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道县红军墙的故事和来历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湖南道县红军墙的故事和来历是什么?,第1张

道县红军墙

红军墙为单体仿影壁式建筑,上书红军标语,位于县委招待所前,近邻潇水河。

具有历史文物和文物双重价值。

旧制为文庙照墙,墙高10米,面阔45米。

1934年12月,红军攻占道州城,一名年仅14岁的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借着木梯爬上道州文庙影壁背面,奋笔写下"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大字标语。

2003那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按原样搬迁复原,在红军墙西面正前方修了花坛。

2005年安装照明设施,现为道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事背景:

1934年11月18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红军分两翼前进,掩护中央军委一、二纵队顺利渡过潇水,打破敌人湘江以东合击红军的部署。

我军必须在22日之前占领道县。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部长途奔袭,在途中又截获了道县县长的求救信件,得知县城内只有四十名团丁,三十多支枪,红四团昼夜兼程来到潇水东岸。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回浮桥船只,连通了浮桥。

大部队顺利过江,不太费力的占领了县城。而国民党“剿匪军”总司令何健,电令中央军周浑元所部于11月22日赶到道县。那时红军已经占领道县。

红军墙,墙下还有道县人民政府1986年立的碑。

碑记简介:“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攻占道县时,一名年仅十四岁的红军小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笔写下了;‘工农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的大字标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但那个红军小战士在标语将要写完的时候,尾追的敌人就上来了,小战士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坠入河中牺牲。

这条标语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十多个省中,书写在县城显眼处而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条。

尚钺(1902~1982)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宗武,字健庵。化名谢仲五、丁祥生、聂树先。河南罗山县人。1902年3月23日生。1917年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读书。积极投身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入本科英国文学系肄业,并随鲁迅学习文学创作,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接受李大钊的思想影响和具体指导,于1927年南下投身革命。同年 9月在开封加入中国***,被派赴豫南发动武装暴动。1929~1936年,先后在吉林、上海、宁夏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尚钺开始研究历史。1942年到云南大学任讲师、副教授,1945年,根据中国***的安排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继续从事民主统战工作。1946年由上海入山东解放区,次年,任山东大学教授。1948年任华北大学二部史地系主任、教授。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尚钺历任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等职,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1972年,以原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为基础成立清史研究小组,尚钺任副组长,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成立历史系,尚钺任主任,直至198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尚钺的主要史学著作有《中国历史纲要》、《中国通史讲义》、《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中国原始社会问题的探索》及《尚钺史学论文选集》等。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是魏晋封建论。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生、演变、停滞的历史;提出中国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线索,不应以鸦片战争为界限人为地将其割断。由于独特的史学见解,他曾长期受到批判,但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主张治史要有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史德。尚钺的文学著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病》、《斧背》,长篇小说《预谋》等。鲁迅评论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态度严肃,取材广泛,“意在讥刺而且暴露、搏击的”。

一、姓氏源流

扶(F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上古时候,大禹建立了夏朝。大禹的手下有个叫作扶登氏的大臣,扶登氏的后代以扶为姓氏,是扶姓的最早起源。在古代,扶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2、源出为复姓乞扶氏所改。

3、出自汉代人巫嘉的后代,以赐名为氏。西汉初年有一个巫人叫做嘉的,相传嘉的母亲在汤溪边上遇到一条龙,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嘉。嘉擅长于占卜,而且他所求必灵。因其扶掖汉室有功,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宠辛,授以他廷尉的官职,于是赐给他名字叫扶嘉。他的后人于是以赐名“扶”为姓。

得姓始祖:扶登。夏禹为天下之王的时候,他的手下大臣有一个叫扶登氏的,通常被认为是扶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扶姓还有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赐给他扶姓,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后代,就都以扶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而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三、历史名人

扶 猛:字宗略。北周上甲黄土人。在梁朝做官的时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魏时做了罗州刺史。跟随着贺若敦南讨信州,到了白帝城,为百姓着想,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抚慰百姓。于是人民都高兴的归附了。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损失,而且安定治理。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临江县公。

扶 嘉:汉代廷尉,其母于万县之汤溪水侧,感龙生嘉,预占吉凶,多奇中。高祖为汉王时召见,以占卜劝定三秦,赐姓扶氏,谓嘉志在扶诩。拜廷尉,食邑朐[月忍](Rùn 音闰)。扶嘉原不姓扶,汉祖刘邦为嘉奖他扶翼汉室的功劳,因赐姓扶姓,为扶姓起源的一支。

扶 卿:汉代的学者。传孔子传《论语》。

扶少明:汉代的学者。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扶克俭:字共之,光山人,明朝时期文士。万历年间进士,是朝廷的御史,所管辖的地区有辽东、山东等地。因为揭发他人而被害入狱过,后来复职,为民造福,政绩很好。谥号为忠毅。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望出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首都直辖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河南郡:据《姓氏考略》记载,扶氏望出河南。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

翼汉堂:汉代廷尉扶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嘉劝汉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于是就赐他姓扶。

============================================================

扶姓宗祠通用联

〖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姓启扶登。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扶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谱疏道德;

羽翼赤符。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扶少明事典。下联典指汉·扶嘉事典。

-----------------------------------------------------------------

〖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胸罗淹博之学;

手著道德之经。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代学者扶少明,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翼汉有功赐姓;

梯山越阻抚夷。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朐腮人扶嘉,相传他母亲在汤溪水边遇龙后生他,善于占卜吉凶。刘邦为汉王时遇到他,他曾劝刘邦定三秦。刘邦认为他有志扶翼汉室,便赐姓扶氏,官至廷尉。下典指说南北朝时北周上甲黄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人西魏,官罗州刺史,征讨信州,梯山扪葛(攀山越岭,手抓葛藤行军),跨越险阻,人白帝城,抚慰当地夷人。因功封临江县公。

-----------------------------------------------------------------

〖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勇谏坑儒传佳话;

诚心抚民播惠声。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始皇之子扶苏的事典。秦始皇坑诸生,扶苏谏之,始皇怒,使监蒙恬军。后始皇崩。下联典指北周刺史扶猛,字宗略,上甲黄土人。仕梁,官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后从贺若敦南讨信州,梯山扪葛,入白帝城,抚慰百姓,莫不悦附。以功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江县公卒。

翼江有功而赐姓;

梯山越阻以抚夷。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扶嘉劝高祖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赐姓扶氏。下联典指北周扶猛仕魏为罗州刺史,从贺若敦南征,梯山越阻,抚慰夷人,所至莫不悦附。此联与上六言联仅加一字(见上《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同名联及联释)。

--------------------------------------------------------------------------------

中国人民 扶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扶廷修少将

扶廷修(1912-1966),又名扶少淮,河南省光山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光山县独立师第四团连长,红25军第73师223团营部副官,河南游击支队司令部参谋,红25军军部电台管理科科长,红军总供给部总务处处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 外交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交通局交通科科长,新四军第6纵队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第4师22团参谋长,第4师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第4师12旅3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师12旅36团团长,豫皖苏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管理科科长,军区军政处处长,第二野战军18军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进藏部队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9月12日因积劳成疾不幸在成都逝世。终年仅54岁。

湖南道县红军墙的故事和来历是什么?

道县红军墙红军墙为单体仿影壁式建筑,上书红军标语,位于县委招待所前,近邻潇水河。具有历史文物和文物双重价值。旧制为文庙照墙,墙高1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