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兵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荡兵》的翻译
出处:《吕氏春秋·孟秋纪》
词目:荡兵;(荡:指的是“动”)
拼音:dàngbīng
原文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惧。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有废止战争的。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它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大凡战争,靠的是威势;而威势是力量的体现。具有威势和力量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从天那里秉承下来的,不是人力所能造成的。勇武的人不能使它改变,机巧的人不能使它移易。
2 急求《吕氏春秋 荡兵》的翻译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 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於天也 ,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者久矣, 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 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 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 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於君,君之立也出於长,长 之立也出於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 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 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於家, 刑罚不可偃於国,诛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 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 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 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 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 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者不肖相与同 ,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 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侈斗,兵也;三 军攻战,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 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故 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 ,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 之射於深 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 於暴君乎?
3 文言文阅读答案《龙城飞将》原文: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4 文言文纸上谈兵阅读答案《曹刿论战》《纸上谈兵》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短文,完成第11——第14题。(15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公将鼓之。 ( ) ②既克,公问其故。 ( )
④秦悉坑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3分)
成语:_______ (1分)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该题考的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4分)
(1)击鼓(进军) (2)已经 (3) 埋
20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2分)
21该题考的是成语。(3分)参考答案: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2分)(没有比喻义,只给1分)
2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3分) 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各2分)
5 纸上谈兵的文言文全文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12),佯败走,而绝(13)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
(选自《史记》)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易置:撤换。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3)绝:截断。
(14)坑(kēng):活埋。
译文
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6 高崇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旧唐书·高崇文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高崇文,其先渤海人。
崇文生幽州,朴厚寡言,少从平卢军。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
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韩全义入觐,崇文掌行营节度留务,迁兼御史中丞。
十四年,为长武城使,积粟练兵,军声大振。永贞元年冬,刘辟阻兵,朝议讨伐,宰臣杜黄裳以为独任崇文,可以成功。
元和元年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统左右神策、奉天麟游诸镇兵以讨辟。时宿将专征者甚众,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大惊。
崇文在长武城,练卒五千,常若寇至。及是,中使至长武,卯时宣命,而辰时出师五千,器用无阙者。
军至兴元,军中有折逆旅之匕箸,斩之以徇。西从阆中入,遂却剑门之师,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遁归。
屯军梓州,因拜崇文为东川节度使。先是,刘辟攻陷东川,擒节度使李康;及崇文克梓州,乃归康求雪己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遂斩之。
城以成都北一百五十里有鹿头山,扼两川之要,辟筑城以守,又连八栅,张掎角之势以拒王师。是日,破贼二万于鹿头城下,大雨如注,不克登,乃止。
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遂据堆下瞰鹿头城,城中人物可数。凡八大战皆大捷,贼摇心矣。
八月,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到行营愆一日。惧诛,乃深入以自赎,故军于鹿头西大河之口,以断贼粮道,贼大骇。
是日,贼绵江栅将李文悦以三千人归顺,寻而鹿头将仇良辅举城降者众二万。辟之男方叔、子婿苏强,先监良辅军,是日械系送京师,降卒投戈面缚者弥十数里,遂长驱而直指成都。
德阳等县城皆镇以重兵,莫不望旗率服,师无留行。辟大惧,以亲兵及逆党卢文若赍重宝西走吐蕃。
吐蕃素受其赂,且将启之。崇文遣高霞寓、郦定进倍道追之,至羊灌田及焉。
辟自投岷江,擒于涌湍之中。西蜀平,乃槛辟送京师伏法。
文若赴水死。王师入成都,介士屯于大逵,军令严肃,珍宝山积,市井不移,无秋毫之犯。
衣冠先是,贼将邢泚以兵二万为鹿头之援,既降又贰,斩之以徇。衣冠陷逆者,皆匍匐衙门请命,崇文条奏全活之。
制授崇文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管内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改封南平郡王,食实封三百户,诏刻石纪功于鹿头山下。
崇文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牍谘禀之繁,且以优富之地,无所陈力,乞居塞上以扞边戍,恳疏累上。二年冬,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仍充京西都统。
恃其功而侈心大作,帑藏之富,百工之巧,举而自随,蜀都一罄。以不习朝仪,惮于入觐,优诏令便道之镇。
居三年,大修戎备。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三日,赠司徒,谥曰威武,配享宪宗庙庭。
译文高崇文,他的祖先是渤海人。高崇文生于幽州,他淳朴宽厚少话语,年轻时参加过平卢军。
贞元中,跟随韩全义安定长武城,治军很有声望。贞元五年的夏天,三万吐蕃军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披甲的士兵救援宁州,与吐蕃军在佛堂原大战,大败了吐蕃军,使敌方死者超过一半。
韩全义到朝廷去朝见皇帝,崇文便主管行营节度的政务,而后又被任命兼任御史中丞。贞元十四年,崇文担任长武城的使者,囤积粮食勤加练兵,使得军队的名声大大地提高。
永贞元年的冬天,刘辟仗恃着军队造反,朝堂讨论去讨伐他,宰相杜黄裳认为只需任命高崇文去做这件事,便能够办好。元和元年的春天,授给高崇文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兼任御使大夫,又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任主管左右神策,遵奉天子的命令去游说各镇的军队来讨伐刘辟。
当时经验丰富的专门征讨叛军的将领很多,他们人人都说自己应当被选上,等到皇帝的文稿出来都大大地惊讶了。高崇文在长武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平常便严阵以待好像敌人要到了一般。
等到这时,宦官使臣到了长武,卯时宣布命令,高崇文辰时就能率五千军队出发,兵器用品都不缺少。军队到了兴元,军中有损失旅舍食物的行为,高崇文把这些人杀了来巡行示众。
高崇文率军走西边从阆中进入,成功击退剑门的敌军,解了对梓潼的包围,犯上作乱的贼人将领邢泚逃了回去。高崇文把军队驻扎在梓州,朝廷于是授予他官职东川节度使。
在此以前,刘辟攻陷东川,捉住了节度使李康;等到崇文攻克了梓州,于是李辟让李康返回请求能够洗刷自己已犯下的罪过,崇文因为李康使军队打了败仗让东川失守,于是斩杀了他。成都北面一百五十里处有一座鹿头山,据守着两川重要的地方,刘辟修筑城墙来防守,又连接了八座营寨,陈列出互相支援的形势来抵御朝廷的军队。
这一天,高崇文在鹿头城下打败了两万犯上作乱的贼人,雨下得很大,像往下灌一样,没能够成功进入鹿头城,于是中止了进攻。第二天,又在堆打败了千万的敌军取得胜利。
堆在鹿头城的东面,高崇文派遣骁勇的将领高霞寓亲自击鼓,士兵们攀援而上,箭石如雨一般落下;崇文又命令敢死之士连续攀登,终于夺下了堆,烧毁了他们的营寨,营寨中。
1 文言文《荡兵》的翻译
出处:《吕氏春秋·孟秋纪》
词目:荡兵;(荡:指的是“动”)
拼音:dàngbīng
原文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惧。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有废止战争的。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它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大凡战争,靠的是威势;而威势是力量的体现。具有威势和力量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从天那里秉承下来的,不是人力所能造成的。勇武的人不能使它改变,机巧的人不能使它移易。
2 急求《吕氏春秋 荡兵》的翻译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 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
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於天也 ,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兵所自来者久矣, 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 胜者用事。
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 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
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 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於君,君之立也出於长,长 之立也出於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 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 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於家, 刑罚不可偃於国,诛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
故古之圣王 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 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 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
夫兵不可偃也,譬 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 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者不肖相与同 ,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 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侈斗,兵也;三 军攻战,兵也。
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 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故 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 ,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 之射於深 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
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 於暴君乎?。
3 文言文兵久无功,不杀,无以立威大军久攻无功效,如不开杀戒,就不能立军威。
宋太祖皇帝未登位时,虽然屡次凭借善于用兵而立大功,天性不喜欢杀人。所以接受命令以来,在将要攻取江南的时候,告诫曹秦王、潘郑王说:“江南本没有罪过,只是因为我想要统一天下,不能容忍他们,你们到了那里,慎重行事不要随意杀人。”曹、潘大军兵临城下,久攻不下,就起草奏章说:“大军久攻无功效,如不开杀戒,就不能立军威。”太祖阅览了奏章后感到震惊,就马上批回他们的奏章,说:“我宁肯不能得到江南,也不能总是杀人。”等到太祖的批复诏书到达时,城池已经被攻破。宋太祖皇帝下发契文查问攻城杀人的事情,就是批复奏章的日子 , 他后来坐车子到太原,也曾对军队警示说:“我如今攻取河东,发誓不杀一个人。”多么了不起啊,仁义之心!自古以来顺应天命统一四海的君王,都不曾有这种(不杀人)的话。
4 文言文《吴起》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5 文言文全文翻译译文
秦始皇派王翦(战国名将,曾为秦始皇平赵、燕、蓟等地)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出征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
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
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汉高祖三年,萧何镇守关中,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这期间,汉王屡次派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宰相萧何。鲍生于是对萧何说:“在战场上备尝野战之苦的君主,会屡次派使者慰劳属臣,是因为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为今之计,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子弟兵,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一起并肩作战,这么一来,君主才能消除心中疑虑,信任丞相。”
萧何采纳鲍生的建议,从此汉王对萧何非常满意。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淮阴侯被杀,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为相国的护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陈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降为平民)向萧何表示哀悼之意:“相国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啦!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建立任何战功,却赐相国封邑和护卫兵,这主要是因淮阴侯刚谋反被平,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派护卫兵保卫相国,并非宠爱相国,而是有怀疑相国之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且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相国的疑虑。”萧何采纳召平的建议,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因为皇上御驾亲征,所以我在内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汉朝人,高祖时以郎中封阳夏侯,后自称代王,被诛)叛变时相同。”这时,有人对萧何说:“你灭门之日已经不远啦!你已经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自从相国入关中,这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皇上多次派使臣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相国如想保命,不妨低价搜购百姓的田地,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这样来贬低自己的声望。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又采纳这个建议。
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乱凯旋而归,百姓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民田,高祖不由心中窃喜。
6 锤炼磨难的文言文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张衡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5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张少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7 帮忙翻译一段古文原文: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
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
袁术与康有隙(怨隙、嫌隙,感情上的裂痕),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赈济)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幕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通“擒”)。
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往复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跱,豺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
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都督。
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角鼓,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
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
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兼相闻病,必益无备。
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
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攻,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 (选自《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 参考译文: 陆逊字伯言,吴郡县人。
本名议,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庐江长大。
袁术与陆逊有怨仇,将攻打陆康,陆康叫陆逊及亲戚回到吴县。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长几岁,所以在家替陆绩管理家务。
? 孙权做将军时,陆逊二十一岁,开始在将军府中做官,曾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并兼任县令。这个县连年大旱,陆逊开仓放粮以救济贫民,劝勉和督促农桑生产,使百姓蒙受利益。
当时,吴、会稽、丹杨三郡很多老百姓因逃避赋役而藏匿起来,陆逊向孙权陈述便国利民的事,请求招募他们。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
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陆逊的部队发展到二千多人。鄱阳县贼帅尤突作乱,陆逊又前往讨伐。
孙权任命他为定威校尉,驻兵利浦。 ? 孙权把他的哥哥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多次向他征询世务,陆逊建议说:“当今英雄各据一方,豺狼一样的人在暗中窥伺,要想战胜敌人,平定祸乱,没有军队不成事。
而山寇惯匪,凭据深山险阻之地。这一心腹之患还没有消除,就难以图谋向外发展,可以大规模地部署军队,攻取他的精锐部分。”
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叫他做帐下右部督。适逢丹杨贼帅费栈接受曹公委任,煽动山贼替他做内应,孙权派陆逊讨伐费栈。
费栈党羽很多,而带去的兵很少,因此陆逊多树牙旗,各处布置鼓角,晚上潜入山谷间,擂鼓呐喊,向前推进,贼兵即时解散。于是分别处置丹杨、新都、会稽三郡的山贼,强壮的当兵,羸弱的补充民户,获得精兵几万人,长期的祸害一下荡除,所过之地秩序清静,回兵驻扎在芜湖。
?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攻击陆逊非法掠取百姓,骚扰地方。陆逊后来到京都,谈话之间称赞淳于式是个很好的官吏。
孙权说“淳于式告你的状,而你推荐他,这是为什么?”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意在保养民力,所以告我的状。如果我又诋毁他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滋长。”
孙权说:“这确是厚道的人应该做的事,只不过他人不能做罢了。” 吕蒙为了麻痹关羽,假托有病回建业,经过芜湖时,陆逊前去看望他,对他说:“关羽同我们边境邻接,您怎么大老远回京都,以后不值得忧虑吗?”吕蒙说:“诚如你所说的,不过我病很重。”
陆逊说:“关羽夸耀自己的勇猛气概,欺凌别人,因为以前有大功,心中便骄做放纵,只图北进,而没有怀疑我方,现在又听说你病了,必然更加不作防备。如能出其不意,一定可以生擒关羽,把他制服。
你去京师见了主上,应当好生制定计策。”吕蒙说:“关羽素来勇猛,很难对付,而且已占据荆州,大树恩惠和威信,加之以往有功劳,胆量气势更盛,现在还不容易打他的主意。”
吕蒙到了京师,孙权问:“谁可以接替你?”吕蒙因答说:“陆逊思虑深远,才能足以担负重任,从他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以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不是关羽所畏忌的,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
8 李臣典文言文的翻译李臣典传翻译译文
李臣典,字祥云,湖南邵阳人。十八岁从军,最开始隶属于王珍,后来跟随曾国荃救援江西,隶属吉字营。咸丰八年,在吉安南门外大战,曾国荃部受到重创,李臣典大声呼喊举着矛向前进攻,追杀敌人到永丰、新淦。曾国荃惊异于他的骁勇,破格提拔他为宝庆营守备。攻克景德镇,光复浮梁,都是作为军队的先锋。咸丰十年,跟随战斗到小池驿,晋升为都司,皇帝赐给他花翎。前进谋划攻取安庆,在菱湖战斗,逼近贼军屯守的地方。咸丰十一年,攻占安庆西门贼军的堡垒,陈玉成纠结杨辅清数万人包围官军好几重,战斗到中午没有决出胜负,疾驰禀报各位将领说,事情已经非常危急,成功失败在此一举。李臣典横持长矛前进,和诸营合力,决战冲杀,贼兵大败逃奔,斩首几千人,于是攻克安庆,提拔为参将,赐号刚勇巴图鲁。
同治元年,跟随曾国荃乘胜攻下沿江的各个城池险隘,进军攻打江宁,李臣典会合攻取丹阳镇,攻夺秣陵关,用总兵名号记录功勋。军队中瘟疫发作,李秀成率领很多军队来救援,逼近堡垒激战,曾国荃亲自监督军阵做战,炮弹打伤曾脸颊,李臣典和副将倪桂节拼力保卫他,桂节阵亡了。贼军当时攻打西路军队很急促,李臣典说,这是假象,请你准备东路防守。一会儿,贼兵果然攻打东面一路,参将刘玉春战死。炮弹打穿墙壁像下雨一样,李臣典死守阵地,贼兵最终没有打进来。包围解开以后,加升为提督的军衔。同治二年,与赵三元一起夜袭雨花台石城,捆杂草填充壕沟,攀缘梯子准备上城,贼众警觉,点燃火炮轰炸攻城的军队,官军稍稍后退。李臣典举着大旗大呼跳跃爬城墙,诸军也跟着前进,投掷火弹炸毁敌军城楼,城很快就被攻克,用提督职位记录功勋。不久授予河南归德镇总兵。率领萧孚泗、张诗日等攻夺紫金山,又打败各个校场的贼军,接连攻克江宁城边的敌军堡垒。同治三年,攻克天保城,对江宁的包围才开始合拢。当年五月又攻克地保城。
捷上,列臣典功第一,锡封一等子爵,赐黄马褂、双眼花翎。命未至而臣典已殁,诏加赠太子少保,谥忠壮,吉安、安庆、江宁各建专祠。
当年六月,各路军队轮番进攻江宁城,贼兵死死拒守,杀敌和伤亡差不多。李臣典侦探得知贼兵的粮草还没有用光,各路军队苦战,渐渐力量疲惫,就对曾国荃说,军队锐气渐渐丧失,如果不尽快攻克城池,拖延时日就了可能要发生变化。请求在龙膊子重新挖掘地道,愿意独自担任这项人物。于是率领副将吴宗国等,黑夜挖掘城池,十五天的时间,地道挖成了,李臣典和九位将领一同签下发誓的文书。第二天地雷引发,李臣典等像蚂蚁一样依附汝城,各路军队也一起攻入城中。下令见到长发的,新剃发的人都杀死,于是杀死贼军十多万人。李臣典忽然生病,仗着自己健壮不休息,没几天,就在军中病死,年仅二十七岁。
报捷送到朝廷,列出李臣典功勋第一,赐封一等子爵,赐黄马褂、双眼花翎。加封的命令还没有送到,李臣典就已经死了,诏书加赠为太子少保,谥忠壮,吉安、安庆、江宁各建专祠祭祀供奉。
容成氏》“执兵钦 ,羕 于民”试解
清华大学历史系 孙飞燕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容成氏》篇第三十六、三十七简是讲夏桀暴政,天下大乱,汤求贤任能之事。其中简三十七原文如下(释文采用宽式隶定):
汤乃谋戒求贤,乃立伊尹以为佐。伊尹既已受命,乃执兵钦 ,羕 于民[1]
对於“执兵钦 ,羕 于民”的解释,时贤有各种意见。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在综合各家看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由於学力所限,小文有漏引误引及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李零先生将“钦”字下一字作为不识字处理。他认为:“‘ ’,右下部难以隶定。此句的含义不甚明了,似乎是某种取悦於民的措施。”[2]陈剑先生将该字释为从病旁从暴,并转引董珊先生的意见,把“钦”及此字连读为“禁暴”。[3]苏建洲先生亦赞成读为“禁暴”。[4]张通海先生认为陈剑先生读为“禁暴”可从,并引《淮南子·兵略训》“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韩非子·显学》“夫严家无悍勇,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也”为证。[5]于凯先生在引用该简文时,写作“执兵钦(禁)暴”。[6]张新俊先生对楚简中的“暴”以及从“暴”之字有很好的归纳分析,指出虽然“暴”字从形体来源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容成氏》该字读作“暴”是可以肯定的。[7]
综合以上意见,各家均认为应该读为“禁暴”,笔者也赞同这种说法。“暴”字除见於上述各简之外,还见於《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鬼神之明》第一简和第三简。整理者曹锦炎先生已经指出:“本简‘暴’字句例有今本《墨子》对照,可以证明释为‘暴’字确切无疑。”[8]《容成氏》该字虽然不太清楚,但仔细辨认,“病”旁之外的部分与《鬼神之明》“暴”字的写法完全一致。“禁暴”一词典籍常见,如《荀子·议兵篇》:“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9]《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10]
对於“执”字,学者大都没有作专门的解释。只有苏建洲先生在译文中,将“执兵禁暴”理解成“拿起兵器禁止残暴的行为”。[11]但是这种解释於义未安。因为在《容成氏》中,汤是爱百姓、求贤能、行德政的。除了本简所述,三十九简“汤闻之,於是乎慎戒升贤,德惠而不 ”的简文也可为证。靠武力禁暴,并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笔者认为,“执”应该读作“戢”。
戢,古音庄纽缉部入声;执,古音章纽缉部入声。[12]二者的声母庄纽相当於照二组,章纽相当於照三组。[13]在中古声母中,章庄同为齿音。[14]在闽南话里,戢执的读音是相同的。[15]因此,二者声近韵同,具备相通的条件。
《尔雅·释诂》:“戢,聚也。”[16]《说文》:“戢,藏兵也。从戈, 声。《诗》曰:‘载戢干戈’。”[17] “戢兵”一词古书习见,如《国语·周语上》:“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韦昭注:“戢,聚也。”吴曾祺曰:“戢,敛也。训‘聚’非。”[18]《文选》卷十六《叹逝赋》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戢,藏也。”[19]《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20]因此笔者认为将“戢”训为敛、藏於文义较为通顺。
“执兵禁暴”的说法古书中未见,但禁暴、戢兵二词在文献中的连用则是很常见的。如《左传·宣公十二年》: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21]
《册府元龟》卷四百一《将帅部》:
盖夫戢兵禁暴者,武之德;眀罚饬法者,战之器。未有舍兹道而能贞夫师律者也。[22]
《册府元龟》卷四百十八《将帅部》:
盖武之有七徳,其戢兵禁暴之为急矣。[23]
由此看来,伊尹受汤之命,戢兵禁暴,施德惠於民,正是贤德之士的表现,同时也可与上文“汤乃谋戒求贤”相呼应。
关於“羕 于民”的解释,各家也有不同看法。李零先生读为“佯得于民”。[24]苏建洲先生赞成李说。[25]对於这句话的解释,苏建洲先生的现代汉语翻译如下:其后伊尹又以苦肉计取信於夏桀,进而潜入夏国,蒙蔽桀的耳目,使他自以为颇得民心。[26]陈伟武先生认为当读为“养德於民”,犹言“养民以德”。“养德”或“养……德”为诸子书中习语,……河上公注本《老子》甚至以“养德”为篇名。[27]张通海先生赞同陈说。[28]于凯先生在引用该简文时,写作:羕得於民。[29]张新俊先生在引用该简文时,写作:羕(养) (德)於民。[30]
笔者认为,“羕 于民”宜读作“永得於民”。“羕”与“永”通。《尔雅·释诂上》:“永、羕,长也。”[31]《说文·永部》:“永,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说文·永部》:“羕,水长也。从永羊声。诗曰:江之羕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毛诗作永,韩诗作羕,古音同也。”[32]
“永”有久远、深长之意。《说文解字注》:“永,引申之,凡长皆曰永。”[33]陈逆簋“羕令”,读作“永命”,[34]意为长命。《书·召诰》“祈天永命”,传作“求天长命”。[35]《诗·楚茨》“永锡尔极”,郑玄笺:“永,长”。[36]《诗·烝民》“仲山甫永怀”,陈奂疏曰:“永,长。”[37]《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彭祖》简一“执心不忘,受命羕长”,可见羕与长义同。[38]
“得于民”的“于”字作语助辞和指事之词“其”均可以讲通。[39]《助字辨略》对作语助辞的“于”解释如下:
《广韵》云:“语辞也。”《书·舜典》:“肆类於上帝, 于六宗。”《诗·国风》:“王于兴师。”《论语》:“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此於字,并助语辞,不为义也。[40]
“于”作指事之词“其”也可以讲通。《古书虚字集释》“于”条云:
“于”犹“其”也。《书·金縢》篇:“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孟子·滕文》篇:“则取於残。”裴学海注:上文“取其残而已矣”。《文子·符言》篇:“中心其恬,不累于德。”裴学海注:“于”与“其”为互文。[41]
“得民”、“得其民”的说法典籍常见,下面略举数例。如《韩非子·八说》:
行惠取众谓之得民。[42]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43]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44]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
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45]
《管子·形势解》:
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46]
《吕氏春秋·孟秋纪》:
故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47]
因此,将“羕 于民”理解为长久、久远地取信於民,得民众之心,文意应该是顺畅的。
根据上下文文意,我们可以看出,“执兵钦 ,羕 於民”的主语只能是伊尹。如果将“羕”读为“佯”,文意就只能理解为“伊尹假装取信於民”。这与上文伊尹“戢兵禁暴”的德惠措施明显不合。至於苏建洲先生理解为“伊尹又以苦肉计取信于夏桀,进而潜入夏国,蒙蔽桀的耳目,使他自以为颇得民心”,则有增字之嫌,从简文中是读不出这些意思的。
读“羕 於民”为“养德於民”的意见,似乎是有道理的。“羕”通作“养”楚简多见,比如《容成氏》13简“孝养父母”之“养”。包山简“ 游”,读“养游”或“养由”。[48]而“德”与“得”在古书中经常相通,如《易·小畜》尚德载,《集解》德作得。《音训》:“德,晁氏曰:‘《子夏传》作得,京虞翻同。’”又汉帛书本德亦作得。[49]《上博二》《民之父母》第十二简“屯得同明”,整理者已经指出:“‘ ’,读为‘德’。《马王堆汉墓帛书》‘德’亦作‘得’。‘屯德同明’与‘纯德孔明’相近。”[50]第七简“而得既塞于四海矣”之“得”,刘信芳先生和陈剑先生均认为应该读为“德”。[51]但是仔细分析还是有些不妥。笔者下面就试著来分析这一释读行不通的原因。
首先,在楚简研究中,照本字释读可以讲通的字,一般不再假借为它字。“ ”字作本义“得”讲在简文中文通意顺(详见以下论述),所以不必假借为“德”。
其次,文献中的“养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养无为之德或君上之德。前者如《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曰:“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所以并辞。”[52]《淮南子‧俶真训》:“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53]后者如《荀子·富国》:“(古者先王)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己,不求其外。”杨注:“德,谓君上之德。轻重,尊卑也。”[54] “养德”的这一层含义放在简文中并不合适,因为简文并非是在讲述伊尹养德。第二层含义是指养有德之人,即贤人。如《论衡·非韩》:“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驳,各有不足。”[55]按照这一含义简文可以解释为伊尹为了百姓养贤德之人。但是根据文意,养贤士的人不应该是伊尹,只能是指汤。而且简中上文已经指出“汤乃谋戒求贤,乃立伊尹以为佐”。汤谋求贤才,而伊尹被任用正是汤求贤的结果。“执兵钦 ”是伊尹受命后采取的措施,“羕 于民”应该是措施实行的结果。解释成伊尹养贤德之士,与上文“汤乃谋戒求贤”文意重复。
“养德於民”中“养”的宾语是“民”,这与《管子·幼官》和《文子·道德》中的“养之以德”说法差距更大。“养之以德”是指“养民以德”,即“以德养民”。“养”的宾语是“德”。因此二者并不能等同。
“于”在文献中还有“以”字之意。《左传·宣公十二年》传:“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56]刘淇《助字辨略》云:“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犹云训之以民生之不易,亦助语辞也。”[57]但是按照这个解释,“养德於民”只能分析为“以民养德”,不能解释为“以德养民”。只有简文写成“养民於德”,才可以同於“养民以德”,即“以德养民”。
总之,根据文献中“养德”的含义和上下文文意,都无法释“养德於民”为“以德养民”。
过去学者大多认为,简文所记伊尹故事,与其“间夏”之举当有直接联系。[58]现在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执兵钦 ,羕 于民”似应读为“戢兵禁暴,永得於民”,说的是汤和伊尹取惠於民的措施,并非间夏的故事。
--------------------------------------------------------------------------------
[1]参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279页。
[2] 同上
[3]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327页
[4]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165页
[5]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162页
[6] 《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2004年7月第一版,384页
[7]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15页
[8]参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311页。
[9]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一版,279页
[10]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164页
[11]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160页
[12]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13] 同上
[14]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1986年11月第一版
[15] 李珍华、周长楫编撰《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1999年1月第一版,435、436页
[16]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9月第一版
[17]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下戈部,[宋]徐铉校定,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一版,266页
[18] 徐元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一版,2页
[19]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一版,卷十六230页
[2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36页
[2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746页
[22]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同上
[24] 注释同1
[25] 注释同4
[26] 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160页
[27] 陈伟武《竹书<容成氏>零识》,《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10月第1版,295页
[28]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163页
[29] 《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2004年7月第一版,384页
[30]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16页
[31]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9月第一版
[3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小学四种》上,巴蜀书社,580页
[3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小学四种》上,巴蜀书社,580页
[34] 容庚《金文编》卷十一,18624,中华书局,1985年7月第一版,749页
[3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213
[3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469页
[37]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6月第一版
[38]参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304页。
[39] 《助字辨略》“于”条 [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二版,39页;《古书虚字集释》“于”条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第一版,47页
[40] [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二版,39页
[41]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第一版,47页
[42]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一版,423页
[43] [清]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一版,503页
[44] [清]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一版,897页
[45]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296页
[46] 黎翔凤撰《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一版,1169页
[47]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5月第一版
[48]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一版,676页
[49] 高亨纂著 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7月第一版,之部第十一(下)408页
[50]参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172页。
[51]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9日;陈剑《上博简<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51页
[52]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 1961年版,420页
[53]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5月第一版,73页
[54]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一版,180页
[55] 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2月第一版,438页
[5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731页
[57] [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二版,39页
[58] 《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2004年7月第一版,385页;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160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1、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部落间的战争,人们对军事问题也开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周时已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青铜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著名的战争有甘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多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也开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书》等古代史料及大约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兵书中都有反映。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 伸张正义和保民。《尚书》的《甘誓》、《汤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为出兵征战之由,以"恭行天之罚"、"吊民伐罪"、"保民"相号召。军事决策和行动要以天象和占卜的吉凶定取舍。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师出以律,失律凶也"(《易·师》);"尚桓桓"(《尚书·牧誓》),以成威武之师;严赏罚,"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尚书·甘誓》)。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不穷不能","成列而鼓"(《司马法》);战争实践中也已注意到以谋取胜。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都采取了阴蓄其力、争取与国、剪敌羽翼、运用间谍、侦察敌情、掌握时机、攻其腹心等方略。《军志》、《军政》中有"允当则归","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地利为宝"等谋略思想的记载。④在作战指挥上,已注意到前锋和主力、车兵与徒兵的配合及阵法的应用。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2、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对战争的认识逐步深化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师直为壮,屈为老";"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战国时兵学家进一步将战争区分为"义"和"不义",指出:"禁暴救乱曰义"(《吴子·图国》),"义者,兵之首也"(《孙膑兵法·下编·将义》),并由此确定了自己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尉缭子·武议》)。对战争的起源问题,提出"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吕氏春秋·孟秋纪》)的观点。对战争的起因问题,认为由于人民众、财货寡、事力劳、供养薄,故民争而不免于乱,已注意到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探讨战争的起因。在对战争与政治、经济、地理的关系和制胜因素的认识上,指出国家安危"在德不在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法必本于政胜"(《商君书·战法》);"以武为植,以文为种"(《尉缭子·兵令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兵要在乎"善附民"(《荀子·议兵》)。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们进一步提出军事改革的要求,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尤重耕战,强调富国强兵,"显耕战之士"(《韩非子·和氏》);视富国为强兵之本、之先、之急,即"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管子·侈靡》)。以法家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张为统一而进行战争,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形成系统的建军理论突出反映在将、法、教方面。《孙子》提出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的条件,对军队组织编制、将官职责、军备物资、费用等也都有严格要求,管理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把"士卒孰练"作为胜负的重要条件等,奠定了中国古代建军理论的基础。其后战国军事理论家更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理论内容。《吴子》要求将帅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素质;《尉缭子》强烈批评世将制度,提出将帅要有威、惠、机、战、攻、守、无过等全面修养;《六韬》不仅考察将帅个人的条件,而且强调统帅机关整体素质的互补和提高;《韩非子》主张从基层中选拔有实战经验的人为将领;等等。在军事法制方面,出现了许多关于作战、内务、纪律等法规性的文献,体现了以法治军、以治为胜的思想特点。同时强调以仁为本,恩威并用,赏罚严明,认为"善将者,爱与威而已"(《尉缭子·攻权》);要爱护士卒,甘苦与共;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要"刑上极,赏下通"(《六韬·将威》),和军同欲。在军队的教育训练方面,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子·治兵》);要"因便而教,唯利而行"(《管子·兵法》);简募良材,料民选卒,依勇力、技艺分别编组,按级训练;装备要精良等。从本质上说,这是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为主、吸取儒家仁学理论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适应当时军队特点的建军理论。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提出了诸如"尊王攘夷","威不轨而昭文德","观衅而动","兼弱攻昧","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等有价值的战争指导思想。重信义的观念逐步被"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所代替。《孙子》对以往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进行总结,认为善战者必须了解和把握道、天、地、将、法"五事",重视谋略,强调"庙算"和先计后战。指出了用兵的"诡道"、"诈立"特征;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进攻速胜的指导原则;强调主动、惑敌和因情用兵;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任势、我专敌分、兵情主速、奇正相生、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因敌制胜等基本原则。战国时期,伐谋、伐交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注重联盟战略,纵横捭阖,分化敌对力量;强调必攻不守,先机制敌,灵活应变;产生并发展了骑战、城战及不同地理、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原则。《吴子》、《六韬》和《孙膑兵法》关于骑兵的地位、作用、特点的论述,已带有总结经验和理论概括的性质,其中"十胜"、"九败"和"用骑十利"已比较系统。在"攻城围邑" 和"救守"之法上,也有习用器械、集兵攻城、错绝其道、阻援攻虚、守不失险、守必出之、中外相应等论述。《墨子》中《备城门》等几篇晚出的墨家之作专论守城之法,对守城设施、布局和器械制作、使用等均有详细记述,核心思想是"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亲"。
奠定古代军事哲学思想的基础 《孙子》反对战争的不可知论,认为战争可先知、先算、先 胜,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注重人事,反对"取于鬼神"、"像于事"、"验于度";注重以"智"使"力"和趋利避害;注重从总体上联系上多方面地观察战争,体悟到军事领域中许多矛盾对立及转化的现象,提出了虚实、奇正、形名等一系列反映军事理论认识对象的性质、范围和内容的范畴。战国时的兵家更注重对"战道"(战争规律)的探讨,视之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同时对军事领域内的诸矛盾关系、军事与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也更为广泛深入。
3、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
荡兵文言文阅读
本文2023-09-30 23:30: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5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