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姓家谱中有“长,世,泽,荣,的一支,除了以上的几个还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4收藏

卢姓家谱中有“长,世,泽,荣,的一支,除了以上的几个还有哪些?,第1张

姓氏名称: 卢

拼音: lu[二声]

序号: 0167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卢姓起源

卢姓起源

上古卢人与卢字

在上古时代,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支游牧部落。这支部落的人携带一种用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卢器,转移各地,过着原始的群体游牧生活。

他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饥御寒,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必须寻觅水草地,追逐和饲养利生的动物,以取为衣食之用。同时,他们也必须逃避和抵抗毒蛇猛兽,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在初民崇拜图腾的时期,他们选取虎为图腾而顶礼膜拜。在原始人画图造字时,卢字取了虎字的上部。

古人用卢的繁体字(廑)。这个繁体字上面部分是虎字头,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卢人特制的器皿,即前文所讲的卢器。

古代卢人经常在卢水流域和卢山地区活动。因为要追逐水草地进行游牧式劳动生产,所以他们迁徙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我国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区,可谓流动性强,而影响面宽。

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指出:“夷人谓黑曰卢。”而黑也往往写作“乌”。今四川省雅砻江古时就称为卢水,岷江上游现在还有叫卢水的河流。其他不少地方的山、河、城乡和社区,直到今日还有许多取名为卢山、卢水、卢河、卢溪、卢沟、卢湾、卢县、卢氏县、卢城、卢园、卢家村、卢龙、卢奴、黑山、黑河、黑水、乌山和乌江的。

自从人类发明与使用火之后,卢人把柳条编制的卢器糊上泥土的浓浆,再反复用火烧烤,成为原始的陶器。这种陶器虽然原始,却可以用来蒸煮食物和贮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他东西,这种陶器经受烟薰火燎后,往往残留一种黑色的烟灰,所以古人自然而然把“卢”与“黑”联系在一起。初民造字时考虑到“廑”与“火”结合成“燎”(简体字“炉”),这包含着把糊上泥浆的卢器在炉中经火烧制的意思,也可以说用火把卢器烧制成原始的炉子。要制造炉子,火和卢都不能少。

卢姓来源之要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

神农炎帝世系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远祖,同称“人文初祖”。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国语·晋语》叙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神农时代末期(军事民主制后期),部落之间争战不已,以致神农作为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无力平息。黄帝即于此时,继神农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所以人们认为,黄帝与神农(炎帝),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称号(因而也是“朝代”称号),或是部落首领通用的称号。当然,有可能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长的名字(名号)命名部落的。

神农早于黄帝,一般认为,神农即炎帝。炎、黄二帝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一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说明在神农(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时,黄帝继起。其最主要原因是,两大部落 (族)为争夺本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发生争端,世代争战。黄帝联合四方部落,经过多次战争,才得以打败炎帝神农氏,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

《帝王世纪》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说文》云:“神农居姜水,以为姓。”《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三皇本纪》曰:“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黄帝、炎帝是同出于少典氏之两兄弟(应为少典部落联盟的两个胞族部落),因其分别居于西北黄土高原之姬水、姜水流域,故得姓不同。姜水即岐水,在今陕西省岐山、武功县一带,属渭水支流,源出岐山,南向与横水合流,人雍河。上述炎帝姓姜,是因姜水而得;反之,也可能姜水因有姜姓(炎帝)部族人的长期居处而得名。郑樵说:“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赐姓。”“姜”字从羊,与羌同音、义,表明他们是上古时代羌族的一支,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牧羊)民族;“姜”字又从女,作为部族人员的共名,即是部族的姓称,源于共同的始祖母,有着共同的血脉统绪。在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以前,曾经经历过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姓氏称号。尽管到了后世,这一部族的许多分支,有许多氏称,但他们的祖姓是统(同)一的,是不会磨灭或被忘却的。周代,许多姜姓氏族(支族)人共同尊奉他们的始祖炎帝;春秋时期即使是已被周人视为“夷狄”的“姜姓诸戎”也不例外。

《礼记·月令》正义引《春秋说》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看来炎帝只是帝号,而神农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从实质上看,神农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其领袖号称炎帝。古书又载:“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炎帝神农是一神而具两个功德。·有学者认为,神农氏在黄帝之前,是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左传》 “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汉书·食货志》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与货是生民、养民之本,二者皆肇始于神农炎帝,其功堪称不朽。

陆贾《新语·道基》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白虎通·号》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他无疑是带领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拓荒者和创业者。据《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蕨实。”《易·系辞》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农业的发明的确颇具神话色彩,古人津津乐道,渲染已甚。其中最多的,是把神农的政治思想理想化了,加进后世儒生自己的观点。

《商君书·画策》篇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越绝书》称:“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极。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表现神农氏的无私、英明与贤能。《纲鉴》载:炎帝“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描绘出炎帝领导下的原始社会生活。

《路史·后记》(宋罗泌著)记述炎帝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说他主张“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受其寒”,“耕不强者亡(无)以养其生,织不力者莫以盖其形”。

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耕田为土,凿地为井;正节气,立历日;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创制衣裳;日中为市,倡导贸易;削桐结丝,制作乐器;治木为弧矢,创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无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亲手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种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后世尊他为神农。传说他的死也是辉煌而悲壮的:晚年巡视南方,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不幸身亡。传说他葬于今湖南酃县塘田乡的鹿原陂,后世称其墓为炎帝陵。

由于神农氏的发明和倡导,姜姓戎族开始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耕种的农业生活。神农炎帝的确是开天辟地、功勋超卓的伟人。

炎帝族的活动范围遍及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炎帝子孙继承农业生产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发明。《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烈山氏又叫厉山氏,是炎帝之号;因炎帝起于烈山。烈山在今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汉书·律历志》说: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帝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

炎黄之战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姜为姓,这隐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上,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农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开始建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落,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炎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

《礼记·月令》说:“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

《后汉书·郡国志》曰:“炎帝神农氏,葬长沙”。

《舆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

《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

吕尚受封于齐建齐国

吕尚又称姜尚、子牙、太公望、师尚父、齐太公。他在公元前11世纪,奉周武王(姬发)之命统兵征讨商纣王,从而成为灭纣辅周的大功臣。

在商朝末年,纣是一个朝野痛恨的暴虐君主,姬昌曾经受封为西伯,人们称他西伯侯。西伯侯因得罪了纣王,曾经被纣王囚禁在菱里(今河南省汤阴之北)。他获释后率兵灭了周围黎(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崇(今河南省嵩县之北)等小国。在丰邑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建立了他的统治中心。

西伯侯在世时未能完成其推翻商朝黑暗统治的宿愿,到临终时,他便嘱咐次子姬发作好准备,尽早兴兵伐商。姬发在即将亲率兵将征讨商纣时,向吕尚讨教有什么克敌制胜的妙法。吕尚对姬发说:“纣王因其暴虐,残害许多平民百姓,失去了民心,我们必定要与纣王相反,要抚爱百姓,以贤能英明来对付纣王的冥顽无道。倘若我们赢得民众的归心和拥护,一定可以取胜。”这就是吕尚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文经”谋略。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武纬”谋略。利用敌对阵营中的矛盾,使其产生内乱,相互削弱力量,甚至达到完全瓦解的地步。其次则是讲军力的运筹部署和用兵的韬略。

在灭商的过程中,吕尚曾经作为姬发大军的前锋,麾动虎贲、戎车冲人商纣军中。他率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与纣王军队进行大决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并反戈回击。商纣王走投无路,最后登鹿台自焚而死。姬发遂率军顺利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宣告了商朝最后灭亡。商灭后,姬发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姬发死后,庙号武王。其子姬诵承袭王位,称为周成王。

周成王鉴于吕尚在辅周灭商中立有大功,遂封吕尚为齐侯。吕尚得到大片封赐的土地——齐。他在齐建立了诸侯国齐国,并选择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之北)为国都。吕尚封齐建国,“尊贤智,赏有功”遂使齐国,成为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强国。

受姓及创姓始祖——高傒

高傒是姜太公第十一代孙,身历数朝,世袭上卿之职,其妹又是齐襄公夫人,人称“高舅”。高俣为齐国重臣,因拥立齐桓公受封于卢邑,卢氏由此发祥。据记载,齐太公第七代孙是文公吕赤,文公有子名高,公子高的孙子吕(亻奚),“以王父(案祖父)字为氏”,故姓高,称高(亻奚)。高俣字敬仲,号祖望,颇有外交和治国才干。一生历僖、襄、桓、孝公四代。襄、桓时代,正是齐国多事之秋,高俣执政,齐襄公失德无道,骄奢*逸,被臣下连称、管至父所杀,二大夫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无知封连、管二人为正卿、亚卿,诸大夫心中不服,高、国二执政看事不可为,称病不朝,无知也不敢罢黜他。

齐国诸大夫对无知篡位极端不满,大夫雍廪与众大夫共谋除逆,复立先君之子。他们商议认为:“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信服。”策划使高俣置酒,以招连、管二人,二人必然信而赴宴,到时刺杀二贼,必能成功。此计告于高俣,高慨然许诺。高(亻奚)宴客,雍廪先人宫杀了无知,高府预伏的武士也杀了连、管二人。众大夫遂在高府议立新君;齐襄公有二子为公子纠和小白,皆因襄公无道,早已避祸各奔鲁国与莒国。高俣原与公子小白交情甚笃,与同宗国氏大夫商量,要暗中把公子小白从莒国召回。这时,鲁君知道无知已死,也要发兵护送先前逃来母舅家避难的公子纠回国即位;并令公子纠手下人管仲,先带一批军队拦住莒国至齐的通道,与护送小白回国的队伍发生战斗。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装死躺下,被人 载在车中,快速驰人齐都。管仲上当,派人报鲁,鲁急送公子纠赴齐。等公子纠一帮人到时,小白早巳到达。因有高(亻奚)等人做内应,小白迅速登位为君,称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发兵攻鲁,想杀管仲。鲍叔牙劝桓公说:“君将治齐,即高俣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桓公听从鲍叔牙建议,捐弃前嫌,以厚礼聘管仲为大夫,委以政事。《左传》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载: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说:“管夷吾治于高俣,使相可也。”高(亻奚)不争功贪位而识大体,忠心辅佐桓公。《国语·齐语》载:管仲向桓公建议,为增强军力,建立三军:桓公帅中军“五乡”(万人),国子、高子皆齐之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横)行天下”,大国也莫能当。

桓公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亻奚)等,发展渔盐之利,救济贫穷,齐国百姓倾心拥护。齐桓公即位以后,修援立之功,对高、国世卿,皆加赐采邑。他以卢邑赐予高(亻奚)。高氏家族,继续秉持国政,与国氏家族俱为齐国重臣。齐桓公在众臣的辅佐下,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春秋首霸。当时,鲁国因有庄公夫人(哀姜)与庆父(庄公弟)之乱,庄公死后,二人被杀,国绝无人,“旷年无君”。齐桓公派高俣到鲁国,执行“存鲁”之重大使命。《春秋》闵公二年(公元前 660年)载:“齐高子来盟”,即指高俣受齐桓公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世人称赞高(亻奚)“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于霸”。《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647年)载,周襄王以齐相管仲有平戎扶周之功,欲”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谦谢曰:齐国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坚决辞让,只受下卿之礼。

《春秋》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载:“郑伯使其弟语来盟。”郑伯派人来齐寻盟,事如鲁隐公三年之盟于石门。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1年),《春秋》载,鲁公“及齐高(亻奚)盟于防”,鲁庄公以国君身份,与齐国上卿(大夫)高(亻奚)订盟于防,

齐惠公卒时(公元前599年),高氏、国氏拥立惠公之子顷公(名无野)即位;恐崔杼(原来有宠于惠公)掌权不利于己,便驱逐崔,崔杼出走卫国。齐灵公时(公元前566年),齐国灭掉莱国,高厚与崔杼一起“定其田”(即划定其田产分配)。齐灵公因宠爱戎姬,更立太子牙,令高厚任牙之师傅。《春秋》鲁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载:“齐高无咎出奔莒”。《左传》记述其因:齐灵公听信妇人谗言,“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这是高氏以卢邑为根据地,对齐君不明所表示的第一次抗议。齐侯任用崔杼为大夫,令庆克佐之,“帅师围卢”。不久国佐之师自外回来,也参与围卢,卢邑终于投降。

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高厚率师伐鲁国国都北边,后又退还。同年冬,鲁君会合十二国之师,进攻齐国。其中晋将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由此可见卢城之强固。次年(公元前554年),齐灵公去世,崔杼拥立前太子光为庄公,杀掉太子牙,又杀高厚,齐国因此大乱。齐景公元年(公元前547年),崔杼被灭族,庆封、庆舍先后专权,田氏与鲍氏、高氏、栾氏四家联兵击破庆氏。齐景公五年(公元前543年)九月,齐国公孙虿、公孙灶(二人皆高氏之族),“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据称是因为他“好以事自为功,且专”。高竖对此很不满,不久就又“以卢叛”,表示抗议。齐令闾邱婴“帅师围卢”。高竖提出条件说:“苟使高氏有后,请致邑”,即要求保存高氏的后嗣和宗庙祭祀,而后献城投降。得到允诺后,高竖终于将卢邑献出,出奔晋国;晋人建绵城以安置高竖家族。

齐平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又有“高无丕出奔北燕”。可知高氏有一支就在燕地(可能即后之范阳)定居并传衍下来,成为其后兴起的卢氏的先祖。齐景公病重时(公元前490年),命国惠子、高昭子共同拥立荼为太子,而驱逐诸公子;景公死后,吕荼立,是为晏孺子。这时仍由高、国秉政,田乞伪装顺从而事奉高、国,背后却诽谤他们两家。不久,田乞、鲍牧与诸大夫调集武装,进入宫廷,且欲攻击高昭子。昭子闻讯,即与国惠子一起出兵救齐公(晏孺子)。兵败之后,田乞穷追,国惠子投奔莒国,高昭子遇害。田乞另立景公之子阳生,是为悼公。后田常弑悼公 (公元前481年)而立平公,自为齐相,专齐之政。直到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5年),田常的曾孙田和代齐而为诸侯,“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祠太公以下”(《风俗通义·六国》)。公元前379年康公卒,田氏代齐之后,吕氏绝社稷宗庙之祀,子孙因失国而离散。他们起先多在北方各地迁居,各以其先人所受封邑之名为氏,由姜姓高氏子孙更氏为卢,世代延续下来。

二、改姓和赐姓

西周时代,姜太公吕尚的子孙就有人取姓“卢蒲”,其后代把“蒲”字去掉,姓卢。

春秋时代,齐国国君桓公的后代有一支取“卢蒲”为姓的,后来改成姓卢;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北周之初祖籍河北范阳的雷姓人氏改为卢姓。据《魏唐书·卢祖尚传》所载,卢祖尚的祖先曾经改姓雷为卢。

隋代的章仇太翼,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杨广)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

唐代有姓闾的人,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唐高宗曾经

夸父的特点是勇敢坚韧,执着追求理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为他人利益着想,是造福子孙后代的英雄。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又名博父、举父,夸父是幽冥神、地母后土(厚土娘娘)的孙儿,与泰坦是地母盖亚后裔的出身相同。据《山海经》记载,夸父形体巨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夸父存在兽、人、神三种形态。他不怕困难、英勇无畏,有着为民着想、为民造福的精神。

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耳朵上挂着两条金色的蛇,手里也抓着两条金蛇,他的名字叫夸父,因此这一群人就叫夸父族。夸父族人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有一年,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树木都被晒焦了,河流都被晒干枯了。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首领夸父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太可恶了!我一定要追上太阳,将它捉住,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了,纷纷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但是夸父决心已定,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了大家的安乐,我一定要去!”

夸父告别了族人,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向风一样追去。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拼命地奔跑。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夸父跑累了,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地上形成了一座大土山。夸父煮饭时,拣了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一直追着太阳跑,眼看着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终于,夸父在太阳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阳。一团红亮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但是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的鲜桃为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夸父虽然最后牺牲了,但是他顽强的精神却不死。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234位粉丝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上古“三皇”时期,更具体确切地说是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夸父的神人,因为一个异常的决定和举动——追日,故事流传至今。

《山海经》里,对夸父的个人简介:一、出生于名门贵族之后: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大神白土的子孙;为一国之君,身为夸父国的首领;三、有自己的天生优势,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四、生前最大的事迹有两方面:参与追太阳和参加炎黄之争。

关于上古这位神人的结局,也说法不一,有观点称,夸父就要追上太阳时,又热又渴又累,最终累死在太湖途中;

同有观点认为,夸父是上古神灵,他的死与黄帝有关。炎帝和黄帝发生战争后,夸父参战,却被黄帝手下的神龙——应龙战败而杀死。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

“源易缘”注意到,《大荒北经》中就称,应龙杀死的不只有夸父,还有蚩尤。应龙虽有战功,却因此杀生,不能再回到天上。应龙传说是一种长有双翼的“祖龙”,因其不能升天, 也曾一度使得世间大旱。百姓们还制作成应龙模样,向上天求雨。

那么,后羿射日为的是替民除害,让天上太阳恢复到自然有序;夸父又为何要追日呢?

一、挽留天上仅有的太阳之说

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百姓们受不了;如果一个太阳不留呢,又会怎样?

答案肯定是:民不聊生,世间暗淡无光。

相传,后羿受王母娘娘之命,射杀9个三足金乌后,剩下的一个太阳,惊恐不安,就拼命地逃跑保命。

太阳不再照常升上来,民间百姓无法生活,自然万物得不到阳光照耀,好无生机。

于是,神人夸父就追赶着逃跑的太阳,希望仅剩的这个太阳,能够回到天上。

二、为了捉住太阳之说

上古洪荒,没了太阳,世间陷入黑暗蛮荒之中,猛兽不断侵袭人类,百姓苦不堪言。

夸父目睹百姓惨景,就发誓要抓住太阳并驯服他,让太阳有规律自然运行,造福人类。

一天清晨,夸父开始了他的追日计划。

最终,夸父因干渴劳累而死,留下遗憾。而太阳却因为夸父的英雄气概和为人类造福、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感动。

太阳立志,重新做个好太阳,于是每天按时升起,沿正常轨迹运行一圈后,自然落下,确保了百姓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三、与太阳赛跑之说

《列子·汤问》中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源易缘”注意到,这个观点中称,夸父认为自己身体强健,为了要与太阳赛跑,就一刻不停地追赶太阳,最后还真的追上了。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周易》里,可以知道太阳属性,为五行中的“火”。

距离太阳越近,火的烤炙就越炽热,夸父就猛喝下了渭河和太湖等河水,仍觉又累又渴,最终,眩晕之后,累倒在地。

传说,夸父死前,还把手中的拐杖朝着太阳扔了出去。拐杖化成了一棵覆盖方圆三百里的桃树,人又称为“邓林”,成为民间镇煞辟邪之物。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国神话》、《周易》等;

是历史传说,至少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其真实性。不过在民间还是有着相关的看上去非常有道理的说法。在中国神话中,除了夸父,还有一个后羿。后羿射九日的神话,据说是从真实事件中改变的。后羿在远古时候是当时大地上的一个部落的首领。

当时整个大地上,或者说后羿附近的领土,总共有十个部落,后羿射九日的故事,其实就是这个时期的后羿灭掉九个部落的故事。据传闻,那九个部落都和神话中的太阳一样,为祸民间不干好事,最终让后羿看不下去了,于是东征西战灭掉了其他部落,统一了那片地域。相对应的嫦娥偷吃了后羿的仙丹,在民间故事中则是嫦娥是敌方势力的人,想要下毒毒死后羿,结果被后羿反杀。

之所以说后羿的故事,是因为夸父有着和后羿类似的故事。夸父在民间故事中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当时在大地上夸父的部落是一个战斗力十分强大的部落,但是却不是最强大的,因为在大地上还有两个强者,那就是黄帝和蚩尤。没错,夸父是蚩尤一方的势力。

最初的时候蚩尤和黄帝大战,夸父并没有参加,因为蚩尤是占据优势的,他还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后来黄帝借助各方的帮助逐渐地取得了优势,蚩尤坐不住了,于是派人去请夸父的部落前来帮忙。夸父得到消息后就带领着族人日夜不停地奔向战场。可是黄帝提前得到消息,知道夸父要来,于是派遣手下大将应龙,带领人马在半路一处树林中伏击了夸父的部落,最终夸父被击杀。

之所以在神话中描写的是夸父逐日,是因为后来人们用太阳来形容黄帝,而夸父是要去帮助蚩尤攻打黄帝的,也就是要对战太阳,所以夸父的部落是奔向太阳的。综合而言,这些民间的故事,毕竟只是传闻,那么久远的事情,根本没有半点历史资料流传下来,所以只能看作是传说了。

卢姓家谱中有“长,世,泽,荣,的一支,除了以上的几个还有哪些?

卢姓氏名称: 卢 拼音: lu[二声] 序号: 0167 介绍介绍文件介绍文件卢姓起源 卢姓起源 上古卢人与卢字 在上古时代,我国西部地区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