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的名人最牛的人
黄姓的名人、最牛的人如下:黄庭坚、黄道婆、黄宗羲、黄霸、黄宪等。
1、黄庭坚(北宋)
主要事迹: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诗歌方面,黄庭坚与苏轼被世人并称为“苏黄”。
2、黄道婆(宋末元初)
主要事迹: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被尊为布业始祖。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时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纺织崖州被的方法。
回到家乡后,黄道婆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织造技术。在她的传授下,家乡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她去世后,当时的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3、黄宗羲(明末清初)
主要事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别号梨洲老人。黄宗羲多才博学,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此外,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黄宗羲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的人,人称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4、黄霸(秦汉)
据《汉书·循吏传》记载,黄霸,河南太康人,系阳夏黄氏族人,自幼学习律令,有大志,喜欢做官。做官后,廉正,足智多谋,处议当法,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为廷尉。后因同情批评皇帝诏书的夏侯胜,犯了不敬罪,被捕入狱。
出狱后,汉宣帝又任黄霸为扬州刺史,后升为颍川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8年,力劝农桑,重视教化,政绩斐然,史称“(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后来官至丞相,后裔人丁兴旺。
5、黄宪(东汉)
据《黄文肃公世家宗谱》记载,黄宪是黄霸家族的后裔。黄宪,字叔度,史称其家世贫贱,父亲是个牛医,但这个出身贫贱的黄宪却有着非凡的才气。
正史上,黄宪是个只见其神、不见其形的非常人物,他的才学事迹虽隐然不现,但在当时却名倾天下。东汉时期的太尉陈蕃甚至说:“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
《黄宗羲》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黄宗羲》人物故事小传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清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明亡,曾起兵抗清。后拒绝征召,隐居著述。为清初著名学者,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学问广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南雷文案》等。
〔正 史〕
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为杨、左同志,以劾魏阉死诏狱,事具《明史》。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论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鞫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①,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又殴应元,拔其须归祭尊素神主前;又追杀牢卒叶咨、颜文仲,盖尊素绝命于二卒手也。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谓:“实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辨岂足信”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归,益肆力于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之绪。山阴刘宗周倡道蕺山,以忠端遗命从之游,而越中承海门周氏之绪,援儒入释,姚江之绪几坏。宗羲独约同学六十余人力排其说。故蕺山弟子如祁、章诸子皆以名德重,而御侮之功莫如宗羲。弟宗炎、宗会,并负异才,自教之,有“东浙三黄”之目。
戊寅,南都作防乱揭攻阮大铖。东林子弟推无锡顾杲居首,天启被难诸家推宗羲居首。大铖恨之刺骨,骤起,遂按揭中一百四十人姓氏,欲尽杀之。时宗羲方上书阙下而祸作,遂与杲并逮。母氏姚叹曰:“章妻、滂母乃萃吾一身耶”驾帖②未行,南都已破,宗羲踉跄归。会孙嘉绩、熊汝霖奉鲁王监国,尽江而守。宗羲纠里中子弟数百人从之,号世忠营。授职方郎,寻改御史,作《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颁之浙东。马士英奔方国安营,众言其当诛,熊汝霖恐其挟国安为患也,好言慰之。宗羲曰:“诸臣力不能杀耳!春秋之孔子,岂能加于陈恒,但不谓其不当诛也。”汝霖谢焉。又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不沉舟决战,盖意在自守也。蕞③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必不久支,何守之能为”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
至是孙嘉绩以营卒付宗羲,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正中者,之仁从子也,以忠义自奋。宗羲深结之,使之仁不得挠军事。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入太湖,招吴中豪杰,直抵乍浦,约崇德义士孙奭等内应。会清师纂严④不得前,而江上已溃。宗羲入四明山结寨自固,余兵尚五百人,驻兵杖锡寺。微服出访监国,戒部下善与山民结。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宗羲无所归,捕檄累下,携子弟入剡中。闻鲁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与吴钟峦坐舟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
宗羲之从亡也,母氏尚居故里。清廷以胜国遗臣不顺命者,录其家口以闻。宗羲闻之,亟陈情监国,得请,遂变姓名间行归家。是年监国由健跳至滃洲,复召之,副⑤冯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为赋《式微》之章以感将士。自是东西迁徙无宁居。弟宗炎坐与冯京第交通,刑有日矣,宗羲以计脱之。甲午,张名振间使至,被执,又名捕宗羲。丙申,慈水寨主沈尔绪祸作,亦以宗羲为首。其得不死,皆有天幸,而宗羲不慑也。其后海上倾覆,宗羲无复望,乃奉母返里门,毕力著述,而四方请业之士渐至矣。
戊午,诏征博学鸿懦。掌院学士叶方蔼寓以诗,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同掌院学士徐元文监修《明史》,将征之备顾问,督抚以礼来聘,又辞之。朝论必不可致,请敕下浙抚钞其所著书关史事者送入京,其子百家得预参史局事。徐乾学侍直,上访及遗献,复以宗羲对,且言:“曾经臣弟元文疏荐,惜老不能来。”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乾学对以笃老无来意,上叹息不置,以为人材之难。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历志》出吴任臣之手,总裁千里遗书,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朱彝尊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卒,年八十六。
宗羲之学,出于蕺山,闻诚意慎独之说,缜密平实。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所著《易学象数论》六卷,《授书随笔》一卷,《律吕新义》二卷,《孟子师说》二卷。文集则有《南雷文案》、《诗案》。今共存《南雷文案》十一卷,《文约》四卷。又著《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叙述明代讲学诸儒流派分合得失颇详,《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阅明人文集二千余家,自言与《十朝国史》相首尾。又《深衣考》一卷,《今水经》一卷,《四明山志》九卷,《历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学案》二卷,辑《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又《明夷待访录》一卷,皆经世大政。顾炎武见而叹曰:“三代之治可复也!”天文则有《大统法辨》四卷,《时宪书法解新推交食法》一卷,《圆解》一卷,《割圆八线解》一卷,《授时法假如》一卷,《西洋法假如》一卷,《回回法假如》一卷。其后梅文鼎本《周髀》言天文,世惊为不传之秘,而不知宗羲实开之。晚年又辑《宋元学案》,合之《明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清史稿·黄宗羲传》卷四八○
〔注释〕
①对簿:对簿公庭。指接受审讯或质讯。簿,文状、起诉书之类。②驾帖:明代锦衣卫提拘犯人的凭证。③蕞尔:小貌。④纂严:戒严。⑤副:辅助。〔相关史料〕黄藜洲先生云:“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唯诗人能结之于不散。”先生不以诗见长,而言之有味。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尝言为学必先穷经,经以济世,必兼读史,然后不为迂儒①。王守仁后,学兼体用者,无如宗羲。学者得其教授,多为名儒。朱克敬瞑庵所著《儒林琐记》〔注释〕①迂儒:拘执而不达世情的儒生。〔注释〕①对簿:对簿公庭。指接受审讯或质讯。簿,文状、起诉书之类。②驾帖:明代锦衣卫提拘犯人的凭证。③蕞尔:小貌。④纂严:戒严。⑤副:辅助。〔相关史料〕黄藜洲先生云:“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唯诗人能结之于不散。”先生不以诗见长,而言之有味。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尝言为学必先穷经,经以济世,必兼读史,然后不为迂儒①。王守仁后,学兼体用者,无如宗羲。学者得其教授,多为名儒。朱克敬瞑庵所著《儒林琐记》〔注释〕①迂儒:拘执而不达世情的儒生。〔注释〕①对簿:对簿公庭。指接受审讯或质讯。簿,文状、起诉书之类。②驾帖:明代锦衣卫提拘犯人的凭证。③蕞尔:小貌。④纂严:戒严。⑤副:辅助。〔相关史料〕黄藜洲先生云:“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唯诗人能结之于不散。”先生不以诗见长,而言之有味。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尝言为学必先穷经,经以济世,必兼读史,然后不为迂儒①。王守仁后,学兼体用者,无如宗羲。学者得其教授,多为名儒。朱克敬瞑庵所著《儒林琐记》〔注释〕①迂儒:拘执而不达世情的儒生。
> 黄宗羲 > 黄宗羲(xī,1611-1695年),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坚持民族气节,晚年过着与清 不合作的遗民生活。> >在封建社会里,黄宗羲是第一个公开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而主张“无君”的人。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有人称它是“人权宣言”,比卢梭的《民 约论》还要早100年。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读了这本书,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他的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不仅对清末 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而且还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的思想。> > 黄宗羲的这种敢于“犯上”的叛逆思 想,从小就略见端倪端倪(ní)事情的眉目。据说,他小时候好学深思,最讨厌的是八股文章,最喜欢看诸子百家的书籍,更爱读历史小说。他母亲发现儿子爱看 杂书,就告诉他的父亲黄尊素,其父却说:“开卷(juàn)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和好处。让他去看罢。”这样,他从小就受到了反传统、反礼教、反强 权这类著作的影响,培养了自己敢于反抗 的性格。> > 这种不畏 、敢于反抗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为父亲复仇这件事上。当他14岁考上秀 才后,便随父亲到了山东。他父亲黄尊素,是山东监察御史,眼看太监魏忠贤擅权专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形容人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生活极端困 苦。便和当时东林党诸人,如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人,上书弹劾魏忠贤横行不法,结果被削职回家。心狠手毒的魏忠贤,纠合同党崔呈秀、阮(ruǎn)大铖 (chéng)等捏造“封疆案”,大肆捕杀东林党人,先把杨涟、左光斗等“六君子”杀害,接着魏忠贤又派锦衣校尉拘捕和杀害了黄尊素、高攀龙、周顺昌等 “七君子”。噩耗传来,全家悲恸(tòng)。当时黄宗羲祖父还在,为了不忘报仇,就在黄宗羲出入的地方,写下这样的警语:“你忘记勾践杀死你父亲吗?”> >黄宗羲19岁时,祖父去世。他为了替父亲报仇,决定只身去北京。他在袖子里暗藏一根铁锥,还写好一篇呼冤的文稿。此时,熹宗已死,即位。崇祯 首先革除魏忠贤的阉党,魏忠贤自缢身死。崇祯褒奖东林党死难烈士,黄尊素也被迫劾为“忠端公”。但魏忠贤手下六个爪牙,即曹钦经、李实、许显纯、崔应元、 叶咨和颜仲文还未审处。血气方刚的黄宗羲知道后,上书向崇祯帝控告。在刑部审判这六人时,黄宗羲也出庭了。黄宗羲见到许显纯时,怒不可遏,拿出袖中铁锥向 许击去,许被打得鲜血直流。这六个人犯中的李实,事先派人送给黄宗羲3000两金子,只要求黄宗羲说明,李实是受魏忠贤的指使,而不是出于本人的意愿。黄 宗羲坚决拒绝,并当场加以揭露。结果这六名爪牙,受到了应得的惩罚。从此,黄宗羲为父报仇、为国除奸的勇敢行为传遍了北京城,传遍了全国,人们啧啧称赞他 是一位有烈性、有胆识的青年。> > 黄宗羲父亲的冤案虽已昭雪昭(zhāo)雪:洗清(冤枉),但通过这件事,他看到了明王朝的腐朽,明王 朝难以救治。于是他隐居家乡。发愤读书,并遵照他父亲的遗嘱,拜刘宗周为师,规约吴越一带读书弟子60余人,俱从刘宗周受学。从此,黄宗羲学有所成,走向 社会,对旧传统、恶势力进行了坚决反抗。首先,他在南京由周介绍加入复社。其宗旨是:“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不久,他和太仓人张溥、张采, 都成为复社的主要负责人,并和复社名名士杨廷枢、陈子龙、吴传业、沈寿民等人时常往来,左右江浙的舆论。> > 后来,阉党阮大铖在南京四处 招摇,图谋。这时复社名士陈定生、吴应琪草写了《留都防乱揭》,揭露阮大铖的阴谋,要求把阮驱逐出南京城。《留都防乱揭》由顾杲、黄宗羲领衔署 名,共计40人。这些人大都是复社名士。阮大铖从此对陈定生。黄宗羲等人怀恨在心,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 月,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崇祯自缢。不久,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战败退出北京。在南京阮大铖和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朱由崧(sōn)为福 王,年号弘光。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朝政,排斥刘宗周等忠良之士,继而搜捕复社爱国志士。刘宗周和黄宗羲即逃出南京。不久,清兵又攻入南京。黄宗羲目睹清兵 铁骑对百姓的蹂躏蹂躏(róulì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愤而毁家纾(shū,解除)难,和浙东人民团结一起,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清运 动。> > 清兵占领苏州、杭州之后,浙东各地纷纷组织义军抗清。黄宗羲也在余姚黄竹浦组织青壮年数百人为义军,沿钱塘江布防。老百姓称呼他 的义军叫“世忠营”。后抗清失败,黄宗羲遂改名换姓,回到故乡,隐居在化安山的古松流水之间,用功研究算学。后因他的老师殉难,原老师讲学的正人书院无人 主讲,他于是重整正人书院,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培植一代正气和学风。从此,黄宗羲拒不做官。> > 清王朝统治了全中国之后,为了达到“以 统治 ”的目的,改高压政策为怀柔政策,广罗有民望的明朝遗民。康熙十八年(且679年),下诏征海内博学鸿儒鸿儒:渊博的学者。但黄宗羲以死坚 辞。接着清廷设馆修明史,又礼请黄宗羲,他又坚辞不出。他只答应他的儿子黄百家与他的弟子万斯同,去北京明史馆“参订史事”,清廷只好派人到他家里,抄录 他所收藏的有关史事资料。> > 黄宗羲先后在正人书院、宁波、海宁讲学。在这些地方讲学五年,后又到苏州讲学,声势很大。> > 黄宗羲晚年坚持民族气节,过着与清 不合作的遗民生活。他规定的遗民操守是:“绝对不当清朝的官。”他对明朝的灭亡,怀着沉痛的心情。他在《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中写道:> >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将。> > 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 这首诗体现了他怀念抗清死难挚友的悲愤的心情。> >黄宗羲临终之前的一个冬天,他深感自己的身体一天天瘦弱,就在他父亲坟墓旁挖一穴,穴中仅置一石床,不要棺椁棺椁(guǒ):棺和椁,泛指棺材。嘱咐他 儿子在他死后,就陈尸其上,为的是“身遭国难,期于速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夜,黄宗羲在房里读书时,偶感风寒,病了几天之后,就怀着亡国的 隐痛,离开了人间。他至死不忘国难,坚守气节。> > 黄宗羲留下了许多著作,重要的有《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夷待访录》、《明儒 学案》、《宋元学案》、《匡庐游录》和《思旧录》等。他的划时代的反帝制光辉著作《明夷待访录》,写于他54岁时。他博通经史、地理、天文、历法、文学、 音律,是一位学识全面而渊博的学者。> >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他以愤激的笔锋抨击封建君主制,无情地揭露了 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惟一的害民之贼。他明确指出,“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当君主未取得天下以前,就“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 女,以博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当君主的还说他“固为子孙创业也”。当君主取得天下之后,就“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乐,视为 当然”,还厚颜 地说,“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而,实际“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这话在300年前,是无人敢说的,黄宗羲却大声疾呼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今也天下之怨恶其君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有”。这种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政治思想是他总结宋明历史教训写出来的,也是我国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因素增长在政治上的反映。> >他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万民之忧乐为主的重视民权的民主思想,并追求天下大公的理想社会。他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但这并不妨碍建 立天下大公的社会。关键是在每个人的私利,要与天下人的私利协调起来。这样,天下之利就是公利,公利也不包括了个人之利。君与民的利害一致,一人与天下人 的利害一致,就是天下大公。在这里他提出的君是为天下人谋利的君,则老百姓的公仆,这是他的新见解。同时又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 之忧乐”。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做官的人如果“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 我国封建社会,一向是“重农抑商”。而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提出“工商皆本”的学说。他说:“工是圣王之所欲的,商又是通有无的。”这种工商皆本等进步的经济思想,闪烁着思想家智慧的火花。> >黄宗羲对文学有研究。他反对八股文,也反对明代前后七子 的文学。他在《明文案序上》中指出,为什么现在的文学没有像以前那样繁荣兴盛呢?“此无 他,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科举考试),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人重视文学艺术,不能兴盛,是不足为怪的。> >黄宗羲又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是一位科学家。阮元《畴人传》这部专门记述科学家传记的书,就有《黄宗羲传》。他著有《鲁元年大统历》、《授时历故》、 《授时历假如》、《西历假如》、《气运算法》、《勾股图说》、《开方命算》、《割圆八线解》、《测圆要义》、《新推交食法授历》等书,这些著作对清初的天 文历算有一定的影响。> > 黄宗羲十分重视史学。他叹息“自科举之学盛,而史学遂废。”他自己从来是把史书看做经世之业。> > 黄宗羲史学著作,计有《明史案》(240卷)、《隆伍纪年》、《赣州失守记》、《纪武争立记》、《鲁纪年》、《舟山兴废》、《永历纪年》、《赐姓始末》、《张玄箸先生事略》、《行朝录》、《弘光实录销》、《思旧录》、《宋史丛目补佚》3卷、《明史案》300卷等。> > 梁启超说:“梨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现行的《明史》,大半是万季野的稿本,而季野之史学,实传自梨洲。”这一段话肯定黄宗羲对史学的贡献及其影响。> > 总之,黄宗羲身处逆境,坚持民族气节,通过著书立说,记载抗清殉难志士生平,表彰忠节之士;通过揭示明朝的失误和弊政,提出改革办法,以炽热的爱国热情昭示后人。
余姚四先贤包括严子陵、王阳明、朱之瑜、黄宗羲。
1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高士,汉族,浙江会稽余姚人,少年时就很有才气,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2王阳明: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3朱之瑜: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
4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黄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 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意光明受到伤害。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阳,亦称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学案体以学派分类的方式介绍一定时代的学术史,这种体裁被清人取用,成为编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主要方式。
生平
父黄尊素登万历年间进士第,亦为东林党人。黄尊素曾任监察御史(明熹宗天启中),受阉党所害。崇祯皇帝即位,黄宗羲怀锥入京伸冤,审讯时,以锥击刺阉党党人许显纯,殴打崔应元。审讯阉党党人李实之时,又以锥刺李实。声名四起,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尝叹其为“忠臣孤子”。从父遗命,师事晚明儒学殿军刘宗周,得蕺山之学。又苦读史书,由明代《十三朝实录》开始,进而遍读“廿一史”。
曾参加抗清活动,参与对阉党斗争,并成为“复社”***之一,与“几社”、“应社”等士人往来,南明弘光年间,阮大铖搜捕复社人士,指为东林党余孽,黄宗羲亦名列其中,被捕入狱。弘光朝覆灭,乃逃回家乡。清兵南下时,曾组织“世忠营”武装抵抗。
明亡,屡拒清廷征召,隐居著述讲学。康熙帝曾接连两次征召黄宗羲赴京任傅学鸿儒,均遭黄拒绝。康熙下令地方官员尽录黄宗羲的著作。康熙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黄宗羲,曾邀黄赴京主持史局。
黄宗羲和他的兄弟黄宗炎、黄宗会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有“浙东三黄”之谓。后代中的黄百家亦是清代著名学者。
学术
宗羲学识渊博,大凡天文、历算、音律、经史百家,释道、农工等无不深究。治学以捍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之说。亦重史学之钻研,服膺者如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皆以史学名家,蔚为浙东学派。
黄宗羲从文学角度强调“性情”,反映现实,表达真意。其诗风格朴实,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强意志。
天文历算
黄宗羲并精通天文历算和数学。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阎若璩等人考证古文《尚书》是系古人伪作,给当时思想界带来很大震动。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Fred 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
沈括于《梦溪笔谈·技艺》中说:“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惟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沈括之说,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
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
黄宗羲参考西方天文学中本均轮的理论(托勒密的理论)考察了中国“日高于月”的说法。
数学
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
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
乐律
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地理
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
背景
政治上:明清鼎革,君主专制强化,弊端丛生;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思想上: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思想
主、民本思想
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明夷待访录》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指一种机构)、“公其非是于学校”等观点。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是指中国历史上赋税改革历朝历代都有进行,虽赋税改革目的很多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国家财政,每次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在短时间内确实有下降,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国家财政最后也得不到改善。
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曾提到这一定律。
哲学观点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
“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政治、经济观点
主张土地改革,赋税改革,政治制度改革。
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认为并强调“工商皆本”。
文学观点
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
黄宗羲赋税思想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教育
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 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
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
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
虞世南,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严光,又名严遵,字子陵,汉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于姚北黄清堰村(现下河严家村),是一位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成化八年(1472)出生于余姚城内的瑞云楼,是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出生于余姚城内,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学问家。
虞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是中国上古时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部落联盟大酋长,即世称作“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
虞国,汉代人。是孝义传世、德行远著的学者名宦。
董袭,余姚人中难得的一员勇猛的武将,为经营江东(长江下游地区),建立孙吴政权的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虞翻(164—233),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虞潭(约263—341),字思奥,是经学大师虞翻的孙子。生于三国末期,死于东晋成帝咸康末年,是东晋时期为维护朝廷统一,屡统军旅,转战各地的著名军师。
虞喜(281—356),字仲宁,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虞预(约285—340),字叔宁,东晋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天文学家虞喜之弟。
虞愿(425—479),字士恭。是南齐时的清廉地方官。
虞玩之,东晋南朝间人,字茂瑶。秉直敢言,为官清正。
虞荔(502—561),字山披。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清正名臣。
虞寄(510—579),字次安。虞荔之弟。是南朝陈时维护国家统一的大臣。
陈橐,字德应。是南宋初年刚介博学的能臣。
胡沂(1107—1174),字周伯,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有胆略的谏臣
孙介,字不朋,余姚烛湖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学者。因著《雪斋野语》一书被人们尊称为“雪斋先生”。
王逨(1116—1178),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阳),幼年随父迁居姚江,是为余姚人,南宋著名学者。
方山京,字子高,南宋理宗年间人,出生于梁弄姚巷。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的状元。
赵善誉(1143—1189)字精之,祖籍浚都(今河南开封),生于余姚。是宋太宗赵光义后裔。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石山樟树人(今属慈溪)。是南宋时期“江湖派”诗人中的著名诗家。
岑安卿,字静能,号栲峰,元代中晚期人,是一位有名节的学者。
黄茂(1258—1340),字茂卿,黄竹浦村人,元末余姚州州判。
杨璲,字元度,号西园,元末明初人,一生崇尚儒学,是宋代理学在姚江的传人。王纲(1302—1371),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学知名,是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六世祖。
宋僖,字无逸,余姚南城人。一代文章巨匠,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编辑。
赵为谦(1351—1395),原名古则,字为谦,余姚凤亭乡人。是元末明初的教育家、古文字学家。
钱古训,号坚斋。是明代的一位对民族事务和史地深入研究的学者。
陈贽,字维成,号稼轩,是明朝前期在经学、史学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且精于文学,名噪一时的大才子。
毛吉(1424—1465),字宗吉,明景泰五年进士,曾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过掌管司法的官员。
史琳(1438—1506),字天瑞,是一位知文识武,工于书画的名臣。
陆恒,字有常,号拙庵。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学者,姚城名儒,王阳明的启蒙老师。有《易学指南》等著作传世。
冯兰,十五世纪中期到十六世纪在世。字佩之,号雪湖居士,余姚临山卫冯村人,是一位较有才华的诗人。
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是明代前期秉节直谅的大臣,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出生于横河孙家境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是一位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谋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难的忠烈之士。
倪宗正(1471—1537),字本端,号小野,出生于余姚北城武胜门内清晖佳气楼。是明代著名的文章家。
徐爱(1487—1517),字日仁,号横山,余姚马堰(现属慈溪)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最先及门弟子,妹夫。是王学的主要传人。
徐珊(1487—1548),字汝佩,号三溪,王阳明学生,是一位不畏权贵的志士,严尊师说的王学传人。
韩应龙(1498—1536),字汝化,是明代余姚三状元之一。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于余姚绪山(即龙泉山)北麓的瑞云楼,又曾在绪山就学,因此取名绪山,学者尊称他为绪山先生。是五代吴越国君钱镠的第十九世裔孙,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进士。
赵锦(1516—1591),字元朴,号麟阳,是王阳明弟子中最年轻的学生,明代著名的学者型官员。
诸燮 (1522-1566年),字子相,明代余姚人,历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关,忠贞为国。精理学,一洗陈言。
谢志望(1528—1555),字见甫,系谢迁之长玄孙,是明嘉靖年间浙东地区的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际明,号惟圣,生活于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
叶宪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桐柏,园居士、紫金道人,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
沈国模(1575—1656),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居住横岙之石浪山,又号石浪老樵,是晚明著名王学传人,姚江书院的首创者。
史孝咸(1582—1659),字子虚,号拙修,出生于城南半霖史家村,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后裔,是姚江书院首创者之一。
黄尊素(1584—1626),字真长,号白安,城东黄竹浦人,明季东林党骨干人物,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父亲。
朱启明(1590—1671),原名之琦,字伯球,号苍曙,出生于余姚城内龙泉山麓。他是明军将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朱舜水的胞兄。
韩孔当(1599—1671),字仁甫,是姚江书院第二代主讲。
孙嘉绩(1604—1646),字硕肤,天启年间阁老孙如游之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志士。著有《五世传赞》、《存直录》等作。
吕章成,字裁之,号馀民,是明末清初余姚的一位身怀奇才的气节之士。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华街(今朗霞街道天华)人,明末抗清志士。
郑遵谦,字履恭,余姚临山卫人,少年时即有狭义心肠,轻财好义,是明末一位坚持民族气节,为大义而断绝亲情的抗清英烈。
史标(1616—1693),字显臣,是沈国模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是姚江书院第三代主讲。
王翊(1616—1651),字完勋,号笃庵,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
黄宗炎(1616—1689),字晦木,号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通德乡黄竹浦人,黄宗羲胞弟,抗清义士、学者。
黄宗会(1618—1663),字泽望,号缩斋,世称石田先生,黄宗羲二弟,清初学者。
徐景范,字文亦,号正庵,是清代中兴“姚江书院”的王学传人。著有《四勿徽录》、《学问偶存》、《五经疑》、《纪史》、《正庵诗稿》等作。
黄百家(1643—1709),黄宗羲第三子,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通德乡黄竹浦人,清初史学家,是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邵廷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后改名廷采,字念鲁。余姚城区人,是清朝初期浙东地区的重要史学家。
劳史(1655—1713),字麟书,号馀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间著名的平民学者。
陈梓(1683-1759),字敷公,字右民,号一斋,又号客星山人。姚北临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四书质疑》、《经义质疑》、《删后诗文存》、《客星零草》、《寓峡草》、《九九乐府》、《一知杂著》、《定泉诗话》等作。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
卢文弨(1717—1795),字绍弓,好矶渔,人称抱经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经籍校勘学家、藏书家。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浙东史学的殿军。
翁元圻(17541—1825),字载青,号凤西。清代学者,书法家。
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梁弄人,诸生,清乾嘉时著名藏书家。
叶樊(1791—1836),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城北武胜门人。是清代余姚地区的桥梁建筑师。好土木营建,尤长桥梁建筑,相继督造修建余姚东门外皇山桥(今改建混凝土闸桥)、跨舜江的通济桥(今存,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城石巍桥(今河填桥废)、转良桥(今称最良桥)。又捐资3万缗,扩建北门外候青桥,改3孔为5孔,民感其德,改名季卫桥。桥成,越年卒。建宅寿山堂即今王阳明故居
朱兰(1800—1873),字久香,号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东门外酱园街人。清中晚期闻名全国的考试官。
黄春生(1811—1861),郑巷黄李鲍村人,是清咸丰年间余姚“十八局”佃农起义的领袖。
黄炳垕(1815—1893),字慰亭,号了翁,是清代后期著名的天文、历算、史地学家,是黄宗羲的七世孙。
翁庆龙,初名琳,字巳兰,号解虚心室主人。清代学者翁元圻曾孙,晚清的著名书法家。
虞悰(434—499),字景豫,出生于虞氏豪强大族之家,是南北朝时期的贵官巨宦。
阮令瀛(474—540),原姓石,是南北时期萧梁朝的文宣皇太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
顾全武(866—930),少年时曾做过和尚,故又名顾和尚。是五代时期余姚人中的吴越王钱镠胡名将。
孙子秀(1212—1266),字元实,号静见,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较有才气,注重儒学的官员。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泗门人,明大学士谢迁之子。又是奸相严嵩的知心朋友。
吕本(1504—1587),字汝立,号南渠、期斋,出生于余姚南城的玉兰堂。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亦是依附严嵩奸党的亲信之一。
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参,明代中期为治理洪水作出重大贡献的大臣。
孙如游(1549—1624),字景文,是忠烈公孙燧的曾孙,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
王喜姐,祖籍余姚双雁乡上黄村(今东南街道茭湖上黄村),为明神宗的皇后,世称孝端皇后。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江村,原籍余姚匡堰乡(今属慈溪市)。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古董鉴赏家、收藏家、历史学家。
邵友濂(1840—1901),原名维诞,字小村,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大臣。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原籍鄞县,晚年迁居余姚。是耸代著名的方志学家和目录学家。
朱然(181—249),字义封,三国时期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是余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行政长官。
宋汉章,余姚丰南郎霞宋家人。近代著名银行家,上海中国银行负责人。
黄楚九,名承乾,字楚九,号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于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属梁辉镇)医药世家,为上海大世界的创始人。对近代医药业和娱乐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然,后改梦麟,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诞生于余姚老蒋村。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主要***、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著名教育活动家。
杨贤江,余姚云和乡杨家村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一代青年的导师、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沈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别号克难居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于余姚凤亭乡,为我国著名农学家。
吴耕民,1896年3月17日出生于余姚镇精忠乡东溜场村(今属慈溪),现代园艺学奠基人,逝世前为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
谷镜,公历1896年9月26日生于浙江余姚梁辉乡杨梅潭村,为中国现代病理学创始人,著名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黄云眉,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余姚城内笋行弄锈衣坊。字子亭,以“半坡”为号,教育家、历史学家,现代史学界公认的明史专家。1965年曾将旧籍245种,3130册赠送给梨洲文献馆及余姚梨洲中学。
严景耀,1905年7月24日出生于余姚低塘姆湖严家村。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犯罪学的开拓者。严景耀、雷洁琼夫妇俱为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
胡考,祖籍余姚。1912年12月23日生于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与北京。是集画家、小说家、诗人于一身的艺术家。
王仲荦,1913年11月9日生于余姚(一说生于上海),一名颂平,又名元崇,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
杨积芳(1856—1938),字馥笙,号福荪、寄篁,又取号东渔,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桥住过。编纂有《六仓志》,留有《东渔印存》。
郭静唐(1903—1952)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与楼适夷合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等刊物。
高培良(1894—1967)余姚候青门高家弄人。与亲戚郭永泉合资创办“余姚唯一特产制造厂”,生产笋干菜,以“唯一”商标向政府注册。
裘树堂(1906—1990),又名柱常,笔名裘重,出生于余姚龙泉山北麓的邬家道地。为上海《新闻日报》的编委,中国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另著有《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
楼适夷(1905--),中共余姚第一任支部书记。1944年12月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浙东行政公署担任文教处副处长。参加过抗美援朝。1980年写有散文《夸我的故乡》《适夷散文选》。
陆一飞,又名瑞云,字挹斐,1931年出生于余姚桐江桥。中国山水画家,有不少画是余姚山水胜迹,出版过专集三本。
胡景耀,1937年出生于余姚镇,北京天文台研究员。1989年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一颗闪烁绿色光环的行星状星云,被国际天文界命名为“胡星”。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孙越:台湾艺人、慈善家。
张震:台湾**演员、**演员张国柱之子。
黄姓的名人最牛的人
本文2023-09-30 21:26: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