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黄碗和白碗是什么意思
唢呐黄碗和白碗是唢呐的喇叭头。唢呐是由哨、气盘、芯子、木管、喇叭碗五个部分自下而上装配成的。黄碗好。唢呐是时间长,包浆会越通透越好看,而且声音会更加的细腻、耐用。北方爱用黄碗,南方白碗用的多。
唢呐是乐器之王的说法确实存在,但只能说这种说法在中国比较常见,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认为钢琴是乐器之王。当然,唢呐凭借其高亢的嗓音,很容易在各种乐器中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嗓音,才被称为乐器之王。
有句话说唢呐能吹一辈子唢呐可以在我们出生时演奏,这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喜庆。人死了,唢呐还能弹,带出一种悲凉的感觉。唢呐可以控制各种感情,但其他乐器很难做到这一点。同时演奏唢呐,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当它的声音响起时,可以阻挡其他乐器的声音,从而体现唢呐的力量和魅力。唢呐的演奏可以在你生活中的任何时候完美地控制,无论你是快乐还是悲伤,它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唢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我国有许多传统乐器,包括笛子、萧、二胡、唢呐等等。它们代表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唢呐。它可以代表这片黄土地上的每一个劳动人民,代表每一个为自己美好生活付出的人。唢呐是为我国普通百姓而生的。很接地气,能更好地理解普通人的感受。唢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也是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发挥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民间乐器演变而来唢呐是从民间乐器演变而来的一种演奏乐器。因为它明亮而苍凉的声音,它被赋予了额外的特质。唢呐的声音非常明亮,穿透力很强,演奏时可以和整个乐队抗衡。一般乐队都是用麦克风演奏,所以唢呐只要吹起来就不需要掩盖其他乐器的声音。因此,它被称为乐器之王。
有人评论唢呐:它不仅能把自己吹走,还能把别人送走。这真的很合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中,从出生到死亡,甚至是初一初七甚至是十周年,唢呐总是在场。今天你把别人吹走了,明天他们会把你送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称唢呐为流氓乐器。说他是流氓乐器,其实并没有贬义,只是一种戏虐唢呐。
陇东婚丧唢呐是指陇东(以庆阳地区为主)一带流行于民间的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据考证,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成为民间嫁娶、丧葬等活动中主要的音乐形式。其高亢激昂的旋律音调,婉转悲情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浓郁的黄土音乐文化特色。陇东唢呐与当地民间风俗仪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由于其形态完整,历史悠久,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溯本逐源
庆阳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周祖从这里发迹,早在周代便有了吟咏古豳(今庆阳境内)社会先民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大雅、公列》等收集在《诗经》中。可见:在周代,庆阳地区的民间音乐活动已具规模。陇东唢呐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韩鼎编篆,清乾隆二十六年庆阳知府赵本植修订的《庆阳府志》中。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中载“锁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民间多用之。”王圻所记的“民间多用之”与《庆阳府志》中的民间婚丧仪程中鼓吹乐的使用状况是吻合的。目前,在庆阳地区,找不到其它形式的鼓吹乐痕迹。“唢呐”一词音译于波斯语“surna”,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因此可以推断:陇东唢呐是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经丝绸之路传到陇东一带,并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至明清时期这种音乐形式已比较完善,并运用到民间婚丧活动中,成为民间风俗仪程中的固定用乐。
二、陇东唢呐音乐本体研究
(一)旋律音调分析
1、调式特征
对于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的研究(只要它有音高的组织关系),就不能避免对其调式的分析,调式是人类音乐思维的基点,是不同音乐风格形成的依据。陇东唢呐常用的调式音阶是五声性调式音阶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六声音阶或七声性下徵(清乐)音阶。其特征是七声性下徵音阶中的清角微升和变宫的微降,即4和7的游离性。
在对68首陇东唢呐的曲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陇东唢呐的曲牌中以徵调式最多,其次为宫调式,商调式与羽调式较少。 见下表:
2、旋律音调的构成及特点
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的旋律构成都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地域特征、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等。陇东婚丧唢呐音乐有着其独特的旋律构成形式与曲调发展方式。
①跳进与级进的结合。陇东婚丧唢呐,高亢激昂,除其乐器本身的音色特征外,其旋律中的跳进音程,尤其是八度以上的跳进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跳进常见于强拍到弱拍的进行时,即由强拍的低音跳进到弱拍的高音。旋律音调随即下行进行。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弱起的句逗形式。即旋律从弱拍高音起奏。
下例曲牌为徵调式,旋律音从d2音开始,旋律线呈锯齿状逐渐下行,到达第二小节第三拍的g1。在第四拍出现了g1――3的 十一度大跳,之后旋律在高音区下行,到达第五小节第三拍的bb1,又以高十度c3以高音弱起。同样的旋律进行方式,旋律在第七、八、十、十二、十六小节高音弱起起奏。
②原始动机,同一音程的重复和变化
在对搜集到的五百余首陇东唢呐曲牌的旋律分析中发现:同一音程的重复和变化重复是陇东唢呐曲调旋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下例:
上例是一首典型的陇东唢呐风格的曲牌,同一音程的重复比较多见。如第八至第十小节中#g2---b2的小三度音程出现了五次,十三至十六小节中#g1--#a1的大二度音程出现了七次。旋律中其它音程的重复也比较多见。
③以五声性为主的旋律进行
陇东唢呐曲调中的旋律进行,仍然是以五声性调式音阶为基础,以三音组的音的组合方式为主。七声性音阶中的清角和变宫以经过、辅助等方式起到软化旋律的作用,常位于弱拍及弱位。
④音区,音域
陇东婚丧唢呐的音域一般在两个八度(f1――f3),经验丰富的吹手可以两个八度又四度。不同音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曲牌旋律通常从低音、中音区开始,以跳进的方式到达高音区。高音区常运用滑音、垫音等演奏技法,时而高昂亢奋,时而婉转如水磨。低音区有宣叙、陈述的功能,高音区有华彩的意味。有些老艺人还能运用超高音区的吹奏技法来模仿鸟鸣等音响。
⑤民族化的支声性复调织体
在婚丧嫁娶的过程中,一般用两杆唢呐,采用支声性复调织体,时分时合,相互呼应。上手唢呐高亢激昂,下手唢呐平滑朴实,一般起音时两个声部同度奏,随着音乐的发展,出现两个声部的八度奏、旋律的反向进行、节奏错位等对位式的声部组织形式。最终,一两杆唢呐的齐奏结束。如下例:
此例为两杆唢呐的合奏谱,属于支声性复调织体。由上手唢呐起奏,下手唢呐在第三小节以同音跟进,出现节奏上的对位,旋律上也出现了二度、七度的不协和音程。虽然节奏的对比更明显,出现了你繁我简、你走我停的对比。旋律上虽然出现了二度、七度、九度等不协和音程,但在强拍、强位,两个声部的音几乎都是同度和八度的音程。因此,支声性复调的特征较明显。
(二)曲式结构
1、自由联缀体的曲式结构特征
陇东唢呐用曲牌联缀的方法,即在某一礼仪活动时,将几首风格类似,调号相同的曲牌联缀起来,乐手可根据情况即兴地将几首曲牌联起来使用。单个的陇东唢呐曲牌以一部曲式为主,其次级结构多为几句式、并列式,及重复和变化。
2、曲式结构的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
由于多段联缀体的曲式特征,在两段曲牌之间会有类似于纽带作用的连接性乐句,这些乐句和曲牌的前奏、尾声等被视作为曲式结构的从属部分,这些乐句可长可短,它们都被赋予了具有庆阳方言特色的名称。
①帽子(引子、起板):一首曲牌的前奏部分,一般由上手唢呐起奏,起到明确调性,统一调高的作用。
②身子(正曲):曲牌的主体部分,由两杆唢呐吹奏,在实际演奏中,乐手可根据情况进行即兴的变奏和重复。
③踅子(楔子):两首曲牌联缀时起到联结曲牌的过渡性乐句。长短不定,可以是一个乐句也可以是一个乐段,通常作为乐手炫技的华彩型乐句。
④把子(罢子、曲尾、落板):指曲牌的尾声部分。
⑤对口:两支唢呐一问一答式的曲式样式,一般由上手唢呐吹奏上句,下手唢呐吹奏下句作应答。有在同一调内的守调对口,也有改变调性的变调对口。
三、乐队配置
陇东唢呐其乐队配置有“大件”与“小件”之分,由大唢呐,堂鼓,钹,小钗,钩锣等乐器组成的称为“大件”,可分为单吹(由一架唢呐领奏)和双吹(由二架唢呐领奏)。由一支小唢呐(海笛)及打击乐组成的称为“小件”。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不同的配制。
四、陇东唢呐音乐与当地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陇东唢呐与当地民俗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已成为婚嫁、丧葬等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并贯穿了整个的活动过程。在婚嫁过程的娶人、迎轿、拜堂、开席等仪程和丧葬活动的请灵、接宾、接官、迎纸火、典主、游石等仪程中唢呐是必不可少的。且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仪式中运用不同的曲牌。在民间的风俗活动中,已形成了礼从乐起,响动在先的习俗。在文化特征方面,陇东唢呐已成为庆阳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此文为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三期创新工程项目: 《西北传统音乐资源基础数据库与相关问题研究》子课题成果。)
责任编辑:杨建
唢呐十级是唢呐考级的最高等级,也是中国音乐考级中的高级水平。
唢呐考级分为十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要求和难度。
唢呐十级需要学会演奏箫版《黄土情》片段,这是十级唢呐曲目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间音乐之一。
除了演奏技巧和乐曲难度外,获得唢呐十级证书也代表着考级者在中国传统音乐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和水平,代表着考级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黄土情》引子部分就把人们带到黄土地所特有的环境氛围中。引子之后的慢板乐段,是典型的西北风格的旋律,把人带进黄土地的历史中。沿用了西北民歌风情上下句对应和商,徴调式交替的旋律法,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曲调质朴,深情,表现了西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第二段为快板,旋律由第一段音乐主题引申衍化而成,情绪热烈欢快。其中活跃的快速分奏和结束前,音乐主题在高音曲上的变化再现,激起奋发昂扬的情绪,形成全曲的高潮,表达了大西北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风发图强的精神,那富有韵律的节奏,特别是用唢呐单吐、双吐技巧演奏,更使情绪激昂活泼、精神振奋。
结尾的情绪越来越热烈,旋律推向高音区突然拉宽,明亮的音调使乐曲达到高潮,在铿锵有力的激昂音调中结束。这一段表达了历尽沧桑的人们,在世代繁衍的黄土地上奏响了向往未来的华彩乐章,新的传奇将会在黄土高原演绎。 1引子部分:乐曲从一个弱起渐强的低音开始,此音的吹奏难度在于“弱起吹”,有的演奏者在吹奏中,总是先出一个“头音”后再弱起渐强,或者先发出“嘶嘶”的气声,然后在带出弱音。为了实现这个低音“弱起吹”的良好效果,演奏者首先要做到挺胸收腹,唢呐要拿起端平,吸气时,气要往两肋下方及腰处吸,并且要做到吸气饱满,随着腔体因吸气而逐渐扩大,腹部也要有微微故障的迹象,吹奏时力往下走,使本来就鼓胀的腔体继续保持鼓胀的状态,尤其是腹部更有鼓胀之感。此时的嘴唇一定要微含哨片,并体会接触小面积哨片的感觉。在训练中要反复体会,仔细琢磨,此音的“弱起吹”就会比较好的完成了。
2慢板部分:该乐段的速度缓慢,曲调深情、朴实,有鲜明的西北风格。乐曲的第一乐句要轻轻的奏出,为了使乐曲更加赋有韵味,随着情绪的发展,声音力度也应由弱渐强。当演奏者到第17小节时,乐曲开始进入本段的高潮部分,所以气量一定要给足,让声音体现出阳刚的音质来,与前面的“柔”产生强烈的对比。当乐曲进行到第25小节时,一定要安静下来,弱奏出顿音,同时也可以加一些腹颤音,这样在弱奏中体现出更深情的情感。在次乐段中,吐音有其特殊要求,起初是弱奏出现,采用“软吐”特别强调舌身在运动中的控制,随着乐曲的渐强,舌身的运动力度也逐渐加强,舌尖接触哨口时一定要有力度。
3快板部分:经过间奏,乐曲进入热烈、欢快的第二乐段。在演奏这段音乐时,要特别注意吹奏中舌与手指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果断,有力、即使是滑音,手指也要滑得利落,同时不能失去轻快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一演奏效果,演奏者在保证乐曲连贯、流畅的基础上,要多用舌点。当音乐进行到第133小节第二拍的高音时,可适当采用循环换气,133小节开始进入全曲的高潮,情绪也要高度兴奋,音量达到最大,同时力度也是最大。
4乐曲的难点:能否将乐曲演奏得感人,腹颤技巧的使用是重要因素。演奏者在吹奏中,腹颤的频率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对乐曲情感的表达,此曲的演奏难度并不在于如何完成华丽的吹奏技巧,而在于用朴实无华、自然、松弛的音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另外快板中,舌与手指的配合,以及舌头的力度,手指的敏捷,还有气息的支撑,到最后的循环换气,都是该曲的一大特色及难点,演奏者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吹奏方法,并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才能将本曲的主旨表现出来。
选择唢呐的白碗或黄碗,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所在地区。一般来说,北方的唢呐手更喜欢使用黄碗,而南方的唢呐手则更常使用白碗。
白碗唢呐的音色更加清脆,适合演奏一些欢快的曲子。而黄碗唢呐的音色相对更加醇厚,适合演奏一些悲伤的曲子。
此外,唢呐的音色也与其制作材料有关。一般来说,铜碗的音色更加明亮,而银碗的音色则更加柔和。
总的来说,选择白碗或黄碗唢呐,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和所需音色。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海笛:玲珑小巧,发音却尖锐响亮,高亢冲霄。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中唢呐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加键唢呐: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 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周家班唢呐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它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唢呐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慢板包括慢板、原板(也叫抢板),均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与快板均为2/4拍,吹奏时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过鼓”或“叫板”、“换板”。同板式换曲牌也要加“过鼓”。
闽西大唢呐
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短“嫲”长,“公”细“嫲”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嫲吹”的发音低而浑厚。
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
1606年,沁阳人乐圣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旋相为宫”难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载堉还担当沁阳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流传着“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两派演奏风格各有不同。
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为川东大竹县月华乡独有的竹唢呐,以其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竹唢呐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构成。哨由大竹县当地燕麦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县特产的罗汉竹制作,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可活动和装卸;如今的大竹竹唢呐为6孔,五音阶定音,其演奏形式多种多样、音韵传神,为民俗瑰宝。
唢呐一响全剧终,完整版顺口溜如下:
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初闻不识唢呐音,再听已是棺中人。黄泉路上人消沉,望乡台上忆前尘。孟婆一汤忘今生,奈何桥上渡残魂,来生再做华夏人。
因为唢呐是乐器之王,大多用于民间的丧礼之上,唢呐一响就意味着有人去世了,代表了曲终人散的意思。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
唢呐的结构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唢呐黄碗和白碗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09-30 20:23: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