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清朝皇帝的家谱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修谱人必知的知识点!
一、姓氏源流
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考证起来十分困难,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考证,不要使家谱成为无源之水。
二、居住地地情
家谱可以记载一个家族的发祥地、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能够反映、展示家族成员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风貌,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息,也有利于突出家谱的地方特点和家族特色。
三、迁徙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张,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迁徙以后,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发祥地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就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寻根情怀,所以,家谱自然也要记载家庭的迁徙情况。
四、世系图表
世系是家谱的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记述世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世系图和世系录并用形式,即先在谱书卷首列出家族世系总图表,然后采用世系录从一世祖开始,叙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况,对世系图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二是采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图表记载家族世系,多数采用横式排列法,少数也采用竖式排列。横式排列法是传统方法,五世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须在第二表的第一栏,依此类推。
关于世系图表,族谱在线编修平台“族谱王”中有大量的范例,可供编修人在线编修。
五、大事记
现代新家谱中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记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写“大事记”时,要注意广泛采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资料要真实准确,来源要有根据,每件事要查清产生的时间地点,认真鉴别和分析资料是否真实。
六、字辈谱
字辈谱是将家族中不同辈的人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反映家族长幼辈分、血缘关系的文字。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家谱作为一种信息成为社会共享的信息,在信息网站上随时都可以查阅家谱,字辈谱也就成为人们识别家族成员的标志,所以,字辈谱仍是家谱必不可或缺的内容。
七、家训族规
家训族规,体现了一个家族的伦理道德,法律意识,反映了中华数千年的家庭教育和法律制度的传统,除其内容需要扬弃外,其形式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八、祠堂、坟墓
祠堂几经风雨,年久失修。在编修家谱时,有的家族由族人自愿捐资重新修建,包括祖墓也同时修建。对于始祖或始迁祖,以及重要人物的坟墓,新家谱中应以记载。对相关的祠匾、祠联、词赋有价值的可以收录,先祖墓碑的墓志,有重要史料价值,应录入新谱。
九、文献资料
中国的家谱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沧桑,先祖留下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比如家族先辈的著作、诗词歌赋、联名、书画、墓志、契约文书应有选择地录人新谱。
十、图表
图,指世系图、示意图、人物照片等。表,指各种统计表。图像直观、形象、悦目、易于接受,尤其照片一类可保留历史的真迹,借以证明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种统计表,形式简单,条目清楚,文省事明,节约篇幅。统计表与谱书内容相互补充,便于查阅和利用。
卞姓
姓氏的一种。卞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是我国当代第269位姓氏。卞(Biàn)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吾融之后,以国名为氏;2、出自曹姓,为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卞氏家谱记载,改姓氏的得姓始祖是卞随。相传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卞随。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随,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典籍《庄子·让王》和史籍《吕氏春秋·离俗》的记载,在夏、商之际,有个叫卞随的贤士,因不满夏桀的荒*暴虐统治而隐居到了稠(今陕西高陵泾渭二河合流处)。汤与大宰伊尹计确定了谋攻伐夏桀之时,曾想方设法找到了卞随,与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随却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纪“鸣条之战”,商汤战胜了夏桀后,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随,要让天下给卞随。卞随认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烦,说:“我因反对夏桀暴虐而避隐,其一直谋求算计我,认为我是蔑视他的贼。而如今汤王您战胜了夏桀而要让位于我,后世人则必以我为贪其位也。我生于这样的乱世,难道就都是些无道行之人与我交往吗,我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无聊骚扰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汤很是感慨。之后,卞随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卞氏、随氏,形成了较早的卞、随二氏一族。
卞氏族人大多尊奉卞随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赐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姓氏,成曹氏一族。后来,曹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在春秋初期出了一个大勇士名庄,鲁隐公姬息姑执政时期在鲁国做官,后被封于卞邑(今山东衮州、泗水一带),爵位为子爵,故时称卞庄子,又称为弁庄子、馆庄子。在卞庄子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卞氏、弁氏,形成了卞、弁二氏。到了汉朝时期,因避汉明帝刘庄名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曹、卞、庄、严四氏系出一源。据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庄、严四姓不相联姻的习俗。卞氏后来在济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济阴望。[1]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吾融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传到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卞氏,是为卞氏最早的一支。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弁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弁师,亦称卞师,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礼仪小官,专职负责掌管君主在重大祭祀活动中配戴的冠帽,后各诸侯国亦设有此官位。“弁”、“卞”二字是象形文字,其本义就是掌管并为君王戴帽子的意思。两周王朝的官员称作“弁师”,而各诸侯国的相应官员则称作“卞师”。在近九百零六年漫长的两周历史时期中,曾有三次诸侯国君称自己的掌冠官为“弁师”者,第一次是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军队败于郑庄公,郑庄公曾得意地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二次是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立为王并在在周王朝近郊耀武扬威,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三次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五十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周王朝,结束了战国历史之后,秦昭襄王干脆就将周王朝的官称一股脑地端进秦国宫廷,使自己成为正统,“弁师”也就自然成为秦国的官称了。直到秦朝末汉初,弁师、卞师之称尤存,而由“弁师”衍申的“弁员、马弁、弁卫”等等官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在弁师、卞师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卫姓氏者,称弁师氏、或卞师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亦有仍称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过大夫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卞和,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在卞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卞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和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蒙古族边佳氏多冠汉姓为卞氏、边氏。
得姓始祖
卞随。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卞随:“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据此,卞氏是高士卞随的后代,夏朝末年商汤遂与伊尹联合讨伐夏桀,大功告成要将天下让给卞随。卞随推辞不受,并投于颍水自杀而死。卞随的子孙就以卞为姓,称为说氏。故卞氏后人奉卞随为卞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三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
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高士卞随。据该书的记载,这位卞随的事迹是这样的:“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 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 到了大约3000年以前的周代,现在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又出现了另外一支卞姓,那就是《姓纂》所记载的:“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卞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以为氏,鲁有卞庄子,楚有卞和”,以及《广韵》上所同样指出的:“周曹叔之后,曹之支子封于卞,遂建族。” 曹叔振铎,是周武王之弟,他是后世曹姓的始祖,而卞氏又分自曹氏,这么说来,曹、卞两氏很显然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相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二姓不相联姻的习俗,看来倒的确是“事出有因”的。“和氏之璧”,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当年赵国的蔺相如,曾经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它创下了那一页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史典。而这件至宝,正是由春秋时代的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的,所以才会被名之为“和氏之譬”。
振铎所建曹国于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灭后,曹之国都定陶地近今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四省,故卞氏早期即散布上述四地。
秦、汉之际,部分卞氏族人远徙于山东北部及今江苏南部。《万姓统谱》载,东汉桓帝时蒙冤下狱的卞崇为吴郡娄(今江苏娄县)人,可见卞氏南迁之早。由于汉朝时期,在定陶一带置济阴郡,故后世卞氏以济阴为郡望堂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卞氏一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济阴卞氏之里程碑。此间,先因曹操之妻卞后的贤德而享誉天下,随后济阴卞氏族人又大放光芒,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此间中原板荡,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迁徙,卞氏族人由于仕宦、避难、谋生等,除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外,还大批迁往江苏、浙江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五代时期,已有卞氏族人落籍四川。宋元两代,江浙成为战争重灾区,导致卞氏向福建、广东等地迁徙。
明朝初期,山西卞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明朝中叶后,河北北部、京津一带卞氏族人有迁往辽宁南部及内蒙之东南者。
清朝康乾年间及以后,山东等地卞氏随闯关东风潮入居东北三省,卞氏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为多。
郡望堂号郡望
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堂号
济阴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证璞堂:系出自《韩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献玉”故事之典。
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东晋明帝时,太后临朝,卞壸与大臣庚亮共同辅政。后来,庚亮解除大将苏峻兵权。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率军谋反,卞壸以尚书令(宰相)身份领军抵抗,军败战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战救父而死难。卞壸之妻裴夫人将幼孙卞钦、卞镛寄于邻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门同时死亡六人,父为国死,子女为父死,妻为夫死。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表示对先祖报国忠心念念不忘。
传胪堂:资料有待补充。江苏江阴人卞思敏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在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五十五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终年六十一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并以其为堂号。
卞姓名人
卞 随
夏朝末年人,卞氏得姓始祖。当时汤打算伐桀,去找卞随商量。卞随说:“这事与我无关!”或者是说“关我屁事!”汤灭夏后,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说:“当初你小子已经定好伐桀的计划。你假模假样地找我商量,目的是把谋反的罪责推给哥们;现在你小子得了天下,又扬言要让给我,只是为标榜自己没有独占天下的野心。我真不幸!交了你们这帮不讲道义的朋友。”卞随觉得生不逢时,竟然投河自尽了。
卞 和
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卞 后
武宣皇后卞氏,出身于娼家。二十岁时被曹操在谯纳为妾,并随他到了洛阳。到董卓为时,曹操弃官,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曹操凶讯,曹操身旁的人都欲逃回,卞后识断精明,制止了众人的莽撞行动。后来曹操听说后十分赞赏。丁夫人薨,曹操就将卞后扶正。曹丕当太子后,左右向卞后称贺,被卞后婉言谢绝。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文帝践位后,封卞氏为皇太后;明帝即位,尊太后为太皇太后。原先,曹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而不得,十分厌恶他,于是借故曹洪的门客犯法,要处死曹洪。卞太后通过郭后,制止了曹丕,再刑为免官削爵土。卞后生有四子:文皇帝丕、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
卞后生平节俭,不喜华丽,曹操曾得名铛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选中者,言:“取上者为贪,取下者为伪,故取其中。”不但自律如此,对亲戚外家亦然,为人称道。卞后随军征进时,但见路上有老年人,便赏赐绢帛,对他们哭泣说:“可惜我的父母没能等到这个时候就去世了啊。”后崩于太和四年五月,七月,与魏武帝合葬高陵。
卞 敦
晋代尚书,字仲仁,卞壸从父兄。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官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卞 庄
春秋鲁国卞邑大夫,有勇为,一次能杀死二虎。齐人欲伐鲁,惧庄子不敢逞。汉朝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卞 粹
晋代中书令,字玄仁,冤句人。刚直不阿。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
卞 壸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晋代济阴冤句 今山东曹县西北 人。晋代政治家,卞粹之子,晋明帝侍中、尚书令,以功封建兴县公。后赠壸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祠以太牢 。卞壸 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永嘉中,卞壸任著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
卞 彬
(公元?-约500年),字士蔚,南朝齐济阴冤句 今山东荷泽西南 人中领军卞嗣的孙子。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他在宋齐都做大官,《全齐文》卷二十一收有他的《蚤虱赋》一首,是谈跳蚤和虱子的。他说:“余居贫,布衣十年不制……为人多病,起居甚疏,萦寝败絮,不能自释,兼摄性懈惰,懒事皮肤。澡剧不谨,浣沐失时。四体[宫毛][宫毛],加以臭秽,故苇席蓬缨之间,蚤虱猥流。”卞彬身上虱子多,虱子繁殖又快,他又“不勤于浦讨”,虱子越来越多,谚云:“虱多不痒”,但卞彬还是十分痒的。他不去捉虱子,却写了这篇《蚤虱赋》,炫耀自己脏、懒、多虱蚤。被清代的严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卞 敏
清代女画家,秦淮人。为画家卞赛之妹,善鼓琴,精于兰竹。
卞 瑛
字渭珍,原住江苏常州府武进县城西南四十里的升西(也作胜西)乡,他读书未就,又懒于耕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违背双亲出游,东南西北辛苦备尝。行至山东济宁时,被一位在孔子后裔处当幕僚的苏州人钱某招为女婿,后随钱某进京师,又被一位总戎马某延为西席。康熙五十四年马某移调天津,他也携眷相从,并定居于天津。卞瑛有三个儿子,长子亦如乃父,中年出游未归,次子传五世而绝,只有三子人丁兴旺,天津乡祠卞氏都是这第三门后裔。卞氏发家始于第四代(从卞瑛起计)卞宗礼兄弟三人开设隆顺号,时在嘉庆初年。第五代卞树堂兄弟四人继续经营,老四卞树榕又增设隆顺榕药店,时在道光初。随着天津开埠,卞家商业更加发达,增设茶庄、粮行、银号等,成为地方巨富。
卞大亨
宋代学者,字嘉甫,泰州人。由乡举入太学,升上命。精医卜之书,著有《松隐集》等。
卞仲子
元代画家,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卞思义
元代诗人。1338年前后光州志伊书院主讲,工于诗,以《铁笛诗》名世。
卞 荣
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镌版。清顾季慈编辑江阴诗歌总集《江上诗钞》,卷十收入卞荣诗作100多首。卞荣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岁。
卞思敏
三房巷人,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他从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55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文奇思逸发,如同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风格。卞思敏生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卒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
卞文瑜
长洲(今苏州)人。字润甫(约1576-1671),号浮白,又号花龛。明代画家。善画山水小景。画史称他曾从董其昌学画,其法黄子久、吴镇,笔墨苍秀。有些画风格近似“苏松派”的赵左。笔致雅秀、逸趣横生,作树石枝干常用中锋勾剔,显有古拙凝重之感。传世作品有《山水图》册,藏吉林省博物馆;《溪山秋色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山楼绣佛图》轴、《寿烟山水图》册,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卞立言
清代棋师,名交恒,江都人。祖孙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传世。
卞玉京
本名卞赛,字云装,又称赛赛,据考可能还有“蕙香”之别号。她原系官宦出身,因父早亡,家道中落,与其妹卞敏一同沦落风尘,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一对出名的姊妹花,而卞赛的名气略胜,时人因有“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之咏。后来卞赛为女道士,号“玉京道人”,于是有了“卞玉京”这个习称。(注:“玉京”系道家语,指天界。)
卞祖善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指挥。193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升入本科指挥系,师从杨嘉仁教授。1961年卞祖善持棒于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现任首席指挥。40多年来,他指挥演出了《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祝 福》、《杨贵妃》等中外芭蕾舞剧;先后在我国首演了米雅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 响曲》等。
卞留念
国家一级作曲家兼演奏家,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及音乐指挥,中国器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轻音乐学会委员,中国录音师协会会员,中国MIDI学会会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闭幕式音乐总设计。
卞之琳
(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卞氏族谱,(清)宋文锦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江阴卞氏宗谱,(民国)卞兴才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江阴市博物馆。
江苏武进卞氏北迁族谱(天津卞氏族谱),(民国)晋昌纂,据第八世卞翊在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始修本和卞宝廉在清宣统初年(公元1909年)二修本增订,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四川成都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卞久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字辈排行
江苏武进卞氏字辈:“仁义之孝泰忠世成载长”。
江苏兴化卞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阳有书松毓煦义文昌政道德高尚仁义生辉”。
江苏大丰卞氏字辈:“阳有书松毓煦义文昌政”。
河南辉县卞氏字辈:“田云恒志海鸿冠”。
卞姓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
勇齐贲育;德并务光: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子,有勇力,曾刺杀两只虎。一次,齐国准备攻打鲁国,因惧怕卞庄子而取消了计划。“贲育”,指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下联典指夏代高士卞随,相传商汤曾把天下让给卞随和务光,二人不受,投水而死。
英存士气;德并务光: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卞延之。下联典指夏代高士卞随。
璞玉三献;台辅六龙: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是欺诈,被砍去双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璞而哭泣,文王派人剖璞加工,果然得宝玉,即命名为“和氏璧”。下联典指晋朝冤句人卞粹,字玄仁,博学而和德行,刚正不阿,历官尚书郎、右丞相、中书令,封成阳公。他兄弟六人,都官至宰相,世称“卞氏六龙,玄仁无双”。
济阴世泽;六龙家声:全联典指晋朝的卞粹,兄弟六人,并登台辅,世称“卞氏六龙,玄仁无双”。
五言通用联
才举太学士;功封益阳侯:上联典指宋朝学者卞大亨,由乡举入大学,升上舍。精医卜之书,著《松隐集》等。下联典指晋朝尚书卞敦,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三代大棋手;满门名画家:上联典指清朝棋师卞立言,祖孙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传世。下联典指元朝画家卞仲子,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勇猛伏二虎;刚直号六龙:上联典指春秋鲁国卞邑大夫卞庄,有勇力,一次能杀死二虎。齐人欲伐鲁,惧庄子不敢逞。下联典指晋朝中书令卞粹,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马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其兄弟六人并登台辅,称“卞氏六龙”。
鼓琴薰风奏;画竹璧月清:全联典出清朝女画家卞敏,画家卞赛之妹,善鼓琴,精于兰竹。
怀中藏玉璞;头上戴银簪: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卞和。下联典指三国时期魏活的卞后。
七言通用联
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此联为卞氏宗祠联。
茶香解睡磨铛煮;山色牵怀著屐登:此联为唐朝诗人卞震诗句联。
十言通用联
紫阁名公,兄弟流芳奕世;琴堂贤令,父子继美当时:上联典指晋朝卞粹。下联典指南朝宋上虞令卞延之,父子俱为当时名士。
诸氏宗谱: 十六卷:[常州]
著者:(清)诸暄宝纂修居第:江苏,常州
祖先:始迁祖:[明]诸仲宾版本:清光绪26年(1900), 木活字本
诸氏宗谱: 十六卷:[常州]
著者:(清)诸暄宝纂修居第:江苏,常州
祖先:始迁祖:[明]诸仲宾版本:清光绪26年(1900), 木活字本
诸氏宗谱: 四卷:[馀姚]
著者:(清)诸如绶纂修居第:浙江,馀姚
祖先:始迁祖:[明]诸彦明版本:清道光3年(1823), 传钞本
姚北诸氏宗谱: [馀姚]
著者:诸启鳌纂修居第:浙江,馀姚
祖先:始祖:[明]诸倬; 分支祖:诸华一; 分支祖:诸宝版本:民国, 木活字本
5月19日上午,《诸氏家谱》捐赠仪式在安吉县档案馆举行。现居台湾的安吉籍诸氏族人王文珍女士亲手将重达8公斤的《诸氏家谱》交予县档案馆珍藏。安吉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赵德清,中国美院教授安吉诸氏族人诸涵及县政协、县档案局相关领导参加了捐赠仪式。
鹤鹿溪村诸氏家族是安吉县近现代名门望族,先后培育出了近代著名画家诸闻韵、“浙北诗人”诸文艺,现代著名书画家诸乐三等文艺界名人。《诸氏家谱》涵盖诸氏家族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安吉县档案馆一直追寻的族谱之一,它的入藏,将对安吉县研究、传承、弘扬书画和名人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捐赠仪式上,赵德清对诸氏王文珍女士一行的捐赠,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诸氏家族在近代涌现了如诸乐三等一批艺术名人,在安吉影响很大。这次诸氏后人能将《诸氏家谱》捐赠给我县档案馆,也是对家乡安吉的一种信任和支持,为安吉和台湾两地的民间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赵德清要求县档案馆妥善保管好这些家谱,尽早开展研究和修复工作。县档案局(馆)长唐银荣对诸氏王文珍女士一行再次表示感谢,并作两点表态:一、将请专家尽早对家谱进行修复,并妥善保管好;二、诸氏族人对该家谱享有优先利用权。
捐赠仪式上,双方代表签署了《捐赠协议》,赵德清向诸氏王文珍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
请给我清朝皇帝的家谱
本文2023-10-01 05:46: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