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的王氏族谱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诸城人。始祖讳贵,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琊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颍川王府教授,称颍川公。颍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至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颍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冈二姓街北,为明代王重光而建。
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蛇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
殷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为契之后。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殷姓。2、以居地所临之水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禹州有殷水,居者以水为氏。3、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单姓殷;今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殷契。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殷姓发祥于今河南省境,自从西周得姓之后,至秦统一六国,他们大多繁衍于这一带。秦末时,殷姓大多居于河内野王(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汉初迁汝南(今属河南),至汉北地太守殷续,又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并以此为中心,不断繁衍,发展成为一个较大家族。除此之外,在秦汉之际殷姓见诸史册的人物还有:会稽假守殷通,琅琊博士殷崇,雁门人殷谟,弘农功曹殷肃、东海人殷嘉,左冯翊殷周,可见此际今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均有殷姓人活动的身影。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可见已有殷姓人南迁于今江苏、四川一带。两晋南北朝时,陈郡尤以长平之殷姓人发展迅速,族大人众,名人辈出,并发展成为殷姓陈郡郡望。此际,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官职调升等原因,殷姓又有南迁润州(今江苏镇江)、歙州(今安徽休宁)、豫章(今江西南昌)等江南之地者。如陈郡长平人殷羡、殷浩父子均仕宦于晋,后贬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今浙江衢州)。隋唐时期,殷姓除继续昌盛于陈郡长平外,分布更为广泛,并有殷盈孙在唐僖宗年间仕宦成都诸曹参军且落籍当地。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骑兵南下,中原、华东等地战火连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惜颠沛流离四处逃难,于是殷姓分布更广,南方的广东、福建,北方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均成为殷姓难民避难所。明初,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明末,殷姓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清代,殷姓人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并有山东、河北之殷姓闯关东谋生入居东三省。如今,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郡望堂号 殷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汝南郡,治所在平舆(今属河南);2、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堂号:“卧治”、“勤俭”、“畜艾”、“栖老”等。�
宗族特征 1、殷姓是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也是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2、殷姓南迁要比其他姓氏早得多,为他姓所不可比拟。3、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河南殷姓一直为天下殷姓之主流,他支所不能撼。4、派生出衣姓。据《康熙字典》所载:“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殷之胄。”胄即后代子孙,由此可知,今山东境内的衣姓,是由殷姓转音而派生出来的。
名人精粹 殷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殷仲堪:陈郡人,晋代将领。能清言,善属文、工书。孝武帝时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殷浩: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殷芸:陈郡长 平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殷钧:陈郡长平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殷开山:京兆户(今陕西户县)人,唐代名臣,名峤,以字行。隋时为太谷长,入唐后,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封勋国公。殷仲容:陈郡长平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殷士儋:山东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殷化行: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殷树柏:浙江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殷世安: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殷希彭:河北安国人,曾赴日学医,获病理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郡望:河东郡
堂号:河东堂:以望立堂。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柳宗元一支后裔字辈:“全成克遵祖训”。 湖北 湖北黄冈柳氏字辈:“天地元(玄)黄世泽久长荣华永禄富贵刚强”。
湖北黄梅、江西湖口柳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程仁秉直素正孝忠”。
湖北蕲春柳氏字辈:“清千同(年)崖(岩)轩(良)五爵文思中昌必世希元日邦高百子荣永远珠联壁时至太和春俊彦逢时起贤能志壮宏升平民欢乐万代景淳风”。
湖北武汉、新洲柳氏字辈:“梦德言王酌文音学士家”。
湖北黄陂木兰柳氏字辈:“永世克孝 长发其祥 贻谟广远 振绪维纲 敦崇和顺 钟毓贤良 建树勋业 佑后荣昌”。
湖北孝感柳氏字辈:“世守宗本忠厚继存”。
湖北麻城柳氏字辈:“一世修行廷帮万年宗道兴隆”。
湖北建始柳氏字辈:“兴朝扬德明景祚沐光信誉宗贤孝同开甲第堂”。
湖北荆州柳氏字辈:“长士为宜谷宝忠再笃新”。
湖北长阳磨市柳家院柳氏辈:前二十八辈 应宗贵宏文运昌 家振传兴世泽长 学纯可得朝廷选 成人有德万年光 后二十八辈 崇奉仁孝作根本 礼义自好式多帮 积善贞祥必益庆 敬守先惠扬馀芳
湖北枣阳柳氏字辈:“文学宗正,从德永华,中庸大道,治邦年华”。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大兴朝扬德惠景祚庆恩光敬奉宗先宪同开甲第堂”。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学无有关世忠孝承先志”。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堂维新升俊秀载锡展辉煌盛世宣隆旺洪谟表国章”。
湖北随州柳氏一支字辈:“文学宗孔佳云有益”。
湖北随州柳氏一支字辈:“荣华富贵堂”。
湖北柳氏一支字辈:“长发麒祥祖幼列康国家永盛”。
湖北柳氏一支字辈:“仕启韶先声文章楚汉卿天开逢润德”。 山东 山东宁阳柳氏字辈:“枝作元士润百佩德恒方昭绪汝师保开泰在崇扬家法自同肇文化振天常”。
山东滕州柳氏字辈:“景常吉兴庆福宜延恒昌裕开令德厚丰肇登显扬”。
山东山亭柳氏一支字辈:“成开玉发广鸿树桐厚元”
山东胶南柳氏字辈:“文邦敦叙经法永传曰振元培恩乃广著世家鸿业廷士方延敬学立志希绍明徽”。
山东济宁柳氏字辈:“绪汉鸿云秀”。
山东聊城柳氏字辈:“光大兴传士衍汝玉长宗”。
山东栖霞柳氏字辈:“成培清建运钟毓耀光华明德长昭继生辉永克家”。
山东柳氏一支字辈:“方德继林贵青春茂”。
山东柳氏一支字辈:“百佩德恒方昭绪汝师宝”。
山东柳氏一支字辈:“建忠玉尧广花”。 湖南 湖南宁乡柳氏字辈:“斗思应均庚世仕伯克庭秀祖荣宗天佑裕本固邦基平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启启裕后人后人盛加官进禄都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升弼廷存正介勷国任贤能耀彩丁才广馨香甲第登千秋禋祀典万叶子孙绳”。
湖南华容柳氏字辈:“宗泽绵远学文有光世祚永盛人才茂良忠孝承先志诗书以传家贻善斯隆盛哲嗣为国华”。
湖南岳阳柳氏字辈:“正大安邦道万代必昌隆”。
湖南宁乡柳氏字辈:“斗思应均庚世仕伯克庭秀祖荣宗天佑裕本固邦基平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启裕后人盛加官进禄都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升弼廷存正介勷国任贤能耀彩丁才广馨香甲第登千秋禋祀典万叶子孙绳”。
湖南衡山柳氏字辈:“机泰谨志隆表凤应正茂垂昌国世廷远传家诗礼绐纲维忠孝在立本绍先归书香长继起科第振兴宜”。
湖南武冈柳氏字辈:“万仲庆再宗仁祖庭世四印启文名天生英肾俊秀福禄位升平”。
湖南岳阳柳氏字辈:“新朝阳德惠井楚庆恩光”。 浙江 浙江浦江柳氏字辈:“一时守定光国文邦德嘉施业必有令扬雍睦百千万恒振忠相朝道永智宁富金良盛高和顺进祥千载荣昌克绍休征永世宏量”。
浙江杭州柳氏字辈:“一时守定光国文邦德嘉施业必有令扬”。
浙江鄞县柳氏字辈:“廉明文武世延良自永昌礼仪开贤哲中和启瑞祥经伦裕士道爵禄灿官方惠洽声名大功高学业扬”。
浙江丽水柳氏字辈:“吉象登景运毓贤良”。
浙江兰溪柳氏字辈:“仕崇良世思希彦一汝生鹏启瑞喜全成克遵祖”。
浙江兴化柳氏字辈:“毕宗本大长庆德永正佳先行仁义礼兴万国治平”。 安徽 安徽潜阳柳氏字辈:“鼎仟汝太斗仕伯得从长盛宏远光先世大荣绍基贤胜应锡昌书声继起扬”。
安徽庐江柳氏字辈:“贵茂本仲景文希邦善生拱昭慈来许绳其世德中正传家吉士光国科第甲鼎书业黄金”。
安徽临泉柳氏字辈:“洪怀西兆廷世”。
安徽合肥柳氏字辈:“宗之永远圣诗书百世昌”。 江苏 江苏彭城柳氏字辈:“方振宪良鸿恩思礼”。
江苏镇江柳氏字辈:“立孝义克宋”。
江苏邳州柳氏字辈:“雅如锡昭启英雄化元祥之朝子彰大臣中步履云绪隆涛伯九鸿鸣俊时达福泽恩传远昌光继世长”。
江苏镇江柳氏字辈:“肇图书传世忠厚贻家”。
江苏长桥、河南郏县、浙江萧山柳氏字辈:“柳宗肇叟必应福人(孟光如春)可凤生昌世廷先启正大克树家声宏基聿建贻泽永敦士希笃学国重显名道尊业懋其再延承”。
江苏江阴柳氏字辈:成华先文 贵州 贵州六盘水柳氏字辈:“洪诗元永维兴家国书承权训和绍惠德恭俭慈让中正远扬宽誉瑞智礼易贤良俊杰统叙福厚泽长博学万达富贵荣昌”。
贵州柳氏一支字辈:“世大祖宗元人文太运开传家敦和诲华国润鸿才辅佐遵威远孝义重宝珍后裔昌万代富贵应时来”。
贵州柳氏一支字辈:“毅元茂踪绪荣发伏宗国肇谟枝”。
贵州毕节柳氏字辈:“春占明荣祖德长”。 重庆 重庆柳氏一支字辈:“缙仕一元玉映朝国文明继兴荣承祖宅忠厚传家世代福德克昌后昆梦昭鸿业笔练思权勋铭竹帛”。
重庆城口柳氏字辈:“朝邦开泰运国正兴贤良明德家声远怀仁世代昌敬元登显爵崇礼应文光孝友恒思治顺和永发祥”。
重庆梁平、湖北麻城柳氏字辈:“国仕文朝学天德大廷儒纯兴善继祖永诗玄承道”。 云南 云南昭通柳氏一支字辈:“鼎国帮家子茂仕登时文春耀成芳元再立尧添顺舜常明万世新永远步升云”。
云南昭通柳氏一支字辈:“世代文光有一品正当朝中心维和顺财源茂盛发”。
云南会泽柳氏字辈:“忠廷开国成都德礼玉尚康林”。 江西 江西都昌柳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言纹先训行敦永隆英贤继美德义尊荣绵远福庆光显锡荣时期通泰法祖绍宗”。
江西湖口柳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存仁秉直守正效忠时逢世泰遇际盛隆河东继美光显锡荣学期远大嗣祖绍宗”。
江西横峰柳氏字辈:“上佑乾珍太诗书兆永昌”。 福建 福建寿宁柳氏字辈:“世必荣昌……”
福建南安柳氏字辈:“学启光明孙胜宗德家传诗礼世上思忠心”。
福建翔安柳氏字辈:“国贞习瑞朝任秉惟世步青云大振家声孙支挺秀功武奋兴金榜题名士诚有志上达玉京”。 河北 河北沧州柳氏字辈:“森尚国大成长润春桂隆树文世茂永志鸿玉振庭”。
河北柳氏一支字辈:“清盛福远玉绍兰登云州”。 陕西 陕西横山柳氏字辈:“怀凤登占彦”。
陕西绥德柳氏字辈:“光怀恩翰鸿年”。
陕西柳氏一支字辈:“善守德业念良正”。 河南 河南郑州柳氏一支字辈:“福禄名位顺天锡文学道德清心毅魁元应成先振业富贵永庆百万世”。
河南邓州柳氏字辈:“正大光明立身行孝”。 广东 广东河源柳氏字辈:“子山经贤发青允孙森显”。 山西 山西柳林柳氏字辈:“应士帮天福德光步成长”。 四川 四川洪雅柳氏字辈:“茂仲应万至今文元春秋四季丰盈龙虎挺光瑞腾卿相在玉荣远承先启后昆伦”。 辽宁 辽宁鞍山柳氏字辈:“鑫广殿春长兴家业强”。 天津 天津静海柳氏字辈:“唐殿仕地崇中”。 广西 广西柳江柳氏字辈:“世有如叶士含振树乘继长荣”。 黑龙江 黑龙江柳氏一支字辈:“万天德广成春”。 吉林 吉林扶余柳氏字辈:“文芝常春世连永万克”。 其它 柳氏一支字辈:“大文章必以经书为本增富贵定知礼乐当先”。
柳氏一支字辈:“顺金成树……”
柳氏一支字辈:“章配箱宗春成(法海盛汉富申)元桂玉永庆”。 全国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二十卷,(清)方善祖、方大成等编,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宁乡柳林胡氏续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胡锦城等总栽,胡锦瑞等督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华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
湖南宁乡柳林胡氏续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胡尚森、胡安训等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柳林胡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沅陵柳林胡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末一卷,(清)胡森、胡安训等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4年)柳林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柳氏家乘不分卷,(清)顾景淦、柳善维编辑,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靖江柳氏支谱一卷,(民国)柳溥庆编辑,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八卷,(清)柳可阴等辑,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手写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
,(清)柳蓉等重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
,(情)柳预生重修,清光绪十六~十七年(公元1890~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续谱六卷,(民国)柳牲春、柳预生等重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民国)柳诒徵等撰,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
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清)柳树芳撰,清道光年间胜溪草堂刻《养馀齐全集》本七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清)柳兆薰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胜溪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福建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有十七部)。
江苏吴江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胜溪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有二部)、暨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清)柳章、蔡恒寿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笔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仅存四册)。
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柳开贵、柴永祺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笔谏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清)柳贤沧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笔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民国)柴永祺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笔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竹口柳氏兴孝录二十匹卷,(清)柳世纲等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曾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清)柳文贞纂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四卷,(民国)柳东甸、柳继权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柳家柳氏宗谱四卷,(民国)范厚基、吴忠雷重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圣山乡。
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七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蜀山乡。
浙江临海桃渚柳氏宗谱五卷,(民国)柳宗善、李定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桃渚乡城里村。
浙江临海柳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
浙江云和司前柳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柳兆元修,柳培辑,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山东栖霞柳氏家册不分类,(民国)柳运茂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寨里乡路旺村。
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柳奂谔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柳盛恒、柳盛镰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甘肃庄浪柳氏宗谱四卷,(清)柳凤桥增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甘肃省庄浪县朱店乡柳家庄。
柳氏续谱不分卷,(清)柳如鉴纂修,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柳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仅存一卷)。
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六卷,著者待考,版本待考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分湖柳氏家谱十卷,(清)柳树芳纂修,清道光年间胜溪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胜溪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四卷,(民国)柳东旬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四卷,(民国)佚名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余庆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柳氏族谱,(现代)柳挺珊纂修,1980年福州柳氏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台州滩头柳氏宗谱不分卷,(民国)钟宝延纂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江分湖柳氏家谱十卷,(清)柳树芳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胜溪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匮甘露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柳畅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和介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东柳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蓝格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清)柳恩湛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蜀山柳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十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蜀山柳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蜀山柳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清)柳天汀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三豪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慈溪竹江柳氏兴孝录二十四卷,(清)柳世纲纂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柳立凡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镇江京江柳氏续谱六卷,(民国)柳生春等纂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镇江京江柳氏续谱七卷,(民国)柳诒徵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柳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桥长桥柳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言 河东世泽;笔正家声: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宗元,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唐穆宗常向其问书法,柳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二龙腾跃;五马参差: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河东解人柳悦、柳惔兄弟。柳悦,字文殊,官中书郎;柳惔,字文通,好学能文,通晓音律,梁武帝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副相)。南朝齐国大臣王俭称他们兄弟为“柳氏二龙”。下联说南朝齐国河东解人柳世隆(官至宰相)的五个儿子:柳悦、柳惔、柳恽、柳憕、柳忱。柳恽,字文畅,历官秘书监、吴兴太守,以诗闻名,又擅长下棋、弹琴,著有文集十二卷及《清调论》、《棋品》;柳憕,字文深,曾官蜀郡太守,通《老子》、《周易》;柳忱,字文若,历官西中郎主簿功曹史、宁朔将军、侍中,封州陵伯。“五马”,指汉朝太守的车驾,后用作太守的代称,这里说柳世隆的五个儿子都做到太守一级的官。 垂露在手;清风入怀。此为佚名集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集句联。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唐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升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擢礼部员外郎。叔文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迁柳州刺史,在贬谪期中,写作大量诗文,抒发个人情感及进步的政治、哲学见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堂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逝世于柳州,著有《河东先生集》。 心正笔正;人清词清:上联典指唐朝大臣、书法家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唐元和年间进士,历仕穆、敬、文、武、宣诸朝,官至谏议大夫、太子詹事等职,封河东郡公。工书,正楷尤知名,自成一家,也称“柳体”,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柳”。唐帝常问柳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景佑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精通音律。善呈吸取民间词精华,创作多长调。所作慢词作多,很有影响。著有《乐章集》。 公权笔正;子厚文卓:上联出指唐朝时期的柳公权笔谏穆宗典故。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宗元,字子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熊丸教子;龙女谐姻: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仲郢之母善教子,以黄连、熊胆为丸使郢夜咀嚼以助勤读,后郢累官至刑部尚书。下联典出民间故事,传说唐朝时期的柳毅为龙女传书。 五言 威劾二百吏;德被五十州:全联典出隋朝时期的治书侍御柳彧,字幼文。解县人。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常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职者二百余人。 六言 子厚文才卓绝;公权笔谏忠忱: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官柳州刺史。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底,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河东先生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法,正楷尤其著名,骨力遒健,结构紧凑,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笔谏”,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唐穆宗曾问他用笔何尽善尽美,他回答:“用笔在心,心正了笔就会正。” 七言 失贤臣如失社稷;得爱卿胜得河东: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股肱之臣柳庄。以贤德著于朝野。他逝世后。卫献公哭祭时说:“在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认为他对国家非学重要。下联典指北周上大将军柳敏,字白泽。北周攻占河东,北周文帝对他说:“不喜河东,喜得卿也。” 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之清:此联为佚名集自唐朝大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铭集字联。 和丸世泽馨香永;正笔家声蕃衍长:此联为安徽省凤阳县柳家圩柳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华原人柳仲郢,字谕蒙,元和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谏议大夫、刑部尚书,封河东县男,咸通年间官天平节度使。他母亲韩氏,教子有方,曾用苦参、黄连、熊但和为药丸,让他夜里服用,以助勤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笔谏”故事。 和丸教子仲郢母;用笔正心公权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柳仲郢母,善训子,尝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使夜咀以助勤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书法家柳公权书法艺术。 夷旷笃学登高第;柳永工词咏太平: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柳浑,字夷旷。十余岁时,有诬告曰:“血相夭且践,为浮屠右缓死。浑不听,力学愈笃,后登天宝进士。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著名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崇安)。 十六言及以上 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柳子厚(宗元)祠联。 五马参差,河东众称有于;二龙腾跃,山南人谓难兄:上联前句典指柳世隆的五个儿子:柳悦、柳惔、柳恽、柳憕、柳忱;后句指柳宗元。下联前句典指柳悦兄弟;后句指柳公权及公绰兄弟。
丹[丹,读音作dān(ㄉㄢ)]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尧帝之子丹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以血缘背景论,丹氏追本溯源,源头乃尧子丹朱。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帝。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史载,尧帝的儿子子名朱者,居于丹水(今湖北清江支流),其后以其氏为姓,丹朱傲慢荒*,因而没有得到传位,大家都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巴蜀土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远古大巴山东段,土著有古巴蜀人的一个分支,其得名传说有二,一说是在很早以前巫姓和丹姓两少数民族住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巫、丹两姓原居地,故而取谐音武当而记之。这之中的丹氏族人,即为原古巴蜀人中中居于丹顶山区人群。
第三个渊源:源于台湾土著“邵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丹氏为台湾省日月潭“邵族”中著名七大姓之一,“邵族”人的七大姓分别是毛、石、袁、陈、高、白、丹氏。
日月潭的“邵族”人数不多,族人分属七大姓家族,除昔日居住在水里乡的白姓,与族人较疏离外,其余姓氏家族都在部落或祭仪中有专属工作,颇为特殊。
事实上,“邵族”人的姓氏不只七个,但其中有几个姓因人数较少,因此就被分派到七大姓中,对外以依附的大姓为称。
第四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 历史名人:
丹保安:(公元1943~今), ,山西翼城人。著名社会科学专家。
山西大学毕业。现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山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山西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书法协会理事。很长时间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组织工作,为本省社会科学各学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省主联主要创建人之一。
他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调研论文曾产生过显著社会效益,协助统战部领导在宗教界开展“双五好”活动受到过中央重视并在全国推广。到省社院工作后,对学院行政、后勤、基本建设等方面创建全国一流的统战学院表现有突出成绩。主要著作、论文有:《经济师必备》、《农村实用大全》、《中国 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对马列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思想》、《山西 教和 志》等。其《长治市引导和帮助宗教团体兴办自养事业清查报告》一文被山西社科界在1992年评为入选佳作。
本人业绩被收入《山西社科人物辑览》、《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中国回放大族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大文化卷》、《天南地北 人》等书籍。
丹 增:(公元1950~今), 日喀则人。著名中国人民 陆军少将。
现任 军分区政委。主要业绩:在部队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政治委员等职务。任现职以来,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注重社会调研,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撰写的腮想政治工作要掌握人的思想规律》、《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工作》、《一部难得的历史教科书》、《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和带头人》等二十余篇理论文章先后在《政工通讯》、《 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一文被收入《高举伟大旗帜,推进宏伟事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被载人恍辉的历程》,《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一文被载人《中国改革先锋》。
丹 赤:(公元1940~今),原名王建家;山东黄县人。著名杂文作家。
1958年因公负伤,被迫高中辍学,自学成才。
1970年从事新闻工作,1979年调入黑龙江日报社作专职杂文编辑,现为高级编辑,兼任黑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主编黑龙江日报的《龙江笔汇》、《海天文谭》等杂文专栏、专版,被列入“全国报刊主要杂文栏”并于1989、1996年两度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编辑。
自1965年起始,在省内外各大报刊、香港《大公报》,发表杂文、随笔、评论文章一吉五百余篇。1989年出版了自选集《丹赤杂文选》、1998年出版了杂文集《刘姥姥开店》,其代表作品分别被载入《中国杂文鉴赏辞典》、《中国杂文大观》、《中国二十世纪杂文大观》、《中学生杂文读本》等二十三本杂文集中。
先后发表较有影响的杂文创作理论文章,文艺评论五十余篇,载入《杂文创作百家谈》、《中国当代杂文百家百论》等专著。1978年6月2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评论《寄语育花人》在当时对于拨乱反正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影响极佳。创作情况被载入《杂文百家专访》、《当代杂文五十家》以及“杂文选刊”的《当代杂文五十家特辑》之中
丹 亭:(公元1934~今),本名斐云彩,号钟山居士;山东广饶人。著名军事医学家、作家。
十七岁投笔从戎,二十岁就读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毕业后,长期从事海军部队的医疗卫生、科研教学工作。现为海军医学教授、泰山书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荣誉书法家、江苏省书协会员、 老战士书协理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他自幼酷爱书法,先从临摹柳公权、欧阳询等诸名家字帖入手,弱冠之年已能为乡里书写楹联、书礼,博得乡亲们的好评,而小有名气。他虽然长期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锲而不舍。不论是在战斗间隙或工作之余,都能坚持读帖并以指空临。
在担任领导工作之后,行文、报告均用毛笔书写。尤其近十数年来,他广结墨缘,博采众长,坚持日日临池,并致力于书法理论的探索。取法乎上,师承二王,情追怀素,苦练《礼器碑》、《石门颂》,各种书体无不涉猎,尤以草书见长。他的作品运笔流畅,错落有致,即秉承了传统技法,又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在军内外参展作品曾多次获奖,许多作品深得港、澳、台同胞及日本、东南亚诸国友人的赏识。
他曾在江苏省美术馆及山东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不少作品常为国际友人及美术馆、展览馆收藏。他不仅在医学专业领域内著书立说,成果颇丰,出版了《潜艇医学手册》、《海军潜心医学》、《海上援潜》等一百多万字的专著;而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自己的建树,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编著出版了《草楷对照孙过庭书谱》、《书谱初探》、《魏碑字帖》、《张猛龙碑百字集》、《历代咏梅书法集》等专著。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和陈大羽教授都给予热情支持和充分肯定,同时也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评。目前,《汉石门颂》临摹要诀和《丹亭近期诗词选》已经完稿,并通过专家审定,将很快奉献给广大读者。
作者传略被收入《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名人丛书·书画卷》、《中国当代老年书画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书法作品编入《中国书画作品精选》,自撰诗词编入《中国当代诗书画印精品选》、《当代书法美术诗词界人名图鉴》、《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并获最佳作品奖。
王士祯的王氏族谱
本文2023-09-30 23:05: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