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陆军主战坦克的发展与现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各国陆军主战坦克的发展与现状?,第1张

  坦克自20世纪初问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近代战争史上,它们作为各国陆军中最重要的作战兵器,始终主宰着地面战场,也是衡量各国军队战斗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第三代主战坦克唱主角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陆军由摩托化向装甲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中,坦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经历了不断改进和更新换代的演变过程。上世纪80至90年代,各国陆续研制出第三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A1和M1A2、俄罗斯的T-80/T-90、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和法国的“勒克莱尔”。它们以广泛采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显著特征,火力控制、通信和装甲防护性能较之早期的坦克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它们更加如虎添翼,对传统的作战样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海湾战争和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M1A1、M1A2和英军的“挑战者”主战坦克凭借技术优势和空中支援,纵横战场,攻城拔寨,对战争的最后结局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各国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普遍采用了120毫米口径滑膛炮,射程远,杀伤力大。俄罗斯的T-80、T-90主战坦克装有更大口径的125毫米火炮,除发射常规坦克弹药外,还能发射激光制导炮弹,射程达到了5000米,具有对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的交战能力。数字化计算机火控系统和热像观瞄设备得到普遍应用,夜间作战对车辆目标的识别距离达到近5000米,赋予它们优越的全天候、全天时精确打击能力。

  在防护能力方面,第三代主战坦克广泛采用了先进的复合型材料装甲,车体和炮塔还可加装爆炸式反应装甲,并装有灭火抑爆系统,对动能和化学能反坦克弹药具有较强的抗毁能力。俄罗斯的T-90和最新型“黑鹰”主战坦克还分别安装了光电对抗系统和主动防护系统,能干扰、压制和对抗多种反坦克制导武器。

  对主战坦克进行数字化改造,为今后陆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通信设备、车际信息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坦克车长配备了独立式热像瞄准镜和综合式显示器。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和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也安装了先进的作战管理系统和导航系统,大大改善了通信和作战指挥能力,耳更聪,目更明,提高了作战效能。

  持续改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世界各大国在加紧发展未来新型作战系统的同时,也在继续寻求对主战坦克的更大改进。提高武器系统性能,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和信息化作战能力是各国主战坦克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改进方向。

  发展重量更轻的火炮系统和新型弹种,进一步增大射程,提高精确打击能力。法国最近为“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研制的新型制导炮弹,装有惯性导航仪,可间接瞄准超视距发射,最大射程达到8000米,从顶部攻击装甲目标;另一种榴弹装有延迟引信,射程达到5000米,在目标上空爆炸,攻击建筑物、步兵和装甲目标。另外,激光和电磁能量武器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实用性的成果。德国已研制出一种中等能量激光武器,可用来作为坦克的辅助武器和防空武器,在近、中、远距离上对硬、软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使用可以对人员产生非致命杀伤作用。美国针对城市作战的特点研制出了非致命高能微波武器,近期将安装在轮式装甲车上。

  提高战场生存能力,是主战坦克改进的另一个重要技术领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动能穿甲弹和大口径破甲弹已能穿透1000毫米厚的钢装甲,最新型的RPG-7VR火箭筒能穿透600毫米的钢装甲。在近代的局部战争中,尤其是在城市作战中,坦克乘员遇到的一个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对隐蔽的武装人员在近距离上使用的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防不胜防。增强装甲防护,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已成为各国陆军必须解决的一个急迫课题。今后坦克装甲防护的改进将采用更新型的装甲,如一些国家目前正在研制的钛合金、纳米材料复合装甲和电磁感应装甲,均能大幅度提高对反坦克武器的抗毁能力。能瞬时探测、干扰和对抗动能和化学能反坦克弹药的主动防护系统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坦克装甲车辆,使它们能更有效地对抗种类日益繁多的反坦克武器。

  保持与未来新型作战系统相适应的信息化水平,是使它们能继续称雄地面战场的重要前提条件。美国的M1A2SEP、德国的“豹”2A6和法国的“勒克莱尔”S3等最新型主战坦克已安装了带高分辨率电子地图的指挥控制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可显示战术态势。2004年,美国陆军又计划将为“未来战斗系统”开发的“系统中之系统”的开放式计算机环境应用于M1系列主战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这些系统将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在协同战术信息网络中实现互通互联,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立足未来战场,发展全新的作战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世界进入新的政治和军事格局时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各国军队面临的主要战争形态。在全球范围的新军事变革浪潮中,各国军队都在调整改革自己的作战理论、军队编制和武器装备发展思想。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已先后五次调整了陆军发展规划。

  从全球快速部署和局部战争中对特殊作战对象作战的特点来看,各国目前的主战坦克存在着远程战略机动迟缓和难以发挥火力性能优势的缺点。因此,立足未来的作战需求,经过缜密的论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本世纪初开始重点发展面向21世纪战场的新型作战系统,以“网络中心战”为新的起点,寻求发展继续称霸世界所需要的陆军武器装备。

  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未来战斗系统”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以C4ISR为核心,利用空中和地面传感器网络信息资源,实时感知战场态势,增加战场透明度,垄断战场信息权,在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实施快速、准确有效的指挥控制和精确打击。

  二是摈弃多年来各军兵种发展自己的单一作战装备、装备品种日益繁杂的做法,发展多种作战功能高度集成的系列化作战平台,通过网络集约形成陆军的整体联合作战能力。“未来战斗系统”将由18种有人和无人操纵的地面和空中平台组成,包括步兵输送车、车载战斗系统、间接瞄准火炮系统及迫击炮系统、指挥控制车、侦察车、维修抢救车、救护车及无人操纵侦察车、突击车和后勤保障车等地面平台和多个级别的无人机,由指挥控制车通过无线电通信网络对它们实施指挥和控制。

  三是采用新型的火炮和导弹系统,提供直射火力和超视距远程支援火力,实施精确打击。车载火炮系统除发射常规弹药外,还能发射中程动能和化学能弹药,射程达到2至12公里。“箱装式”导弹可精确制导和巡航攻击目标,由通信网络遥控垂直发射,在战场空域精确布撒,作战距离分别为20公里和40至50公里。

  四是地面作战平台的重量限制在18吨左右,可由C-130运输机空运,实施快速战略和战役机动。美国陆军计划在2014年正式装备“未来战斗系统”,形成全新的协同作战能力。“未来战斗系统”是美国陆军有史以来发展的最为复杂、昂贵的武器系统,是对传统作战兵器设计理念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因此从论证阶段开始就受到广泛的高度关注,并已对各国军队的作战理论和装备发展研究产生了牵引性影响。

本该退役的“老将”SU-100

相信人们对于坦克这样的陆地杀手还是比较熟悉的,坦克素来凭借其坚硬的外边所带来的高强度的防御力,以及一流的火炮威力而扬名与武器界。

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没有停止对它的深度研究和开发,因此坦克也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对而言比较迅速。

本文要给大家介绍的也是一款苏式的经典坦克一SU100,可千万别小看!这种坦克也曾经是苏联机动反坦克力量的中坚,为苏联部队带来过许多胜利,也是深受苏联人民喜爱和敬重的武器之一。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SU100还是唯一能在远距离威胁当时德国人的,这一重大优势在当时堪称是决定性的,并且它还是当时唯一以动物命名的坦克系列的战车。综上可知,SU100在苏式军队的地位的确是响当当的。

在该坦克的研制方面,整体而言SU100是SU85坦克歼击车的一种衍生型号,因此该坦克的底盘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和取自于SU85。

剩余的另一部分则是向当时比较成功的T34-85坦克的底盘所学习而研制的,所以说SU100也算是集聚了这两种坦克的优点,发挥了特长。

此外,新制造的SU100具有难以想象的强大火力以及良好的机动性,凭借不俗的实力,这种坦克歼击车可以在保证远距离的基础上就上击穿德军坦克的前装甲,而这些优势的确也在之后的实验和实战中得到了证实。

在研制过程的实验中,SU100被广泛的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实战模拟数据表示它的技术和战术特性都非常的优异,能够保证在1500米左右的距离上击穿当时几乎是无人可挡的德国豹式坦克,以及虎式坦克的任何部位的装甲,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在当时几乎令所有的苏联士兵喜极而泣。

不仅如此,SU100还可以实现在在2000米左右的距离上,开足火力竟然可以击穿同样很难攻克的菲迪南式坦克歼击车的侧装甲,为苏联军队的破敌制胜寻得一个全新的突破口。

SU100在苏军中服役一直到70年代,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曾经经典的,在战场上威风凛凛霸气侧漏,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坦克战车也渐渐的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被一些性能更加优异,火力更猛速度更快也更加抗打的坦克所取代。

但是越南陆军中仍有不少数量的SU100服役,看来越南得在武器更新换代一事上再下点功夫了。

我给楼主分析下各个方面的对比,

先声明一点问题,关于装甲斜面的角度,大致有两种说法:

1垂直为0°,水平为90°

2垂直为90°,水平为0°

这里暂时以第1种说法为准。

先说防护性能

T-34的车体正面是45mm60°,相当于大约90mm左右的垂直装甲;谢尔曼的M4、M4A2和M4A4前装甲是508mm56°,相当于大约89mm的垂直装甲,M4A3为635mm44°,相当于大约94mm的垂直装甲;IV号的装甲一直在变,绝大多数IV号正面都是50mm,H的后期型和J为80mm,都是垂直装甲。

至于侧面嘛,一般这方面对评价的影响不大,但还是说一下,T-34侧面为45mm45°,防护能力不比正面差多少,谢尔曼和IV则差多了,前者为381mm垂直,后者的最终型号也才达到30+5mm垂直。随便说下,IV在H和J之间还有个I型,装备的是斜面装甲,当初H型和I型曾竞争过G型继承人的位置,由于强行改装所造成的问题太多,最终胜出的还是我们熟知的H型。

这么看来,谢尔曼和T-34防护差不多,IV号H则比前面两个要差一些。

要是把侧面也算上的话,那就是T-34最好。

再看火力

射击测试,二战时各国的靶板不一样,K值标准也不一样,所以测试结果不是很准确,但是战后瑞典曾用各种炮弹对虎式坦克的正面(100mm垂直)进行射击测试,其中包括该三辆坦克的主炮。

IV号的主炮是KwK40,由Pak40改装而成,后者的规格为75毫米46倍径。最初,为了把Pak40装在坦克歼击车上,将径倍缩短为L43,也就是Pak39。但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倍径,德国计算径倍的方法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德国火炮数据上的XX倍径是包含药室在内的,其他国家则不包含药室。Pak39被削去的3倍主要是药室,也就是说,改装后的Pak39威力比Pak40要小得多。后来德国人又打算把Pak40装在坦克上,便利用与Pak39类似的原理造出了KwK40,威力同样小很多。战争后期KwK40的径倍增加到了L48,但是那只是单纯地增加了炮管,药室没有变,所以威力只是稍稍强于原来的L43,但还是远远比不上原版的Pak40。

KwK40在瑞典测试的结果:打穿虎式正面,使用APCBC要600米,用APCR要750米。

T-34也装备过很多炮,但大多数装备都是F-34,规格为762毫米416倍径,还有ZIS-S-53,由SU85的D-5T改造而成,规格为85毫米534倍径。F-34和KwK40的规格差不多,但穿透力却差很多,其实俄国炮的膛压并不比德国低,主要是在穿甲弹(AP)这一方面处于劣势。很多稍微专业点的军迷都认为二战俄国造的炮口动能最低,其实并不是这样,俄国确实造了不少好炮,比如ZIS-4、1067等等,论型号种类,俄国比德国还繁多,不过大家都知道朱可夫的大纵深战略,这种战略需要低成本的武器做先锋,所以俄国高层在选择试验武器时的标准是成本越低越好,而性能方面的要求是:刚好能过及格线,最好60分,601分都嫌高,所以才造成了很多军迷的误会,这是原因一。原因二就是刚刚说的AP了,俄国的AP确实能力较差,二战俄国主要使用两种AP:APHE和APCR。现代的AP都有极大的动能,因此弹头内基本不装药也能造成较大杀伤,但是二战的AP动能都比较有限,所以通常都会有少量装药来提高击穿目标后的爆破杀伤力,但装药量都会被限制在最小,通常是同口径HE的1/4。而俄国不同,他们使用的APHE装药量很大,主要是为了使同一种炮弹能同时具备爆破杀伤和穿甲能力,这同样与朱可夫的大纵深战略有关。而且后期也起到一定作用,比如JS-2的弹药基数只有28发,所以多功能炮弹能减少其选择余地,二战时破甲弹的爆破能力不强,碎甲弹又尚未实用,所以APHE是JS2的最佳选择。但是APHE在全世界也仅仅适用于俄国,因为过多的装药量会严重影响弹芯密度,其穿甲能力所打得折扣出乎意料的大,所以战后基本没人再用了。而俄国的APCR主要是根据英国援助的技术临时仿出来的,而且是低仿,过程也比较匆忙,因此性能也不高,但是还是强过了APHE。APCR的因为有硬化弹芯所以直线穿透力强于其他的AP,但是对斜面装甲最容易跳弹,所以西方在APDS普及之前一般都是APCBC和APCR配合使用。总之一句话,俄国坦克在火力方面肯定总是弱于其他列强的,其实俄国的技术一直都比较粗枝大叶,仅能在宏观方面发达,内涵方面能力较差。

瑞典测试结果:F-34在100米外对虎式正面无解,ZIS-S-53用APHE要300到350米,用APCR要700到750米。

谢尔曼在二战中使用最多的主炮为M3和M1A2,英国的火炮和炮弹一直都走在世界前列,而美国也借了英国的光,在同口径同径倍的情况下,美英火炮的动能通常都是最高,无论坦克还是战舰。M3规格是75mm/L363和385,,由法国的M1897野战炮发展而来,最初改造出来的M2径倍为L31,装在M3坦克上用于对付非装甲目标,但后来发现该炮动能很高,很适合对付装甲目标,因此被加长径倍作为谢尔曼的主炮。

这里顺便解释下为什么同口径下低速炮对步兵和建筑的杀伤力要强于高速炮,高速炮是为了对付坦克而强行提高动能的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膛压,但是膛压越高了,就需要越厚的炮弹外皮来防止炮弹炸膛,外皮变厚了,炮弹的装药量就变少了,AP还好,但HE的威力则会因此被限制住。比如英国的17磅炮,理论上发射APCBC在2000米外就能打穿虎式正面,发射APDS甚至有可能在500米打穿虎王正面,不过萤火虫的装备数量却很少,因为17磅炮膛压太高,口径又不大,因此打步兵和建筑效果不好,要知道坦克最主要的对手并不是坦克。

正因为M3膛压不是很高,又有较强的侵彻力,所以被用于大多数谢尔曼。但是该炮面对豹式正面或虎式时完全没有能力抗衡,而萤火虫有毛病太多,装备M7主炮的M10只适合快速反应,不适合突击。所以美军决定使用一门新炮。

M5AT规格为762mm/L52,动能很强,但是很重,和德军的Pak40差不多,不太容易快速部署,所以使用率不如M1 57mm/L56AT,但后者的威力又不足以对付虎式和豹式。所以美军把M5改成了M7装在了M10和M18上以便组织快速有效的防御战。

而现在就是要把M5改成车载型,装备在增大炮塔的谢尔曼上用于进攻战,最初改装的M1,径倍增加到了L57,但M1A1为了轻量化又再次变回了L52,M1A1C和M1A2也是如此。

M1A1/M1A1C/M1A2在瑞典测试的结果:发射APC击穿虎式正面需300米,发射HVAP只需1500米(和豹式的KwK42差不多)。

最后结果:M1A2>KwK40>ZIS-S-53。

西线美军1944年末开始大量配发HVAP,东线的苏军在战争后期也受英国军事援助影响而自行研发了APCR(虽然差点);而同一时期,正是德军严重缺乏APCR和APCNR的时候,也难怪41年横扫别人的帝国到44年会被别人横扫,事实证明再NB的人也不能想惹谁就惹谁。

然后是机动性

先说速度,在很多军盲眼里速度是衡量机动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的参数中常常出现“公路时速”和“越野时速”两个名词,其实这两个名词很容易让人造成误会,所谓“公路时速”并不一定是在公路上,只要路面很平整,哪怕是越野也能跑出这个速度;而“越野时速”则应该是指凹凸不平的路面或沙漠农田等柔软地面。

IV号早期型号机动性良好,实际中曾跑出过45公里以上的时速,在当时算是相当高了。不过那时的IV前甲只有30毫米,其他部位更薄,火力也很弱。随着装甲和火力的不断加强,速度也在不断下降,到H型时,纸面上最高时速为38公里,但从实际中少数能统计到的数据来看,H型从未超过35公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战争后期德军没有实行过大规模装甲突袭的原因。45年保时捷曾计划给IV换个新的发动机,按照军方的要求是:纸面极速能够恢复到至少45公里,但该计划未来得及实施。

再说T-34,T-34-76纸面上最高时速为55公里,实际当中T-34也经常在“车浪”战术中跑到50公里以上,光从速度这一点来说俄国人的坦克在那个时代确实无人能及。

谢尔曼就不太好说了,二战时期的谢尔曼,宏观上有M4到M4A4五个型号,分别使用四个不同的公司的发动机,每个型号下还有多个子型号,即使是同一公司也不会一直使用一直发动机。大多数谢尔曼速度大概都在40公里上下,一般被认为是战争结束前最终型的M4A3E8型在第四装甲师进攻从德国腹部到捷克斯洛伐克边境时曾开出接近50公里的速度,由此判断其极速应该不会超过50公里。

其实对于作战中的坦克来说,加减速、推重比和越野性能远比极速重要,因此可以说极速是机动性参数中最不重要的(对战斗来说),所以那些凭最高时速来判断机动性优劣的基本都是外行中的外行,如果他自称是专家,那肯定是国产的专家。

加减速:IV号>T-34>谢尔曼

推重比:谢尔曼>IV号>T-34

越野性:T-34>谢尔曼>IV号

在这些方面三者基本相当,所以极速最高的T-34机动最好。

首先我不是德棍,不会盲目地YY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但是客观地来说德国也确实有一些东西无人能比,只是不像德棍们想得那么多而已。比如德国的汽油发动机一直都在世界遥遥领先,整个二战时期无人能及,因此在加减速和推重比一直都领先于世界。即使到现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也只有日本一家能与之媲美。

IV号的越野性倒不是不好,但是比T-34和谢尔曼要差一些。T-34车体较宽,履带也很宽,越野性一直都是最好的。谢尔曼的M4、M4A2和M4A4使用的窄履带,但是M4A1的后期型和M4A3都拓宽了履带,而且谢尔曼虽然在三车之中重量最大,但是优秀的推重比让她在实际行动中显得最轻便,也从侧面加强其越野性。

再来是可靠性

这方面,T-34比谢尔曼稍稍强一点,而二者都能完胜IV号。

在很多人眼里,二战德国武器最大的缺陷就是可靠性不足,不过就德军内部来说,IV号的可靠性其实相当不错了,比起后来的虎式豹式不知强多少倍。IV号的可靠性主要差在传动方面,早期欧洲工业体系完善,但欧洲的设计师脑筋死板,只考虑一味地加强精密度(他们认为这样能提高联动性),完全没有考虑零件增多带来的公差。

与虎式豹式不同,IV的故障率在欧洲来说算是比较低的了。但是和谢尔曼与T-34比较还是相差甚远。

T-34以结构简易而著称,技术上比较粗枝大叶,但可靠性绝对有保障;谢尔曼与T-34相反,运用了很多先进技术,精密度也不低,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与T-34相差不多的可靠性,确实只有美国人才能办到。

最后结果:T34>谢尔曼>IV号

安全性

这方面是俄国人的软肋,俄国人设计武器几乎不考虑成员的问题,俄国坦克安全系数很低,一辆T-34被击毁后,车组成员殉爆率高达78%,一方面是既要注重增大入射角,又要限制体积,结果造成车内空间比较狭窄,不仅降低了人工机效,重要的是减少了逃生空间;另一方同样是为了节省空间,把弹药布置在驾驶舱周围,不仅限制了弹药量,而且在HE和APHE消耗未过半的时候特别容易引爆,T-34的安全性唯一比较好的地方是使用柴油引擎,被引燃的几率只有十分之一,而德国和美国都是使用汽油引擎,如果被敌人从侧面或背面攻击,引擎有三分之一的几率会被引燃,二战美军士兵都给谢尔曼起了个称呼叫“朗森打火机”,广告语为“一打就着”。

与俄国相反,美国的武器设计一向都是最人性化的,谢尔曼坦克从最初的M4开始安全性就比较高,在设计A1和A3的时候还大量从前线收集士兵关于安全性的实际经验,安全性更上一层楼,上面说过汽油引擎容易着火,设计师就根据这个特点在晚期型号的油箱的内壁装上一层皮囊,减小坦克着火后对车组成员的威胁。弹药也有专门的弹药架存放,不易被引爆,而且弹药仓有一层水套保护着,即使被引爆也会被吸收掉一部分冲击波,增加了成员逃生的机会。

IV号的安全性没什么可说的,不像俄国人那么忽视,也不像美国人那么重视,基本处于平庸的位置。

其他方面就没什么了,有人说俄国坦克空间狭窄,影响人工机效,其实这一点主要是在战后才体现出来的,二战时期的坦克呆在里面都很难受,只不过俄国比较严重而已,而且T-34操作简单,这在人工机效上抵消了舒适度的影响。

一向注重人性化的美国可能在人工机效上比较占优势,但在谢尔曼上这个优势不是很大。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个人觉得谢尔曼和T-34基本相当,而IV号比前两者稍微差一些。

美制“谢尔曼”的编号是M4它在二战中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型号有M4AI M4A2 M4A3

苏制T-34坦克在二战中共生产了约为45000辆。主要型号有T34/76 T34/85

两者的从火力 防护 机动性对比

火力

M4装备M3型75毫米L/40主炮一门,在1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85毫米装甲,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78毫米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70毫米装甲,1000米以上基本没有威力。

T-34/76装备F-34型762毫米L/41主炮一门,在1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88毫米装甲,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77毫米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68毫米装甲,1000米以上同样没有威力,而且没有准性。后期的T-34/85装备一门85毫米\56倍口径ZIS S-53式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的情况下击穿102毫米的钢板用碎甲弹时穿甲力达到110毫米。

由此可见T-34/76的火力较M4稍逊一筹,但T-34/85火力优于M4

防护

M4谢尔曼坦克正面装甲厚51毫米,有56度倾角(相当于65毫米)。侧面则是38毫米垂直装甲。炮塔正面装甲厚762毫米。

T-34/76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但是正面装甲有32度的倾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倾角一直延伸到炮塔。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

T-34/85坦克的正装甲为90毫米\倾斜35度(相当于110毫米的防护甲),侧装甲为65毫米\倾斜25度(相当于75毫米的装甲防御)后装甲为50毫米\倾斜35度(相当于70毫米的装甲防御),炮塔正装甲为110毫米\倾斜35度(相当于130毫米的垂直装甲防御),炮塔侧装甲为60毫米\倾斜15度(相当于70毫米的装甲防御)炮塔后装甲为50毫米\倾斜35度(相当于70毫米的装甲防御)。

可见T34的防护要远远超过M4

机动性

M4的最高公路/越野速度为38至42千米/时,最大公路/越野行程160千米。爬坡度为31度,过墙高度为061米,越壕宽度为23米,涉水深度为091米。

T-34/76的最高公路速度为54千米/时,最大越野速度为40千米/时,最大公路行程448千米,最大越野行程380千米。爬坡度为35度,过墙高度为073-085米,越壕宽度为25-3米,涉水深度为11-14米。

无论速度还是行程,T-34/76都超过M4。通过性方面,30-31吨的M4显然比不过26-28吨的,装有宽履带的T-34/76

二者比较T-34的机动性优于M4

两者基本相当但T34稍占上风。T34的倾斜装甲对以后的坦克设计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是坦克三大综合指数最为均衡的坦克。甚至连德国人对T34也赞口不绝,缴获后直接使用。在黑豹坦克的设计上也大量参考了T34的外形。苏式坦克后来一直延续了T34的结构特,到后来的T44 T-55 T62等等

在二战时期,苏联的KV系列和IS系列坦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军事思想和战略考虑。

KV系列坦克最早在苏芬战争中投入使用,其主要特点在于其装甲防护较好,但火力方面存在不足。以KV1为例,它采用了75mm的前装甲,这在当时是相当坚固的,但它的主炮仅是一门57mm火炮,这在面对德军的新型坦克,如虎式和豹式坦克时,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KV系列坦克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在各种战斗条件下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可靠性。例如,KV2坦克大量装配了152mm口径滑膛炮,这在当时的游戏中被称为“神教”。甚至有过一辆KV2为了守桥堵住了德军一个师的佳话。

相比之下,IS系列坦克则是在二战后期投入实战的。这个系列的坦克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火力,但与KV系列相比,其装甲防护稍显不足。例如,IS1坦克初期装备了85mm火炮,这在面对德军新型坦克时,火力仍然显得不足。然而,到了IS2,装备了122mm火炮后,火力得到了显著提升。IS3是IS系列的巅峰之作,其综合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KV系列和IS系列坦克各有其优缺点。KV系列坦克装甲防护优秀,但火力略显不足;而IS系列坦克则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火力,但装甲防护稍逊一筹。在实战中,IS系列坦克可能更受欢迎,因为它们的机动性和火力更适合于二战后期的战斗环境。

各国陆军主战坦克的发展与现状?

  坦克自20世纪初问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近代战争史上,它们作为各国陆军中最重要的作战兵器,始终主宰着地面战场,也是衡量各国军队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