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简介_李纲宋朝_北宋李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李纲简介_李纲宋朝_北宋李纲,第1张

更新时间:2018-09-10 10:24

李纲(547年—631年),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隋唐名臣,曾当过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李渊建唐称帝后,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李纲多次进言都因与太子李建成心意相悖而不被接受,李纲感到郁郁不得志,于是提出辞职。李渊解除了他的尚书职务,仍担任太子少保。贞观四年(630年),李纲又出山担任李承乾的老师 ,备受李承乾崇重。贞观五年(631年)逝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李承乾亲自为他立碑。有子李少植、李立言,孙李安仁。

中文名:李纲

别名:李文纪,李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观州蓨

出生日期:547年

逝世日期:631年

主要成就:当任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

官职:礼部尚书,太子詹事,太子少师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谥号:贞

李纲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北周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周宣帝宇文赟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

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隋朝建立后,李纲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李纲说:“唐令则甚微 辅佐太子的官员李纲简介,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陛下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

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隋文帝杨坚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李纲简介,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杨坚说:“是朕的过失啊!”提拔李纲为尚

李渊:①今我有公,遂使刑罚不滥。②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比每虚心接待,冀闻谠言。然惟李纲善尽忠款,孙伏伽可谓诚直,余人犹踵弊风,俯首而已,岂朕所望哉!

刘昫:孔子云,“邦有道,危言危行。”如李纲直道事人,执心不回。始对隋文,慷慨获免;终忤杨素,屈辱尤深。及高祖临朝,谏舞胡鸣玉,怀不吐不茹之节,存有始有卒之规,可谓危矣。非逢有道,焉能免诸?《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李纲有焉。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玄)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祖父:李元则,为北魏清河太守;

父亲:李制,为北周车骑大将军。

儿子:李少植、李立言;

孙子:李安仁

《旧唐书·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二十四》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李纲简介: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还是中国十大冤案之一”忧愤悲歌“案的男主角。

 李纲简介之李纲平生简略

 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后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抑郁而终,终年57岁。回顾李纲这一生,好似绑在井绳上的水桶,忽上忽下。

 李纲简介之初入仕途

 政和二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以言事忤权贵”,被迁为起居郎。生性刚直的李纲初入仕途就遭当头一棒。宣和元年,李纲上书力陈国事,“朝廷恶其言”,被贬到南剑州沙县当一个监税小官。脾气不改,又得罪人,再给一棒。宣和七年,被任命太常少卿。金兵南下,宋徽宗胆怯。李纲“刺臂血上书”,请徽宗禅位太子。如此大胆,实在少见。

 李纲简介之李纲战金兵

 靖康元年,金兵过黄河,局势危机,徽宗南逃,钦宗也想跟着跑。满朝文武,个个畏敌如虎。太宰白时中等主张弃城而去。李纲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主张坚守抗战,并且临危请命:“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愿以死报!”钦宗为其感动,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李纲甫上任,下令,主张弃城逃跑者一律处死。李纲厉兵秣马,调配军队,修整军械。金兵攻城不下,只好退兵。这就是著名的“李纲守东京”的故事。

 李纲运筹帷幄,准备大举反击。姚平仲急于邀功,受了小挫,宰相李邦彦乘机中伤李纲,钦宗罢了李纲的官。消息传开,京城军民“不期而集者数十万,呼声动地”,为李纲请命。钦宗无奈,命李纲复为尚书右丞,重负守城之责。不久,以“专主战议,丧师费时”之罪,贬为亳州明道宫提举。

 金兵再来的时候,钦宗觉悟“和议之非”,又想起李纲来了,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

 李纲简介之再难效力

 高宗即位。任李纲为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锐意革新,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顿军备,准备北伐。其坚决抗战的主张,遭到黄潜善、王伯彦等投降派的反对,被视为眼中钉。在相位仅七十五天即被免职,放逐鄂州。十几年来,李纲就是这样上上下下,屡遭贬谪。

 三个皇帝,徽宗、钦宗、高宗,一个比一个昏庸。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大堆汉奸、投降派,把持朝政,迫害忠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绍兴十年,李纲在悲愤与忧郁中病逝。此为“忧愤悲歌”案。

绝世神兵,宋代此人的名锏流传于世

锏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武器,是18种兵器之一,属于短兵器。他是四菱形的,上面还有坚刃。在古代,善于使用这种武器的人本来就不多,赫赫有名的,甚至可有武将名字的锏那就更是少之又少。福建博物馆就收藏了一把名锏,它是宋朝李纲使用的。上面还刻着他的名字,名将名锏,十分的珍贵。

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锏。它是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制作的。有965厘米长,打击范围十分的广。这把锏有3600克重,使用起来非擦的轻便。它的头部是一个瓜的形状,手柄上还覆盖着一层刻有斜纹的花梨木。它的手柄与锏身由四块刻有花纹的隔板分开。它的四面还有棱,这也加大了它的威力。它的铭牌上还刻有李纲的名字和锏制作的年号。

不过他原来的鞘已经遗失了,现存的鞘是清朝是后才给它重新配的。鞘是红木做的。鞘上还镶嵌着纯银花饰、还有蝙蝠等图案。鞘上还有突出的地方没可以挂上布带,方便使用者携带。这个锏是为李刚制作的,因此它也被称之为李纲锏。从北宋到现在,经过快1000年了,要像这样保存良好状态是不容易的。

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它也是历经波折,在20世纪60年代它还差点被熔炼。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入侵宋朝,李纲试图与金军作战,这把锏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造的。当金军进入汴京时,李纲用这把锏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顿,斩杀了一百多人。进军锏抵不过,于是就撤退了。

后来,李纲还在门口指挥了这场战争,斩杀了数千名敌军。虽然李纲为了保卫大宋,全心全意的作战。但是朝廷却一次又一次地贬黜他,最终他被打发到了福建。在他死前,李把他所有的武器和衣服都给了来探望他的韩世忠,但是唯独这把锏留了下来。他死后,这把锏传给了他的后人,让他们不要忘记抗金大业。

从宋朝到清朝,我们不知道这把锏是如何在民间流传开来的。1926年,汪伪政府的萧启斌从古董商手中买下这把锏,藏在外甥的家中。20世纪60年代,它也因为是“四旧”被没收,存放在福州的军械库里。

后来,其他的“四旧”被送去冶炼,但这把锏却幸运的留了下来。1980年,政委周迅在仓库中发现了它,并在咨询上级后将其提交到省博物馆。但是的博物馆居然物归原主还给了萧启斌的外甥、不过在1985年5月29日,押还是将它捐给了国家。

  李纲,字伯纪,别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

籍福建邵武,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生于无锡。父李夔,官至

中大夫、右文殿修撰。大观二年(l108年),李纲参加贡生考试,

名列榜首,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法参军。政和二年(ll12年)

中进士,任镇江府学教授。3 年后升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

史。因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员外郎。政和八年四月起用为太常少

卿、国史编修。宣和元年(1119年)开封大水成灾,他上书徽宗

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拯救灾民,同时鉴于北方女真族势力深入

国土,建议整修军备,防止外患。徽宗不纳忠柬,将其贬滴到

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官。李纲痛感皇帝

昏庸、国事日非,顿萌退志,遂在无锡梁溪河畔营造庭院,以

备归隐。宣和三年闰五月,其父病故,葬于无锡惠山北面的湛

岘山麓。在庐墓3 年期间,他亲手种植了大量松柏,故后人将

湛岘山称为大松坡。

  宣和六年,李纲被任为秀州知州。第二年复被任命为太常

少卿。这年冬,金兵大举南侵。他冒死上血书,请宋徽宗赵佶

禅让帝位,使太子赵桓能以皇帝名义号令军队,得到宋徽宗的

同意。宋钦宗赵桓即位后,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

委以防卫京都的重任。他发动军民严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

年)正月打退金兵对京城的围攻。二月,因其反对议和被免职。

陈东等于余名太学生上书,京都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

宋钦宗被迫复用李纲,封为开国伯,赐无锡惠山寺作为他奉把

父母的功德院。后将他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旋以“专主

战议,丧师费财”之罪,贬为毫州明道宫提举。是年秋,金兵

又大举南下,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他奉诏立即率军北上

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次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商

丘)即位,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为相后,积极

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宋朝国力为之一振。由于其

主张北伐、坚决反对迁都江南,触犯了一心偏安的宋高宗,在

相位77天就被免职。以后李纲屡遭诬陷,自南宋建炎元年(l127

年)起,先后被放逐到鄂州(今武昌)、万安军(今广东万宁)等

地。 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再次起用李纲,先后任命他为

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潭州 (今长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抚制置大

使兼隆兴(今南昌)知府等职。在任期间,他积极招抚流亡,安

定社会,发展生产,整饬军政,募匠建造战舰数十艘以巩固江

防,又一再上书要求宋高宗反省得失,待机北伐,但不为宋高

宗接受。绍兴九年李纲愤而辞职。绍兴十年正月十五日病逝,

终年57岁,葬于福州怀安桐口大家山。赠少师,溢忠定。

李纲简介_李纲宋朝_北宋李纲

更新时间:2018-09-10 10:24 李纲(547年—631年),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隋唐名臣,曾当过隋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