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用什么做供老祖宗的供菜
庚鱼一碗。鱼要选三斤左右的鲤鱼,鲤鱼去鳞去筋下锅煎熟。鱼是龙的前身,鲤鱼跃过龙门便成了龙,用鲤鱼供奉天地祖宗,图的就是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2
/4
公鸡一只。选地道的土公鸡,杀好后将新鲜鸡血淋于天地祖宗的神位前,然后将公鸡拔毛剖好,整只鸡放入高压锅蒸熟,不要放配料,出锅后不要弄散,要保持鸡的完整。公鸡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寓意来年吉祥如意,喜气洋洋!
3
/4
卤肉一盘。准备一块重2斤左右带皮去毛的猪肉,肉的形状切成四四方方,加入盐,胡椒粉,八角,大味等卤料煮熟,出锅后在肉上贴一小块红纸,寓意来年出入平安,四季发财!
4
/4
上了三盘主菜之后,再在供桌上点上一对大红烛,在上席摆上三个酒杯,酒要敬三巡,一巡过后,放一封长炮竹,同时在供奉的大堂门口烧些冥纸,三巡酒过后,点三支香插在神堂上,让家人在供桌前一一作揖祈福。
剪纸的派别
剪纸·蔚县剪纸
河北省蔚县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经刘老布等剪纸艺人共同研究,对创作工具进行改革,部分纹用刻刀由单幅剪转变为成批刻,使蔚县剪纸工艺有了新的提高。20世纪初,在王老赏、王守业、周永明等艺人的带动下,蔚县剪纸的风格越来越突出,走出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蔚县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吉禽瑞兽等多方面的内容。蔚县剪纸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丰宁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大多留存在70岁以上的老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中阳剪纸
山西省中阳县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中阳剪纸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已在60岁以上。这些老人一旦离去,中阳剪纸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应尽早采取措施,对之进行抢救。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辽宁省锦州市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谱系仍在传承相续。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将后继乏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时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对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实施保护。
剪纸·扬州剪纸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至清代,扬州商业兴盛,剪纸艺人亦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有艺人包钧等,技艺超群,有“神剪”之誉。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
现代扬州剪纸的主要传承人为张金盛(艺名“老张三麻子”)和张永寿(艺名“小张三麻子”)父子俩。张永寿从艺七十多年,其剪纸已从实用性的花样转入富有装饰性的主题性创作,作品显现出写实、变化、概括、夸张的风格特点,总结有“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张永寿毕生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1989年,张永寿先生逝世,其第三代传承人虽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功力和灵气都无法超越前代。到目前为止,扬州剪纸技艺后继无人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扶持。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
浙江省乐清市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乐清细纹刻纸是当地流传的一项绝艺,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阳镇等地。
乐清剪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乐清县志》记载,元代大德年间,“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每年正月十五,乐清乡间各地都有龙船灯巡游。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是龙船灯的基本工艺和装饰手段,早期龙船灯上的细纹刻纸是单纯的几何图案,后发展出花卉、鸟兽、山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内容,代表作有《九狮图》、《八角双鱼》等。乐清细纹刻纸的现代传承人有林邦栋、林顺奎、陈余华、郑元逊、卢发良等。
乐清细纹刻纸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细,在早期“龙船花”的刻纸中,最细的能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费工。细纹刻纸的工艺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都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这使乐清细纹刻纸获得了“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
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近二十几年来,随着温州轻工业的蓬勃兴起,乐清市剪纸工艺品的生产受到冲击,出现了衰微的状况,许多人弃艺从商,老艺人年老力衰,后继乏人。
剪纸·广东剪纸
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不同,又可分纯色料、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九种。剪纸手法分为剪和刻两大类。剪,多为随意剪制,每次两三张,如礼品花、灯花、乞巧节的烛台花、香案花、饼花等即以此法制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张,粗犷的图案可刻50至100张不等,便于大量复制。佛山剪纸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随意磨制而成,宽度从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余把。操刀时以握毛笔法持之,垂直切割,线条连接而不断,成型如网状。传统佛山剪纸以社情民意决定其内容和形式,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是永恒的主题,在民间极受欢迎,长期流行不衰。与此主题相应,佛山剪纸中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在佛山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林载华等。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拯救。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
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纸艺人往往有细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风格表现。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潮州民间剪纸艺人善于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如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纯色剪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稿,艺人们仅凭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这种匠心独运的剪法极富创造性,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重复的作品。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别有特色。
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著名,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动,内容以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等为主。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潮州剪纸已逐渐失去以往的生存环境,现存知名的剪纸艺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渐高,传统的潮州剪纸后继无人,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傣族剪纸
云南省潞西市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剪纸·安塞剪纸
陕西省安塞县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
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剪纸·磁性剪纸
磁性剪纸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文件柜、文具盒等铁制物体上。喷少许水或洗洁净也可贴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 磁性剪纸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剪纸的透雕特点和剪纸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纸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对剪纸的贡献体现在:一、磁性剪纸扩大了剪纸的市场;二、磁性剪纸丰富了剪纸理论;三、磁性剪纸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技法上有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磁性剪纸为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042006715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于2005年8月17日授予专利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是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山东高密剪纸流传久远,取材广泛,技法溶江南剪纸之纤巧和江北剪纸之粗犷于一炉。逢年过节,农舍的门窗、棚顶、箱柜、衣橱,都装饰有剪纸,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据考证,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迁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间剪纸艺人, 将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带到高密,溶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艺术风格。高密民间剪纸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纯朴可爱;在表现形式上,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在内容上取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窗花”、“鞋花”、“顶棚花”、“馍馍花”以及以人物、动物、花鸟、故事为题材的剪纸作品,都深受群众喜爱。1984年,高密民间剪纸进京展出,进一步确立了在中国民间剪纸界的地位。1993年,高密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称号。2008年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剪纸已走向世界,不仅成为出国人员的馈赠礼品,且多次出国展出。其中,齐秀花被誉为民间剪纸艺术“女状元”,曾在1996年剪出“金牛奋蹄”图,并被选为当年中国生肖邮票的图案。1997年,她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精心构思并剪出了1997个不同形态的牛,为香港回归这个特殊的日子,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展开1全部 过年上坟扫墓都要准备什么东西你知道吗?
第一、在农村扫墓,最好能够和亲族一起去扫墓(俗称“挂纸”),比如5代以内的亲族可以在一起商量好,由长辈或者话事人出来召开一次亲族会议,商量好扫墓那天要准备什么,比如聚餐(俗称“做清明”)、纸钱、香烛等。这样一起来扫墓要比各扫各的墓地有以下好处:1、增强亲族凝聚力2、更容易找到自家祖先的墓地,有些年轻人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扫墓,可能连自家墓地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了。
3、减少风险,因为有些墓地是在山上,地形复杂,特别是雨天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人多的话,可以互相照应以减少安全风险。
4、避免多次燃烧纸钱香烛造成火灾隐患。
第二、清明扫墓要准备以下东西:红纸(用来挂在坟墓顶上,俗称“挂纸”,各地风俗不一,仅作参考);纸钱、蜡烛、香、鞭炮、米酒、三牲、镰刀、锄头等。
第三、清明扫墓除了烧纸钱、祭拜、祷告、烧香、放鞭炮外,还需要修剪一下坟墓周围的杂草树木,有些地方,如左右护砂、明堂、后龙等有破坏的地方需要修补回去,墓碑字迹被风化的模糊不清,可以换一块墓碑,不过要注意有些山头是犯阴府,有些地方是犯三煞,是不能随便动土的,需要等待年月日时大利的时候方可动土修缮。如今年是乙未年,干方是阴府、西方犯三煞(申、庚、酉、辛、戌)。如果自己不懂,最好咨询正宗风水先生方可。
第四、如果身在他乡的朋友无法回乡祭拜祖先,那么可以在清明节当天向着祖先墓地的位置,点上3支香,供奉一些水果等祭品,如果条件允许那就烧点纸钱,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心中多默念,以表孝心。
第五、清明节当天,很多公司、单位会放假2-3天,想出去踏青春游的朋友们,尽量避开山地特别是坟场,因为这些地方阴气比较重,尽量选择白天出行,晚上少出去活动!
关于过年上坟要注意什么东西你知道吗?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不能以迷信虚幻为由,将祖宗不管不顾。子孙虽然愚笨,四书五经,却要诵读,不能成为无情无义的莽夫。春节是一年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不能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忘了祖宗在天堂异域,或许在受苦,缺吃缺喝,无依无靠。
1、不可以迷信为由不祭祖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上坟一般在忌日、清明节、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一,晚辈要准备祭祖用的日常用品,包括香花、水果、馍、香、纸钱等(佛弟子不反对也不赞成用纸钱,可按当地习俗),到祖先坟前进行祭祀。
2、上坟填土
春节一般三十早上前去给祖先坟上面添土,一般坟头凸起,家族人丁兴旺,坟头塌陷,后人人丁凋落,一般将坟头加高丰满即可,一般加高三十公分作用。培土如同为先人穿新衣服一样,所添得的土不可掺杂粪便这是对祖先的大不敬,泥土必须干净,而且颜色最好避免淤泥土,黑色的或者红色的土,培土的时候不可用锄具拍打有人为了不让泥土滑下来,就会用力拍打,这是不对的。
3、上坟祭祖
上坟祭祖一般初一早上,城里人也可以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任意选一日。上坟必须带上儿子和闺女,不可怕把孩子累到了,自己代劳,这是为祸子孙。
大年三十或初一早晨携带香花、果品、纸钱、香、蜡烛等物品到放在墓地前面,然后染香三根,再将纸钱(佛弟子不反对也不赞成用纸钱,可按当地习俗)焚化,清扫、整理坟墓,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一般磕头三次即可。磕头完毕后佛弟子可念佛号回向祖先,城市公墓,一般可以先摆上供果、然后点香告知祖宗,最后去焚烧塔中烧纸和钱。
4、家中祭祖
初一上午,有条件的可把祖辈的照片、写有宗祖的牌位或家谱全部请出来,供在家中客厅或者堂屋的北墙或者东墙,可以放在五屉柜或者专门的案桌上,中午开饭之前,先由家中的男主人,点燃三炷香,面对祖宗祭拜,磕头三次,然后将所有的菜饭放在餐桌上,抬到祖宗照片和牌位前面,供祖宗享用五分钟,然后把餐桌撤回来,全家再食用。吃饭完一个小时后,可以将祖宗牌位、遗像、家谱全部收起来。
很多人问家中放祖宗遗像好不好,其实只要放在柜子里面,不摆放出来,一点影响都没有。祖宗遗像一般都是放在家中的柜子中,特别想念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或者春节祭祖的时候请出来祭祀即可。
切记,春节祭祀不管是上坟还是家祭,都必须上香,不然祖宗不知道你来了,或许还在哪里游耍、睡觉,只有香火才可以通神灵、通祖宗,他们才知道后辈人在人间祭拜他们。(风水wwwcn)
过年上坟扫墓要准备什么东西你知道吗?
1、过年扫墓时间在几号最好?
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所以,并不是清明节当日扫墓最好。
还有,对于某些习俗来说,给去世一年内的亲人扫墓和给已经去世超过一年以亲人扫墓,时间上也有些差异。提醒朋友们,扫墓的时间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相关习俗去做。
2、扫墓当日几点出发最好?
需要根据自己情况。古代是在5-7点,即卯时,也即古代历法中,为一。
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3、过年悼念逝者买什么花?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4、过年早上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配戴本命佛吊坠、桃木等,则可以化解煞气,避免将祭拜时招惹的阴气煞气带回家。
5、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如果要吃可以食素,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6、扫墓时如何着装?
不可以。为尊重亡者,扫墓应庄重着装、念头和言行。通常来说扫墓时要着深色衣服,并衣着整齐,神情庄严肃穆为妥。
《元日观潮》
唐厉元
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
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
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
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
《元旦试笔
明陈宏章
天上风云庆会朝,庙漠争遣茅草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好有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田园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惟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
唐代韦应
一从守兹郡,两鬓生素发;
新正加我年,故岁去超忽。
淮滨益时候,了似中秋月;
川谷风景温,城池草木发。
高斋属多暇,惆怅临芳物;
日月昧还期,念君何时歇。
《岁旦》
宋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校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壤;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仫佬族节日全集,
仫佬族过去信仰很多神,所以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很多节日。仫佬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会有一些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仫佬族文化的多样性。想详细了解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他们都是怎么过节的?然后继续往下看。校易搜为大家精心挑选了最完整的仫佬族节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节也叫迎宾谷节。仡佬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持续两天。仡佬族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届时,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将前往寨中的空地。老部落指派几个壮汉把头戴红花的大牛领进场内,然后朗诵一段祈求丰收的演说。朗诵结束后,音乐家演奏《八仙》。人们点燃火枪或鞭炮,然后宰杀牲畜。牛心平均分配在各个家庭中,每个家庭的父母将它们献给祖先,以示全家的团结。然后,他们杀了鸡鸭,煮了牛肉。
老族长还会带领所有的人,抱一只猪,一只公鸡,一只大鸭子作为三祭,在菩萨树前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结束后,人们会吃晚饭,青年男女会在月光下载歌载舞,尽情欢乐。第二天,一家人去地里收一些新鲜的五谷、瓜果,准备一顿家宴。家宴结束后,妇女们带着孩子,给亲戚们送些新礼物,以示祝贺。男人们互相拜访,喝酒聊天。年轻的男女仍然跳舞和玩乐。节后,秋收开始了。
树木崇拜节
拜树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地区的一个仡佬族节日。它是在农历的正月十四和八月十五。这里的仡佬族把青杠树当成自己的祖树。据说他们刚从贵州安顺搬来的时候,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经常给予支持。因为我们不能把祖先的灵魂放在一起,所以我们必须在绿杠树上挖一个洞,把爷爷奶奶的灵魂放进洞里。从此,隆林一带的仡佬族就把青冈树当倔树崇拜。
另一种传说是,仡佬族初去隆林开荒时,因怕毒虫野兽,就在一棵青杠树上过夜,后来把它当祖宗的树供奉。每年有三个家庭捐赠或合伙养一只拜树黄牛。因为当地的仡佬族居住在分散的地方,在节日的前几天,人们准备交换信息,然后他们会聚集在树所在的莫吉村。拜树的时候杀牛,请附近寨子的各族群众吃饭。只吃牛奶和其他桌子,不吃其他地方的肉。拜树仪式由大家庭主持。仪式中,公鸡的脖子被折断,翅膀被撕掉,鸡爪和牛心一起被献祭。家谱要有鸡头鸡翅鸡腿,外婆家的树要有鸡头鸡翅鸡腿。所有的祭品都用红纸包好,送到树洞里,用纸钱封好。牧师对着树祈祷,烘烤并发射大炮,然后在自己的家庭里平均分配牛的心脏,以示同心协力,同甘共苦。
吃昆虫节
食虫节是仡佬族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仡佬族遭受了严重的虫灾和歉收,因此三头肥猪得到了除虫的奖励。公鸡鸭子道士都没能除虫。六月初二,一个叫贾的女人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因为穷,没钱买礼物,她就在地里抓了些虫子当礼物。到了娘家,她做好了,请大家吃。大家都觉得味道不错,她就比赛抓虫炒菜。当时害虫大大减少,粮食意外丰收。人们奖励了贾娘三头肥猪,贾娘杀了猪来回报村民。贾娘死后,人们在田里建了一座庙叫“食虫庙”,由此形成了食虫节。
那时候村里出嫁的姑娘们都要按时赶回娘家参加吃虫节,在路上抓各种害虫,带回娘家当做饭的原料。家家户户都用抓来的害虫做油炸蝗虫、腌制蚱蜢、油炸蝴蝶和蛹、蚜虫和泥鳅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父母说:“吃吧!嚼碎了吃,像没有孩子一样!”然后一家人用筷子吃饭。吃完后,男女老少聚集在村里的食虫庙前,载歌载舞。然后人们排好队,敲锣打鼓,穿过田野,边走边抓害虫,插上沾有鸡血的小白旗,向害虫示威。
春舍
春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二月举行。到那时,每个家庭都会包粽子。粽子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甚至还有五六斤的粽子。今年男方家新婚夫妇会给女方家做一两个大粽子,女方家也会给男方家同样的糙米粽子,这样可以和睦相处。
春节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瑶族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2月28日、29日举行。节日期间,姚要在村子旁边的山上找一个平坦开阔的地方煮粥。根据性别和年龄,他们被分成几组。老年妇女和已婚妇女可以呆在家里。寨子里的一些年轻男女有互相拜访的习俗。烈节也是芦笙封窑的日子。从此禁止秋收时演奏芦笙。
吃新的节日
仡佬族不同支系,过年的吃法也不一样。仡佬族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昌日和闰年八月的第一个蛇日吃新的节日。这个节日持续三天,主要活动是祭祖。传说是仡佬族先割地、割草、挖谷、耕田。这是盘古王教的,他提倡吃新东西。
因此,后人庆祝春节,怀念盘古王的恩情,同时纪念金角龙王供水,沙大捕鼠。这个节日的第一天叫采谷,从“田娘”开始,男女在每片田地后面摸谷。人也可以去周围其他民族的领域,其他民族也不会怪他们。除此之外,还要收集一些据说被老鼠吃掉的小米、毛茸茸的稗子、草籽。准备祭品时产生的碎米、谷壳不能喂鸡喂猪,甚至节日过后的淘米水也可以喂动物。祭祖之前不能品尝祭品。闻它们是不礼貌的。先杀鸡,请天、地、祖、四山,再杀牛。每个家庭都应该从牛的每个部位得到一块肉。最后一天的祭祖仪式与往常不同:地上放的不是桌子、凳子、筷子和勺子、杯子和碗,而是一个大簸箕,锅上放着食物,用马勺舀起盘子。据说你没有筷子,所以你没有忘记你的祖先。
仡佬族
仡佬族的年份可分为大年和小年。元旦和汉族的春节一样,只是节日的时间因地而异。有些是在冬天的第17天或虎年,有些是在第12个月的第27天。冬天放假过的,认为十七是祖先开始开垦荒地草原的日子,虎年是盘古王成功开垦土地的日子。已经过了12月的,以为过去只有元旦,但是因为老王出兵打仗,元旦前只有三天。为了让人们过一个团圆年,他们将假期提前三天,这符合习俗,被称为假期。就仡佬族讲究年龄而言,小年远胜于大年。
仡佬族人小时候崇拜的东西,据说都是刚从天上掉下来的时候吃过的,比如青杠、金茅草、山药、龙牙肉、糯米、糯米粉。猪牙肉要从头到尾依次切成四块。不允许向后切割或横切。它应该有四条绿色条纹。山药也要切成四块,用四个稻草仁或菜花穿起来。人们还想用粑粑捏出一个祖宗像和八对圆圆的枇杷,代表传说中仡佬族的各个支系。这些蛋糕是不允许吃的,其他的蛋糕是“允许吃,不允许带”给客人的。
晚上,人们举行仪式向他们的祖先供奉大米。贡品有山药、炒猪牙、九块方猪肉。我还掐了九套稻子,种了三叶金茅草,判断下一年的收成是好是坏。草会枯萎是好事,否则就是坏事。献上贡品后,关门吹灯,用马勺裹上山药和炒肉丝,然后点名曾祖父享用。每次喊的时候,把马勺里的食物撒在地上。传说古人不穿裤子,吃饭也不好意思带灯。节日期间,孩子们必须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如抛光秋天,滚龙腾秋,斗鸡等。青年男女一定要上山唱歌,找恋人。
元宵节
贵州省吴川市的仡佬族除了舞龙灯、跳灯笼、打狮子,还拍了五张照片,追老鼠、烧蝗虫、飞跳蚤、做摇钱树。“五关”,就是把平时堆的竹丝晒干,放在屋外。一个人从屋里出来,一遍又一遍地喊:“过五关,过五关,前面过五关,后面过五关!前几年有一些米疙瘩。这一年,赖斯开始电报;往年小麦好,今年大。几年前,包谷就像一个蛋壳。这一年,包谷像一只水牛角;几年前,豆子是手工剥皮的。今年豆子都是机器运的”“追老鼠”是小孩子的游戏:用绳子绑一只破草鞋,一个人跑,后面的追兵喊:“打死老鼠!”每到一户人家,我就用锤子砸柱子,问:“朱哥!”应该有人说“嘿!”再问一次,“老鼠能穿过网吗?”大众回答:“漏窝!”“一年内大量泄密?”“365窝!”主人一家拿出节日食品分发给孩子们,作为赶走老鼠的感谢。
《烧蝗虫》黄昏:一家人拿着锄头来到屋后的田里,用杂草点了一堆火,然后大喊:“烧蝗虫,挖虫子!”然后把土挖出来扔进火里,喊着:“烧了蝗虫,五谷就熟了;挖死虫,幼苗茂盛。”回来的时候把锄头扔掉,不然地虫会复活。“摇钱树”就是选一根枝叶多的金竹,挂上香,扎上蜡烛,天黑了就种在院子里。然后,大人教孩子喊,“门上种了摇钱树,后面有个聚宝盆,一年365天摇,早上掉金,晚上掉银”半夜进行“跳蚤爆炸”,门外火里放女贞子。蟑螂灭绝了,风景真美!“仡佬族还有采金、采银、采水、播种、送元宵等活动。
牺牲王雷
祭祀王乐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的民间宗教节日,在每年的五月初举行。当地的仫佬族认为王磊是掌管雨水的神。他有翅膀,凸出的眼睛和一把巨大的斧头。由于降雨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仫佬族村落一般都有王乐妍庙,一旦长时间不下雨,就会举行祈祷仪式。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农历五月初五是王磊的生日。这一天,全村人都会打出五色旗,宰杀牲畜作为祭品,集体祭祀王磊。其他村庄在农历6月1日、7月13日和12月24日向王乐妍献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牺牲社会
祭祀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的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举行两次。二月社日的祭品是春祷,八月社日的祭品是秋报。仫佬族认为蛇王是他们的守护神,所以在村口的路边有一个蛇王庙,或者他们用石头搭建一个平台作为社坛。社稷日,全村人聚集在社稷坛前杀猪杀鸡,给社稷王供血,请他享用,然后供应猪头、猪尾、猪肠和一只鸡。不需要法师念经,因为祭祀是村里的老人轮流主持的。活动结束后,肉被分发给村民,村民把肉带到祖先面前祭祀,然后全家人一起吃。春天祈祷的目的是祈求一个好年景,秋天祈祷的目的是感谢社会王者的成就,并献上来年的祝愿。有的地方,有活动要向丁汇报。也就是说,当年出生的男孩子要聚在一起祭奠国家,这样才能告诉国家,还有少数人想要他的祝福。
树木节
树节是贵州省六枝特区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它是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龙场日。传说仡佬族刚从天堂来到人间时,住在一棵大树上。也有人说祖先穿越树木,所以祭祀树木。这一天被定为龙年,以纪念金角的老龙。据说祖先从天而降的第一个晚上,是金角的老龙让他住在树上。祭祀树木的时候,要选择一种叫羽绒鸡的树,因为它的皮很像隆林。可选——有一棵大树挂在古藤。祭祀由一位老人主持,几个村联合推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当时,主人在一把红色的雨伞下宰杀了一只红色的公鸡和一只母鸡,用血浸泡了大树,虔诚地向金角的老龙献祭,并对大树说了一些感谢的话。家家户户还用红公鸡的血给树浇了一个星期的水。然后我们一起吃晚饭。当地高姓仡佬族在祭祀时必须完成所有祭祀,回家前要洗手漱口;不然他们以为金龙没收到。
牺牲地主
土地祭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的民间宗教节日。日期因地而异,大多在农历一月初举行。地主,又称地主,是木老村的守护神。据说保护村民的安全和牲畜不受野生动物的侵害。在仫佬族村落,有当地的寺庙。土司庙是一个半人高的棚子,有一个烧香的小石台。届时,全村将共同准备集体祭祀的酒肉。此外,刀、斧、剑、链等工具要用纸或木头制成,放在地主面前。这意味着给了地主一个新的武器,来加强他抵抗野生动物的能力。
到牛年了
牛节也叫牛王节、牛祭节。仡佬族民间节日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仡佬族认为这一天是牛的生日。节日期间,人们杀鸡备酒祭拜牛王菩萨,祈求其健康无病。为了让奶牛过上好日子,这一天不允许奶牛劳动,要喂好饲料。贵州遵义、仁怀、镇宁的仡佬族也需要制作t
春节是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市仡佬族的节日。它在每年农历春节的开始举行。人们在节日期间禁止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污染泉水。这一天,会举行泉水采集活动。在节日的前一天晚上准备好捕水工具和鞭炮。未婚男女在家享春水。如果家里有几个已婚男女,诚实、能干、机智的人会是第一位。如果没有未婚男女,就从别人家借一个,在节日的第一天晚上呆在家里。鸡第一次啼叫,开始行动。温柔点,安静点,不然会惊扰泉水。用勺子轻轻舀水,平年用12碗,闰年用13碗。
舀完后,他喊道:“把泉水抢过来!”同时放鞭炮。谁先放鞭炮,谁就得到“第一盆水”,说明他的孩子很勤快。你带着水回家,就喊:“来我家吧,泉水!”来我家吧!“回到家后,马上烧火煨水。全家起床,大家会喝一杯泉水里的香茶,再来一杯蜂蜜米茶,然后在泉水里煮饺子。人们认为饮用泉水会在一年内安全健康。
牛生日
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家家打扫牛棚,洗牛,喂好牛。这一天,他们不需要牛,而是给牛放假休息。这一天,他们还要宰杀鸡鸭,准备酒肉祭拜牛栏之神,用枫叶汁蒸黑糯米祭祖。黑糯米要牛吃了才有人吃。在门口放枫叶驱赶蚊蝇。
6月2日
6月2日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仫佬族的祭祀节日。以耕种稻田为主的仫佬族,每年6月2日都要举行这个节日。以耕种早期土地为主的仫佬族把这个节日称为“伯公节”,每年6月6日举行。这是水稻生长和玉米发芽的季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祈求护苗。祭祀在驼铃社坛附近的大树下,神像前的土台上或村前举行。在一些干旱地区,石头被视为田野角落里的图形。
首先,祭祀用的猪要拿到祭坛或寺庙宰杀,让神灵享用血食。然后切下头、脚、尾,和内脏一起煮。作为祭品,陈列在神的面前,并焚香烧酒作为祭品。祭祀结束后,每个家庭会有一个人在祭坛前参加会议餐。最后,猪肉分发给所有家庭。主持各种公开祈祷活动的两位领导和两位代表,依次被各家拘留。第一年,他会成为副手,熟悉仪式流程,第二年,他会成为正式员工。第一人任期一年,不得连任。
春耕节
仫佬族春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的民间节日。它在每年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举行,持续两天。从前,人们去县城东郊的春牛亭,观看县城老爷爷主持的“开荒迎春”仪式。一是郡公持香,拜神、拜地、拜公民。然后他脱下鞋子和裤子,走到稻田里,一手拿着犁,一手拿着鞭子,对着大家喊:‘春天来了,农民下地了。’。然后,给牛三鞭。第一次鞭打时,说“风调雨顺”,第二次鞭打时,说“吉祥如意,人民平安”,第三次鞭打时,说“天下太平”。然后在稻田里犁三遍,“洞头”再把稻子撒到地里,以示春耕的开始。第二天,各家都举行了开春奠基仪式,冬天各村负责人给各家分发了一些稻种。每个家庭都把这些稻种、酒和肉作为祭品供奉给祖先,然后把牛牵到自己的地里犁地,把稻种撒到地里。冬头去了门-t
春节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地区的仫佬族受佛教影响,初一不吃肉。人们认为年初禁食肉类,全年停止禁食是可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需要糯米粉包饺子。大年初二,吃年夜饭剩下的酒和肉。15日是元旦,是杀鸡、煮肉、蒸糯米的日子。初一到十五,人不干活。青年男女要在歌厅里专心唱歌,白天唱《快乐的冬天》,晚上唱《快乐的古代》。在15日晚上,人们会从别人的花园里摘一些绿叶,这被称为“偷绿”,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变得干净和安全。如果没有食物,就拔掉一些草。大多数仫佬族地区不愿意交换新年问候和款待。有些地方会邀请“采茶”剧团来表演。有的地方在初一、初七、初十五祭祖。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仫佬族会请穿红色制服的老师,两个人坐一只纸船到田间地头。龚师傅不停念经,巡逻捉虫,为我们孩子的成长和丰收祈福。
祖先节
祭祖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14日结束。农历七月初七,举行祭祖仪式。家家户户都会杀鸡杀鸭,焚香烧纸,迎接祖先灵魂的归来。之后,一日三餐前,要拿饭祭祖,然后全家人可以吃到最后一天。与此同时,出嫁的女儿必须回家表达敬意。第14天,家家户户准备了鸡鸭鱼肉粽子等宴席。先是祭拜祖先牌位,然后尽情饮酒。包好香灰和纸灰扔到河里,意思是送祖先下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节日没有蓬勃发展。
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的民间宗教节日,每年3月3日举行。相传,三月初三是王婆的生日。他也被称为处女和花夫人,负责人类的生育。如果一个不能生育的男人想要一个孩子,他会在三月的第三天去王婆庙朝拜。庙里有三个木制雕像,一个是手里拿着笔的法官,一个是抱着婴儿的母亲,还有一个是给婴儿喂奶的母亲。祭祀是集体举行的。杀猪的时候要牺牲猪的头、尾、脚、内脏。每个人都烧香烧纸,做出牺牲,为的是祝福自己的奶奶,生一个幸福的儿子。如果孩子生病了,也要给婆婆打电话,祈求婆婆保佑孩子早日康复。
_凡街
“弥”是祭祀仫佬族的意思。每隔三五年一次,选择立冬后的好日子,以同姓为一个单位,以求祖先保佑,获得丰收。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同时宰杀鸡鸭、杀猪、包棕籽。祭祀时,用彩线把穗最长的饱满糯米扎起来,挂在唱经的地方的墙上。主屋的大桌子上摆满了用芋头和红薯做的水牛和牛。用猪牙插在牛角里,用芳香的根和麻绳做成牛尾。
桌子上有一盘五色汤圆。饭盘周围摆放着甜酒、芝麻、黄豆、花生、花椒、沙姜、八角等12种香料,外加猪心、蹄子、肝、鸡、猪、鱼、蛋等12种供品。它们五颜六色,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其中一位被邀请的老师,穿着红色的袈裟和凉鞋,擅长请求上帝采取行动;另一个,穿着便衣,专门唱经,请了三十六神。每唱一首,他都要改歌词。每当老师唱出一个字,身边的长辈就会发出“哦-呼”的依恋声。活动是前一天早上开始的,直到第二天黎明才结束。祭祀结束后,稻穗安
坡道节
行走节,又称来生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的一个仫佬族节日。过去没有固定日期,一般在春节后或秋季的淡季举行。后来,农历八月十五日被定为走坡日。走在山坡上,就是和耿一起上山玩,现在人在集市上都有节日。当节日来临时,年轻人三三两两地手拉手。找到二重唱后,他们就去风景优美的草坪、斜坡、山脚或大石头边,还有购物中心的一边唱二重唱。唱歌的时候一般是两个人,一个主唱,一个伴唱。仫佬族民歌的唱法多种多样,走在坡上只唱四六句。斜坡的规模和数量因地而异。罗城县的花园洞是这个地区最著名的斜坡之一。宜山县、柳城县、河池县的仫佬族人称这个节日为“来生节”,表示节日的主角是青年男女。
一般都用什么做供老祖宗的供菜
本文2023-09-30 19:29: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