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谱
马姓家谱介绍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
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修谱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
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我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
历史上的马姓,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最早的马氏家谱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作为汉代的名门望族,马姓在东汉时已有家乘谱牒。
唐宋之际,谱牒之学大兴,加之马姓名人辈出,马氏修谱也蔚为大观。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马氏修谱更至 ,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马姓也开始兴修家谱。
例如道光年间辽宁满族马佳氏(后改为马姓)修有《马佳氏族谱》,同治年间云南玉溪 马氏修有《玉溪龙门马氏宗谱》。
解放后,大陆马氏曾一度停止修谱,而港台地区仍然流行。
最近几年,大陆马氏又开始续修、整理家谱。
历来马氏都非常重视修谱,并且将家谱视为维系整个马姓家族的圣物,这在马氏家谱的序文中一般都有体现。
例如,每次修谱都先注明受领人的姓名,开列谱牒部数。
同时,又非常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孙不得胡乱涂改,不能让虫鼠咬蚀,更不能出典等,否则严惩不贷。
修谱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
《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
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
”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
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
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
”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
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
《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
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
《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
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
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
”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
”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
”“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
”“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
”“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
”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记,走臭大的耻辱与惩罚。
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马姓 详见 马国栋
马姓家谱介绍
家谱体例分类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
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
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
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
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
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
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
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
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
”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
”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
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
步隐沦躅,授业著书。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代银青光禄大夫马周,字宾王,茌平人。
嗜学,善《诗》、《春秋》。
武德中辅州助教。
不治事,去职,筑砦钓渭,后被重用。
下联典出宋代承事郎马端临,字贵与,栾平人。
咸淳中漕试第一,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
元初起为柯山书院山长,终台州学教授。
所著《文献通考》,贯穿古今。
高堂设教,绛帐授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马融,授徒时,施绛纱帐授生徒。
下联典指东汉•;;马武、马援。
马武佐光武帝中兴, 其图形绘于云台阁;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
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乌面将军马信庙联。
马信,原是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
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幸阵亡。
后人为他立庙祭祀。
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
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
马融字季长,东汉茂陵人,历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议郎。
博学高才,为当时通儒,常有生徒讲学,身后列女乐。
著有《三传异同说》,注经籍多种。
马良,字季常,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学,名字中都有个“常”字,马良眉中长有白毛,当地民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曾随刘备任从事、侍中。
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
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年时即有大志,先跟王莽,后归光武帝。
隗嚣据陇西叛乱,马援用米垒成山谷,为光武帝指画形势,得以破隗嚣。
后因功拜伏波将军。
率军南征,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
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人。
灵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乱,马腾 从军,因征战有功,拜前将军,封槐里侯。
铜柱堂、宝善堂、驷德堂,诸支挺秀;
扶风郡、临安郡、华阴郡,各郡争芳。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马姓的名郡和名堂。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
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
——马季常撰马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
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
以激励后人。
马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
长春留引经季长。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名字。
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
神妙直到秋毫颠。
——马曰璐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
马曰璐、字佩兮、江苏省江都人。
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马寅初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自题联。
马寅初,浙江嵊县人。
著有《新人口论》等。
夫人卖饼得夫婿;
皇后含饴弄子孙。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
曾听善相术的袁天纲说:“京城里 有个卖饼的女人,以后当有大富贵。
”后来果然应验。
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元曲大家名致远;
科班一帜艺连良。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下联嵌入当代京剧艺术家马连良。
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受业于叶春善、蔡荣桂、等。
10岁登台,演出《定军山》等剧。
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习,并 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经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
禹州市鸠山乡赵沟天水赵氏辈谱为:光维有成,绍自之恒遇如延增 半部堂赵姓辈分:伍,银,在,如,永;公,兴,正,大,子;士,德,明,万,昌; 延,治,景,从,懋………… 临西家谱字辈是:福殿长书章英仲军 湖北枣阳新市赵氏字辈中有: 姬、柱、清、现 安徽利辛汝集镇赵氏村辈分为:魁、金、玉、殿、丙、新、兰、洪、和、学、电、新 温州平阳赵氏字辈是:洪,沛,有,汉,义,锡 江苏南京“涿郡堂”辈分是“连、文、礼、登,似、子、明、德 江西,进贤赵氏字辈是:孟、尚、曰、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贤、良 山东新泰市赵氏辈份有:书、光、文、洪、作、善、永、远、庆、长、英、齐、发、现 江西九江赵氏辈份:春华通万相大 宋传加宝 河南商丘赵氏:自修米敬平志粱行 湖北荆门赵氏:克、作、延、维、大、仁、永、昌 湖北天门: 邠歧诞异才,麟凤新振开。诗礼光上国,文武映云台。家声长佑启,世泽远滋培。 忠厚千祥集,和平万福来。 河南博爱: 夏汝思继国元九廷光复永世振守大绍先业惟存敬克承祖德允在 山东东营: 广饶金云光 山东永平府乐亭县安乐十三甲赵家庄: 廷顺仲殿汉、文华志尚贤、同福临东江、 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 (地区不详):元有天印云 万世思文明开国鸿轩绪乾坤定朝廷 (地区不详):绍尔世德,在於为善,既承且启,序可长建,鸿恩以锡,泰运必昌, 开名立业,广道经邦,海岳志远,兴国崇尚,清正贤俊,汉宇显扬 (地区不详):文章报国书礼传家 (地区不详):恒聚雍和幅自生绪 (地区不详):广登连京吉治仁恩瑞善香 (地区不详):天仕昌国应运新生立福久远 山东登州府: 成守洪云 天水: 敬恕孚家邦 湖南衡山县: 贤聚英和福自生 山东赵县: 永臣成 贵州毕节市: 德音庆泽长士大文明远学本崇胜治永万世承殿 湖北潜江: 高大光明崇世泽,纯良忠正震家声 山东苍山长城: 允德传建洪子 温州瑞安赵宅村: 齐洪典章顺 高旻寺北: 连永正德荣华 江苏: 龙凤曾元成先 赵坡赵: 恒月联汝,师书毓贤 苏州: 由山怀步学,光中要志远 贵州毕节排行是:定系页臣璧,走弘汝卿怀,良师廷运秉,联朝映国明,安邦选贤能,德文佐时昌 河南博爱白马沟 山西迁来字辈:得就本宗文庭世存有成与维春怀中华东 山东青州后裔: (1940由朝字辈重排的字辈) 福德碧大朝廷方元 玉绅益善守吉瑞纪 乃密子言欢瑟开昌 世恩鸿深卿维仪 山东省东平县贾家村字辈是:春忠继全 绪宝 乐方庆 广景阳传家 新怀林世长 湖北随州的字辈是:正大光明 ,运启余零 河南邓州的辈分有:振兴琢玉永成家 书卫碧精传尽忠 河南邓州赵姓:俊贤振兴卓玉永成家申伟璧新良进忠 湖北监利县的字辈是: 严正景祖训钦承永 吉林省公主岭市:宏,连,君,文,永,守,家,法,克,宝,世,昌 河北广宗赵氏辈分为;清发文振银来泽石庆丰年永周全 江苏镇江种兰堂辈分是: 大起我厚 仁忠 孝节义 河北枣强字辈是:振书洪其志世恩长 江苏淮安天水郡,爱日堂: 从文学家,道德兴国 壮志永恒,创业九州 辽宁丹东:盛世富贵绵延 宝应湖西白水塘(白水庄):绍尔世德,在於为善,既承且启,序可长建,鸿恩以锡,泰运必昌, 开名立业,广道经邦,海岳志远,兴国崇尚,清正贤俊,汉宇显扬 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清泉寺村的赵氏字辈:钦、明、文、德、允、本、源、宜、敬 辽宁(祖籍山东武城县): 顺,仓,栋,良,在,朴,河,水,君,臣(这些是一辈的) 接下来是一字一辈:法,明,家,子,金,增,其,益,生,永,丕,安 贵州水城: 永万世承殿、士大文明远、德音庆泽长、学本崇胜治 山东黄县: 本、立、亨、常、焕、经、传、裕、乃、彰、锦、林、增、宝、树、衍、 厚、贵、材、良 安化: 万学成世正,永远立朝纲,忠良维国本,祖德发祥光, 大启崇先绪,鸿章锡庆长,贤能开鼎甲,盛烈佐隆昌。 山东莱芜姓赵辈字:允 [单] 廷 清 玉 学 怀 荣延 山东临沂郯城辈分有:昌、运、太、明、德 安徽蚌埠辈字:玉成永远大,珍修学道连,守培银安久,常星配芝蓝。 重庆彭水赵家坝:天,开,文,运,德,国,美,乾,坤,态 重庆的字辈是 耳,起,汝,邦,早,终,诗,永,纯 ,文,思,全,光,学,仕,朝,秉,国,清 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国、起、得、民、心家、祥、立、子、贤 承、先、人、 大、志 寿、永、万、年、基 莘县城东大赵庄:国、世、有、成、孟、景、芳、文、其、金、化、振、贵、郭(思)、连、朝 徐州:朝新玉金,世宝元良,计庆家福。 四川宜宾分支为:雄朝仕廷厚 大正立乾坤 文学开天业 龙光起世恩 贵州石阡天水堂:以顺正兴龙,永远大杰昌 湖南衡阳字辈:荣大仁有兴,宗世德惟新.朝廷恩宠日,万国永安民. 盛治开文运,贤能代继承.盈庭多进士,英俊庆同升. 河南博爱县白坡村:言文守法广,成本荣贵生 贵州省威宁县黑石: 四大文明远,德英庆泽长 广西大新的赵氏字辈为:璧元天军廷朝开国文宁忠志阳 安徽宿州市尖山赵氏辈分是;圣洪可灵 福方远彦 崇德立业 丙新从善 周学维良 平章永焕 佰世钦成 克作家范 江西省都昌魏王支系: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伯拱从希玉清曰文明继志, 德从孝友亦云为政,恭谦足振纲常,忠信自敦仁义 湖北洪湖琴鹤堂: 仁日月光天德图书启世昌玉 盖州市枣峪村字辈:万春志加成,树德广文明,运长恩庆永,忠义振天兴 甘肃民勤张坝赵氏:宪明生彦承达德贤良 光世荣 滕州赵坡赵氏的字辈:恒,曰,联,汝,诗,书,毓,贤,恩,远,宜,昌,尧,臣,纪,原,代,著, 宋,鼎,文,礼,固,本,晋,鲁,繁,康,华,夏,永,继,耀,祖,兴,帮 天津宁河:振,启,顺,凤,连,永 河南杞县:存、守、桓、元、九、文、天、万、继、鸿。 湖北恩施字辈有:万学成世正,永远立朝纲,忠良为国本,祖德发祥光 山东郓城:作,兴,清,之,西,思,继 四川省北川县字辈为:可、始、卿、殿、维、德、芝、升、朝、堂、 兴、荣、承、先、泽、恭、宗、启、纯、良 湖南湘西自治洲花垣县:`庆`景`纯`秀`忠` 湖北枝江半部堂赵氏字派:万赵瑶楚 良士大兴 家国永昌 光宗耀祖 毓秀发祥 天开宏运 保定友邦 孔道常昭 经德久长 继齐尚贤 行必端方 登进朝廷 盛名远扬 江苏徐州赵姓字辈: 宗守广维善 敦厚嗣延长 诚心繁计德 合家庆吉祥 公主岭秦家屯字辈序为:连,文,永,守,家,法,克,宝,世,昌。 辽西的是:连,文,永,清,广 辽宁庄河字辈是:文,邦,永,殿,阁,洪,庆,玉,成,祥。 云南宣威赵姓:德,音,庆,泽,长,士,大,文,明,远,学,本,崇,胜,治,永,万,世,承,殿。 昌邑龙池瓦城:乐、元、明、清、怀、宗、嘉、邦 湖南衡山赵氏排行:逢嗣履盛安而吉,恒聚雍和福自生,绪衍古潭绵世泽,祥钟寿岳振家声, 莹然品度昭唐代,卓尔勋猷懋宋京,佑我后昆常蔚起,前光克迪有嘉名 河北乐亭的辈份:程庭世国福 文如玉书春 可尚云百志 忠芝瑞永年 (20字循环) 四川盐源县字辈:思才膺必仲,友祖永兴隆,天元文汉楚,万代富贵昌,国正民心顺, 邦安宏基定,贤良启滺远,世系荣华长,学宗纯修品,行守名士训, 尚志能中立,近仁方荣庆。 天津,始祖:赵廷舟字辈是德,天,文,一,士,乾,长,玉,佩,成 安徽阜阳临泉县辈分排序为:玉、广、洪、贺、高、明、镇、家、村 北京赵氏:定系页臣璧,走弘汝卿怀,良师廷运秉,联朝映国明 四川盐亭:世天之维国;长发永泰清;灯雷映指剑;大鹏文振兴。 河南邓州的辈分:俊贤振兴卓玉永成家申伟璧 新良进 忠 湖北宜昌半部堂赵氏字派为:万赵暚楚 良士大兴 家国永昌光宗耀祖毓秀发祥 天开宏运 保定友邦 孔道常昭 经德久长 继齐尚贤 登进朝廷 盛名远扬 陜西榆林字辈是:明、世、加、子、元。 铜山县刘集镇棉布村辈字是:彦,怀,宣(柏),广,玉,正,大,光,明,兴,忠,厚,传,家,远 安徽灵璧:玉成永远大,珍修学道连,守培银安久,常星佩芝蓝 河北邢台宁晋字辈排列为:茂,臣,庭,希,魁,礼,在,开,玉,书,孟 安徽凤阳辈份字是:金,广,维,夕,树,淮 河北省海兴县赵堤头村:曾(15世)传广继昌,毓如庆其芳,占开嘉会永,逢树学为良。 湖北黄冈赵家大塆:天(一世祖)临惊鸿,事大时易,宗应之如,廷毕邦直,作述永延(言), 维资良弼,道德恒修,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后蟠桃村字辈: 大士锡汝启祥葆庆昭武钦文奉先思孝敬业 惟勤刚健中正和厚深纯典庸秩叙式焕丕遵 浙江台州临海:克宗以邦,汝叔用朝,君臣正国,天子万年,惟学志善,保世光前(业) 河南南阳镇平:万凤金勇三显堂 四川:文承名世德 光宗能裕厚 永远首为贞 广西兴安南区白龙桥字辈:玉智朝贤福 荫泉盛仁佩 文世旋登周 正宗枝永远芳。 云南昆明字辈是: 国正天心顺 永万事成殿 士大文明远 家生庆泽长 四川成都蒲江县字辈:崇、言、希、忠、维、汝 湖南娄底涟源字辈是: 万代富贵昌 学宗纯修品 四川的赵氏家族辈份:廷正心修德汝其必昌 江苏扬州赵氏半部堂:连,永,正,德,荣,华, 山东滕县赵姓辈分滕县自十世起为:瞻文景宪 崇序怀宗 承基凛式 锡厚秉公 传家庭训 修德克明 以延广庆 永继昌荣 晋祖绍达 本立振兴 陜西安康:守文中含 思居宗基 立志兴家远 存德继世长 连城壁宝开 富贵永吉昌 先代裕集,敬宗尊祖维贤,诗礼可以传家,
一、姓氏源流
荣(Róng)姓源出有三:
1、据《姓氏考略》和《吕氏春秋》载,远古黄帝时代,有个音乐家叫荣援,受黄帝命,与伶伦共铸造了12个铜钟,以和五音。荣援就是荣姓的始祖。此支荣姓的望族出于上谷。古代时的上谷,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的中部及西部等地方,《姓氏考略》上记载“荣氏望出上谷”。因此,上谷正是荣氏的发源之地。
2、以食邑地名为氏。据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上古(距今大约3000多年之时)周成王有个卿士受封于荣邑(在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称为荣伯,他的子孙便以邑为姓,相传姓荣。周代大夫荣夷公,其先人食邑于荣,以荣为氏,望族出于乐安。又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这一支荣氏出自周成王的卿士荣伯,最初聚居于乐安一带,古代的乐安郡就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后来逐步繁衍迁徙到全国各地。
3、出自清朝满洲旗人的改姓。清兵入关后,有满洲旗人改姓为荣,使荣氏的家族阵容更加庞大。在改姓为荣的满洲人中,最为有名的是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还有诗人荣涟、书画家荣林等。
得姓始祖:荣援(荣将)。荣姓的始祖,乃是黄帝座前的大臣荣将,或称为荣授,因此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至少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根据《姓氏考略》上说,在《吕氏春秋》有记载,据说荣授曾经奉黄帝之命,与伶伦共铸十二钟,以和五音,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始祖,也是荣后人尊为荣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荣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荣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约占全国荣姓人口的33%。(余略)
三、历史名人
荣氏的杰出子弟在历史上不断涌现。隋朝时,河北无终(今蓟县)有荣建绪、荣毗兄弟;金朝时有棣州人荣楫;明朝时琼州有荣王、荣王兄弟。清朝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还有诗人荣涟、书画家荣林。近代有荣宝岩、荣元恺、荣瑞馨荣月泉……等。
荣广:字王孙,汉代鲁国人。从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尽能传其所学。
荣毗:字子谌,北平无终人也。父权,魏兵部尚书。毗少刚鲠有局量,涉猎群言,仕周,释褐汉王记室,转内史下士。开皇中,累迁殿内监。时以华阴多盗贼,妙选长吏,杨素荐毗为华州长史,世号为能。素之田宅,多在华阴,左右放纵,毗以法绳之,无所宽贷。毗因朝集,素谓之曰:“素之举卿,适以自罚也?”毗答曰:“奉法一心者,但恐累公所举。”素笑曰:“前言戏耳。卿之奉法,素之望也。”时晋王在扬州,每令人密觇京师消息,遣张衡于路次往往置马坊,以畜牧为辞,实给私人也。州县莫敢违,毗独遏绝其事。上闻而嘉之,赉绢百匹,转蒲州司马。
荣瑄:明朝琼州人。荣琇之弟,早孤,与兄荣琇事母以孝闻。
荣禄:清末大臣。字仲华(1836-1903),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874年,同治帝死,荣禄参与确定载继承帝位,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9年,因忤慈禧太后,又被劾纳贿,降二级,去职10余年。1891年底,起任西安将军。1894年,允准入京拜贺慈禧太后60寿辰,适逢中日战事紧急,留京再授步军统领,会办军务。战后,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督练北洋新建陆军。1898年6月,百日维新期间,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得力人物。旋即内调中枢,授军机大臣,晋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节制北洋海陆各军,统近畿武卫五军。策划立端王载漪子溥为大阿哥(皇储),谋废黜光绪帝。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主张保护各国驻京使馆,镇压义和团。1902年1月,随慈禧太后返京后,转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1903年病死。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荣庆:清末大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字华卿(1859-1917),号实夫。生于四川。历任侍读学士,山东学政,擢刑部、礼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清崇实录馆总裁等职。著作有《师友渊源录》、《茜园同人集》、《荣庆日记》等传世。
荣启期:春秋时期的学者。孔子游泰山,见启期鹿裘带索,鼓琴而歌,便上前问他:“为何而乐?”,他回答说:“我乐最多。天生万物,人为贵,我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我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我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孔子听后表示佩服。
荣成伯:即荣驾鹅,又名栾。春秋鲁国大夫,左传》载:鲁襄工自楚国返,闻季武子袭击卞(鲁庄子食邑),欲不入,荣成伯赋《式微》,襄公乃归。又,季孙氏嫉恨昭公。昭公死,理应葬在鲁群公墓所在地阚(今山省东汶上县西南),季孙欲隔绝昭公墓,不使与先君同。成伯曰:“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纵子忍之,必或耻之。”季孙又欲为恶谥。成伯曰:“生弗能事,死又恶之,以自信也。将焉用之?”季孙乃止。
荣宗敬:又名宗锦,字宗敬(1873-1938),江苏省无锡荣巷人。荣德生之兄,荣毅仁之叔,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早年经营过钱庄业,从1901年起,与荣德生等人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病逝。
荣德生:又名宗铨(1875-1952),号乐农居士。江苏省无锡荣巷人。荣宗敬之胞弟,荣毅仁之父,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北洋政府时期,历任江苏省议员和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是少数几个在1949年中国***取得政权后继续留在大陆的民族资本家。
荣毅仁:字继曾,江苏省无锡人,其父为荣德生,叔为荣宗敬,开创了中国棉纱和面粉的民族工业。历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改革开放后,受邓小平之命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当选为国家副主席。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00年度中国首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风俗通》记载:周成王卿士荣伯之后,以邑为氏。望出乐安、上谷:
上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易州一带。
乐安郡:汉千乘郡,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2、堂号
朱氏家谱字辈主要分江苏南京、北京市、江西婺源、江西赣州、四川达县、四川资中、江苏维扬7个宗祠的区别,具体如下:
1、江苏南京的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北京市的字辈: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3、江西婺源的字辈: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4、江西赣州的字辈: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5、四川达县的字辈: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6、四川资中的字辈: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7、江苏维扬的字辈: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扩展资料:
朱姓家谱
家谱的编修是部分家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
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
-朱姓家谱
卢
姓氏名称: 卢
拼音: lu[二声]
序号: 0167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卢姓起源
卢姓起源
上古卢人与卢字
在上古时代,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支游牧部落。这支部落的人携带一种用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卢器,转移各地,过着原始的群体游牧生活。
他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饥御寒,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必须寻觅水草地,追逐和饲养利生的动物,以取为衣食之用。同时,他们也必须逃避和抵抗毒蛇猛兽,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在初民崇拜图腾的时期,他们选取虎为图腾而顶礼膜拜。在原始人画图造字时,卢字取了虎字的上部。
古人用卢的繁体字(廑)。这个繁体字上面部分是虎字头,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卢人特制的器皿,即前文所讲的卢器。
古代卢人经常在卢水流域和卢山地区活动。因为要追逐水草地进行游牧式劳动生产,所以他们迁徙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我国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区,可谓流动性强,而影响面宽。
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指出:“夷人谓黑曰卢。”而黑也往往写作“乌”。今四川省雅砻江古时就称为卢水,岷江上游现在还有叫卢水的河流。其他不少地方的山、河、城乡和社区,直到今日还有许多取名为卢山、卢水、卢河、卢溪、卢沟、卢湾、卢县、卢氏县、卢城、卢园、卢家村、卢龙、卢奴、黑山、黑河、黑水、乌山和乌江的。
自从人类发明与使用火之后,卢人把柳条编制的卢器糊上泥土的浓浆,再反复用火烧烤,成为原始的陶器。这种陶器虽然原始,却可以用来蒸煮食物和贮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他东西,这种陶器经受烟薰火燎后,往往残留一种黑色的烟灰,所以古人自然而然把“卢”与“黑”联系在一起。初民造字时考虑到“廑”与“火”结合成“燎”(简体字“炉”),这包含着把糊上泥浆的卢器在炉中经火烧制的意思,也可以说用火把卢器烧制成原始的炉子。要制造炉子,火和卢都不能少。
卢姓来源之要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
神农炎帝世系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远祖,同称“人文初祖”。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国语·晋语》叙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神农时代末期(军事民主制后期),部落之间争战不已,以致神农作为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无力平息。黄帝即于此时,继神农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所以人们认为,黄帝与神农(炎帝),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称号(因而也是“朝代”称号),或是部落首领通用的称号。当然,有可能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长的名字(名号)命名部落的。
神农早于黄帝,一般认为,神农即炎帝。炎、黄二帝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一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说明在神农(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时,黄帝继起。其最主要原因是,两大部落 (族)为争夺本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发生争端,世代争战。黄帝联合四方部落,经过多次战争,才得以打败炎帝神农氏,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
《帝王世纪》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说文》云:“神农居姜水,以为姓。”《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三皇本纪》曰:“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黄帝、炎帝是同出于少典氏之两兄弟(应为少典部落联盟的两个胞族部落),因其分别居于西北黄土高原之姬水、姜水流域,故得姓不同。姜水即岐水,在今陕西省岐山、武功县一带,属渭水支流,源出岐山,南向与横水合流,人雍河。上述炎帝姓姜,是因姜水而得;反之,也可能姜水因有姜姓(炎帝)部族人的长期居处而得名。郑樵说:“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赐姓。”“姜”字从羊,与羌同音、义,表明他们是上古时代羌族的一支,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牧羊)民族;“姜”字又从女,作为部族人员的共名,即是部族的姓称,源于共同的始祖母,有着共同的血脉统绪。在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以前,曾经经历过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姓氏称号。尽管到了后世,这一部族的许多分支,有许多氏称,但他们的祖姓是统(同)一的,是不会磨灭或被忘却的。周代,许多姜姓氏族(支族)人共同尊奉他们的始祖炎帝;春秋时期即使是已被周人视为“夷狄”的“姜姓诸戎”也不例外。
《礼记·月令》正义引《春秋说》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看来炎帝只是帝号,而神农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从实质上看,神农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其领袖号称炎帝。古书又载:“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炎帝神农是一神而具两个功德。·有学者认为,神农氏在黄帝之前,是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左传》 “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汉书·食货志》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与货是生民、养民之本,二者皆肇始于神农炎帝,其功堪称不朽。
陆贾《新语·道基》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白虎通·号》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他无疑是带领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拓荒者和创业者。据《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蕨实。”《易·系辞》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农业的发明的确颇具神话色彩,古人津津乐道,渲染已甚。其中最多的,是把神农的政治思想理想化了,加进后世儒生自己的观点。
《商君书·画策》篇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越绝书》称:“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极。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表现神农氏的无私、英明与贤能。《纲鉴》载:炎帝“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描绘出炎帝领导下的原始社会生活。
《路史·后记》(宋罗泌著)记述炎帝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说他主张“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受其寒”,“耕不强者亡(无)以养其生,织不力者莫以盖其形”。
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耕田为土,凿地为井;正节气,立历日;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创制衣裳;日中为市,倡导贸易;削桐结丝,制作乐器;治木为弧矢,创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无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亲手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种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后世尊他为神农。传说他的死也是辉煌而悲壮的:晚年巡视南方,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不幸身亡。传说他葬于今湖南酃县塘田乡的鹿原陂,后世称其墓为炎帝陵。
由于神农氏的发明和倡导,姜姓戎族开始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耕种的农业生活。神农炎帝的确是开天辟地、功勋超卓的伟人。
炎帝族的活动范围遍及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炎帝子孙继承农业生产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发明。《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烈山氏又叫厉山氏,是炎帝之号;因炎帝起于烈山。烈山在今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汉书·律历志》说: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帝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
炎黄之战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姜为姓,这隐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上,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农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开始建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落,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炎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
《礼记·月令》说:“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
《后汉书·郡国志》曰:“炎帝神农氏,葬长沙”。
《舆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
《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
吕尚受封于齐建齐国
吕尚又称姜尚、子牙、太公望、师尚父、齐太公。他在公元前11世纪,奉周武王(姬发)之命统兵征讨商纣王,从而成为灭纣辅周的大功臣。
在商朝末年,纣是一个朝野痛恨的暴虐君主,姬昌曾经受封为西伯,人们称他西伯侯。西伯侯因得罪了纣王,曾经被纣王囚禁在菱里(今河南省汤阴之北)。他获释后率兵灭了周围黎(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崇(今河南省嵩县之北)等小国。在丰邑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建立了他的统治中心。
西伯侯在世时未能完成其推翻商朝黑暗统治的宿愿,到临终时,他便嘱咐次子姬发作好准备,尽早兴兵伐商。姬发在即将亲率兵将征讨商纣时,向吕尚讨教有什么克敌制胜的妙法。吕尚对姬发说:“纣王因其暴虐,残害许多平民百姓,失去了民心,我们必定要与纣王相反,要抚爱百姓,以贤能英明来对付纣王的冥顽无道。倘若我们赢得民众的归心和拥护,一定可以取胜。”这就是吕尚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文经”谋略。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武纬”谋略。利用敌对阵营中的矛盾,使其产生内乱,相互削弱力量,甚至达到完全瓦解的地步。其次则是讲军力的运筹部署和用兵的韬略。
在灭商的过程中,吕尚曾经作为姬发大军的前锋,麾动虎贲、戎车冲人商纣军中。他率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与纣王军队进行大决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并反戈回击。商纣王走投无路,最后登鹿台自焚而死。姬发遂率军顺利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宣告了商朝最后灭亡。商灭后,姬发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姬发死后,庙号武王。其子姬诵承袭王位,称为周成王。
周成王鉴于吕尚在辅周灭商中立有大功,遂封吕尚为齐侯。吕尚得到大片封赐的土地——齐。他在齐建立了诸侯国齐国,并选择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之北)为国都。吕尚封齐建国,“尊贤智,赏有功”遂使齐国,成为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强国。
受姓及创姓始祖——高傒
高傒是姜太公第十一代孙,身历数朝,世袭上卿之职,其妹又是齐襄公夫人,人称“高舅”。高俣为齐国重臣,因拥立齐桓公受封于卢邑,卢氏由此发祥。据记载,齐太公第七代孙是文公吕赤,文公有子名高,公子高的孙子吕(亻奚),“以王父(案祖父)字为氏”,故姓高,称高(亻奚)。高俣字敬仲,号祖望,颇有外交和治国才干。一生历僖、襄、桓、孝公四代。襄、桓时代,正是齐国多事之秋,高俣执政,齐襄公失德无道,骄奢*逸,被臣下连称、管至父所杀,二大夫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无知封连、管二人为正卿、亚卿,诸大夫心中不服,高、国二执政看事不可为,称病不朝,无知也不敢罢黜他。
齐国诸大夫对无知篡位极端不满,大夫雍廪与众大夫共谋除逆,复立先君之子。他们商议认为:“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信服。”策划使高俣置酒,以招连、管二人,二人必然信而赴宴,到时刺杀二贼,必能成功。此计告于高俣,高慨然许诺。高(亻奚)宴客,雍廪先人宫杀了无知,高府预伏的武士也杀了连、管二人。众大夫遂在高府议立新君;齐襄公有二子为公子纠和小白,皆因襄公无道,早已避祸各奔鲁国与莒国。高俣原与公子小白交情甚笃,与同宗国氏大夫商量,要暗中把公子小白从莒国召回。这时,鲁君知道无知已死,也要发兵护送先前逃来母舅家避难的公子纠回国即位;并令公子纠手下人管仲,先带一批军队拦住莒国至齐的通道,与护送小白回国的队伍发生战斗。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装死躺下,被人 载在车中,快速驰人齐都。管仲上当,派人报鲁,鲁急送公子纠赴齐。等公子纠一帮人到时,小白早巳到达。因有高(亻奚)等人做内应,小白迅速登位为君,称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发兵攻鲁,想杀管仲。鲍叔牙劝桓公说:“君将治齐,即高俣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桓公听从鲍叔牙建议,捐弃前嫌,以厚礼聘管仲为大夫,委以政事。《左传》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载: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说:“管夷吾治于高俣,使相可也。”高(亻奚)不争功贪位而识大体,忠心辅佐桓公。《国语·齐语》载:管仲向桓公建议,为增强军力,建立三军:桓公帅中军“五乡”(万人),国子、高子皆齐之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横)行天下”,大国也莫能当。
桓公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亻奚)等,发展渔盐之利,救济贫穷,齐国百姓倾心拥护。齐桓公即位以后,修援立之功,对高、国世卿,皆加赐采邑。他以卢邑赐予高(亻奚)。高氏家族,继续秉持国政,与国氏家族俱为齐国重臣。齐桓公在众臣的辅佐下,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春秋首霸。当时,鲁国因有庄公夫人(哀姜)与庆父(庄公弟)之乱,庄公死后,二人被杀,国绝无人,“旷年无君”。齐桓公派高俣到鲁国,执行“存鲁”之重大使命。《春秋》闵公二年(公元前 660年)载:“齐高子来盟”,即指高俣受齐桓公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世人称赞高(亻奚)“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于霸”。《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647年)载,周襄王以齐相管仲有平戎扶周之功,欲”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谦谢曰:齐国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坚决辞让,只受下卿之礼。
《春秋》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载:“郑伯使其弟语来盟。”郑伯派人来齐寻盟,事如鲁隐公三年之盟于石门。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1年),《春秋》载,鲁公“及齐高(亻奚)盟于防”,鲁庄公以国君身份,与齐国上卿(大夫)高(亻奚)订盟于防,
齐惠公卒时(公元前599年),高氏、国氏拥立惠公之子顷公(名无野)即位;恐崔杼(原来有宠于惠公)掌权不利于己,便驱逐崔,崔杼出走卫国。齐灵公时(公元前566年),齐国灭掉莱国,高厚与崔杼一起“定其田”(即划定其田产分配)。齐灵公因宠爱戎姬,更立太子牙,令高厚任牙之师傅。《春秋》鲁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载:“齐高无咎出奔莒”。《左传》记述其因:齐灵公听信妇人谗言,“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这是高氏以卢邑为根据地,对齐君不明所表示的第一次抗议。齐侯任用崔杼为大夫,令庆克佐之,“帅师围卢”。不久国佐之师自外回来,也参与围卢,卢邑终于投降。
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高厚率师伐鲁国国都北边,后又退还。同年冬,鲁君会合十二国之师,进攻齐国。其中晋将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由此可见卢城之强固。次年(公元前554年),齐灵公去世,崔杼拥立前太子光为庄公,杀掉太子牙,又杀高厚,齐国因此大乱。齐景公元年(公元前547年),崔杼被灭族,庆封、庆舍先后专权,田氏与鲍氏、高氏、栾氏四家联兵击破庆氏。齐景公五年(公元前543年)九月,齐国公孙虿、公孙灶(二人皆高氏之族),“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据称是因为他“好以事自为功,且专”。高竖对此很不满,不久就又“以卢叛”,表示抗议。齐令闾邱婴“帅师围卢”。高竖提出条件说:“苟使高氏有后,请致邑”,即要求保存高氏的后嗣和宗庙祭祀,而后献城投降。得到允诺后,高竖终于将卢邑献出,出奔晋国;晋人建绵城以安置高竖家族。
齐平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又有“高无丕出奔北燕”。可知高氏有一支就在燕地(可能即后之范阳)定居并传衍下来,成为其后兴起的卢氏的先祖。齐景公病重时(公元前490年),命国惠子、高昭子共同拥立荼为太子,而驱逐诸公子;景公死后,吕荼立,是为晏孺子。这时仍由高、国秉政,田乞伪装顺从而事奉高、国,背后却诽谤他们两家。不久,田乞、鲍牧与诸大夫调集武装,进入宫廷,且欲攻击高昭子。昭子闻讯,即与国惠子一起出兵救齐公(晏孺子)。兵败之后,田乞穷追,国惠子投奔莒国,高昭子遇害。田乞另立景公之子阳生,是为悼公。后田常弑悼公 (公元前481年)而立平公,自为齐相,专齐之政。直到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5年),田常的曾孙田和代齐而为诸侯,“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祠太公以下”(《风俗通义·六国》)。公元前379年康公卒,田氏代齐之后,吕氏绝社稷宗庙之祀,子孙因失国而离散。他们起先多在北方各地迁居,各以其先人所受封邑之名为氏,由姜姓高氏子孙更氏为卢,世代延续下来。
二、改姓和赐姓
西周时代,姜太公吕尚的子孙就有人取姓“卢蒲”,其后代把“蒲”字去掉,姓卢。
春秋时代,齐国国君桓公的后代有一支取“卢蒲”为姓的,后来改成姓卢;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北周之初祖籍河北范阳的雷姓人氏改为卢姓。据《魏唐书·卢祖尚传》所载,卢祖尚的祖先曾经改姓雷为卢。
隋代的章仇太翼,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杨广)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
唐代有姓闾的人,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唐高宗曾经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本文是我精心编辑的家谱对联敬祖宗,希望能帮助到你!
家谱对联敬祖宗鼠去牛来闻虎啸
民殷国富盼龙飞
鼠去牛来欣大治
龙腾虎跃奋新程
数声柳笛飘牛背
无限春光亮马蹄
数声牧笛传新曲
四野耕犁试早春
蹄奋不须鞭震耳
牛勤何用用当头
铁牛喘月平畴绿
赤帜啸风满地红
铁牛拖出满山宝
茧手挖来遍地金
挺身勇灭官仓鼠
俯首甘为孺子牛
土生白玉牛羊壮
地产黄金鸡犬欢
为民当效黄牛力
报国壮怀赤子心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五岭莺歌又燕舞
九州马叫并牛欢
写完福字描春字
迎到金牛买铁牛
新春乐咏黄牛颂
小院频传喜鹊歌
新春人唱黄牛赞
丰岁诗吟白雪歌
新春喜作黄牛颂
旭日高悬致富门
新村喜盼铁牛到
农家笑望春燕飞
新岁牧歌需纵酒
黄牛奋进不着鞭
一曲牧歌传牛背
无边柳色绿村头
马氏家谱
本文2023-10-01 06:33: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