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不起来的满文为啥到清末连慈禧都看不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4收藏

普及不起来的满文为啥到清末连慈禧都看不懂?,第1张

面对这个令人诧异的历史事实,不禁感叹发问: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本贵为清朝国文的满文,居然在王朝尚未灭亡之际就成为“寿终正寝”了呢?

再进一步联想,满文的摒弃又对清朝统治带来哪些影响呢?

在搜寻问题答案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满语与满文的发展史。

满语源远流长。学者们普遍认为,满语乃属阿尔泰语系的一支。它虽然同蒙古语为同一语系,但是彼此发音不尽相同,不能直接对话。

相比满语,满文就“年轻”了许多。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政权之后,才开始借鉴蒙古文初创满文。皇太极时代,又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与创新,这也就有了新旧满文之分。之后清朝使用的满文都是这更加合理与先进的新满文。而且

在定鼎中原,清朝统治者将满语与满文,定名为“清语”与“(清)国文”,奉为国家之母语。

可惜就在满文字创立不久,满族的母语满语就开始受到汉语的冲击。

众所周知,正是因为皇太极对汉文化与汉人才的正视与重视,才让清朝有了问鼎中原的基础与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副作用”——汉化。

因为与汉人的不断接触与合作,一些满人开始说起了汉语,尤其是与汉人接触较多的官员与贵族阶层。

甚至这些满人官员或贵族之间,也开始使用汉语交流。这让这位锐意进取的新进帝王忧心忡忡。了解历史的皇太极知道,在他之前多少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权,最终都很难逃亡被完全汉化的命运,而且也因此亡国。

前车之鉴,怎敢不抓紧防患于未然。

皇太极郑重其事地讲述了满语与满文对于本民族命运的重要性,并且严格规定满人之间不可以使用汉语交流。皇帝严苛的命令尽管没能让汉化之风戛然而止,但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它的进度。

而当满人毫不留恋地舍弃白山黑水的故土而冲进山海关之后,这股难以抗拒的汉化之风,迅速席卷了这个在当时被称之为贵族的群体。而速度之快,让统治者们有些猝不及防。

康熙十年前后,原本在入关之初很吃香的满汉语翻译人员,已经可以彻底下岗了,因为全部满人官员已经能够通晓汉语。

雍正年间,皇帝无意之中发现自己的近身卫士们居然操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相互调侃。而到了乾隆年间,宗室、章京、侍卫等,在办公地点等公共场所俱说汉话。当然了,单单从通晓汉语并不能看出什么问题,倘若满汉双母语齐头并进岂不更好?但问题就是,这些人满语退化正如同他们汉语进步一般快速。

更让清朝统治者意想不到的是,

满语的退化并非仅停留在关内,关外居住在“龙兴之地”的满人亦是如此。

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二年与十七年,两次出关祭奠先祖,在与当地满人交流之时,他惊讶的发现,这些身居关外,柳条边以里,当时最为淳朴的满族人,竟然满语已经退化到了“无法奏对”的程度。

面对这种满汉语言成反比例增长的势头,康雍乾三代帝王当然不会,更不敢坐视不理。

为了保持满族的民族特性,尤其是保住自己民族的语言,三代帝王可谓是绞尽脑汁,甚至是花样百出。

他们在各大地区或城市内,划分建立了很多只有满人才有资格居住的区域,可以简称之为“满城”。然而,这种所谓的居住特权并不能将满人隔绝在汉人之外,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交流根本就是在所难免。而汉化之风就如同无孔不入的清水一般,淹没了一座座有着特权的满城里的满人。正如上文所述,连关外柳条边以里就是这满人特区之一,就连这远离京城的满人的满语都退化到都已经到了“不能奏对”的程度,关内的满城中满人的满语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心高气傲的乾隆皇帝,为了阻止满语和满文在本朝无疾而终,他将满文作为了满洲官员考核标准之一,若发现满文不合格者,将会给予降职一类的处分。

此外,乾隆皇帝更是要求满人家庭,必须要聘请满文老师教习子弟学习满文和满语。而且满文和满语,将会成为这些八旗子弟将来入朝为官的重要考核项目之一。

在如此严苛的规定与激励之下,满人又启动了学习满语的热潮,

只不过他们学习满语已经不当做母语来学习,而是把满语看做是将来能够登堂入室的“敲门砖”。

这样学出来的满语,就如同现代一些大学生,为了四六级而学习英语一般,虽然勉强能说出几句,但是说起来的语气和语调已然是面目全非。

举个例子,据说纯正的满语是没有翘舌音,这很可能就是至今很多辽宁地区人民说话不会翘舌的原因之一,但是北京话却以翘舌圆润而动听,听起来确实是有如沐春风之感。让习惯了翘舌发音的人,说话时板住舌头,那简直如同在舌头上放了个熨斗。

皇帝们一道道旨令不可谓不严苛,一项项政策不可谓不竭尽所能,然而这些对于遏止满人汉化来说,如同抽刀断水,声势赫奕但是毫无效果。

嘉道之际,满文彻底沦为装饰。

尽管满大臣在写奏折之时,需要附带一份满文版本,然而这都是迫于规定而强行翻译而已,其中鲁鱼亥豕错误百出。这几位帝王之所以还保留着书写满文这一无用的传统,原因并非要重振母文,而是不敢废黜祖宗制度罢了。

真正将满文摒弃的正是清朝最牛的老太太——慈禧太后。

由于她实在是读不懂这难以辨别的文字,而将书写满文这一祖制废弃。

说实话,慈禧太后此举虽需要些许勇气,但也只是顺势而为。

在满族官员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的同时,满文也成为了“死文字”。

回望满文由盛到衰的这段历史,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文字语言衰退的背后,更是满族人锐意进取与因势利导的那股子精气神的衰弱,是民族内核精神的失去,因此大清王朝的统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再放眼整个晚清社会,这股精气神的衰弱并非只是满人的事情,而是全国如此。以这样的精神面貌去迎接世界巨变的冲击,只能是落后挨打,任人宰割。而这一切,就当下而言,也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吾辈不敢不引以为戒啊!

皇子一般按其所建功勋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并随每代子孙递减一级。

清代乾隆年间曾封八位“铁帽子王”,王位可以“世袭罔替”,并可“配享太庙”。清中后期又封四位这样的铁帽子王。

1 如果知道你奶奶的爷爷的名字 是可以查到的

2 范 满族老姓包括:博都哩氏、富珠理氏、范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范氏(汉族)等。

当然 也许你奶奶的老姓也可能和这些都没关系 是随意改的姓

你爸爸说是两黄旗 请问有什么根据呢 是他听你奶奶说的还是自己猜的?

如果你提供的线索属实

可以根据这些缩小一下范围

================

你提供的信息是:范姓 满族 两黄旗 佳木斯

================

上面已经说过了范姓的满族老姓 我们先看看这几个姓氏有没有可能

如果没有可能那就按照你提供的世居地“佳木斯”查该地的人源情况

1 博都哩氏 Boduri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鄂温克族共有姓氏,鄂温克族又作“布利托天”、“布勒多索夫”。源于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孛木律、金代姓氏“孛术鲁”,以姓为氏。世居索伦。后冠汉字姓博、鲁、范、花、卜、布。隶属正蓝旗。代表人物[和伦] 满洲正蓝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以参将从征白莲教,累官巴里坤总兵。

》》》博都哩氏 世居索伦 ,索伦是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

旗籍和你家不符 但是世居地可以考虑

2 富珠哩氏Fujuri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富珠理,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姓氏“孛术鲁”,以姓为氏,元朝时改汉字姓鲁、花、范、富等。金代著名人物有:参知政事、北京留守孛术鲁阿鲁罕,参知政事兼签书密院事孛术鲁德裕等。隶正红旗。

》》》富珠哩氏 世居富珠理 富珠理是今辽宁省新宾县东六十里处。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旗籍不符

3范佳氏Fan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辉发,后冠汉字姓范。隶镶蓝旗。

》》》范佳氏 世居辉发 今吉林省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旗籍不符

4范氏Fa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人姓氏,世居沈阳。隶正红旗包衣。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范继生] 抚顺尼堪,满洲正红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任主事。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以上几个隶满洲旗分的姓氏中都没有两黄旗的。或许是汉军两黄旗的,当年也有不少汉军旗的后来也报了满族。像汉军镶黄旗里最显赫的范氏家族当属范文程家族

清朝家谱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清穆宗

同治皇帝载淳

清穆宗,名爱新觉罗· 载淳(公元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谥号为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乘 皇室从热河回北京之机,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炘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 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 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 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 妃,却还要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 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公 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 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同治命人拿 镜子,皇后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言,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 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 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 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

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光绪皇帝载湉

清德宗,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 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 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 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 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 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雅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 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 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 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把 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谭嗣同走 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 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 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 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 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 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 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 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 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 “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 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色结,打算废 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 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 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

(好了,就这些,希望您能满意)

普及不起来的满文为啥到清末连慈禧都看不懂?

面对这个令人诧异的历史事实,不禁感叹发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本贵为清朝国文的满文,居然在王朝尚未灭亡之际就成为“寿终正寝”了呢?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