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和夏侯婴哪个才是曹操的祖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曹参和夏侯婴哪个才是曹操的祖宗?,第1张

不是,曹操本家是姓夏侯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做了姓曹的太监的养子就改姓曹了。至于说他是汉代名臣曹参的后代,那是因为后来曹操有了身份地位,他的子孙就想给他“弄”出一个有身份的祖先来;这就跟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想认朱熹做他老祖宗一样,其实朱熹跟他是打不着边的。而且因为曹操本姓夏侯,也有人说曹操是汉代名臣夏侯婴的后代,其实这些都是为了美化他的传说,于史无据。

曹雪芹的祖籍与宗族

曹祖义

曹雪芹的祖籍是当今“红学”研究的一个焦点,由这个焦点引发的争论已经很多年了,至今在红学界却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掌握曹家史料太少,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说明这个问题。二是,我们仍把《石头记》单纯看作文学作品,不承认曹雪芹把曹家的“真事隐”在书中,这就为解决该问题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为了解开《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祖籍之迷,笔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石头记》,研究曹雪芹写这部书的动机,书的宗旨和构成,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在庆祝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因感叹曹雪芹的“红楼梦”想至今未实现,遂写了《也谈红楼梦》一文,简单的介绍了《石头记》一书的构成和宗旨。其主要观点为:《石头记》确为小说体裁的历史和文体解读论述著作,是这三部分的有机合成。写作的基本方法是“一手也而二牍”,也常常采取“一手也而三牍”的特技写作手法。主旨是谈“亲”(情),是谈曹家百年历史及社会背景。这个“亲”的历史全部用密码写成,试想,一个用密码写成的书,如果没有“解码器”是很难弄通它的真正含义。《石头记》正是这样一部书,它正是记载曹雪芹的祖籍及家族的历史(当然有社会即和当时朝廷有关的历史)。因此,我们只要把《石头记》看明白了,曹雪芹的祖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分四方面谈谈:

一、曹雪芹的祖籍写在《石头记》中

曹雪芹的祖籍,在官方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这是曹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史料缺口。曹家在清·康熙年间是荣耀显贵之族,为什么曹玺的祖籍记载是那样的简单而不确切呢?这正是《石头记》要回答的问题。要想在《石头记》中得到答案,就要会读《石头记》。怎样读?其主要方法,是我在《也谈红楼梦》一文谈到的宝玉和秦钟“伴读”方法,即“一手也而二牍”的解法。这个解法的基本条件是“秦钟”和“智能”结合,所以,只有了解“秦钟”和“智能”的含义,才能有效地破译出这部书的隐寓。本人不敢自喻“秦钟”,也不敢与“智能”结合,只能按脂砚斋和曹雪芹指示的方法来破译《石头记》的隐寓。关于曹雪芹的祖籍,《石头记》中有多处非常清楚的说明,下面仅举一例:

《石头记》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纲领性章回,曹家的历史,曹雪芹用“十二钗”“判词”点睛。下面我们来看秦可卿的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首判词,按小说故事情节,是说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情”事。而实际上是“隐亲”事,隐寓着“亲可清”曹雪芹家的祖籍地。曹雪芹是用同音、谐音字,多音多义字,并运用字的转义方法写成的即“矫形”(娇杏)写成的。把“矫形”的字还原,这首判词其真面貌为:

清天清海还清身,亲既相逢必族人。漫言不肖皆荣出,曹姓开端实在宁。

现在看这首判词还原的“矫形”字后意思十分清楚,曹雪芹说:现在不光天下是清朝统治者——旗人的,就连曹家人也成了旗人。(因曹振彦投降后金而成为在旗人,后来曹振彦在对明朝战争中又收了曹玺为养子,所以曹玺及后代,随着曹振彦的身份都成了旗人)谁能看懂我写的书,既和我在此书中相会,必定是我们曹家亲族人。不要随便说从曹家出去荣耀发达这一支人,不像真正的曹家人,我们怎能忘记曹家的端头——祖籍实在宁呢?

这个“宁”是什么地方?这个“宁”当时是指山东登州府宁海州的“宁”。具体说,曹雪芹的祖籍应在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西南乡,清朝末期为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深水乡神山社二甲。怎么能肯定曹雪芹的祖籍是上述地方呢?因为曹雪芹告诉我们,曹家的事和祖籍“亲可清”(秦可卿)。当“秦可卿”逝去后还有“秦钟”(亲宗)知道。“秦钟”逝去后,还有“秦钟”的“情人”(亲人)“智能”者,“亲宗”的“亲人”是其后代,“智能”者是其后代中不知何年何月出现的一个人。他们看懂了《红楼梦》即晓红(小红)了,就会知道曹玺原来和他们家先辈是同宗谱的“一家子”,既然是“一家子”当然有同样的祖籍。上面所述曹雪芹祖籍的详细地址,实际也是曹雪芹“亲宗”家记载的祖籍地。

为了证明曹雪芹家和“亲宗”的关系,曹雪芹把这个“一家子”也写进了《石头记》中,这就是我在《也谈红楼梦》一文所说的:“曹雪芹为了使曹家永不泯灭,在《石头记》中设下两条“亲”线。一条正线,一条副线,只要找到其中一条,曹雪芹家的历史就全部清楚了。由于他家那条正线,在当时已经一百年未敢见天日,如今又过了二百多年在历史上已经荡然无存了,只剩下“亲宗”这条副线。这条副线一旦和《石头记》合上,曹雪芹家的历史就会大白于天下”。

我期望这一天尽早到来,还了曹雪芹和脂砚斋的遗愿,让《石头记》放射出新的光环,使“红学”研究跨入崭新的历程。

二、曹雪芹家的宗族关系

一提到曹雪芹家的宗族关系,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八旗满州氏族通谱》所记载的曹家六代十一人的名字。这个通谱按理是不错的,它是清朝官方机构按曹家当时家族状况编辑的。可是,曹雪芹写《石头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正《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对曹家历史人物之间关系的记载。所以,在《石头记》中,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曹家的宗族,家族情况,详细的展示了曹家变迁,兴旺衰败的历史。说明了曹玺不是曹振彦的儿子,列出了自己直系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形象地描述了家族中各种人物,点出了能证明自己家族历史真面貌的“亲宗”。对此,我只要先把曹雪芹在书中描述他的真家族成员和其“亲宗”的家谱同时展示出来,大家就会一目了然。

总范世 探春范世 曹雪芹家和“亲宗”家家谱图示

54 14 曹锡章

55 15 曹 霖 曹 云

56 16 曹 文 龙 曹 元 龙

57 17 曹 峦(曹玺) 曹 岱

58 18 曹 寅 曹 宣(荃) 曹宗政(长)曹宗孔(次)

59 19 曹 顒 曹 頫 曹 贵 曹 积 曹 信

60 20 曹雪芹 曹延聪

惜春范世

61 1 曹连增

62 2 曹庭文 曹庭武

63 3 曹际仕 曹际宗

64 4 曹广盛 曹广田曹广义

65 5 曹天富

66 6 曹祖仁

此谱左侧是曹雪芹家真正家谱,是按曹雪芹在《石头记》中亲撰的家谱样子复原的,右边是其“亲宗”家谱,(有现存家谱)为了说明这个家谱和曹雪芹家的宗族关系,下面从四个方面解析;

(一)曹雪芹家的范世规律与宗族渊源

上述曹雪芹家和其“亲宗”的家谱,有与其他曹姓不同的范世规律,这个范世规律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按照曹雪芹在《石头记》中记载,曹雪芹家的初始始祖是曹髦。曹髦众所周知,是曹操的曾孙子,曹丕的孙子,曹霖的儿子,三国魏国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字彦士,初封高贵乡公。嘉平六年,司马师废曹芳,立他为帝。他不甘心做司马氏的傀儡,率宿卫数百攻司马昭,为昭所杀,时年二十岁。曹髦后代为纪念曹髦,立下曹髦家族范世规范;每二十代为一个周期,规定出二十个范字的谱联,范完后,再范下个周期的二十代范字。这个范世方法,曹雪芹在《石头记》中比喻更加贴切形象,他用“春”表示曹家的范世周期规律。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实际上是代表四个二十代周期的符号。元春为第一个周期二十世,迎春为第二个周期二十世,探春为第三个周期二十世,惜春为第四个周期二十世。书中第十三回,秦氏在王熙凤梦中赠给王熙凤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其实是说明曹家第三个周期,即探春二十世范字范完后,曹家就进入第四个周期即惜春时期。曹雪芹是借“秦可卿”之口,告诉曹家人和世人,到了惜春时期,曹雪芹家和本家族的亲戚关系逐渐远了,不是“亲可清”的关系了,而是“亲宗”的关系了,即出了服后曹家族人的关系。另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曹家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正好是探春的最后一代,也是曹家总范世的第六十代人,曹雪芹的下代则是惜春范世时代的开始。曹雪芹家这些历史情况,当时是不可能公开的,因此才写成了这部《石头记》传世。

当时曹玺及其家人的身份是曹振彦的后代,所以曹雪芹家的后代,不能按曹髦后裔惜春二十代谱联范字起名。对此,脂砚斋在书中二十二回感叹到:“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这段批语说的意思是,曹雪芹家探春周期完结后,由于当时的家族身份子孙还不能按惜春谱联范字起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造成子孙流散,再也不能像探春周期末世几代人那样,在起名范世上和自己真正的宗族有一定的联系。曹玺为了自己和子孙能回归自己的宗族身份上去,在给后代起名范字上和探春谱联保持了这种联系。正如书中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把此事道明。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段话看起来是香菱和黛玉说诗,但实际上是讲曹家的家谱。曹家探春二十世谱联范字,就是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范字方法,这一点可以从曹雪芹家“亲宗”的家谱看出其规律。虽然其“亲宗”家谱在文革中,几乎全部焚之一炬,现仅存一部近代抄录的家谱和一个百年谱联。(此全谱估计在山东可以查到)这两谱在探春范世上仅存十四世到二十世七代人的范字。但从这仅有的七代人的范字也可以看出规律来,其范字是:

□□□□□□□□□□□□□锡雨龙山宗贝延

从曹家探春二十世谱联范字所存七个字可以明显看出,曹髦后裔探春范字确属“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范字规律。所谓的“一三五”不论是指奇数,范偏旁部首字,用偏旁部首组成一个字,为单字名。“二四六”是指偶数,范的是单字,起名均为双字名。从上面的曹家家谱可以看出“一三五”为……雨山贝,“二四六”为……锡龙宗延。“一三五”不论,是指在这些范字上,要求并不是非常严格,可以用这个偏旁字,也可以不用这个偏旁字,用和这个偏旁相关的字也行。但“二四六”要求严格,它是曹家的正宗范字,是隔代范的。

文中香菱说,看古人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的,这句话是指曹雪芹家讲的。曹雪芹家,从曹玺成为曹振彦的儿子后,就不能使用自己家族范世谱联的范字方法,其后代也随之改变。曹玺原来应范“山”字,按书中所记应为单名“峦”,显然“玺”字是到曹振彦家后所用的名字。曹玺基于这样的身份,在给自己儿子起名时,是不能按原曹家探春谱联范字起名了。但是,曹玺又不想完全脱离探春谱联范字的规范。这一点从他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上可以证明;曹寅、曹宣按探春范字看和父辈顺了,又在“二四六”的范字规律上错了。因为,按曹家探春谱联范世,他们俩是十八世,范“宗”字,应起双名。曹玺虽然给儿子起了单名,却大有深意。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曹玺把曹寅、曹宣应该范的宗字的宗字头部首“宀”字保留下来,以此配字起名,保持了和曹家探春谱联范字的信息联系。而且两个儿子的名字,也非常有讲究。曹寅的名字,应出自《文心雕龙·祝盟》,“所以寅虔于祗,严恭放宗庙也”。曹玺希望儿子,要敬自己真正的祖宗,要认自己的宗族。并取字“子清”,意儿子要清楚,你是曹髦后裔五十八世孙,范“宗”字。曹宣的名字应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意思是,我家的事,世人不知,是我们没法告诉的原因,希望以后儿孙能把曹家的“真事”公布于世,因此取字“子猷”。人世间的事,实在太巧,曹家真实历史,确实是通过曹宣的儿子曹頫告诉了曹雪芹,并策划了《石头记》写作方案,使曹雪芹写下了这千古不朽的著作,他就是脂砚斋。

到了曹家探春十九世,曹顒、曹頫的名字,也是参照曹家“探春”谱联规范起的单名。在偏旁使用上把“贝”字变成了“页”字,也保留了十九世谱联范字的字形。

到了探春最后一世,就是曹雪芹这一代,应范“延”字,起两个字的名。因曹雪芹的生身父亲曹顒,在曹雪芹未出世已经去世,其叔曹頫过继他家为嗣。由于曹頫始终不忘回归本宗的愿望,所以给曹雪芹起的名字含义就更深了。我在《也谈红楼梦》中是这样表述的:“曹頫给曹雪芹起名的含义:名“霑”,是沾祖宗之光。字“梦阮”,是圆曹家三代人回归本宗之梦。号“雪芹”,是雪耻曹家之辱之意”。所以书中林黛玉和香菱谈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曹雪芹的名字,乃真正是“不以词害意”。曹家自曹寅、曹宣后三代人的名字确有特殊的含义,我们要“会看”才是。

总之,上述说明了曹玺及其后代是曹髦的后裔,和其“亲宗”东港市大孤山曹家在范世起名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曹雪芹应是曹霸的后裔

《石头记》中暗示曹雪芹是唐朝时期曹霸的后裔。因现存的《石头记》稿本没有完整的,多处遗失、破损,八十回后的文字至今未能发现,这都为全面理解《石头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曹雪芹家和曹霸有许多地方暗合;曹霸,谯郡人,三国魏国曹髦后裔,官左武卫将军。安史之乱后漂泊四川。公元764年,在成都和杜甫相识,杜甫为他写下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篇。而曹雪芹岫岩、大孤山“亲宗”家谱写到:“吾曹氏原籍四川小云南人氏后,又原籍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深水乡神山社二甲人氏”。这又和曹霸漂泊四川相吻合。又因大孤山、岫岩曹家最早的宗谱及谱书毁于“文革”,所以,要找到曹家全部历史资料,到山东及四川曹家原祖籍地,也许能查到线索。

现存的线索虽然有限,但历史资料还是透露出一些信息。例如,曹雪芹生前好友敦诚有诗《寄怀曹雪芹·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篙屯。……”当时敦诚和曹雪芹交往密切,感情深厚。因此“君又无乃将军后”这个信息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当时,曹雪芹是不会轻易向人透露曹家的真实历史情况的,否则,《石头记》用不着写成我们看到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敦诚和曹雪芹关系太密切了,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赋诗。在长时间的交往中,敦诚从曹雪芹的只言片语中,察觉到曹雪芹是曹霸的后裔,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在松亭关分管税务时,因思念曹雪芹,写下了这首非常有价值的诗篇。其价值在于:当时的历史资料和官方档案,都表明曹雪芹家是曹彬的后裔,此事敦诚不可能不知道。他诗中既然这样写了,说明敦诚已经察觉到曹雪芹不是曹彬的后人,而是曹霸的后裔。

其实,脂砚斋在书中也露出信息。书中二十一回有眉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从这段眉批可以看出批者对杜甫的敬仰和特殊感情,在感叹杜甫的同时隐喻着曹霸和杜甫一样,因遭丧乱,奔走无家,漂泊四川。千百年后,曹霸后裔奔走山东,又遭“朝乱”,曹家又遭变故,脂砚斋怎不“心常耿耿”。所以说,这段批语是脂砚斋见景生情,见杜甫之事,思曹霸之情,思曹家当时处境。如果没有此种心緖,这条批语写在书中就显得非常勉强。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证明,曹雪芹应是曹霸的后裔。要得到准确无疑的答案,一是要全部破译《石头记》,二是按上面说的线索查到民间的曹家史料,会得到准确答案的。

(三)曹锡章、曹霖、曹文龙何许人

从前面列出的曹家家谱上有这三个人的名字,这三个人按曹家家谱辈分看,曹锡章是曹玺的曾祖父,曹霖是曹玺的祖父,曹文龙是曹玺的父亲。因曹玺成了曹振彦的养子,所以在当时的《八旗满州氏族通谱》是不可能记载他们的。

按《石头记》文字记载,曹锡远就是曹锡章,《八旗满州氏族通谱》上也有曹锡远的名字。史料记载,曹锡远又叫曹世选,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曹玺为自己和后代回归自己宗族身份所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曹振彦的父亲是曹世选不是曹锡远。曹振彦去世以后,在官方后来辑成的档案上,曹玺把祖父填报成曹锡远,就是把自己真正的曾祖父曹锡章名字改成曹锡远报上去的。虽然,曹锡远和曹世选这样一换差一辈,但是,曹玺觉得留下这至关重要的信息,就能使曹家达到回归本宗的目的,也就不顾忌那么多了。曹玺为什么偏要把曹锡章改成曹锡远呢?因为,当时社会上,尤其上层人物,可能很多人知道曹振彦的父亲是曹世选,曹玺要把他换成曹锡章显然会引起人们疑问,尤其是曹振彦继妻的怀疑。但改成曹锡远就好解释了,按当时曹玺的家乡话,(也许三百多年前,北京、华北、东北一带土话,说话口音都和曹玺家乡差不多)曹世选、曹锡远的发音几乎一样,听不出什么差异来。就是现在,曹玺的家乡和其“亲宗”的家乡,发这两个名字的音,还是非常接近,不仔细听,曹锡远就是曹世选。当时曹玺把曹世选改成曹锡远,可以说是音对字误,是顺理成章之举。关于曹锡远(曹锡章)在《石头记》中是那个角色的原型,这里暂不谈了,下面重点说说曹霖。

曹霖是《石头记》中的核心人物,也是解开《石头记》的金钥匙。

我在《也谈红楼梦》一文中说过:宝玉即石头,石头刻字即碑文。碑文刻有什么字呢?刻得就有《石头记》中林黛玉的原型——曹霖的大名。林黛玉是“霖”字的谐音拆字——“林代雨”,宝玉非要驼这块碑不可。上面说到曹锡章在自己家谱上有原位,又改名顶了曹世选的位子。曹文龙的位置上有曹振彦占着,他们一明一暗存在着。在曹振彦和曹玺结合的家谱上,曹霖是插不进去了,曹霖便成了“孤魂野鬼”。为此,曹雪芹塑造林黛玉的形象,叫他和“石头”即宝玉结合,就会有自己应该有的位置。凭什么说林黛玉是曹霖呢?下面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石头记》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此回题目明确告诉读者,南京的曹玺家要起复自己家范“雨”字的祖辈人了,荣耀的曹家人将把曹霖收在自己的家谱上。接着书中描写了曹霖名字上家谱的过程,“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所说的“颦颦”二字,实际上是“拼拼”,即拼起来的意思,就是把林黛玉(林代雨)名拼接起来那就是曹霖的名字“霖”。这一点林黛玉的判词上说的更加清楚,“玉带林中挂”,“雨代林”即“霖”。宝玉问完后,探春问何出,点明“霖”是曹家探春范世上的人,探春当然清楚“林黛玉”是谁。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曹家人要把曹霖收在宗谱上的愿望,说明了“林黛玉”就是曹玺的祖父曹霖。

曹玺的父亲,按曹雪芹家真正的宗谱记载应该是曹文龙,曹玺成了曹振彦的养子后,他的名字也无法再见天日。书中对他有一番特别的描写,《石头记》中的薛文龙、薛蟠的原型就是他,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总之,曹锡章(远)、曹霖、曹文龙,《石头记》中都描写的很详细。他们的事已经过去三百多年,这次会上,也许能圆了脂砚斋、曹雪芹二百五十多年的回归自己宗族的梦。

(四)副线

我多次提到《石头记》中的副线,即曹雪芹所说的“亲宗”,就是上述谱中右侧那一支人,现有大孤山、岫岩曹家家谱为证,这个“亲宗”曹家和曹雪芹家在范字排名上用字规范是一致的,《石头记》中介绍曹锡远就是曹锡章,曹霖和曹云是兄弟。从历史上看,这个“亲宗”曹家,原籍四川小云南,又原籍山东登州府宁海州,和《石头记》中所说曹雪芹家祖籍在山东半岛宁海州是一致的。这个“亲宗”曹家于清朝·康熙五十余年,由山东登州府宁海州迁到关东岫岩厅辖区落户。“亲宗”曹家到岫岩始祖是曹宗政、曹宗孔兄弟二人。(因范宗字,二人行走到岫岩,所以书中喻为“邢忠夫妇”)长支曹宗政在大孤山达子营落户,(大孤山当时属岫岩辖区)二支曹宗孔在岫岩房身沟落户。后来,曹宗孔的三儿子和五儿子到大孤山山东头落户。《石头记》中的邢岫烟,就是指曹宗孔的儿子们,代表人物是三儿子曹积。曹雪芹把曹家回归自己宗族的愿望,全都寄托在这一支人身上。

根据《石头记》的描述,曹雪芹逃禅是住在大孤山庙宇的上庙,(现东港市大孤山镇)在庙中和曹家堡披阅十载写完《石头记》的初稿。这期间曹大汉即曹积(邢岫烟)参与了孤山上庙的修建过程,由于他和曹雪芹经常在一起,相处很好,所以,《石头记》中有特别的描述。曹大汉是大孤山有名民间的历史人物,为修大孤山上庙出过工,立下汗马功劳,大孤山人有口皆碑,传说颇多。按曹家家谱,曹大汉和曹雪芹父亲曹顒是一辈人。曹大汉长得非常高大,力气过人,能负千斤物体,行动自如。历史记载,曹顒长得也很魁梧,曹家两支人,在这一辈上同时出现了身材高大的人是有什么启示吗?更有趣的是,书中说:“此乡多宝玉”。而岫岩就是玉石之乡,玉雕闻名全国,曹家“亲宗”后代现操此业不少。尤其是六十年代,岫岩出世的玉石王,现以雕成玉佛(在鞍山玉佛苑),背面的观音菩萨像旁出现个“真”字,同时出现龙凤像。这些是否和《石头记》有某钟信息联系呢?也未可知。

总之,《石头记》把“亲宗”这条副线从曹云到曹大汉写得非常清楚。曹雪芹当时感叹大孤山、岫岩曹家的惜春时期正在开始,且人丁兴旺,所以就把圆梦的希望寄托在这一支人身上。

三、曹家矛盾的原因

曹家矛盾,是指曹尔正儿子曹宜和曹玺后代尤其和曹頫之间的矛盾。其原因之一,曹振彦不是曹玺的生身父亲而是养父所致。按书中隐寓和有关资料分析,曹玺是清军对明战争中被曹振彦强行收养的,取名曹尔玉,(传说是皇上笔误写成曹玺)后来叫曹玺。虽然曹玺成了曹振彦的养子,但是,由于曹振彦是满州后金政权的军官,他们这种父子关系,怎能不包含着国仇、家恨呢?原因之二,由于曹玺及其子孙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宗,不忘自己的民族身份,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宗族上去。到了曹頫这一代,这种迹象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曹宜和曹頫之间的家族矛盾。康熙年间,康熙帝极力维护曹頫家,所以,曹宜无法使坏于曹頫。康熙已死,曹宜的靠山雍正当了皇帝,曹宜开始挑拨雍正打击曹頫,使曹雪芹家彻底败落下来。

下面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两家关系与矛盾:

(一)曹家的家族关系。曹頫和曹宜虽然是叔侄关系,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因为曹玺是曹振彦的养子,此事一旦成为曹家公开的秘密,他们的感情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隔阂,和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不会一样的。下面按两家血缘关系,列出曹家家谱:

—曹寅—曹顒—曹雪芹

曹锡章(远)—曹霖—曹文龙—曹玺(峦)—

—曹宣—曹頫

曹世选———————曹振彦—曹尔正 ——— 曹宜—曹颀

这个家谱上下一对比,可以看出,范世起名规范在曹玺以前明显不一样,后面则一样,这就是曹玺成为曹振彦养子的结果。曹玺的名字是曹振彦后改的,所以和曹尔正范字一样。而曹宜的名字,是曹尔正随曹玺给曹寅、曹宣起名的规范起的。因曹振彦去世时曹尔正还小,一切事情还得随大哥曹玺。曹尔正名字是曹振彦给起的,可以肯定曹尔正这一代范“尔”字。按正理曹振彦家谱范字应为“…世振尔…”。看来这个家谱也是一幅完整的诗联,只不过我们只看到三代人的范字“世振尔”。这三个字如果能和曹振彦亲本家的家谱对上,那么曹振彦这一支人是那个曹家的子孙就自然而然清楚了。从上谱的差异说明了这两家根本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连宗关系。

(二)曹家为恢复自己的名分,从曹玺时代就开始有所行动。一个是给儿子起名,前面已经说过。另外是公开改祖辈的名字。曹振彦去世后,曹尔正不过十多岁小孩,曹家的一切事情由曹玺主持。给祖辈改名的事,《石头记》中表明曹玺和康熙提起过,康熙表示同意。从以下两个诰命,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来。

康熙六年诰命:(康熙亲政)文云:“尔曹世选,乃驻扎江南织造郎中加一级曹玺之祖父……慈以覃恩,赠尔为资政大夫,驻扎江南织造郎中加一级,锡之诰命。”有资料表明,康熙六年曹振彦仍然健在,所以曹振彦父亲名字为曹世选。再看康熙十四年诰命(立太子),文云:“尔曹锡远,乃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曹熙之祖父……慈以覃恩,赠尔为光禄大夫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又诰命云:“尔曹振严,乃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曹熙之父……慈以覃恩,赠尔为光禄大夫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有资料表明,康熙十四年曹振彦已经去世。所以,曹玺来个以音乱字,诰命中曹家人的名字全都原音改字,悄悄地把曹世选换成自己的曾祖父曹锡远(章),使世人觉得上述人名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字用得不一样罢了。这样大幅度名字换字,不和朝廷通气是不合情理的,这也是曹宜和曹頫发

人名 字 最终官职 所在地 备注

夏侯敦 元让 大将军 沛 夏侯家长老,知勇兼备猛将

夏侯廉 列侯 许昌 夏侯敦 弟、夏侯敦死后,封侯

夏侯恩 许昌 夏侯敦 弟 (?)

夏侯渊 妙才 征西将军 沛 善于急袭的名将、夏侯敦族弟

--------------------------------------------------------------------------------------------------------------------

夏侯充 高安乡公 许昌 夏侯敦长男

夏侯茂 子林 安西将军 许昌 夏侯敦次男(演义中是夏侯渊的的儿子)

夏侯? 子江 许昌 夏侯敦三男

夏侯? 子臧 许昌 夏侯敦四男

夏侯衡 安宁亭侯 许昌 夏侯渊长男

夏侯覇 仲权 车骑将军 凉州 夏侯渊次男、曹爽被诛后逃往蜀国

夏侯称 叔权 许昌 夏侯渊三男、夭折

夏侯威 季权 兖州刺史 许昌 夏侯渊四男、勇猛有名气

夏侯栄 幼权 许昌 夏侯渊五男、很年轻就戦死了

夏侯惠 稚权 散骑侍郎 许昌 夏侯渊六男、有才能,早死

夏侯和 义权 太常 许昌 夏侯渊七男、钟会反乱时候,意志坚定

夏侯徳 冀州 夏侯尚兄、记载不详,战死

夏侯尚 伯仁 征南将军 冀州 夏侯渊的侄子、曹魏第二代南方军务长官

夏侯儒 俊林 征南将军 许昌 夏侯尚族弟(弟弟?)、曾经抵挡吴国的进攻

---------------------------------------------------------------------------------------------------------------------

夏侯廙 高安乡侯 洛阳 夏侯充长男

夏侯佐 高安乡侯 洛阳 夏侯充次男

夏侯绩 虎贲中郎将 洛阳 夏侯衡长男

夏侯骏 并州刺史 洛阳 夏侯威长男

夏侯荘 淮南太守 洛阳 夏侯威次男

夏侯玄 太初 太常 洛阳 夏侯尚子、曹爽之乱时候受到株连

夏侯奉 关内侯 洛阳 夏侯儒子

---------------------------------------------------------------------------------------------------------------------

曾孙

夏侯邵 高安乡侯 洛阳 夏侯廙长男

夏侯褒 安宁亭侯 洛阳 夏侯绩子

夏侯湛 孝若 散骑常侍 洛阳 夏侯荘长男、有文采、才名

夏侯淳 孝冲 洛阳 夏侯荘次男

夏侯本 昌陵亭侯 洛阳 夏侯尚从孙、继承夏侯尚的爵位

操辈以上 曹操辈 曹丕辈 曹睿辈 曹芳辈 芳辈以下

曹安(曹姓始祖)

曹节(操曾祖)

曹仲兴(操从祖父)

曹叔兴(操从祖父)

曹伯兴(操从祖父)

曹腾(操养父)

曹嵩 曹操 曹丕 曹睿 曹芳(睿养子)

曹询(睿养子)

曹穆

曹殷

曹宇 曹奂

曹协 曹寻

曹贡

曹邕

曹蕤

曹霖 曹启

曹髦

曹礼

曹俨

曹鉴

曹矩

曹均 曹琬 曹廉

曹抗 曹谌

曹敏 曹焜

曹赞

曹冲

曹茂 曹竦

曹林 曹壹 曹恒

曹赞

曹纬

曹昂

曹峻 曹澳

曹彪 曹嘉

曹兖

曹植

曹干

曹彰 曹楷 曹悌

曹温

曹熊 曹炳

曹铄 曹潜 曹偃

曹子尚

曹子京

曹子乘

曹子棘

曹子勤

曹子楚

曹玹

曹据 曹琮

曹范

曹阐

曹整

曹徽 曹翕 曹琨

曹彬

曹德

曹安民(操从子)

曹真(操族子) 曹则

曹训

曹爽

曹皑

曹羲

曹彦

曹熙(曹真族孙)

曹文叔(爽从弟)

曹彬(曹真弟)

曹遵(真族人)

曹休(操族子) 曹肇 曹兴

曹纂

曹摅(曹休曾孙)

曹冏(操族子)

曹炽 曹仁 曹泰 曹初

曹楷

曹范

曹纯 曹演

曹鼎(洪伯父) 曹洪 曹震

曹馥

曹邵

曹绍

曹瑜(操族父)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闵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

三国时的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魏朝,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法,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吴国自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发展,政治稳定,航海业发达。

三国时期虽然仍有不断的战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蜀、吴争夺荆州的战争,蜀、魏争夺汉中的战争,和魏灭蜀、晋灭吴的战争。三国的军事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至此,三国时代宣告终结。

魏国的城池

司州:洛阳、平阳、河东(安邑)、弘农、河内

雍州:京兆(长安)、冯翊、扶风、安定、新平、广魏、天水、南安、陇西

凉州:西平、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冀州:邺、阳平、清河、平原、广平、巨鹿、安平(信都)、南皮、乐陵、河间、常山

并州:上党、西河、太原(晋阳)、乐平、雁门

幽州:代郡、上谷、蓟、范阳、渔阳、右北平、辽西、昌黎、玄菟、辽东、乐浪、带方

青州:乐安、临淄、北海、城阳、东莱

徐州:东莞、琅邪、东海、彭城、下邳、广陵

兖州:陈留、濮阳、山阳、任城、泰山、东平、济北

豫州:鲁郡、沛县、睢阳、陈郡、颖川(许昌)、谯郡、汝南、弋阳、安平

扬州:淮南(寿春)、合肥

荆州:魏兴(西城)、上庸、南乡、南阳(宛)、新野、新城、襄阳、江夏

揭示夏侯兴与曹操姓氏的渊源:我们不能排除曹操的后代。以下是校易搜为大家收集和出版的书面材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指南:

不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曹操后人也有可能姓操,因为中国古代有取祖先名做姓的习惯。虽然复旦大学检测到的这支操姓,并非曹操后人,但并不能证明所有操姓都不是曹操后人。

曹操画像

曹操的姓是夏侯?三国志·吴人曹豹传中的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

曹操本姓夏侯是哪里人?为了弄清这一点,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三国演义。

翻开三国演义,曹操第一次出现了。官拜骑都尉,沛县人也,姓曹,名曹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名夏侯。由于他经常侍候曹腾的养子,他就取了曹这个姓氏。曹禺出生了,小角色是阿姨,一个幸运的人。根据这份声明,曹操的父亲曹嵩姓夏侯,曹嵩成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他改姓曹。当他的父亲改姓曹,曹操自然是姓曹。

三国演义是明代最流行的以三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演绎的成分,这与史实相去甚远。然而,曹操原来的名字是夏侯,这不是第一个在三国演义。早在1000多年前三国演义问世的时候,南朝宋人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写道:吴人曹豹列传和郭天下语中也说:‘夏侯之子宋,夏侯之叔。’。毛和他的兄弟'"。曹植传是三国时期吴人写的,作者是晋代的。据裴松之说,曹操原名夏侯,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

虽然以上数据证明曹操的真名是夏侯,但有更可靠的数据证明曹操不是真正的夏侯。

顾质疑曹操的身世。曹操既不是曹参的后代,也不是夏侯的后代

西晋人陈寿的三国志被认为是最可信的三国志。书中记载了曹操的生平经历:明太祖吴太祖,也是裴国桥人,姓曹,讳以操,字孟德,后为汉朝的国参。在桓帝统治时期,曹腾是一个中常侍,一个长秋,一个凤妃侯婷。干儿子宋思,官至太尉,不能判断他的出身。太子出生。

陈寿说曹操是汉朝曹参的后裔,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干儿子。然而,曹嵩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在历史上,陈寿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你无法判断其始末。

对于曹操的真实身份,历代学者也有考证。明代学者顾认为曹操不是姓夏侯,而是曹。但顾认为,曹操、曹植、曹睿对曹操的祖先是谁有不同的看法,后人无从得知。

陕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系谱学者李记也研究过曹操的家世。他认为曹操既不是夏侯,也不是曹参的后裔。据所言,姓曹,系鲁中六子曹安之子曹燮所生,因封城而以高为氏。曹操,然而,来自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继商之后,封其弟甄铎为一草人,称其为曹博,其后裔以曹为氏,姓纪。这两个曹操,虽然都来自山东,没有血缘关系。

说曹操姓夏侯有两个明显的漏洞,但夏侯可能真的是曹操的后代

现在,dna测试证明曹操不姓夏侯,这与李记根据历史数据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李记认为曹操的姓夏侯至少有两个漏洞。

首先,曹操的姓是夏侯。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据史书记载,曹腾有四兄弟,最年轻的在曹腾。根据古老的传统,曹腾应该收养他哥哥的孩子,而不是不同姓氏的孩子。

第二,据史书记载,曹操把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夏侯的儿子夏侯,曹操的弟弟把女儿许配给夏的儿子夏侯兴。如果曹操的姓是夏侯,他的女儿就不可能嫁给夏侯家,因为早在周代,出于生育和伦理的考虑,就实行了不嫁同姓的制度。

夏侯兴源于夏指,侯指侯

夏侯兴是于霞人。周初,周武王把于霞的后代送到了齐国。齐国是一个小国,春秋时期的齐国竹简中就有灭国之说。齐灭后,齐的弟弟夏佗逃到鲁,被封为侯。他的后代以宗族和官职为姓,他们的姓是夏侯。

曹操的后代改变了他们的姓氏以避免杀戮?事实上,被司马师杀死的曹双枝并不是曹操的后代

近年来,几个新闻故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介绍姓氏时,会有类似的话:据了解,姓氏是曹操的后裔。司马燕建立金政权后,疯狂地杀害了曹魏王室。曹曹真改姓为曹操。

从历史数据来看,这种说法有明显的错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韩恩教授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司马懿疯狂杀曹魏皇族的言论与史实不符。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政权,废除了魏帝曹芳,建立了新皇帝曹桓。随后,司马懿杀死了参与兵变的曹爽兄弟及其党羽。虽然曹爽名义上是曹操的侄孙,但实际上他父亲的真名是秦,与曹操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曹操的嫡系子孙怎么样了?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他的家族一直延续到西晋。西晋末,曹氏家族南移,仍保持陈留王的地位。从此,直到唐代,曹氏家族一直是政府选拔的对象。有鉴于此,曹操的后代不必保持匿名。

曹的两种族谱各有千秋。后说是曹孟德公,据说与曹操无关

曹操姓从何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记者通过中国寻根网查阅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两套曹氏宗谱,发现曹氏家族在民国以前就一直在追问他们姓氏的奥秘。一派认为他们是在追曹操,而另一派则否认这一说法。

安徽怀宁曹氏族谱是民国时期修订的,其中收录了若干清代谱序。道光序中明确指出曹谱牒不能先行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序写于乾隆年间,说吾若操氏以斩杨氏之谱,孙逸氏,公四十二,是曹公,有音。然而,在汉代,有公务员,金的天成功,宋有斗的项功,著名的进士,他的事业脱颖而出。孟德离金只有一命,离宋只有七百三十八年。如果是三十年的世界法则推动的话,四十二年将是一千二百六十年。这是可信的,不,但它是记录。曹操的第42个孙子根据曹操的家谱改姓为曹操,但事实上,曹操的姓氏在曹操之前的汉朝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年龄推测,所谓曹操的第四十二个孙子改姓为操根本不是真的。

安徽潜山顿本堂曹氏族谱于光绪二十一年修订,其中包括康熙五十年所作的序言,也否定了曹操是曹操姓的说法,不加深究而知之,是荒谬之事。

曹同姓,但对自己姓氏的来源却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古人有取祖先姓氏的传统,不排除曹操的后代可能姓曹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系谱学家李记认为,姓氏的后代之所以对姓氏的来源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姓氏的来源确实难以考证。

曹氏是一个罕见的姓氏,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个姓氏至少出现在汉代,而且文献中记载人们利用它。然而,据我所知,它的起源在历代姓氏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然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曹操的后代也可能有曹操的姓氏,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以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氏。虽然复旦大学查到的这个姓不是曹操的后代,但并不能证明所有的姓都不是曹操的后代。"

曹参和夏侯婴哪个才是曹操的祖宗?

不是,曹操本家是姓夏侯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做了姓曹的太监的养子就改姓曹了。至于说他是汉代名臣曹参的后代,那是因为后来曹操有了身份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