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陵墓在哪守陵人的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袁崇焕的陵墓在哪守陵人的姓氏,第1张

袁崇焕的陵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守陵人的姓氏为余氏。

袁崇焕陵墓是为纪念明末清初抗清将领袁崇焕所修建的陵墓,包括墓碑、祠堂和庙宇等一系列纪念建筑,袁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其守墓,曾多次遭到损毁,现已被作为重点文物被保护。

袁崇焕,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但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近几年的清明节,一批在京东莞籍人士和大学生来到北京崇文区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墓前敬献花圈,表达哀思。与此同时,民间和学术界关于袁崇焕大将军的籍贯究竟是广东东莞,还是广西藤县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

关于袁崇焕籍贯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袁崇焕籍贯是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村的说法占据上风。为此,水南村投巨1亿元修建了袁崇焕公园,并花费千万元拍摄了电视剧《袁崇焕》。然而,就在2002年北京袁大将军祠修葺一新之际,一些对此说法持异议者提出了“袁崇焕的籍贯是广西藤县”的说法。一时间在莞城引起强烈反响。

五大证据表明袁是广西人

清明节前夕,东莞当地有关人士专程前往北京,对这一争论已久的问题进行采访了解。东莞当地也以大篇幅的报道对袁崇焕籍贯“广西藤县论”进行了反击。据悉,袁祠重修后,由一些权威专家起草的、明确点明袁将军是东莞人的生平事迹介绍稿,曾被人拿到袁祠后气愤地撕毁。

有关资料表明,支撑袁将军籍贯“广西藤县论”的证据有五个方面:一是1984年“袁崇焕诞辰4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藤县举行;二是谈迁在《国榷》一书中记载袁是藤县人;三是万历国子监的进士提名碑记载袁为藤县人;四是天启七年10月左右,袁辞官回到藤县;五是持“广西藤县论”者甚至点明了袁大将军故里的详细地址,为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并提出该村有一碑上题“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以示佐证。

第17代守墓人坚信是粤人

一直为外界传为美谈的袁墓372年守墓家族对“广西藤县论”也颇有微辞。袁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夫妇对前来拜访的广东东莞籍人士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认为“广西藤县论”是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说法,并说从众多史书中的记载,到1785年乾隆皇帝给袁大将军平反,再到1952年叶恭卓、柳亚子、李济深、章大钊等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都十分明确地指出袁崇焕的籍贯为广东东莞。作为进一步佐证,佘氏夫妇说法的还有袁大将军祠的一些布置陈设:朱红色的大门上方,一块“明代粤先烈袁崇焕墓”的匾额;一对“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的楹联;祠中一条甬道直通墓堂,堂额为“明代粤先烈督师墓堂”等。

袁崇焕自言籍贯“属西江”

对袁崇焕的籍贯,东莞中学退休教师杨宝霖多年来对袁崇焕的身世有相当研究。在其提供的两篇学术文章《袁崇焕杂考》和《袁崇焕籍贯考实》中,有多处史料说明袁崇焕是东莞人,如“袁子鹏墓碑与袁氏家谱”,“明进士题名碑所镌”,“《明怀宗实录》等史料所载”,“袁自言‘臣籍已属西江’”,同时对“藤县白马墟的袁崇焕故居、明督师袁公袁崇焕故里纪念碑”等一一予以考证分辨,点明袁是东莞石碣水南村人。

目前,“广东东莞论”和“广西藤县论”各持意见,争论仍在继续。有关人士表示,关于民族英雄籍贯争论完全属于是一种学术方面的商讨,十分正常,不可以世俗的眼光对待。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不碍人们对袁崇焕将军的爱戴和怀念。

袁世凯称帝前为了增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于是找来国学大师捏造身世,所以认袁崇焕为祖宗,主要是为了给称帝做铺垫。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封建礼仪那一套袁世凯倒是学了个全。

袁崇焕是明末的爱国将领,明思宗朱由检在位时期,因为魏忠贤等奸臣的弹劾迫害,再加上皇太极的反间计,导致了明思宗朱由检的误解,下令凌迟处死袁崇焕。虽然袁崇焕死的很惨,家里也被抄家流放,但是好歹是个爱国将领,名声算是几个知名的袁姓历史人物中最好的了。其他的袁术、袁绍,名声都不太好,不仅自立为王,而且让一方百姓民不聊生,这样的袁姓人物是不符合袁世凯的期望的。

古代人讲究名正言顺,特别是一国之君这么重要的位置,于是袁世凯就需要为自己称帝做一些背景上的准备,比如说认一个非常有名的祖先,让大家知道他祖上也是非常有名望的,是名正言顺继承中华之统的。这样的一些舆论能让百姓信服。

最后几经商议,于是选定了袁崇焕,好歹是个爱国将领,不是奸臣贼子。于是国学大师配合蒋介石的需求,写了一些家谱和故事,伪造证据。并且还有“袁氏四世三公,振兴关中,奄有河北,南移海隅,止于三水、东莞,清代北转项城。今日正位燕京,食旧德也。名德之后必有达人。”来呼应袁世凯确实有万人之上这种潜质,还捏造故事说“今日杀袁者清,他日亡清者必袁”。撒谎不带打草稿的,真替他们害臊。

以上就是袁世凯为什么要认袁崇焕为祖宗的原因,说到底都是为了称帝。个人看法,望采纳~

不是,袁承志是金庸在《碧血剑》中虚构的人物.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 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 “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 “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 “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

历史上有过两位,袁术和袁世凯。

1、袁术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司空袁逢嫡次子,太仆袁基、冀州牧袁绍异母弟。

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拜为后将军,畏祸出奔南阳郡。初平元年(190年),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联兵讨伐董卓。此后,对抗于袁绍和曹操,兵败逃亡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其骄奢*逸奢,横征暴敛,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受到吕布和曹操攻击,元气大伤。

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2、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扩展资料:

袁姓其他著名人物:

1、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2、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3、袁宗道

袁宗道(1560年3月12日—1600年12月9日),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

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太子右庶子。

“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反对复古拟古,主张“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其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4、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皇帝

——袁绍

——袁术

——袁枚

——袁宗道

——袁崇焕

——袁世凯

袁崇焕的陵墓在哪守陵人的姓氏

袁崇焕的陵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守陵人的姓氏为余氏。 袁崇焕陵墓是为纪念明末清初抗清将领袁崇焕所修建的陵墓,包括墓碑、祠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