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槐堂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苏轼《三槐堂铭》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三槐堂铭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三槐堂铭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 唐代 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著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注释 (1)汉、周之际:指 五代 的后汉、后周。(2)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3)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凭以索偿。(4)李吉甫、李德裕:均 唐代 贤相。(5)休:美。(6)皇:通「遑」,闲暇。(7)有:通「又」。

三槐堂铭读后感

  宋朝 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

 王氏先祖王祐,是 北宋 大名府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王祐的祖父王言和父亲王彻,都担任后唐的官职,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公。王祐少年时性情豪迈,才气横溢,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被人们争相传诵。

 步入仕途之后,王祐依然保持着真诚正直的本性。当时正处 五代 十国的乱世,军阀掌权、战乱纷起,朝代频繁更替,许多将帅背叛君主,拥兵自立。王祐曾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因此得罪了杜重威。遭到贬谪后,王祐仍然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

  宋朝 建立后,王祐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当时有一位功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因为受到贪婪狡黠的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散乱。宋太祖命令王祐前去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当时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王祐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一百多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过去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因为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所以在位时间很短,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免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王祐在同僚有难时,不落井下石,而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

 王祐很有才干,而又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然而,王祐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祐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的时候,王祐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

 王祐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江知县。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攀附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来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

 等到真宗的时候,王旦作了宰相,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们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自从王旦当宰相后,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惟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

 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是品学兼优。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

 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

 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十八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王氏族人众多,但在王旦以身示范的引领下,个个友爱笃实,好学勤俭,使人们叹为观止。对于王旦要求他们避嫌居低位的安排,大家都欣然接受,而且从不以官宦子弟夸耀,更不作威作福,盛气凌人。

 王旦一生的德行,可以说是「八德」具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据传记记载,他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家里的衣服被褥,家俱炊器,都朴实无华。不仅自己简朴,他也谆谆善诱,教导子弟。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看,想购买一条。他拿着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如今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

 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这是先辈的旧居,不忍拆除」为理由,多次推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王旦所重视的,不是钱财,而是优良家风的承传。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者还要清清白白做官。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后来,为了更好地承传家风家训,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此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王旦的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都是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自宋以来,悠悠千百余年,虽然历尽人世沧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绵延不息,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记先祖的教诲,都能做到为民者勤劳生产,艰苦奋斗;为官者廉洁自持,秉公正直。

 追溯先祖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我们且反复吟咏其中的句子:「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三槐王氏家族,以及许许多多广积阴德、以圣贤之道德学问传家的古今世家,给予我们甚深的启示和教导。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行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圣先贤的殷殷训诫,历史已经无数次以惨痛的事实证明,我们不可不慎重省思,切勿懈怠放肆,殃及自身和后代子孙啊!

 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惟有秉承祖志,矢志不移,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槐堂铭赏析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三槐堂,是 北宋 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

诗词作品: 三槐堂铭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赞颂、写人

三国人名(全)

A

阿会喃

B

鲍信 鲍忠 鲍隆 鲍素 边让 边洪 卞喜 卞氏(曹操妻) 步骘(子山) 步阐 邴原

卑衍 毕轨(昭先) 白寿

C

陈蕃 陈耽 陈琳(孔璋) 陈宫(公台) 陈翔(仲麟) 陈生 陈登(云龙) 陈炜 陈武(子烈)

陈兰 陈珪 陈纪 陈震(孝起) 陈横 陈孙 陈氏(刘表前妻) 陈就 陈矫 陈应

陈群(长文) 陈式 陈造 陈泰(魏尚书) 陈泰(郭淮副将) 陈骞 陈俊 陈元程旷程远志

程普 程昱(仲德) 程秉(德枢) 程咨 程银 程畿 程武 岑晊(公孝) 岑壁 岑威 岑昏

成廉 成宜 成何 成倅 成济 曹节 曹操(孟德 阿瞒) 曹嵩 曹腾 曹仁(子孝)

曹洪(子廉) 曹德 曹豹 曹性 曹氏(吕布次妻) 曹昂 曹安民 曹丕(子桓) 曹植(子建)

曹氏(献帝贵妃) 曹纯 曹休 曹永 曹彰(子文) 曹熊 曹真(子丹) 曹睿(元仲) 曹遵

曹宇 曹芳(兰卿) 曹爽(昭伯) 曹羲 曹训 曹彦 曹文叔 曹据 曹髦(士彦) 曹霖

曹奂(景明) 蔡邕(伯喈) 蔡瑁 蔡阳 蔡氏(刘表妻) 蔡中 蔡和 蔡勋 蔡埙 蔡琰

蔡林 淳于琼 淳于导 淳于丹 崔毅 崔烈 崔勇 崔琰(季珪) 崔州平 崔禹 崔谅

崔夫人(刘谌妻) 昌豨 昌奇 单于 车胄 常雕 爨习 彻里吉

D

董卓(仲颖) 董重 董太后(刘苌妻) 董旻 董璜 董母(董卓母) 董承 董昭(公仁)

董袭(元代) 董贵妃(董承) 董和(幼宰) 董祀 董衡 董超 董治 董允 董厥 董荼那

董禧 董寻 董朝 丁原(建阳) 丁管 丁奉(承渊) 丁斐 丁夫人(曹操元配) 丁仪(正礼)

丁廙(敬礼) 丁咸 丁立 丁谧(彦靖) 丁封 典韦 典满 邓茂 邓龙 邓义 邓芝(伯苗)

邓铜 邓飏 邓艾(士载) 邓忠 邓程 邓敦 邓良 邓贤(刘璋将) 邓贤(孟达甥) 杜远

杜袭 杜袭 杜琼 杜路 杜微 杜义 杜祺 杜睿 杜预 段珪 段煨 戴员 戴陵 窦武

督邮 貂婵 党均 朵思大王 带来洞主 大乔

E

鄂焕 俄何烧戈

F

傅婴 傅巽(公悌) 傅干(彦才) 傅士仁 傅彤 傅嘏 傅佥 伏皇后(汉献帝妻) 伏德

伏完 樊稠 樊能 樊氏(赵范嫂) 樊建 樊岐 费观 费祎(文伟) 费诗 费耀

范滂(孟博) 范康(仲真) 范成 范疆 冯方女(袁术妻) 冯礼 冯习 冯紞 封谞 方悦

逢纪 法正(孝直)

G

郭胜 郭汜(阿多) 郭汜妻 郭嘉(奉先) 郭图 郭常 郭常子 郭奕 郭恩 郭淮(伯济)

郭永 郭贵妃(曹丕后) 郭攸之 郭夫人(曹睿宠) 顾雍(元叹) 妫览 干休公孙瓒公孙越

公孙康 公孙度 公孙恭 公孙渊 公孙晃 公孙修 甘夫人(刘备妻) 甘宁(兴霸) 巩志

关羽(长生 云长) 关纯 关定 关宁 关平 关兴(安国) 关索 关彝 高升 高顺 高览

高干 高沛 高定 高翔 高柔 龚景 龚都 龚起 戈定 谷利 管亥 管宁 管辂(公明)

管辂舅 官雝 苟安 耿武 耿纪(季行) 葛雍

H

侯览 侯成 侯选 何进 何顒 何太后(何进妹) 何苗 何仪何曼何宗何平何晏(平叔)

何曾 何氏(孙皓母) 何植 韩忠 韩馥 韩当(义公) 韩遂 韩暹 韩胤 韩融韩嵩韩福

韩猛 韩莒子 韩珩 韩浩 韩玄 韩德 韩瑛 韩瑶 韩琼 韩琪 韩祯 韩暨 韩综

黄盖(公覆) 黄琬 黄祖 黄劭 黄承彦 黄忠(汉升) 黄奎 黄权(公衡) 黄皓黄氏黄崇

皇甫嵩 皇甫郦 皇甫闿 胡轸 胡赤儿 胡邈(敬才) 胡才 胡车儿 胡华 胡班 胡济

胡质 胡忠 胡遵 胡奋 胡氏(刘琰妻) 胡烈 胡济 胡渊 胡冲 华雄华佗(元化)华歆

华核 桓阶 桓范(元则) 桓嘉 桓彝 郝萌 郝昭(伯道) 和洽 霍峻(仲邈) 霍弋 花永

汉灵帝

J

蒋(公奕) 蒋奇 蒋义渠 蒋干(子翼) 蒋琬(公琰) 蒋济 蒋延 蒋班 蒋舒 蒋斌 蒋显

贾诩(文和) 贾华 贾逵 贾范 贾充(公闾) 吉太(正平) 吉邈(文然) 吉穆(思然) 金尚

金旋 金祎 金环三结 靳祥 焦触 焦炳 焦彝 焦伯 姜叙 姜叙母 姜维(伯约) 姜冏

沮授 沮鹄 句安 蹇硕 纪灵 简雍

K

孔伷 孔融(文举) 孔宙 孔昱(世元) 孔秀 蒯良(子柔)蒯越(异度)阚泽(德润)轲比能

L

刘焉 刘备(玄德) 刘元起 刘恢 刘陶 刘虞 刘苌 刘辩刘协(伯和)刘岱 刘表(景升)

刘范 刘晔(子阳) 刘繇(正礼) 刘艾 刘宠 刘璋(季玉) 刘安 刘延刘辟刘勋 刘子扬

刘禅(阿斗) 刘琦 刘琮 刘泌 刘封 刘先 刘馥(元颖) 刘熙 刘度 刘贤 刘磐 刘璝

刘巴(子初) 刘循 刘晙 刘氏(曹操妾) 刘邠 刘瑁 刘永(公寿) 刘理(奉孝)刘廙刘琬

刘豹 刘宁 刘琰 刘敏 刘合 刘劭 刘放 刘达 刘丞 刘寔 刘璿 刘瑶 刘琮 刘瓒

刘谌 刘恂 刘璩 刘氏(袁绍后妻) 刘氏(曹爽妻) 李傕 李儒 李肃 李典(曼成) 李蒙

李别 李膺 李封 李暹 李乐 李丰(袁术将) 李丰(李严子) 李通(文达) 李孚 李珪

李春香 李堪 李恢 李严(正方) 李氏(庞德妻) 李伏 李意 李异 李撰 李辅 李服

李福 李胜(公昭) 李歆 李丰 李鹏 李崇 李氏(马邈妻) 李球 李虎 吕布(奉先)

吕伯奢 吕公 吕虔(子恪) 吕范(子衡) 吕威璜 吕旷 吕翔 吕蒙(子明) 吕通 吕义

吕常 吕建 吕霸 吕凯(季平) 吕岱 吕据 陆康 陆绩(公绩) 陆逊(伯言) 陆纡 陆骏

陆抗 陆凯 陆景 梁刚 梁兴 梁宽 梁绪 梁虔 梁畿 廖化(元俭) 廖淳 廖立 路昭

骆统(公绪) 卢植 卢逊 留赞 留略 留平 鲁馗 鲁肃(子敬) 鲁芝 凌操 凌统 雷薄

雷叙 雷铜 娄子伯(梦梅居士) 泠苞 梨树神 赖恭 来敏 卤城太守 伦直 柳甫 楼玄

M

马元义 马腾(寿成) 马肃(子硕) 马日磾 马宇 马超(孟起) 马融 马延 马谡(幼常)

马良(季常) 马休 马铁 马岱 马玩 马汉 马忠(吴将) 马忠(蜀将) 马遵 马玉 马均

马邈 孟坦 孟公威 孟达 孟光 孟获 孟优 孟节(万安隐者) 孟宗 糜竺(子仲) 糜芳

糜夫人(刘备次妻) 闵贡 穆顺(张扬部将) 穆顺(宦官) 满宠(伯宁) 毛玠(孝先)

毛氏(曹睿后) 祢衡(正平) 苗泽 慕容烈 忙牙长 木鹿大王 迷当

N

牛辅 牛金 宁随 南华老仙

O

区星

P

潘隐 潘凤 潘璋 潘浚 潘遂 潘举 潘夫人 庞舒 庞德公(山民) 庞统(士元 凤雏)

庞德(令明) 庞羲 庞义 庞柔 庞会 彭伯 彭安 彭羕(永言) 彭和 裴元绍 裴绪

裴景 普净 濮阳兴

Q

全琮(子璜) 全端 全怿 全祎 全纪 全尚 全尚妻 全后(全尚女) 秦庆童 秦琪

秦宓(子勑) 秦良 秦朗 秦明 桥玄 桥蕤 乔瑁 乔国老 丘建 丘本谯周(允南)仇连

牵弘 麹义 清河公主(曹操女)

R

任峻 任夔

S

单子春 孙仲 孙坚(文台) 孙策(伯符) 孙权(仲谋) 孙翊(叔弼)孙匡(季佐)孙朗(早安)

孙仁(孙坚女) 孙韶(公礼) 孙静(幼台) 孙端 孙乾(公佑) 孙观孙高孙瑜孙皎(叔明)

孙桓(叔武) 孙河 孙礼 孙资 孙登 孙谦 孙和 孙亮 孙峻(子远) 孙恭 孙綝(子通)

孙据 孙恩 孙干 孙闿 孙楷 孙休 孙皓(元宗) 孙异 孙(雨+单) 孙冀 孙歆 孙秀

苏双 苏由 苏飞 苏越 苏顒 司马徽(德操 水镜先生) 司马懿(仲达) 司马隽 司马防

司马朗 司马孚 司马师(子元) 司马昭(子尚) 司马望 司马炎 司马伷 司马攸 司蕃

宋宪 宋果 宋忠 宋谦 宋白眭固 眭元进 尚弘 尚广 石广元 石苞 审配审荣申仪

申耽 史涣 史迹 沙摩柯 山神 盛(孛+攵) 师纂 施朔 师婆 邵悌 山涛 沈莹

T

田丰 田楷 田氏 田畴 田豫 田续 田章 唐周 唐咨唐妃(少帝妃)唐彬 陶谦(恭祖)

陶商 陶应 陶浚 太史慈(子义) 太史慈母 太史亨 滕胤 滕循 檀敷(文友)蹋顿谭雄

土安

W

王美人(灵帝宠) 王允 王匡 王方 王颀 王昌 王邑 王立 王朗 王则 王垕 王楷

王子服 王忠 王植 王修 王琰 王威 王粲(仲宣) 王累 王基 王必王平(子均)王甫

王谋 王双 王双(子全) 王伉 王连(文仪) 王肃 王建 王观 王夫人(孙权妻) 王昶

王韬 王基 王经 王敦 王真 王含 王沈 王业 王瓘王买王颀王祥王氏(司马昭妻)

王浚 王浑 王戎 王氏(赵昂妻) 汪昭 吴匡 吴景 吴敦 吴子兰 吴硕 吴臣 吴懿

吴夫人(孙坚妻) 吴兰 吴班 吴质 吴氏(吴懿妹) 吴押狱 吴妻(吴押狱妻) 吴纲

吴国太(孙坚次妻) 伍琼 伍孚(德瑜) 伍习 伍延 吾彦 吾粲(孔休) 卫弘卫凯卫仲道

卫演 卫瓘 文丑 文聘(仲业) 文钦 文淑(鸯) 文虎 魏续 魏延(文长) 魏邈 魏平

韦康 韦晃 万政 万彧 舞阳君(何进母) 武安国乌桓触(据考,此人名是句读错)兀突骨

毋丘俭(仲恭) 毋丘甸

X

小乔 夏侯敦(元让) 夏侯渊 夏侯兰 夏侯恩 夏侯杰 夏侯尚 夏侯德 夏侯存

夏侯茂(子休) 夏侯霸(仲权) 夏侯威(季权) 夏侯惠(稚权) 夏侯和(义权) 夏侯令之女

夏侯玄 夏侯咸 夏恽 夏恂 许劭 许昌 许韶 许攸(子远) 许褚(仲康) 许汜 许贡

许贡家客 许靖 许芝 许慈 许允 许晏 许仪 徐荣 徐晃(公明) 徐璆 徐庶(元直)

徐康 徐母(徐庶母) 徐盛(文向) 徐氏(孙翊妻) 徐商徐夫人(孙权妻)徐质荀攸(公远)

荀爽 荀谌 荀彧(文若) 荀绲 荀正 荀恽 荀顗 荀勖 荀恺 辛评 辛明 辛毗(佐治)

辛敞 辛宪英 薛兰 薛礼 薛综(敬文) 薛悌 薛则 薛乔 薛珝 薛莹向朗向举向宠

刑道荣 刑贞 郗虑 奚泥 却正 谢旌 谢雄

Y

严政 严纲 严白虎 严舆 严氏(吕布妻) 严畯(曼才) 严颜 阎象 阎圃 阎晏 阎芝

阎宇 颜良 晏明 袁逢 袁隗 袁绍(本初) 袁术 袁遗 袁胤 袁谭(显思) 袁熙(显奕)

袁尚(显甫) 袁綝 杨彪 杨彪妻杨琦杨密 杨奉 杨大将杨丑杨龄 杨秋 杨阜(义山)

杨修(德祖) 杨怀 杨氏(马超妻) 杨柏 杨松 杨洪 杨昂 杨任 杨锋 杨仪杨陵杨暨

杨顒 杨祚 杨综 杨欣 杨济 阳群 于禁(文则) 于糜 于吉 于诠 俞氏(孙坚过房)

俞涉 虞翻 虞松 乐进(文谦) 乐就 乐綝 尹礼 尹楷 尹奉 尹默 尹赏 尹大目

云英(董承侍妾) 应劭 阴夔 殷馗 殷纯 爰(青+彡) 爰邵伊籍(机伯)雍闿雅丹越吉

羊祜

Z

诸葛亮(孔明 卧龙) 诸葛瑾(子瑜) 诸葛珪 诸葛玄诸葛均诸葛原诸葛虔诸葛恪(元逊)

诸葛瞻(思远) 诸葛诞(公休) 诸葛靓 诸葛绪 诸葛尚 张让 张角(天公将军)

张梁(地公将军) 张宝(人公将军) 张飞(翼德) 张世平 张均 张举 张纯 张济 张邈

张超 张杨 张俭(元节) 张虎 张温 张闿 张燕 张昭(子布) 张纮(子纲) 张英 张勋

张绣 张鲁 张陵 张衡 张先 张郃(儁乂) 张津 张顗 张南 张武 张温(惠恕) 张允

张横 张既(德容) 张卫 张松(永年) 张任 张肃 张翼 张著 张音 张爽 张裔 张南

张达 张苞 张绍 张氏(张飞女)张嶷张韬 张普 张虎 张休 张承 张球 张茂(彦材)

张弥 张当 张特 张约 张缉 张皇后(曹芳妻) 张明 张布 张遵 张绍 张峻 张节

张华 张悌 张尚 张象 张辽(文远) 赵忠 赵弘 赵萌 赵岑 赵云(子龙) 赵岐 赵彦

赵睿 赵范 赵韪 赵衢 赵昂 赵月 赵颜 赵累 赵祚 赵融 赵咨 赵统 赵广 赵直

朱儁 朱治(君理) 朱灵 朱桓(休穆) 朱光 朱然 朱褒 朱赞 朱恩 朱芳 朱异

朱太后(孙休妻) 周毖 周奂 周瑜(公瑾) 周尚 周泰(幼平) 周昕 周仓 周循 周胤

周善 周群 周平 周舫 周旨 邹靖 邹氏(张济妻) 郑玄(康成) 郑泰 郑宝郑度郑文

郑袤 郑伦 钟邵 钟缙 钟绅 钟繇 钟进 钟会(士会) 钟毓 笮融 种拂 种辑 臧旻

臧霸 宗宝 宗预(德艳) 紫虚上人 左丰 左灵 左贤王 左慈(元放 乌角先生) 左咸

脂习 祝融夫人(孟获妻) 祖茂(大荣) 祖弼 卓膺 翟元 州泰 曾宣 甄氏(袁熙妻)

附:三国时期人物大全 (取自《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演义》)

二 画

丁仪(正礼) 丁奉(承渊) 丁览(孝连) 丁原(建阳)丁谧(彦靖) 丁廙(敬礼) 卜静(玄风)

丁氏 丁厷 丁立 丁孚 丁固 丁忠 丁封 丁咸 丁宫 丁晏 丁密 丁谞 丁斐 丁蕃

丁夫人 丁君干 刁玄 刁嘉

三 画

士仁(君义)士燮(威彦)士孙瑞(君荣)于禁(文则) 山涛(巨源) 卫兹(子许) 卫觊(伯儒)

卫继(子业)卫旌(子旗) 卫臻(公振) 卫瓘(伯玉) 习祯(文祥) 马齐(承伯) 马良(季常)

马忠(德信)马勋(盛衡) 马超(孟起) 马谡(幼常) 马腾(寿成) 马日磾(翁叔)

士干 士匡 士武 士祗 士颂 士壹 士廞 士徽 士(黄+有hùi) 士孙萌 士孙瑞于圭

于吉 于诠 于糜 于毒 于绰 大桥 万秉 万泰 万彧 万潜 小桥 千万 弓遵 卫开

卫固 卫弥 卫烈 卫恂 卫温 卫演 卫文经 卫仲道 习忠 马玉 马艾 马台 马休

马延 马宇 马良 马茂 马秉 马承 马玩 马忠 马岱 马钧 马铁 马相 马修 马秦

马普 马照 马遵 马邈 马元义

四 画

王士(义强)王允(子师)王双(子全) 王平(子均) 王仪(朱表) 王匡(公节) 王戎(浚冲)

王观(伟台)王甫(国山)王连(文仪) 王沈(处道) 王恂(良夫) 王烈(彦方) 王凌(彦云)

王商(文表)王深(道冲)王肃(子雍) 王修(叔治) 王浑(玄冲) 王昶(文舒) 王颀(孔硕)

王祥(休徵)王朗(景兴)王基(伯舆) 王谋(元泰) 王雄(元伯) 王象(羲伯) 王弼(辅嗣)

王嗣(承宗)王粲(仲宣)王睿(通耀) 王蕃(永元) 王默(处静) 王浚(士治) 韦康(元将)

韦诞(仲将) 韦曜(弘嗣) 太史享(元复) 太史慈(子义) 毛玠(孝先) 仓慈(孝仁)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立(广休) 文钦(仲若) 文聘(仲业) 尹奉(次曾)

邓方(孔山)邓艾(士载)邓芝(伯苗) 邓飏(玄茂) 孔桂(叔林) 孔伷(公绪) 孔昱(世元)

孔融(文举) 孔乂儁

王才 王山 王广 王门 王方 王氏 王允 王业 王生 王立 王必 王训 王则 王伉

王买 王邑 王含 王当 王同 王乔 王延 王后 王冲 王访 王异 王芬 王灵 王表

王直 王松 王金 王肱 王定 王始 王政 王咸 王思 王钦 王度 王恽 王誧 王佑

王祚 王起 王彧 王秘 王豹 王悝 王海 王著 王营 王晨 王崇 王族 王寄 王普

王遂 王谦 王照 王稚 王简 王靖 王模 王廙 王摩 王建 王经 王颀 王威 王累

王敦 王琰 王楷 王瓘 王赟 王徽 王夔 王元泰 王子服 王夫人 王弘直 王经母

王美人 王昭仪 王贵人 韦晃 韦端 韦休甫 五梁 尤突 车浚 车胄 区星牛金牛辅

牛利 牛盖 毛甘 毛后 毛机 毛炅 毛晖 毛曾 毛嘉 仇昭仪 升迁亭公主 公孙修

公孙恭公孙晃公仇称公孙延公孙阳 公孙范 公孙昭 公孙豹 公孙琙 公孙犊 公孙集

公孙模公孙滕公孙渊 公孙越 公沙卢 公绪恭 公录康 从钱 乌延 乌越 卞广 卞兰

卞后 卞秉 卞晖 卞隆 卞琳 文丑 文布 文休 文武 文岱 文厚 文虎 文恭 文雍

文鸯 文仲宝 尹世 尹卢 尹齐 尹异 尹宗 尹胡 尹嘉 尹默 尹夫人 邓义 邓升

邓龙 邓由 邓句 邓当 邓芳 邓良 邓贤 邓忠 邓凯 邓济 邓朗 邓铜 邓敦 邓辅

邓静 邓羲 邓子孝 邓玄之 孔宙 孔信 孔羡

五 画

石伟(公操)石德林(寒贫)田丰(元皓)田畴(子泰) 田豫(国让) 史涣(公刘)卢钦(子若)

卢埏(子笏) 卢毓(子家) 白侯(子安) 令狐邵(孔叔) 令狐愚(公治) 乐详(文载)

乐进(文谦) 冯习(休元) 冯熙(子柔) 司马芝(子华)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让(文礼)

去卑 甘公 甘环 甘醴 甘夫人 正昂 古朴 左丰 左灵 左奕 左駗 左延年 石干

石苞 石建 石广元 东乡公主 东里衮 申仪 田氏 田林 田银 田章 田景田续田韶

田楷 田彭祖 史路 史璜 卢显 卢洪 卢植 卢藩 丘建 丘力居 白氏 白寿 白绕

白虎文 句安 句扶 冬逢 冬逢妻 乐敦 乐綝 乐就 乐隐 乐肇 冯方 冯礼 冯则

冯芳冯紞 冯肃 冯谅 冯朝 冯斐 冯楷 司隶 司蕃司马攸 司马伷 司马孚 司马钧

司马岐 司马洪 司马俱 司马遗 司马肇 司马儁 边洪 边章 毋丘兴 毋丘秀 毋丘重

毋丘毅 弘咨 弘璆

六 画

邢颙(子昂) 吉茂(叔畅) 吉穆(思然) 吉邈(文然) 毕轨(昭先)吕布(奉先) 吕范(子衡)

吕凯(季平) 吕岱(定公) 吕虔(子恪) 吕据(世议) 吕蒙(子明)朱才(君业) 朱然(义封)

朱据(子范) 朱绩(公绪) 朱儁(公伟) 伍孚(德瑜) 伍琼(德瑜)任峻(伯达) 任安(定祖)

任嘏(昭先) 仲长统(公理)华表(伟容)华陀(元化) 华歆(子鱼)华融(德蕤) 华核(永先)

伊籍(机伯) 向朗(巨达) 向秀(子期) 向条(文豹) 全琮(子璜)刘巴(子初) 刘永(公寿)

刘弘(叔和) 刘伶(伯伦) 刘协(伯和) 刘先(始宗) 刘邠(令元)刘阜(伯陵) 刘桢(公干)

刘劭(孔才) 刘表(景升) 刘岱(公山) 刘备(玄德) 刘放(子弃)刘宠(祖荣) 刘勋(子台)

刘晔(子扬) 刘陶(子奇) 刘理(奉孝) 刘陶(季冶) 刘邕(南和)刘敦(子仁) 刘焉(君朗)

刘琰(威硕) 刘禅(公嗣) 刘虞(伯安) 刘廙(恭嗣) 刘璋(季玉)刘繇(正礼) 刘璿(文衡)

刘馥(元颖) 羊祜(叔子) 关羽(云长) 许允(士宗) 许攸(子远)许劭(子将) 许靖(文休)

许褚(仲康) 许慈(仁笃) 孙礼(德达) 孙匡(季佐) 孙权(仲谋)孙休(子烈) 孙观(仲台)

孙坚(文台) 孙和(子孝) 孙奂(季明) 孙邵(长绪) 孙松(子乔)孙奋(子扬) 孙羌(圣台)

孙河(伯海) 孙亮(子明) 孙桓(叔武) 孙峻(子远) 孙资(彦龙)孙该(公达) 孙贲(伯阳)

孙虑(子智) 孙辅(国仪) 孙乾(公佑) 孙皓(亢宗) 孙皎(叔明)孙翊(叔弼) 孙綝(子通)

孙策(伯符) 孙登(子高) 孙瑜(仲异) 孙静(幼台)孙韶(公礼)孙霸(子威)孙鲁育(小虎)

孙鲁班(大虎) 阮咸(仲容) 阮瑀(元瑜) 阮籍(嗣宗) 纪陟(子上)

邢氏 邢友 邢贞 邢举 圭泰 吉本 芒中 朴胡 成弘 成当 成何 成宜 成济 成倅

成廉 成藩 成公英 成律归 夷廖 毕谌 师纂 吕乂 吕习 吕公 吕由 吕合 吕并

吕兴 吕旷 吕贡 吕辰 吕昭 吕建 吕据 吕常 吕桂 吕祥 吕壹 吕雅 吕翻 吕翔

吕霸 吕布妻 吕伯奢 吕威璜 吕蒙母曲义朱光 朱异 朱成 朱乔 朱纪 朱抚 朱灵

朱治 朱纬 朱育 朱桓 朱恩 朱宣 朱损 朱盖 朱琬 朱越 朱皓 朱褒 朱赞 朱熊

朱蕤 朱太后 朱万岁 朱建平 朱淑媛 伍习 伍延 优居 伐同 仲姬 伏后 伏完

伏德 任先 任岐 任览 任度 任养 任福 任燠 任夔 华当 华雄 华缉华锜伊声耆

伊健姬妾 向氏 向存 向充 向宠 向举 全仪 全后 全纪 全尚 全怿 全祎 全柔

全寄 全绪 全辉 全缉 全熙 全静 全翩 全端 全公主 全尚妻 刘干 刘川 刘氏

刘艾 刘宁 刘正 刘节 刘平 刘式 刘伟 刘助 刘何 刘龟 刘阿 刘邵 刘邠 刘延

刘丞 刘范 刘贤 刘郃 刘封 刘度 刘武 刘茂 刘松 刘尚 刘昕 刘和 刘宝 刘诞

刘询 刘详 刘承 刘政 刘柱 刘胄 刘钦 刘类 刘恂 刘豹 刘敏 刘谌 刘琦 刘琮

刘琬 刘循 刘寔 刘俊 刘胤 刘彦 刘祗 刘夏 刘虔 刘铄 刘租 刘隽 刘涣 刘姬

刘基 刘略 刘翊 刘阐 刘隐 刘琳 刘斐 刘普 刘寓 刘缉 刘慈 刘献 刘颖 刘韪

刘靖 刘瑁 刘璝 刘瑶 刘辟刘熙 刘磐 刘辩 刘整 刘纂 刘璩刘瓒刘子奇刘子敬

刘子璜 刘元起 刘夫人 刘长仁 刘奉林 刘望之 刘雄鸣 刘德然 刘元起妻 齐周

汜嶷 羊度 羊琇 关平 关兴 关统 关靖 关彝 州泰 江宫 安平 安阳公主 许玚

许旻 许定 许相 许勋 许钦 许昌 许晏 许韶 许乾 许混 许综 许游 许叔龙

那楼 阮武 阳仪 阳群 阴化 阴溥 阴夔 阴贵人 纪灵 戏志才 孙干 孙氏 孙元

孙布 孙仪 孙弘 孙伟 孙伉 孙兴 孙安 孙异 孙秀 孙希 孙邻 孙宏 孙紘 孙奉

孙规 孙茂 孙苗 孙英 孙奇 孙昕 孙怡 孙弥 孙承 孙绍 孙封 孙轻 孙昭 孙恭

孙恩 孙高 孙朗 孙据 孙胤 孙咨 孙奕 孙恢 孙宪 孙泰 孙耽 孙彧 孙狼 孙旅

孙姬 孙邕 孙基 孙盛 孙曼 孙晞 孙康 孙谞 孙绩 孙绰 孙综 孙越 孙超 孙壹

孙闿 孙谦 孙楷 孙歆 孙(雨单wān)孙楞 孙慎 孙熙 孙暠 孙毓 孙瑾 孙嘿 孙德

孙璠 孙耀 孙子才 孙夫人 孙宾硕 孙策母

七 画

邯郸淳(子叔) 严畯(曼才) 严干(公仲)苏则(文师)杜预(元凯)苏林(孝友)杜袭(子绪)

杜琼(伯瑜) 杜微(国辅) 杜挚(德鲁) 杜恕(务伯) 杜理(务仲)杜畿(伯侯)杜夔(公良)

杨丰(伯阳) 杨仪(威公) 杨阜(义山) 杨伟(世英) 杨戏(文然)杨沛(孔渠)杨修(德祖)

杨洪(季休) 杨彪(文先) 杨暨(休先) 杨俊(季才) 杨赐(伯献)李义(孝懿)李立(建贤)

李严(正方) 李权(伯豫) 李孚(子宪) 李邵(永南) 李典(曼成)李胜(公昭)李恢(德昂)

李通(文达) 李福(孙德) 李撰(钦仲) 李秉(玄胄) 李密(令伯)李朝(伟南)李衡(淑平)

李邈(汉南) 吾粲(孔休) 邴原(根矩) 来敏(敬达) 步骘(子山)吴质(季重)岑晊(公孝)

吴应(温舒) 吴范(文则) 何进(遂高) 何宗(彦英) 何晏(平叔)何曾(颖考)何颙(伯求)

何祗(君肃) 何桢(元干) 何夔(叔龙) 应劭(仲远) 应贞(吉甫)应玚(德琏)应余(子正)

应璩(休琏) 辛毗(佐治) 辛敞(泰雍) 宋忠(仲子) 沈友(子正)沈珩(仲山)张飞(翼德)

张辽(文远) 张休(叔嗣) 张华(茂先) 张存(处仁) 张纯(元基)张范(会仪)张纮(子纲)

张茂(彦林) 张松(永年) 张郃(儁乂) 张承(仲嗣) 张南(文进)张昭(子布)张津(子云)

张特(子产) 张悌(巨先) 张既(德容) 张鲁(公祺) 张温(惠恕)张缉(敬仲)张秉(仲节)

张承(公先) 张俨(子节) 张咨(子议) 张猛(叔威) 张荐(子明)张敦(叔方)张翔(元凤)

张楚(仲允) 张裔(君嗣) 张嶷(伯岐) 张邈(孟卓) 张翼(伯恭)陆云(士龙)陆纡(叔盘)

陆抗(幼节) 陆机(士衡) 陆凯(敬风) 陆逊(伯言) 陆骏(季才)陆康(季宁)陆绩(公纪)

陆胤(敬宗) 陆喜(文仲) 陆瑁(子璋) 陈化(元耀) 陈纪(元方)陈武(子烈)陈宫(公台)

陈泰(玄伯) 陈矫(季弼) 陈琳(孔璋) 陈翔(仲麟) 陈登(元龙)陈骞(休渊)陈群(长文)

陈震(孝起) 陈表(文奥) 陈到(季休) 陈祗(奉宗) 陈谌(季方)陈温(元悌)陈寔(仲弓)

陈瑀(公玮) 邵悌(元伯) 邵畴(温伯)

邯郸商 芮玄 严才 严匡 严圭 严纲 严昕 严密 严维 严敬 严象 严舆严颜严潜

严白虎 劳精 苏马 苏飞 苏双 苏由 苏妃 苏伯 苏非 苏固 苏尚 苏怡苏铄苏越

苏愉 苏衡 苏仆延 杜义 杜长 杜会 杜松 杜通 杜基 杜祺 杜路 杜普 杜濩

杜夫人杨氏 杨丑杨仆 杨弘 杨条 杨任 杨白 杨训 杨汰 杨竺 杨怀 杨奉 杨昂

杨欣 杨秋 杨洪 杨济 杨祚 杨密 杨综 杨琦 杨颙 杨帛 杨阜 杨厚 杨恭 杨原

杨豹 杨崇 杨敏 杨谟 杨粲 杨肇 杨豫 杨融 杨穆 杨敬叔李丰李乐 李历 李升

李仁 李允 李玉 李术 李业 李永 李伏 李异 李成 李延 李兴 李寿 李进 李孚

李条 李邹 李邵 李述 李若 李虎 李服 李肃 李封 李球 李辅 李崇 李俊 李胤

李桓 李朔 李祯 李姬 李基 李乾 李盛 李勖 李敏 李鸿 李绪 李越 李惠 李遗

李简 李堪 李催 李蒙 李歆 李暹 李儒 李韶 李整 李膺 李翼 李伯仁 李求承

李贵人 李意其 酉牧 吾彦 来敏 来氏 来忠 步阐 扶禁 扶罗韩 护留 步玑 步协

步璿 步夫人 步度根 岑述 岑昏 吴五 吴巨 吴氏 吴平 吴达 吴安 吴匡 吴纲

吴班 吴硕 吴景 吴敦 吴修 吴免 吴林 吴述 吴奋 吴砀 杨岳 吴资 吴普 吴祺

吴遽 吴纂 吴瓘 吴霸 吴穰 吴懿 吴子兰 吴夫人 时苗 怀叙 闵纯 闵贡 谷利

何平 何仪 何苗 何双 何茂 何典 何定 何洪 何祗 何蒋 何雄 何遂 何曼 何植

何邈 何才人 何太后 位居 位宫 邻戴 邹丹 邹岐 邹临 邹靖 应伦 冷苞 辛机

辛评 辛宪英 宋阶宋玮宋金 宋定 宋建 宋姬 宋豪 宋果 宋宪 宋谦 沐并 沈成

沈莹 沙末汗 沙摩柯 张卫 张允 张氏 张方 张节 张布 张让 张达 张世 张玄

张当 张任 张后 张约 张吉 张式 张权 张刚 张延 张邠 张多 张泛 张异 张进

张赤 张杨 张角 张纯 张英 张苞 张虎 张宝 张肃 张弥 张绍 张南 张勋 张钧

张俭 张音 张奂 张奉 张表 张林 张郁 张奋 张尚 张旻 张固 张咏 张京 张怿

张怡 张政 张闿 张济 张举 张峻 张绣 张著 张爽 张梁 张超 张颛 张咸 张持

张顺 张修 张泉 张俊 张奕 张恂 张阁 张炯 张祗 张陟 张统 张泰 张恭 张晟

张倚 张俶 张姬 张毣 张通 张硕 张婴 张敦 张尉 张隐 张瑛 张琰 张喜 张雄

张雅 张敞 张就 张羡 张富 张裕 张属 张颖 张靖 张慕 张戬 张磐 张震 张憙

张融 张象 张温 张横 张遵 张燕 张衡 张瓒 张霸 张夔 张懿 张才人 张牛角

张白骑 张世平 张辽母 张护雄 张景明 张翁归 张鲁母陆玄陆式 陆延 陆宏 陆尚

陆袆 陆景 陆晏 陆睿 阿鹜 阿罗盘陈生陈兰 陈仆 陈凤 陈正 陈本 陈术 陈白

陈永 陈迁 陈式 陈声 陈时 陈应 陈邵 陈苗 陈茂 陈牧 陈延 陈炜 陈珪 陈耽

陈就 陈败 陈郃 陈曶 陈袆 陈毖 陈勋 陈修 陈恂 陈济 陈敖 陈恭 陈颃 陈容

陈策 陈焦 陈象 陈裕 陈勤 陈粲 陈福 陈端 陈融 陈叔山邵南邵登 纺绩 妫览

八 画

苑康(仲真) 范滂(孟溥) 范慎(孝敬) 武周(伯南) 国渊(子尼)罗宪(令则)和洽(阳士)

金尚(元休) 金祎(德伟) 金旋(元机) 周奂(文明) 周昕(大明)周昭(恭远)周宣(孔和)

周毖(仲远) 周泰(幼平) 周鲂(子鱼)周瑜(公瑾)周群(仲直)周不疑(元直)庞统(士元)

庞德(令明) 庞瘠(子异) 庞德公(山民)郑冲(文和)郑胄(敬先)郑浑(文公)郑泰(公业)

郑袤(林叔) 法正(孝直) 单固(恭夏) 宗预(德艳) 审配(正南)孟仁(恭武)孟达(子度)

孟光(孝裕) 孟宗(恭武) 孟康(公休) 孟建(公威)

环夫人 武陔 范旉 范疆 林恂 枣祗 拔奇 卓膺 尚广 尚弘 昌豨 昌霸典满炅母

呼厨泉 罗厉 和逌 和离 和鸾 卑衍 卑湛 卑弥呼 卑弥弓呼 儿寻 儿孝德 儿禅

贪至王 金玮 金奇 乳母当 服养 周巨 周处 周同 周异 周护 周谷 周旨 周尚

周条 周邵 周直 周贤 周昂 周忠 周京 周承 周勃 周奕 周举 周祗 周贺 周胤

周循 周峻 周浚 周姬 周逵 周旌 周朝 周遗 周舒 周熙 周生烈 庞会庞柔庞舒

庞延 庞宏 庞林 庞迪 庞恭 庞曾 庞羲 於夫罗郑长郑氏 郑甘 郑泉 郑宝 郑度

郑崇 郑绰 郑遂 郑熙 郑像 郑小同 单甫 单经 单子春 法真 法邈 泄归泥 注诣

波调 治元多 治无戴 沮授 沮鹄 宗玮 宗修 审荣 审固 审德 官雝 郎稚 屈晃

弥加 孟观 孟武 孟郁 孟思 孟获 孟曜

九 画

赵云(子龙) 赵岐(邠卿) 赵昂(伟章) 赵俨(伯然) 赵咨(君初)赵咨(德度)郝普(子太)

荀攸(公达) 荀恽(长倩) 荀纬(公高) 荀昙(元智) 荀诜(曼倩)荀俣(叔倩)荀衍(休若)

荀彧(文若) 荀爽(慈明) 荀勖(公曾) 荀谌(友若) 荀顗(景倩)胡奋(玄威)胡质(文德)

胡济(伟度) 胡烈(玄武) 胡渊(世元) 胡威(伯虎) 胡昭(孔明)胡敏(通达)胡综(伟则)

胡潜(公兴) 胡邈(敬才) 胡母班(季皮)栈潜(彦皇)牵招(子经)是仪(子羽)种会(士季)

钟毓(稚叔) 钟皓(季明) 钟繇(元常)钟劭(申甫)钟拂(颖伯)钟离牧(子干)郗虑(鸿豫)

皇甫嵩(义真) 郤正(令先) 姜叙(伯奕)姜维(伯约)娄圭(子伯)祖茂(大荣)祢衡(正平)

费观(宾伯) 费祎(文伟) 姚伷(子绪) 贺齐(公苗) 贺邵(兴伯)贺循(彦先)骆俊(孝远)

骆统(公绪)

封仁 封俌 封諝 项峻 赵广 赵月 赵弘

能查到

三槐堂王氏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得派自太原,分支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三槐堂是北宋初年王祜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而成名的,后人将王祜的祖父王言(唐末任梨阳县令)追尊为三槐堂王氏始祖。因此,三槐堂第一代为王言,第二代王彻(王言长子,余不详),第三代王祜、王祉,第四代即王祜所生三子,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王祉有无后裔不详)。第五代十人,即王懿生子王睦、王琼、王贽三人,王旦生子王雍、王冲、王素三人,王旭生子王粹、王质、王玄、王瑞四人。第六代,有记载的共二十人,他们是: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王固、王常、王奥、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第七代中的王皋(王巩之子,字子高,殿帅府太尉),为三槐堂南渡三沙始祖,王皋的兄弟以及他的前辈(王言之后裔)均为其他支派的三槐堂王氏。

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是指北宋末金兵入侵、宋高宗南渡时,三槐堂第七代王皋举家护驾孟太后(又称隆祐太后)、后又护驾宋高宗南渡而来,定居苏州荻扁乡(又称荻川),生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殿帅府太尉,迁太仓沙溪,称东沙支;次子王铎,字吾伍,世守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胤,居无锡沙头,称西沙支。东沙、中沙、西沙各支均以王皋为第一世。三沙王氏后代几经迁徙繁衍,散居各地,枝繁叶茂。下面略述迁居江阴的各支。

东沙第九世,有贵八公于元代中期迁居江阴砂山化成乡(周庄镇)万安桥,是为三沙王氏江阴始迁祖。第十世,其堂侄士珍公、安一公(均为贞三公子)迁居祝塘(士珍后裔为民支,安一后裔为军支),恒(贵二公子)、敏(世荣即贵七公子)于元至正末年自常熟尤泾里徙江阴顾山古塘。恒孙裕(第十二世)复徙常熟山塘,为山塘始迁祖;敏则世居古塘,是为古塘始迁祖。

敏生二子,即十一世堂、恕。堂(1325—1357)字希太,生三子:善、和、彝;次子恕,字希仁,生二子:即十二世礼、贤。贤字思中,有才名,喜吟咏,有诗集行世,贤生三子,即十三世俊、伦、伟。伦嗣于礼为后,生五子,即十四世溱、洧、洪、格、澄,五人生子达十五人,俊之孙七人,其时天下太平,古塘王氏经三代人之努力,开始进入家族繁盛时期,蔚为古塘之大族。伟字隐南,游学江阴,定居华溪,为不忘古塘祖地,更名华塘(现江阴市徐霞客镇峭岐地区),生子四人,孙十一人。

贵八公后裔第十二世元吉迁居江阴千家场斜坝、杨舍花园,第十三世林迁居江阴谢家桥黄泥坝(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内),檎迁居横河巷头上、沙湖碾砣桥(现江阴华士镇与张家港市杨舍镇泗港街道相邻区域),森迁居江阴唐沙(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与张家港市金港镇相邻区域),贵二公后裔第十三世经迁居江阴北漍镇(现与顾山镇合并)清水洞桥。

中沙第十世,有吉一公迁居江阴华墅(称在镇支),吉二公迁居江阴清化乡(称清化支,清化乡1949年后分属周庄镇、华士镇)。第十一世,有子良公迁居江阴马嘶水潭,以道公迁居江阴南新桥(今均属新桥镇)。第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第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江阴筑塘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江阴杨舍白鹿(现张家港市杨舍镇白鹿街道)。

西沙第十世,有天民公迁居青旸镇南马家湖(今属青阳镇桐岐办事处),其弟天惓公迁居马镇东常村(今徐霞客镇上东村),东常后裔又迁居泗河镇时家圩(今南闸街道),嵩公迁居江阴宝池乡(今周庄镇北部)。第十二世,有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今属祝塘镇)。第十三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其后裔又分沙头支、无锡在城支。今年调查,又发现西沙二世王胤长子之后裔生活于江阴桐岐(现亦属青旸镇桐岐办事处)王家弄村,正准备续修新谱。

据有关资料,三沙王氏现有东沙分支八十一支,中沙分支四十一支,西沙分支一百六十八支,三沙合计共有二百九十个分支,堪称三槐一脉中的一个大家族。

东沙王氏始迁江阴古塘祖王敏,据《东沙古塘王氏宗谱》卷七《世系表》记载:“敏,贵七子,字伯明,仕元为荣怀元帅府万户,尝设关扼伪吴,有保土功。至今称王万户关及王舍人桥,遗迹尚存”。其事迹在王应辰《古塘始祖万户伯明公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元末明初在张士诚准备渡长江南下之际,“公相视地势,仗义誓众”,集合乡兵以备。在张士诚渡江至福山后,“将因粮于四境,怵公有备,不敢犯,独公所保,克全无害,人皆服公先见。”“以故数十里内,烽火无惊,纺不停经,耕无悬耜 ,士民德公甚,为梁以旌公伐,至今土人犹名王舍人桥。”“自丙申(1356)讫丁未(1367)前后十二年,公且战且守,务在保境安民,终士诚之世。”

古塘王氏真正兴旺发家,始于王伦。王伦(1418—1499),字德常,号西岩,为东沙王氏第十三世。自此古塘王氏人才辈出,有经营工商业的,也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再有世守田里而务农的,在手工业、政界、农业、文化等领域中作出了一定贡献。现已了解到,王伦兄俊,后裔居地有小墅桥东街、常熟祁村南王家巷、常熟小东门钟楼头、后巷里、五房庄、常熟小石桥等。王伦第五子澄,生四子(第十五世):授、抚、揖、按,居地有瑶岸、曹家庄、赵家巷、上车场(今周庄镇路口桥下沙里)、锡城中市桥、华德桥、西塘市、长泾镇、马镇一保南巷、常熟菜园村、石井苏庄、云亭北街等。

明清之际,由于战乱,古塘王氏不断向外地迁徙,以求生存。其中,有迁居无锡县五房庄、后巷里、南龚巷、荡上等,又有徙居常熟县河头大坝、车路坝、南村坝,也有迁居江阴长泾镇、董庄桥及北渚等地。以上仅为顾山古塘王氏部分迁徙分布情况,尚不包括以上迁徙地后又再迁的情况。

明朝正统年间,王伦弟伟(字德彰,号隐南)游学至江阴凤过乡(也称凤戈乡)见华(花)溪地面,水清土厚,可乐可耕,遂迁居于此,并改名为“华塘”(花塘),意思不忘顾山古塘之意。后至十五世时,子孙留居华塘(前王村、后王村)者外,有迁居蓉湖柳塘(今江阴月城及武进芙蓉),后有迁居善政桥、晖墩、丘村等地者。

现根据华塘原谱记载及其他已独立修谱的资料归纳其后,华塘王氏的分布大致为:

峭岐:前王村,后王村,陈铁村,小村上,庄家村,凤戈庄,孔家浜,楼下,灰墩汪家村,西张村,邱缸爿,钓台村,上场,吉家村,许家村,陈子白殷家庄,顾家跳。

周庄:茂墅东墩。

要塞:王家场,果园里,顾家村,范家埭,高家衖,黄石桥钱家村,塘坝头,萧家村,蒲鞋桥王龙村,东桥,徐三村,黄泥坝,板桥,陆家村,焦家村,戴家弄,王家村,严家埭,贯庄,双牌。

山观:尤家埭,户岐村,金童桥。

南闸:灰墩下村,河西,施园场,后塍,曲里吴家埭。

云亭:江家冲,龚家宕,周家村,李家村。

璜塘:皋岸曹家村,大住基,东元塘,东胖官村,保家庄,跳里。

青阳:朱家坝,牌楼头黄家村,坝上李家村, 严家坝,南村头,塘头桥,俞家浜,西阳村,严家坝,茅柴村,邱家村,西衖,北街。

月城:赵家村,蒋家村,中腰坝,陈四房庄,月城桥北街,戴庄李家村。

西郊:梅园里。

文林:茂墅,西旸村。

祝塘:王家住基。

夏港:於王村再迁申港王家店、中街、史巷里及恐龙园旁丁庄村。

城内:三元坊巷。

张家港市金港镇香山青墩。

外迁的有:宜兴,常熟梅里,靖江,无锡等地。

东沙古塘王氏还有迁居山观(今江阴市城东办事处)成章坝等地者。

世居荻扁的王氏中沙支,分“在镇支”(今华士镇)与“清化支”(今周庄镇南部、华士镇西部)。十一世子良公(德二公三子)迁居江阴马嘶为“水潭支”、以道公迁居新桥为“江阴南新桥支”(均属今新桥镇)。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为“江阴云亭支”(今云亭街道)。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筑塘为“江阴筑塘梧村支”(“筑塘”即今祝塘镇,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杨厍西北为“江阴杨厍白鹿支”(今张家港市杨舍镇)。清化支地名:长房:连三基、侯士巷,二房:北庄、地板上、常熟东乡浜家市。清化老王巷支地名:老王家巷(老王巷)、龙丼上又名草塘龙丼(丼,读端,去声)、华墅中渡桥、雷家基。南新桥支(水潭支)地名:南新桥、华墅、虎圣堂、常州北外西篁村、无锡东外常庄巷、杨厍前溪巷。

王氏西沙支,第十世有天民、天惓兄弟俩在元末明初战乱中失散,分别到江阴青旸、江阴马镇定居,天民公后裔成为“江阴青旸马家湖支”(今青阳镇),天惓公后裔为“江阴马镇东常支”(今徐霞客镇上东村)和“江阴泗河时家圩支”(今南闸街道)。第十世又有嵩公迁居江阴敔山湾,后裔为“江阴敔山湾支”(今云亭街道)和“江阴宝池支”(今周庄镇),十二世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为“江阴荡南支”(今祝塘镇五福村)。第十五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邑城为“江阴支”。江阴今临港新城地区有“小沙头支”,始迁祖待考。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以来东常支、敔山湾支、宝池支合修《东常王氏西沙支谱》,计修入敔山湾支、宝池支、顾家桥支、瓠岱桥支、尖上支、江阴大街支、尖上支(现属无锡)、丁塔支(现无锡堰桥)、黄山港支,东常支(又分小二房支、号里窑上支、旸岐支、东房分、西房分、船形分、老三房分、祝塘南街、马鞍桥支、后土头支、里庄里支、江阴北门西门支),注明另修有秦泾桥支、马家湖支。

三槐堂三沙王氏在江阴的繁衍分布既广且多,长期居江阴666个姓氏之首(目前居第二位,在张姓之后),江阴135万人口(不含外来工新市民)的5%左右,精确统计有待日后。所谓“长天秋水家声远,一脉三槐世泽长”,非虚语也。

  要我说,李恪就很好,比李治强很多

  如果李恪登基,大唐不一定就会差

  只是李世民在某些问题上很执着

  比如自己的继承人一定要是长孙皇后的

  嗯嗯,李恪大人的母亲决定他即使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会上位

  ——————————————————————————————————————————

  综合评述

  以上大量史料可见,李恪与父亲经常见面,父子相爱,关系融洽;甚至与李恪关系密切的人,太宗都会另眼看待。李恪颇得父亲疼爱与欣赏,特别是“类己”的评价,这在有着家天下法则的帝制时代,是有着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国家如此之大,国务如此繁复,然而,不论是教育栽培李恪德才,还是责罚纠正李恪过错,常见太宗亲历亲为,或者父子促膝,或者丹书通信,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圣义贤理,申之以国法严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足见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遂立晋王。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不过此事,成为李恪与国舅长孙无忌不协的起点。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与王皇后的戚族共同谋立太子李忠,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至此,长孙无忌炙手可热的权势达到顶点——但是同时,相权也已经强过皇权,政局的平衡被打破,这在帝制体制下,必然会导致后来的朝局进一步洗牌。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表。历来的宫廷斗争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也许有鲜花着锦之荣、烈火烹油之盛。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怯懦的李治继承了大统,又为武则天所专权,使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于世,名倾四海而被权臣、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诬陷而杀。 在李恪不得为储的问题上,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关键还在“嫡庶有别”的问题上,此外,朝局形势也有着重大影响。李恪有无争储之心,目前史书并无具体记载;并考后世对李恪的良好评价,有自知之明,而不轻举妄动,李恪还是很当得起的! 李恪被冤杀后,海内冤之,绝天下望。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以罪赐死之后,唐高宗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为其立宗庙。他的四个儿子被流放岭南,但未被加害,在武后时期封王加爵,亲王一人、嗣吴王一人,郡王两人,有的历任五州刺史,有的历任六州刺史,子孙四代、五服之内,名臣辈出: 一、《旧唐书太宗诸子》、《新唐书太宗子》等列传中,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注“子成王千里,孙信安王”,越王李贞名下附注“琅邪王冲”。 二、李恪之孙李讳被封为信安王“居家严毅,善训,诸子皆有令名(美名),三子恒、峄、岘皆至达官(显赫官位)”,尤以李岘相肃宗“独守正”而成为一代名相!《旧唐书》作者后晋刘昫对人才辈出、名臣如云的大唐人物以苛记得眼光挑选写传上,居然为李恪的三位曾孙李恒、李峄、李岘分别立传。这为史书所罕见。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待考。 综合上述,可以说,李恪是大唐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

  李恪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李恪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中文名: 李恪

  国籍: 唐朝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619年

  逝世日期: 653年

  职业: 司空,梁州都督

  父亲: 唐太宗李世民

  母亲: 杨氏

  爵位: 吴王、蜀王

  目录

  基本资料

  生平履历

  王妃

  太宗诸子排行

  子孙

  史籍记载

  吴王妃杨氏资料

  后世评价

  综合评述

  影视与文学基本资料

  生平履历

  王妃

  太宗诸子排行

  子孙

  史籍记载

  吴王妃杨氏资料

  后世评价

  综合评述影视与文学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爱子也。其血统之高贵世间罕有,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其曾祖亦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其外曾祖父为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其一人身有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可谓天下第一。族谱言其字“为德”,又说“德”,虚实待考;墓志此处留白,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永徽四年,因房遗爱涉嫌谋反为乞命而被诬陷,被赐死。

  编辑本段生平履历

  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根据《职官志》所载,此为“恩进”; 武德九年(626年),封汉王(两唐书),墓志云为汉中郡王,疑为墓志贬义行文所需; 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领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贞观五年(631年),转秦州都督(今

苏轼《三槐堂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槐堂铭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