武昭皇帝,将其改葬在了安陵。 赵弘殷死前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儿子有朝一日能成为皇帝,建立起偌大的宋朝,若是他能活到赵匡胤登基之
寻找赵氏家谱
本文2023-10-01 09:50: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