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连中三元的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一生
明代连中三元的有三任,分别是:黄观、李骐、商辂。
1、黄观(1364——1402年),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
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2、商辂[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弘载,号素庵,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
商辂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预机务。夺门之变后被削籍除名。
成化三年(1467年)再度入阁,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职。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3、李骐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幼聪慧异常,十岁即能通读《孝经》、《论语》,洞悉其义。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第一,会元,廷试又第一,状元。为明代科举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
明成祖认为状元以畜名不吉,遂御笔书写“其”字于“马”字的右边,改名为李骐。三日后胪唱三遍,均无应答者。永乐帝忙解释说:“即李马也”,李骐才出列受诏,赐纱帽、银带朝服。
以后,李骐每写姓名,均将“骐”字墨书“马”旁,朱书“其”字。有记载说,上科状元陈循在李骐榜揭榜之前曾做一梦,梦见新科状元为一木人骑在马上,手执一令字黄旗。等到金殿传胪之时知是李骐。木人为李,黄旗正好应御书“其”字。当然这都是后人牵强附会之说。
扩展资料
一、传统寓意纹样
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
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衔,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二、分类
(1)文三元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2)武三元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连中三元
李氏家谱
〖李氏来源和演变〗
汉族李姓的渊源主要来自三大支:赢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高阳氏颛顼,出自嬴姓。颛顼氏族属于东夷族,最早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西南。到了唐尧时代,颛顼部落已分为八个氏族,其一为庭坚,其首领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协助大禹治水,获姓嬴。治水成功,颛顼氏族也得到了发展。皋陶的子孙一直作大理官,至夏朝时,其子孙以官名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纣王,被害。其子理利贞出逃,隐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因靠树上的果子(木子)充饥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巴人留于渝境的成为板楯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这支姬姓李氏的历史有2800年。
第三支出自赐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当权者的赐姓和崇仰汉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连年战乱、政权频繁更迭、外族不断进入中原,李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入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基因。发生外族流入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西域各国等族,以及犹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鲜人等外国人。之后这种融入从未间断过,北宋西夏国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明清时期的蒙古人、满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纷纷改汉族姓,尤以李姓为首选。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汉化了。在当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王朝赐与有功大臣武将为国姓,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李姓的根源〗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2 李氏家谱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作者: feng无痕 2007-5-30 14:44 回复此发言
--------------------------------------------------------------------------------
2 李氏家谱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迁:
河南李姓于唐高宗进入福建,开辟漳州
安史之乱期间,不少李姓为躲避战乱由北方迁徙到南方
唐末到五代期间,因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再次由北方迁徙到南方。
李姓的来源 李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川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
李姓的来源是什么(请简短回答)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订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李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主要来源
1源于嬴姓和姚姓
据北宋中叶的《新唐书・宗室世系》一书记载:李氏源出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其子孙以官为氏,称|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个以李称姓的。
2、其他来源
源于改姓、赐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 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 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 人来中国并定居
3少数民族李姓
历史名人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颛顼之後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着有《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飞将军李广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曾在东汉时任三朝(顺帝、冲帝、质帝)太尉,博学多才、能言善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誉。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满腹经纶,被誉为“天下模楷李元礼。”
李育:东汉一代名儒。
李尤:东汉文史学家。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雒城)人。年少时以能文著称,曾撰《蜀记》。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撰《东观汉记》。
李(-198)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李密: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式:东晋书法家。
李:东晋文学家。
李: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骞:字希义,赵郡平棘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博涉经史,富文藻。
李孝贞:赵郡柏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少好学,能属文。孝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本传》行于世>>
李姓的由来?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浮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颉利曾屡次扰唐,咄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
百家姓中李姓是怎么形成的? 20分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姓李的来历 ?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 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李姓的来源简写,三百字 李姓,中国第一大姓氏 ,世界第一大姓氏,中国人口有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人。
李姓来源有六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李姓的来源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颉利曾屡次扰唐,咄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DD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DD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
李姓的来源 李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
明朝连中三元的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一生
本文2023-09-30 23:15: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5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