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家族史作文800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徐氏家族史作文800字,第1张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清代

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

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

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

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民国时期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

《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

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满清时期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

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己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官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

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

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

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清代

  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

  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

  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

  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民国时期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

  《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

  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裴氏家谱 (申请加精) 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晋傅畅有《裴氏家记》。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隋书·经籍志》)。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梁

书·裴子野传》)。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北朝高齐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志》)。《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10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

唐代谱牒,号称最为兴盛。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旧唐书·经籍志》)。

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适应门阀制度的谱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谱牒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家谱由官撰转变为民修(私修);由通国谱、州郡谱转为单一宗族谱;谱书体例由重世系转为全面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家谱由唐以前图书的一个类目,到宋代以后从图书类目中消失。然而,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长盛不衰,积累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裴姓后人对于家谱的修撰十分重视,留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现在以收藏单位为线索,介绍已知海内外裴姓家谱收藏情况。

山西闻喜河东裴氏研究会:1991年我去考察时,他们收藏了金、明、清时的裴姓家谱共10种,其中石质家谱2种。

家谱文件

裴姓家谱文献目录

1.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谱碑》。碑石高 269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碑额题为“裴氏相公家谱之碑”。碑文前为《闻喜裴氏家谱序》末署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碑文为《裴氏家谱》。署名为“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裴滔为唐人。文中说:“自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魏、周、隋、唐,历一十二朝,皆采于史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谱!全谱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进行编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认。此碑现藏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2.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谱》。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东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灏《泽州裴氏序》称:“又按逊山公(窠)谱序,伯兄吾山公获闻喜裴氏成化间抄谱刻之,续刻泽州新谱于后。”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确曾修成闻喜裴氏家谱。

3.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泽州裴氏家谱》,手抄本。《泽州裴氏家谱》合抄于《太原裴氏》之后,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吴兴陆昆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灏序。从以上序跋中,我们可以了解泽州裴氏修谱的过程。

4。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谱》,手抄本。河东裴氏东眷自一代裴盖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闻喜迁新安,为新安裴氏。至五十一代进入清朝,裴九章为顺治己亥科进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试。新安谱记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于康熙年间。

5.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凤翥编纂《裴氏世牒》 4卷,乾隆时坊刻本。序跋六篇:参加编写的翟风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于康熙五年;安世鼎、邝奕垣各一篇,作于康熙七年;裴绍文一篇,作于乾隆十八年。本谱体例严谨,第 1卷为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茔墓、制命;第2卷为列传、女传;第3卷为奏议、杂文、诗、赋、表启书序;第4卷为碑文、诗、事录。

6.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汇辑《裴氏世谱》12卷。《裴氏世谱》与《裴氏世牒》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世谱》首卷列“协修姓氏”:原纂:翟凤翥;原订:朱裴;重刊:裴宗锡;续刊重阅:裴正文。《世谱》的序文共七篇:有从《世牒》中移置来的翟凤翥、朱裴、邝奕垣三序;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长白高晋、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刘锡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世谱》又录跋、后序七篇:裴章美的、康熙五年 (公元1666年)裴之英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的、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余杭严锡绶的和裴宗锡的、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益都李文藻的和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正文的。《裴氏世谱》是裴摔度、裴宗锡、裴正文祖孙三代费时80年的精心之作。江西巡抚、左都御史裴摔度于康熙年间将《世牒》4卷扩展为《世谱》12卷,然未及梓。安徽、贵州、云南巡抚裴宗锡继承父志,又对《世谱》加以补充,但未能印制成书。中宪大夫裴正文继承父祖事业,又对《世谱》加以增补重辑,又得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据以增广世系,遂成全帙。今本《裴氏世谱》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页有“咸丰戊午桂月增修,光禄祠藏板”字样。《世谱》将《世牒》4卷扩充为12卷,体例没有变化,内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时代的浩大规模以及后嗣的赓续不绝,成为一部历史感很强的裴氏总谱。

7.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灏修《河东裴氏新谱》, 抄本。裴志灏,字汉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宁国府同知,曾参加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新谱》共10册: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1册);曲沃制命、奏议(1册)、曲沃家传、列女、志表(1册)、艺文上下(2册)、曲沃艺文上下(3册),但没有总目录,各册也没有总序次,与《世谱》相比,尚缺源流、庙茔、官品、封爵等内容。《河东裴氏新谱》以记明清时代曲沃裴氏历史为特色。清代裴姓以曲沃裴氏最为发达,《世谱》和《新谱》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8.明末清初裴希度补辑的《太原裴氏家谱》,手抄本。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继承父志,修辑家乘,完成了世系表、传记、诰制、行状、志铭。清康熙元年(公元 1662年),他又补辑了家语、杂记,而后刊刻。现存谱序和世系表部分。

9。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撰《河北永年临洺关裴氏宗谱》。临洺关裴氏是明末李白成起义军经过临汾时,临汾裴氏从乔李镇迁至河北永年后形成的。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修谱时,已至十世。

10.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组成,碑石高242厘米,宽80厘米,厚21.5厘米,座高34厘米。蔚为壮观。现存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谱的序。作者署名“唐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因此碑所记裴姓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这个署名也是借用的。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经综合文献资料重新整理而成的,为河东裴氏自发源至宋明时期最为系统完整的一份族谱。它列东眷裴自汉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碑文长达1.3万余字,如此宏大壮观的石质家谱,世所罕见。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

12133[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册。

12134[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裴绍义续纂。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12135[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清)裴摔度汇辑,清乾隆间修,嘉庆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册。

12136[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肇经堂刻本,8册。 12137[江苏]泗阳县裴氏宗谱4卷,(民国)裴廷英经管,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绿野堂刊本。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3)。

12138[江苏]阜宁裴氏宗谱1卷,(清)裴荫森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长沙刻本。江苏镇江市博。

12139[江苏丹阳]云阳裴氏宗谱18卷首1卷,(清)裴国治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绿野堂木活字本,8册。美国。

12140[江苏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清)裴(王介)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绿野堂活字本,8圩,吉林大学。 12141[江苏武进]东安裴氏宗谱16卷,(清)裴景圣主修,裴世纶编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图(存卷1、2、6—8、10、13—16)。

12142[浙江常山]裴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1卷,(清)裴光晋八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存卷首1、4)。 12143[浙江常山]裴氏宗谱5卷,首1卷,(清)黄飞鹏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阁底乡江家四村(存卷首1、2)。 12144[安徽黟县]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清)裴有耀修,裴元荣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刊本,北图、南京博。

12145[江西]南丰裴氏宗谱3卷,民国25年(公元 1936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

12146[河南]固始裴氏宗谱12卷,(民国)裴吉煜等纂修,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绿野堂活字本。北图,河南固始县档。

12147[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8卷,(清)裴中笏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支堂活字本,18册。北图,河北大学。 12148 裴氏族谱2卷,明万历刊本,2册。美国。

12149 裴氏世谱,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刊本,10册。美国。

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

裴氏世谱12卷首末各1卷,(清)裴摔度纂修,嘉庆十年刻本,10册,873页4W,285—5。

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纂修,光绪六年肇经堂刻本,8册,770页4W,285—6—7。

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7卷,末1卷,(清)裴焕春等修,宣统二年刻本,18册,1284页,19×,569—2。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王鸣鹤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裴塔裴氏宗谱20卷:(清)裴淑贞等主修、裴人书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绿野堂木活字本。9册,存卷1、2、4—10。唐末有从矩者,自闻喜迁江苏宜兴铜官。始迁视积四,从矩十六世孙,再迁邑之裴塔。卷1、2序、像赞、源流、簪缨录、系图,卷4至8系图、世表,卷9、10艺文。有清翟凤翥、周秉钧、周家楣序。馆藏:1826。

云阳裴氏城分重修宗谱:13卷,裴汝曾等主纂,裴以珍等汇纂。民国20年(公元193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10册,十一修本。参见清裴淑贞修《裴塔裴氏宗谱》条目。一世祖希祖,谱称乃从矩裔孙,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十三世学易,明末清初复徙邑城。卷1谱序、源流、外纪,遗像;卷2家训,卷3、4礼,卷5、6系图、世系、行序雁行,卷6至9世表,卷10 12传赞、行实、寿序、祠图、墓图,卷13公产、仪注、名氏录、跋。有明唐顺之文、赞。馆藏:JP256;又一部JP256-1,10册;又一部925677-86,10册。

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修。清康熙七年(公元 668年)刻本,4册,存卷1、2。始祖遵,东汉时自云中徙居安邑,遵曾孙晔,徙闻喜东50里裴柏。晔孙四:潜、绾,居闻喜,称中眷;辑燕,称东眷;徽仕凉,称西眷。是后子孙散居稷山、临晋、济阴、汾州、襄阳等地。是谱辑录闻喜裴氏古今仕宦、名人脉系。卷1源流、序、庙茔图、世表、官爵、制命,卷2列传。世表白颛顼始,至遵为三十七世。馆藏:徐汇。

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黟县]/(清)裴元荣等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木活字本,4册。一世祖三德,南宋绍兴间自河东徙皖之黟县北岭鹤山

徐氏家族史作文800字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