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4收藏

胡氏家谱,第1张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舜帝之后裔。《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②以国名为氏。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漯河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阜阳。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国人都以胡为氏,世代相沿。③出自他姓或他族。据《楚国先贤传》、《魏书·官氏志》、《周书·李远志》等有关资料所载,楚时胡广本姓黄,后改姓胡;南北朝时纥骨氏等入中原后均改为胡姓;后周胡琮本为敕勒族等。  始祖:胡公满。迁徙:  胡姓最初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是今河南淮阳,一是今安徽阜阳。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胡姓族人历经迁移,向西进入陕西、甘肃两省,向北进入山西,向东进入山东,向南迁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发展繁衍。其中,迁入甘肃境内的胡姓一族,在后汉时期已成为望族。三国时期,胡姓族人高官不断,家族逐渐兴旺。其后裔胡奋由曹魏入晋,使胡姓由功勋之家演变为外戚之家,并有其分支相继在今河南新蔡繁衍,亦成为当地望族。两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原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与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闽,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唐宋年间,胡姓族人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迁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使胡姓族人再一次远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发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时,则由醴陵德善乡迁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也使江西逐渐成为胡姓繁衍中心。至元明清时期,居于今河南淮阳一带的部分胡姓因避战乱入迁福建、广东等地,再次远播其它各省,从而使胡姓成为一个遍布全国且远播海外的大姓。胡姓在我国分布很广,尤以四川居多,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胡姓。目前胡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三位。郡望:  安定郡 西汉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西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  新蔡郡 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  淮阳郡 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  吉州郡 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堂号:  澹安堂、庐陵堂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胡铨,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邦衡,字澹庵,著有《澹庵集》。  安定堂 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固原),后徙临泾(今甘肃镇原),再徙安定(今甘肃泾川),历来为胡姓望族聚居地。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蔡、淮阳、吉州。②自立堂号:乐善、思贻、敦本、敦睦、清润、春秋、念祖、继序、思诚、联桂、寿安、惊庸、崇德、勋贤、仁德、惇叙、华桂、崇阳、华林、启俊、亲睦、世德、敬享、怡爱、大雅、庆宜、永言、立爱等。字辈:  江西泰和胡氏字辈:德泽敷南国,鸿章锡远方,谦恭崇厚道,仁孝振纲常,治谋原笃□,缵绪克隆昌,勋业怀先代,钟祥保祚长。  江西婺源胡氏字辈:崇嗣起昭光,昕晖培钜泽,本炽□钟湥,枝燔基镒湜,秀炜班银汉,材勋□锦漪,历秋等镐洛,述烮在铭沩。续字辈:桂荣封锡永,杏苏玉銮游,彩焕垂金钓藻,来熏□镇流。  桂竹胡氏字辈:为秀起贤良,家传定福祥,光宗能孝友,祖德庆绵长。  湖南宁乡胡氏字辈:克仕旭□秉,九宗懋衷孝。锡泽本光培,镇湘麓荣增,锦清集耀在,鉴治业炳均。  湖南湘阴胡氏字辈:宗从巍世琦,显子延火同,正天申硕范,扬志裕元功,克家敦礼让,辅国尚贤忠,应兆嘉祥远,咸承惠泽隆。  湖北十堰市胡氏字辈:敬天洪道,泽承先世,其祚延长,敦仁尚义,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胡氏字辈:永敦高昌,家维和顺,朝庆贤良。  重庆合川胡氏字辈:派传安定,炼登文王,国仕世尚,正大谦光,崇德宝善,万代荣昌,宗支有序,祖泽孔长。  广东信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儒曰昌,必克斯可言,列宗为善久。  广东清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而曰昌,必克斯可言。  云南某支胡氏字辈:寿义德绍,升仕廷光,青龙正显,世运中阳,兴国定泰,洪发绪昌。  辽宁沈阳胡氏字辈为:万亮明。成仁芳显世,立德可光宗,礼义常言孝,善良久安荣,宏鹏高锦志,路桥亦青松,勤俭创伟业,谋勇建奇功。  云南思南胡氏字辈:祖文天在,世大正月,腾凤仕新。  陕西商南胡氏字辈:金海德先启,洪文显大家。  浙江镇海胡氏字辈:仁义礼智信肇基。顺应启运,亨通福浩,粤稽我祖,来自青州,官于有宋,聿振嘉修,曰思其时,咸景元佑,继仕庐祥,卜居斯就,以燕翼子,冀望恒周,恢宏芳绪,光耀贻谋,雍容谦逊,衍祚长休,远教奕世,敬服先猷。  安徽绩溪胡氏字辈:正名定位、裕嗣荣昌、显祖锡祚、继续永康。  安徽舒城胡氏字辈:辞武国志士,元美家青太,梦自朝有良,光荣继泽昌。  湖北赤壁胡氏字辈:雨水调阳起,文虞大成治,容法安定国。  湖北汉川胡氏字辈:敬祖宏献,家学继修,承先体志,建业贻谋,人文蔚起,世德作求,安邦定国,永达名留。  安徽太湖胡氏原字辈:宗兆大万家,高登庆衍遐,邦国尤昌太,富贵永荣华。新字辈:富贵传科第,立德承宏声,克知勤继本,文秀存敦伦,良善荣为瑞,美贤裕宽仁,廉义长远久,奕叶著芳名。名人:  胡琛(-526),北魏末高平镇起义领袖。敕勒(高车)族。本为敕勒族酋长。正光五年(524)高平镇(今宁夏固原)人赫连恩(匈奴族)等响应破六韩拔陵起义,围攻高平镇,推他为首领,称高平王,为魏将击破北走。后高平镇为莫折大提将卜朝(一作卜胡)所袭破,镇兵杀卜朝迎他为主。孝昌元年(525),他派万俟丑奴和宿勤明达南攻泾州,大败魏军。次年,为费律诱杀,万俟丑奴继领其众。  胡太后(-528),北朝魏宣武帝妃。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宣武帝卒,孝明帝立,尊为皇太妃,寻改皇太后,临朝称制。性聪悟,多才艺。为太后后,逼幸清河王元怿,为天下所恶。领军将军元叉幽之于北宫。后太后与孝明帝及高阳王雍计,解元叉官,复临朝。孝明之死,或谓太后及幸臣郑俨、徐纥之计。尔朱荣称兵入洛,沉太后于河。谥灵太后。  胡曾,唐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一说长沙(今属湖南)人。初屡试不第。咸通中登进士第。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通俗明快。有《安定集》十卷,今佚。今存《咏史诗》三卷,收一百五十首,皆七绝,依据儒家传统思想评叙历史人物及历史事实,每为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有影印宋钞本,陈盖、米崇吉注。  胡瓌,五代后唐画家。契丹人,一说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擅人物、鞍马、骆驼,作品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人物及其骑猎、游牧生活,手法细致,形象逼真,富有生意。有《卓歇图》、《出猎图》、《回猎图》等传世。  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因居安定,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1042-1056)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春秋口义》等。  胡安国(1074-1138),北宋学者。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进士,任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卒谥文定。长于春秋学,系出孙复再传。撰《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寄寓南渡后对时势的感怀,议论政治。明初宗法程(颐)、朱(熹),以安国之学私淑程颐,因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另撰《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今佚。  胡铨(1102-1180),南宋大臣。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金军渡江时,他在赣州募义兵,保卫乡里。绍兴五年(1235),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以上书斥和议,乞斩王伦、秦桧、孙近,除名编管昭州。十八年,改新州,移吉阳军。二十五年桧卒,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宗正少卿。隆兴二年(1164),兼国子祭酒,权兵部侍郎,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乾道初知漳州,改泉州,留为工部侍郎。七年(1171)以敷文阁直学士奉祠。淳熙六年(1179)召归经筵,引疾力辞。七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著有《澹庵集》一百卷,已佚。今存《澹庵文集》六卷。  胡宏(1106-1162),南宋学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字仁仲,号五峰。胡安国季子。从小随父学习程氏理学。二十岁入太学,师从杨时。与父亲胡安国共同建立“湖湘学派”,哲学思想受二程影响,认为“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非性无物,非气无形,性、气之本也”,“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与秦桧世交,但隐居衡山,不与往来。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皇王大纪》。  胡三省(1230-1302),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天台)人。南宋理宗宝祐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祐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今广东台山)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注文中多处联系蒙古灭宋事实,发表感慨,寄托民族感情。  胡大海(?—1362),明初大将。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字通甫。太祖初起,他谒见于滁阳(今安徽滁县),遂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今安徽宁国)、徽州(今安徽歙县)等地。浙东平定后,进克信州(今江西上饶),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今浙江金华),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未几,为叛将蒋英袭杀。治军严明,不妄杀人,注意农桑,受民众拥护。  胡惟庸(-1380),明臣。定远(今属安徽)人。龙凤元年(1355)从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历任主簿、知县、通判等官。洪武三年(1370)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四年起任右丞,六年起任右丞相,十年迁左丞相至十三年(1380)。宠遇日盛,独相数年,专权树党。十三年以谋逆罪被杀,后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称为“胡狱”。  胡天游(-1397前),元诗人。岳州平江(今属湖南)人。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元末隐居不仕。所著有诗集《傲轩吟稿》。  胡广(1370-1418),明臣。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建文进士,授翰林修撰,赐名靖。成祖朱棣即位,复名广,向成祖宣誓效忠,升侍读、侍讲、右庶子。永乐五年(1407),升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参修《五经大全》,为科举取士标准书。书成,进文渊阁大学士。常与杨荣等随成祖北征,深得成祖信任,为人缜密,时时密诏议政,未尝告人。尝谏封禅及郡县穷治建文“奸党”株连无辜,均为成祖采纳。善书法,成祖每勒石,皆令广书之。卒谥文穆。有《胡文穆集》二十卷行世。  胡居仁(1434-1484),明学者。江西余干人,字叔心,号敬斋。师事吴与弼,绝意仕进,一生以讲学为业。是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以主忠信为先,求放心为要。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日众。后主持白鹿洞书院,以布衣终其身。著有《居余录》、《易象钞》、《胡子粹言》及《胡文敬公集》。  胡宗宪(-1565),明臣。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嘉靖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他联络严嵩党羽赵文华,被升为右佥都御史,行使抵御倭寇的职权,后又代任总督。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朱厚熜宠信,晋兵部尚书。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通倭海盗首领王直、徐海、陈东等。但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严嵩败后,他被劾为严党,革职逮问,明世宗特令释放闲住。后发现其与严嵩子严世蕃勾结的信件而下狱,病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  胡直(1517-1585),明学者。泰和(今属江西)人。字正甫,号庐山。嘉靖进士。曾任四川参议、广西参政,官至福建按察使。王守仁再传弟子。接受佛教“三界唯心”,的观点,认为儒佛在“天地万物不外乎心”这一点上,并无不同,反对程朱一派“穷理致知”之学说。著有《胡子衡齐》。  胡登洲(1522-1597),明伊斯兰教经学家、教育家。字明普。陕西咸阳渭城人。回族。幼习经学,后及儒学而不成。年及五旬始习诗书,并探求伊斯兰教经籍。偶得一阿拉伯缠头叟传授,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有感于当时能直接释读经义者日见稀少,教坊掌教后继乏人,遂立志兴学,在家收徒讲学,提倡讲授经典,改变父传子受、师徒单传的传统方式,开创新的教育形式。后经他的弟子们努力,各地清真寺纷起效法,形成中国穆斯林自成体制的宗教教育制度。  胡应麟(1551-1602),明文学家。字元瑞,更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万历举人,历官刑部主事、湖广参议、云南佥事。筑室山中,聚书四万余卷,从事著述,征引广博。诗文承七子余风,主张复古模拟,后由重视格调转向于神韵。著有《少室山房笔丛》、《少室山房类稿》、《诗薮》等。  胡震亨(1569-1642),明文学家。字孝辕,号遁叟,一号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万历举人,初知合肥县,荐补定州知州,擢兵部员外郎。学问渊博,家藏书万余卷,凡秘册僻典,莫不在搜罗补缀之列。偏重收集文学、词学图书。所辑有《唐音统鉴》,搜罗丰富,为历代研究唐诗者所重视。另著有《靖康咨鉴录》、《赤诚山人稿》、《海盐图经》、《读书杂志》等。  胡正言(约1584-1674),明末书画家、刻书家。字曰从,安徽休宁人。官至武英殿中书舍人。精于篆刻、绘画,嗜好藏书与刻书,天启七年(1627)用饾版刻印《十竹斋画谱》。后又与名刻工汪楷等合作把饾版与拱花结合起来,于崇祯十七年(1644)刊印《十竹斋笺谱》。画面神韵生动,超越前人刻本。著有《印存玄览》等书。  胡渭(1633-1714),清经学家、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字胐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其说实袭自五代末道士陈抟,为修炼、术数两家旁分易学的支流。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详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胡中藻(-1755),清臣。江西新建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学士,督湖南、广西学政。文辞险怪,以韩愈自命,著有《坚磨生诗钞》。乾隆二十年(1755),高宗大兴文字狱,摘其“一把心肠论浊清”等句,指为悖逆,下狱处死。  胡天游(1696-1758),清文学家。一名骙,字稚威,一度改姓方,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副榜贡生。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荐举鸿博,次年补试,鼻衄大作,投卷出。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置酒高会,分题命赋,天游辄出数千言,沉博绝丽,见者咸惊服。性耿介,公卿欲招致一见,不可得。后举经学,再报罢。客山西,卒。以骈文著名,也能诗。著有《石笥山房文集、诗集》。  胡培翚(1782-1849),清经学家。字载屏,又字竹村。清安徽绩溪人。嘉庆进士。官内阁中书、户部主事。传祖父胡匡衷之学。后主讲钟山、惜阴两书院。郝懿行、胡承珙遗书皆赖其次第付梓。又学于凌廷堪,尤邃精“三礼”。认为唐贾公彦疏解《仪礼》,多有失误,乃积40余年之力,撰述《仪礼正义》,约以四例,即疏经以补注,通疏以申注,汇各家之说以附注,采他说以订注。考证郑(玄)、贾(逵)所注之得失,是对《仪礼》较详备的考订著作,但书未成而卒,由其弟子杨大堉续成。著作另有《燕寝考》、《禘袷答问》、《研六室文钞》等。  胡林翼(1812-1861),晚清大臣,湘军首领。字贶生,号润之(一作润芝)。湖南益阳人。道光进士。在贵州任知府时曾举办保甲团练,自练壮勇,镇各族群众。1854年(咸丰四年)奉调率黔勇赴湖北、湖南抗击太平军。他不断整顿、扩充所部湘军,采取围城打援战术攻陷武昌,又遣军夺武昌县(今湖北鄂城)、黄州(今湖北黄州)等地。因收复湖北失地,实授湖北巡抚,加头品顶戴。1857年,在黄州督战,击溃进入鄂东的太平军陈玉成部。次年5月攻占九江。1861年9月,所遣之军攻陷安庆,被推为首功,加太子太保衔。时人以与曾国藩并称曾胡,是镇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之一。著作有《读史兵略》,所遗奏稿、书牍辑为《胡文忠公遗集》。  胡以晃(约1816-1856),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地主出身。武秀才。入拜上帝会。金田团营时,洪秀全等在其家布置起义,为清军所困,他协助解围。咸丰元年(1851),任春官正丞相三年,出师西征,克安徽安庆、桐城、舒城等,继占庐州(今合肥)。封护国侯,寻改护天侯。次年封豫王,旋以战败被革。参与江西湖口、九江之战获胜。五年,封护天豫,随军入鄂、赣,克临江等。十二月,占袁州(今宜春)等,所至有功。次年在临江病死(一说死于“杨韦事变”)。  胡光墉(1823-1885),清末洋务派。安徽绩溪人,一说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字雪岩。初在杭州设银号,经理官库银务。后为左宗棠的湘军办理后勤,以熟谙洋务著称。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为左在上海主持采运局,筹供军饷,订购军火,代借内外债,受清廷赏给头品顶戴。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开设当铺、药铺,经营丝、茶贸易,称巨富。1884年(光绪十年)受洋商排挤破产,次年忧愤而死。  胡燏棻(-约1906),清末大臣。安徽泗州(今泗县)人,祖籍浙江萧山,字芸楣,亦作云眉。同治进士,选庶吉士。后捐纳为道员,补天津道。光绪十七年(1891)出任广西按察使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受命留驻天津办理东征粮台。旋奉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成十营,号“定武军”次年士疏条列办实业、练兵等十事旋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又授顺天府尹,迁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二十六年始历任关内外铁路会办,刑部、礼部、邮传部侍郎。其他胡姓名人有东汉学者胡广;西晋将领胡奋、胡烈;南朝梁将领胡僧祐;北朝北魏大臣胡僧洗;北宋大臣胡直孺;南宋大臣胡纮,学者胡寅;宋元之际学者胡长孺等。近当代胡姓名人有政治家胡 耀邦、胡 乔木、胡 锦涛、胡启 立,爱国民主人士胡愈 之、胡 子昂、胡 厥文,国民党官员胡汉民,国民党将领胡宗 南,华侨企业家胡文虎,物理学家胡宁,计算机科学家胡世华,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植物学家胡先骕,昆虫学家胡经甫,病理学家胡正详,皮肤性病学家胡传揆,经济学家胡寄窗,历史学家胡华,学者胡适,哲学家胡绳,文艺理论家胡风,作家胡也频,画家胡佩衡,**导演胡金铨,**演员胡蝶、胡慧中,越剧导演胡知非,歌唱家胡然、胡松华,舞蹈演员胡蓉蓉,象棋国手胡荣华,乒乓球运动员胡玉兰等。

 素有“金汉口、银保安”美誉的大冶市保安镇拥有12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三元阁、沼山大寺、荆王坟,如今却被这里的一个小村庄——竹林杜湾抢了风头。一部《杜氏宗谱》显示,这里的人是“诗圣”杜甫的后裔。  据杜甫第48代孙、现年86岁的杜大铭老人介绍,这套《杜氏宗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现存有60余卷,其中有20卷破损不堪。宗谱是1914年重修的线装本,长395cm,宽度 26cm,比一般的家谱大得多,宣纸虽已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从序言、名人传、家训家规到始迁祖世系图,详细记载了杜姓源始和家族迁徙至大冶的繁衍情况。一段尘封历史就此揭开。  ◇ 家谱  安徽杜氏字派比大冶快了两辈  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  据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记载:杜甫生有二子宗文、宗武。长子杜宗文生子名叫杜嗣绍,后裔位于福建绍武府;次子杜宗武生子名叫杜嗣业,其后裔中的杜甫第26代孙杜万一隐居不出仕,为避战乱,于宋代末年从江右南康府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梅溪迁湖北大冶果城(今大冶市刘仁八镇)杜铁湾,是为始迁大冶一世祖。三世孙杜正十又迁徙至金山顶,落户桐梓沟,建有杜氏祠堂,可惜现在并未保留下来。五世孙杜志安迁至保安镇。  历经700余年,繁衍了25代,大冶市杜甫后裔约有3000人,分布于保安镇、还地桥镇、刘仁八镇,其中保安镇芦嘴杜湾、七房杜湾、新庄杜湾、竹林杜湾、榨铺杜湾就有1800多人,占了一大半。  “大冶杜氏字派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有点混乱。”竹林杜湾的75岁老人杜海清无奈地说:“我们都是始迁大冶一世祖杜万一的后代,他有三个弟弟,陆续迁到了全国各地,尤其以安徽省的万二公最为繁盛。大概是1984年,我到安徽参加杜氏宗族大会,讨论字派修订问题。我发现当时安徽杜氏那边已到了‘学’字辈,比我们快了两辈。安徽杜氏新生代当时就可以使用新字派,而竹林杜湾的新生代至今还不能用新字派。新字派目前局限于安徽与大冶两地使用。”  翻阅《杜氏宗谱》发现,其中名人传的首刊时间分别有1816年、1855年、1885年,作传者分别来自竹林庄、杜家塘、栗林庄、黄石港等村。可见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而“破四旧”时期被烧的老谱很可能正是1885年修的原谱。转眼一个世纪过去了,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再也没续修过。  名人传部分多女性传主  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杜氏宗谱》首卷详细记载了数十位杜氏家族名人的人生传记,故事短小精悍,缅怀亲人的深情跃然纸上。其中一篇写道,乾隆年间的杜公圣读书之余兼顾做生意,常常获得三倍的利润,渐渐置办家业,光大门庭。无独有偶,杜尧臣也是边躬耕边做生意,而且非常讲究诚信。他进货出货总是要先辨别货物质量的好坏,务求货真价实,绝不故意哄抬物价、谋取暴利。有一次他出差住旅店,室友早晨出门掉了一块金子,被他捡到了。他知道是室友遗失的,却追赶不及,于是将金子放到自己收藏文书或衣物的竹箱,等待对方来取。第二天,室友果然来旅店找金子,他如数奉还。作者在文末不禁感叹道:太叔祖的思想品德的高尚由此可见一斑。《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诗经》说“君子有谷贻子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此外,《杜氏宗谱》的名人传的女性传主很多,这是十分难得的,比如《卢太君墓志铭》、《杜母王老于人传》、《杜母黄孺人传赞》、《两于人节传》、《节嫂叶于人传》、《赞亭公暨德配金老于人合传》等。《卢太君墓志铭》是杜甫代父亲写祖母卢太君的传记,刊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而同里学生刘宪章为黄夫人做传,记载她为夫君守节、含辛茹苦抚养儿女的感人经历。虽然,文章多表露鼓励女人守节的道德观,但是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名胜“三元阁”是杜氏后人建造

  稼轩“戏谑词”论略

  辛弃疾传词六百三十二首之多,是唐宋词人中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一家。历来治稼轩词者,多着眼于其直接表达强烈抗敌救国意志的“抗战之词”,发抒壮志难酬悲愤情绪的“伤痛之词”,而对侧面展现其自我品性、好尚、情趣的“戏谑之词”,则关注不足。拒笔者初步统计,稼轩词中的戏谑之作约一百二十余首,占其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强。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名篇迭出。全面评价其戏谑词,有助于深入认识辛弃疾及其词的真实面目。

  一, 形式类别

  我们认为,稼轩“戏谑词”可分为三类:

  (一),戏作:

  指词题或小序中标明“戏、嘲、调”者,如:《念奴娇·戏赠善作梅者》、《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调以嘲之》、《寻芳草·嘲陈萃叟忆内》(四卷本作调陈萃叟)等等,约有三十六首。

  (二),寿词:

  即为人祝寿之词,指词题、词序中表明“寿、庆、贺、生日”等语符标志的,如:《感皇恩·寿范 》、《洞仙歌·寿叶丞相》、《水调歌头·庆韩南涧尚书七十》、《鹊桥仙·贺余察院生日》、《临江仙·壬戌岁生日书怀》等等,既有为他人寿,复有自寿之词,计有三十七首。

  (三),其他:

  既有全篇为戏者,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夜游宫·苦俗客》、《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卜算子·齿落》等;又有片段为戏者,既有若干戏谑性词句,如:“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俗人如盗泉,照影成混浊。高处挂吾瓢,不饮吾宁渴”(《生查子·简吴子似县尉》等,皆谐谑之词也。

  二,对象特征:

  稼轩戏谑词,举凡宣泄英雄失意悲愤、表现山林隐逸之趣、不忘抗敌恢复之志、活跃朋友亲人关系、斥责世俗不平现象,几乎应有尽有。既反映了对象的广泛,又体现出内涵的深刻。

  (一),针对自我:自嘲自戏,无奈之词。

  辛弃疾本意要做金戈铁马的英雄,南归之后他一直沉沦下僚,虽满腹军事韬略和才能,迄无所用。在上《美芹十论》、《九议》的频频失望之下,怎不令以恢复为己任的词人满怀悲愤,“落日桥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痛楚,正源于“无人会,登临意”的漠然。现实的挫折和阻隔使无意为词人的辛弃疾藉词一吐胸中积郁,他以雄深雅健之笔抒发其报国之志不得舒展的沉郁之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想到前一年由执政的韩·胄重新起用赴知镇江府,准备北伐。词人本在上孝宗的《美芹十论》中审时度势,并提出富有战略性的军政大计,要求朝廷积极备战,结果是杳杳无音。失望之余复睹仓促北伐,深谙局势的辛弃疾再次借赞美孙权刘裕等历史人物以寓其志,并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北伐终导致败局的历史教训,警醒朝廷要引以为戒,以免也落得“仓皇北顾”的惨败境地。词人深怀忧愤,感情沉痛,虽值暮年犹有报国之志,而不被重用的遭际终使词人潜气内转发为悲凉自嘲之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英雄词人无人得识,无奈之下藉以戏谑之词,虽自嘲自戏,但能见词人真性情,绝非浮泛的游戏之作。

  辛弃疾往往因追念往昔胜事而引发无限感慨,如《鹧鸪天》“有客慨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云: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 突骑渡江初。燕兵夜 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片英雄语,结片以“平戎策”与“种树书”作今昔境况的对照,“泄气”之语虽然幽默,却把“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沉痛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令人潸然泪下。又《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上片:“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词以“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诠释辛字,直绘胸中“悲辛滋味”,令人对稼轩之“忠肝义胆”有了更具体直观的领会。虽有一“笑”,却含无限悲凉,绝非词末所言之“戏语”。当然,在戏词之中尚有诸多以笑作悲,寓庄于谐之作: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西江月·江行踩石岸,戏作渔父词》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末首词以李广封侯,未受应有重视之事以浇胸中块磊,并非游戏笔墨,由此可一窥稼轩“戏词”词心。其门人范开追随日久,深谙稼轩词旨:“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出。”下笔即言词人必怀高远之志,所为词乃“发于所蓄”,“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并言及:“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注1]和这种“器大”,“志高”的思想内容相对应,即使俗语的一类——戏谑词,辛弃疾没有拘限于北宋承平时期长短句中的“滑稽无赖语”,而是戏词作歌,长歌当哭。这种紧密关合时政的特色恰当表明词中有辛弃疾,诗中之有杜甫也。

  稼轩自南归之后,人生颇多曲折,三仕三已。即使在任,也是多有调迁,难以舒展才智。他自称“酒圣诗豪”,日常事“酒令诗筹”,以诗酒风流,放浪形骸表达他的疏狂性情:

  宦游,吾倦矣。《霜天晓角·旅兴》

  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贺新郎》“时后俄生柳”

  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临江仙》“老水浑身无著处”

  尤其在闲居带湖瓢泉二十年之际借所谓游戏之笔尽陈归田之意,而流贯其中的颇多无奈,甚有失意的悲凉,并有“近来愁似天来大”的郁结。他因饮酒成病,而与酒杯对语;或借醉态写其个性。《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鸠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 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这是一篇戒酒词,作者把普通的题材翻空出奇,借对话和寓言的形式并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产生一种幽默风趣的味道。又发人深思,“壮岁旌旗拥万夫”的爱国志士沦落置闲,竟告语溪边白鹭(《鹊桥仙·赠鹭鸶》),甚至与酒杯对语以作排遣(《沁园春》“杯汝知乎”),醉后又有妙趣横生的词篇《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表面是醉态醉语,实则关合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遭际。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活画出作者倔强可爱的豪爽性格及狂狷情态,在更深层次中含有无限悲叹。

  酒充实了他的生命和词章,他向诗酒寻些慰藉;“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酒解梦醒之际当是更深更广的愁恨,于是词人走向了大自然以作寄托。“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他为自己营建栖息之所,并充满了美好想象:闲居之际,妙绘云山须臾变化,“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尤其是稼轩和自然鱼鸟相依相亲,一丘一壑在他心底有情有性: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叠嶂西池,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这些词显示了词人人品襟怀方面的刚大之气,意象飞动,妙趣横生,不仅自然风物有灵性,更显示了主体的神采。稼轩以词为“陶写之具“,在这些颇具活力动感的自然意象面前,他恍如重新寻到了倾诉的知己。徜徉在山水胜景中,词人希望忘却那尘俗的烦忧,心事的沉痛。于山水清凉中找寻一方的虚静,有时宁愿“独游西岩”,“元日投宿博山寺”,“独宿博山王氏庵”,而真切体会到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独特情怀。典型如《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这首词作于宁宗庆元年(1096)以后,时作者已由带湖迁居瓢泉。此词宛如闲适小品,反映了作者生活和审美情趣的诸多侧面。题为“戏赋”,词的基调无疑诙谐而幽默,但词人的旨趣并不专于调笑谐谑,而是在描画山景的优美和抒写闲居的悠然之外,更让人深思闲而不适的词人对现实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绪!

  另外,稼轩词中一些有无明标“戏”题的农村词或闲适词也属于戏谑词范畴,它们往往流露出词人闲而未适的情怀,并以此缓解政治上的愤懑心情。《鹧鸪天·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

  此词当写于辛弃疾落职闲居期间。词人以反语形式写哪怕农村风光再美,衣食再富足,我也难以忘怀杀敌报国之志。“戏题”彰显本词主题:平淡闲适中我怎忍心老于乡间,任雄心壮志滔滔流去!词人欲是闲居表面平静的农村田园,他内心的躁动不安愈是难以阻遏。于是,那种闲而未适的心境时化为静中有动的方式来表现。《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首词上片运用反语,“万事从今足”。下片,设置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场景,有动有静,一忙一闲,极富生趣。词人闲置无事,只能于闲静处观看儿童偷摘梨枣,不只生活气息浓郁,一个“闲”字足令人触目惊心。细细品味,实满怀忧愤和无奈,应解为“不闲”。《清平乐·村居》,《鹊桥仙·己酉行书所见》等词也有此味。词人未流于政治失意后退居安闲,对于他来说,“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是萦绕于心的不灭情节。这些看似谐俗的词句沉淀了失意英雄被迫走向山水田园的心路历程,这种深刻的生活经验,蕴涵悲剧意识的角色转移,使富于强烈主体意识的词人即便本该喜气的自寿词也呈现出嘲谑意味。生命的价值既不能在外部世界得到实现,便借填词宣泄排遣内心的压抑和郁愤,加之寿词这样特定的题材最易唤起对岁月、人生的无限低徊之情。《临江仙·壬戌岁生日书怀》:

  六十三年无限事,从头悔恨难追。已知六十二年非。只应今日是,后日又寻思。 少是多非惟有酒,何须过后方知。从今休似去年时:病中留客饮,醉里贺人诗。

  这首词写于嘉泰二年(1202)夏,时词人闲居瓢泉。生日之际,抚今追昔,闲置命运徒给词人带来无尽的悔憾和解嘲。这里没有生日的喜筵,分明是一场人生的悲剧。“记取年年为寿客,只今明月相随。”(《临江仙》)难怪英雄词人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会无奈发出牢骚语:“六十三年无限事,从头悔恨难追。”矛盾不得解脱,只剩无奈自嘲了。[注2]

  辛弃疾生逢末世是悲剧的一生。“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这不幸的遭际,强化了稼轩词中的悲剧意识和自嘲风味。那些看似闲适、幽默的笔触之下往往隐含了其人生的郁愤之情,这恰是稼轩戏谑词的有所寄兴,有所会意。清人黄梨庄颇得辛词之味:

  辛稼轩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今乃欲与搔头傅粉者比,是岂知稼轩者!王阮亭谓:“石勒云:‘大丈夫磊落’,众不学曹孟德、司马仲达狐媚。稼轩词当作如是观。”予谓有稼轩之心胸,始可谓稼轩之词。联系词人生平遭际来看以上戏谑词,便逐渐体察出词人寓庄于谐、自戏自嘲的无奈。强烈的进取愿望为现实所阻遏,其进退矛盾及悲剧性冲突使词人醉饮狂歌,于壮词之外更寄取谐谑的形式以作发泄,成为别调。稼轩体绝非人轻易学得,须“有稼轩之心胸”方可。

  (二),亲友:戏多嘲少,戏谑之词

  辛弃疾,人称“一世之雄”,是大英雄兼富情思。当他把现实的遭际和无奈注入戏谑词之时,还出于情感需要而赋亲戚朋友以应酬娱乐,给人带来戏谑新奇之感。《浣溪纱·赠子文侍人名笑笑》

  侬是·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坐生春。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颦宜笑越精神。

  每句皆嵌一“笑”字,尽写不同笑态,借谐音人名更显词人富赡情趣。《临江仙·侍者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阿钱即词人侍妾钱钱。据《书史会要》卷六:“田田、钱钱,辛弃疾二妾也。皆因其姓而名之。皆善笔札,常代弃疾答尺牍。”[注3]稼轩以其大手笔不放过任何一个幽默诙谐的题材,词在他手里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注4]的境地,也反映了词人受宋代玩笑取乐的社会习俗的浸染。词人连用四事典:杜甫《空囊》诗,《史记·灌夫传》、《世说·规箴》王夷甫之事、韩愈《晚春》诗,隐言代“钱”姓,学问之外别有生活情趣。另外词人还以“声韵甚谐”的福唐独木桥体填词助兴求乐。《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 》,词人以独特新奇之体填词带来了愉快的歌唱效果,为佐宴助兴的酒词,活跃了气氛。辛弃疾作戏谑词,内容广阔,发挥了与诗文同等的社会功效,在他手里彻底转变了词为“艳科”、“小道”的局面。稼轩本为有情有义之人,他积极应社、应寿,这大大刺激了他的创作。观稼轩词,有为数不少的寿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用于祝寿祈福的歌词在两宋时期为众多词人所青睐,“无论自寿之作,还是他寿,寿词都是庆寿祝生的风俗行为的表征,也都是积淀在该风尚习俗中的社会心理和情趣的一种外化形态。”[注5]在两宋庆寿风俗中最为突出的心理活动即“祝贺生日,祈求寿考富贵。”[注6]与这种社会风俗及创作机制相联系,辛弃疾也填写了许多寿词,数量之多在两宋个人创作中首屈一指。其中一小部分是未脱俗套的纯粹祝寿之辞,如《感皇恩·寿范 》,《感皇恩·滁州寿范 》《洞仙歌·寿叶丞相》《西江月·为范南伯寿》《临江仙·为岳母寿》等等,多为欢谑游戏的词句: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斗长久。

  留君一醉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江里石头争献瑞,分明是,中间有个“长生“字。

  直须腰下添金印,莫教头上欠貂禅。

  好将三万六千场,自今日,从头数起。

  这些寿词即为娱宾遣兴的祝寿之辞:或祝福他人长寿百岁,或赞颂身体健康精神好;或祝福他人富贵畅达。为人写寿词,词人区别对象,或关系一般,则流于表面;或受一时情性驱谴,为增添喜庆欢乐气氛,自然以祝福语为主。如《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上戏作》:

  朱颜晕酒,方瞳点漆,闲傍松边倚杖,不须更展画图看,自是个寿星模样。 今朝盛事,一杯深劝,更把新词齐唱。人间八十最风流,长贴在儿儿额上。

  这是一首本色寿词。词句谐谑,绘形写神,活脱脱一个“寿星模样。”辛词所云“不须更展画图看”,具体反映了当时以画寿星为献礼的祝寿礼数;“长贴在儿儿额上”则又展现了另一庆寿风俗,即在庆贺主人生日时,朱书“八十”字样于小孩额头,以示返老还童,祝福长寿。在寿宴上以此词相贺,定会为庄重的宴会场面添加诸多的欢声笑语。又如:《临江仙·为岳母寿》

  住世都知菩萨行,仙家风骨精神。寿如山岳福如云。金花汤沐诰,竹马倚罗裙。 更愿生平添喜事,大家祷祝殷勤。明年此地庆佳辰:一杯千岁酒,重拜太夫人。

  为长者寿添彩助兴,以词为寿礼,内容自然是祝福祈祷。以宋代风俗而言,庆百官亲朋往往以“千岁”相贺。[注7]所以词人写道“一杯千岁酒,重拜太夫人。”以上这些寿词是应时之作,表现了英雄词人的生活内容和真率善谑性情。从其美好的创作动因看,它们的存在并不能削减稼轩词的思想意义,反而显示出稼轩体的全方位成就。

  (三)世人:多嘲少戏,不平之词。

  稼轩作戏谑词,题材广泛。他针砭时事有感而发。他极为重视气节,并有慕陶之风。出于人之常情,他可以为儿子祈祷“福禄,胆量,聪明,平安”(《清平乐·为儿铁柱作》),如同一则祝福的词帖。一旦发现他们怀有名利庸俗之念,“胸中不受一尘侵”(《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布》)的词人以戏谑词为讽喻,借题发挥。“不平则鸣,随处辄发”[注8]《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上片言及怀报国之志的词人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又处于闽中被劾的前夕,其被闲置落寞悲愤无奈化为归田的梦想。词人谐谑自嘲,“闲饮酒,醉吟诗”,以其落拓不羁之性情训导他的儿子:千余年来田地换了八百主人,而一张嘴又能插进几把勺子。隐含之意即世事浮沉变迁,莫要汲汲于求田问舍,贪恋功名富贵。稼轩诸多戏作之词,以其犀利善谑的情调直指社会现象的黑暗不平,进而折射出词人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意识:

  功名只迫,天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怎奈向儿曹抵死,换不回头!

  《雨中花慢》“旧雨常来”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珠玉作泥沙,山谷量牛马。《卜算子》“珠玉作泥沙”

  尤能发妙语,解人颐的是,词人从性情出发对俗人俗客的抨击和嘲讽:

  医俗士,苦无药。

  《贺新郎》“听我三章约”

  俗人如盗泉,照影成昏浊。高处挂吾瓢,不饮吾宁渴。

  《生查子·简吴子似县尉》

  在《夜游宫·苦俗客》中,词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以词为画笔勾勒了不为人齿的俗客形象,可谓形神毕现,呼之欲出:

  几个相知可喜,才厮兄说山说水。颠倒烂熟只这是,怎奈何,一回说,一回美。 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的口干罪过你。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

  真戏谑之词也。词人说:几个相知的雅人一见面就谈论山水清音。说来说去,说一回即美的享受。随即转入鲜明的对照:这俗人说的话非名即利,终于让我厌烦得想去洗洗耳朵。

  此外,辛弃疾还常常在为他人作寿词时一反寿词窠臼,往往关合时世,巧妙发挥,将忧患意识打并入寿词载体中。《水调歌头·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曾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寿词写于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韩元吉闲居上饶,年六十七岁。辛弃疾没有流于应酬恭维,而是一反俗套,发抒心曲,把它写成了一首颇有宏大气魄和英雄气概的劝勉之词。词中抚今追昔,纵论国事:国土沦丧,渴望北伐。真诚期望韩尚书能担当起平戎事业。壮语之下赞颂老前辈的品德才干,终结之以“整顿乾坤”的恢复之志。由此来看,辛弃疾的英雄本色及战斗性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要一跃而出,哪怕是闲适之际的祝寿场合。有的在词中巧妙折出“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这样满怀豪情的诗句;有的在词小序中即鲜明标示这是一篇不落常格的寿词;《破阵子·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庐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有的于寿辞应酬外,更伴有作者自我性情气节的抒发:“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皆脱出了寿词的庸俗之色。两宋时期,祝贺寿辰成为一种风尚习俗,刺激了寿词的繁衍。绝大部分寿词或祝富贵,或贺长生。辛弃疾的这些独出机杼、巧妙构思的寿词显示了他的创造性,丰富深化了他的爱国之心与正直品质。

  三, 价值评判:

  纵观稼轩戏谑词,它们绝非纯属应酬的游戏文字。透过以上论述,这些词虽多发牢骚,却具有英雄怀抱,显示了作者的性情和创作意识。

  (一),真情流露

  作为南宋词坛上开创一体、统率一派的杰出词人,辛弃疾于词的题材开拓、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及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上均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注9]本意要上马横槊、下马论诗的英雄终以壮词壮语对其报国之志进行最集中最进步的表达,如朱熹所言“经纶事业,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脍炙士林之口。”[注10]辛弃疾以词讥评时事、抒发强烈的苦闷与悲愤、热情倡导抗敌恢复大业,“看依然舌在牙齿牢,心如铁”(《满江红》),“应使神京再复,款曲问家山”(《水调歌头》)等等,在广大士人中产生了强烈影响。辛弃疾的戏谑词是在词正体之外,陶写性情和怀抱的变调。无论酬唱赠答的戏词,还是娱宾遣兴的寿词,都是词人心灵世界的继续延伸。无论游戏应酬,还是别有寄兴,词人随时随地将自我的思想情感抒发出来,是词人放松情绪缓解心神的一副清凉剂。他“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的追求说明了“更无一字不清真”(《鹧鸪天》)的创作动机。或如黄梨庄所云:“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注11]即使应酬之作,也是词人生活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英雄须见得真性情。那些别有寄托的戏谑之作,更是词人“随处辄发”的“不平之鸣”,尤为南宋同类词作别开一路。

  (二),解愁之方

  辛弃疾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他满腹雄韬武略,却无施展的机会,即为所用终不尽其志。二十余年的闲居生涯给英雄志士添诸华发,更有郁积内心的无限愁绪,“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贺新郎·近来愁似天来大》)多角度分析,过度的焦虑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须有所排解和稀释,有违终生报国之志的提闲置散,令这位壮怀激烈的词人“酒圣诗豪余事”,且病酒,止酒,而得以戏谑之词作为缓解忧愁阐、释精神苦闷的工具。经历了难以言计的失意落魄之后,悲剧性的英雄志士并非一味以庄重之笔抒写志向情感。尤在被迫闲居期间,填写了大量戏谑词。出于游戏之作及应酬性寿词可为排遣愁绪之用,而借题发挥的以其诙谐嘲谑的形式诠释悲愤牢骚,正如邓魁英先生所论,这是带有了南宋那个时代的特点和稼轩本人的特殊风貌的。[注12]若知人论词,即如稼轩所为农村词,在某种程度上亦闲而未适,表面的平静惬意掩饰着词人因个体苦闷压抑而躁动不安忧愤难平的意绪。象《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清平乐·村居》等等,蕴涵此意,只是词人暂时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三),讽人之器

  稼轩戏谑词往往出于游戏之笔,而赋予严肃主题,主题的严肃性是这类词作的一大特色。词人除去少数应酬性文字外,他常以轻松诙谐的形式表达犀利深刻的思想情感,戏谑词又作为讥讽惩戒的载体而存在。《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这首词是辛弃疾和其朋友郑舜举开玩笑而作。蔗庵是郑舜举的宅第,在上饶城隅一山巅。“卮”本是一种圆形盛酒器皿。盛满酒便向前倾斜,不盛酒时则仰起,俯仰随人。“甘国老”指中药甘草,它并无多大疗效却能调和药性,有“国老”美誉,寒热随人。这首诗把这些普通现象与生活中那种圆滑狡狯、万事称好、随波逐流的人联系在一起,言在此而意在彼,十分传神。“秦吉了”即结辽鸟,亦称鹩哥,善言胜鹦鹉。作者以此慨叹自己言行刚直,不懂“和合道理”而遭诬陷。那些善学舌者随声附和却“得人怜”。这首词借友人小阁名称写来,其中嘲讽,不言自明。作为主战派之一,辛弃疾常受到主和派的压抑和弹劾,即使深有见解的《美芹十论》和《九议》也未被当权者采纳。词人对现实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注13]。他便以戏谑词为载体,纵横恣肆,排解内心郁闷发抒愤世嫉俗之情。另外,“俗人如盗泉,照影成昏浊”(《夜游宫·苦俗客》),以词为剑,直刺利害;“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是自嘲,更著讽喻之色,从这些词篇来看,稼轩寓庄于谐富有戏剧性的表达径直指向现实中的黑暗不平之处。或嘲,或骂,或讽,使得这些戏谑词产生了嬉笑怒骂不拘常格的艺术审美效果。

目前貌似没有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先守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二、迁徙分布沈姓起源于今河南、陕西安徽三省间地。季载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东迁时入周为卿;庚向生忽,以父勤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离,袭子爵,不离生幸袭子爵,幸生己济袭子爵,己济生迂,袭子爵,敬贤礼士数十年,国不被兵;迂生楫袭子爵,成公八年(前583),晋栾书来侵,获沈子楫从晋;楫生德胤,袭子爵,德胤生傅袭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袭子爵,敬王元年(前519),吴伐州来,乃助楚及诸侯之师救之,吴攻之,溃而卒;逞生嘉,嘉字惟良,袭子爵,定公四年(前506),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诸侯于召陵,沈子嘉不会。沈国灭。夏,晋使蔡公孙姓灭之,秋,楚以沈故围蔡;嘉生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逵,奔楚为左司马征吴,春秋传称其忠壮,封叶公,尹戊生诸梁;诸梁字子高,袭叶公,戍申城时,孔子游学至,拜晤叶公(前 489);诸梁平白公胜之乱,任左司马兼楚令尹,位兼将相,为楚之一人;功成身退,归叶,约前473年,老于叶。其裔有以叶为姓者,故云沈叶一家。

诸梁生尹射尹文等三子,文为楚令尹;文生随,为楚内史参军,平民乱封吴兴侯;随生永中,为左司马;永中生犹行,为齐卫大夫;犹行生安仁,为齐大夫;安仁生同,为齐大夫;同生郢,字文明,秦徵为丞相不就,避居江南;郢生平,字俊之,为汉司马,竹邑侯;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时征蛮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字伯吾为齐太傅,封敷德侯,徙居九江寿春,生二子盛达;达字伯弘,骠骑将军;达生乾,字仲元,为尚书令;乾生泓,字元良,南阳太守彭城侯;泓生昴,昴,为河南太守;昴生奋,字仲异御史中丞;奋生恪,字仲悌,将作大匠;恪生谦,字文恭,封尚书关内侯;谦生靖,字文光,济阴太守,避王莽之乱隐于桐柏山,三子勋戎台;戎,字威卿,以说降剧贼尹良封海内侯辞不就,避居会稽乌程,卒后追封述善侯,生四子丰懿齐恭;丰字圣通,零陵太守,在治有芝草黄就之瑞,生四子浒仲高景;浒为妄平王相;浒生鸾,字建元,卅举茂才,为别驾从事;鸾生直,字伯平,有清名;直生次子仪,字仲则,汉末徵辟不起;仪生显,字元礼,为左中郎新都都尉封定远侯,以才智显于吴;显生矫,字伯仲;矫生次子陵,字景高,官太傅,东海王越辟为从事,迁长沙太守镇东将军;陵生延,字思长,为桓德安西将军,颖川太守;延生贺,字子宁,中郎参军,圉表真于寿阳,勇冠一时;贺生警,字世明,为京口参军;警生穆夫,为会稽令。穆夫生四子,林,字敬士,东晋安皇帝义熙十二年秋随太尉列裕督军,发建康伐秦,裕谴公将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后以攻,晋征虏将军封汉寿伯,武康县志有传详;林生四子,璞字道真,宋太祖时除南平王太常侍淮南太守,文帝元嘉廿七年,守时胎,以地当要卫,积财谷储石矢为守城之备,见武康县志;璞生约,字休文,左目生瞳腰有紫痣,宁始中才兴宗引为安西记室参军,入齐为太子家令,累迁吏部郎,隆昌元年出为东阳太守,明帝徵拜五兵尚书,高祖时任中书令,约历士三代博物多识,武兴府署属公旧宅,故称吴兴地,国史方志均有传记,今各支皆多分派于此,吾派其大宗也。约生旋,字士规,八岁能文,十五举茂才,擢为大学博士,迁南康内史;旋生次子字仲师,累迁尚书,史书陈书有传;众生纯,宝谟阁待制;纯生遽,遽生处俭,处俭生永光,永光生亮,唐中宗嗣圣初徵为相国,旋因谱武辞归;亮生长子伟,为涪川令,后追封太师;伟生恒,追封太傅;恒生介福,追封太傅;长子易直学士,女为唐睿宗皇后,德宗即位诏封三代,赠其家官爵赐之官诰凡一百二十轴皆饰以锦翠,时以为荣;介福生次子易良官司空;易良生晦,自成德号义伦;晦生彦金,知卒章事;彦金生清,大历中为婺州刺史,领兵逐逆党,力战而死赠卫尉卿立祠祀之;清生说,为副团练;说生芳,芳生续,字道坦,登进士,除临海令,因父殁于难以大理寺丞致政,赠赐光禄大夫,娶兵部侍郎史伯瑜女赠太宁郡太夫人,生景术,为尚书左仆射,景术生延年,登进士,为荆州刺史;延年生克,克生进,进生操;操字节夫,登宋太宗淳化壬辰年,贤良方正直言进谏,除监察御史,纠劾权贵,为时所重,卒赠荣禄大夫郇国公;操生长子绅,字子书号心齐,登宋仁宗宝元六年吕秦榜进士,知淳安,除监察御史,历官待读太常寺卿,敷文阁学士,赐金紫金鱼光禄大夫,晋爵开国男,食三百户,赐第凤仪桥,卒赠少师,原配杜平章女,生子二,讳未诨,续梅尚书女,生三子伶备仲;仲生道,道生儒,博学能文著述百部,隐居豫章天岳山,儒生崇仁等六子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当地沈族人不屑与审同音,变沈字为尤字,即为尤姓,故沈尤一家。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三、郡望堂号堂号"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天聚堂:排行:荣,贵,如,金,正,立,忠,孝,德,实,行,仁,义,道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葛亮家谱

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诸葛亮远祖。西汉元帝时人,刚直之著

胡氏家谱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舜帝之后裔。《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