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2收藏

河南曲剧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起源于河南南阳,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河南曲剧 外文名 :QUJU Opera 别名 :河南曲子戏、高台曲 起源时间: :1926年 创始人 :李祖白 关云龙 朱万明、等 简介,剧种,剧目,发展历史,记录时间,民国时期,高台曲,鼓子曲,30年代前期,抗日战争时期,艺术特征,曲剧唱腔,流行,伴奏乐器,分布范围,角色行当,艺术特点, 简介 剧种 河南曲剧史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前者较沉稳,后者较活泼。唱曲牌,常用的有[汉江]、[扬调]、[满州][鼓头]、[打枣杆]、[剪剪花]、[银纽丝]等四十多种。唱调柔和、宛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主要伴奏乐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筝等。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早期剧目多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戏”,如《闹节》、《卖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后也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戏,如《祭塔》、《花庭会》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和编演的现代剧《掩护》、《游乡》等影响颇大 剧目 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如《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等。也有从鼓子曲目中改编的,如《祭塔》、《花亭会》、《蓝桥会》、《闹书馆》、《安安送米》、《金精戏窦仪》等。1933年,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地方大戏的表演艺术,行当脚色也由小生(俗称相公)、小旦(俗称丫环)、丑(俗称和尚)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在剧目上移植演出《铡西宫》、《哭洪堂》、《白蛇传》、《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长篇大书,如《呼延庆打擂》,编成连台本戏上演。现知传统剧目有 210多个。早期著名演员有朱天水(旦)、朱六来(生)、李金波(旦)、赵和洲(丑)等。 河南曲剧 发展历史 记录时间 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由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经过三步曲,即高跷曲子-——高台曲子——舞台曲子(河南曲子),后来叫河南曲剧。在国内是最年轻的剧种,仅80年的历史。成为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 河南曲剧 民国时期 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波、陈书奇、李富生、郑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保长,李门祖长,哄过戏)提出一定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他们跪地对天发誓不许外传后,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剧目。这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二个月后,农历六月十三日,李洼村这天年年为龙王庙唱庙会戏,,就在庙门前垒个05米高的一个小台子,上面打了棚,后面挂了一大块红布,叫遮堂布,这就像舞台了,由伊川的孔海东,刘金水,郭太超登封的王天水,宋六金,李圪嗒等二十人在舞台上唱了曲子戏,模仿当地的越调和高调(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铜器。唱的有“丁郎认父”“天河记”“刘全进瓜”“武松杀嫂”“书馆会”等。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台子曲子走上了舞台曲子,叫河南曲子,后又命名河南曲剧。河南曲剧正式在李洼村诞生了。庙会戏后,讯息传的很远,来邀请为他们祝兴演唱的不断,就招来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员外出演唱,又在红布上写了“醒民剧团”四个大字。这是国内最早的曲剧团,也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在1927年开始到外地演出谋生。很快影响到附近县乡,又有了多家演唱组织。这种去掉高跷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在20年代后期已较普遍。也影响到了朱万明,他们在1928年,又在洛阳看了文明戏(通俗话剧)的演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启发,思想有所转变,便与"玩友"结伙进城,在洛阳老集的一个炕院("胜利舞台"原址)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欢迎。30年代起,舞台曲子逐渐向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戏剧的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健全的"文武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戏曲,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等戏曲剧种的打击乐,并根据演唱伴奏需要丰富了管弦乐,剧目也渐渐由演家庭生活戏而偏向于演历史戏(袍带戏),由演中小型戏而演大戏,各行当也逐渐完善起来。 河南曲剧 高台曲 曲剧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高台曲。 鼓子曲 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联缀体式的说唱艺术,演唱时,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约于清末民初,出现鼓子曲与踩高跷相结合的形式,称为"高跷曲"。它最初出现的时候,既不化装,也不分行当,只是由数人踩高跷唱有故事情节的曲子,以三弦等乐器伴奏,走街串坊。发展至1920年前后,才出现了有简单化装和粗略的行当分工的高跷曲,多数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间传说脚本,如《小姑贤》 、 《打皂》 、 《小打鱼》等。 "高跷曲"去掉高跷拐子并登上戏剧舞台,是它由一般的民间歌舞演变为正式的"高台曲"这种戏曲形式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曲剧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河南曲剧 30年代前期 但在30年代前期,一般曲剧戏班还是停留在业余性质: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一个班社也仅十余人。他们在演出时也不讲戏价,只求管吃。若收到馈赠钱物,则全班社平均分配。当时,在汝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都先后出现了高台班。 1930年前后,较为知名的高台戏班社有四个:一、以朱万明为首的班社,以洛阳一带为其活动中心;二、以刘乐为首的戏班,经常在孟津、新安一带活动;三、由胡定、刘宝才带领的戏班,经常在漯河、叶县一带活动;四、由秦中旭、李永治带领的戏班,经常在登封、偃师一带活动。 河南曲剧 抗日战争时期 到抗日战争时期,曲剧的发展犹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县市,直至安徽省的临泉一带也都有河南"曲子戏"的演出痕迹。在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开始出现半职业性剧团,知名演员有杨德富(艺名洋白菜)、李金波、陈万顺、陈玉佩(曲剧最早的女演员)等。具体象在1939年李金波在安徽界省文化村与戏剧家焦菊隐同台演出《高平关》 ;1940年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很多曲剧艺人被迫流亡到南阳等地结成职业班社,从而以南阳为中心,进行演出活动,有些班社还到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等地演出,更有一些艺人沿陇海铁路流亡到宝鸡、天水、兰州等地,其中以赵自安、马德山创建的幻而非曲子社最著名。1943年,李金波、张凤录等组成曲剧班社抗建剧社。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民党河南省 以曲剧"有伤风化"、"诲*诲盗"为借口,下令取缔,禁止其演出,使得不少艺人被迫去山西、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演唱谋生。著名艺人李金波不畏 ,以"警钟剧社--南平调"的名义,组织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于当年十一月间在开封新林影院演出,先后两个月左右,深受观众欢迎和支持。在民众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统治者也就不了了之。为庆贺曲剧重新获得生存,"警钟剧社--南平调"改名"新生曲剧社",并邀请蓝辑吾、刘卫生等为主的洛阳曲剧班参加演出。1947年,新生曲剧社在郑州演出时,国民党 以"新生"两字涉嫌 宣传,剧社被当局勒令解散。 河南曲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的大部分地区盛行,而且还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鉴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形成的贡献,授予他荣誉奖,临汝县也被誉为河南曲剧的发祥地。 至1983年,河南全省共有专业剧团三十三个,除此之外,在湖北、云南、山西、河北等省也先后建立了专业的河南曲剧团。在这些剧团中,较著名的演员有郭立仙、张晓风、邢金锷、谢芳馨、霍振海、郭凤娥、田钦泽、周玉珍等。各地的剧团也先后整理改编演出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使得曲剧在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音乐唱腔等方面不断取得革新。 艺术特征 曲剧唱腔 曲剧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诗篇〕、〔茨儿山〕、〔剪剪花〕、〔银纽丝〕、〔打枣竿〕、〔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潼关〕、〔满江红〕、〔劈破玉〕、〔小桃红〕、〔青阳扇〕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状元游街〕等130 多种。伴奏乐器以坠胡、三弦、筝、琵琶为主,并采用了锣鼓等打击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大部地区盛行,而且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历年整理的传统戏有《陈三两爬堂》 、 《风雪配》 、 《卷席筒》 、 《阎家滩》 、 《草人媒》 、 《寇准背靴》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赶脚》、《下乡》、《掩护》、《游乡》等。其中《赶脚》、《下乡》、《陈三两爬堂》、《游乡》、《卷席筒》、《风雪配》均已摄制成影片。新成长起来的名演员有张新芳(旦)、王秀玲(旦)、邢金萼(生)、马琪(生)、谢禄(净)等。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河南曲剧 流行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是从流行在河南的曲艺—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经地摊、高跷阶段正式搬上戏曲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速衍变,已成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 它的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劈波玉〕、〔扬调〕、〔汊江〕、〔诗篇〕、〔清江〕、〔银扭丝〕、〔满江红〕等。 伴奏乐器 它的伴奏乐器,在刚搬上舞台的时候,仅有手板、曲胡、三弦、软弓京胡和笙。随着发展和演出剧目的需要,不但增添了古筝、二胡、琵琶,而且采用了武场。曲剧演出剧目是逐步丰富起来的。当初的一些保留节目大多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如《胡二姐开店》 、 《安安送米》 、 《小观灯》、 《打灶君》 、 《李豁子离婚》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解放以来曲剧艺术的突飞猛进,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和反映现代生活的《下乡》 、 《赶脚》 、 《游乡》等优秀剧目被拍摄成**以后,以它唱腔优美、长于抒情而得到广大民众的好评。 河南曲剧 分布范围 河南曲子,大部分地方是洛阳曲子,分布在北方一带。南阳周边唱南阳曲子。 角色行当 早期的河南曲剧在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 高跷曲一般有五个角色:老婆(老旦)、媳妇(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丑)。和尚经常兼扮演老旦,并且有时还会增加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当。早期的河南曲剧无论演什么戏,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五种主要形式。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四十八板再进行正式演唱。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 1933年,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到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上演的剧目的丰富,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越调、汉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后,才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并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旦行是曲剧各行当之首。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戏",又多以旦角为主,所以河南曲剧的旦行名角颇多,在表演艺术上也各具特色。建国前的演出,旦角多由男性来扮演,较著名的演员有许文兴、胡定、李金波、朱天水(艺名香水)、李九常等;建国后曲剧又培养了诸多女演员,象张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艺术上就较有成就。 朱天水人称"洛阳迷",表演时嗓音细腻、音色朴素自然,唱腔甜美,声情并茂,以演剧本《蓝桥会》著称。许文兴擅长表演农村少女形象,当时有"活闺女"之美誉。胡定(青衣)擅长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时稳重大方,擅长演出的举目有《游龟山》等。张新芳的表演形式朴实、真切,唱腔讲究吐字归韵,擅长套用"大闪板"方法,所演出的《陈三两爬堂》一剧,成功地塑造了陈三两的形象。(见 图曲剧-1)李九常表演风格细腻,所演的《风雪配》中场景姑娘做针线活,从合线、抖线、咬线、纫线、纳鞋底乃至不慎而导致针尖扎手的过程,表现得细致入微、极其逼真,各环配合也丝丝入扣。 生行大多以小生为主,表演时一般以文生、空生一类角色居多,没有武生。从40年代曲剧开始演出"袍带戏"后,发展了须生。小生朱六来在河南曲剧发展的初期,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而创造出一套载歌载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艺术,使曲剧的表演突破了高跷曲的传统程式。须生海连池、马琪均以表演质朴,并富于生活气息见长。后者的所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运用方面,有颇高的造诣。 丑行在曲剧发展的早期,作用仅限于插科打诨、逗人取笑。发展自王振东开始,注意从人物的性格出发,逐渐向唱做并重方向演变,形成了诸如娃娃丑、正丑、官丑、恶丑等不同类型的丑角。例如王庆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过颇多创造。 净行自张广耀、李云城开始,逐渐成为河南曲剧的专行。他们从〔阳调〕中分出净角的专门唱腔。建国后,谢录专攻黑头,以《铡美案》 、《下陈州》等剧而享名。 曲剧唱腔调高多用1=C,有时用1=#C。男女声演唱均以真嗓为主。净行的虎音和“炸音”唱法富有特色。20世纪50年代以后,曲剧乐队的文场主要乐器有:曲胡(又名“大弦”)和古筝、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笙、闷子、大提琴等;80年代中期,增加了电子琴。武场主要有手板、班鼓(单皮鼓)、大锣、手镲、小锣、战鼓、大鼓或定音鼓等。早期器乐曲牌只有〔大起板〕及数支〔游场〕,以后不断增加了如〔高山流水〕、〔思春〕、〔和番〕等板头曲以及〔菠菜叶〕、〔十番〕、〔错字〕等弦乐曲牌和〔欠场〕、〔尾声〕、〔三枪〕、〔唢呐皮〕等唢呐曲牌。武场锣鼓经基本来自豫剧、越调、京剧等剧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由于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种。 大牌子(大调)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 中小杂牌(小调)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这类小调多表现为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编成新曲调的,如〔小汉江〕、〔软诗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剧种的,如〔书韵〕、〔瓦碴堆〕等。 丝弦曲牌则主要有:〔老八板〕、〔过街俏〕、〔葡萄架〕、〔开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游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这类曲牌主要在剧中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按表现内容风格的不同来分,曲剧的曲牌中表现活泼愉快的情绪的有〈银扭丝〉、〈垛子〉、〈太平年〉等;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越愤慨的情绪的有{阳调}等。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新中国建国后,有些剧团还分别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弦乐、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于1940年前后,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 在现代形式的戏剧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例如剧本《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 《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 《下乡》中的推车、拉车; 《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都特别设计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

豫剧是一种地方戏,又称豫剧、高台戏等。起源于河南汝州,分为大调和小调。小调优雅、优雅、活泼。豫剧是河南谷子戏杂曲与民间高跷歌舞的结合体,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因为曲调易学,用本地人的声音演唱,所以表演贴近生活,传播速度非常快。

豫剧唱腔极其丰富,有100多个分支。常用的有:阳调、扭丝、诗歌、切花、汉江、慢堆等。歌唱也有一定的方式,大致可分为快板、慢板和散板。在实际应用中,唱腔有其特殊的表现技巧。它可以根据内容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歌声,产生不同情感的不同演唱方法,阳调有十多种唱法,如一般阳调、哭阳调、乐阳调、怒阳调、老阳调等。还有硬诗和软诗,大汉江和小汉江。这在其他歌剧中是罕见的,也是旋律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

豫剧伴奏乐器,主弦是曲胡(又称“吊弦”、“曲子弦”等)。起初,京剧的伴奏乐器只有曲子弦,后来又增加了四弦,即软弓、京胡、二胡、大胡、古筝、三弦、琵琶、笙、竹笛等管乐器。打击乐的使用是指曲剧进城后,在其他戏曲的影响下,为了适应新的戏曲和表演的需要,逐渐吸收了豫剧、粤剧和京剧的一些锣鼓思想。

豫剧有150多首曲子。它演唱简单自然,旋律柔和流畅,生活气息浓郁,善于叙事和情感。其中,银扭丝、太平年、对子等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汉江中、诗篇等表现出悲恸哀伤的情绪,阳调等。根据情节和人物情绪的需要,可以自由组合几种不同音调的曲调和卡片。曲剧吸收了豫剧、京剧等剧种的打击乐,并根据演唱伴奏的需要丰富了管弦乐。剧目逐渐从家庭生活剧转向历史剧,从中小型剧转向大型剧,各行各业逐步完善。

你如果真的懂戏剧就不会提这种无聊的所谓问题,不仅河南的三大剧种,乃至全国三百多个剧种都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无一不好听!

你好,谢谢你的邀请!就我而言,我觉得豫剧在河南的影响最大,听众最多。虽然我也很喜欢曲剧,越调,河南坠子。上述的几个剧种都属于地方戏,但是还有点不同,豫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我之所以认为豫剧的影响力度最大,有几个原因:

⑴与豫剧本身有关。豫剧又叫河南梆子。起源于河南省开封,豫剧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各地方言的影响,又可分为以封丘为中心的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称“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所以豫剧的分布很广,基本上包括整个河南省,因此有很大的影响力。而曲剧和越调不同,曲剧又称为曲子戏,有以南阳为中心的大调曲子和以洛阳为中心的小调曲子,整体上都不如豫剧的分布范围广。

⑵豫剧影响力要比曲剧、越调的影响力大。据了解,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团,近几年在河南豫剧院的带领之下,豫剧多次走出国门,走进了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曲剧和越调显然不如豫剧的影响这莫大。

因此我认为豫剧的受欢迎程度要比曲剧和越调的受欢迎程度要大的多。

至于你所说的那个更好听,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答,因为“好不好听”主要在于个人,主观性非常的强,你认为好听他就是好听,你认为不好听在好听的戏也不行,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认为曲剧好听,像兰文祥老师的《包公辞朝》,张新芳老师的《祭塔》、《陈三两》等作品我都爱不释手。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三个剧种各有各色,三剧并列呈现中国及海外华桥,最崇尚的最魅的剧目剧种……

豫剧最受欢迎,曲剧,越调也十分好听

百花齐放,各有特色,都是国翠,都好听,山青水秀歌更美,千古绝唱梨园春,地方戏大舞台,中国戏曲传统美,就是中国文化遗产,任何国家比不上中国传统戏曲,中国风,中国红,!

河南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都很贴近生活,贴近草根民众,字正腔圆,回味无穷,深受人民的喜爱,以致每个中原人都能唱上几句,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精神食粮,在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演出中,让人们如醉如痴,仿佛置身于戏剧之中。这些戏曲不但影响着河南人民,而且还影响着周边省市,以及全国人民及世界华人,华侨等,让人感受到中华,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戏曲魅力!至于说那种剧种的影响力大一点,豫剧,曲剧,越调各有所长,名有千秋,并且有共同的观众和不同观众,在某个地方越调更受人喜欢,而另一个地方可能更喜欢曲剧,个人认为豫剧的影响范围要大一点,广一点。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

都好听,排名不分先后。但是,不能有电子琴伴奏。

河南 历史 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不单单有十三朝古都洛阳,新兴国家大都市郑州,还有七朝古都开封及安阳殷墟,少林武术名世界,洛阳牡丹甲天下,相国寺、白马寺、风穴寺闻名中外,云台山、鸡冠洞、嵖岈山等风景名胜,就连豫剧也是中国三大剧种之一,常派、马派、刘派、李派如雨后春笋,演唱团队遍布祖国四面八方,听众不计其数,曲剧更是一朵奇葩,绽放在中原大地上,海派、薛派、胡派、李派、马派等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越调少有逊色,但魅力很大,申派高昂大方,毛派委婉动听,三大剧种扎根中原,红遍全国,在很大程度上难分高低。

我觉得曲剧和越调好听。虽然不懂。越调有已经去世的申凤梅的收姜维,毛爱莲的火焚绣楼。都是经典唱段。

俏皮愉快小忧伤。比豫剧更文艺更含蓄一些。

曲剧也比豫剧婉转些。

著名的卷席筒,小仓娃离了登封小县,这一句一出口,就勾起了有共同文化氛围的河南老乡的共同回忆。

说曲剧好听,是因为有一次路过高速桥下,听到悠扬的唱腔,循着声音找去,原来是瓦房沟曲剧团,一个村里都有曲剧团,当时就想下去现场感受下,无奈时间不合适。

还听说舞钢的介秀鸾老师水平挺高的,六七十岁了,去过梨园春,有很多粉丝,我看过视频,跟好听。虽然心里很期待到现场感受,但是现在还没有打听出来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时间有空。反正心里已经预约好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国粹有什么,它们分别是“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京剧和中国书法”、其中戏曲中包括了很多种剧种,各个戏剧之间也不尽相同。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主要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受到昆曲、秦腔以及一些地方民间曲调的影响,到最后取之所常、融其精华形成京剧。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同时,京剧也被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曲剧与豫剧

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我们通俗称为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等。主要起源于河南,分大调曲和小调曲,清唱与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豫剧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同时也极具口语化,深得观众喜欢。

三、主要区别

京剧、曲剧、豫剧上面我们介绍了,这三种戏种主要区别是依据各个地区民俗特色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所衍生的种类也有所不同。简而言之,就是都受到本地区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各个剧种之间互相借鉴与学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戏种。比如:京剧主要是生、旦、净、丑四中角色,而曲剧与豫剧并没有详细的角色区别,主要是以乐器与人物唱腔及表演形式相结合。豫剧多夹哭腔,故一般表现是悲剧的风格,总之戏曲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希望每个人都能了解它。

  可用右手弹唱腔主旋律,左手同步跟两个八度和音。效果非常好。以合成双音色弦乐音色为主,个别间奏可弹弹拨乐音色,一个较长伴奏结束时可加和弦烘托气氛。

  一、 弹伴奏应具备的条件

  (一) 键盘技巧:能够弹伴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键盘技巧,不会弹琴的人是不会在电子琴上弹伴奏的。但要明确一点,电子琴或是钢琴技巧绝不等于伴奏技巧,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机械练习为主来再现乐谱内容的,而后者是以创造性的劳动完成歌曲伴奏的任务,使之成为与歌曲相辅相成的整体。

  (二) 和声基础:即兴伴奏属多声部范畴,当然需要和声基础。而和声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到伴奏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和声选择要根据具体的作品需要来考虑。

  (三) 掌握伴奏类型:电子琴的自动伴奏是它区别其它乐器最显著的特点。电子琴的自动伴奏包括和弦和节奏两部分。现将节奏编配规律介绍如下:

  1具有明显舞蹈风格特点的乐曲,选择与其适应的节奏即可。

  2 稍快的二拍子(如2/4、2/2拍)乐曲可以选用进行曲、波尔卡、八拍、波普或摇摆调成快速。

  3 舒缓的四拍子乐曲可选用波萨诺瓦或贝圭英。

  4 三拍子乐曲选择有两类节奏,一种是典型的华尔兹节奏;另一种八六节拍(6/8拍)乐曲应选用慢摇滚节奏。

  5 混合拍子乐曲则根据以上规律,分段选择节奏, 要记准各段节奏名称,变换键盘位置或数字编号以便准确及时变换。

  6 在一首乐曲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起止、同步、前奏、尾奏、节奏填充等各种功能,增加节奏的表现力。

  (四) 了解音色特点:电子琴是以模拟传统乐器音色为主,兼有创造性音色的新型乐器,音色显得十分丰富。如此众多的音色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持续性的也称延长音;二是衰减的,也称颗粒性的;三是自然声幻想性的。

  (五) 科学的和弦指法:电子琴独有的自动和弦伴奏使其演奏方式趋于简化,由于和弦是自动伴奏,所以弹奏方式及指法设计与常规键盘弹奏法不同,它有单指和弦和多指和弦两种弹法。这里只讨论多指和弦的弹奏规律。

  二、 怎样为歌曲伴奏

  第一步:分析歌曲的调式。一首歌曲,是大小调式,还是民族调式对该曲的和弦编配至关重要。这主要看歌曲的结束音──是do音的话,是大调式或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式;是La音的话,是小调式或民族调式中的羽调式;如果是re音、mi音、sol音的话,那可能分别是民族调式中的商、角、微调式了。不过,在电子琴自动和弦的伴奏下,民族调式的歌曲没有钢琴等其他乐器伴奏下的效果好,因为和弦外音过多,就缺少些民族性的声响效果。

  第二步:选择节奏。根据该歌曲的体裁,选一种或几种与其体裁相适应的节奏。节奏一定要同体裁相适应,否则就破坏了歌曲的音乐形象和表现。

  第三步:选择音色:选取电子琴音色,其实就是选取乐器。它主要依据乐曲要表达的情感色彩,来挑选最适宜表达这一情感的乐器。

  1 抒情的慢板旋律:选用柔和、回响较长的持续性如圆号、弦乐等音色,并辅助延音、颤音等,它们能使音色产生空间奇妙的效果。

  2 歌唱性的旋律: 选用弦乐类、木管类或人声合唱类音色加延音、混响等效果。

  3 活泼跳跃的快板旋律:选用音响短促,音域较高的音色,一般不添加音响效果。

  4 号召性或有气势的乐段,可选用铜管乐、萨克斯等一类的音色。

  5 中国民族、民间乐曲选用民乐音色。

  第四步:确定歌曲和弦的几条原则:

  1 和弦的安排尽量从简。二拍子、三拍子的歌曲,一般是一小节配一个和弦;四拍子、六拍子等复拍子的歌曲,一般是一小节配两个和弦。

  2 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小节,常配主和弦。最后结束的小节,必配主和弦。

  3 以占强拍位置或占时值长的音为主导地位(主导音)。

  4 如一小节内有很多音,可同时选用不同的和弦,那么应由包含该旋律音最多音的和弦居主导地位。

  5 尽量避免同一和弦的多次重复,变换和弦可得到不同的音乐表现感染力。

  6 V级(属和弦)后面不可直接接Ⅳ级(下属和弦),但Ⅳ级(下属和弦)后直接接Ⅴ级(属和弦)的话,效果则非常好。不过一个乐句已结束,另一个乐句重新开始,此时可配Ⅴ→Ⅳ。

  7 歌曲的中间乐句结束时,能够配主和弦或属和弦的小节,最好配属和弦,这样有利于后面和弦的安排,也不致于总是给人有一种结束感。

  8 歌曲的结束处常采用配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和弦进行,以给人一种稳定的、完美的结束感。

河南曲剧详细资料大全

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起源于河南南阳,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