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的图书目录
卷一 魏本纪第一 拓跋部 道武 明元
卷二 魏本纪第二 太武 景穆文成献文
卷三 魏本纪第三 孝文
卷四 魏本纪第四宣武孝明
卷五 魏本纪第五 孝庄 节闵 废 孝武 文帝 废 恭 孝静
卷六 齐本纪上第六神武文襄
卷七 齐本纪中第七 文宣 废 孝昭
卷八 齐本纪下第八武成后主幼主
卷九 周本纪上第九 文 孝闵 明
卷十 周本纪下第十 武 宣 静
卷十一 隋本纪上第十一 文帝
卷十二 隋本纪下第十二 炀帝恭帝 卷十三 列传第一 后妃上
魏神元皇后窦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皇后惟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 文成元皇后李氏 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 孝文幽皇后冯氏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武皇后高氏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 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废帝皇后宇文氏古恭帝皇后若干氏孝静皇后高氏
卷十四 列传第二 后妃下
齐武明皇后娄氏蠕蠕公主郁久闾氏彭城太妃尔朱氏 小尔朱氏上党太妃韩氏冯翊太妃郑氏 高阳太妃游氏 冯娘 李娘 襄敬文襄敬皇后元氏琅邪公主 文宣皇后李氏 段昭仪王嫔薛嫔孝昭皇后元氏 武成皇后胡氏 弘德李夫人后主皇后斛律氏 后主皇后胡氏 后主皇后穆氏 冯淑妃
周文皇后元氏文宣皇后叱奴氏孝闵皇后元氏明敬皇后独孤氏 武成皇后阿史那氏 武皇后李氏 宣皇后杨氏 宣皇后朱氏 宣皇后陈氏 宣皇后元氏 宣皇后尉迟氏 静皇后司马氏
隋文献皇后独孤氏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 炀愍皇后萧氏
卷十五 列传第三 魏诸宗室
卷十六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
卷十七 列传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
卷十八 列传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卷十九 列传第七 文成五王 献文六王 孝文六王
卷二十 列传第八
卫操莫含刘库仁弟子罗辰罗辰曾孙仁之尉古真从玄孙瑾穆崇奚斤叔孙建安同庾业延王建罗结楼伏连曾孙宝闾大肥奚牧和跋莫题贺狄干李栗奚眷
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
燕凤许谦崔宏子浩张衮弟恂邓彦海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
长孙嵩五世孙俭 俭子平长孙道生曾孙幼 幼孙曾炽 炽弟晟 从祖绍远 绍远子览弟澄长孙肥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于栗磾孙劲 六世孙谨 谨子寔 寔(子顗) 仲文寔 弟翼 翼子玺翼弟义 宣敏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二
崔逞子颐孙彧玄孙冏 休 五世孙 六世孙赡 麃 逞兄遹王宪曾孙昕 晞皓封懿族曾孙回 回子隆之 回弟肃 回族弟述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三
古弼张黎刘洁丘堆娥清伊乙瑰周几豆代田车伊洛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来大干宿石万安国周观尉拨陆真吕洛拔薛彪子子琡尉元慕容白曜和其奴苟颓宇文福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四
宋隐从子愔 愔孙弁 弁孙钦道 弁族弟翻 弟子世良 世轨翻弟世景许彦五世孙惇刁雍子遵 曾孙冲、柔、辛绍先韦阆孙子粲杜铨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
屈遵张蒲谷浑曾孙楷公孙表张济李先贾彝窦瑾李韩延之袁式毛修之严棱朱修之唐和寇赞孙俊 郦范子道元韩秀尧暄孙雄柳崇
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
陆俟源贺曾孙彪 玄孙师 师从叔雄刘尼薛提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七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曾孙裔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刘昶萧宝夤兄子赞萧正表萧祗萧退萧泰萧捴萧圆肃萧大圜
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
卢玄玄孙思道 昌衡 元明 潜 卢柔子恺 卢观弟仲宣 彪从子文伟卢同子斐 兄子景裕 景裕弟辩 光 光子贲 光从弟勇卢诞
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九
高允从祖弟祐 祐曾孙德正 祐从子乾 昂 季式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
崔鉴兄孙伯谦崔辩孙士谦 士谦子彭 士谦弟说 说子弘度 崔挺子孝芬 孙宣猷 曾孙仲方 仲方从叔昂 挺从子季舒 挺族孙暹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李灵曾孙元忠 浑 弟子璨 璨曾孙德饶公绪李顺玄孙元操李孝伯兄孙谧 谧弟子士谦 李裔子子雄李义深弟幼廉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二
游雅从祖弟明根高闾赵逸兄子琰胡叟胡方回张湛段承根宗钦阚骃刘延明赵柔索敞宋繇孙游道江式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三
王慧龙玄孙松年 五世孙劭 郑羲孙述祖 从曾孙道邕 道邕子译译叔祖俨 俨族孙伟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薛辩五世孙端 端子胄 端从子浚 端从祖弟湖 湖子聪 聪子孝通 孝通子道衡 聪弟子善 善弟慎薛寘薛憕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五
韩茂皮豹子封敕文吕罗汉孔伯恭田益宗孟表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李叔仁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六
裴骏从孙敬宪 庄伯 从弟安祖裴延俊裴佗子让之 孙矩皇甫和裴果裴宽裴侠子祥 肃裴文举裴仁基
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七
薛安都刘休宾房法寿曾孙豹 玄孙彦谦 族子景伯毕众敬曾孙义云羊祉子深孙肃弟子敦 烈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韩麒麟程骏李彪孙昶高道悦甄琛高聪
卷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
杨播子侃 播弟椿 椿子昱 椿弟津 津子遁 逸 谧 谧弟 愔燕子献郑颐杨敷子素 孙玄感 素弟约约从叔异 敷叔父宽 宽子文恩 纪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
王肃刘芳孙逖 芳从子懋常爽孙景
卷四十三 列传三十一
郭祚张彝孙晏之 曾孙乾威邢峦弟子昕 族孙臧 邵李崇从弟平 平子奖 谐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崔光子劼弟子鸿崔亮从弟光韶 叔祖道固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
裴叔业夏侯道迁李元护席法友王世弼江悦之淳于诞沈文秀张谠李苗刘藻傅永傅竖眼张烈李叔彪路恃庆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四
孙绍张普惠成淹范绍刘桃符鹿悆张耀刘道斌董绍冯元兴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袁翻弟跃 跃子聿脩阳尼从孙固 固子休之 固从 兄藻藻子斐固从弟元景贾思伯祖莹子珽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六
尔朱荣子文畅 文略 从子兆 从弟彦伯 彦伯子敞 彦伯弟仲远世隆荣从父弟度律 荣从祖 兄子天光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七朱瑞叱列延庆斛斯椿子徵孙政贾显度弟智樊子鹄侯深贺拔允弟胜 胜弟岳侯莫陈悦念贤梁览雷绍毛遐弟鸿宾乙弗朗
卷五十 列传第三十八
辛雄族祖琛 琛子术 术族子德源杨机高道穆兄谦之 綦俊山伟宇文忠之费穆孟威
卷五十一 列传第三十九 齐宗室诸王上
赵郡王琛子睿清河王岳子劢广平公盛 阳州公永乐襄乐王显国 上洛王思宗子元海 弟思好 平秦王归彦兄子普长乐王灵山
神武诸子神武皇帝十五男:武明娄皇后生文襄皇帝、文宣皇帝、孝昭皇帝、襄城景王清、武成皇帝、博陵文简王济;王氏生永安简平王浚;穆氏生平阳靖翼王淹;大尔朱氏生彭城景思王浟、华山王凝;韩氏生上党刚肃王涣;小尔朱氏生任城王湝;游氏生高阳康穆王氵是;郑氏生冯翊王润;马氏生汉阳敬怀王洽。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 齐宗室诸王下
文襄诸子 文宣诸子 孝昭诸子 武成诸子 后主诸子
文襄六男: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文宣五男,李后生废帝及太原王绍德;冯世妇生范阳王绍义;裴嫔生西河王绍仁;颜嫔生陇西王绍廉。
孝昭七男:元皇后生乐陵王百年;桑氏生襄城王亮,出后襄城景王;诸姬生汝南王彦理、始平王彦德、城阳王彦基、定阳王彦康、汝阳王彦忠。
武成十三男:胡皇后生后主及琅邪王俨;李夫人生南阳王绰;后宫生齐安王廓、北平王贞、高平王仁英、淮南王仁光、西河王仁机、乐平王仁邕、颍川王仁俭、安乐王仁雅、丹杨王仁直、东海王仁谦。
后主五男:穆皇后生幼主;诸姬生东平王恪,次善德,次质德,次质钱;胡太后以恪嗣琅邪王,寻夭折。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一
万俟普子洛可朱浑元刘丰破六韩常金祚刘贵蔡俊韩贤尉长命王怀任祥子胄 莫多娄贷文子敬显厍狄回洛厍狄盛张保洛贺拔仁曲珍段琛尉摽摽子相贵康德韩建业 封辅相范舍乐牒舍乐侯莫陈相薛孤延斛律羌举子孝卿张琼宋显王则慕容绍宗叱列平步大汗萨薛修义慕容俨厍狄伏连潘乐彭乐暴显皮景和綦连猛元景安独孤永业鲜于世荣傅伏
卷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二
孙腾高隆之司马子如子消难 裴藻 兄子膺之窦泰尉景娄昭兄子睿厍狄干孙士文韩轨段荣子韶孝言 斛律金子光 羡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三
孙搴陈元康杜弼子台卿 房谟子恭懿张纂张亮赵起徐远张曜王峻王纮敬显俊平鉴唐邕白建元文遥赵彦深赫连子悦冯子琮子慈明 郎基子茂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
魏收魏长贤魏季景子澹魏兰根族子恺
卷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五 周宗室
邵惠公颢子什肥 导 护叱罗协冯迁杞简公连 莒庄公洛生虞国公仲广川公测弟深 深子孝伯 东平公神举弟庆
卷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六 周室诸王
文帝十三王 孝闵帝一王明帝二王武帝六王 宣帝二王
周文帝十三子:姚夫人生明帝。后宫生宋献公震。文元皇后生孝闵皇帝。文宣叱奴皇后生武帝、卫剌王直。达步妃生齐炀王宪。王姬生赵僭王招。后宫生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代纮王达、冀康公通、滕闻王逌。
孝闵帝一男:陆夫人生纪厉王康,字乾安。
明帝三男:徐妃生毕剌王贤。后宫生丰王贞、宋王实。实出后宋献公震。
武帝七男:李皇后生宣帝、汉王赞。库汗姬生秦王贽、曹王允。冯姬生道王充。薛世妇生蔡王兑。郑姬生荆王元。
宣帝三子:朱皇后生静皇帝。王姬生莱王衍。皇甫姬生郢王术。
卷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七
寇洛赵贵从祖兄善 李贤子询 崇孙敏弟远 穆穆子浑 梁御子睿
卷六十 列传第四十八
李弼曾孙密 宇文贵子忻 恺 侯莫陈崇子颖 崇兄顺 王雄子谦
卷六十一 列传第四十九
王盟子劢 从孙谊独孤信子罗窦炽兄子荣定 毅 贺 兰祥叱列伏龟阎庆子毗 史宁子雄 祥权景宣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
王罴孙长述王思政尉迟迥弟纲 纲子运王轨乐运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五十一
周惠达冯景苏绰子威 从兄亮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二
韦孝宽兄夐 夐子世康 韦瑱子师 柳虬弟桧 庆庆子机 机子述 机弟弘 旦肃 机从子謇之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三
达奚武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赫连达韩果蔡祐常善辛威厍狄昌梁椿梁台田弘子仁恭 孙德懋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四
王杰王勇宇文虬耿豪高琳李和子彻伊娄穆达奚寔刘雄侯植李延孙韦祐陈欣魏玄泉李迁哲杨乾运扶猛阳雄席固任果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五十五
崔彦穆杨纂段永令狐整子熙 唐永子瑾 柳敏子昂王士良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五十六
豆卢宁子勣孙毓杨绍子雄 王雅子世积 韩雄子禽贺若敦子弼 弟谊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七
申徽陆通弟逞厍狄峙杨荐王庆赵刚子仲卿赵昶王悦赵文表元定杨标
卷七十 列传第五十八
韩褒赵肃子轨张轨李彦郭彦梁昕皇甫璠子诞辛庆之族子昂王子直杜杲吕思礼徐招檀翥孟信宗懔刘璠子祥兄子行本柳遐子庄
卷七十一 列传第五十九 隋宗室诸王
蔡景王整 滕穆王瓒 道宣王嵩卫昭王爽 河间王弘义城公处纲离石太守子崇
文帝四王 炀帝三子
文帝五男,皆文献皇后所生。长曰房陵王勇,次炀帝,次秦孝王俊,次庶人秀,次庶人谅。
炀帝三男:萧皇后生元德太子昭、齐王暕。萧嫔生赵王杲。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高颎牛弘李德林
卷七十三 列传第六十一
梁士彦元谐虞庆则元胄达奚长儒贺娄子干兄诠史万岁刘方冯昱王杨武通陈永贵房兆杜彦周摇独孤楷弟盛乞伏慧张威和洪阴寿子世师骨仪杨义臣
卷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二
刘昉柳裘皇甫绩郭衍张衡杨汪裴蕴袁充李雄
卷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三
赵煚赵芬王韶元岩宇文弼伊娄谦李圆通陈茂郭荣庞晃李安杨尚希张煚苏孝慈元寿
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四
段文振来护儿樊子盖周罗周法尚卫玄刘权李景薛世雄
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五
裴政李谔鲍宏高构荣毗陆知命梁毗柳彧赵绰杜整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六
张定和张奫;麦铁杖沈光权武王仁恭吐万绪董纯鱼俱罗王辩陈稜赵才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七
宇文述云定兴赵行枢述子化及司马德戡裴虔通王世充段达
卷八十 列传第六十八 外戚
贺讷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惠高肇胡国珍从曾孙长粲杨腾乙弗绘赵猛胡长仁隋文帝外家吕氏
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十九儒林上
梁越卢丑张伟梁祚平恒陈奇刘献之张吾贵刘兰孙惠蔚族曾孙灵晖马子结石曜灵晖子万寿徐遵明董徵李业兴子崇祖李铉冯伟张买奴刘轨思鲍季详邢峙刘昼马敬德子元熙张景仁权会张思伯张雕武郭遵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十 儒林下
沈重樊深熊安生乐逊黎景熙冀俊赵文深辛彦之何妥萧该包恺房晖远马光刘焯刘炫褚晖顾彪鲁世达张冲王孝籍
卷八十三 列传第七十一文苑
温子升荀济祖鸿勋李广樊逊荀士逊王褒庾信颜之推弟之仪虞世基柳许善心李文博明克让刘臻诸葛颍王贞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常德志尹式刘善经祖君彦孔德绍刘斌
卷八十四 列传第七十二 孝行
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 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升王崇郭文恭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王颁弟頍杨庆田翼纽因刘仕俊翟普林华秋徐孝肃
卷八十五 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
于什门段进石文德汲固王玄威娄提刘渴侯朱长生于提马八龙门文爱晁清刘侯仁石祖兴邵洪哲王荣世胡小彪孙道登李几张安祖王闾刘业兴 盖俊郭琰沓龙超乙速孤佛保李棠杜叔毗刘弘游元张须陀杨善会卢楚刘子翊尧君素陈孝意张季珣杜松赟郭世俊郎方贵
卷八十六 列传第七十四循吏
张膺路邕阎庆胤明亮杜纂窦瑗苏淑张华原孟业苏琼路去病梁彦光樊叔略公孙景茂辛公义柳俭郭绚敬肃刘旷王伽魏德深
卷八十七 列传第七十五酷吏
于洛侯胡泥李洪之子神张赦提赵霸崔暹邸珍田式燕荣元弘嗣王文同
卷八十八 列传第七十六 隐逸
眭夸冯亮郑修崔廓子赜徐则张文诩
卷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七 艺术上
晁崇张深殷绍王早耿玄刘灵助沙门灵远 李顺兴檀特师由吾 道荣张远游颜恶头王春信都芳宋景业许遵麹绍吴遵世赵辅和皇甫玉解法选魏宁綦母怀文张子信陆法和蒋升强练庾季才子质 卢太翼耿询来和萧吉杨伯丑临孝恭刘祐张胄玄
卷九十 列传第七十八 艺术下
周澹李修徐謇从孙之才 王显马嗣明姚僧垣褚该许智藏万宝常蒋少游何稠
卷九十一 列传第七十九列女
魏崔览妻封氏 封卓妻刘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长命妻张氏 平原女子孙氏房爱亲妻崔氏 泾州贞女儿氏 姚氏妇杨氏张洪祁妻刘氏 董景起妻张氏阳尼妻高氏 史映周妻耿氏 任城国太妃孟氏 苟金龙妻刘氏 贞孝女宗河东姚氏女 刁思遵妻鲁氏 西魏孙道温妻赵氏 孙神妻陈氏 隋兰陵公主南阳公主襄城王恪妃华阳王楷妃谯国夫人洗氏郑善果母崔氏 孝女王舜韩觊妻于氏陆让母冯氏刘昶女钟士雄母蒋氏 孝妇覃氏 元务光母卢氏裴伦妻柳氏赵元楷妻崔氏
卷九十二 列传第八十恩幸
王睿王仲兴寇猛赵修茹皓赵邕侯刚徐纥宗爱仇洛齐段霸王琚赵默孙小张宗之剧鹏张祐抱嶷王遇苻承祖王质李坚秦松 白整刘腾贾粲杨范成轨王温孟栾平季封津刘思逸张景嵩 毛畅郭秀和士开穆提婆高阿那肱韩凤齐诸宦者
卷九十三 列传第八十一 僭伪附庸
夏赫连氏 燕慕容氏 后秦姚氏 北燕冯氏 西秦乞伏氏 北凉沮渠氏 梁萧氏
卷九十四 列传第八十二
高丽百济新罗勿吉 奚契丹室韦豆莫娄地豆干 乌洛侯 流求 倭
卷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蛮 獠林邑赤土 真腊婆利
卷九十六 列传第八十四
氐吐谷浑宕昌邓至 白兰党项附国 稽胡
卷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西域
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盘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
卷九十八 列传第八十六 蠕蠕匈奴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八十七突厥铁勒
卷一百 序传第八十八 李延寿及其先祖
中国较常见的姓氏: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扩展资料:
中国百家姓最新排名热传,排名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最近,网上有条关于“中国百家姓最新排名”的微博,其中列出了全国以及江苏排名前十的姓氏,引发网友关注。不过,记者通过江苏省公安部门了解到的数据发现,江苏排名前四的姓氏:王、张、陈、李,近十年来都没有变化。
这条微博引发网友关注,大家热烈讨论起自己的姓氏到底能排第几。不过,记者查阅历史资料后发现,其实这个排名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数据。
参考资料:
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以下是我整理的牛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氏分布地区
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牛氏望出陇西郡。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历史来源
「牛」源出
1、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封微子(纣王庶兄)于宋,以奉汤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2、寮姓改为牛姓。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一说三国魏大将军牛金之后,为避难改寮姓,至寮允赐复本姓)。
3、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
4、他族改姓而来。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皇族微子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堂号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等。
迁徙分布
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家族名人
一、寻根问祖
1、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始祖为宋微子启。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他的字为姓,称牛氏。
2、寮姓改为牛姓。隋代牛弘,其父閤允。在魏做官时,赐姓牛。古代閤、古、寮、了常通用,故閤也作寮、了等姓。
3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太史堂":唐朝牛凤及,撰《唐书》。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记载:牛氏望出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三、历史名人
牛弘:字里仁,北魏时,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有文集。
牛大年:宋代宝章阁待制,字隆叟,扬州人。一生清cao,所至廉洁自将。
牛凤及:唐代诗人。有《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
牛僧孺:唐代太子少师,历官官御史中丞。
牛皋:南宋初武将。
牛金星:明末起义领袖。
牛姓名字
一、牛盛俊、牛秉羽、牛侑帆、牛颖瑄、牛月甫、牛利伟、牛仪惟、牛心欣、牛美育、牛火义、牛添凌
二、牛昭明、牛幸湖、牛石善、牛友卿、牛乃嘉、牛维一、牛香佩、牛富贞、牛纯爱、牛佐山、牛义云
三、牛政吉、牛瑶莹、牛枝政、牛亮阳、牛尚秀、牛扬育、牛旺其、牛青宏、牛玟原、牛长纬、牛惟俐
四、牛呈威、牛德帆、牛伟帆、牛盈来、牛杰绮、牛筠法、牛刚源、牛妏心、牛平伯、牛振毓、牛仁以
五、牛金一、牛木佳、牛杰祥、牛孟峰、牛儒纯、牛又元、牛治梦、牛利凡、牛丹哲、牛少瑞、牛千雪
六、牛禾汉、牛圣雪、牛慈生、牛丹劭、牛梅强、牛凯斌、牛姵夫、牛盈绿、牛光茜、牛聿泰、牛泰彦
七、牛廷法、牛卉旭、牛亭幸、牛豪淑、牛于顺、牛燕任、牛玟谕、牛坤中、牛阿玲、牛书映、牛桂任
八、牛林真、牛蓉纯、牛仁玲、牛兰成、牛登青、牛佩坚、牛法修、牛妮宜、牛纬莲、牛睿威、牛昱念
九、牛荣花、牛冰绮、牛康珠、牛青意、牛毓行、牛启恬、牛毓英、牛白莲、牛兴劭、牛筠和、牛尧冰
十、牛左纶、牛建以、牛兆平、牛贤谷、牛政珊、牛林紫、牛鸿萍、牛俊豪、牛行亨、牛慈贞、牛幸皓
十一、牛凡新、牛书汉、牛任淳、牛妏轩、牛廷春、牛群莹、牛小映、牛名瑞、牛柔易、牛姗海、牛伸珍
十二、牛阿达、牛冠夫、牛阳元、牛瑜修、牛岑峰、牛建隆、牛玄桓、牛修雨、牛娇甫、牛名桦、牛丰祯
十三、牛季勇、牛刚圣、牛亦仁、牛宁坚、牛琬念、牛仪扬、牛凡荣、牛梅达、牛祥春、牛亚菁、牛劭宇
十四、牛凡祥、牛贵宸、牛卉伯、牛天茂、牛紫弘、牛于音、牛亮海、牛明源、牛志琪、牛左富、牛伦仲
十五、牛瑞士、牛祥洁、牛亦卿、牛祯玲、牛幸绿、牛贤苹、牛雨法、牛伊贵、牛月以、牛琪坤、牛秉卿
十六、牛幼甫、牛屏仪、牛子尧、牛宸书、牛豪茜、牛映杰、牛函辛、牛宏轩、牛德、牛允达、牛侑恭
十七、牛俊财、牛吟雯、牛幸、牛靖琇、牛之伶、牛宜萍、牛圣倩、牛旻彦、牛春竹、牛成能、牛延元
十八、牛星瑄、牛海来、牛育、牛巧生、牛吟亚、牛睿哲、牛法菱、牛名弘、牛竹玟、牛瑶姗、牛翰升
十九、牛冰元、牛必达、牛馨俊、牛成菁、牛德娥、牛儒谕、牛子卿、牛珊能、牛姿凌、牛林梦
牛姓典故
牛姓,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战国时赵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东汉时期,牛邯担任护羌校尉,牛姓遂成陇西望族。十六国后赵石季龙"以韦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华胄,不在戌后限。"北朝时期,陇西大量牛姓因官播迁到山西、河南等地。唐宋以来,山西牛氏日渐繁衍壮大,尤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分布。
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因"牛继马后"谶语被司马懿毒杀,子孙逃离。宋代《古今姓氏书辨正》记载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难到安定,改姓寮氏。据一些史籍、碑刻记载,唐代许多牛姓家状都记载为牛金之后,如牛弘家族、牛肃家族,以及上党一带牛氏。山西壶关沙窟村近年因盗掘出土许多唐代牛姓家族墓志,这些墓志大都记载其先祖为牛金,官任上党太守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张姓村民建房时牛金墓及墓碑据说被发现,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后下落不明。从山西明初迁出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情况来看,宋元时期打锅牛传说已经在山西广为流传。今沙窟村流传牛丞相因皇帝巡游被馋抄家打锅一说,依据本村牛姓以牛金为始祖来看,其打锅传说可能与牛金家族罹难有关。
北周末年,工部尚书寮允复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吏部尚书等职,敕封为奇章公,史称"大雅君子"。唐贞观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参与弑杀隋炀帝,被流放到岭表。贞观七年唐太宗又下诏这些弑君罪臣"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牛弘家族再次蒙难。唐天宝年间,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时期出现的"牛姓干唐祚"谶语被周子谅参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凉杖杀。唐代后期,牛弘之后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职。因"牛李党争"缘故,李德裕一党又刻意编撰《周秦行记》、《牛羊日历》等文诋毁牛僧孺,此谶语被再次提及。
"牛姓干唐祚"谶语为"首尾三麟六十年,两角犊子恣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当时好事者解云:"两角犊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谅弹牛仙客,李德裕谤牛僧孺,皆以应图谶为辞。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从历史真实情况来看,此谶语预示唐末朱泚、朱温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正应谶语之验。
除壶关流行的牛丞相打锅传说外,河南、山西两地还流传"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打锅传说。"猛牛扑帝王"描述为"牛肋插双刀"或"牛生双尾",也与"朱"字有关。清末以牛凤山为代表的众多牛氏族人因把牛川奉为打锅牛始祖,顺理成章地解释此"朱"字应代表朱元璋,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典故和传说。但实际上,"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传说与"牛姓干唐祚"谶语关系更大,牛丞相打锅传说可能为"牛姓干唐祚"的民间故事版本,另外再加上牛金、牛弘家族罹难故事变化、演绎而成。由于时间、地点、流说者不同进而演化出多种版本,此为民间传说流传的共性特点。今山西潞城贾村流传"八角牛"传说,"两角犊子","八角牛"也,此可能为"牛姓干唐祚"谶语的另一个民间版本,与牛丞相打锅传说异曲同工。
综合考虑,牛丞相打锅传说应该始自唐代,但打锅来源则有可能上溯到三国牛金罹难事件。
元代打锅牛姓已经遍布山西全省,尤其晋东南地区牛姓更为集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如定襄牛荣家族、襄陵牛光祖家族、陵川牛潜家族。另有多位牛姓考取进士,如仅陵川一地就有牛潜、牛元伟、牛宗文三名牛姓进士。
明清之际,大量打锅牛姓从山西分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名称有"打锅牛"、"破锅牛"、" 锅茬牛"等多种称谓,除牛丞相打锅传说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种兄弟破锅传说。千百年来,"打锅牛是一家"祖训一直在打锅牛家族传唱,族人见面往往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回答"打锅"的就是一家人。相识后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亲切称谓,给予热情招待,成为牛氏家族独有的风俗习惯。
清代乾隆初年,广为流传的18打锅牛传抄谱在河南济源石露头村始正式出现,乾嘉年间此谱在周边地区得到初步传播。道光、同治年间,由于汜水武状元牛凤山父子寻宗修谱影响,此谱开始在河南及其周边广大地区流传。因为把打锅牛与18打锅牛混为一谈缘故,很多打锅牛家族认作18打锅牛,造成牛氏家族乱认祖宗与家谱传抄的滥觞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网络、书籍等影响下,18打锅牛家谱传播更为迅速,更多的打锅牛氏认到18打锅牛。此风如不及时纠正,将对牛氏家族造成难以估量的文化劫难,后果不堪设想。
牛氏世系
牛姓是中国十大古姓之一(姒 虞 嬴 子 风 金天 偃 高阳 陶唐 牛),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侯打败了荒*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侯"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 牛大老为山东临清陶山牛氏始祖、牛二老为河北清河牛氏始祖、牛四郎(字德刚)为山东章丘牛氏始祖、牛川即为十八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分别以牛大老、牛二老、牛四郎和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2、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扩展资料:
姓氏的分类
1、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2、复姓
复姓(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3、《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4、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曾姓
-姓氏
黑姓的来源 黑姓起源
中的黑姓,据金吉堂《 民族说》称:“也黑迭儿(修
建元大都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黑。”又据重录于明崇侦五年
(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
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
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蒙授职亲军
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元代任丹阳县达香花赤
的黑的儿,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
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姓。另外,还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
帝赐给的朱姓转化而来的。黑姓 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西北
地区
姓黑的来历 黑原本姓朱,但是 朋友比较忌讳这个,所以就该姓黑了!
黑姓的基本介绍 姓氏读音: hēi(汉族姓氏及黑肱氏后裔姓氏)、hè(回姓汉化后姓氏及回姓“朱”姓的改姓)、mèi(突厥族黑氏分支,默氏后裔的姓氏)、mò(墨肱氏后裔姓氏)(黑肱氏、墨肱氏同源于“姬”姓,其简改为“黑”)另外,在《说文解字》写到,当作姓氏时,读hè。
百家姓里面有姓黑的么 在姓氏中“黑”就是“朱”,由于“朱”与“猪”谐音, 为了避讳将“朱”姓改为“黑”。 有证可查:据对今安徽、山东、宁夏、北京、河南等地区朱氏世考证,其先人姓氏为明朝皇帝朱元璋所赐朱氏。因 读“朱”音避讳,遂改为“黑”,因此朱氏 称作为黑氏,实际上就是朱氏,亦称“国姓 爷”。 据重修于明朝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记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朱元璋),蒙授职亲军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
黑姓的得姓始祖 姬黑肱、曹黑肱、娑葛、黑齿・常之、也黑迭儿、黑的儿、黑鸣凤、黑永德、黑资哩。
黑姓的家谱 辽宁沈阳黑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市图书馆。陕西蓝田黑氏 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西安市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兰田县文物管理局。 黑光翰汉族,明代四川人,弘治举人。黑元龙(生卒年待考),汉族,明代辽东参将。黑的儿(生卒年待考), ,全名黑的儿火者。著名明朝时期西域东察合台汗国汗,黑氏得姓鼻祖之一。黑的儿火者,东察合台汗国汗,秃黑鲁帖木儿汗幼子。公元1363年其父病卒,都格拉特部异密怯马鲁丁起兵叛乱,掠杀皇室成员,夺汗位。他于危难中为异密忽歹达母子相救,藏匿于天山南部群山中。公元1379年前后,黑的儿火者随着异密怯马鲁丁叛乱的失败,被部众拥立为汗。在位期间,西与帖木尔王朝联姻,东征哈喇火州、吐鲁番,强使两地居民皈依 教。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始遣使至明朝贡。明永元元年(公元1403年),明朝遣官赉玺书,彩币使其他。不久,黑的儿火者死于东征“圣战中”。黑鸣凤(生卒年待考), ,字羽辉,号朝阳;临清州人(今山东临清)。著名清朝将领,黑氏得姓鼻祖之一。黑鸣凤是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武进士,授侍卫。其父黑嵩早死,黑鸣凤事母甚孝。乾隆大帝赐食,黑鸣凤多揣在怀里。帝洁问其故,黑鸣凤说:“臣有老母,敢珍此以献。”因此乾隆大帝特赐他母亲食品二盘,黑鸣凤驰遣奉母。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乾隆大帝南巡至德州,黑鸣凤随从扈驾。黑鸣凤扈驾至杭州西湖,除浙江提标右营游击,任象山协副将。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僧人一念聚众大岚山作乱。总督委宁台道处理,被困。黑鸣凤奉命前去解围。一念和尚乘舟从海上逃跑。黑鸣凤曾沿海巡逻,获巨舟并擒盗贼数百人。其中有被劫商民,黑鸣凤查明情况,尽予释放。黑鸣凤不仅能武而且善属文,工书法,对 教义信仰甚虔,尝以“吾教言性,本乎实有,归于一真。理有一定,言确可征,与佛氏之虚无,大不相同。苟有卓荦杰出之士,会通翻译,发明精义,与世共证,稗益斯道,当非浅鲜”。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春,刘智《天方性理》既成,南游至杭,黑鸣凤亟请相见,诵读《性理》,亟为推崇,说:“三复斯传,精言妙义,坚卓不磨。大慰予怀。”后他以研读所得,附志于《性理》各篇之后,还写了序跋,分别置于全书的首尾。黑鸣凤把他所序跋和加有附志的本子刻了版,公开问世,这就是汉文 教义书籍有了私人刊本之始。黑鸣凤又为《天方性理・本经》五章作注释五卷,旨在以浅显的文字解说深奥的道理。这书甚为历代学者所推崇,认为其功不在刘智原书之下。黑鸣凤在《自序》中说:“并负笈亲聆一斋之指示,庶茅塞少开。遵从有自。”可见黑鸣凤鸣凤的解说,是曾经亲自受到刘智的指点的。这里的“一斋”,就是指刘智。黑永德(生卒年待考),清朝时期山西大同守备。黑世康(公元1924~今),土家族;湖北来风人。著名基础教育家。中学高级教师。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进修于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数学系;19561965年通过函授学习,先后取得华中师范学院专科、本科文凭。五十年代在来凤一中任教,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兼任数学科教研组长;六十年代在来风二中担任教导主任,兼任数学教研组长,并任两个班的数学课程。七十年代在来风二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任来风二中副校长,兼管教学工作,并任两个班的数学课程;1984年调人来风一中任教。工作中曾先后被评为积极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并数次获得国家民委、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科普协会、自治州等荣誉证书。七十年>>
百家姓有姓黑的不?? 百家姓里没有,但是有姓黑的 这是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柯房裘缪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于惠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历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溥印宿白怀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阳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 游竺权逮盍益桓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徐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司徒 司空
百家姓里有姓黑的吗? 中的黑姓,据金吉堂《 民族说》称:“也黑迭儿(修建元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裔姓黑。”又据重录于明崇侦五年(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蒙授职亲军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元代任丹阳县达香花赤的黑的儿,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姓。
百家姓里有姓黑的吗 有姓黑的。就读黑(HEI,一声);一般少数民族里面姓这个姓儿的比较多;我们汉族人里面比较少;可以说少之又少吧;
有哪些姓黑的名人 求姓 本姓仇,因避难改姓求氏。一云为裘氏所改。另,相传为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代。 历史名人 求仲, 求古山, 求敦银
北史的图书目录
本文2023-09-30 19:24: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