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的父母是谁
父聂鸿仪,母彭寂宽(傣族)
聂耳(1912—1935年),中国作曲家、音乐活动家。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父聂鸿仪,母彭寂宽(傣族),以中医兼营药铺为业。1918年入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在校学业成绩出众,又喜爱音乐,课余从民间音乐家学习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熟悉传统乐曲。1922年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为该校“学生音乐团”的活跃成员。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1927年考入云南第一师范高级部英文组,参与本校学生进步组织“读书会”的活动,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演出活动,并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8年后,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公开和秘密的革命活动。为逃避搜捕,于1930年7月潜离昆明,经越南转赴上海。
到上海后,先在一家商号云丰申庄作店员,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小提琴和外文,阅读文艺理论书籍,并在1930年11月加入“反帝大同盟”。1931年3月,云丰申庄歇业,适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剧社”招考,遂前往应试,被录取,任小提琴手。在明月歌剧社期间,聂耳一方面努力提高专业技巧,师从普杜什卡接受严格的小提琴训练外,还自修钢琴、和声学、作曲法和作曲等,另一方面随时注意思想上的锻炼。在“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之后,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明月歌剧社的歌舞实践更加促使他去考虑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的道路,探求“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1932年4月,他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建立了与左翼文艺界的联系,进一步坚定了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信心。和田汉的友谊与合作,对聂耳的艺术成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7月间,用“黑天使”笔名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短文《中国歌舞短论》(载《**艺术》第3期),对黎锦晖的歌舞作品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并鼓励他“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但此举未能得到社内一些人的理解,不得已退出该团体,于1932年8月前往北平,积极参与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左翼音乐家联盟的演出活动和组织建设,并师从外籍教师托诺夫继续学习小提琴。11月重返上海,不久即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他以炽烈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等多方面的工作,积极从事创作和评论活动。同时还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随后又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在这些左翼音乐团体中,聂耳是一位积极而活跃的主要成员。在繁忙中,他仍坚持学习音乐业务,除继续师从普杜什卡学小提琴外,从1933年12月起,每周都去参加上海工部局由司劳特斯基指挥的交响乐队的排练和演出。1934年4月,聂耳进百代唱片公司,与任光共同主持音乐部,组织录制了一些进步歌曲唱片。同时建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选编并领导演奏录制了《金蛇狂舞》等7首民族器乐曲,他借“百代新声会”音乐会上的演出扩大革命歌曲的影响。自入“百代”之日起,他又向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外籍教授阿克沙可夫学习作曲理论。1935年1月他转入联华影业公司二厂任音乐部主任。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迫使他决定出国,拟经日本前往苏联学习,他于4月 18日抵东京。在日本聂耳考察了日本音乐、戏剧、**等方面的动态,向日本文艺界介绍了中国音乐的新发展,并加紧学习外语和音乐。7月17日,在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3岁。
聂耳一生共创作有37首歌曲(包括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的4首歌曲),都是在他死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从事多方面活动的同时所写的,其中为数较多的优秀之作,也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的珍品。在聂耳的歌曲创作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1933年8月发表的第一首作品便是《开矿歌》(田汉词,影片《母性之光》插曲)。在这首歌曲中,他将民间劳动号子里一人领唱、众人和腔的形式引进了**歌曲创作。随后,在1934年元旦首映的影片《大路》里,又创作了《开路先锋》(孙师毅词)和《大路歌》(孙瑜词)。这两首歌以其鲜明的典型形象和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两首成名之作。此后他陆续创作有《码头工人歌》(蒲风词)、《新女性》(孙师毅词)、《打长江》(田汉词)等一些优秀的工人歌曲。在这些歌曲中的几种工人形象,都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表现。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聂耳创作的歌曲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几首进行曲风格的爱国歌曲,这是他的歌曲中影响最广的一部分,包括《毕业歌》(田汉词,影片《桃李劫》主题歌)、《前进歌》(亦名《苦力歌》,田汉词,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插曲)、《自卫歌》(唐纳词,影片《逃亡》主题歌)以及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等。这些歌曲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号召性音调,斩钉截铁般果敢的节奏,勇往直前无所阻挡的气势,有力地表现了处在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从而在群众中迅速而广泛流传。
聂耳还创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飞花歌》(孙师毅词,影片《飞花村》主题歌)、《塞外村女》(唐纳词,影片《逃亡》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影片《风云儿女》插曲)、《告别南洋》和《梅娘曲》(均为田汉词,话剧《回春之曲》插曲)等。这些歌曲倾诉了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的苦难与不平,但它们不是无望的呻吟,而是在感情的深处蕴藏着坚韧的毅力,在抒情中饱含着刚健的美感。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时代的抒情歌曲中显现出新的特色。此外,聂耳还创作过一些反映儿童生活的歌曲,其中最杰出的一首便是著名的《卖报歌》。歌中那为困苦生活而沿街奔走叫卖的报童形象,是那样生动、真切,令人喜爱和同情。
聂耳歌曲创作的杰出成就是他自觉地运用新的创作方法的结果。他从开始创作之日起,就对生活和艺术抱有一种新的态度。他能立足于现实,预见到未来,在层层的压迫下看到抗争的烈焰,在无边的黑暗中预见到灿烂的明天。因此,他的歌曲在深刻揭露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同时,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度,他在歌曲的艺术形式上作了创造性的革新。他的歌曲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又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与陈规束缚的框格绝然不同,而是与音乐形象融合无间的崭新的形式、崭新的韵律。正由于此,他第一次使中国群众歌曲提高了艺术价值,奠定了这种体裁的历史地位。
聂耳的歌曲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了社会的矛盾,唱出了人民的心声,给人民带来了力量,带来了光明。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没有。根据查询《三国演义》显示,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即以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韩成为韩王,司马卬为殷王,赵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田巿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因此18家分天下没有聂家。
聂瑞楠
寿阳县下州村自古就是文化名村,在北魏以前,村落已成规模,最早由聂姓祖先在这块沃土向阳而居,勤劳耕作,繁衍生息,修住宅,建庙宇,立村规。而后,闫、郝两姓等相继迁入,居村之北及前、后洼。所以村中聂姓人口最多,全村九股中聂姓占前七股,八股,九股为闫、郝两姓。村里大户多在聂、闫两姓中,他们均以经商致富,大都以商补农,不以土地谋利,这是我村富户最大特点。雇用长工主要是经管土地车马与各种劳作等,以土地获五谷为食。
清代本村首富聂佩芝一家原住西头两楼院内,此处宅院群落是其父聂品正(武翼都尉)和祖父聂开奇始建于清乾隆时期,聂佩芝生有五子,因居住不便,在清嘉庆年间与长子聂子恭和次子聂子敬又在本村半截道,购地大兴土木兴建纳福林大院,经过近15年的修建,于道光年间竣工,聂佩芝将西头两座楼院、长工院与前后花园留给其他三个儿子聂子惠、聂子义和聂子敏居住管理。(子惠去世后,在光绪年间,因其子元铣、元镗败落,将宅院等先后分别售于聂耀辉、聂守成,双方售宅院契约现还保存,此不赘述)。
聂佩芝与子恭、子敬及其后人遂迁入半截道纳福林大院内两楼院居住,两院均为两进楼院,中间有过厅,两院、书院与长工院都开有角门可以互通。
时光荏苒,佩芝年老,子恭早逝,聂子敬一人主持大院门户,子敬副贡与祁文端年谊世好,其长子聂元镛副贡,次子聂元钧婚后无子女早逝,三子聂元锦布政司理问,多年主持村务,乐善好施,建庙修桥,植树开泉,挖渠引水,获村人好评,赠匾曰;“里巷歌功”,长孙聂毓湘是举人,经办书院,学生遍及盂寿等地桃李满门。几经时代变迁,大院后人在此休养生息至今。
深宅大院精美建筑,虽经200多年的沧桑岁月,仍难掩其璀璨之光。这一大院的建筑群落,尽管部分己被人为拆毁或文物贩子盗拆,但有的仍然保存完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九脊十兽歇山顶砖雕“纳福林”大门楼,出檐搭挂,飞檐斗栱,吻兽高悬,砖雕精美。券大门两侧施影璧各雕一个大”寿”字,并雕有梅丶兰丶竹丶菊和”葡萄””葫芦”等吉祥图案大门两边基石雕有猴骑大象图,寓意为“封侯拜相”,和“背背封侯“。门楣上方正中的”纳福林”,大门里靣的”崇善德”,东楼院门楼匾额“大宾“二字和书院抱厦门庭上方的”虚白室”等匾均是清代军机大臣祁寯藻所题,书院中二门牌楼南靣是砖刻”春华秋实”四字,北靣是”古训是式”四字,洋溢着浓厚的书院气息,上院正房檐下悬挂“里巷歌功”牌匾,是阖社人等赠于后来院子的主人聂元锦的。
据寿阳县志记载,聂佩芝及次子聂子敬是当时寿阳十大富户之一,聂佩芝是乡饮耆宾,被封为武翼都尉的职衔,其子聂子敬是国子监典簿,乡饮大宾,有人赞曰“积德行善书香浓,至今犹闻读书声”。
福荫泽后,不忘祖恩,聂 磊为实现爷爷关于“要尽力将宅院保护好的遗嘱”,于2005年进行了部份修缮。2010年5月2日,为教肓后代,从天津、内蒙、太原、榆次等地回来的聂家子孙40多人,在老宅大院为先父聂毓淇(聂元锦之子)先母蓝淑慧诞辰100周年举行祭祖活动,同族本家也都参加了活动,对子孙进行了一次孝道传统教育。
于太原养心斋
2011年 12月
古房、地契偶现
2005年,在修缮老宅院时,偶然发现部份古房地契,共20余份,其中从乾隆五十七年至光绪十三年有16份。是曽祖父聂子敬去世三年后,三个儿子分家时,我祖父聂元锦分得其一份(《聂家古房地契》)现已印成册。说明祖辈在道光、咸丰年间,家业仍兴旺,购买了不少房地产。
听父亲讲,祖辈购置土地与房产,有的是为了行善济贫,双方立契兑现后,房院土地仍让卖者居住与耕种,土地收获仍归卖者自用,如日后家境好转还可赎回。
时代变迁,家道兴衰,一半是人为,一半是世道。时世好,人不勤俭不行,人勤俭,时世不好也不行。福兮,祸兮,难以说清,这就是历史。
摘录于;聂瑞枢《聂家古房地契》序
2014年9月
祁文端为聂家题字
聂子敬与祁公年谊世好,祁公为聂家题字不少,横幅、条幅均有。清咸丰11年,子敬陪同祁公上寿阳东方山养疴,为其题横幅《方山行》,子敬居住的东院楼门匾额《大宾》,西书院匾《虚白室》,聂家花园建成后,请祁公为花园赐名并题匾《矩园》。祁公在笔记中记曰;“寿阳聂氏园成,请名,余名之曰矩园,闲居奉亲,游者于于,所好既絮,其心弗逾,是为聂氏之矩园,非以自娱。”
2011年9月
寿阳县下州村福兴寺
寿阳县城北25里的下州村北郊,有宏大寺庙褔兴寺。创建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占地约60余亩,寺院座北朝南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山门正南靣建有古戏楼,戏台拱、柱全由雕石建成,造型十分讲究。山门内左右立有四大天王高大泥塑,寺院分前院后院和东院。由文殊菩萨庙、三皇帝君殿、五龙圣母祠、玉帝庙、关帝庙、、纯阳吕祖祠、闫王庙等几个庙宇群组成。明嘉靖十四年,菩萨降临施药救众,村人聂时雍所撰应碑记,一块在本县东界石村,另一块不知下落。相传阳摩寺为双上寺,凤山为下寺,福兴寺为中寺。
福兴寺和羊摩寺与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恒山悬空寺一样,均是在东晋至北魏正光年间创造的,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北魏孝明帝崇尚佛、道两家,所以福兴寺是佛、道并供的寺院。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福兴寺皆同全村庙宇内神像及璧画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修复彩绘,修复完工后,举办了隆重的开光庆典,在福兴寺唱戏三天。村里各股族人与附近村民主动为寺院捐钱捐粮以行善举。不幸在12年之后的1953年以后被人为陆续拆毁,夷为平地。
2,阳摩寺(上寺)
在双凤山北三里许灵嵩岩西,晋时创建,有石洞壁塑诸佛像及名人笔迹。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即后秦甲申岁(公元384年),奏赐额曰灵嵩寺,东魏武定三年(公元456年)增修,寺中有石室,清池,仙洞和龙宫诸胜,俗又名金佛殿。唐宝应元载,北京留守暨盂县令为寺僧金刚照起建功德堂。有碑记,失撰人名,书法似褚圣教序。在唐代崇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修,有功德铭文石刻。常山太守奉敕潠,俗伪呼为羊毛寺。今寺宇皆废,惟石洞中唐笔尚存。1879年(光绪五年)寺已皆废。
3,五龙圣母庙(下寺)
在双凤山建有五龙圣母庙,传说西张村常氏女浣衣吞五色石而孕,生五龙于双凤山麓石洞中,雷雨大作五龙俱飞,当地民谋立庙供之。建庙年代无考,据碑记载,元至元间(公元1336年),已属重修,嘉庆、道光时皆经重修。
主要参考
公元1879年(光绪五年)寿阳县志等资料。
2012年10月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边的一个清晨。一艘小火轮“呜”的一声长鸣,离开了重庆码头,劈开混浊的江水,朝着下游驶去。甲板上站着年方二十的聂荣臻。
他久久地手扶栏杆,望着绿树与楼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乡慢慢地向后移动,熟悉的景物在薄雾中逐渐消失。他伫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绪和往事,就像流水涌向心头。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石院子原属于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筑式样古朴大方。院子周围环绕着良田沃土,院墙内外长满了翠竹,两侧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聂氏祖辈由江西迁徙贵州,再折转到四川江津。此时,王姓地主已经破落,石院子九重堂仅余三重,聂家买下后安居下来。经过几代繁衍,聂氏成为江津境内一个比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聂荣臻出世时,家境已经衰败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显得破败,只有竹丛仍生机盎然,织成绿色的帷幔,人们几乎踏迸院门时才能看到绿荫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产传到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时,只剩10来亩土地。聂仕先将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种,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聂仕先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聂荣臻出生快满月时,夫妻俩商量着给儿子取个吉祥的名字。聂仕先读过几年私塾,便翻开《随身宝》,指着该书最后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边念边对妻子说:“这是句吉利话。按家谱排列,我们儿子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你觉得如何?”妻子满意地笑了。
聂荣臻两岁时,母亲又生下妹妹聂荣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并没有给聂家带来好运。由于家族纠纷,聂仕先只得将自有的土地卖掉,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艰难,只得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小染坊谋生。聂仕先夫妇心地善良,对劳苦乡亲充满同情。
聂荣臻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为人厚道,同情劳动人民,常常主动干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8岁时,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3年私塾。在这里他受到了启蒙教育。聂荣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思想活跃,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与同学在家里议论时政。聂荣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响。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丧,私塾停办,聂荣臻转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馆就读。辛亥革命后对新学的向往,使他于1913年转到吴滩插旗寺小学。不久,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住读。
陈食高等小学开设了多门学科,教师大多受过新学教育。聂荣臻来到这里,倍感新鲜。他十分珍惜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除学好必修的各科之外,还广读博览,增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学期,他在课桌上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晚间,常听到他的琅琅读书声。别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坐在小油灯下。一个夜晚,国文教师刘继修来到他的小油灯下,看见他正在阅读有关太平天国的书籍,便说:“作为青年学生,博览群书、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个晴朗的清晨,校长赵学仕看到他在走廊上边走边背诵屈原的《国殇》,连连点头称道:“好,好,屈原先辈的诗文应当熟读。”聂荣臻以顽强的毅力,在这所小学苦读两年半, 1917年春转到江津县九如镇立高等小学,同年夏毕业于该校。3年的高等小学学习,聂荣臻各门学科都取得优异成绩。
在陈食高等小学流传着一个“打菩萨扩校舍”的故事。这则故事里,记述了少年聂荣臻的斗争精神。
陈食小学设在名叫“三官殿”的庙堂里,庙堂四壁排列着许多神像。庙小学生多,师生纷纷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扩大校舍。校长也曾向庙堂会首们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绝。这年夏天,新来了一位杨老师,家离得很远,学校又无空房可祝荣臻和几个同学商量,把庙堂耳房腾出一间来给杨老师祝当夜,他们把房里的菩萨悄悄打碎、搬走,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玉皇圣谕:天地水三官,即日当乔迁。”次日清晨,全校皆惊,一时纷纷议论。有的说:“菩萨升天了。”有的说:“菩萨搬家了。”师生们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应帮助三官殿菩萨搬家。”于是,把影响教学的菩萨全都打掉搬除。庙堂会首们恼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终没有查出结果,最后由校长出面,买了香烛作祭,送菩萨“升天”,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不仅杨老师有了宿舍,教师们也有了办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宽敞多了,师生们都很高兴。几十年过去了,聂荣臻当年打菩萨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1917年夏,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
江津中学,是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它创办于1906年4月,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学习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创办的一所四年制中学。校址坐落在县城内黄荆街,校舍土木结构,全是平房,校门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学校门前栽着两棵巴蜀稀有的榆树,校园内桑、柳、梧桐成荫。当时学校的设备和教师,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聂荣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学的学习良机,学习非常用功。他认真地吮吸着文化科学知识。
在他所读过的书上,常有各种心得批注,蝇头小楷,端端正正。对知识,他务求弄懂,不争分数高低,各种作业,一丝不苟,作图清晰,字迹工整。
他记忆力强,但不死记硬背,反复思考,直至彻底弄懂为止。学校保存下来的操行考查簿上,记载着关于他的操行评语:容仪——衣服朴素;动作——活泼,上课专心;言语——不欺,温和;品质——天性温和;智力——记忆力强;感情——进取;意志——坚固。
他面壁而读的精神,在学校里颇受人称道。一次,教室里已空无一人,他仍面对墙壁高声朗读,国文教师杜文运看到后说:“荣臻,你也该休息一会儿啦!你每天都如此吗?”
“是的,老师。”
“为啥呢?”
“老师,学生以为学问就如一堵厚厚的墙壁,不下功大就不能凿穿它。”
“如此有志气!”
杜老师把刚刚批阅完的一篇作文《评内忧外患》还给他,说:“荣臻,你这篇文章写得好!道出了我们中国国弱民穷的根源,切中时弊,有说服力。
文章思想新,有见地,文笔酣畅,辞意通达,我给你打了个满分。我要把它贴在中堂,让同学们看一看!荣臻啊,你从哪儿学到这么多新名词、新道理呀?”
聂荣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几本书。杜老师翻了翻,见是《天演论》、《物种起源》,还有《新青年》月刊等,慈祥地笑了。
江津中学管理极严,学生全部住校,平时不准走出校门,更不准上街。
自修室每间6至8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聂荣臻潜心攻读,博览群书。家庭经济困难,他省吃俭用,但不吝惜金钱购书。在他离开学校以后,学校还收到他从上海商务印书馆预订的一套《百科小丛书》。为了这套书,他花了一石谷子的钱。
聂荣臻发奋读书,寻找着救国之路。他面对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联系工业革命给欧美带来的振兴,明治维新为日本带来的崛起,思索着如何使贫穷落后的祖国繁荣昌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强大的政治冲击波震荡着中国。聂荣臻从《新青年》等杂志上,接触到新的思想,他积极加入了进步学生的行列。
1918年端午节,他约了七八个同窗好友到油溪,租了只小船,畅游浩瀚长江,观赏龙舟竞渡。船到江心,收住桨片,小船随波飘荡。此时,只见长空茫茫,江水滔滔,少年聂荣臻缅怀屈原,追念先辈改革法度的壮志,不禁热血沸腾,遂以酒酹江,吟诵起《离骚》中的诗句: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他们一面在舟中小饮,一面议论时政。酒酣时,聂荣臻辞情激烈地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诸君将来再聚时,要有所成就方不负我们同窗之谊。”
1919年1月18日,召开了有27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这是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这次会议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消息传到中国,举国震惊;传到江津,同学们气愤至极,在校园集会,高呼口号,强烈抗议。
“五·四”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这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影响了中国一代激进的青年,也影响了聂荣臻。聂荣臻和同学们一起,游行集会,撒传单,贴标语。江津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响起“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坚决抵制日货!不买仇货!不用仇货!”的口号声。
抵制日货,是聂荣臻在中学时代经历的最大的行动。江津县城地处长江边上,商业比较发达,商店里摆的几乎全是日本货,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感。江津中学和江津甲种农业学校的学生代表联合起来,积极开展抵制日货的行动。他们动员一些商店老板,不要贩卖日货。“乾坤泰”、“鸣盛和”等大商店不理睬学生们的要求,一些小商贩也跟着观望。于是,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学联代表组成小组,分别对那几家大商店进行搜查,将查出的日货逐一登记,封存于“文昌宫”,准备焚烧。学联还派出代表,沿江巡逻,凡装有日货的船只不准靠岸。几家大商店听说学生们要焚烧日货,着了慌,采取各种手段反抗,勾结江津军政首脑,妄图凭借武力压服学生。县长聂述文、驻军团长王天培召开学商两界代表会,江津中学的代表就有聂荣臻。王天培在会场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企图压服学生。商人们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学生代表据理陈辞,寸步不让,坚决要求焚烧日货。双方相持不下。
6月末,《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消息传来,更激怒了江津学生,他们立即集会,要上街游行。校长和学监百般阻挠,关上校门,不准学生上街。
在这关头,聂荣臻和傅汝霖等进步学生鼓励同学们:“不要怕!冲出去!”
学生们打开校门, 200多人冲了出来,编成4路纵队,和甲种农业学校等校的同学们一起,汇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学联派出代表,手执小旗,沿街维持秩序。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加进游行队伍,轰动了整个江津城。游行队伍到达“文昌宫”,把封存的日货全部搬出,直抵东门江边,搭起高台,学生和群众围站四周,两校学生的代表登台主持大会,聂荣臻等人在会上发表了激烈的讲演,激起听众强烈的爱国热情,人人义愤填膺,就势把日货全部焚毁。
大多数商人,通过抵制日货的运动受到了教育。但少数大商店老板极为仇视。他们贿赂军警,对学生进行镇压。就在焚烧日货的第二天,团长王天培带着武装士兵来到江津中学。学校在王天培授意下,首先开除傅汝霖,对其余的学生代表,则准备在学期结束时开除或勒令退学。
不久暑假到来,聂荣臻与江洋学生联合会的***一起,草拟了一封公开信,号召同学们回家后广泛宣传,唤起民众,抵制日货,共赴国难。
7月,聂荣臻回到家乡,与唐家修、叶楚才等人结伴,到吴滩、石门等地宣传。他大多利用赶集时机,站在高处演说。他演说时的爱国热忱,常获得在场听众的热烈鼓掌。
暑假结束回到学校,得知反动势力将对进步学生进行镇压。激进的学生已经不能再继续读书,究竟何去何从,已经成为面临的严重问题。这时,聂荣臻想的是去法国勤工俭学。
当时,四川的勤工俭学运动正在迅猛发展,青年学生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五·四”运动到1921年底,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之最。在四川,又数江津去的人最多,共去了40多人。
聂荣臻与钟汝梅等同学先到重庆打听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手续、路费等具体问题,然后返回家中,进行出国前的准备。
他先到舅父家,争取支持。舅父唐富华愿意协助。可是,回到家里,父母却舍不得儿子远离家乡,担心发生意外,表示不同意。聂荣臻向父母申明改变现状的意志和可能被捕的危险,坚决表示:“我生死都要去!”经过舅父的协助说服,父母终于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在舅父的帮助下,筹足了300银元的路费,准备就绪了。
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备酒壮行。
农历重阳节后的一天清晨,聂荣臻拜别父母和舅父,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告别了家乡。
儿子离家的这一天,母亲把一坛醇酒埋在地下,准备用这坛酒为儿子学成返里接风。可是,这一坛子酒,老人家一直未能取出来。聂荣臻的母亲和父亲在30年代就先后与世长辞了。聂荣臻一别故乡,再也没有踏进石院子翠竹掩映的家门。直到1955年5月,他去四川视察军工厂时,才顺便回到江津县城。
小火轮在波涛翻滚的长江上行驶着。大江的风光很快扫去了他心头的压抑。
船过万县,他和同学们瞭望白帝城,仰观巫山十二峰,饱览了三峡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神奇优美的传说,使他们心旷神怡。一位同学面对壮景吟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辈此去异国他乡,不知何时能归?”聂荣臻接口说道:“立志报国,那管他日久天长。”
船到汉口,靠码头暂息,几个同学相约下船去看看火车是什么样子。在四川,为修铁路酝酿了多年,还发生了保路运动,但从未见过铁路,更不要说火车了。他们赶到火车站,不凑巧,站上没有火车。有人说,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方火车行驶的声音。聂荣臻于是趴下,把耳朵贴在冰凉的铁轨上,只听得“嗡嗡”的响声。大家离开火车站,很是兴奋,议论着从法国回来一定要在四川修条铁路,让自己的火车在巴蜀的大地上奔驰。
到上海后,他们停留了10来天时间。
上海,当时被称为“十里洋潮,是“冒险家的乐园”。在这里,聂荣臻看到了国中之国的租界,看到了外国人享有的特权,看到了外国佬和有钱人寻欢作乐的赌尝舞厅、夜总会、鸦片烟馆。这些更坚定了他富国强兵之志,更感到出国求学的道路走对了。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使颛顼统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由于挥公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有人说,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能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濮阳古称帝丘,颛项建都于此,至今濮阳城中心四牌楼上仍镌刻着“颛顼遗都”四个大字。帝颛顼、帝喾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这一点是哪个清河也没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嚣封邑青阳所在地,玄嚣也因封地青阳而号青阳氏。
三、当代族史研究成果
何光岳先生关于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的论点,在当今史学界颇具权威性,为研究张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著名族史专家谢均祥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张姓源于濮阳。他的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欧洲时报》、《河南广播电视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
以上论据充分证明了:挥公即是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而得姓,张姓祖根在濮阳,这便是张姓的渊源。
此外,后世有以字为姓者,也有因种种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在晋齐鞍之战中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他的后世以他的字为姓,改解姓为张姓。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称张禄,西入秦国,屡次为秦王出谋划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国名将张辽,原姓聂。汉末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燕,原姓褚。另有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在当代中国,回、满、藏、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但这只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
四、张姓播迁
张姓先民是怎样从得姓地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这是个大课题,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够说清的。现仅就我们的初步考察,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张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迁应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遍地洪水泛滥,中原濮阳地势低洼,更是一片汪洋。为求生存,先民们只好择高而居,逃往距离近的高丘或山区,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后又逐步走向全国各地。这次洪水大致发生在帝颛顼、帝喾之后的尧、舜时期,也正是挥公得姓之后。起初,尧命颛顼之子鲧治水,而且到过濮阳。至今,濮阳境内仍有“鲧堤”遗迹。明·嘉靖《开州志》(明代濮阳称开州)卷二,载宋·司马光《鲧堤》诗日:“东郡(今濮阳)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可惜,曾在濮阳筑堤治水的鲧,由于方法不对,九年没有把水治平,被舜杀于羽山。舜又派鲧之子大禹治水。他带领人民,凿山开河,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水治平。这次大洪水先后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离乡背井逃避水患。但要问,当时的张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县,因没查到确凿依据,笔者不能妄言。但据读史得知,帝颛顼、帝喾均建都于帝丘(今濮阳),到帝尧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帝舜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大禹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恐怕都与这次大洪水有直接关系。中国地势的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时代,难怪帝尧、帝舜、大禹均迁都于山西。试想,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都城都迁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着去吗所以,历来饱受洪水灾害的濮阳人,逃避水灾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陕西。那个时期,张姓先民从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阳)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迁往各地,或迁回老家濮阳,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张姓先民第二次大播迁,当在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堤决口时期。自古人恋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后,逃往外地的先民回来一部分是肯定的。经过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濮阳地区属于卫国,经济文化都有相当发展。但到汉代,濮阳人又碰上了黄河瓠子堤决口,淹没十六郡,濮阳以东尽成泽国,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们没吃没喝能不外逃吗去哪里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区。此后,还有新莽时期公元11年,黄河自治亭(今濮阳)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二次改道,漫流于濮阳以东各郡达59年。北宋熙宁十年,黄河自濮阳曹村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三次改道,泛郡县四十五,淹民田30万顷。有史记载的黄河在濮阳境内的决口达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灾、虫灾,每次水旱灾害,都迫使先民们离乡背井,逃往各地。
除了水灾之外,战乱是张姓先民多次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濮阳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晋楚城濮之战,秦代章邯和项羽濮阳之战,东汉曹操吕布濮阳之战,北宋宋辽澶渊之战等多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每次战乱都迫使先民们多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迁移。据王大良、孟繁冶先生编著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一书记载,由于战乱原因, “张姓先民由中原地区向四方迁徙,有过几次大的潮流。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的战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在此居住的张姓先民被迫南迁;第二次是在西晋末年,匈奴和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军队进入中原,灭亡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洛阳建立的西晋王朝,人民群众蒙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原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同时也有部分张姓先民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第三次是在金兵南侵,灭亡了建都开封的北宋政权,占领了黄河南北,这里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到长江以南地区避难。除了这三次迁徙外,还有更多的小规模迁徙,使张姓儿女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
聂是中国第122个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湖南、贵州、江西、湖北等地尤其有影响。如今,姓聂的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总人口约140万。
聂的名字和图腾:
聂的本义是在耳边低语,意思是人们口口相传。聂友桐摄,表示因为耳朵长,听人说话时需要用手托着耳朵。古聂人是一个耳朵比周围人长的氏族。聂人把这一特征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作为氏族的名称和标志。他们住的地方叫聂,或摄影师。聂多后来被用作地名。聂地有两处:一处位于山东聊城北部,建于春秋时期,后并入齐国,又称佘佘,是齐国西部边城。二是地处河南清丰北部,春秋时期属狄威。长期居住在这里的聂人以地名作为自己的名字。
聂氏的起源与演变:
聂姓的起源有两种:姬姓和姜姓。
第一个出自姬姓。聂,魏易春秋时,故城在今河南清丰北部,魏大夫在此饮食,因其姓。
第二个支出是姜氏。同样被拍到的聂,现在山东聊城北部。公元前635年,魏文公灭邢,是魏大夫的美食城。回归齐国后,成为齐国的西界,启功将其支子封在乜一,成为齐国的藩属,聂氏紧随其后。
外来基因的流入:
聂氏外来血液的流入主要发生在宋代以后。中国,犹太人,元明时期采用韩氏,包括聂氏。到了清代,聂绀弩、等氏族集体改姓聂,他们的氏族后来成了汉。
历史上聂氏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聂氏主要居住在河南、山东一带,战国时期,流传到江淮一带。汉晋时期,聂北上山西,南渡长江,进入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唐代聂氏出现在两广,尤其是江西、安徽一带。从此,聂氏就分布在全国各地。
宋代聂姓近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是宋代第127个姓氏。聂姓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聂姓总人口的28%。聂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西、山西。这三个省份约占全国聂姓总人口的65%,其次是湖南、河南、甘肃。全国形成了北方以山西、河南为中心,南方以安徽、江西为中心的两大聂姓聚集地。
明代聂姓约有1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是明代第94大姓。宋元明六百年间,聂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我国聂姓分布主要集中在聂姓第一大省江西,约占总人口的69%,其次是四川、广西、河北、湖北。宋元明时期,聂氏总体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和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聂姓聚集区。
当代聂姓的分布与图谱:
聂现有人口约14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1%,居全国第122位。自宋代以来的1000年间,聂姓人口增长率一直呈形。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苏、湖北、贵州、辽宁和安徽,约占聂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在河北、四川、河南、广东、山东、云南、重庆,7个省市占29%。湖南是聂氏第一大省,占全国人口的10%
聂氏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贵州、重庆、湖北大部、安徽南部、广东大部、福建西部、云川东部、甘肃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角。聂姓占当地人口的018%以上,有的达到07%以上,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大约55%的聂姓人居住在这一带。在广东东部、海南北部、川滇中部、福建中部、浙江西部、安徽和山东大部、江苏东北部、河南、河北、京津、山西大部、陕南和宁夏、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大部、黑龙江、吉林西部和辽宁中部,聂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018%之间,上述覆盖面积约占全国领土。
聂姓传统文化;
聂氏郡县主要是新安、河东。聂唐姓主要包括本杰明农民。“本雅明为农”的名称出自唐代的聂。进士聂钟毅同情农民,写了一首《说文》的诗,脍炙人口:“二月卖新丝,五月种新粮;当你眼前生疮时,你挖出了你的心。愿国王的心变成明亮的蜡烛;它不是再续前缘的盛宴,而是逃避之家。”后世又称为“悲农诗”,故民间以“悲农”为堂名。
有以下四幅重要的对联名叫聂:
英雄报德;穷人同情农民。
龚氏人;同情农民,吟诵。
母亲隐于诗中,成为骑士;偷一本书是有奖励的。
流传千古英风的侠客;求武侠九重挞。
家训聂家训《伤田家》值得一读。清朝乾隆年间,继续沾亲带故的聂之子聂导以进士身份成为陕西镇安知府。聂亦步亦趋,数月后归,《诫子书》训诫儿子。他要求儿子做一个亲民的官员。“你做了一件事,人民就会从中受益”;要“有则无,无则无”;“诚可感人,谦必受益”;“偶尔小有贡献,也要勤快,不可喜好,有碍人志”;“勤政能过平静的生活”。他教儿子做官的方式还是值得学习的。
名人频率和家族贤人:
从755到79000,支付了34位聂姓名人,占名人总数的007%,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191位;聂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名第158位。聂著名医学家占全国医学家总数的011%,排名第133位。聂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06%,排名第188位。
以聂命名的重要历史人物有:战国时期的朝鲜武士;唐代诗人聂;北宋大臣聂昌;元朝元帅聂爵;明代学者聂豹;清代直隶总督聂士诚、篆刻家聂继茂;民国实业家聂甄姬,作曲家聂耳;当代**摄影师聂京、作家聂绀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聂。
聂姓血型:
聂人的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48%,A型占29%,B型占277%,AB型占85%。
聂耳的父母是谁
本文2023-09-30 23:16: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