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中,芦笙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叫做什么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叫做芦笙头。
苗族芦笙队是苗族传统音乐表演团队,以演奏芦笙为主要特色。芦笙头既是芦笙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寨中最活跃的人。芦笙头具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历来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他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芦笙是中国苗、侗等少数民族在祭奉祖先或喜庆丰收时用来吹奏的一种管乐器,由芦笙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木制的座子上制成,高者二丈,小者尺许。贵州黔东南的凯里、黄平、台江、从江等地,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芦笙会、芦笙节、跳芦笙等活动,黄平9月27日举行的苗家谷陇芦笙会最具代表性。
苗家芦笙的内容形势介绍:
苗家芦笙会内容丰富,甚至还有斗牛、赛马、斗雀、斗鸡等活动项目。会期一到,居住在这里的苗、侗、瑶等少数民族从四面八方涌来,多达五六万人。苗族姑娘们盛装前往,上万名身着花裙、披金戴银的少女银角斗艳。芦笙会又是青年人谈情说爱、找对象的好场所。
既能吹响动听的芦笙,又能跳起欢快舞蹈的,要数黄平一带的革家,革家芦笙有三种,一种是吹奏低音的龙芦笙,二是吹中音的虎芦笙,三是平时吹奏的小芦笙。革家芦笙舞曲由200个不同内容的芦笙舞组成,以摹仿飞禽虫鱼和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为主题,因此又叫标题芦笙。如《吃刺果》《捉蚂蚱》《醉酒》等,从不同标题的芦笙舞上再现革家人的生活轨迹。
芦笙队组织者和领导者叫做芦笙头。
苗族芦笙队是苗族传统音乐表演团队,以演奏芦笙为主要特色。芦笙头既是芦笙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寨中最活跃的人。芦笙头具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历来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他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芦笙是中国苗、侗等少数民族在祭奉祖先或喜庆丰收时用来吹奏的一种管乐器,由芦笙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木制的座子上制成,高者二丈,小者尺许。贵州黔东南的凯里、黄平、台江、从江等地,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芦笙会、芦笙节、跳芦笙等活动。
芦笙的音色特点和相关成就
1、音色特点
苗族的芦笙乐队,是民间业余奏乐组织。每队由五六支芦笙组成,分为高、中、低不同音区,既有笙管高达三丈有余的低音芦笙,也有管高尺余的高音芦笙,再加上发音低沉的芒筒,合奏起来音响雄壮粗犷、气势磅礴。
2、相关成就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龙街乡龙洞村苗族芦笙舞被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芦笙乐舞,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朋友,你知道何谓芦笙舞?简言之,就是由舞者持芦笙边奏边舞,故而得名。苗族芦笙舞,也称“踩芦笙”。尤以贵州台江、丹寨、黄平、雷山、大方、水城及湘西等地苗族民间盛行。多在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重阳等传统节日及造房、丰收、迎亲等喜庆日举行。乐、舞合一,舞姿多重于下肢变化,以四步最为常见,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及左右转动等步法。较为规范常见的组合有搅稀饭、客(蛤)妈(蟆)晒肚、翻刀、燕子耍、抽天柱、滚刀、滚坡等数十种。苗族芦笙舞有多种形式:一种是群众性芦笙舞(即踩芦笙)。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或均为女子,或全为吹笙男子)分别成圆圈,人数不拘,无芦笙者或女舞者手拉手(或手搭前舞者户上)踏乐而舞。场面极其壮观,气势热烈。夜晚举行则在圆圈中燃篝火助兴。双膝颤动为动作特点。每首乐曲均有邀请、感谢、号召、赞美等特定程序。竞赛性芦笙舞。在集会或节日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子表演。参赛芦笙队各列“一”字形。轮流由集体或个人竞赛表演。舞者一般为二至四人,动作以腿部为主,兼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度动作。风俗性芦笙舞(即跳花)。以青年男女相交为内容,以讨花形式共舞。在舞蹈进行中,姑娘可将精心刺绣的花带搭在意中人的芦笙上以示定情。女子芦笙舞。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往日,苗族有女不吹笙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吹笙并与男子同舞已屡见不鲜。其动作、乐曲均与男性芦笙舞大同小异。另外,大鼓芦笙舞流传于黔西一带,在舞者围成的圆圈中央横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司槌,其他人围鼓起舞。据传,源于古代哀悼御敌阵亡者的仪式。今已鲜见。
苗族文化中,芦笙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叫做什么
本文2023-10-01 03:31: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