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的来源简略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来自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
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扩展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两汉共计41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3年。
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至其侄刘曜即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历26年;刘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历60年;刘武周于唐初曾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刘黑闼于唐初称汉东王,年号天造。
刘隐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历55年;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历4年;刘崇建立的北汉历29年;刘豫受金册封,南宋初曾为“齐帝”;新莽末年,湖北枣阳人刘玄曾在河南南阳称帝,年号更始。
东汉建都于洛阳,刘秀又是南阳人,所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东汉时河南的刘姓族人特别多。此后,由于刘姓子孙蕃盛,支脉众多,分布广泛,又有“遍地刘”之称。
刘姓名人:
1、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刘邦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陈胜起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后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时期,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2、刘恒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
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
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
-刘氏家谱
淮滨栏杆刘老寨刘氏家谱排字:林、永、华、同、学、桂、金、润、松、焕、均、银、湖、树、炳、城、锦、源、材、煇、增、锋、洁、彬、炜、坪。
江苏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中华刘姓的摇篮。当年的汉朝皇族,就是从江苏丰沛地区崛起于世的。后来,江苏的彭城--今徐州市,更成为天下刘姓公认的郡望。
历史上,江苏地区刘姓也是名人辈出,族姓盛兴。一直到现代,江苏刘姓在整个刘氏族姓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起源演变
刘姓,有三个主要来源:
1 来自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保定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2 来自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
3 来自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项伯助刘季灭楚有功,故赐姓刘。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参考资料:
刘统勋为什么杀了二个儿子
对刘统勋杀子的事情,很多网友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情的记载,可见这只是野史。当时乾隆对刘统勋问话,说他的儿子之后玷污了他的名声该怎么办
当时刘统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回到家后拿起刀就准备把两个儿子都杀掉。当时刘墉因为身体灵活而逃过一劫,在太后知道情况之后,才救下了刘墉。
刘统勋和刘罗锅关系:
刘统勋家中几代为官,从小受到的教育比较好,加上后天的努力,很早的时候刘统勋考上进士,成为乾隆的左膀右臂。
相比较刘统勋而言,或许更多的人知道刘罗锅。刘罗锅同样是乾隆时期一位正直的清官,在很多故事中刘罗锅给我们的形象总是很丑,很多影视作品中为了突出刘罗锅的才能,说他是出身平凡,还有的说家庭非常的困难,但历史上的他并不是这样。
其实历史中刘统勋是刘罗锅的父亲,刘罗锅相比父亲刘统勋而言,处理事情更加的圆滑。但历史上的刘墉并没有做到丞相的位置上,而刘统勋做到了,刘罗锅和刘统勋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乾隆去世之后,嘉庆皇帝对和_非常的不满意,但刘罗锅并没有让皇帝下令将和_凌迟处死,而是选让其自尽,给和_留足了颜面。
刘墉后代被满门抄斩
我和刘墉同族,19世纪末先祖从山东渡河到辽宁,后到内蒙,清爱堂刘氏,抄斩纯属扯,之前平坟,我家族不少人都被刨了,还有不少族人在,怎么可能抄斩,被平坟后政府都给重建了,中央也下命令了,先祖离开时说过家族还有不少亲人在做官。我家只是东武刘氏,但不是刘墉后代,刘墉后代我也不确定有没有,我先族没带家谱,和兄长父亲在辽宁分散,先祖说是刘墉后代,然后我做了基因检测和东武刘氏的对上了。东武刘氏后人的家谱搜索下网上应该有,我之前微信别人山东的亲人给我传过,那格式我没看懂,刘墉有没有后代都不好说,有传说刘墉没有代,清爱堂刘氏也没多少和东武刘氏有关系的,东武刘氏自己给别的老刘家送的牌匾清爱堂。特意搜索的来回复你的,闲着没事刷手机,热搜上冒出个刘墉后代满门抄斩,你知不知道满门抄斩,我们这些只要没和刘墉支系分家,会一块杀了。
刘墉为什么叫三千岁
这个说法是民间的杜撰,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
在说有关刘墉的这则野史时,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他于十七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出生,是山东人。在雍正二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的功名,在他有了为官的资格后,官运是一路亨通,曾担任过刑部尚书,也担任过工部尚书、甚至还做过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及军机大臣。因为为官清廉,又非常的忠诚于皇上,所以在后来的时候还成为了清朝的宰相。在他为官的这四十多年里,非常的正直有胆识,而且他不论是出任什么样的官职,都能够在那个位置上做出成绩,做出水准,所以很受皇帝的喜爱和欢迎。
可好景不长的是,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刘统勋照例去紫禁城上早朝,可就在下人们抬着轿子的时候,越来越觉得不对经,忽然间轿子内出现了倾斜,就在此时,人们才发现坐在里面的刘大人此时双目紧闭,虽然在发现了情况,也有御医赶来救治,可最终还是没有将他救活。
乾隆皇帝在后来前往刘墉的家中对其进行悼念,在看到了宰相家中很是朴素,又想起了他以往的种种,便很是感动。据说乾隆在还没有回到宫中的时候就掩面而泣,说自己又失去了一位重臣。
为了纪念刘统勋的功绩和贡献,乾隆皇帝特意将他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
刘墉
他是刘统勋的长子,出生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初,家里的籍贯是如今的安徽砀山。被人们称为清朝注明的书法家、政治家,是继父亲后的一代名相。
他是在乾隆十六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先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知府、、等职位。刘墉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不仅奉公守法,而且清正廉洁,曾多次被皇帝夸奖。而且刘墉在书法的造诣上也是很深的,所以人们也将其称为是“浓墨宰相”。
民间的野史趣事
之所以会有刘墉被称为九千岁这个梗,其实是因为一段野史,而这段野史拥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这个版本说刘统勋因为年老,所以想要将自己的官位辞掉,可是他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皇帝的反对,一时因为此时的皇帝急需人才,二是因为他舍不得这位和自己共事了多年的老臣。可是在看到他心意已决后,便也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送别刘统勋时,皇帝半开玩笑的问他:“你确实是一个大忠臣,你对于国家的贡献我都是看在眼里的,可若是你以后的孩子不忠于国家该怎么办?”
刘统勋以为皇帝是在怀疑自己的忠心,本就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他在回家后,二话没说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给杀了,正当他准备杀刘墉的时候,却发现刘墉早已经跑没影了。
刘墉为了保命拦住了太后的圣驾,并向太后说明的原委,于是太后便当即下令封刘墉为“御儿干殿下”,也就算是太后的干儿子,这才使得他在后来保住了性命。
版本二
这个版本的大概意思是说刘统勋的两个儿子触及了国家的法律,被他自己亲手给杀掉了。在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情后非常的可怜刘家。有一天,太后召见刘墉,为了考验他的聪明程度,一直在问他问题,而刘墉也是对答如流,也正是如此得到了太后的喜爱,并一高兴便封他为“御儿干殿下”。
刘墉的三个儿子叫什么
清朝的刘墉没有亲生儿子,但他将侄儿刘锡朋认做了继子。历史上于刘墉的生平记载非常多,但是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
轶事典故:“罗锅”传说
刘墉与纪昀、和_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清代刘墉父亲刘统勋,上面的已经介绍很清楚了,祖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诸城县逄戈庄,现在行政上划归高密市。原先诸城又称东武,刘墉是东武刘氏一族,但诸城作为刘墉的出生地是毫无疑问的,但其祖从何处迁来现在尚有争议。 二、江苏徐州府砀山县(现划归安徽砀山县),据《东武刘氏家谱》的记载,东武刘氏是从砀山县大刘庄迁到诸城。因为这一记载比较明确,且是刘统勋所记,我以前比较支持这种观点。但是现在各处争刘墉的的很多,有人对此有所质疑。由于刘统勋本人为《东武刘氏家谱》中的第八世,刘墉为九世,由此有人认为到刘统勋写家谱时,东武刘氏迁诸城的时间已过于久远,刘统勋所记录不一定准确。 三、江苏省徐州丰县欢口镇刘大营村。这一说法主要流行于2010年后,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刘遵标等人考证的。主要证据是刘氏的按五行的排辈以及丰县的始祖刘顺墓碑。这一说法得到诸城部分刘氏的认可。 四、江苏省徐州邳州坊上村。邳州刘氏是汉宣帝的后裔,最早定居沛县乡贤里。元朝末年(1344年)黄河决堤,丰沛一片汪洋,两兄弟刘开、刘问迁居邳州土山镇,被邳州刘氏奉为一世始祖。明朝洪武25年(1385年),二世祖刘洪钧迁居官湖镇坊上村繁衍生息。明朝成化14年(1479年),刘洪均的曾孙刘凤(14世)外出漂泊,十余年后定居山东诸城,9代后刘墉出生,被邳州刘氏奉为14世祖。邳州刘氏族谱,分别成册于光绪33年和民国6年得两个版本,上面都有“五祖刘凤迁居诸城”的明确记载。 五、日照说。这主要源于日照市史志办的一些考证。但有关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明确资料并不多。日照地区主要有两大支刘姓。一支为日照刘(主要集中在东港区),这族刘姓跟刘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主要是祖上多代的关系,与刘墉本人关系不是很近。另一支为诸城刘(主要集中在日照五莲叩官镇),其家谱一直续用《东武刘氏家谱》,据家谱记录,该支是是从诸城所迁刘墉(“老三”支)后代中的一支(刘墉排行老三,其后人又称“老三”支)。我个人不认可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这种说法,但是刘墉确有后代遍布潍坊、日照、青岛、台湾、海外等很多地方。 六、广东省中山市溪角乡龙瑞村。该说主要是从刘邦至刘备至刘子平(江苏南京)再迁诸城一路考证下来的。 其刘墉认祖,因族人怕牵连而未成的故事与刘氏刘墉一族后人的传说到有几分相似之处。 七、北京说。这种说法很荒谬,主要是混淆了清朝刘墉与台湾作家刘墉籍贯所致。台湾作家刘墉籍贯可能是北京。 刘墉祖籍说法比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地争名人的现象所致。刘墉本人名望极高,刘墉一族清代为官者众多且自刘必显起多有清廉之名。自刘墉的高祖父刘通考中了秀才起,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到刘墉祖父刘棨已官至四川布政使,刘棨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刘墉父辈、同辈、子孙辈为官者更多。其中刘墉一族为官七品以上至少70余人。 二、刘墉时,其祖籍就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应该说,诸城刘氏应该从江苏、安徽一带迁到诸城的。相传,到刘统勋、刘墉时期诸城刘氏一支曾想认祖归宗,但是由于通讯不便,时间较久,族人不识,祖籍处族人担心被骗或担心是逃犯受到牵连——也有说法是担心刘墉一族官大,有可能得罪人或惹怒皇上而获罪,怕今后被牵连——故不愿相认。由此刘统勋担心自己后人无法认祖,为理顺诸城刘氏后代关系而编写《东武刘氏家谱》,以传后人。因此刘氏迁到诸城以前有争议,此后基本无争议。 三、有一种说法是在《东武刘氏家谱》之前的刘氏家谱有部分被战火焚毁,致使有些难考证。 四、其它原因,不再多述。
都一样,都是正一品。
1、刘统勋
刘统勋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按清朝官制,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刘统勋是东阁大学士。
2、刘墉
刘墉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按清朝官制,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刘统勋
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刘统勋自乾隆元年(1736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
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2、刘墉
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刘统勋
——刘墉
——清朝官制
刘氏的来源简略
本文2023-09-30 20:16: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