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沈氏:仁义传家 耕读兴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吴兴沈氏:仁义传家 耕读兴家,第1张

在江南吴兴,有这样一个家族,起源于遥远的夏禹时期,西周时文王第十子聃季载“食邑于沈”。东汉初,沈戌辞海昏候不受,徙居吴兴武康,筑室不迁,自此沈氏以“吴兴”为堂号,绵延至今。

而今沈氏后人冠冕相袭,人丁兴旺,是薪火相传的名门巨族。吴兴沈氏为中国六大世家之一。古武康名谚云:“满朝文武半朝康”,南北朝时期,沈姓即为大族。究其出处,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谚云:天下沈氏出湖州。实出湖州之德清县。东汉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吴兴武康。

沈氏子孙昌盛,累世官宦,无论庙堂江湖,文官武将,均出了无数有迹可循的名人:南北朝梁时著《晋书》、《四声谱》的沈约;唐武则天时期任宰相的沈君谅;与宋之问并称“沈宋”的诗人沈佺期;北宋《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明代“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明朝巨富沈万三。其余还有散曲家沈仕、戏曲家沈璟、文学家沈既济、书法家沈传师、画家沈永年、诗人沈德潜等等,皆出自沈姓一族。

一、优良家训

沈氏族人薪火相传,守望相助,在朝代变幻中并不像其他家族那样湮没于世,且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先贤代代相传,其原因便在族内优良的家训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灵魂所在,是家长垂训子孙为人处世的训诫,其内容一在修身,二在治家。沈氏家训有二十:一、祭祀不可不殷也。二、侍亲不可不孝也。三、天显不可不念也。四、身不可不修也。五、持家不可不勤俭也。六、尊卑不可不辨也。七、择师不可不慎也。八、教子不可不严也。九、养女不可不训也。十、择配不可不谨也。十一、交游不可不审也。十二、志节贵乎坚贞也。十三、志行不可刻薄也。十四、邻里不可不和也。十五、输粮不可不先也。十六、穷难不可不周也。十七、出仕不可不清也。十八、忍耐之不可不讲也。十九、奢华游惰当惩也。二十、赌博不可不戒也。

中国自第一部家训《颜氏家训》问世以来,唐宋期间仕宦大家对子弟的训诫便大量出现,原因有三:门阀士族的消亡,儒学的发展繁荣,以及科举制的兴起。这些家训虽体裁有所不同,从经书、格言、到诗鉴、词、条规不等,但其内容皆大同小异,沈氏家训所涵盖的内容也带有唐宋以来大多数训诫的色彩: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教导子孙在处己、处世、治学这三个方面的行为。然历经多年,得以保存下来的,除帝王家训、有史记载的文献、诗词名言与著作之外,大多亡佚,沈氏家训流传至今,不可谓不难得珍贵。

沈氏家训内容全面,包罗伦理、经济、教育,以及修身、立志、知足、清廉的应世思想。这是在实践中总结,时局变化中不断修正改善最后形成的家训文化,既有时代的印记,更体现了沈氏家族的宗族文化,从中或可窥见这一家族的精神根基所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训是一个家族精神的外化,同时也支撑着一个家族代代传承,它既能够规范子孙后代的具体行为,也可以促进家族内成员的凝聚力。在此具体而严厉的训导之下,自然养育出了一代代坚守祖训、克勤克俭、正义凛然的沈氏后人。

到了近现代,吴兴沈氏仍旧名人辈出,“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笔名茅盾的革命文学家沈雁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作家沈从文;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以及沈启贤、沈仲文、沈乃熙等在革命时期曾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沈鸿根、沈鹏等在文学方面极具造诣的大家,还有沈南鹏、沈国军等知名企业家。

沈氏一门经久不衰,从古至今,无论士农工商,在新世纪仍旧熠熠生辉,为新中国做出无数贡献。其栋梁之才辈出的原因,依然与好的家风分不开。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气好的基础。重视家风,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从沈氏家训中汲取经验,或许对于重塑国人逐渐淡忘的家国情怀有所帮助,对如何强化新时期家风建设,实现家国同构都有所启迪。

二、耕牛相传

据沈氏家谱记载,沈株山兄弟三人宦游分别时,父亲将家中一口铜锅铸成三尊铜牛,另兄弟三人各持一尊留作纪念,并嘱言:“后裔若相会,必要铜牛对”。沈株山来到汉阴定居,用当官所蓄买下田地,此后披荆斩棘,开辟山地,为子孙后人奠定了基业。后人亦不负所望,赈灾济民,开堰建渠,沈氏一族在当地居民当中留下了良好口碑,清朝时更得“泮水钟灵”四字以旌其功。汉阴沈氏便伴随着铜牛勤勤恳恳,代代相传。

沈氏一族以牛的形象作为氏族图腾,代表勤劳坚忍,是旨在告戒后人要以农为本,俯首甘为儒子牛。沈氏后人们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并将此耕读精神代代相传,使得以汉阴沈氏一支为代表的大家族永不衰退,血脉相承,犹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沈氏以牛为图腾,在周朝时期即是沉牛祭河伯以求雨的大义象征,其后以铜牛为传家宝,仍是在传承大义的精神。义在中华民族精神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将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仁义是道德的核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等等都强调了义的意义,为国为民,有难必帮,是中华民族精神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三、皇觉祖居

始建于南朝年间的皇觉寺,是沈戎辞海昏侯不受徙居会稽后建造的祖宅,位于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今德清县)。后人请立祖宅为寺,宋文帝赐名“怀德”,北宋时改名为“皇觉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沈戎是当之无愧的沈氏始祖,开创了中古史上冠冕相袭、人丁兴旺的吴兴沈氏,天下沈姓皆由此发迹。皇觉寺便如同普天之下近六百万沈姓人共同的家,它是维系家族血脉亲情的纽带,是保持源源活力的心脏。

后沈戎宅曾被毁,明清时亦有多次重修,而今皇觉寺也刚完成重建,为保护遗址,新寺建在离原址不远处,背靠羊没山,凤凰山从西逶迤而来,南临余英溪,风景秀丽,清隽超然。建成后的皇觉寺,将成为吴兴沈氏的祖廷,远方的子孙回家,也可将其作为自己思乡念祖情怀的寄托。

如今皇觉寺还正在提倡恢复沈氏文化园,这既是寺院对沈氏祖先的回报,也是造福于社会大众的一项福祉。寺院千年来受世人香火,一直未曾忘却沈戎的贡献,意在恢复吴兴沈氏的繁荣昌盛。不仅如此,沈氏文化园如一旦建成,对整个社会也是一桩大善事。

家训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力量,祖宅祠堂则是一个家族更为直观具体的凝聚力,可教子孙心中充满对家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让亲人间和睦相处,团结有爱,永远保持深厚的情谊。祖宅存在的意义往往要比家训更加深刻,当人们抬头看到自己先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巍巍峨峨,厚重严肃,自然会不由想起创业的艰难,鼎盛时期的光荣,想到这些,难免心情激荡,热泪盈眶,为身为一个沈姓人而自豪,履行家训中所说的职责,严于律己,勤恳奋斗,立下为这个姓氏不断努力的决心。

而对全社会来说,吴兴沈氏的故事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既在于如何治家,更在于如何为国。可学习的包括教子有方,修身立志,勤勉付出,乃至清廉为政,贡献为民等诸多方面。对于缺乏精神支柱而总显盲目延宕的新时期社会态势来说,应是个不可或缺的机会。

吴兴沈氏以仁义为精神,以耕读为家训,已为民为宗旨,以为国为目标,终以厚重的根基代代相传,将荣耀流传至今。沈氏文化园的兴建,必然能使全社会都了解到这样一个家族经久不衰的真谛所在,从中得到经验与启发,对于民族精神的巩固有不容小觑的帮助,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世有新桃源

德清凤凰山,是镶嵌在江南的一颗明珠,是不染世俗的一方净土。山上有寺,名曰皇觉,静静地站在山顶望着人间,是明珠上的一轮星光,是净土中的一隅桃源。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岁月滚滚,睁开被香烟迷蒙的眼,原来,业已千年。

这千年来依着山傍着水,有人毁坏了它,亦有人重修了它,**的高墙依旧庄严,然早已不是当初的颜色。转经筒轧轧滚动,小沙弥们早课晚课,善男信女们撞钟许愿,梵呗声累年不休,于是它总听不见时间的声音,而今睁眼看,才见当年故人俱黄土,深埋金鹅山,和自己相望不相识。

犹记当年沈戎的风姿,辞官不受,解甲归田,曾官拜公卿,也只愿择一城终老。这般才有了皇觉,才有了这一方桃源。他教导后人以牛为图腾,以义为精魂,终将沈氏一族发扬光大,贤人辈出,封官拜爵数不胜数,为国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沈氏有家训,修身克己,后代子孙不敢忘,也同他们的始祖沈戎一样,一手执笏板的同时,另一手绝不会舍弃自己的牛绳,耕读相承,一心为民。

千年来沈氏未曾衰落,有时坐落在此,或可听见凤鸣清声,便知沈氏又出贤才。只是伴随着子孙们的成才,总免不了分离,从株山一支宦游汉阴开始,子孙们就纷纷从吴兴走了出去,而今足迹早已遍布大江南北,乃至在世界各地留下沈氏的名号,却离吴兴的家越来越远。亲人的分离,也是当今国内的普遍现象,时代的进步,却导致了亲情的淡漠,社交网络的兴起,反而造成家人沟通的障碍,缘何?缘何?

好在终有人知我心忧,提出重建沈氏文化园,借祠堂家谱,意图重唤远方的后代们对家族的认同感,重新汇聚浩浩沈族的凝聚力。这是沈氏的福音,更是大家的福音。家庭是国家最稳固的组成方式,好的家庭以好的家风养育子女,培育出一代代高尚有用的后人。吴兴沈氏愿以身作则,做优良家风的榜样,不辜负先祖的希望。以沈氏文化园为心脏,号召所有沈氏子孙,天下归心。如若能以此感召他人,效仿其仁义及耕读精神,便是沈家福德,若能以此激起社会千万家庭有所启发,为家国付出力量,方不算辜负祖先遗训,是沈氏族人在新时期为国家与民众做的无私贡献。

皇觉寺历经一千年寒暑,一千年春秋,看尽世间兴替,唯有一愿要陈:但愿每个家庭,老人含饴弄孙,孩童承欢膝下的景象早日到来,届时每个家庭都成为一片小桃源,积水成渊,整个中国也将欣欣向荣,和睦友善。以孝悌为先,以仁义行事,重振大汉雄风,成为桃花源的日子也不复远矣。得见此般光景,是长于黄觉寺沈氏儿女的心愿,更是中华儿女的心愿。

何以传家远?训诫寄子孙。

何以兴盛久?耕读不可绝。

何以永团圞?祭祀不敢薄。

何以得乡名?仁义为根本。

何以出贤良?家风修身欤。

先祖兮沈戎,建彼皇觉寺。

今世兮葺园,瞻彼之故貌。

殷殷兮予怀,愿飨之彼众。

吴兴兮沈氏,世代彼流传。

望之兮涕下,念彼牺牛义。

大门经,经名:大门经。撰人不详。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此经述入一门修炼龙气方法及二十四时变真文形式,每值一辰化成形,一斗运行身,三元配三吉以通灵,玄门混六气而成象等。《大师诀》《地理真传妙诀金函玉镜堪舆至宝》《鲁班寸白簿抄诀》《沈氏家谱》。《清会典图·史馆藏书目录》:“《大师诀》,不著撰人姓氏,明刊本。”又“《地理真传妙诀金函玉镜堪舆至宝》,明万历间刊本。”又“《鲁班寸白簿抄诀》,明万历间刊本。”又“《沈氏家谱》,明万历间刊本。”以上四书皆为风水书。

《大师决》云:“入一门修龙气法口口……如是一月时交北斗为妙……出时在八卦轮来立向即差吉水不出本局与变法相反之此篇少有人知能解悟其义阳有文字之理盖修炼是家家所有士庶共有倘用师于五季之后误入妄庸徒虚掷日月大运宗风十二支合出百余字勘注与人设不幸遂遭符命及元始戒勒轻泄太上秘书……"清同治三年(1864)何则纯刻本作《大门经》一书无上述之"七言口诀"。后题《金函玉镜秘录》,由(明)汪汝达集录。《青囊序》有“千章万卷只在亲书自得受用不明徒说千般”。历代师祖传下许多真诀全系心性之谈,无半点虚语,读者若能参透其中妙理可谓“真者斯也,难而可贵”此诀原非一家之言乃大道心传不敢自私今略陈梗概于左,以待有心者之研究也。每值一辰化成形,一斗运行身,三元配三吉以通灵,玄门混六气而成象。若值三成运斗之辰更兼吉宿到垣则紫气腾腾光辉满室宅内发福人物聪明丁财两旺;若遇凶星值垣或遇恶宿当头更要得令旺相诸吉扶助方免灾殃退散消祸减否而臻祥也。更有五鬼为殃不可不防恐因而生祸有破财丧妻产折男女人口凶狂是非词讼一切费累惊惶疾病梦寐悉由斯发宜速避去以为事在必行切忌当头否则殃及自身及其合家并连宅兆而应绝灭者皆五鬼故也。谨将六十甲子直天官德星恶星垣局辨论开列于后使观者明白有以预知未来休咎以免临时慌乱为要焉。一甲子直亥廉贞二丙寅直戌破军三戊辰直酉武曲四庚午直未太阳五壬申直午巨门六甲戌直巳禄存七乙丑直卯文曲八丁卯直寅贪狼九己已直亥巨门十辛未直酉武曲十一癸酉直未太阳十二乙亥直午巨门十三丙子直巳禄存十四丁丑直卯文曲十五戊寅直寅贪狼十六庚辰直丑廉贞十七辛巳直亥巨门十八壬午直戌破军十九癸未直酉武曲二十甲申直申贪狼二十一乙酉直未太阳二十二丙戌直午巨门二十三丁亥直巳禄存二十四戊子直卯文曲二十五己丑直寅贪狼二十六庚寅直丑廉贞二十七辛卯直亥巨门二十八壬辰直戌破军二十九癸巳直酉武曲三十甲午直申贪狼三十一乙未直未太阳三十二丙申直午巨门三十三丁酉直巳禄存三十四戊戌直卯文曲三十五己亥直寅贪狼三十六庚子直丑廉贞三十七辛丑直亥巨门三十八壬寅直戌破军三十九癸卯直酉武曲四十甲辰直申贪狼四十一乙巳直未太阳四十二丙午直午巨门四十三丁未直巳禄存四十四戊申直卯文曲四十五己酉直寅贪狼四十六庚戌直丑廉贞四十七辛亥直接亥巨门四十八壬子直戌破军

翻开民国九年(1921年)校点的《英山县志》附录补遗卷二建置类陵墓一节第72页中能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唐学士沈佺期墓,县北四十里株林,昔有祀田,今废。”第59页表坊一节中有“学士坊,为唐沈佺期立,在黄连冲。有联云:庐州管辖三千里,英麓排来第一家。久废。”

再从佺期公《被弹》一诗中可以找到“幼子双囹圄,老夫一念室”句,这说明佺期公当日下狱时两个年幼的儿子跟着下狱了,只有老伴幸免。但孩子后来为什么没有跟随去灌州流放地呢?在他的《移禁司刑》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埋剑谁当辨,偷金以自诬。”这是说他的案子移到了刑部后,他本人虽然没有人为他说话,一时出不了狱,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老伴背着他出面散尽家财,求人把他的两个孩子从狱中赎了出去,以免跟他一道流放边远蛮荒之地。“复此单栖鹤,衔雏愿远翔”(答魑魅代寄家人)一诗中说明佺期公内心是允许夫人带孩子远走高飞的。韩老太君带着两子一女秘密来英应该是在公元705年仲夏前后,从《沈氏家谱》中可以证实这两个孩子就是由韩老太君带着秘密来英的二世祖魁多与东美二公。大概在公元710年,佺期公平反后,经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到长安,这时魁多不到15岁、东美不到10岁,来英麓的韩太夫人做出决定,让家人带着东美到长安照料父亲,魁多和韩太夫人仍然留在英麓。到公元713年佺期公卒,东美公承袭了皇帝的封赏,成人后恩补为礼部员外郎(相当于外交部司长)之职。韩太夫人也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钦赐“庐州管辖三千里,英麓排来第一家。”英邑沈氏宗族应为魁多公一支。东美公一支就是以后留居在陕西的沈氏一支。 佺期公一族当时在京城也属名门之列,两个哥哥和三个弟弟都有官职,但论官品级最高最显贵就数他一人。他下狱后,其它五人同时受到了牵连,分别流放到鄂、皖、江浙一带,“降除沾二弟,离拆已三房”两个弟弟为他分别降了职,其它三房也分散到了各地。除此之外,跟随他流放灌州的还有一支宗亲,他在《答魑魅代寄家人》一诗中最后留下了这样四句:“戚属甘胡越,声名任秕糠。由来休愤命,命也信苍苍”,这说明跟他一路流放的族人不愿回中土,而且这批人在流放地对他照顾得不好,名声很坏,怕跟随全期公回来后遭到报复。佺期公揣测到了他们的心意,也就没强求带他们回来。“上京无薄产,故里绝穷庄”这诗是说佺期公回到长安后房屋家产都没有了,原籍相州的族人都纷纷避乱去了。

还有一说顺便作考,那就是韩太夫人是佺期公的续弦。与佺期公生有两子一女,佺期公下狱时东美公大概3岁左右,魁多公不到8岁,一女才10岁左右。说这话的证据在公诗《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中提到的“小儿应离褓,幼女未攀笄”以及《被弹》一诗“幼子双囹圄,老夫一念室”中可以证实,试想,佺期公下狱时已经49岁,而儿女多在10岁以内,这与古时婚制是不相符合的,最能解释的只能是续弦所生。另在《沈氏宗谱》记载中与汪氏族人的传说中可以证实佺期公诗中所提到的“小女”来英邑后嫁于汪氏,二世祖魁多公正是葬于汪氏所有的修舟畈,“小女”正是汪氏家族的一世妣,诗传、谱载、族传基本合拍。

来英邑沈氏一族在大别山周围已经繁衍生息了1300多年,先人墓葬共三处。葬于黄林冲株林山(现名龙形山)的一世祖佺期公冢按考证应该属衣冠冢,原冢在公元1973年农业学大寨开田改地时被毁,墓中出土的一方砚台今被华中大学郑在赢收藏;一世妣韩太夫人墓现位于石头咀镇毛家坳扑地金钟山则,二冢沈氏族人均以修葺一新,清明、重阳祭祀不断。来英二世祖魁多公原冢在今孔家坊乡难作堰村修舟畈蛇行嘴,亦毁于学大寨时期。公元2006年6月经佺期公第47世孙名吉公倡议募银愈万,9月修缮,重阳举行族祭。

同名同姓同官职就是时间不一样的沈炼

最近热播剧《锦衣之下》,男主陆绎任职锦衣卫经历,说到这个官职,历史上还真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任过,谁呢?《绣春刀》的男主沈炼。

当然**《绣春刀》仅是借了沈炼的名字。历史上沈炼活跃于正德、嘉靖年间,他被历史铭记是因为他反对奸臣严嵩,被严嵩诬陷杀害,被明清士人尊称为“越中四谏”(之一)。今天就来看看锦衣卫经历沈炼的一生。

沈炼

一、沈炼生平

沈炼,字纯甫、子刚,号青霞,生于1507年,卒于1557年,浙江人。嘉靖进士,最高官职至锦衣卫从七品经历,因上疏反对严嵩被贬,后在被贬地又遭严党诬陷至死。后世追封其号为“忠愍”,明清士人称其为“越中四谏”(之一)。

关于沈姓出身,清代雍正八年的《沈氏家谱》所载:沈氏,向上追溯至周文王之子聃季,聃季被封聃国,“聃”的古音与“沈”同,所以也称“沈国”。

沈氏认聃季为先祖,以聃季的封国为姓名,所以称“沈”。至秦汉时期,沈氏一族迁移至江苏会稽一带,此地即沈炼出生之地。同时据《家谱》可知,沈炼为沈家第十三代后人。

沈炼出生时“二虎临窆,吼震林木”(《青霞沈公年谱》)。同历史名人一样,沈炼出生也有祥兆,不过这是古代人物传记书写的一般套路,不用太在意。但是这种天赋异禀的加持,让沈炼从小就脱颖而出。

他少年成名,“始龀读《易》,过目成诵”(《青霞沈公年谱》),小孩阶段就能读懂玄之又玄的《周易》,可见其不是一般人。

明代按制度上讲是军户世袭,父死子继。沈家是军户之家,但是到沈炼所在的明朝中期,军户制度逐渐瓦解。

沈家作为军户,按理说子孙后代必须当兵,而沈炼很明显没有走军户之路,而是采取了考取功名的道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明代军户不是一种荣耀,反而是一种苦役,因此明代军士逃亡的很多,沈炼不愿从军也是情有可原。

沈炼因从小异禀选择选择科举之路无疑是正确的。至嘉靖元年(1522),仅15岁的沈炼就成功考入县官方学堂。沈炼青年时期就光彩夺目!

沈炼的后辈同乡、嘉靖朝大才子徐渭赞沈炼:“有吞凤之才,文思敏捷……凌厉崛奇,深造远览,横逸不可制缚。”(《徐渭集》)

浙江督学汪文盛视察地方县学时也赞沈炼是“异者”

当时的大家王阳明曾赞沈炼为“用世之才”(《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

嘉靖皇帝

二、沈炼思想

嘉靖十六年,沈炼考中进士。中间虽有挫折,但总体顺利。沈炼精通儒家经典,擅长书法丹青,加上其出生于军户之家,对兵法研究亦不下儒经,对刀剑拳脚也略知一二。可谓文武全才。

沈炼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不脱儒家忠孝节悌那一套。

一是玄学。因其幼时以《易经》出名,所以对《易经》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如嘉靖八年,渔民捕到白色巨龟,县令请还未入仕的沈炼讲解其征兆。沈炼解为:杀之,必有水患,请求放生。县令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是白龟却在其他县境被杀,结果他县果然发生水灾。

二是心学。沈炼因跟从王阳明游学,所以其思想无疑受王阳明影响。王阳明提倡的心外无物、磨练自己、慎独等思想,对其浸染颇深。沈炼将王阳明的正直、敢言、忠君、报国等信条铭记于心。

王阳明像

三是理学。沈炼积极践行儒家推崇的忠孝仁义。沈炼青年时以孝名著称。如其母生病,沈炼连月侍奉,不解衣带,“焚香吁天,愿以身代病”(《青霞集》),最终母亲痊愈。乡里人都说是沈炼的孝行感动了天地。

沈炼虽然受多种思想影响,但总结起来就是忠、孝二字。忠臣必求于孝子,“孝”更多地能反映“忠”,所谓孝之大者为忠,“海内存孝,天下同忠”(《赵忠毅公诗文集》)。所以,沈炼未入仕之前就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忠的思想。

三、入仕朝廷

嘉靖十九年,沈炼任职溧阳县令,在任期间“搏击豪强,保护良善”(《溧阳县志》),对县中违法犯罪的土豪劣绅公平处置,不受其贿赂,保护良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受到百姓赞颂。在任一年,沈炼转任茌平县令。

沈炼在茌平一如既往,以百姓之心为心,勤劳政务。恰逢茌平遭遇旱灾,沈炼上奏请求开仓,并亲自下乡安抚百姓,时百姓赞曰“沈茌平,如镜明,如水清,不赏民劝,不怒令行”

沈炼在茌平任职仅一年,就因要回乡守孝而离任。嘉靖二十六年,沈炼再次出任清丰县令,清丰是个偏僻的穷县,因天高皇帝远,县中小吏贪腐成风、欺善怕恶、处置不公。针对县吏压榨平民的恶行,沈炼“以澄清为己任”(《清丰县志》),大改县吏拖沓、腐化、欺上瞒下的风气。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室陆炳听到了沈炼的名声,觉得此人刚直不阿,又见其出身军户之家,便想将其调入京城任职锦衣卫。

沈炼

沈炼的三次县令经历,让他有充足的空间体验民生唯艰,对天下吏治的腐化也有了一定了解。

四、倒严而亡

嘉靖朝,严嵩搞倒首辅夏言后,严党前后执政达10年。这10年间,明朝南倭北虏之患更重,官场贪腐,民不聊生。

嘉靖二十八年,由指挥使陆炳推荐,沈炼入京师任职锦衣卫经历。所谓经历,“诸卫皆设经历司以掌文书之出入,犹近世所谓参军、主簿、记室之官,则一卫之喉舌司焉”(《青霞集》),就是文书管理员,锦衣卫经历按《明会要》是个从七品小官。

但沈炼这么个刚正不阿的人入京师,对严党横行霸道的做法自然看不惯,最终围绕庚戊之变后,明蒙是否开关互市,严党和清流产生了严重对立。严党从维护自己权利的角度考虑,主张开关议和、对俺答侵略保持妥协、对边防不予强化;清流则针锋相对。

国家危机日紧,严党这种自毁边防、卖国求荣、壮大敌军的做法使得沈炼极度不安,最终沈炼上疏明确反对开关互市、弹劾严嵩等人误国误民,此疏即大名鼎鼎的《误国以决征虏大策》。

沈炼认为:“纲纪大坏,贿赂公行,四海民穷,九边政废,实嵩父子罪也!大奸不去,他事未有可议者。”(《青霞集》)他在《大策》中弹劾严嵩“贪婪之性,疾如膏盲。愚鄙之心,顽于铁石”(《青霞遗公别集》),列举严嵩等人贪污、弄权、伐异、祸国等十大罪。

其实严嵩等人早就对沈炼看不顺眼,只是因清流等人和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庇护,沈炼才得以无罪。现在沈炼以七品小官妄议朝政,严嵩又抓住嘉靖深恶臣子卖弄正直的心理,对沈炼大肆攻击,最终沈炼被贬为保安县令。

严世藩

而朝廷对蒙古采取的开关贸易,不仅没有遏制俺答的侵略,反而使俺答频繁袭扰边关,这完全验证了沈炼的预言。边将多攀附严嵩,他们贪污受贿还行,打仗则不堪一击,所以大多边将都杀良冒功,或贿赂俺答以求不犯自己的防区。对这种情况沈炼痛心疾首,对边防大吏、严党成员许论、杨顺的无作为深感痛心。

归根到底,沈炼还是对严嵩的弄权结党不满,所以“凡遇缙绅往来,必斥毁严氏父子”(《明世宗实录》),见人就骂严嵩父子,成了“愤青”。

他这下惹怒了严嵩,严嵩遂借口沈炼勾结白莲教造反。嘉靖三十一年,沈炼被判死刑,在宣府弃市,终年五十一岁。留遗诗曰:“宋室忠臣死,吾应是后身。谁知今将相,还是姓秦人。”(《青霞集》)仍表达了怒斥严嵩的意志和士为国死的情怀。

严嵩

文史君说

严嵩要求其党羽对沈炼要斩草除根,沈炼长子因此下狱受尽折磨,几乎要死于狱中,只因其时主管此案的严嵩党羽杨顺因过下狱,沈炼长子才免死而被发配辽东;沈炼次子因年幼免罪;沈炼的夫人在被遣送返乡途中,被严党成员化身的劫匪抢夺财物、几乎殴打致死。

嘉靖四十三年,严党倒台,严世藩被斩,保安代表携写有沈炼姓名的旗帜入刑场观刑,大呼“吾师慰地下矣”(《名山藏》)。

隆庆元年,给沈炼平反、追封其为光禄寺卿,对陷害沈炼的严党成员、嘉靖时的宣大总督杨顺下狱问罪。天启年赐沈炼谥号“忠愍”。

沈炼以儒家忠孝为准绳,非黑即白,对严党弄权行为十分不满,这一点正是严党必要置他于死地的原因。但有这样的人当政,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沈炼的被杀是大明的损失。

吴兴沈氏:仁义传家 耕读兴家

在江南吴兴,有这样一个家族,起源于遥远的夏禹时期,西周时文王第十子聃季载“食邑于沈”。东汉初,沈戌辞海昏候不受,徙居吴兴武康,筑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