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跟刘邦是什么关系?刘秀的家族是如何从皇族沦为平民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刘秀跟刘邦是什么关系?刘秀的家族是如何从皇族沦为平民的?,第1张

要说刘秀,还是先说刘邦吧,刘邦统一天下成为皇帝后,有8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刘肥、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

刘邦去世后,嫡子刘盈成为皇帝,也就是汉惠帝,刘盈英年早逝,20几岁就因为受到了刺激而去世,当时吕雉当政,于是扶立刘盈的儿子为傀儡皇帝,吕雉去世后,大臣联合皇族诛灭了吕氏,杀死了尚为傀儡皇帝的刘盈之子,并拥立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为帝,西汉皇帝于是从刘盈一系过渡到刘恒一系。

刘恒就是汉文帝,他早年生了四个儿子全部夭折,后来又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嫡长子刘启、嫡次子刘武、三子刘参、四子刘揖。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父子两人共同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刘武就是后来的梁孝王。

汉景帝是西汉所有皇帝当中,生育能力最强的皇帝,没有之一,汉景帝一生有14个儿子和3个女儿,这是史书记载在册,还有些可能没被记载,所以后世的刘氏皇族大多出于汉景帝一系,比如东汉末年的刘备,就是汉景帝之后,出自中山靖王刘胜一脉,刘胜是汉景帝的第9个儿子,再比如东汉末年的刘表和刘璋同样也是汉景帝之后,出自鲁恭王刘余一脉,刘余是汉景帝的第4个儿子。

而作为东汉开国之君的刘秀,同样也是汉景帝之后,出自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发是汉景帝的第6个儿子,说起刘发的出生,还是个例外,刘发的母亲唐姬是汉景帝的嫔妃程姬的侍女,身份低微,汉景帝有一次醉酒,晚上留宿程姬处,但程姬这一天正好不方便,又不能扫了汉景帝的兴,于是程姬就让自己的侍女唐姬侍寝汉景帝,就是这一晚,唐姬就有了身孕,然后就怀胎十月生下了刘发。

刘发的故事与当年的刘恒有此相似,刘恒的母亲薄姬也不受刘邦宠爱,因为刘邦一时怜悯,宠幸了薄姬,就这一次,薄姬就怀孕了,生下了刘恒,后来做了汉文帝,刘发也是如此,他的母亲也不受汉景帝宠爱,只因为特殊情况就怀孕生子,也许是因为运气好,也许是因为易受孕体质,总之,刘发就这样出生了。

刘发因为母亲不受汉景帝宠爱,所以被封到了相对偏僻的长沙国,刘发就是长沙王,长沙王在刘邦时代就是,第一任长沙王是吴芮,这是刘邦所分封的异姓王,也是异姓王中唯一善终的,吴芮的长沙王只传了5代人,因为后代没有儿子,长沙国被废除。

到了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封了刘发为长沙王,开启了同姓分长沙王的先例,也能看出汉景帝的儿子就是多,长沙国的封地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南部、江西省东部和湖南省全部,差不多就是长江以南的地区,相对来说非常偏僻。

但是刘发很聪明,他趁着一次到京城长安面见汉景帝的机会,跳舞时故意张开袖子不伸展开来,让人觉得奇怪,于是汉景帝就问他怎么回事,刘发说: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这简单就是拐着弯向汉景帝要封地,但是汉景帝还是同意了,毕竟是自己儿子,给刘发增加了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三个郡的封地。

刘发有16个儿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长沙王爵位是刘发的长子刘庸继承,刘发的其他儿子只能被封侯,不能被封王,16个儿子就是16个分支,刘发的第13个儿子叫刘买,当时被封为舂陵节侯,这就是刘秀的祖先这一系

刘买有几个儿子不得而知,至少有两个,继承刘买舂陵侯爵位的是他的儿子刘熊渠,刘熊渠也是新朝末年更始帝刘玄的曾祖父,而刘买的另一个儿子刘外没有爵位,只是担任郁林太守,这个地方是今天广西贵港,同样是相当偏远,可见刘发的后代一代比一代偏远,而这个刘外就是汉武帝刘秀的曾祖父,而刘玄则与刘秀往上三代都是一家人,却没有想到在新朝末年成为敌人。

由于刘外不能继承爵位,只能担任官职,所以刘外的后代肯定不如刘熊渠的后代,因为官职不能世袭,而爵位可以世袭,因此刘外的后代就不再有爵位,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或者地位去谋取官职,刘外生了个儿子叫刘回,担任了巨鹿都尉,刘回生了个儿子叫刘钦,担任了南顿县令,刘钦就是刘秀的父亲

所以,刘秀的世系是这样的:

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县令刘钦→刘秀。

算起来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但是到了刘秀这一代时,他的家族没落了,刘秀已经是普通的平民了,那么他的家族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了呢?

从刘秀祖父辈官职的变化,也能看出其家族的逐渐没落,虽然出身皇族,刘秀的高祖父刘买还有舂陵节侯的爵位,到了刘秀的曾祖父刘外时,就只是郁林太守,再到刘秀的祖父刘回时,只是巨鹿都尉,到了刘秀的父亲刘钦时,就只是南顿县令了,从皇帝到王,再从舂陵节侯到太守、都尉、县令,官职是逐级变小。

第一个原因:继承制度。

刘秀的六世祖长沙定王刘发,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以及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都不是嫡长子,所以不能继承王位或者帝位,汉景帝有14个儿子,最早的太子是刘荣,后来被废除,改立第10个儿子刘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如果刘发是嫡长子,那刘发就是皇帝的继承人,正因为他不是,所以只能封王。

每传一代,爵位就要自动降一低,刘发的儿子刘买也不是嫡长子,所以不能继承长沙王的爵位,只能封侯,所以封了舂陵节侯,而再往下一代,连侯爵也没有了,只能靠能力与出身自谋出路了,传到刘秀父亲这一代,只能当个县令,县令的儿子其实就是平民,算不上贵族了。

第二个原因:推恩令

推恩令是无法破解的阳谋,对于皇族来说,生的儿子越多,后代的势力越小,原本由嫡长子继承的土地,按照推恩令来说,则由所有的三个嫡子或者多个嫡子共同瓜分,嫡子再生嫡子,土地再继续瓜分,分个几代人后,就跟普通的小财主没啥两样,再分几代人,就变成平民了。

从汉景帝到刘秀已经有七代人了,因为推恩令的作用,到了刘秀这一代时,已经没有土地,就是普通的平民。

第三个原因:父亲早逝

刘秀的父亲刘钦在刘秀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刘钦只是个县令,当一天官,拿一天俸䘵,一旦去世了,刘秀家里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和顶梁柱,刘秀与兄弟姐妹就成了孤儿,除了顶着皇族后裔的头衔,他们与普通百姓并无区别,刘秀兄妹后来靠叔父刘良抚养才长大成人,刘良当时也是个县令。

刘秀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大哥刘演、二哥刘仲、大姐刘黄、二姐刘元、妹妹刘伯姬,一家五个孩子,都靠叔父刘良来养活,负担也不小,所以到了刘秀这一代时,他的家族已经沦为普通平民了。

说明:以下凡加号的,为追谥。

世界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

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三世皇帝嬴子婴

西汉

太祖/高皇帝(世称汉高祖)刘邦

孝惠皇帝刘盈

前少帝刘恭

后少帝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孝景皇帝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汉武帝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刘奭

统宗/孝成皇帝刘骜

孝哀皇帝刘欣

元宗/孝平皇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王莽摄政。刘婴未称帝,只能称为“汉末主”)

新朝

新始祖/高皇帝/建兴帝王莽

玄汉

更始帝刘玄

赤眉汉

建世帝刘盆子

赵汉

汉嗣帝王郎

成家

成家帝公孙述

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孝殇皇帝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孝冲皇帝刘炳

孝质皇帝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孝灵皇帝刘宏

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

孝献(孝愍)皇帝刘协

三国魏

高皇帝曹腾

太皇帝曹嵩

太祖武皇帝曹操

魏武帝曹操

高祖/文皇帝曹丕(资治通鉴记载为世祖)

烈祖/明皇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三国蜀

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刘备

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三国吴

武烈皇帝孙坚

太祖/大皇帝孙权

废皇帝/会稽王孙亮

太宗景皇帝孙休

末帝/乌程侯孙晧

西晋

高祖/宣皇帝司马懿

世宗/景皇帝司马师

太祖/文皇帝司马昭

世祖/武皇帝司马炎

孝惠皇帝司马衷

赵王司马伦(篡位)

孝怀皇帝司马炽

孝愍皇帝司马邺

东晋

中宗/元皇帝司马睿

肃宗/明皇帝司马绍

显宗/成皇帝司马衍

康皇帝司马岳

孝宗/穆皇帝司马聃

哀皇帝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

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

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

安皇帝司马德宗

恭皇帝司马德文

前凉

恒王张重华

哀王张曜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王张天锡

后凉

太祖/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末主吕隆

南凉

烈祖/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西凉

太祖/武昭王李暠

北凉

文王段业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前赵

高祖/光文帝刘渊

废帝刘和

烈宗/昭武帝刘聪

隐帝刘璨

襄宗刘曜

后赵

高祖/明帝石勒

太祖/武帝石弘

正帝石虎

成帝石世

仁武帝石遵

兴武帝石鉴

末帝石袛

前秦

世祖/宣昭帝苻坚

哀平帝苻丕

太宗/高帝苻登

越厉王苻生

后秦

太祖/武昭皇帝姚苌

高祖/文桓皇帝姚兴

末主姚泓

西秦

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

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

厉武王乞伏暮末

前燕

高祖/武宣帝慕容皝

烈祖/景昭帝慕容隽

隐宗/幽帝慕容暐

后燕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宝

开封公慕容详

赵王慕容麟

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

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

景宗/惠懿皇帝慕容云

南燕

世宗/献武帝慕容德

太祖/穆帝慕容纳

文帝慕容超

北燕

太祖/文成皇帝冯跋

昭成皇帝冯弘

成汉

太宗/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寿

归义侯李势

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太祖/文皇帝刘义隆

废帝刘劭

世祖/孝武皇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太宗/明皇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皇帝刘准

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萧赜

废帝/郁林王萧昭业

废帝/海陵王萧昭文

高宗/明皇帝萧鸾

炀皇帝东昏侯萧宝卷

和皇帝萧宝融

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萧绎

闵皇帝/贞阳侯萧渊明

敬皇帝萧方智

废帝萧庄

南朝陈

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世祖/文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陈顼

炀皇帝/后主陈叔宝

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

南安隐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

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

北魏孝文皇帝元宏

元宏(原名拓跋宏)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元诩

殇皇帝元姑娘(元诩之女)

幼主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废帝/长广王元晔

烈宗/节闵皇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元善见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北朝齐

高祖/神武皇帝高欢

世宗/文襄皇帝高澄

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皇帝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北朝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泰

孝闵皇帝宇文觉

世宗/明皇帝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宇文邕

宣皇帝宇文赟

静皇帝宇文阐

隋朝

高祖/文皇帝

杨坚

杨坚

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

恭皇帝杨侑

皇泰帝杨侗

秦王杨浩

唐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李世民

殇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李适[kuo]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李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李柷[zhù]

五代后梁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朱全忠、朱晃)

废帝/郢王朱友圭

末帝朱友贞(朱友瑱、朱瑱、朱友锽)

五代后唐

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李嗣源)

闵皇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五代后晋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五代后汉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暠(刘知远)

隐皇帝刘承佑

五代后周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柴荣

恭皇帝柴宗训

辽朝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贤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绪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耶律宗真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

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辽

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

德妃(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

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英宗耶律术烈

西辽

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末帝耶律直鲁古

恭帝屈出律

北宋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赵匡胤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真宗 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赵祯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赵曙(义名王华)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赵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赵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赵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赵桓

南宋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

简宗 靖文元懿殇孝皇帝赵旉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赵昚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赵惇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赵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赵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赵显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赵昰

怀宗 恭文宁武哀孝皇帝赵昺

西夏

太祖 神武皇帝李继迁

太宗 光圣皇帝李德明

景宗 武烈皇帝

李元昊

李元昊

毅宗 昭英皇帝李谅祚

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

崇宗 圣文皇帝李乾顺

仁宗 圣德皇帝李仁孝

桓宗 昭简皇帝李纯佑

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

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大理

太祖 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经帝段思英

圣慈文武帝段思良

至道广慈帝段思聪

应道帝段素顺

昭明帝段素英

宣肃帝段素廉

秉义帝段素隆

圣德帝段素真

天明帝段素兴

兴宗 孝德帝段思廉

上德帝段廉义

广安帝杨义贞

上明帝段寿辉

保定帝段正明

大中帝高升泰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宪宗 宣仁帝段正严

景宗 正康帝段正兴

宣宗 功极帝段智兴

享天帝段智廉

神宗 天开帝段智祥

孝义帝段祥兴

天定贤王段兴智

金朝

太祖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完颜晟

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完颜亶

废帝/海陵炀王完颜亮

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完颜雍

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允济

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完颜珣

哀宗 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完颜守绪

昭宗 定文匡武闵怀皇帝/末帝/后主完颜承麟

元朝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太宗 英文皇帝孛儿只斤·窝阔台

定宗 简平皇帝孛儿只斤·贵由

宪宗 桓肃皇帝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孛儿只斤·海山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孛儿只斤·和世琜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明朝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朱见深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朱翊钧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朱由校

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检

南明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由崧

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朱聿键

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朱聿鐭

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清朝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追尊)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幼帝

12岁以下登基:

西汉

汉昭帝刘弗陵(8岁登基,21岁逝)

汉平帝刘衎(9岁登基,14岁逝)

孺子婴刘婴(2岁登基,21岁逝)

东汉

汉和帝刘肇(10岁登基,27岁逝)

汉殇帝刘隆(100日登基,1岁逝)

汉顺帝刘保(11岁登基,30岁逝)

汉冲帝刘炳(2岁登基,3岁逝)

汉质帝刘缵(8岁登基,9岁逝)

汉灵帝刘宏(12岁登基,34岁逝)

汉献帝刘协(9岁登基,54岁逝)

曹魏

魏少帝曹芳(8岁登基,45岁逝)

吴国

吴废帝孙亮(12岁登基,20岁逝)

东晋

晋成帝司马衍(8岁登基,25岁逝)

晋穆帝司马聃(2岁登基,21岁逝)

晋孝武帝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逝)

南北朝

南朝

刘宋

宋顺帝刘准(11岁登基,14岁逝)

北朝

北魏

魏孝文帝元宏(5岁登基,33岁逝)

魏孝明帝元翊(6岁登基,19岁逝)

魏幼主元钊(3岁登基,3岁逝)

东魏

魏孝静帝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逝)

北齐

北齐后主高纬(8岁登基,21岁逝)

北齐幼主高恒(8岁登基,8岁逝)

北周

北周静帝宇文阐(7岁登基,9岁逝)

隋朝

隋恭帝杨侑(12岁登基,14岁逝)

五代十国

后周

后周恭帝柴宗训(7岁登基,16岁逝)

北宋

宋哲宗赵煦(10岁登基,25岁逝)

南宋

宋恭帝赵隰(4岁登基,52岁逝)

宋端宗赵昰(7岁登基,10岁逝)

宋幼主赵昺(7岁登基,8岁逝)

辽朝

辽圣宗耶律隆绪(12岁登基,61岁逝)

西夏

西夏毅宗李谅祚(2岁登基,21岁逝)

西夏惠宗李秉常(8岁登基,27岁逝)

西夏崇宗李乾顺(4岁登基,58岁逝)

元朝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9岁登基)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7岁登基,7岁逝)

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39岁逝)

明神宗朱翊钧(10岁登基,57岁逝)

清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基,24岁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69岁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6岁登基,20岁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4岁登基,38岁逝)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3岁登基,61岁逝)

三国刘备出生乡下,靠卖草鞋为生,为何东汉皇室没有遗忘他?

刘备可以说是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几个皇帝之一,尽管祖上曾经西汉中山靖王,但他所处的时代是东汉王朝,他们的这一分支早已经没落,以至于他年少时只能和母亲在乡下相依为命,靠着贩卖草鞋维持生计。

后来刘备的族叔觉得刘备是个人才,花重金培养他,所以刘备才能在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击败黄巾贼后走上了仕途之路,也成为了"刘皇叔"。

对此可能有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东汉皇室没有遗忘刘备,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首先古代人很讲究家族传承,每家人都会有一本族谱,记载了自己祖上的光辉事迹,同时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秦末天下大乱后,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成功建立汉朝,刘氏也成为了当时的皇族。天下稳定后刘邦又把自己的孩子分为诸侯王,让他们驻守在各地,而诸侯王生下的所有孩子都会一一记录在皇室的族谱内。

西汉灭亡后,光武帝刘秀再次建立汉朝,史称光武中兴。因为刘秀也是刘邦的子孙后代,刘秀自然也会延续西汉的族谱,依旧把皇室血脉都记录在册。刘备这一支血脉一直在涿郡居住,皇室族谱里面有详细记录也不足为奇。

所以我们能看到《三国演义》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刘备第一次看见汉献帝时,汉献帝惊讶于刘备的出身,然后命人查阅族谱,只看见上面详细写着刘备的生辰八字。而且按照族谱刘备还是汉献帝刘协的叔叔辈,汉献帝当即拜刘备为"皇叔"。

东汉皇室承认刘备的血脉和身份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政治需要。当时已经天下大乱,各地的诸侯纷纷拥兵自重,汉献帝很小时候就已经被董卓掌控成为一个傀儡皇帝。董卓死后文武百官带着汉献帝出逃,曹操得知消息后迎接他们一行人到许昌重新建立新朝廷,汉献帝本来以为自己可以真正行使一个皇帝的权力,但没想到只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外一个坑。

曹操很会表演,他名义上装作汉室忠臣的样子,把自己几个女儿送给汉献帝,然后借着汉献帝的名义发布各种诏令。但实际上曹操却让所有人监视汉献帝的一举一动,彻底掌控汉献帝的出行以及所有行动。

汉献帝想改变这种情况,起初他通过伏皇后联系了朝中的老臣伏完和董成这两位汉室忠臣,但没想到被曹操发现,曹操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这两位大臣入狱,然后再命人打死伏皇后警告汉献帝。

众所周知,蜀汉的开创者刘备又称刘皇叔,原本是汉朝的皇族。\x0d\\x0d\《三国志·蜀书》上说,蜀汉皇室来源于中山刘氏,是西汉景帝刘启第八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x0d\\x0d\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多达120个,其中第五个儿子刘贞封陆城亭侯,由中山国(今河北省定县)来到陆城侯国(在今河北省涿县),后裔形成中山刘氏的分支--涿县刘氏。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27年。\x0d\\x0d\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实行削藩政策,以"酎金事件"为借口,废除大批同姓诸侯。涿县刘氏开派祖刘贞,也在这次削藩运动中被削去陆城亭侯的爵位,降为普通平民。\x0d\\x0d\刘贞以后,涿县刘氏的情况,正史没有记载,刘氏族谱则大都有对这一段空白的补充。不过,族谱中所记的有关世系和史实,又有很多互相矛盾和错误牵强的地方。这里,我们不妨根据各地刘氏族谱来作一大体的勾勒和订证。\x0d\\x0d\关于中山刘氏涿县分支始祖刘贞的出身,典籍记载已经非常明确清楚,无容置疑。因此,广东梅县刘氏谱说刘贞是刘胜的孙子和他迁自彭城郡,都是错误的。同样,湖南桂阳刘氏族谱、新化刘氏谱、刘氏滔公支谱和广西刘氏谱都说刘贞是刘向的儿子,刘向是刘胜的儿子,这也均与历史事实不符。\x0d\\x0d\在今人刘少卿所编《刘氏新族谱》中,刘备是中山王刘胜的第17代孙,从刘胜到刘备的传递世系是:\x0d\刘胜(中山靖王)→刘贞(陆城亭侯)→刘昂→刘禄(漳侯)→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刘雄→刘弘→刘备。\x0d\\x0d\这是一种最常见、最流行的中山刘氏上古世系。\x0d\\x0d\全国各地中山刘氏族谱所载也大体与此相近,如湖南桂阳刘氏谱、四川荣昌刘氏谱所载就完全相同。而湖南怀化刘氏(政公房)族谱和刘氏(吉蕴公房)族谱等则将刘贞误作刘向。笔者认为,这纯粹是字形笔画之误,因为"贞""向"二字字形相近。湖南刘氏(烟溪滔公房)族谱、板桥刘氏谱、新化刘氏族谱和湖南宁乡刘氏(吉祥公房)谱的编纂者大概对此并不理解,所以他们在刘向之后,又再增加刘贞一代。殊不知刘向即刘贞之误,此举实属画蛇添足。\x0d\\x0d\另外,湖南平江刘氏谱和台湾谱从刘胜到刘舒与之相同,刘舒以后的世系是这样排列的:\x0d\\x0d\刘舒→刘兴发→刘盛→刘必→刘达→刘才源→刘惠。\x0d\\x0d\这个世系比前一世系多了2代,即在刘舒与刘必之间多了一代,在刘必与刘不疑之间又多出刘达一代。\x0d\\x0d\江西泰和刘氏宗谱的世系是:\x0d\\x0d\刘胜→刘贞→刘轩(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巡(刘建)→刘辰华(刘哀华)→刘平(刘宪)→刘化(刘舒)→刘谊→刘用(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刘备。\x0d\\x0d\湖北汉川古柏堂《刘氏族谱》则记载从刘胜到刘备为12代,世系是:\x0d\\x0d\刘胜→刘贞→刘恋禄→刘英建→刘哀→刘舒→刘必→刘不疑→刘济惠→刘雄→刘弘→刘备。\x0d\\x0d\江西《中华刘氏通谱》所载从刘胜到刘备也是12代,世系是:\x0d\\x0d\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宪→刘宜→刘必→刘惠→刘雄→刘弘→刘备。\x0d\\x0d\尽管刘姓族谱的编纂者们为了填补从刘胜到刘备世系的空白而绞尽脑汁,然而,笔者仍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广大的刘姓族人:这些流传了很久的世系,绝大部分是虚构的、错误的。\x0d\\x0d\为什么这样说呢?\x0d\\x0d\笔者认为,这些族谱的编纂者们的世系与历史不符合。因为正史上虽然没有开列刘备历代祖先的名字,但却间接地指出了从刘胜到刘备的传递代数。\x0d\\x0d\刘备又称刘皇叔。这"刘皇叔"的称呼,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它可不是随便乱叫的,而是严格按辈份来叫的,即刘备按辈份应为汉献帝的叔父辈。汉献帝刘协出自长沙王刘发一支,从刘发到刘协共有13代。中山王刘胜与长沙王刘发是兄弟,刘备既然是汉献帝的皇叔,则从刘胜到刘备应该是12代。\x0d\\x0d\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四川、香港、台湾、南洋等地所流传的刘备祖先的世系,最少的也比实际上的传递世系多出了5代,因此都是错误的或虚构的。这些世系的编造者们都忽略了刘备又称刘皇叔这一重要信息,在正史中找不到刘胜到刘备代数的明确记载,就以为可以胡编乱造而没人知道。\x0d\\x0d\在这些世系中,只有湖北汉川古柏堂《刘氏族谱》和江西《中华刘氏通谱》上记载刘胜到刘备为12代,与历史实际相符合。但这两个世系,很明显是在上述世系的基础上再加工而成的,即将香港谱中的祖先删去几代,再将一些父子二人的名字合成一人名字,因此,这两个世系也不可信,最多也只能是聊备参考而已。\x0d\\x0d\为什么全国各地刘姓族谱关于中山刘氏自刘胜到刘备世系的记载,都会错成一样呢?原来,这里隐藏着一个极大的秘密——这个世系来自《三国演义》!\x0d\\x0d\《三国演义》第20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写道:"献帝设朝,操表奏言玄德军功,引之见帝。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景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刘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备乃刘弘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x0d\\x0d\各种中山刘氏世系比较\x0d\\x0d\三国演义江西中华刘氏通谱湖北汉川古柏堂谱香港刘氏新族谱湖南平江刘氏谱\x0d\刘胜刘胜刘胜刘胜刘胜\x0d\刘贞刘贞刘贞刘贞刘贞\x0d\刘昂刘昂A刘昂刘昂\x0d\刘禄刘禄刘恋禄刘禄刘禄\x0d\刘恋刘恋A刘恋刘恋\x0d\刘英A刘英建刘英刘英\x0d\刘建AA刘建刘建\x0d\刘哀A刘哀刘哀华刘哀华\x0d\刘宪刘宪A刘宪刘宪\x0d\刘舒A刘舒刘舒刘舒\x0d\刘谊刘谊A刘谊刘兴发\x0d\AAAA刘盛\x0d\刘必刘必刘必刘必刘必\x0d\刘达AAA刘达\x0d\刘不疑A刘不疑刘不疑刘才源\x0d\刘惠刘惠刘济惠刘惠刘惠\x0d\刘雄刘雄刘雄刘雄刘雄\x0d\刘弘刘弘刘弘刘弘刘弘\x0d\刘备刘备刘备刘备刘备\x0d\\x0d\《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早已在中国家入户晓,正是借着这一名著的传播,中山刘氏的世系则得已如此广泛地在全国刘姓中流传。可见,后世大多数中山刘氏世系,可能都取自《三国演义》。\x0d\\x0d\不过,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有关中山刘氏的世系记载,应该不是作者罗贯中个人的凭空杜撰,而是必有所本。至于罗贯中所记载的这一世系源自哪里,则现在已不得而知。笔者分析,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宋元时期传世的历史文献资料;另一种则是罗贯中周围某个刘姓家族的族谱。而且,这后面一种可能性还要大。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今日所流传的这份虚构的中山刘氏上古世系,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在刘氏家族中流行了。因此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抄了刘姓族谱中的世系,而《三国演义》中的这份世系,又为后世很多刘姓族谱所抄。\x0d\\x0d\如今,要重新填补刘备祖先世系的这一空白断层,还需要等更多的原始材料的发现。\x0d\\x0d\我们只知道,刘贞之后,刘备的最早的有史可考的祖先是他的祖父的刘雄。刘雄在东汉后期被举为孝廉,后官任东郡范县(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县令,安帝时还曾任东郡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县令。\x0d\\x0d\刘雄生二子:刘弘、刘子敬(有族谱作刘_)。刘弘的儿子,就是一代英雄刘备。

刘秀跟刘邦是什么关系?刘秀的家族是如何从皇族沦为平民的?

要说刘秀,还是先说刘邦吧,刘邦统一天下成为皇帝后,有8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刘肥、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