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族谱(张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寻族谱(张氏),第1张

  张姓

  张姓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迁徙分布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郡望堂号

  1、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 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 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 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2、堂号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此外,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

  张氏名人

  张仪 (前?~309)

  战国时魏人。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后卒。

  张良 (前 - 前 186)

  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道陵 (34~155)

  道教的真正创教者,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为张天师。

  张飞 (?~271)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

  张丽华

  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骞 (?~前114)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旭

  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三丰

  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2) 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国官至东三省巡阅使,握三省军政大权,为奉系领袖。两次直奉战争,先败后胜。民国十六年称大元帅,在北京组政府。十七年因国民革命军进抵河北,军事失利,退回关外,至皇姑屯被日军炸伤,未几伤重而亡。

  宗族特征

  1、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2、张氏一族,枝繁叶茂,各郡望 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张允选等修《张氏族谱》,有山东黄县一支字行为:“基业可久,名望堂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张绶青刊修《张氏族谱》,有江苏润城张姓一支字行为:“好学用典,有文斯远,积庆之家,儒宗以衍,运际昌明,时乘光显。”据民国一九三五年张勉西所修《张氏族谱》,广西桂林张姓一支字行为:“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张姓宗祠通用对联

  〖张姓宗祠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金鉴家风”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这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本此。张九龄任宰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今江西大余通往广东的梅岭古驿道即为张九龄颁令凿通,使中原与岭外一线贯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没。

  “百忍传家”则是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是张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艺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但公艺提倡之忍,并非不讲是非原则,明言不当忍则忍,忍者有害。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

  〖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居世泽;

  百忍家声。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时封禅泰山,还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

  金鉴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而勤学,有远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时中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左拾遗、江南西路转运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中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录》、《曲江集》。

  图传百忍;

  鉴著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了典指唐·张公艺事。下联典指唐·张九龄著《千秋金鉴录》。

  轮奂善颂;

  孝友传芳。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献文子成室,张老颂曰:“美哉轮哉!美哉奂焉!”下联典指周·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

  烟波徒钓;

  横渠理学。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张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

  治国子房。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复韩国,狙击秦始皇,未遂,逃匿于一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后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横渠理学;

  烟波钓徒。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张载事。下联典指唐·张志和事。

  渔阳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受百姓爱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齐王司马囧执政时,被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因预料齐王将改,又因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辞职离开洛阳返吴。

  紫光烛剑;

  黄石授书。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三国魏时,官佐著作郎、中书郎等,入西晋,官至中书令(宰相),加散骑常侍。排除异议,力劝武帝定灭吴之计。惠帝时,历官侍中、司空,封壮武郡公。诗作委婉艳丽,也有感慨忧时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据说晋武帝时,斗、牛(星座名)间常有紫气,张华曾问通纬象的雷焕,雷焕说:“宝剑之气冲到天上了。”又说在丰城县。后来,果然掘得龙泉、太阿二剑。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祖与父曾在战国末任韩国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中,传说逃至下邳,遇黄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汉战争中归刘邦,为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侯。

  簪缨七叶;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子孙七代官侍中。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诗经·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猃狁获胜时的诗)有句:“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

  〖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阀阅传京兆;

  声名重曲江。——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北襄阳西。为张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人。

  梧雨凤苞润;

  松风鹤韵高。

  ——张问陶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1764-1814)自题联。张问陶,字钟冶,号船山,善书画。四川遂宁人。

  泉源在庭户;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为先。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今属山东东平)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成语“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贵),亦本此。

  -----------------------------------------------------------------

  〖张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落日平原纵马;

  秋风古道题诗。

  ——张大千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1981年撰书联。

  宴列琼林之首;

  胪传鼎用之中。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张信、张异、张怵、张懋修、张以诚五状元。下联典指明代张显宗、张春、张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训;

  家垂两铭之风。——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张氏宗祠“百忍堂”联。关于张氏宗祠“百忍堂”的典故,据《南平县志》里有一个记载,就是张氏张元洛这家人,当时在闽南当官,一天要审案,案子的被告是一个女的,由于这个女的平时泼,结果升堂的时候她就把口水吐在张元洛身上,张元洛都忍了,用手把脸上的口水擦了,然后坐下来再慢慢审,最后使她服理。由于张家世守百忍家训,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门口门楼上的砖雕便是一门三进士,只见三个骑马的人,前面是鸣锣开道的,后面则是撑伞的,显得栩栩如生。大门左右就是这副对联,堂内绿草凄凄,红柱画栋。

  -----------------------------------------------------------------

  〖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弓力千钧东风劲;

  长空万里北斗明。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析“张”姓拆字联,上下联句首嵌入“弓”、“长”,合而为张。

  一林松月多诗兴;

  千里云烟入画图。

  ——张子祥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词画家张子祥撰书联。

  将军更解神谶字;

  太史合书大有年。

  ——张廷济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1768-1848)自题联。张延济,字叔未,浙江嘉兴人。

  诗成掷笔仰天笑;

  酒醋拔剑斫地歌。

  ——张大千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自题联。

  独爱诗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与精神。

  ——张耒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宋代诗人张耒诗句联。张耒熙宁进士,有《张右史文集》。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廷济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自题联。

  文名旧许高清汉;

  仙籍新题近赤松。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旧题张氏切张姓联语。

  九居世泽传名远;

  百忍家声播惠长。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今属山东东平)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成语“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贵),亦本此。

  二酉发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滨。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中张鹤鸣、张鹤腾兄弟先后在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张鹤鸣官至兵部尚书,二弟张鹤腾官刑部主事、云贵副使,三弟张鹤龄官至户部员外郎。

  九世居后添吉庆;

  百忍堂前古泰和。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台前县张氏宗族联。联说该族唐代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时,路过他家,问他是如何理家的,他书写一百多个“忍”字进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赏赐。

  功成百雉留怀远;

  泽溥三农乐凤翔。

  ——张溶川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张氏宗祠联。上联典出该族中张谨,字慎之,号敬轩,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时,因修筑怀远县城有功升科道。下联典指该族中张国纪,字崇礼,号立斋,明代正德年间解元,官至凤翊知府,有善政。

  南轩负公辅之望;

  西铭为理学之宗。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学者张栻,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人,迁居衡阳,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当时称“东南三贤”。极力主张抗金,指斥时弊。著作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铭》、《易说》等。

  鲲岛累迁昭祀典;

  清河长出尚高风。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本支张氏在台湾的迁徙。“鲲岛”,指台湾省,因台湾有七鲲身海口。下联典指张氏郡望为清河郡。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张良事。下联典指唐·张公艺事。

  气味梅花馨此日;

  风神杨柳忆当年。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张绪事。

  -----------------------------------------------------------------

  〖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玉燕投怀,姓生燕国;

  出尘慧眼,相赏风尘。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乃生张说。后张说被封为燕国公。下联典指隋·杨素的侍妓张出尘,与李靖、张仲坚结为兄妹,号“风尘三侠”。

  正色立朝,声重千秋金鉴;

  懿文华国,名高万选青钱。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中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

是不是“大堂冯氏宗谱”?

慈城冯氏家谱

家谱作为一种血脉文献,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积极功能。

慈城冯氏,即为1954年前的慈溪冯氏,唐开元廿六年前的句章冯氏,是浙东历史上家族年代最久、人口最兴旺、文化最丰富的巨族之一。

自从东汉壮蕙公(未迁江南之前),已开始分族设谱,到他的曾孙忠贞公始迁江南浙东句章(今慈城),绘图立谱。把北方与南方的家族血脉,环环相扣,连接不断。至清末民初慈城冯氏人才辈出,代有新谱问世,编有各种印本、抄本、宗谱、分谱、支谱、完本、简本数不胜数以下介绍的族谱,虽然只有三十几种,对于慈城冯氏家族说起来,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谱牒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无踪无影,现存的寥寥无几,而且多是支谱。

虽然冯氏家族留下来的家谱与他庞大的家族比起来显得十分稀少。但现存的这些信息依旧还是我们研究老慈溪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慈城的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研究都有难得的文献价值。

本篇研究范围只限在1954年前,老慈溪县行政区域内的冯氏族谱。

一、汉壮蕙公:分族设谱。

蕙公讳闳字淇。汉句章冯氏始迁祖忠贞公的曾祖。曾任江都尉,迁颖川太守,后迁礼部侍郎,特进太保兼右相。卒年六十。现冯氏族谱当中,传存有壮蕙公绘制的五侯图。(此五侯图笔者未见)  

二、汉忠贞公:绘图立谱。

忠贞公讳冕,字端甫。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的后代。汉建安六年(201年),举贤良科累官至朝散大夫,恶董卓之乱,惭立污朝,固请外职,除句章令(一说句章尉),及曹(操)氏篡汉,遂隐居句章之金川(今慈城西北沿山一带)。卒年六十七,葬于浮鳖山南麓(今慈城老慈溪县衙大门,即是忠贞公的墓地,而福聚桥南的大宗祠,即宋元时的大堂,可能原是忠贞公墓前石室。)从此句章冯氏开始发族。

现冯氏族谱当中,传存下来有忠贞公编次,唐忠安始行,慈溪冯氏总排行九十六个字辈。还有汉建安六年之前,发生在北方的冯氏家族的历史资料。尽管慈溪冯氏历年遭受天灾人祸,甚至灭顶之灾。但在中国冯氏族谱之中,慈城所保存的资料———世系延续最长,字辈排列运行最久远,从春秋到民国家族史料最丰富完整。

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明代时有里人在(慈城)浮鳖山南麓,挖出一块晋时残碑,上书冯公之墓。可见慈城浮鳖山不但是三国时忠贞公墓地,晋朝时还是冯氏家族的墓地。

三、唐初忠献公庶作谱记

忠献公讳庶字伯繁,忠贞公之五世孙,唐初曾任正议大夫,后迁御书中丞,进阶上柱国。归葬于慈城西十五里鸡鸣山。忠献公绘有五侯八相十将六翰图象。

四、唐天祐二年(905年)御史公甚夷又修谱之。

御史公所修家谱,可能是当时一部较完整详细的族谱,可惜经唐末之乱散佚殆尽。现存族谱中,五侯二十四公传赞为御史公的遗墨。

另外御史公之后吴越尚书冯叔和,可能在御史公谱基础上作过重修或延接。

冯叔和的高祖为忠安公,祖父为贞毅公。笔者认为冯叔和重修或延接族谱,增加有忠安公、贞毅公墓志铭一篇,也编排过以自己为始的字辈。

五、北宋赵州长史公师古作金川谱

师古公登宋治平四年许安世榜进士。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从唐时官私谱牒保存下来至北宋,已是极其稀少。

慈溪县金川乡以云湖金沙岙流出的金沙溪而命名。历史上范围,即汉唐时,渔溪以东,北山以南,慈江以北,骢马桥河(唐宋时为慈江一部分)以北,清道观山以西,宋元时南西北界限未变,东面界限划出慈溪县城,向西推进至五婆湖底及慈城大宝山为界。明清时,南西北界限未变,东面界限又向西推进,以郭堂河为界。民国时,金川乡缩小为今三七市周围,比明清时缩小六七倍。

六、北宋端敏公泾作始平谱

此谱作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

端敏公登绍圣四年(1097年)何昌言榜进士。

现存有始平谱序言一篇。  

七、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内苑监丞继新,据唐残谱作金字谱,也称表名记善宗谱,又叫冯氏表名记善录。

现存有内苑监丞继新、内阁舍人舒绍宗序言各一篇。

据序言所讲:“故世称冯氏之谱最得夫本源之真,而况金川冯氏先邑而著名,谱之所著风化之所存也。”  

(元季因伯颜之祸,慈溪冯氏家族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元顺帝时,慈溪冯氏绍二金泉太保,讳光道,谥成愍,与相国伯颜有隙,至正二年太保在籍,伯颜因剿寇提兵南下,矫旨欲赤冯氏族,宗人大惧。太保义仆冯郎汇,负孤逃匿,并匿金字谱。在此之前,慈溪县城冯氏统称金川支。因大街支端一,讳福孙;端二,讳寿孙;福聚支端十二,讳福老;西桥支端九,讳秀发;端十一,讳秀福;大桥支端十九,讳寿老;树支端二十,讳贵老;皆为太保族弟,莫不远避,不敢复称金川冯氏,五派之分端由伯颜之祸而起。)

此后,慈溪冯氏家族性命一样宝贵的宋编金字谱,由于伯颜之祸而在世上消失了,直至三百多年后的清乾隆时发现,已漫漶残阙,残不可睹。所以明至清初编写的各种族谱,对于始迁祖,迁慈说,各有表述,现在看来已是不足为奇了。

八、明正统六年(1441),大街支孝子公璨,根据流传下来的宋图二本创为宗谱,御史公益序之。

冯璨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有传。

冯益字损之,为永乐九年(1411)举人,后任御史。

此部宗谱为代嘉支系的家谱。何谓代嘉支?相传明初,西桥支遂合树支大桥支,并入大街支更号代嘉友。现存有正统六年大桥支冯益序言一篇。

九、明正统九年(1444),教谕公作族谱辨,外翰公烈润色之,县尹公镌协成之。

冯为明宣德十年与夏时正同科举人。

十、明天顺(1457—1464)之前,冯氏大街支编纂过族谱。

大街支宗祠叫大宗祠。大宗祠创办于南宋年间,创办之前原址为冯氏大堂。大宗祠以唐忠安公十二世孙允询为始祖(他约为北宋末期人)。

十一、明天顺(1457—1464)之前,冯氏福聚支编纂过族谱。

福聚支宗祠叫统宗祠,创办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以唐忠安十六世孙为始祖(他约为南宋中期人)。

十二、明天顺四年(1460),西桥支淮府长史厚(即著名作家冯骥才直系十七代祖),据孝子公宗谱,以欧苏笔法修之合宗谱。

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慈溪冯氏宗谱。

据后代冯天玑追述:“公(排行琛九、讳厚,号坦庵)。林下赋闲时见大宗、统宗两祠各有谱,而惠宗独阙然,于是亟思补辑,而以为旧谱皆祖述金川,又念三祠同出自世良公一脉,不忍有歧视心,遂万汇蒐六支而并载之。以敦一本之亲,以联一族之谊。因名其谱,曰合宗。”文中六支:即金川支、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择树支、大桥支等慈溪冯氏六大支派。

慈城冯氏六大支派是如何命名的:

金川支:即以句章慈溪冯氏始迁故地———居住在金川乡而命名。句章慈溪冯氏汉唐以来至元末,都自称为金川冯氏。元末明初从金川冯氏另外分出五支,即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树支、大桥支。

大街支:以其居堂之南。堂者,宋元时大堂也,明时改为大宗祠,在慈城大街莫家巷口,原址今为铁路工具厂。

福聚支:以其居福聚桥周围。福聚桥又称观音堂支,因观音堂在福聚桥旁边。而福聚桥为原慈溪县南第二桥,位在今慈城中心。福聚支明万历时建有统宗祠,祠在福聚桥以东约150米处,原址为今慈城中心小学。

西桥支:居慈溪县西五马桥周围(西桥,即五马桥西边南北方向的一座小桥。因在县衙西边,又在西街上(今民主路)而称为西桥)。五马桥在抱珠山南麓,城隍庙西边。慈溪冯氏从金川乡始居地迁往慈溪县城,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初已在五马桥居住。在明万历时建有惠宗祠,祠在应家弄报德庵西侧,原址为今慈城中山路宁波农技学校。

择树支:以其居观音堂之东。该支冯氏人口稀少,地位不显。宗祠依附在大街支的大宗祠,居住地无标志性的华屋。

大桥支;以其居观音堂之西。大桥支同择树支有些相类似,家族不兴旺,当官经商皆不发达。其后多数已迁往西乡彭山、云山附近。宗祠也依附在大宗祠。

十三、明正德年间大街支江都尹安,据西桥支冯厚所编合宗谱基础上修之。这也是一部十分完整的慈溪冯氏宗谱。

冯安: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父冯景茂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有传。

十四、明嘉靖四年(1525),大街支大令公安重修宗谱。现存有嘉靖四年冯安自序一篇。

他在谈到编谱目的:“余家之谱正统间族伯父修之,今已敝坏不全矣。天顺间长史族叔厚重修颇详。弘治以来,生齿益众,科第仕隐之贤者;不减宋元国(明)初之盛,但谱未之及……。”

十五、明嘉靖十七年(1538),大街支养气公灏重修宗谱,京兆公秉仪序之。

冯秉仪为正德九年(1514)进士冯泾之子,嘉靖十年(1531)举人,曾任应天通判。

十六、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楼公审续修之,大学士袁炜,御史颜襄毅公序之。

这部族谱疑是在正德年间冯安所编谱基础上续修而成。现存袁炜序言一篇。

颜襄毅公即为颜鲸,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任太仆寺少卿,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十七、明万历八年(1580),大桥支梅亭公有斌修之,为家谱之大成,京兆公秉仪序之。

现存有冯秉仪《宗谱大成序》一篇。

十八、明天启元年(1621),奇孟公续族谱。

现存冯奇孟《续族谱序》一篇。

十九、明天启五年(1625),福聚军支涯府教授公绍公作福聚谱,封君公云龙序之,共10卷,四大册。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慈溪冯氏福聚支(宗祠名为统宗),祠从明万历开始创建在慈溪县城(今慈城)中心,观音堂福聚桥东面(今尚志路,原中心小学的位置)。

二十、明天启五年,西桥支文学公焕,辑冯氏历代缙绅宦林便览。

二十一、明崇祯六年,癸酉仲秋,西桥支文学公瑛统修世谱,仍曰合宗谱,又曰存贞谱。

冯瑛字允荣,号存贞,诸生。为万历十三年乙酉科解元,壬辰进士冯烶胞弟。

现存西桥支冯瑛《合宗谱》记略一篇。

二十二、清康熙三十二年,冯氏福聚军支,修公培初钞存冯氏宗谱辑序,福聚支兖州司马公鹏飞,以其本支作谱,曰:承志录。现存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冯培初《抄存冯氏宗谱辑序》一篇。

冯鹏飞字乘六,号敬亭,乾隆十六年进士。

二十三、清乾隆二十年,己亥西桥支启雍公镐,作虎胛分支谱,见松溪公维宁序。

二十四、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福聚匠支,义齐公元焘,作承先录。

冯元焘为乾隆时的著名书法家,半浦名士郑性的墓志铭《五岳游人郑丈南溪穿中柱文》为全祖望文;冯元焘书丹。现存乾隆二十二年冯元焘《承先录序》一篇。

二十五、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福聚支晴轩公炯,钞家乘记略(其实是新编)有识。

现存乾隆三十六年冯炯《抄存家乘记略》一篇。

二十六、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福聚匠支检讨公全修,得金字残谱及金川谱,合以代嘉福聚两支谱,作四谱合参,现存自序一篇(因元季伯颜之祸,而造成宋谱遗失,经过三百多年后,又发现金川、金字两本宋谱,使得冯氏的族谱得以完整延续下来)。

冯全修:乾隆五十五年进士,钦赐检讨。  

二十七、清乾隆六十年乙卯,福聚军支文学公光墉,据绍功谱,作冯氏尹四房家乘。体例简洁。胞兄太学公光域序之。  

二十八、清嘉庆二十一年,西桥支天玑公编后宗谱。

这是一部汇集慈溪冯氏六支派谱牒的抄本。冯天玑即是慈城创建抱珠藏书楼冯本怀的祖父,可见在冯本怀祖父时已家藏书而抱珠楼可能在冯天玑时已存在。  

二十九、清道光四年,福聚支匠支宗三房分支冯瑚编,这是本很简单支谱抄本,现存上海图书馆(补记至民国)

这支冯氏小支派,康熙时从慈城始迁至西面云山沿一带居住,而冯瑚编谱时。竟说:“始迁祖名讳无考,宋室南渡时迁至慈水(溪)。”说明这支冯氏,已完全脱离慈溪冯氏家族,也被慈溪冯氏家族所遗忘。而他家谱首页的字辈排行四十多字却与冯氏福聚支匠支宗三房所排字辈完全一致。  

三十、清道光十五年(1835),西桥支云濠公编辑旧谱,即为清乾隆时新发现宋金字残谱,及金川谱,合以福聚代嘉两支谱作四谱合参,册藏不详。

现存有清道光十五年冯云濠《旧谱存略》序言一篇。他记述:“自明季迄今又二百年,谱之所遗或藏弃而不出,或漫漶而无稽。我伯父沛斋公虑其久而失考,于是访求支派,手自抄录竭十余年精力,凡数易稿而未竟。(濠)故及其就帙而纂辑之,并志谱之原委如此。”  

三十一、清道光二十三年,西桥支茂春公作西桥支族谱,观察公云濠有序。谱现存上海图书馆。这是本较简洁的抄本,可能为当时编纂西桥支谱时的资料汇集本。  

三十二、清道光、咸丰年间西桥支,观察公云濠、云祥、本怀,据存贞谱及四谱合参,作惠宗祠支谱十六卷。

云濠云祥胞兄弟,是当时国内巨富,家有资产2000万。本怀为云濠云祥族侄。

冯云濠为道光十四年举人,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冯本怀为道光十九年举人,官内阁中书。  

三十三、清同治元年,福聚支匠支祖宪公作冯氏支谱不分卷(实为福聚支匠支宗二房支谱)

冯祖宪即为冯泽夫,为清同光时期上海钱庄界领袖之一。在同治元年编撰上海最早洋泾浜英语《英话注解》。

冯祖宪一直希望编辑一部慈溪冯氏完整的宗谱,他广泛地收集资料,“余当欲与族人共修宗谱,集其大成。”由于当时(1861年)“寇陷浙东西,兵燹及慈邑,至再至三泽夫虑谱牒之散之,族人之迁徙,乃就客中见闻所及,辑一谱名曰《慈溪冯氏支谱》”这部族谱前半部为慈溪冯氏宗谱史料,后半部为自己的支系统宗祠匠支宗二房排行。 

三十四、清光绪年间(约1885年前后),西桥支敏楷公编纂:冯氏族谱启承祠支谱(也称西桥支启承祠支谱)共八册,现为慈城冯氏私人家藏。

当时冯敏楷为启承祠支派族长,又为清道观观务总督理。

启承祠以明永乐淮府长史冯厚三子冯炼为始祖,清康熙宁波冯存仁堂药创办人冯映斋为支祖。  

三十五、清光绪三十年冯大员力修冯氏世谱一卷,钞本。现存上海图书馆。

此部家谱疑是慈溪冯氏某小支系残本。  

三十六、清民国慈溪金川冯氏宗谱不分卷,清冯维岳主修,清冯和笙编纂,部分延至民国。1938年抄本,一册为初修本。许多内容都从慈城冯氏族谱里抄来的

历史上浙东赫赫有名的慈溪冯氏,其实起源于慈城西边的金川乡,但金川乡范围较广(前面已作界定)。究竟是哪一个村落,哪一支冯氏为慈城冯氏的祖地?

地处慈城西北六公里的八字桥村所属的石人桥村落冯氏,为慈城冯氏汉唐时期正宗祖地。主要依据有三:其一,去年浙江图书馆新发现一册金川冯氏宗谱抄本记载;其二,石人桥村落现存有金川冯氏家庙;其三,石人桥村落冯氏都自称为冯兵部(即吴越尚书冯叔和)的后代。

石人桥村落地处八字桥村委会北边百米处,东北不到三百米就是2004年震惊国内外考古界,被誉为河姆渡第二的傅家山遗址,正北一千米是中国青瓷摇篮之一的郭堂岙汉窑遗址。西南一百米为宁波市级文保单位———六千年新石器八字桥文化遗址。

三十七、民国:慈溪冯氏启承祠世系贞房支系抄本。

此谱以排行为主,有部分眉批作为重要人物简介。现为慈城冯氏后裔家藏。

以上三十七种慈城冯氏族谱,只是少得可怜的留下过痕迹或大难不死的家族血脉火种。尽管许多老年的冯氏后裔,有上海、江苏、宁波和慈城本地,向笔者口述他们看到过,听到过,甚至抄写与上面不同版本,不同支派的族谱。因为笔者没有看到实物或原始的片言只字,所以暂时放弃记录存在的笔墨。得以后有更多的资料发现,再补充完整。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350年。 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朱姓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2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姓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3年 (有的说是11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6个儿子。3个从左胁下取出,3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6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姓,又称为曹姓朱氏;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阳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1000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欢喜县令杜云腾被斩是第33集。

后来要斩首杜麦二人的时候,郭百变向曹西北和恬太师透露杜云腾就是当年那个被活埋的皇子,曹西北拿出自己的五品带刀侍卫的令牌,恬太师更是拿出自己皇上当年赐予的金牌来阻止刘公公对二人行刑。

欢喜县令杜云腾被斩内容:

董知府和刘公公相继来到欢喜县后,杜麦二人担心自己假冒县令的事儿呗揭发,于是二人决定出去避避风头在县衙正准备逃走的杜麦二人被抓了个正着,刘公公审理二人的时候看到了二人脚上的祥云图案,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过一个的原则。

刘公公决定将二人都斩首示众,却不想得到二人要被斩首的消息后,项明月和曹天娇等人都回来了刘公公看到恬太师的金牌后,虽然有所迟疑但是依然决定要杀二人以绝后患,却不想这个时候艾一尤和郭百变煽动群众反对刘公公。

刘公公看到百姓群情激奋便不得已的罢休,但是扬言要众人等候自己的报复杜云腾和麦亚堂也因此得救,众人团聚,皆大欢喜。

欢喜县令斩太子是第二十八集。

当夜曹西北照顾女儿睡着,杜云腾看曹西北冻得发抖就给他披了一件衣服,然后守在床前一直等到天明娇娇醒来发现杜云腾守在自己的床前很是感动。

二人的感情也变得越发的好。艾一雅来到娇娇的房间里,发现二人正在含情脉脉的看着对方顿时不禁怒火中烧,最后曹西北醒来看到女儿和艾一雅正在争吵。

就把杜云腾和艾一雅都赶出去了。艾一雅出去后看到杜云腾和娇娇的感情又近了一步心里很是不痛快就自己一个人跑到酒馆里喝酒,却不想碰到了单独来到县城的大哥。

28集剧情简介:

更没想到的是刚没说几句话又碰上了前来打酒喝的曹西北。曹西北认出艾一尤后二人大打出手,因为艾一尤服用过带毒的大力丸后力有不逮不是曹西北的对手。

不过之后在艾一雅的帮助下逃了出去。杜麦二人正在审问曹艾二人为什么没有抓到艾一尤,却不想这时候艾一尤却被人点了穴道仍在县衙门口。曹西北向艾一尤讯问后才知道原来艾一尤逃出去后遇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小师妹。

西周建立后,武王姬发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权,真正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西周王朝,实行分封诸侯制。 将宗室功臣、部族后裔分封各地建立政权,以达到封建亲戚一屏藩周之目的,他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据有关资料记载:周初分封的七十一国中,除师尚父(姜子牙)为首封,封于营丘,曰齐(今山东临淄)姬姓国就占五十三个,而姬姓国中属文王诸子的就有十六个,笔者对这十六个姓氏的分封地一一作了考查。他们分别是:

管:(叔鲜)分封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见《元和姓纂》)i46毛氏网

鲁:(周公旦)分封于鲁,今山东省曲阜(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i46毛氏网

蔡:(叔度)分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蔡都镇,(见《史记•管蔡世家》)i46毛氏网

曹:(叔振铎)分封于曹,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参阅诗•曹风•蜉蝣传)i46毛氏网

郕:(叔武)分封于郕,今山东省汶上过路乡附近。(见《左传》隐公五年)i46毛氏网

霍:(叔处)分封于霍,今山西省霍县西南。(参《嘉庆一统志》)i46毛氏网

康:(叔封)分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西北顺店镇康成村。后改封于卫,今河南省滑县境。(见《史纪》卫康叔世家、《滑县志》)。又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境。(见《左传》)i46毛氏网

邵:(召公奭)分封于卲(同召),今陕西省岐山、凤翔一带。(见《元和姓纂》)i46毛氏网

毛:(叔郑)即伯明分封于毛,今河南省宜阳境。估计在柳泉镇毛沟。(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i46毛氏网

滕:(错叔绣)分封于滕,今山东省滕州。(见《左传》隐公七年)i46毛氏网

雍:(雍伯)分封于雍,今河南省泌阳与博爱交界处。(见汉应劭•风俗通•姓氏上)i46毛氏网

郜:(郜伯)分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见《通志•氏族》)i46毛氏网

毕:(毕公高

寻族谱(张氏)

  张姓  张姓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