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家谱冒字辈以上是什么字呀,我是恩字
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但是好象没有冒字辈的啊。
朱元璋的26个孩子中有24个有后代的,现将字辈提供给你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后裔世系派字标
朱元璋(1328年农历9月18日未时生-1398年闰五月乙酉日病逝),享年71岁,
他亲自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订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
序号 儿子姓名 封号 生母 二十辈 后续十辈
朱标 1支 宫太子南京 马皇后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朱爽 2支 秦王 西安 马皇后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朱棡3支 晋王 太原 马皇后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朱棣4支 燕王 燕京 马皇后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橚5支 周王 开封 马皇后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朱祯6支 楚王 武昌 胡充妃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朱?7支 齐王 青州 达定妃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朱檀 10支 鲁王 兖州 郭宁妃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廉达,康庄遇本宁,明利复能得,山来洞友仙
朱椿 11支 蜀王 成都 郭惠妃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局务穆清,
序号 儿子姓名 封号 生母 二十辈 后续十辈
朱桂 13支 豫王 太原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朱英 14支 肃王 兰州 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朱植 15支 辽王 广宁 韩妃 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朱旃 16支 庆王 银川 余妃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昆,
朱便 18支 岷王 岷州 周妃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橞 19支 谷王 宣化 郭惠妃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朱松 20支 韩王 平凉 周妃 冲范征偕旭,融谟郎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朱模 21支 沈王 长治 赵贵妃 佶幼诠勋胤,恬 效回瑝,湜源 晳暐,圭璧澈澄昂,
朱茎 23支 唐王 南阳 李贤妃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岭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朱彝 25支 伊王 洛阳 葛丽妃 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风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子孙在起名时,第1字为姓,第二字取辈的派字,第三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 火土金水木 火土金水木 火土金水木 火土金水木 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朱元璋当年可不会想到,自己为子孙后代定下的关于起名的祖训会与日后的元素周期表碰撞出如此绝妙的火花。
朱元璋一共生有23个儿子,当年他为每一个儿子都凑了一首五言诗,每一个儿子所拥有的五言诗都不一样,而这一首首五言诗就是他们后世子孙名字里的第一个字,比如燕王朱棣,朱元璋为他后世子孙提的诗就是: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所以朱棣这一脉也就是大明王朝皇帝这一脉的子孙后代的名字其第一个字一定是按照这首五言诗来取得。
而朱家子孙名字里的第二个字,朱元璋也作了规定,要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这一规律来取,即第三个字一定是以五行为偏旁的字,五行相生,意味着朱家子孙世代繁荣,大明江山万古长青。
也许当初朱元璋为自己的这一发明创造而自鸣得意过,但他却想不到,自己的这些儿子都太能生了,子孙后代呈指数型增长,而由于他这一规定,导致了子孙们取名字越来越难,因为带五行偏旁的字是有限的,再加上皇家起名要有所避讳,尤其是不能与上一辈的名字有重复,所以随着朱家子孙越生越多,五行偏旁的字完全不够用了。
字不够用了怎么办?总不能不起名字吧?于是朱家子孙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方法,那就是自己造字,将五行偏旁与任意汉字组合在一起,生成新的字,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大量带五行偏旁的生僻字出现在了朱家族谱上了。
本来这样取的名字并不会引来多少反响,毕竟生僻字只是用作名字,没有其他任何实际意义,但是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以及被引入我国,大家惊奇地发现,朱元璋后世子孙的名字与元素周期表里元素的名称太像了,有多像呢?下面简单列举几个,大家感受一下:
朱在钠,朱成钴,朱慎镭,朱帅锌,朱徵钋,朱同铌,朱效钛,朱弥镉,朱同铬……
以上这些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过这些名字之后,想必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了吧,凡事上过初中,学过化学,背过元素周期表的朋友一定对这些生僻字不陌生。
那么通过我前面所说的,这些名字里的生僻字都是因为朱元璋当年定下的规矩不得已而硬造出来的,在当时没有实际意义,而元素周期表则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并被之后多位化学家完善起来的,所以朱家子孙取名抄袭元素周期表这肯定不成立,那么是元素周期表抄袭了朱家族谱吗?
说实话,也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当年将元素周期表翻译成中文的我国晚清化学家徐寿曾借鉴过朱家族谱。但如果说徐寿当年没有借鉴过,那没有多少人相信,毕竟这太巧合了,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清是谁借鉴了谁这个问题,那答案一定是徐寿借鉴了朱家族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阳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谱》,1993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唐,介公(朱熹为介公十二世孙)之十八世孙万四公在南宋末迁桐城罗塘洲,后第三代朝二、朝四、朝六、朝九四兄弟迁会里(现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会宫镇)。成为现遍布全球朱姓之始。这一支已于2011年完成会里朱氏忠恕堂九修家谱,共二十二本。
朱氏家谱字辈主要分江苏南京、北京市、江西婺源、江西赣州、四川达县、四川资中、江苏维扬7个宗祠的区别,具体如下:
1、江苏南京的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北京市的字辈: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3、江西婺源的字辈: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4、江西赣州的字辈: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5、四川达县的字辈: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6、四川资中的字辈: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7、江苏维扬的字辈: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中国人对待族谱的态度是极神圣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谱作为圣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朱姓对族谱的爱惜程度可从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阳堂《朱氏族谱》上所载的《领谱家规》一文反映出来。
-朱姓家谱
朱家家谱冒字辈以上是什么字呀,我是恩字
本文2023-09-22 01:52: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