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亲府汉佐领兼管是什么意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肃亲府汉佐领兼管是什么意识,第1张

佐领 清官名。牛录章京的汉译。又牛录的汉译亦作佐领。前者为官名,后者为编制单位名称。早期满旗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10人选1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箭主之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300人为1牛录,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牛录额真1人管理,始正式成为官名。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牛录章京,入关後,改为汉称佐领,正四品。驻京师者置於参领之下;驻防,则置于协领之下。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牛录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後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清代各所辖壮丁数在各个时期不同。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200人;唐熙时百三四十人;嘉庆时,则以150人为率。

个人的大胆揣测:‘措火牛录西哈拉’是蒙古族一部落名称,但无从求证。。。

辽宁蒙古族风采

前 言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辽宁省内的蒙古族人口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现有67万人口。

明末清初,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的一部分,自蒙古草原逐步南下,最后定居于辽宁。清王朝定鼎北京后,一些八旗蒙古兵丁、巴尔虎蒙古兵丁和他们的眷属因防务派往辽宁。上述蒙古各部、八旗蒙古、巴尔虎蒙古的后裔构成了辽宁蒙古族的主要部分。辽宁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朝阳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北票县,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

清代,辽宁境内蒙古族的阶级等级分明。统治阶级是蒙古封建王公贵族,被统治阶级分为平民阶层、属下阶层和奴隶(家奴)阶层。满族统治者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统治蒙古族人民。对蒙古族地区的汉族,设置厅、县机构进行统治。属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属哲里本盟的科尔沁左翼前、后旗,以及清皇家的“苏鲁克”牧场(即养息牧“三陵”牧场),均在辽宁境内。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创造了大量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音乐舞蹈优美动人,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同时,培育和造就了尹湛纳希、恩格特古斯、罗卜桑却丹等一代名人,由于信仰喇嘛教,寺庙林立,因而与建立寺庙相关的雕塑、绘画、石刻等艺术有过辉煌的成果。在医药事业方面,辽宁的蒙医蒙药独具特点,饮誉中外。在传统体育活动中,赛马、摔跤、射箭等项目代代相传,尤其那达慕大会不仅是对丰年的祝贺,更是蒙古族人民健身娱乐的大展示和相互交往的盛会。在风俗习惯方面,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个别风俗习惯,但仍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完全获得了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政治上,由于中国***的民族团结、平等政策的贯彻落实,辽宁蒙古族地区建立了两个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23个蒙古族乡、镇和联合乡镇。同时,享有对国家大事的参政议政权利。在经济上,辽宁蒙古族一改旧社会的落后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的地方接近小康水平。在文化上,辽宁蒙古族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整理和挖掘了大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的辽宁蒙古族部分,并有新的文化艺术创作。蒙古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蒙古剧、蒙文书报出版等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形成了体系,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辽宁蒙古族的精神生活不断充实,民族素质不断提高。

民族来源

辽宁省蒙古族来源于多个蒙古部落。明代前期,有兀良哈部(即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蒙古人)。明末清初,喀喇沁部蒙古人、土默特都(含蒙郭勒津部)蒙古人、科尔沁部蒙古人先后游牧、驻牧辽宁境内。清前期,一些察哈尔部蒙古人、巴尔虎部蒙古人,八旗蒙古人进入并定居。这些蒙古人的后裔,主要分布、聚居在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及昌图、康平、法库等县。

(一)、族称来源

蒙古族在尚未形成、统一使用“蒙古”一名之前,其先人与中国古代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等就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隋唐时期的蒙兀(蒙瓦)室韦是蒙古族的先世。蒙兀室韦只是蒙古语族诸部中一个部的名称,为“室韦”二十余部之一。“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音译。蒙兀室韦游牧于望建河(额尔古纳河)南岸,后逐渐西迁至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的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i2世纪末、i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领的蒙古部落统一了漠南、漠北的草原诸部。一个具有语言、地域、文化共同性以及、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新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即蒙古民族形成了。“蒙古”一名,由一个部落名称演变为民族名称。

(二)部族来源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宋嘉定五年(1212年)前后,蒙古汗国势力逐渐扩展到辽西一带。此后及整个元代的150余年间,蒙古人从大漠南北向南迁徙,以军屯、民屯、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等形式,定居或活动在辽宁各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亡,蒙古封建统治者势力退回草原,史称北元。居住或活动于辽宁地区的蒙古人便以遗留民、内附民、三卫民等形式继续生活下来。明末清初,喀喇沁蒙古部、土默特蒙古部、蒙郭勒津蒙古部自蒙古草原南下,游牧、驻牧,最后定居于辽宁。清王朝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卓索图盟五旗,(即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和土默特左、右翼二旗)以及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前旗、后旗,清皇家的“苏鲁克”牧场(即养息牧牧场),均在辽宁省境内。辽宁省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郭勒津、科尔沁、察哈尔和巴尔虎等蒙古部人的后裔。

1、兀良哈部 兀良哈蒙古人,元代写作“乌梁海部”。元末明初自贝加尔湖地区向大兴安岭以东到嫩江流域移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嫩江流域、洮儿河南北以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兀良哈蒙古人生活的地方,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

明永乐末年,三卫蒙古人不断南移。正统年间,已进到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成化年间,兀良哈三卫的分布已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日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日泰宁,自黄泥洼愈沈阳、铁岭至开原,日福余"(《明史·兀良哈三卫传》)。

兀良哈三卫蒙古南迁以后,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东部蒙古封建主科尔沁部首领魁猛可(又写作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从斡难河故地,东迁到嫩江流域。因与留居于呼伦贝尔的科尔沁以自别,号“嫩(脑温)科尔沁"。另一东部蒙古封建主(内喀尔喀五部祖先)库登汗虎喇哈赤(又写作和尔朔齐·哈萨尔)率10万众从宣府塞外东迁到辽河流域。其后,嫩江科尔沁部也向南扩张。此东迁二部占据之地正是兀良哈三卫蒙古故地。

16世纪末(约明万历年间),兀良哈之福余卫为嫩江科尔沁魁猛可所兼并。兀良哈之泰宁卫为内喀尔喀五部之始祖库登汗虎喇哈赤所兼并。兀良哈之朵颜卫则被其西邻喀喇沁部所兼并。

2、喀喇沁部喀喇沁,蒙古旧部。《蒙古秘史》、《史集》、《元史》等书,对蒙古汗国、元王朝时喀喇沁的历史均有记载。

15世纪中叶的明代,驻牧于河套西部地区的喀喇沁部,兵力最强。在其首领孛来的统领下,曾西攻瓦刺,东挟兀良哈三卫。

达延汗(约1474—1517年)统一全蒙古时期,孛来领主曾经统属的哈刺慎(喀喇沁)鄂托克之地,成为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永谢布万户的组成部分。《蒙古源流》一书记载。达延汗死后,其孙“巴雅思哈刺(勒)占据永谢布之七鄂托克喀喇沁而居”,且以喀喇沁为部名。后来,永谢布人逐渐为喀喇沁人所融合,以致永谢布之名在历史上不复存在。是时,喀喇沁部的游牧地在张家口以北一带。

16世纪中叶,察哈尔部受阿拉坦汗胁迫,“惧为所并",东迁于辽东边外游牧,巴雅思哈勒统辖的喀喇沁部遂占据其原驻牧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以后,喀喇沁部的游牧地,巳在宣府(河北宣化)、张家口东北,至独石口外、开平(内蒙多伦西北)一带,且成为兀良哈三卫之朵颜卫的西邻。此后,朵颜卫逐渐为喀喇沁部所融合,兀良哈蒙古人成了喀喇沁部的重要成员。

喀喇沁部占据朵颜卫蒙古人的地面,将朵颜卫蒙古人融合于喀喇沁部的历史过程,便是《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蒙古游牧记》所记载的喀喇沁部;元臣扎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者勒蔑),姓乌梁罕(兀良哈)氏,佐太祖(成吉思汗)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花当、观童),有众6000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日喀喇沁。这是新的喀喇沁部——喀喇沁蒙古人与兀良哈蒙古人的融合体。喀喇沁部的首领青把都(巴雅思哈勒之子)死后,其六子六孙丧失了控制朵颜的权势。最后,兀良哈蒙古人苏布地(又写作速不的、苏不的、速不得)成了喀喇沁部的首领。

苏布地统辖的喀喇沁部,在明末受察哈尔林丹汗“伤残骨肉”、“被其欺凌”,天聪二年(1628年)与后金议和结盟。天聪三年(1629年)归服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喀喇沁部被分为左右两翼旗,以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和通五世孙)掌喀喇沁右翼旗,以色梭(和通之四世孙)掌喀喇沁左翼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封格嚼尔为扎萨克,掌新置喀喇沁中旗。

清代,喀喇沁部的驻牧地范围,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喀喇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界土默特及敖汉,西界察哈尔正兰旗牧场,南界盛京边墙,北界翁牛特”。凌源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昌县、建平县南部、锦州市所属西部与朝阳市接界的各个县的部分地区,都曾经是喀喇沁部蒙古人驻牧的地方。他们的后裔便构成了辽宁省蒙古族的重要成员。

3、土默特部 土默特,蒙古旧部。明代,土默特部成了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明代史籍写作“满官嗔万户一),游牧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方。达延汗逝世后,土默特万户驻牧的地方,为其诸孙占据。其一孙阿拉坦汗(明史写作俺答)占据了12土默特,即后来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其另一孙拉布克台吉占据了土默特之乌古新,即后来的东土默特前身。

明嘉靖年间,东土默特蒙古人已经游牧在长城边外,明隆庆时的佚名作者在其《译语》一书中,记叙他在嘉靖甲辰年(1544年)随明元戌袭虏(明代对蒙古人的诬词)所见,写到:“日呵刺慎(喀喇沁)、日莽观慎(满官嗔,即土默特),兵各二三万,常在宣府边外驻牧,云是分(份)地也”。说明东土默特与喀喇沁部共驻牧于宣府边外了。

察哈尔林丹汗时期,土默特部、喀喇沁部均为林丹汗控制。林丹汗尽夺明廷给各部的“尝额”(补助金),且控制各部对明廷的边贸。于是,土默特(东土默特二旗的前身)部封建主噶尔图(元太祖十八世孙)、莽古尔岱(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十一世孙),为了“以避察哈尔(林丹汗)侵,由归化城移居土默特’’(《蒙古游牧记》之土默特右翼条)。土默特,正是原兀良哈三卫之自锦、义,历广宁(北镇)至辽河日泰宁挣卫蒙古人所驻牧的地方。 .

清代,移居“土默特”地方的土默特部,其驻牧范围和概况,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土默特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有十里。东界阳什穆(养息牧,在辽宁省彰武县)牧场,西界喀喇沁,南界盛京边墙(柳条边),北界喀尔喀左翼及敖汉。土默特分左右翼,异姓同牧。主左翼者为元臣济拉玛(者勒蔑)裔。自济拉玛十三世传,至善巴,与喀喇沁为近族。主右翼者为元太祖裔。自元太祖十九世传,至鄂木布楚琥尔,生子固穆,与归化城土默特为近族”。上述土默特左右翼的出现,是土默特封建主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各率众来归” 皇太极后形成的。这个驻牧地,包括了辽宁省内朝阳县、北票县和阜新市市区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全境。在这个范围内的土默特部蒙古人的后裔,构成了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

4、蒙郭勒津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的先人,主体是“蒙郭勒津”部蒙古人。蒙郭勒津,《元朝秘史》(《蒙古秘史》)写作“忙豁勒真”,明代称“满冠正” 、“满官嗔” 、“猛古振” 、“莽观镇”等。清代又有“蒙古尔济”、“蒙古贞”等译名。

明代的“满官嗔”(蒙郭勒津的异译),常与土默特通用,或作为土默特的代称。满官嗔与土默特部共牧或说是土默特部的一部分,因满官嗔的首领火筛(《蒙古源流》作科赛·塔布囊,或浩赛塔布囊)名声大、威望高,所以明代人只知满官嗔不知土默特,一个时期便以满官嗔之名称整个土默特部。

达延汗时,火筛所统属的蒙郭勒津被分封给其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我折黄台吉)。阿拉坦汗(俺答汗)时,该部成为土默特之属部。阿拉坦汗之辛爱黄台吉率土默特之一部分在明嘉靖年问驻牧在宣府边外,蒙郭勒津与之共牧。这种局面一直到辛爱黄台吉之孙鄂木布楚琥尔时期(《蒙古游牧记》称是噶尔图时)。

察哈尔林丹汗时,设主帐于广宁以北之地。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林丹汗西攻驻牧宣府边外的喀喇沁部和与之共牧的含蒙郭勒津的土默特部。翌年(1629年),喀喇沁部和与之共牧的土默特归附后金。蒙郭勒津跟随当时土默特部首领鄂木尔楚琥尔,于公元17世纪20年代,向东迁移到今朝阳、阜新地区定居。居于朝阳地区者,乃是鄂木布楚琥尔所率领的土默特部落之一部,居于阜新地区者,乃是跟随土默特部来的蒙郭勒津部,称土默特。

16世纪末,兀良哈人元臣济拉玛后裔莽古岱(又作莽古尔代)从喀喇沁徙居东土默特,成为东土默特的主人。当蒙郭勒津人迁到东土默特后,便投靠了兀良哈部。天聪三年(1629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率众归清。天聪九年(1635年)封札萨克,编为土默特左翼旗。土默特左翼旗管辖蒙郭勒津部所在地,即阜新地区(不含彰武县)。

5、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的始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四世孙魁猛可·塔斯哈拉,于明嘉靖中期自故地斡难河东迁到嫩江流域,占据了兀良哈三卫原福余卫蒙古人分布之地。留居于呼伦贝尔的科尔沁号“阿鲁”(北)科尔沁,东迁嫩江的科尔沁,号“脑温”(嫩)科尔沁。

至16世纪末,嫩江科尔沁部向南扩展兼并了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其地约在今辽宁彰武东部及康平、昌图一带。后金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南端巳占据了辽河中游一带。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部先后编为十旗。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右翼前、中、后三旗,郭尔罗斯前、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其中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人的后裔,为辽宁省昌图、康平二县的蒙古族人。科尔沁左翼前旗蒙古人的后裔,为辽宁省法库县北部、彰武县东北部蒙古人的主体部分。

6、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元室后裔。明嘉靖中,徙牧辽东边外。蒙古语“察哈尔"为“白”之意。察哈尔林丹汗时,势力大增,其统治中心的主帐,设在广宁以北一带,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兵败死于赴青海途中。其子孔果尔额哲率部归降后金,被封为亲王,安置于义州(义县)边外。

顺治初年,清王朝在辽宁省彰武县境内,建一处苏鲁克(养息牧)牧场。顺治四年(1647年),从察哈尔八旗征调了蒙古16个家族.32户,共236人移牧“苏鲁克” 。他们的后裔是彰武县蒙古族人的一部分。

7、八旗蒙古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满汉八旗兵丁及其家属一起到盛京(沈阳)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风城、岫岩等县。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岫岩县的大姓有鄂、包、秦、卜、马等。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凤城县的有鄂、陈、康、苏、戴、卜、白、常、巴、谢、韩、何、吴、石、艾、张、王、李、马等姓。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新宾县的有关、宋、张、自、王、石等姓。此外,大连市金州区亦有八旗蒙古人的后裔白姓。

8、巴尔虎部 巴尔虎部,属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在张家口外游牧。巴尔虎部,元代称“巴尔忽惕部”,他们最早居住在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部分巴尔虎蒙古人已南迁到内外蒙古交界处,属于外蒙喀尔喀各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击溃了喀尔喀三部,巴尔虎蒙古也随喀尔喀蒙古南下附清,被清廷安置在张家口外驻牧。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对巴尔虎人重新编旗。当年九月,盛京地区拨来巴尔虎人5000余口,其中壮丁1273名,编为10佐领。驻盛京3佐领,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等7城各l佐领。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寇姓、石姓、白姓等蒙古人,凤城满族自治县马姓(马卡氏)、谢姓(谢京氏)、陶(陶国浑氏)、何(何西勒氏)、吴、敖(皆吴西勒氏)、穆(穆奇德氏)、包(包尔机根氏,即博尔济吉特氏)、梅(梅林其德氏)、沙(沙土鲁氏)等姓氏的蒙古人,瓦房店驼山乡康、寇、赫、韩、卜五姓,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乡车姓,庄河市寇、白姓,铁岭市开原县金沟子乡巴尔虎营子的蒙古人。他们都是清代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辽阳、熊岳仍有一些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

9、喀尔喀部 喀尔喀部,曾驻牧在辽河流域的五鄂托克喀尔喀,又称内喀尔喀五部。此喀尔喀五部的始祖是虎刺哈赤(又作和尔朔齐·哈萨尔·阿尔楚博罗特)。虎刺哈赤死后,其五予将喀尔喀分割统辖,形成了扎鲁特、巴林、翁青刺特、巴岳特、乌齐埒特等内喀尔喀五部。

喀尔喀五部中的巴岳特、扎鲁特和翁吉刺特曾在明代辽东都司所辖的沈阳、铁岭和开原边外一带驻牧,与辽宁省北部界内的一些地方有过关系,这三部蒙古人后裔的一些人还在辽宁境内生活。

10、元代蒙古族后裔 庄河县蓉花山乡《都氏族谱》记载:“都氏皇元宗室一。据明代所修《宁海州志》和山东牟平发现的元代碑文记载,都姓是元初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后裔。元明之际居于山东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从清初开始,部分都姓为谋生迁到大连地区庄河、金州区、瓦房店、普兰店,至1985年共计有都氏蒙古族5000人。

11、撒哈拉氏蒙古人后裔 撒哈拉氏,汉文为许姓。原籍由蒙古新疆省天山北路撒哈拉地方发源。撒哈拉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撒哈拉氏部民兄弟四人,明末清初,随太祖、太宗征克四夷,殁于王事者三人……顺治五年定鼎以后,分旗注册,仅存之始祖慧公,纳入盛京内务府正黄旗吗尔达佐领代管,遂驻防辽阳。顺治八年,退居农业,在辽阳东南鸡鸣寺开荒刨垦红领地……

辽宁省的辽阳市、鞍山市、大连市、锦州市、沈阳市、阜新市、抚顺市、本溪市、海城、锦西、盖县等地方都有许姓蒙古人。

12、一些汉族人融合到蒙古族中 其一,清代华北地区(关内)的汉族农民因天灾人祸,到蒙古地区谋生,垦荒农耕。据《朝阳县志》载:他们到蒙古地区后,“依蒙旗、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久而久之便融合到蒙古族中。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就有这样一些蒙古族的后裔。《蒙古风俗鉴》载,“汉人从事农业后加入蒙古族的”,在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等地都不少。

清代,皇室公主下嫁蒙古王公,陪嫁的汉族奴仆、匠人及为蒙古王公守陵的汉族人,随着岁月的推移,仆依主也融于蒙古族中。法库县四家子乡蒙古族李姓,昌图县东嘎乡、四家子乡的金、王、李、赵、贾、孟、何、高八大姓,俗称“八姓蒙古”。就是清雍正年间随端柔公主下嫁,从河北滦县迁来。他们的先人是蒙古王公的奴仆、匠人,其后裔渐渐成了蒙古族的成员。

可能是京城内务府正白旗伯良佐领(一种类似贝勒的爵位称呼)的门下一类人的统称吧,具体请参考下列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就是皇帝家的管家,一般有宗亲做在清代是2品。内务府大丞主要管理的是清朝皇室的财政收支 内务府总管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只是一个日常的行政总管

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 )所属包衣组成。它的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内部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统称七司三院。此外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三旗参领处、掌关防处、三旗庄头处、御茶膳房、升平署、御药房、养心殿造办处、武英殿修书处、咸安宫官学等三十多个附属机构

  父亲:

  圣祖 仁皇帝 康熙(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即位,在位年数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

  母亲:

  庶妃 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与玄烨之十三女、十五女同母。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就章佳氏为康熙生儿育女的数量和时间看,她还是挺得宠的。可是在胤祥14岁的时候去世。

  关于章佳氏,为满人,并非二月河笔下的蒙古公主。三十一年喀尔喀部落来降的不是公主,而是六公主额驸策棱及其祖母、弟弟。并没有所谓的喀尔喀公主之说,总不能是策棱的祖母罢。

  胤祥胞妹:

  十三格格和硕温恪公主(1687年~1709年)和十五格格和硕敦恪公主(1691年~1709年)。十三格格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受封和硕温恪公主,下嫁仓津。康熙四十八年(1709)乙丑六月因难产去世。十五格格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受封和硕敦恪公主,下嫁多尔济。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归宁,十二月初三日申时逝世。

  胤祥的福晋:

  胤祥一辈子有多少妻妾不得而知,但做亲王以后,封诰命的有嫡福晋一个,侧福晋三个,庶福晋两个。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侧福晋富察氏,佐领僧格之女;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格格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格格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

  可是从他和嫡福晋生儿育女的数量来看,他和嫡福晋兆佳氏的感情非常非常好,已经到了专宠她一人的地步。他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的孩子,不论男女,不论有没有成人,从康熙四十六年到到雍正三年,除去孝期三年,14年当中,兆佳氏共生子女7人 。

  子嗣:有子9人,有封爵者5人,即长子弘昌封贝子后晋贝勒。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为侧福晋瓜尔佳氏阿哈占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精奇哩氏萨克慎;郡主乾隆四十一年壬午正月初五日午时卒,年七十四岁。

  第一子已革贝勒弘昌,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生,母为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四月二十一日戌时卒,年六十六岁。嫡妻纳喇氏,骑都尉色尔敏之女;继妻博尔济吉特氏,步军统译阿齐图之女;妾宋氏,三格之女;妾孙氏,桑格之女;妾李氏,李住之女。五子:长子永宣(出继),次子未有名,三子永昆,四子三等侍卫永崇,五子永良。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申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嫁伊尔根觉罗氏福僧格;郡主雍正四年丙午三月三日寅时卒,年二十岁。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时生,母庶福晋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时卒,年二岁。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酉时生,母为侧福晋富察氏僧格之女;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二岁。

  第三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暾,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丑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时卒,年十九岁。嫡夫人富察氏,佐领福庆之女。三子:长子(承继子)永宣,次子(承继子)多罗贝勒永喜,三子(承继子)革退二等侍卫永蔓。

  第四子多罗宁良郡王弘晈(jiǎo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丑时薨,年五十二岁。嫡福晋西林觉罗氏,中书卓林泰之女;继福晋纳喇氏,大学士查郎阿之女;妾定氏,保住之女。二子:长子多罗贝勒永喜(出继),次子追封和硕怡亲王永福。

  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与第二女同母;雍正初,抚养宫中。七年己酉,年十六。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锦氏多尔济塞布腾,封今位号。九年辛亥十月初三日戌刻卒,年十八岁,额附雍正十三年乙卯二月卒。

  第五子弘[日兄],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正月初五日申时卒,年七岁。

  第六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昑(qǐn),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时生,母为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一日未时卒,年十四岁。

  第七子和硕怡亲王弘晓,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四月十五日未时薨,年五十七岁。嫡福晋李佳氏,三等伯赫格之女;继福晋佟佳氏,都统长盛之女;侧福晋金氏,领侍卫内大臣常明之女;侧福晋石氏,石中玉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克星额之女;妾徐氏,典卫徐国秀之女;妾祥氏,九达色之女;妾马氏,马图赫之女;妾巴雅拉氏,笔帖式才保之女。九子:长子镇国将军永杭,次子和硕怡恭亲王永琅,三子未有名,四子永蔓,五子未有名,六子未有名,七子未有名,八子辅国将军永迈,九子永和。

  第八子绶恩,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七月十一月寅时卒,年三岁。

  第九子阿穆瑚琅,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申时生,母为庶福晋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十五日午时卒,年二岁。

[完颜]

拼音---Wanyan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 完颜伟, 完颜仲元, 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

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马佳]

拼音---Majia

郡望---满洲

名人---马佳图海, 马佳升寅

文献---马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佟佳]

拼音---To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佟佳扈尔汉, 佟佳隆科多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富察]

拼音---Fucha

郡望---满洲

名人---富察额色黑, 富察额师泰, 富察托庸

文献---沙济富察氏族谱, 沙济富察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氏。

[费莫]

拼音---Feimo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 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纳喇]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 纳喇穆占, 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乌雅]

拼音---Wuya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 乌雅福崧, 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碧鲁]

拼音---Bilu

郡望---满洲

名人---碧鲁赛碧图, 碧鲁鄂辉

文献---碧鲁氏通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图门]

拼音---Tumen

郡望---满洲

名人---图门青□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乌喇,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图们。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他塔喇]

拼音---Tatala

郡望---满洲

名人---他塔喇博尔康, 他塔喇谭拜, 他塔喇裕泰, 他塔喇阔普通武

文献---他塔喇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唐氏。

[钮祜禄]

拼音---Niuhulu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 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 赫舍里定寿, 赫舍里赛冲阿, 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索绰络]

拼音---Sochuolo

郡望---满洲

名人---索绰络德保, 索绰络景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舒穆禄]

拼音---Shumulu

郡望---满洲

名人---舒穆禄塔瞻, 舒穆禄谭泰, 舒穆禄赫寿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舒、徐、米、宿、郑等氏。

[库雅喇]

拼音---Kuyala

郡望---满洲

名人---库雅喇克彻尼, 库雅喇科齐, 库雅喇启秀

文献---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胡氏。

[喜塔腊]

拼音---ala

郡望---满洲

名人---喜塔腊穆和伦, 喜塔腊裕泰, 喜塔腊裕德

文献---喜塔腊氏谱书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图、祝、赵、文、齐等氏。

萨克达

拼音---Sakod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克达察哈泰, 萨克达穆通哈

文献---满洲三甲拉佐领下萨克达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李、麻、骆、仓等氏。

萨嘛喇

拼音---Samal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嘛喇庆山

文献---萨嘛喇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亦作萨玛喇或萨嘛拉,后改汉姓为蔡氏。

爱新觉罗

拼音---Aishi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 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叶赫那拉

拼音---Yehonala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拉铭安, 叶赫那拉瑞麟

文献---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 叶赫那拉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慈禧太后即为此姓名人。

叶赫那兰

拼音---Yehonalan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兰常钧

文献---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疑与叶赫那拉同属一姓。

讷殷富察

拼音---Nayinfuchai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讷殷富察氏谱传, 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额尔德特

拼音---Erdete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额尔德特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觉罗

拼音---Year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依尔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根觉罗

拼音---Yearge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 依尔根觉罗穆精阿, 依尔根觉罗鹤年

文献---依尔根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伊、佟等氏。

[那拉]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那拉舒兰, 那拉德福, 那拉盛安

文献---那拉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吉林伊通河一带,以地为氏,即纳兰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章佳]

拼音---Cha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章佳富勒浑, 章佳珠隆阿

文献---章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亦作章嘉。

[乌孙]

拼音---Wusen

郡望---河西郡

名人---乌孙讹论

文献---缺

历史---金国女真族姓,金有乌孙讹论者,善于骑射,曾为石垒节度使。据姓氏考略载:金姓,望出河西。河西郡设于战国时代之魏国,其境约在今日山西、陕西一带。

肃亲府汉佐领兼管是什么意识

佐领 清官名。牛录章京的汉译。又牛录的汉译亦作佐领。前者为官名,后者为编制单位名称。早期满旗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