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
1、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由于紧接着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一二九运动以及后来的两广事变,都强烈的反映了中国人民一致抗日对外的决心。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地点:西安。
4、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5、经过: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扩展资料:
“西安事变”主谋是杨虎城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临潼的枪声,拉开了被美国作家斯诺称为“历史的大峡谷上实现了一次大跳跃”、中国近代史上“惊险的好戏”的“西安事变”的帷幕。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十七路军,用“兵谏”的方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西安事变”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但张、杨二人谁是主导者,这个貌似很清晰的问题,连张学良自己的回答都含糊不清。
1956年12月15日,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回忆“西安事变”时,他回忆说:“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他在1957年写的《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一文中又说:“我西安‘剿匪’一位主要的伙伴——杨虎城将军……他非常热衷于抗日而不愿‘剿匪’。”
但是,晚年的张学良却改口说:“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杨虎城)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杨瀚说:“通过事实来讲,杨虎城是主角。这个主意本身是杨虎城提出来的,还有发动过程,都是杨虎城做的。”
-西安事变
人民网-杨虎城之孙:祖父是“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结束了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
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变始末: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因受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张、杨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蒋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
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十余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
16日,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张、杨,并任何应钦为总司令。亲日派汪精卫、何应钦企图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和日本妥协。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
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22日,宋美龄、宋子文与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往西安谈判。
经周恩来等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
1913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碑林的谢葆真,在她10岁时进入西安女子模仿小学就学,但不久后就因为家境贫困被迫辍学。谢葆真虽是女儿身,但她在1927年,也就是她14岁那一年就投身革命事业,加入了中国***青年团,进入部队后的谢葆真,因为年纪小,而且是女生,就让她发挥优势,编入冯玉祥的国民宣传队工作。
在进入宣传队不久,她就来到西安中山学院妇女大队学习,当时的妇女大队队长为中共党员吴岱峰,出色进步的谢葆真很快就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批准谢葆真加入中国***。因高涨的革命热情,使她工作起来认真负责,行事也颇具不同她这个年龄段的泼辣,这样的谢葆真,很快就吸引了杨虎城的注意,并对谢葆真给予赞誉。
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这个身为是比较微妙的,当时的杨虎城虽然知道谢葆真的真实政治身份,但他依然向我党的南汉宸、魏野畴同志提出要谢葆真帮他“读书学习”。1927年冬,杨虎城出于多方面考虑,向我党提出申请,申请加入中国***,但遗憾的是,中共河南省委认为,“杨军系土匪和民团凑合而成”。就这样,杨虎城与我党失之交臂,成为了一大遗憾,若非如此,我党很有可能控制陕西等地。虽然入党不成,但组织上批准了谢葆真和杨虎城的婚姻。
1928年,谢葆真和杨虎城举办婚礼完婚,这一年,谢葆真年仅15岁,而杨虎城将军已经35岁,两人相差整整20岁的年龄。
在两人完婚后,杨虎城便同谢葆真离开了军队去往日本,而继续在杨虎城军队里面的***完全暴露,从那以后,中共党组织便与谢葆真失去了联系。因为这样的一层关系,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有着不少人认为是谢葆真的***党员身份影响了杨虎城,才会发生的西安事变。
即便是与组织失去了联络,可谢葆真依然记得自己的革命事业,她是一位***员,有着自身的革命理想。谢葆真身为杨虎城的妻子,没少向杨虎城灌输国共要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联合抗日的思想,她在杨虎城身边做了许多利于国共两党团结一心,共同抵御日寇的的工作。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时担任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就大胆向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进言,国家危难,这时要放下偏见,团结***共同抗日,但却被蒋介石驳斥,1933年5月,蒋介石还把他的陕西省主席的职位罢免。
放心不下的蒋介石,又派去邵力子接替杨虎城的职位,紧接着又把张学良及其东北军调入西安,企图遏制杨虎城的势力,并寻找机会架空。身为杨虎城的妻子,谢葆真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蒋介石的阴谋得逞,便对远道而来的邵力子夫人傅学文和张学良夫人们倍加关心,几人常常在一起,谢葆真和几位太太的关系也越来越近,在几位夫人对自己丈夫常在身边吹枕头风的情况下,一场危机就这样巧妙的化解,几位军政大员倒也相安无事。
华北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是每一位中国人不能逃避的事情,谢葆真便把自己的孩子留给母亲照顾,她投身抗日战争当中,期间对组织民众捐款抗日和宣传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1937年,在蒋介石的步步紧逼之下,杨虎城将军被迫交出军队的指挥权,去往欧美考察。对杨虎城记恨在心的蒋介石,又在1937年的11月,又被蒋介石骗到了南昌扣押,从此开始了漫漫关押生活。
在得知杨虎城被蒋介石扣押后,谢葆真并没有因此畏惧,反而前去看望,并想方设法的营救被扣押的丈夫杨虎城,但谢葆真也被蒋介石关押,在关押期间,谢葆真经历了艰难的半年多时间,对她有过的***身份百般折磨。
监狱中的谢葆真没有消沉,但在她生完女儿拯贵后,本就虚弱的身体也愈加难以坚持狱中的生活。但关押她的人却没有丝毫的共情可言,不但不管不顾,而且还把她和杨虎城将军分开关押。
1946年11月,不堪折磨的谢葆真试图自杀,但被抢救回来,可依旧绝食。
1947年2月8日,年仅33岁,受尽折磨的的谢葆真去世。
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纪念馆中张学良、杨虎城雕像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以逼蒋“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又称“西 安兵谏”、“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使张学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两位将军成为民族的英雄。
1936年冬天的西安如何有这样一场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继侵占东北后,又入侵华北,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亡国惨祸,迫在眉睫。而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他由洛阳至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为行辕,亲自坐镇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同时调遣中央军主力至潼关一带,对张、杨的军队形成大兵压境之势。
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留影
张、杨鉴于日本侵略军的步步入侵,以及在与红军的作战中,损兵折将,屡遭失败,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已经同***和红军达成协议,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蒋介石到西安后,张、杨数次到华清池蒋的住处,向他苦口劝谏,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但均遭到蒋的申斥。张、杨决定实行"兵谏"。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发生在80多年前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虽然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但这种合作并不长久。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主流开始从国民党手中滑向***。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
图为西安事变纪念馆
图为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此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包括形形色色的地方实力派都坐到抗日的战船上。
西安事变与“七·七”事变之后,1930年代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被全面的战争爆发打断,中国的抗战在缺乏工业支持的情况下举步维艰。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也被国民党视为乱臣。 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
1949年9月17日,杨虎城一家在重庆惨遭杀害。
张学良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软禁了半个世纪。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周二至周日8:30-17:00,节假日除外。根据百度地图查询,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开放时间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8:30-17:00,周日闭馆不开放,节假日除外。其地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117号。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中华民国第一次国共内战末期的一场军事政变。
西安事变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 这是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对其进行“兵谏”的重大事件。
1936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在中国***的影响下,当时正带兵在陕北进攻红军的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要求蒋介石联合***抗日。蒋介石对此十分恐慌,亲自赴西安督促张、杨“剿共”。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多次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之后,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清晨,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联合采取行动,分别在临潼和西安城内扣押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政大员几十人。接着,通电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八项主张。
西安事变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
本文2023-10-01 01:09: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6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