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简介(传世翻译家与佛教使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2收藏

唐玄奘简介(传世翻译家与佛教使者),第1张

唐玄奘(602年-664年),字玄奘,俗姓陈,唐朝人,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和佛教使者。他以其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和对佛教的传播贡献巨大,被尊称为“传世翻译家与佛教使者”。

求学与出家

唐玄奘自幼聪慧,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时,他曾在洛阳的名山大观寺学习佛法,并受到了观音菩萨的感化。随后,他决定出家修行,投入到佛教的世界中。他先后拜师学习,广泛涉猎佛经,精通梵文、梵音、梵文法语等,为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经翻译与传播

唐玄奘以其卓越的翻译才能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先后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历经千辛万苦,历时17年,四次西行,途经沙漠、山川,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和困难,最终成功地将大量佛经带回中国。他的翻译工作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佛教的贡献

唐玄奘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佛教使者。他将佛教带回中国后,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致力于佛教的传播和弘扬,建立了大量的寺庙和佛塔,培养了一大批佛教徒。他还与当时的皇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结尾

唐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翻译工作和佛教使者的身份使他在佛教界和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于佛经的翻译和传播,更在于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传承。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佛教事业,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后人,使我们更加珍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唐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三藏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0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由于战乱,唐三藏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

隋大业十二年(618年),唐三藏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

武德五年(622年),唐三藏于成都受具足戒。后唐三藏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贞观元年(627年)唐三藏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唐三藏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唐三藏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公元643年,唐三藏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

唐麟德元年(664年),唐三藏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送葬者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

扩展资料:

代表译作介绍:

1、《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

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

2、《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śāstra),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

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玄奘

可以说有关系,也可以说没关系。

说有关系,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李世民→李治→李旦→李隆基)。而唐玄奘是受李世民的差遣去西天取经的。

说没关系……他俩之间隔着很多年呐……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应该给唐僧道歉!

因为我们误会他太久了。

四大名著《西游记》icon的问世,让我们对唐僧形成了唠唠叨叨,斯文懦弱,心慈面软的僧人形象。

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唐玄奘icon,他是一位大丈夫,他不是斯文懦弱的。

玄奘法师曾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这种坚定不移、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成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他在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失声痛哭,百万人哭送,举国哀悼,他取得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玄奘icon出生在隋朝,他俗姓陈,叫做陈奕。

他的父母曾经也是名门望族,幼年的时候,玄奘法师家道中落,十三岁的时候,他跟着自己的哥哥到河南洛阳净土寺出家。

法名叫做玄奘,所以玄奘法师是河南人。

他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呢?

其实他真正的西天取经是一场名不正言不顺的偷渡,因为当时大唐立国不久,李世民icon刚掌管大唐第一年,由于安全问题是禁止所有人出境的。

那他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出关呢?

就是因为他看遍了当时中土的佛教经典,认为这些经文是被曲解的,很多被翻译过来的内容也是错误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困惑,他为了寻求真相,一定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的天竺去求得真经。

西游记上说,唐僧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事实上,九九八十一难完全没有办法形容当时玄奘受过的磨难。

他经过的磨难最为精彩的也是最为惊险的,莫过于他走过一个大沙漠。八百里的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水草。草木不生,人迹渺绝,只有一匹老马驮着他,从白天走到了黑夜,再从黑夜走到黎明,五天四夜滴水未尽。那个时候玄奘极为困渴的昏倒在沙漠当中,可能就是冥冥当中上天保佑吧,在夜晚的时候,一阵冷风吹来,将玄奘吹醒,于是他又坚持走了几里地,发现了一个泉影,叫做野马泉,他才获救。

他在西行的过程当中,还遇到很多波劫匪,其中有一波劫匪在抢劫的时候,抢夺完财物还要杀人灭口,但是就在将要杀死玄奘的时候,他们因为分赃不均,一哄而散了,同行的路人都为了自己财物的损失抱头痛哭,唯有玄奘一人没哭。

玄奘是怎么说的呢?珍宝之中唯命最贵,我等既活,何苦自由。

再后来他又经过一个大雪山,我想也是侥幸才能够走得过去的。

据大唐西域记icon记载,就连玄奘本人都不敢注视那深渊的底部,因为在底部有着数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尸体。

所以种种的艰难险阻我们无法想象,但是玄奘一直在告诉自己,宁可西天一步行,不向东土半步回,这就是玄奘的意志。

后来他经过种种磨难,走了几年,终于来到印度,他在那烂陀寺icon学习了五年多,然后又周游印度列国,总共走了一百一十个国家,再次回到烂陀寺的时候,进行了数场经文的辩论。

那个时候双方辩论是比较激烈的,如果说失败的话,要么是销声匿迹,要么是改换门庭,更有甚者就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像是两个高手之间的对决。

辩论是玄奘法师的强项,他从来就没输过辩论,声名渐渐遍布整个印度。

那个时候印度都是一个个小国家,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国王叫做戒日王icon,专门为玄奘法师举行了一次无遮大会。

何谓无遮大会呢?

就是让全印度所有的僧人学者都汇集一起,开始进行一场辩论。五印十八国三千多名僧人,这是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汴京法会论,主角就是玄奘。

所有印度的高僧大德都要来和一个中国僧人进行辩论。

当然,最后玄奘征服了所有人。

十八天的会期,他的经文拿出来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反对,当时他被印度人尊称为解脱天,还有大圣天。

这次无遮大会将玄奘的印度取经生涯直接推向了顶峰,他在印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异国他乡,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都被信徒尊为圣物。

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放弃了所有的荣耀,不忘初心,毅然决然的返回故土。

在公元六百四十三年,玄奘法师带着六百五十七部经书重归大唐,他翻译的经典多达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在公元六百六十四年。玄奘大师坐化,享年六十五岁。

当时的唐高宗icon闻讯痛哭,然后大朝三日以示哀悼。长安城当中百万人哭泣,这就是玄奘的一生。

如果当下你感觉比较艰难,不是生活放弃了你,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我们要从玄奘西行的当中学到他的精神,我相信你整个人生都会发生改变的。

第一、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决定。

第二、不要抱怨所遇见的苦难。

第三、不要畏惧前方的黑暗。

你可知无数的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你可知道,无数人在走到山顶的时候,都曾经在半路想过放弃。

最后种种的磨难,都会成为我们坚硬的铠甲,它会让你的人生路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坦然,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自信!#西游记#

唐僧,姓陈,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世俗称为“唐僧”,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他的义兄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是唐朝太宗皇帝派他去取经的。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玄奘。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贞观(唐太宗李世平的年后)三年(公元629年),他远游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鉴真   唐朝僧人

唐朝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时期754年)年底,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一行在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登岸,即抵达日本。

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

唐玄奘是在公元629年,也就是贞观三年(唐太宗),到达印度。

======

扩展介绍

鉴真(688-763),

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

中文名  鉴真

别    名  过海大师、唐大和尚

籍    贯  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

出生日期  688年逝世日期763年6月6日

主要成就  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出生地  江苏扬州

信    仰  佛教

生平事迹 

据《宋高僧传》等记载,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自幼出家,曾游历洛阳、长安等地,究学佛教三藏。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天宝元年(742)应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之邀,决定赴日弘布戒律,但五次东渡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其间双目失明,荣叡身亡。天宝十二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到扬州向他致礼,并邀其“向日本传戒”,于是决定第六次东渡,于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底,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一行在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登岸。次年被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不久,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余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此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

鉴真

玄奘(602-664),

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中文名  玄奘

别    名  唐僧、唐三藏、陈祎

出生地  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出生日期  602年

逝世日期  664年

信    仰  佛教

所处朝代  隋末唐初

生平事迹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译经事业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弟子 

玄奘弟子有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

玄奘图

扩展资料

汉传佛教五大译师

鸠摩罗什  真谛  玄奘  义净  不空

唐玄奘取经的路线图如下:

查看上图,会发现唐玄奘取经路线舍近求远,原因是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莫大的关系,当时唐朝并不像现在这样有着世界地图,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只是“天圆地方”,所以唐玄奘不走直线而干里诏追绕远路进入印度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在唐朝时期,西藏和云南很多地方都是未知的区域,人迹罕至,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当时的唐玄奘需要翻越这座山,光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

扩展资料:

唐玄奘现实的三个徒弟

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这跟孙悟空很相似,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相对于大唐来说本来就是异族人了,而且神通广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个徒弟是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出身将门,却自幼通学儒典,熟读兵书。窥基当和尚有三个条件:“不断情欲;准吃荤血之物;过午能食”。因此他最初出去讲经一般都是准备三辆车,一辆载佛经,一辆载酒肉,一辆载家仆妓女,因此被称为三车和尚,这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个徒弟,应该是圆测大师,新罗国的王子,也是个外国人,也是学术渊博,与窥基大师齐名。圆测中规中矩,从事佛经的弘扬,并且是贵族出身,跟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也很相似。

参考资料:

人民网-历史上的真实玄奘:三个徒弟均为取经之后收的

唐玄奘简介(传世翻译家与佛教使者)

唐玄奘(602年-664年),字玄奘,俗姓陈,唐朝人,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和佛教使者。他以其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