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回忆父亲载沣: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杀掉袁世凯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4收藏

溥仪回忆父亲载沣: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杀掉袁世凯,第1张

导读

对他说来,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有一个传说,光绪临终时向摄政王托付过心事,并且留下了杀袁世凯四字朱谕。据我所知,这场兄弟会见是没有的。摄政王要杀袁世凯为兄报仇,虽确有其事,但是被奕为首的一班军机大臣给拦阻住了。详情无从得知,只知道最让父亲泄气的是奕的一番话: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结果是隆裕太后听从了张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凯回家去养足疾,把他放走了。

本文:《我的前半生》 作者:溥仪 出版:群众出版社

我做皇帝、我父亲做摄政王的这三年间,我是在最后一年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那是我刚在毓庆宫读书不久,他第一次照章来查看功课的时候。有个太监进来禀报说:王爷来了。老师立刻紧张起来,赶忙把书桌整理一下,并且把见王爷时该做什么,指点了给我,然后告诉我站立等候。过了一会,一个头戴花翎、嘴上没胡须的陌生人出现在书房门口,挺直地立在我的面前,这就是我的父亲。我按家礼给他请了安,然后一同落坐。坐好,我拿起书按老师的指示念起来: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王立于沼上……

不知怎的,我心慌得很,再也念不下去。梁惠王立于沼上是下不来了。幸好我的父亲原来比我还慌张,他连忙点头,声音含混地说:

好,好,皇帝好,好好地念,念书吧!说完,又点了一阵头,然后站起来走了。他在我这里一共呆了不过两分钟。

从这天起,我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不像老师,他没胡子,脸上没皱纹,他脑后的花翎子总是跳动。以后他每隔一个月来一次,每次呆的时间也都不过两分钟。我又知道了他说话有点结巴,明白了他的花翎子之所以跳动,是由于他一说话就点头。他说话很少,除了几个好,好,好以外,别的话也很难听清楚。

我的弟弟曾听母亲说过,辛亥那年父亲辞了摄政王位,从宫里一回来便对母亲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母亲被他那副轻松神气气得痛哭了一场,后来告诫弟弟:长大了万不可学阿玛(满族语父亲)那样!这段故事和父亲自书的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虽都不足以证明什么真正的退隐之志,但也可以看出他对那三年监国是够伤脑筋的。那三年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失败的三年。

载沣与溥仪(右立)

对他说来,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有一个传说,光绪临终时向摄政王托付过心事,并且留下了杀袁世凯四字朱谕。据我所知,这场兄弟会见是没有的。摄政王要杀袁世凯为兄报仇,虽确有其事,但是被奕为首的一班军机大臣给拦阻住了。详情无从得知,只知道最让父亲泄气的是奕的一番话: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结果是隆裕太后听从了张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凯回家去养足疾,把他放走了。有位在内务府干过差使的遗少给我说过,当时摄政王为了杀袁世凯,曾想照学一下康熙皇帝杀大臣鳌拜的办法。康熙的办法是把鳌拜召来,赐给他一个座位,那座位是一个只有三条好腿的椅子,鳌拜坐在上面不提防给问了一下,因此构成了君前失礼的死罪。和摄政王一起制定这个计划的是小恭亲王溥伟。溥伟有一柄咸丰皇帝赐给他祖父奕的白虹刀,他们把它看成太上宝剑一样的圣物,决定由溥伟带着这把刀,做杀袁之用。一切计议停当了,结果被张之洞等人拦住了。这件未可置信的故事至少有一点是真的,这就是那时有人极力保护袁世凯,也有人企图消灭袁世凯,给我父亲出谋划策的也大有人在。袁世凯在戊戌后虽然用大量银子到处送礼拉拢,但毕竟还有用银子消除不了的敌对势力。这些敌对势力,并不全是过去的维新派和帝党人物,其中有和奕争地位的,有不把所有兵权拿到手誓不甘休的,也有为了其他目的而把希望寄托在倒袁上面的。因此杀袁世凯和保袁世凯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维新与守旧、帝党与后党之争,也不是什么满汉显贵之争了,而是这一伙亲贵显要和那一伙亲贵显要间的夺权之争。以当时的亲贵内阁来说,就分成庆亲王奕等人的一伙和公爵载泽等人的一伙。给我父亲出谋划策以及要权力地位的,主要是后面这一伙。

无论是哪一伙,都有一群宗室觉罗、八旗世家、汉族大臣、南北谋士;这些人之间又都互有分歧,各有打算。比如载字辈的泽公,一心一意想把堂叔庆王的总揆夺过来,而醇王府的兄弟们首先所瞩目的,则是袁世凯等 的军权。就是向英国学海军的兄弟和向德国学陆军的兄弟,所好也各有不同。摄政王处于各伙人句心斗角之间,一会儿听这边的话,一会儿又信另一边的主意,一会对两边全说好,好,过一会又全办不了。弄得各伙人都不满意他。

其中最难对付的是奕和载泽。奕在西太后死前是领衔军机,太后死后改革内阁官制,他又当了内阁总理大臣,这是叫度支部尚书载泽最为忿忿不平的。载泽一有机会就找摄政王,天天向摄政王揭奕的短。西太后既搬不倒奕,摄政王又怎能搬得倒他?如果摄政王支持了载泽,或者摄政王自己采取了和奕相对立的态度,奕只要称老辞职,躲在家里不出来,摄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脚。所以在泽公和庆王间的争吵,失败的总是载泽。醇王府的人经常可以听见他和摄政王嚷:老大哥这是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庆就把大清断送啦!摄政王总是半晌不出声,最后说了一句:好,好,明儿跟老庆再说……到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奕照他自己的主意去办事,载泽又算白费一次力气。

载泽的失败,往往就是载沣的失败,奕的胜利,则意味着洹上垂钓的袁世凯的胜利。摄政王明白这个道理,也未尝不想加以 ,可是他毫无办法。

后来武昌起义的风暴袭来了,前去讨伐的清军,在满族陆军大臣荫昌的统率下,作战不利,告急文书纷纷飞来。袁世凯的军师徐世昌看出了时机已至,就运动奕、那桐几个军机一齐向摄政王保举袁世凯。这回摄政王自己拿主意了,向愿以身家性命为袁做担保的那桐发了脾气,严肃地申斥了一顿。但他忘了那桐既然敢出头保袁世凯,必然有恃无恐。摄政王发完了威风,那桐便告老辞职,奕不上朝应班,前线紧急军情电报一封接一封送到摄政工面前,摄政王没了主意,只好赶紧赏那桐乘坐二人肩舆,挽请奕体念时艰,最后乖乖地签发了谕旨:授袁世凯钦差大臣节制各军并委袁的亲信冯国璋、段祺瑞为两军统领。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府邸后,另一伙王公们包围了他,埋怨他先是放虎归山,这回又引狼入室。他后悔起来,就请这一伙王公们出主意。这伙人说,让袁世凯出来也还可以,但要限制他的兵权,不能委派他的旧部冯国璋、段祺瑞为前线军统。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有人认为冯国璋还有交情,可以保留,于是载洵贝勒也要求,用跟他有交情的姜桂题来顶替段祺瑞。王公们给摄政王重新拟了电报,摄政王派人连夜把电报送到庆王府,叫奕换发一下。庆王府回答说,庆王正歇觉,公事等明天上朝再说。第二天摄政王上朝,不等他拿出这一个上谕,奕就告诉他,头一个上谕当夜就发出去了。

我父亲并非是个完全没有主意的人。他的主意便是为了维持皇族的统治,首先把兵权抓过来。这是他那次出使德国从德国皇室学到的一条:军队一定要放在皇室手里,皇族子弟要当军官。他做得更彻底,不但抓到皇室手里,而且还必须抓在自己家里。在我即位后不多天,他就派自己的兄弟载涛做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建立皇家军队。袁世凯开缺后,他代替皇帝为大元帅,统率全国军队,派兄弟载洵为筹办海军大臣,另一个兄弟载涛管军谘处(等于参谋总部的机构),后来我这两位叔叔就成了正式的海军部大臣和军谘府大臣。

据说,当时我父亲曾跟王公们计议过,无论袁世凯镇压革命成功与失败,最后都要消灭掉他。如果他失败了,就借口失败诛杀之,如果把革命镇压下去了,也要找借口解除他的军权,然后设法除掉他。总之,军队决不留在 手里,尤其不能留在袁世凯手里。措施的背后还有一套实际掌握全国军队的打算。假定这些打算是我父亲自己想得出的,不说外界阻力,只说他实现它的才能,也和他的打算太不相称了。因此,不但跟着袁世凯跑的人不满意他,就连自己的兄弟也常为他摇头叹息。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出使德国赴任之前,到摄政王这里请示机宜,我七叔载涛陪他进宫,托付他在摄政王面前替他说一件关于禁卫军的事,大概他怕自己说还没用,所以要借重一下李经迈的面子。李经迈答应了他,进殿去了。过了不大功夫,在外边等候着的载涛看见李经迈又出来了,大为奇怪,料想他托付的事必定没办,就问李经迈是怎么回事。李经迈苦笑着说:王爷见了我一共就说了三句话:‘你哪天来的?’我说了,他接着就问:‘你哪天走?’我刚答完,不等说下去,王爷就说:‘好好,好好地干,下去吧!’——连我自己的事情都没说,怎么还能说得上你的事?

我祖母患乳疮时,请中医总不见好,父亲听从了叔叔们的意见,请来了一位法国医生。医生打算开刀,遭到了醇王全家的反对,只好采取敷药的办法。敷药之前,医生点上了酒精灯准备给用具消毒,父亲吓坏了,忙问翻译道:

这这这干么?烧老太太?

我六叔看他这样外行,在他身后对翻译直摇头咧嘴,不让翻给洋医生听。

医生留下药走了。后来医生发现老太太病情毫无好转,觉得十分奇怪,就叫把用过的药膏盒子拿来看看。父亲亲自把药盒都拿来了,一看,原来一律原封未动。叔叔们又不禁摇头叹息一番。

醇王府的大管事张文治是最爱议论王爷的。有一回他说,在王府附近有一座小庙,供着一口井,传说那里住着一位仙家。银锭桥案件败露后,王爷有一次经过那个小庙,要拜一拜仙家,感谢对他的庇佑。他刚跪下去,忽然从供桌后面跳出个黄鼠狼来。这件事叫巡警知道了,报了上去,于是大臣们就传说王爷命大,连仙家都受不了他这一拜。张文治说完了故事就揭穿了底细,原来这是王爷叫庙里人准备好的。

醇王府的人在慈禧死后都喜欢自称是维新派,我父亲也不例外。提起父亲的生活琐事,颇有不少反对迷信和趋向时新风气的举动。我还听人说过,老佛爷并不是反对维新的,戊戌以后办的那些事不都是光绪要办的吗?醇亲王也是位时新人物,老佛爷后来不是也让他当了军机吗?慈禧的维新和洋务,办的是什么,不必说了。关于父亲的维新,我略知一些。他对那些曾被老臣们称为奇技*巧的东西,倒是不采取排斥的态度。醇王府是清朝第一个备汽车、装电话的王府,他们的辫子剪得最早,在王公中首先穿上西服的也有他一个。但是他对于西洋事物真正的了解,就以穿西服为例,可见一斑。他穿了许多天西服后,有一次很纳闷地问我杰二弟:为什么你们的衬衫那么合适,我的衬衫总是比外衣长一块呢?经杰二弟一检查,原来他一直是把衬衫放在裤子外面的,已经忍着这股别扭劲好些日子了。

此外,他曾经把给祖母治病的巫婆赶出了大门,曾经把仆役们不敢碰的刺猬一脚踢到沟里去,不过踢完之后,脸上却一阵煞白。他反对敬神念佛,但是逢年过节烧香上供却非常认真。他的生日是正月初五,北京的风俗把这天叫做破五,他不许人说这两个字,并在日历的这一页上贴上红条,写上寿宇,把坚笔拉得很长。杰二弟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这叫长寿嘛!

为了了解摄政王监国三年的情况,我曾看过父亲那个时候的日记。在日记里没找到多少材料,却发现过两类很有趣的记载。一类是属于例行事项的,如每逢立夏,必依例剪平头,每逢立秋,则依例因分发;此外还有依例换什么衣服,吃什么时鲜,等等。另一类,是关于天象观察的详细记载和报上登载的这类消息的摘要,有时还有很用心画下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内容十分贫乏的生活,一方面又有一种对天文的热烈爱好。如果他生在今天,说不定他可以学成一名天文学家。但可惜的是他生在那样的社会和那样的家庭,而且从九岁起便成了皇族中的一位亲王。

清朝灭亡之后,载沣辞去摄政王一职,在家幽居,他拒绝投降日本人,而且怒斥溥仪投靠日本人,解放后,他还将自己的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后来病故。

爱新觉罗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父亲,溥仪登基后,载沣成为摄政王,代为处理政事,在执政期间,他澄清吏治,施行预备立宪,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他还试图将“窃国贼”袁世凯处死,只不过被袁世凯圆滑的躲过去了,他力争把没落的大清王朝挽救回来。

但在当政三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载沣手中没有足够的兵力,不得不求助于袁世凯,最后被迫让权于袁世凯。

清帝逊位后,他生活很低调,很少参与政治事件,对复辟运动毫不关心,他只求对于皇室的《清室优待条件》能够保持,包括自己在内的满清旧贵族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就满足了。

后来溥仪逃往东北,并且在东北成为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皇帝,载沣曾多次被自己的儿子溥仪邀请全家搬去东北,日方也希望载沣能够去东北,在他们的政权范围内,但是载沣忧心忡忡,一直拒绝,并且训斥溥仪投靠日本势力。

后来解放军打到北平城,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北平被和平解放后,解放军入城,载沣每天关注着实时资讯,还在日记中记载了北平和平解放这日的情形。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需要大量的房屋作为办公或者生产基地,载沣作为新中国的一份子,最后下定决心把王府出售,卖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

晚年的载沣因为多年旧疾感染风寒,很快病故,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举行了简单的丧葬仪式。

爱新觉罗载沣曾于1908年至1911年在清朝最后三年担任监察国摄政王。这一职位的设立是为了取代他的长子,当时只有三岁的宣彤皇帝溥仪处理政治事务。因此,载沣实际上是这三年的最高统治者。但这个职位让载沣感到非常痛苦和担忧,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三年。因为他不仅要承受朝野的巨大压力,还要维护当时清政府岌岌可危的统治。

来自网络。

载沣当了国王,首先要处理的就是袁世凯的问题。袁世凯,一个在戊戌变法中出卖维新派而发家的官僚,深受在位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宠爱。当时袁世凯掌握军政大权,排名军务大臣,在朝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羡慕和担忧。其中,苏善贤亲王、镇国公宰则和孝公王普维共同秘密向载沣严敬请示铲除袁世凯的命令。而且,由于载沣的哥哥光绪帝曾留下“杀袁以除恨”的诏书,载沣着手杀袁世凯,但当时的重臣张之洞不同意杀袁世凯。此外,袁世凯在朝鲜还有许多亲信。一旦他下手,可能会引起军队的混乱。由于载沣自身的优柔寡断,他最终错过了杀死袁世凯的机会,而只是免去了他所有的官职。

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面对全国各地的革命浪潮,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运,袁世凯不得不再次被请出山,任命为宰相兼内阁大臣。不久,他辞去摄政王职务,退居北京秦春宫,不再过问政治事务。直到1951年他89岁时平静地去世。

应该说,载沣是想在摄政王的位置上有所建树的,但当时的清政府濒临灭亡,他缺乏治理国家事务的经验和手段,最终没能改写清朝覆灭的结局。

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

爱新觉罗载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因为他可以说是清朝最后三年,也就是1908年到1911年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皇帝是他的长子溥仪,三岁的宣彤皇帝,载沣担任摄政王,为太年轻而不能处理政治事务的溥仪管理国家事务。在摄政王载沣的位置上,他努力试图挽救清朝的命运,但他最终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之外,载沣没有趁机杀掉袁世凯,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来自网络。

1908年11月14日,载沣的哥哥光绪皇帝载_突然去世,因为光绪死时只有三十八岁,没有留下孩子。于是,在掌权一段时间的慈禧太后一手策划下,决定让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位。然而,由于溥仪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他不能管理自己的事务,所以他任命载沣为摄政王,而不是溥仪来处理政治事务。

在当时的朝野中,袁世凯的影响最大。他担任军务尚书,可以说是手握军权,朝廷中党员众多,对清朝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袁世凯曾经背叛了哥哥光绪帝大力支持的“戊戌变法”,所以光绪帝对袁世凯也是非常反感的。基于这些原因,载沣决定杀死袁世凯。但遭到了另一位重臣张之洞的反对。他认为现在光绪皇帝刚刚去世,杀死老大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凯在朝廷有很大的权力和威望,任何杀他的行为都可能引起朝廷的混乱。载沣觉得他说的是对的,但他确实担心袁世凯的权力。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他终于迪

虽然罢免袁世凯不一定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但可能会对当时的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但这毕竟只是假设,历史不可能重演。

载沣的晚年

爱新觉罗载沣,清朝末代皇帝宣彤皇帝的生父,1908年至1911年担任国家摄政王,实际上是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他的父亲是爱新觉罗奕_王子,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是光绪皇帝载_。应该说,他的人生是幸运的。他虽然生在清末这样一个混乱的时期,在时局和人生经历的双重影响下,不得不做一些不得不做或者根本不想做的事情,但是他能够很快接受新事物,不像有些人那样迂腐保守。这一点从他后来的生活中可以看出来。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全国革命情绪高涨,他被迫辞去监察国摄政王的职务。从此,他不再过问任何政治事务,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他唯一的要求就是维持对皇室成员有利的条件,不打扰他的生活就够了。在“张勋复辟”事件中,载沣对此根本不关心,自始至终没有参加任何活动,也没有对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说一句话。后来,他的儿子溥仪受日本人之邀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也多次要他一起去,但也许是因为他担任监国摄政王期间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难,他始终无法忘记。他不相信溥仪说的话,最后也没有跟着溥仪走。

这种平静的生活在载沣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期间不管外界怎么变,谁统治世界?住在皇宫里的载沣从未对此发出任何声音或意见。也许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过安稳的生活。直到1951年,他安详辞世,享年89岁,一代太子平静度过余生。

溥仪的胞妹爱新觉罗·韫龢,生于钟鸣鼎食的醇亲王府,自幼跟随长辈出入紫禁城伴驾溥仪,在她传奇的九十一载人生中,曾亲历来代皇帝出宫、潜离王府、寓居天津等历史事件、尔后又追随溥仪远赴长春,洞悉伪满政权诸多内幕。亦曾陪丈夫留学英国,历经日本投降,解放战争,皇妹一家颠沛流离。甚至返京途中一度乞食求生,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平民,数次风波,在夹缝中平凡度日这部近四十万字的纪实作品,在记述末代皇妹传奇经历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承载着作者贾英华与主人公的多年友谊。末代皇族纪实系列末代皇妹韫龢由韫龢和爱女郑爽亲笔作序,作品中关于逊清宫廷和溥仪的不少珍罕历史内容均属首次披露,弥补了诸多重要的文史空白。她的父亲载沣生于旧府(俗称南府)亦是光绪出生地。后来,这座位于北京西城太平湖的旧王府,改做光绪的潜龙邸现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之后,醇亲王府迁至什刹海北岸。再后来,溥仪当上了宣统皇帝,这里又成为宣统潜龙邸,所以,虽确定把中南海西花厅东边那幢宅院充当摄政王府,然而,府门上的朱漆刚刷好,还没搬进去,溥仪就在辛亥革命浪潮中被赶下了历史舞台。她的父亲载沣,固然世袭醇亲王的爵位,却一生为人忠厚谨慎,脾气酷似其母,一向温和待人,极少动怒,平时见人连话也不多。尽管时代在变迁,他每天早晨向母亲请安的老规矩却始终没改变。每年,祖母过生日时,她的父亲载沣非亲自操办不可,足见其孝顺。平时,她的父亲衣着不甚讲究,以至几十年不变样,只是称得上干净罢了。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她的父亲是一个朴实、憨厚的老实人。醇亲王府的人无人不知,载沣最喜欢吃天福号的酱肘子夹烧饼,从不挑食,无论好坏反正都吃,从没有暴饮暴食,也向来不挑三拣四。以至于,北府的菜肴做得愈来愈差。载沣偶尔着急时,甚至显得有些慢结巴。但他的书法颇有功力,却不擅绘画,更连一句京戏也不会唱,只是喜欢欣赏。尤其是杨小楼、梅兰芳和谭鑫培的京戏,他有一段时间几乎场场不落,且观戏成瘾。若与她母亲活跃的性格相比,父亲载沣则显得过于呆板,兴趣爱好不多,只是喜欢每天一味读书,天天必看各种书报杂志,经常读的是史书,尤其是资治通鉴。载沣晚年自号书癖,还藏有一方图章,刻的即是书癖二字。载沣多年订阅大公报以及顺天时报、京报等几种报纸,早晨起床后,总是极有规律地照例看报或读书。从小时起,溥仪和溥杰兄弟俩就颇喜欢读书,这与家庭的影响并非无关。父亲载沣性情温静平和,对子女表现得极富耐心,不仅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还经常亲自为孩子讲述故事,充任启蒙教育。平时,载沣不仅酷爱读书,还尤其喜欢研究天文星象。他兴致一来,时常在晚上把几个子女唤在一起,站在院内仰观宇宙的浩瀚星河。林父看了大喜过

溥仪回忆父亲载沣: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杀掉袁世凯

导读 对他说来,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有一个传说,光绪临终时向摄政王托付过心事,并且留下了杀袁世凯四字朱谕。据我所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