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费县刘氏家谱,解放前闯关东到东北,现寻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山东费县刘氏家谱,解放前闯关东到东北,现寻根。,第1张

我姓刘,我爱刘姓,中国五千年文明,我们刘姓占了四百多年啊,汉族就是在西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东征西伐、国力大盛时形成并固定下来的。我们刘姓是古姓,过去是皇姓,一直很辉煌的,如果一直向前续,都是一家人啊。现在常说“张王李赵遍地刘”,不仅仅指人数的排序,而是说我们刘姓的亲近啊。

我姓刘,我骄傲。

说说我们这一支刘姓的来历:家谱上说来自山西喜鹊窝,明朝时节因为山西匪乱,举族迁到费县朱田乡夏阳家村,几代之后,有兄弟三人又分别迁徙,老大留守夏阳家村,老二迁到费县新庄,老三迁到埠阳村(就是今下村乡南北埠阳村,因为打水库五几年老村才分开的,解放前埠阳是个大村,围子很大。)以后逐渐形成了新庄刘,埠阳刘,其中埠阳和鲁城刘郭村应该是一支。

我属于新庄刘,自打二世族迁徙到新庄后,人丁很旺,清乾隆年间有兄弟七人,又出现多次迁徙,其中老五迁到新庄东面的朱家庄,老四迁到朱家庄南面的上河村,至今这两村基本上都姓刘。(当时林地没有变动,至今新庄东面小学,当地人仍然叫七支林。)前几年续家谱,就续到朱家庄的一世族,应该是新庄的老五、老四兄弟俩吧。这两个村的林地就是北面的环形大山叫小堂屋,以后又陆陆续续的向东迁,现在矿坑、仲村、卞庄以及费县马庄都有我们这一支刘姓。人口应该在四五千吧。

刘家名人辈出,灿若星斗,熠熠生辉,此处不做赘言了。

我知道的不多,抛砖引玉,兄弟爷们说说。我是如字辈,上面是西,下面是荣,我们应该按世口论辈分的,明天我查查世口,再做回报。

和州撒氏家族沧桑

据《撒氏家谱》载:撒姓远祖原居西域为回鹘人,因协助唐王朝平叛有功,被封为懋王,世居关中,撒氏祠堂名为“懋颖堂”。明朝建文元年(1399),由陕西迁至和州的撒仲谦,家住大西门响水沟,是撒氏家族和州一世祖,距今已600多年。撒氏是回民中的大姓,世居和州,融入故土,枝繁叶茂,人口渐多,流落外乡的撒姓人以和州为根,因为几百年来这里是撒姓的源头。

一、寻遗补憾慰乡邻

《客从何处来·撒贝宁篇》曾在和县实地拍摄三天,节目组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制作图板,还专门采访了多位撒氏耄耋老人。但播出的专题片,却从逃难到达武汉民权路清真寺讲起,向前追述仅用一句话带过:“我的家族原籍在与南京一江之隔的安徽和县”。和县乡亲殷殷期待落空,心中难免有点遗憾。作为热爱和县地方文史的一位学者,决定整合多方资料,提笔撰稿,存史寄情,既可抒发对和州故乡的热爱,又弥补了族亲乡邻的遗憾。

走近和州撒氏家族,我们首先要记住八个字:“和、平、应、世,忠、厚、传、家。”这既是撒氏家族的辈分用字,又是血脉传承的祖训族规。撒家人世代铭记“和平忠厚”的朴素理念,每年春节都制成楹联贴在门上,把它当作为人处事、修身齐家的道德标准。

明清以来,撒氏家族在和州多从事与本民族生活习惯相关的手工业和商业。如宰牛、皮坊、烛坊、磨坊、油坊以及篾匠、铁匠、饮食、杂货等行业,经营规模都较小,集中于县城居民区,特别是最繁华的大市口一带。商人常随生意走,为了谋生,家族分支还到含山、南京、苏州、杭州和上海等地开店,撒氏就这样不断向外扩散。

家族历史总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日寇侵华战争给撒氏家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37年12月,日军占领首都南京,一江之隔的和县经常有日机飞临侦察,次年3月18日,三架日机对和县进行了狂轰滥炸,历史给我们留下这样几幅画面:

从高空投弹的日机,一边执行轰炸任务,一边还航拍照片,鸟瞰和州城区一簇簇浓烟连成一片。这是一张从历史档案中翻出的老照片,穿越岁月的尘封,那一簇簇浓烟使人窒息,唤醒了昨天曾经的伤痛,我仿佛依稀听到从空中传来敌机的轰鸣和魔鬼的狞笑。

在地面,和城东西大街化成一片火海,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数百间店铺和民房焚烧殆尽,其中就有撒万成杂货铺及两层楼房。撒万成杂货店店主撒辅卿(正纲),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流着仇恨的眼泪,死死抱着烧焦的房柱不肯离开,他的侄子奋身钻进炽烈的火场,冒着生命危险把老人救出(《拙夫走笔》104页)。撒辅卿老人悲愤交加,急火攻心,一下子就疯癫了。和州沦陷后,有一小队日军驻扎在他家宅院,天气寒冷,鬼子兵将桌椅门窗拆了烧火取暖。愤恨至极的撒辅卿老人,乘日军不备,把一盆开水泼到小鬼子身上,后仓皇逃出和州,躲到全椒古河在国民党军队任职文书的孙女婿马维义处。

战火毁了家园,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踏上逃难之路。撒贝宁的曾祖父撒平厚带着一家23口人,加入拥挤混乱的跑反人群。离开和县,沿着县城间简陋的土路,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起早摸黑,风雨泥泞,一个多月跋涉1000多里,经无为、庐江、桐城、潜山、太湖、黄梅、黄岗等县,最终抵达汉口,三个孩子夭折在途中。(见“撒家逃难路线图(1938)”)一家人一路上受尽磨难,是那个年代我们整个民族灾难的缩影。

据老人回忆,当年跑反,有钱的跑武汉、四川、重庆。没钱的就到乡下,在周围山上、农村躲藏。撒家逃难的人很多,不止撒平厚家这一支,撒辅卿家也有。据撒小玲回忆说:“我的奶奶(名禹素珍,撒辅卿三儿撒应昌之妻)带着我的姑姑(名撒木兰,当时5岁)也随着人流向武汉、四川方向跑。木兰姑姑说,当时还请了挑夫帮助挑担,一头挑行李物品,一头坐着5岁的姑姑。他们跑到四川千佛山后,有人说不能跑了,再跑就危险了。于是就又往回走到武汉,清真寺收留了他们。在清真寺住了一段时间,他们一家就去了西北,投奔爷爷撒应昌,爷爷当时在西北公路局当会计。”

二、撒氏创业也风光

撒贝宁在接受采访时曾直言:“一个人从哪儿来是终极问题之一,而家族历来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我来做这件事情,家里人认为是最有条件的……家里人曾经说过,你应该花点心思,把家里一些故事了解一下,……否则的话再下一辈的孩子们就更难了。”

“创业漫漫,毁于一旦”,日机轰炸毁掉了撒氏几代人的家业,家族创业的故事很值得回溯。清末民初,是和州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因为毗邻南京,是州府所在地,下辖好几个县。撒氏老弟兄六人,在大市口合伙开设了“撒万成”商号,经营美国“美孚煤油”、英国“太古食糖”等五洋杂货。商号前店后坊,即前场营业,后场生产加工糖食糕点等。创业开始经受的磨难,今人难以想象。每日两餐,早干晚稀,没菜吃就用盐炒黄豆下饭;男人剃头,六弟兄互相剃,用剃刀刮掉长发就行了;一件衣服,老大、老二、老三挨着穿,补丁摞补丁,一直穿到破烂不堪。真正是艰苦创业,克勤克俭。

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撒万成”商号由老二房撒辅卿主事。“撒万成”商号位于和城中心“大市口”偏西。另外在城南还开设分店“撒万新”、“撒万顺”。撒辅卿还以长媳马应玉之名在油坊巷开设了“撒万隆”酱菜店,生产经营酱菜、酱油和米醋。“撒万成”和“撒万隆”的糖坊酱坊,都雇佣了几位大师傅和很多伙计。撒辅卿一支六房上百口人,聚居在和城小市口偏南一隅的“油坊巷”,南从“大观园”浴室起,北到小市口止,半边街都是撒家住宅,人称“撒半街”。

“撒半街”不是一支一时刻意建设的,它是撒姓族人相互聚拢自然形成的,撒贝宁曾祖父开的“在城内要算是一等的大酒馆”,应该也在这“撒半街”。“聚族而居”是家族制的起源和特征,也是家族沿袭的生活方式。各支各房相聚而居,店舍墙连瓦接,房屋彼此相挨,延长成为街巷,而后被和城人以“撒半街”称之,由此可见家族当年的兴旺,也显示撒氏对和城发展的贡献。

能够反映当年撒氏经营状态的是进货。当时“撒万成”商号除去糖食糕点等由作坊自制外,其他大宗商品如“美孚洋油”、“太古白糖”都是从南京进货。据老人回忆:一般两个月要进一次货,进货大船从南京下关码头直抵和州金河口码头,在码头卸完货用独轮车分装好,运到城内“撒万成”商号库房。从金河口码头到和州县城的十里长堤上,独轮车从头看不到尾,沿途农民驻足观看,相互转告说:“撒万成又进货了!”

最难忘的是撒、禹两家儿女嫁娶,当时两家是换亲,即撒家长女(撒应玉)嫁到禹家,禹家女儿(禹素珍)嫁给撒家(三儿撒应昌)。“撒万成”和“禹广源”在当时是两家有名的商号,堪称和州商界翘楚。撒禹两家,娶媳妇,嫁女儿,亲上加亲,双喜双庆,真是“门当当,户对对,天作之合良缘配”。洋鼓敲,洋号吹,鞭炮鸣,人声沸,震耳欲聋,盛况空前,那个场景,那个气派,为和州城前所未有,多年后老人们回忆旧事也还津津乐道。

三、拒侮抗日添荣耀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一个又一个家族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有的浴血前线,有的挥汗后方,有的声名远播,有的无声反抗。和州撒家也可举出数例。

撒贝宁的四爷爷(四叔公)撒应水,19岁在武汉参加“战干团”(武汉战时干部服务团),22岁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撒万成”老掌柜撒辅卿的二儿撒应瑞,早年曾在含山开设撒万成分号,并兼任和含两县商会会长。和县沦陷后,日本人要在和县成立维持会,有意挑选撒应瑞担任会长,几代人创下的家业毁於日机轰炸,国恨家仇压在心头,撒应瑞愤然拒绝。他带着家人逃出和城,躲到南京水西门外,靠其子(世良、世勋、世光)在外打工或做小贩维持生活。

撒应瑞的长子撒世良,不堪忍受日寇凌辱,离开故土,远走他乡,几十年后,竟然出了一名中国远征军的士兵。撒世良参加中国远征军的史实,是前几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后被发掘出来的,一时间竟成“网红”,他的故事曲折感人。

穷人孩子早当家,商人儿孙爱闯荡。在经商环境下长大的撒世良。12岁就只身一人到上海当学徒,“淞沪抗战”他跟随逃难人群返回和州。为了当兵吃饭,也为了抗日复仇,他跑到安徽六安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在西安当勤务兵,挨饿受累遭歧视,找个机会开溜当了逃兵。从终南山到陕西武功,再到宝鸡,流浪飘泊。在宝鸡找到三叔撒应昌,经介绍跟师傅学驾驶,随后在西北公路局五中队当上了汽车司机。

当时从宝鸡到成都遇到搭便车的旅客,要付给15两黄金。一次他开车到重庆,去看望堂姐撒惠英,就拿了点金子接济堂姐买米,因此招来厄运。军统局以走私罪将他抓起来,车和执照全部没收。关押数月,转到渣滓洞,继续关押,后来虽被释放,但汽车没收了,再次走上流浪之路。

能够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很大程度出于偶然。撒世良在重庆时,有位安徽老乡在国民党营造司当司长,他帮司长修好了一辆年久失修的进口汽车,司长留他当了司机。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暴发,中、美、英结为同盟国,中国派遣远征军出国作战。为了补充兵源,国民政府广泛动员学生参军,他怀着满腔抗日爱国热情报名参加了学生军。

学生军集训后选择去向,撒世良选择去印度。1943年春,经过乘船,转汽车,再乘美军运输机,沿着著名的驼峰航线,飞到印度汀江。中国远征军士兵五六十人,在美军基地清洗换装,乘火车到加尔各答,换船到兰姆伽。兰姆伽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偏僻小镇。著名的盟军大本营就在这里,中国驻印军队的驻地和训练基地也在这里,撒世良在兰姆伽待了一年多。

凭着开车技能,撒世良被分配到中国驻印军战车四营。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战车学校在兰姆伽正式成立,撒世良当上了教官助理。在中美官兵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坦克、装甲车驾驶员,送往缅甸抗日前线。1944年1月,第一支中国装甲部队出现在胡康河谷,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中国军人的英勇善战,美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驻印军所向披靡,解放了缅甸,恢复了滇缅公路运输线,为抗战转入全面反攻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4年冬,日军侵犯贵州独山,贵阳告急,国民党急调学生军回国。他们从印度飞回云南,奉命奔赴贵阳。但由于坦克吨位过重无法过桥,最终两辆15吨重的坦克掉进河里。失去坦克的士兵,自寻生计就散伙了。撒世良跟随国民党军炮兵五团来到贵阳,在这里结婚成了家。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此时,老婆怀孕,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去广东湛江接车,后辗转柳州、香港、海南岛,发现上当受骗,鬼使神差竟然又当上国民党兵。在海南岛撒世良遭受诬陷关进牢房,后被转到广州番禺监狱。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打到广东,撒世良被从监狱救出。他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没有领路费回家,而是留在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是邓华。撒世良还是干老本行开汽车,最初执行的任务是运送武器弹药到花县,他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回顾撒世良的一生,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最后却“劫波渡尽,迎来光明”。无论投身中国远征军,还是加入人民解放军,他都是普通一兵。没有浴血疆场,未立显赫战功,但有着真实的人生,同千千万万普通士兵一样,为民族解放事业作过贡献。撒世良转业到衡阳铁路局,后来在广西柳州定居,他的很多亲戚都在和县,亲侄子就住在马鞍山市。

四、和州撒氏一家亲

撒贝宁曾感慨说:“我发现背井离乡的过程从未停止,并且可能越走越远。我们永远会在路上,永远也回不了头,但是你别忘了根在那儿。”这不是撒贝宁个人的感慨,是与他有相同际遇游子的共同感怀,也是这次在进行家族调查时我们深深的感悟。

撒贝宁到和县是来寻根的。往事过去已七八十年,孙辈来寻找祖父、曾祖父的生活痕迹,人去物非,时过境迁,中断太久,续之岂易?徒劳也属难免。撒氏系非农村聚居型家族,经商之人对地域依存度较低,他们将本取利,寻找财路,家随生意走,撒氏家族就这样一支又一支走四方,奔远方。

奔远方,难回乡,血脉乡情化愁肠。在采访中,对于撒氏谱系和辈分能说清的已经很少,很多事都搞不清。第一因为没有家谱,家族人太分散,也没有人来续家谱;第二是家族大,分支多,走动少,联系松散;第三有的起名不带辈分字,有的不用名而用号,后人已无从咨询查考;第四由于旧社会回民必须娶回民,不许娶汉民,通婚限制造成择偶面狭窄,辈分常常搞乱,形成拐弯抹角都连得上,反正都是亲戚,到最后就互相都喊老表。被采访的耄耋老人言之凿凿:“和州姓撒的规规矩矩就是一家。”这种笼统之言,虽属无奈,但也确实。撒氏家族的这种尴尬,在很多家族中都存在。

追根溯源,连线忆旧,凡联系到的家族后人都非常热心。我们运用电话、视频现代通讯手段,辗转寻找散落各地的族亲,了解往事和现状。这个几百年来生活在和州的家族,已扩散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个姓氏独特的少数民族家族,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他们其中出了很多杰出人物,无疑为这个家族争光添彩。“撒”姓宗亲在异地他乡有缘相聚,依然亲情如故。

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撒辅卿的小孙女撒惠文从柳州去武汉参加物资交流会,与撒贝宁伯父撒世富邂逅。四十年前跑反失散,四十年后意外重逢,两家惊喜万分。撒世富的胞弟撒世贵,有子撒贝宁和女撒贝娜。他乡遇族人,喜极的世富将惠文携带的女儿取名为:撒贝妮。撒贝娜和撒贝妮,一族两支并蒂花,延续亲情传佳话。武汉和柳州两支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另外,撒贝宁前往广西柳州考察乡村小学教育状况,撒世良之子撒忠民也大力协助;撒贝宁来安徽和县寻根调查,由晚两辈的撒曼丽全程陪同。天高地远隔不断,血脉亲情能跨越。

追根溯源,实地觅踪,撒忠铭先生为我们带路寻找岁月的遗痕。当年的石板街巷已经不见踪影,闹市口再也找不到祖辈生活的印迹,我们在拥挤不堪、布局零乱的楼房巷道中穿行,询问这儿那儿曾经的面貌。在狭窄巷道的最深处,忠铭老人打开一座老屋,饱含岁月沧桑感的青砖小瓦,整块青条石门槛,黝黑积尘的屋内隔板,杂草丛生的荒芜院落,这是撒氏家族唯一幸存的旧居,已被定为危房,等待拆迁。走出老屋是“篾匠街”,一条街仅存两三户篾匠,基本已名存实亡。人们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一边感叹时代发展太快。

这趟和县撒家寻根,我们不止一次来到镇淮楼,登临这座地标建筑,凭楼远眺,思絮飘渺。镇淮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爱心依旧的老祖母,以其博大的胸怀将子孙后辈尽揽身边。镇淮楼,记住了背井离乡之人难舍难分的泪眼,珍藏起久别重逢儿女笑容绽放的照片。面对镇淮楼,撒氏家族掏心倾诉。今后不管走向何方,都不会忘记和县故土;不管在哪里扎根,都一定守住“和、平、应、世,忠、厚、传、家”这八个字,把家族这份正知正念永远牢记心上。

备注:本文在调查和写作中,得到撒木兰、撒惠文、撒惠玲、撒忠铭、撒忠泉、撒文瑾、撒小玲和撒曼丽等家族宗亲提供资料和帮助,在此统一予以答谢。另外还使用了《和县志》和其他资料。

家族如同百年老树,盘根错节,枝叶繁茂。虽然已尽心竭力,但错讹缺失再所难免,恳请撒氏宗亲指谬匡正。

最忆是巢州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汪氏,名门望族,系出轩辕黄帝第四十四世孙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长子鲁国国君姬伯禽第十三代孙鲁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满为汪氏得姓始祖,至今已有2580多年历史。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尊祖敬宗,谆亲睦族,是汪氏子孙的传统美德。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世系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体裁。古代家谱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最早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对于形成地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知道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在哪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依据家谱这种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文献。通过查找家谱,可以找到自己的诞生地、祖籍地、祖居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又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知道自己的姓氏里有哪些名人,等等。现将寻根问祖及制作家谱方式归纳如下:

一、如何寻根问祖:

1、查看家谱和核对字辈:

一般家谱记载情况最清楚,前三、五代字辈与老家相同的,是同族的可能性大,寻根发现前几代字辈相同,后来忘记了老家字辈,出现自创字辈现象。再就是连续三代以上字辈相同的,是本族宗亲的可能性大。

2、无家谱但可查老辈坟头碑记者:

查迁出族人一、二代祖或三、五代以上先祖的名字和坟头一般都刻有碑记,记录自己迁自哪里,以供后代寻根之用。

3、无家谱、无碑记的:

注意收集老人口传关于迁移的情况,如祖居地、村庄名、祖先名(往上知道的越多越好)、字辈、故乡风物、故事传说等。

4、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有的外迁族为改变贫穷面貌改名,改名一般用同音字或同意字,也有与其它家族成员或字辈及地名相关联的字意,要采取字意分析去判断。

二、如何制作家谱/支系谱:(以两种形式为主)

1、由我们统一免费培训如何录入后,由各本支系自己动手制作录入。

2、如果自己不愿意或者没时间制作录入,那就提供寻根问祖相关资料并赞助一定的资金给我们统一安排人员帮助制作录入、校对、调整。

查自己的家谱方法如下::一、祖籍地搜集信息在现居住的家族地搜集一定资料后,在觉得不够详实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去祖籍地去走访和询问关于家族家谱信息,一些经过多次迁徙导致谱牒不全的家族往往会采用这种方法,会取得新的进展。二、提供详尽的先人名字在找到和谱序相同的家谱后,尽可能的要提供详尽的先人名字,尤其是年代越久、没有断代的信息,这样找到自家家谱的希望便越大。三、在网上寻找相关的家谱机构求助有相关需求的宗亲,可以在相关的姓氏宗亲、家谱编修机构求助并刊登信息,如:锦秋修家谱,免费为有寻根查谱的宗亲提供查询和信息刊登信息,比起自己创建账号,缺少曝光的情况,要大大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四、一是实地查找,二是网络资料。实地查找,也要分情况而论。如果知道相关线索,比如原籍,知道自己从哪儿迁过来的,并且确定原籍地还有族人,可以直接到当地查询,看看迁徙之前的家谱,询问同宗族人,这个相对容易一些,只要顺藤摸瓜即可。如果并不知道,或者只有简单线索,那么笔者建议去图书馆以及档案馆查询,只要拿到相关证明即可,有的图书馆还举办过相关活动,如湖北省图书馆曾经有段时间开展过“晒家谱”的活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每当中秋月圆之时,团团圆圆,回归故土成了人们心中最牵挂的事情,千百年来人们都会在月圆之日围坐在一起,聊聊一年来的琐事。而在这样的团圆之日里,却有一些海外游子在思念着老家的土地,他们只能把相思寄予在一轮明月中。在外流落的田好谦老人的后代田氏子孙,他们毕生的心愿就是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中,而在田氏流落海外近400年的时间后,这个愿望才终于得以实现。

意外来袭,福祸相依

田好谦,公元1610年生人,出生地即河北邯郸,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广平府。田好谦是风正村中田氏的第九代传承人,他一直秉承着祖上传给自己的思想,从小发奋苦读,一身书生气质,逢人便能礼貌恭谦。他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家里因为从事上海运输所以打下了不错的经济基础,家族产业甚至绵延到了朝鲜王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田家几世几代的风华因为一次意外被全部改写了。公元1637年,田好谦来到朝鲜王朝洽谈自己家族的业务,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刚踏入那块土地,就被这里的军队抓了起来,而被抓的原因只是因为一身书生扮相的他被军队认为是混入了商队的奸细。

田好谦十分正直,他怎能忍受如此的屈辱,他并没有像其他囚犯一样祈求释放,也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正是他的沉稳冷静,令朝鲜的军队注意到了他。军队看出了田好谦身上的书生气息,他们竟主动向田好谦示好,并表示希望田好谦能加入自己的战队,与自己一同发展事业。田好谦知道对方是做什么的,偷鸡摸狗或者不正义之事他坚决不会做,他直言拒绝了对方。

在田好谦被释放后,他立刻打算踏上回家的道路,可没想到这时朝鲜军中却发生了变故。田好谦看着一团乱麻的朝鲜军队,叹了口气,他去和领头人物交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没想到他的一席话帮助了朝鲜军队化解危机,朝鲜国王得知后,亲自接见了这位栋梁之材。朝鲜国王给田好谦封了爵位,又给了他不少钱财。这样一来,本就家世优异,腰缠万贯的田好谦更富有了,并且还得了个好功勋,实属令人羡慕。

声名威望大涨后,田好谦还娶到了心仪的女子张氏,两人后来有了孩子。仅仅几年的朝鲜生活,令田好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可日子越长,他思乡的心就越急切,但因为那边的生活太稳固,且妻子孩子都在这里,所以他迟迟无法动身返回。

思念故土

游子思乡,这份相思之苦只有感同身受的人才能够真正明白。即使是腰缠万贯,家仆呼拥,但田好谦依旧无法忘怀家乡的样貌。他曾无数次在梦中见到思念已久的父亲和哥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梦中他却总是哭着醒来。在朝鲜生活的田好谦依旧保持着家乡的习俗,逢年过节吃饺子,扫房子贴春联。每当故土春节之际,他都会向着故乡的方向三拜九叩,他也会叮嘱自己的孩子们,让他们时刻记住自己是华夏子孙,无论以后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

在朝鲜思念着家乡的田好谦,他随着岁月的更替逐渐白了头,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后辈们心疼长辈,他们在朝鲜的城郊仿造了一座田好谦的故乡,田好谦每每想家的时候,晚辈都会推着轮椅,让他去抚摸一下那些带有故土气息的墙壁和祠堂。

田好谦在朝鲜有着显赫的地位,因此他的故事在朝鲜流传甚广,而这座被晚辈建造而起的复制版“风正村”也被朝鲜人民成为了“广平府田氏”。

寻根问祖,祖孙还愿

1701年,田好谦的儿子出使清朝,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觉到熟悉。他的这次前来,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背负了父亲的嘱托,父亲希望他能够找到在故土中遗留的田家后代。然而,这一次寻根之路并没有很成功,好不容易打听到的后人田思齐,也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见到田好谦的二儿子。

不过,田家的后辈从未忘记过前辈的叮嘱,田家的后辈在朝鲜的事业做的非常成功,几世几代都是知名的企业家。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平府田氏后代也仍然有影响力,而在韩国赫赫有名的CEO田文埈就是其中之一。

他铭记先祖祖训,终于在2004年的5月他联络到了在中国的田氏族人。田文埈拿着族谱带着族人们立刻启程来到中国,回到了故土后,便与田氏族人进行了会面。当两边的田家人相见后,他们留下了眼泪,承载着故乡相思之情的朝鲜田氏后人终于认祖归宗,也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山东费县刘氏家谱,解放前闯关东到东北,现寻根。

我姓刘,我爱刘姓,中国五千年文明,我们刘姓占了四百多年啊,汉族就是在西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东征西伐、国力大盛时形成并固定下来的。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