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姓的起源、家谱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尤姓的起源、家谱是什么,第1张

一、起源

1、源于沈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五代之初,后梁皇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闽王,因审、沈二字同音,闽国境内的沈姓族人为了避讳,将沈姓去掉三点水改为“尢”姓(即尤的繁写)。

2、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乌鲁特蒙古猷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猷佳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giya Hala。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猷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二、家谱

江苏苏州、无锡、镇江尤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尤文浚总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尤叔保。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福建罗源鉴江,遂初堂鉴江尤氏族谱2012年续。

扩展资料:

尤姓名人:

1、尤思礼:尤姓得姓始祖,闽王王审之的女婿,唐熹宗册封为驸马。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唐都尉驸马尤氏、郡主王氏墓(俗称驸马墓)。

2、尤叔保:江苏无锡人,宋代书画家、富翁。为人正直,以书画名世。晚年颇雄于财,其园亭池馆,为一时绝胜。

3、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南宋诗人、大臣。绍兴进士。任泰兴令时有政绩。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辑有《梁溪遗稿》。

4、尤列:尢(wang)列是广东顺德人。1866年生。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等畅谈革命,时人称之为“四大寇”。1936年病逝于南京,著有《四书章句易解》、《四书新案》等。

-尤姓

1、源于沈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五代之初,后梁皇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闽王,因审、沈二字同音,闽国境内的沈姓族人为了避讳,将沈姓去掉三点水改为“尢”姓(即尤的繁写)。

2、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乌鲁特蒙古猷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猷佳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giya Hala。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猷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二、家谱

江苏苏州、无锡、镇江尤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尤文浚总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尤叔保。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福建罗源鉴江,遂初堂鉴江尤氏族谱2012年续。

扩展资料:

尤姓名人:

1、尤思礼:尤姓得姓始祖,闽王王审之的女婿,唐熹宗册封为驸马。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唐都尉驸马尤氏、郡主王氏墓(俗称驸马墓)。

2、尤叔保:江苏无锡人,宋代书画家、富翁。为人正直,以书画名世。晚年颇雄于财,其园亭池馆,为一时绝胜。

3、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南宋诗人、大臣。绍兴进士。任泰兴令时有政绩。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辑有《梁溪遗稿》。

4、尤列:尢(wang)列是广东顺德人。1866年生。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等畅谈革命,时人称之为“四大寇”。1936年病逝于南京,著有《四书章句易解》、《四书新案》等。

想必问的是如皋或者如东地区的,我来小答一把,正好有关注。按:要是有族谱追溯,其实是最好的办法。没有的情况下,只能做合理的猜测。猜测,只是尽可能接近事实情况。

答:源于何处,聚居何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要看哪个时间点了。

如东地区:已经是江苏最东边的一支尤姓了。当地字辈里面暗示来源地为无锡;如东的地区的来源于如皋,如东地区大部分为外来人口迁入。尤姓从哪里迁入呢 如皋。依据: 在如东尤姓聚居地,有一个姓:冒。 这个姓来源于蒙古族,只有如皋地区有。猜测为一起从如皋迁到如东。且如皋如东地区本来就很近,迁20多公里为了更多的土地,是合理的。

如皋地区:来源于靠近江边的苏州地区。 依据如皋姓氏记载:如皋尤氏,于唐宋时居如皋古摩诃山竹排岭之沙洲,时尤氏以姑苏阊门宗派五宗世表,无锡县一宗、靖江县一宗、泰州鹅儿湾一宗,居皋邑竹排岭为一宗。后此沙坍入江中,尤氏后人就搬迁至今江安阚家河西北地,左有大港,右邻毛宅寺。尤氏移居此地后,将毛宅寺更名宝庆寺,寺内有古佛三尊,迦兰钟鼓石塔一座,大佛腹中藏有尤氏始迁如皋一世祖天主公谱,称东皋始祖谱。尤氏集中居住地后定名尤家行。其堂名为“馀庆堂”。大门楹联有三:“延之绝学,公辅奇才”、“力崇道学,矢与清贞”、“图经来鹤,梦应成龙”。(延之,名袤,南宋诗人,无锡人。楹联只会写本家族有名望的人的事迹)

苏州地区的尤姓:发源于无锡。两兄弟本来都在无锡,后来一人因出了一些小事情,往苏州方向搬了。另本来两地不远,合情合理,且记载很多。里面的风雨和故事,可以参考:万柳溪边旧话,值得每一个尤姓族人参阅。

无锡地区:始迁祖,尤公叔宝。来源地:福建。迁入时间:大约于1017年,落脚地:无锡许舍; 现无锡地区有历史痕迹:地名尤渡里 , 万卷楼/尤氏锡麓书堂 (天下第二泉旁,非常的近,建议尤姓族人去无锡时可以参观一下)

福建:从沈姓而来。原因为避闽王讳。

尤姓:公元874年左右,有尤姓大将军从山西入云贵作战;公元925年左右,福建沈姓改尤姓;公元1017年左右,尤公叔宝至无锡;公元1400年 明初山西大槐树移民包括尤姓;(时间空间上有出入。原本就一支?还是分属不同支?第一种可能性很大,因为尤不是大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

从资料记载情况看,大部分尤姓族人能够正直不屈,能够友善对待周围的人,多有善举。

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尤氏

[清]女。家江苏太仓。求女,周凤仪妻。工诗,画,夫妇日相倡和。并卖画以自给。《镇洋县志》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沈」姓。据《梁溪漫录》所载,五代时,王审之在福建称闽王。闽人为避「审」的嫌名 (「审」和「沈」字同音 ) ,把「沈」字去掉三点水旁,余下半个字改为「尤」。

二 ; 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已有尤利多,尤还。在东汉时已见「尤」氏的记载。

家族名人 尤袤 (1127~1194)

字延之,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累官国史侍讲,后除礼部尚书。尝取孙绰遂初赋以自号,光宗曾书匾赐之,年七十而卒,□文简。着有遂初小稿等,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尤侗 (1618~1704)

字同人,更字展成,号悔庵,晚号艮斋,又号西堂老人,清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康熙间召试鸿博,授检讨,历官侍讲。工古文诗词,喜为游戏之笔。诗效温、李,晚学白居易,词华富赡,号称才子。着有西堂杂俎、艮斋杂记、鹤□堂文集及钧天乐等杂剧。

地望分布 浙江吴兴郡。

尤氏,贾珍之妻。虽为宁国府当家奶奶,但并无实权,素日只是顺从贾珍。她没什么才干,也没口齿,是个锯了嘴子的葫芦。她极力阻止过尤二姐的婚事,但无奈贾珍主意已决。当王熙凤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后,大闹宁国府,尤氏束手无策,随王熙凤作践,把她揉搓成一个面团儿。贾珍在家中聚赌,她也毫无办法。

  洪刍《香谱》为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其中对于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均广而收罗之;并首创用香事项之分类模式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类别,为其后各家香谱所依循。

  《香谱》的作者,虽从宋以来多视此谱为洪刍所作,但《郡斋读书志》提出与所传洪刍《香谱》内容略异的疑点、明陶宗仪《说郛》提出为唐人所撰,以及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似非洪刍所撰等,对于作者的问题仍须厘清;此外各传本流传的卷次与内容差异,仍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先从《香谱》众多作者中,如:唐人所撰、可能为侯氏《萱堂香谱》等说法,考订为洪刍所撰写,并从洪刍生平事迹之研究,兼论洪刍撰写此谱的可能性。其次,针对《香谱》的流传及其版本问题探讨,如:《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格致丛书》本、《说郛》本《学津讨源》本与《名人小说》本等比较,并论述体例与内容特色。

  《香谱》所属谱录类书籍,系因应社会需求而产生,虽乏文学创作之艺术性,但具有保存文献、整理编纂之功。作为观看宋代社会文化之现象而言,《香谱》的出现反映宋代香事高度发展的真实现况与价值取向;而洪刍的《香谱》正是此一系列发展的奠基者。

  关键词:香谱、洪刍、版本、谱录、香文化

  壹、《香谱》作者考辨

  宋代香事发达,文人从事撰写整理「香谱」之类书籍众多,宋元之际陈敬编纂《新纂香谱》所引用的各家谱录便有:「沈立之香谱、洪驹父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潜斋香谱拾遗、颜持约香史、叶庭珪香录、局方第十卷、是斋售用录、温氏杂记、事林广记」等。 涵括公家与私人编辑「香谱」、文人笔记、医书局方、农书、民间类书等等各式书籍,显见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用香事宜的重视与时代所崇尚的香事风潮。

  其次,由于香谱内容多属汇集抄录性质,后出转精收录资料更为周全、丰富,故前谱多为人遗忘而散佚;加上对于「香谱」之命名方式,概以某氏或某堂香谱,往往遗漏作者名字,流传日久,混淆亦增。南宋时期陈振孙(1183-1249/1261)撰《直斋书录解题》谓:

  《香谱》一卷,不知名氏。

  《萱堂香谱》一卷,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香严三昧》(按文献通考作十卷),不知名氏。

  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谱录类》也著录「香谱」书籍四种皆未注名作者及卷次。

  洪氏《香谱》、沈氏《香谱》、《天香传》、《萱堂香谱》。

  本文所探讨《香谱》最早著录为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廿一年(1151)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目录》「类书类」记:

  《香谱》一卷宋洪刍撰。

  南宋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百川学海》收入《香谱》二卷,题为宋洪刍撰。

  《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五纪录:「洪刍《香谱》五卷」。

  对于香谱的作者问题,晁公武已经提出疑问,谓:

  《香谱》一卷,右皇朝洪刍驹父撰,集古今香法,有:郑康成汉宫香、南方小宗香、真诰婴香、戚夫人迎驾香、唐员半千香,所记甚该博,然《通典》所载历代祀天用沈水香独遗之,何哉?

  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香谱》的作者提出:「此本(内府藏本香谱二卷)有水沈香一条,而所称郑康成诸条乃俱不载,卷数比通考所载刍谱亦多一卷,似非刍作。沈立谱久无传本。书录解题有侯氏《萱堂香谱》二卷,不知何代人,或即此书耶?」

  参、《香谱》版本考述

  一、《香谱》流传与知见版本

  洪刍《香谱》的流传,从周紫芝(1082-1155)《太仓稊米集》与《郡斋读书志》所记载推论,约绍兴二十一年之时,洪谱应已流传。

  周紫芝于绍兴壬申年(即绍兴二十二年)看过洪刍《老圃集》,《太仓稊米集》有〈书老圃集后〉谓:「绍兴壬申春滑台刘德秀借本于妙香寮乃书以还之」等语。同书次卷则有〈书洪驹父香谱后〉一文,云:「余在富川作妙香寮,永兴郭元寿赋长篇,其后贵池刘君颍与余凡五赓其韵往返十篇,所用香事颇多,犹有一二事驹父谱中不录者,乃之世间书岂一耳目所能尽知。…」 从「富川妙香寮」等语,显见周紫芝所见洪谱,也约在绍兴二十二年前后。

  又据周紫芝所写〈汉宫春〉云:「别乘赵李成以山谷道人反魂梅香材见遗。明日剂成,下帏一炷,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使人神气俱清。又明日,乃作此词歌于妙香寮中,亦仆西来一可喜事也」 等语,显示妙香寮为其出知兴国军后所居之处,而紫芝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润五月知兴国军,秩满后隐庐山以终。可以推测出妙香寮的时间在绍兴二十一年润五月之后。

  又见成书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的晁公武(约1105-1180)《郡斋读书志》便已著录:「《香谱》一卷洪刍撰」。 这是今所见最早洪刍香谱的著录。

  直至南宋左圭于咸淳九年(1273) 辑《百川学海》收录洪刍《香谱》二卷。 相距一百二十余年,在卷次上却出现一卷与二卷之别。

  再查宋人著录洪谱记录尚有:

  宋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分别列入「沈氏香谱、洪氏香谱、天香传、萱堂香谱」 ,洪氏《香谱》即为洪刍《香谱》。可惜尤目所载诸书不言卷数且常遗撰者名氏。

  宋陈振孙 (约1183-1249/1261)《直斋书录解题》:「《香谱》一卷,不知名氏。《萱堂香谱》一卷,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其后,元之马端临(1254-1323)依据晁公武与陈振孙之著录,在《文献通考经籍考》谓:「《香谱》一卷,…洪刍」。 《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五农书类则著录洪刍《香谱》五卷, 由于传世《香谱》版本与内容有一卷与二卷之别,《宋史》纪录应为误。

  洪刍《香谱》的传本则见于清莫友芝《邵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九:「《香谱》二卷,不着撰人,百川本。格致本。《艺圃搜奇》本。《唐宋丛书》本。学津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则新增:「明刊本」与《续录》之「说郛本」。

  今昌彼得先生作《说郛考》对于洪刍《香谱》各传本之卷次提出:

  是书今传有百川学海、格致丛书、明末重编百川学海、重编说郛卷九八、唐宋丛书、学津讨原诸本,除百川学海、重编说郛、唐宋丛书诸本作一卷本外,余分二卷。均题宋洪刍撰。

  不过,仅从目录文献所纪录卷次与实际内容之间仍有差异。仔细查阅《香谱》各传本之卷次与内容进行比对,发现书目所记录的一卷本与二卷本之间颇有出入。

  第一,明确注明作者洪刍与卷次的二卷本有:民国十六年武进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影印之《百川学海》、清张海鹏《学津讨源》、洪汝奎《晦木斋丛书》、胡文焕《格致丛书》等。

  第二,一卷本洪谱则收于《说郛》、明末重编《百川学海》等丛书中,与二卷本相较,其内容多删削而成。

  第三,有些注明为一卷本者,实际内容与二卷本无异,如《名人小说》即是。

  第四,有目录未注明卷次者,内容则为二卷本,如《唐宋丛书》。

  今将所见洪刍香谱各传本整理叙述如下:

  (一)《百川学海》本之《香谱》

  今传洪刍《香谱》于丛书之中,最早当为宋人左圭所编之《百川学海》。该丛书成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取自汉扬雄法言行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句,意为由众说之学派,而溯学海之渊源。全书以天干编次,分甲至癸十集,宋刻本每集收书十种,明刻及其后的重辑本,每集则收书不等。

  流传百川本之《香谱》主要有:摹刻、新刊、重刻、影印等性质。

  摹刻为根据宋本翻摹,在版式、行格、内容同原本,字体相仿,又称:景刊、覆刻,明代与民国都有景刊或覆宋本出现。今流传最广为民国十九年陶湘据宋咸淳本景刊本。民国五十四年台北艺文印书馆之《百部丛书集成》之《香谱》即据此本影印,此本宋刻影刊最近左圭原辑,故最为通行。此外,明代弘治十四年华埕本《香谱》亦属摹刻本。

  新刊,明代有重新编排之百川,内容依原书之旧,但版式、行格、字体异于宋本。如明嘉靖十五年郑氏宗文堂百川本《香谱》属之。

  重刻,明代出现重新刊刻,不仅版式、行格、字体,连内容子目也重新编辑,对原书面目重新刊刻,故内容有所删节。明末陈太史重编百川本之《香谱》,以及明末叶坊刊本《香谱》皆是。

  百川本《香谱》今流传最广,并有二卷本与一卷本之别,以下分别就百川本《香谱》各传本之性质与内容分析其异同。

  1左圭《百川学海》宋刻本与覆宋本

  《百川学海》宋刻原本罕见,清代藏书家偶获残卷零本之宋刊本。现存宋版百川,存子目九十一种,缺左圭序,标目及内容九种,后入藏北京图书馆,即是民国十九年陶湘据宋咸淳本景刊本。

  陶湘序文言宋本发现经过与景刊事宜,张鸿卿于民国九年获流传宋本,并赠与陶湘。陶湘与傅增湘商榷景印,但缺左圭序、标目及内容子目十种。所缺序、目由傅增湘游日本时由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版原书序目补入;所阙书十种明华埕本内容仿宋刻字体补足。

  此本今以民国五十四年台北艺文印书馆之《百部丛书集成》流传最广,其收录覆宋本《香谱》题宋洪刍,二卷。

  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咸淳九年刊本十种、十八卷、六册即《菦圃善本书目》所载清代钱曾、季沧苇旧藏,但此本缺《香谱》。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卷五丛书纪录宋刻本一部,共百种、一百七十九卷、六十册,其中所缺之序、目、子目九种,以陶湘景宋本配补。

  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有百川学海三十一册。据该馆善本书目记载,此即《经籍访古志》所录宋本。

  2明弘治十四年(1501)无锡华埕刊本

  华埕(1438-1514)字汝德,号梦萱,后改尚古生,为常熟无锡人。其室名尚古斋,善于鉴别古奇器及法书名画,又多聚书,所制活版甚精密。华埕在弘治年间即购得宋版百川一部,但于弘治十二年退食后才着手编印,弘治十四年(1501)刻印左圭《百川学海》一百种,分十集,一百七十九卷。覆宋活字刻本,半叶十二行、行20字。

  华埕本之版式、子目内容虽依仿宋刻,但在卷第上重新编次,明钱福〈重刊百川学海序〉云:「左录每书各厘为册,凡百。每聚数种一帙,以十干第之,甚妙。但其所分帙未能合予意,乃敢仍其旧帙,而妄改之,皆以类属,而先后亦有说焉。」因此,其收录洪刍《香谱》二卷,由左圭宋本之丁集改为壬集。

  华埕本《百川学海》于弘治十四年排印完成后,印出不少复本。但今传本多有补版、递修之痕迹。如:《汇刻书目》第四册著录百川一部,题为「明正德间无锡华埕重刊本,有钱福序。」可能为旧版递修重印。

  华埕刊本流传颇广,民国十年影印本流传,上海博古斋之《百川学海》,即据明弘治华埕刻本影印。

  3明嘉靖十五年(1536) 郑氏宗文堂刊本

  《百川学海》于明代之新刊本,全十集,一百种,框为188×128公分,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单栏、版心白口。署款「嘉靖十五年(蒲)阳壶云道人书林郑氏谨依宋本绣梓刊行」 ,亦称「蒲阳书林郑氏刊本」。

  郑氏宗文堂为元至顺间建阳人郑天泽、郑希善的书坊,自元至明万历,延续将近三百年,刻书甚多。《书林清话》卷四载:明嘉靖十五年刻印宋左圭《百川学海》二十卷。

  其内容依宋本百川原书之旧,但版式、行格、字体异于宋本。郑氏宗文堂刊本不分十集以卷次分,其卷十八收录《香谱》二卷。

  4明末重编《百川学海》与明末叶坊刊本

  明末重编《百川学海》,题为「陈太史复位」,无序跋,文献亦未见记载。此本分十集,一百四十四卷。

  明末叶坊刊本,共分十集,一百二十卷。据研究,明末重编《说郛》辑成后,坊间书贾又自该版,重辑一部《百川学海》,其版式与重编《说郛》相同,在每种子目首叶撰人名下有「撰」字与校阅人姓名、内容圈点皆剜去。 此特点与叶坊百川刊本相同。

  比较重编百川《香谱》与叶坊刊本《香谱》, 两者关系密切,都是一卷本,无目录,均以范烨「香序」为起始,后接子目。版式皆为左右双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版心为单鱼尾,上刻书名,下记叶码,字体为明末横轻竖重匠体字。唯两者之差异为:明末重编《百川学海》之《香谱》有「香谱宋洪刍撰武林张懿校阅」等字。叶坊刊本则剜去「撰武林张懿校阅」等字仅余「宋洪刍」三字,其余版式、行格、字体版式相同。可知叶坊本《香谱》为依据重编百川本《香谱》旧版剜除刊印。

  (二)《说郛》本之《香谱》

  洪刍《香谱》亦收入于《说郛》中。今所见《说郛》传本,有一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之别。《说郛》百卷本之《香谱》一卷原题唐无名氏,一百二十卷本著录洪刍《香谱》,但两者之体例与内容差异颇大。故从《说郛》今之传本与《香谱》之关系说明之。

  1《说郛》百卷与百二十卷传本

  《说郛》一百卷,其卷六十五收入《香谱》一卷,原题唐无名氏,如国家图书馆藏明蓝格旧抄本即是。涵芬楼排印本于唐无名氏之下注洪刍,今通行有民国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即是据涵芬楼本排印。

  《说郛》百二十卷,于卷九十八著录《香谱》,作者题为洪刍。今通行为清顺治丁亥年(四年)两浙督学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本收入。

  《说郛》为浙江台州黄岩人陶宗仪取经史传记、诸子、杂说之书,凡一千余家,纂辑而成百卷。宗仪生于元延佑三年前后(1316),卒于明永乐元年(1403)。 从《说郛》原序之杨维祯序、收录元代著作者称为皇元、孙作罗列陶九成著作,以《说郛》居先,元至正二十六年《辍耕录》次之,显见《说郛》成书于元代。据叶盛《水东日记》卷六陶九成《说郛》条云:「近闻说郛百卷尚存其家,有九成涂改去取处,不知如何。其亦未成之书欤。」 《水东日记》成书约在明天顺成化之间,彼时《说郛》百卷尚存。

  惟《说郛》之流传,从明代以来,经郁文博、陶珽等人之校正重编、明末删改重印等,残佚甚多。明景泰四年进士(1453)郁文博校订《说郛》作序便说明当时《说郛》经涂改之情形与校对经过,云:

  说郛一百卷…成化辛丑,余罢官归乡,于士人龚某家得借录之…然字多讹缺兼有重出与当并者,未瑕校正。继而屡为司牧部使者借去分命人录,而所录之人不谨,遇有字误,虑对出被责,辄将予旧本字涂改相同以掩其过,而字之讹缺者加多。予愤其人而无可奈何。尔年以来,借录者颇简,遂欲校正。复遍阅之,见其编入百川学海中六十三事,学海近在锡山华会通先生家翻刊。铜板活字盛行于世,不宜存此,徒烦人录。于是以其编入并重出者,尽删去之。当并者并之,字之讹缺者亦取诸载籍逐一比对。讹者正之,缺者补之,无载籍者以义厘正之,终岁手录,乃编为一百卷,犹恐有未尽善,留俟后之君子重校而刊行焉。

  弘治九年(1496 )郁文博补订《说郛》百卷,邵懿辰《四库标注》谓:「原本一百卷,后佚去三十卷,弘治中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关于郁文博校正之《说郛》刊刻,虽《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云:「明人刊本有一百卷校刊本不同,藏嘉定吴氏,又一部藏常熟陈子正家」。由于刊本流传甚罕,万历以来的藏书家,如:毛晋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等藏书目录著录《说郛》皆为抄本,因而也有学者主张郁文博校本不传。

  民国八年(1920)冬海宁张宗祥主持京师图书馆,取该馆所藏《说郛》明抄残本、并借得涵芬楼万历抄本、江安傅沅叔所藏明残抄四种,以及书估求售之明抄本共六种,其中以洪武抄本最旧。以此六种明抄本相互参校,订其讹缺,民国十六年由上海涵芬楼排印成。

  据昌彼得先生研究,张宗祥跋中提及洪武本「实系弘治乙丑(十八年)抄本,云洪武者殆初审定之误。由此可以推知近世所传之百卷说郛,实出同源,皆出弘治初郁文博编校之本。」 加之流传之郁文博校本疑点甚多,故张宗祥集校《说郛》百卷被视为今较佳传本之一。

  此外,今通行一百二十卷本之《说郛》为明末编刻,俗称重编《说郛》。《千倾堂书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等各家藏书目题为陶珽重编。陶珽为云南姚安人,明万历三十八进士(1610)。清代李际期任浙江提学道,整理旧版,于顺治四年(1647)复位印行,即清印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本编印,谓:「此本百二十卷为国朝顺治丁亥姚安陶珽所编,又非文博之旧矣」。

  对于重编《说郛》编印过程,昌彼得先生认为:「今考传之重编说郛各本,…皆非原编初印,乃掇拾残余版片并补刻重印者。…其原版式尚可于今传之明末广汉丛书、百川学海、吴永续百川学海、逢可宾广百川学海、艺游备览、熙朝乐事等丛书见之。此等丛书皆就说郛一部分原版或渗刻数种而编印者式悉同…。今传之重编说郛多就此版剜去撰人之『撰』字、校阅者姓名、及书中圈点而重印者。」

  由是对《说郛》的评价,谓:「重编《说郛》在编辑体例上既变乱旧章,内容方面赋予《说郛》大部迥异。但因袭说郛之名,及『五经,众说郛也』之义,与郁文博或陶宗仪原本之《说郛》之关系,仅此而已。」

  是故今存百卷本《说郛》虽是陶宗仪编辑《说郛》之节录,但仍保留较多陶宗仪与明代刊本的原貌。以下续就《说郛》各传本著录《香谱》之体例与内容逐一比较。

  2今《说郛》传本之洪谱体例与内容比较

  以今通行之四库《说郛》本之《香谱》(一百二十卷,以下简称四库本《香谱》),与涵芬楼排印本《说郛》香谱(一百卷,以下简称涵芬楼本《香谱》)等两种传本著录体例与内容比较之。

  第一,分品类用词不同

  涵芬楼本《香谱》品类分为:香品一、异香二、香事三、香法四。

  四库本《香谱》分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法、香之事。此分品类方式与《百川学海》、《唐宋丛书》、《名人小说》、《学津讨源》等丛书之《香谱》相同。

  第二,子目条例数量差异

  涵芬楼本《香谱》收入条子目计:香品一26条、异香二15条、香事三19条、香法四7条,共65条。

  四库本《香谱》为:香之品43条,香之异38条,香之事35条,香之法22条,共计138条。

  第三,子目内容的差异

  涵芬楼本《香谱》,子目之下多直接抄录内容而无引书书目。

  四库本《香谱》,子目之下注明引书之书名并抄录内容。涵芬楼排印本《香谱》删节引书书目以香品诸条目最为明显,如「龙脑香」条径为「出波律国树高…」,四库本为「龙脑香酉阳杂俎云:出波律国树高…」。

  其次,引用书目内容详尽有别,试以「沉水香」条比较如下。

  涵芬楼本《香谱》香品「沉水香」条云:

  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馢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雕,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葚而味辛,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丁相天香传曰:香之类四者,曰沉、曰笺、曰生结,曰黄熟。其为类者也十有二,沉香得其八焉,曰:乌文格,土人以木为格,谓如文木也,曰:黄腊、曰牛眼、曰牛角、曰牛蹄、曰鸡头、曰鸡腿、曰鸡骨、皆为沉香也。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AmEdE8KeqKBsUobqf66M5H_Ixrp3cAu98gxDeWErH6O9ytesRVrEwYdSOlT4sMOjR8CVREulFaUSo9IMteaAq

  

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在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尤[尤、尢、怣、邮,读音作yóu(ㄧㄡˊ),亦可读作qíu(ㄑㄧㄡˊ)]

尤姓氏始祖: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在这次平叛斗争中,聃季立下大功。战后,周公旦将这位有才华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他封于沈,建立了沈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沈姓。五代时,王潮、王审知入闽,后王审知建立闽国,称闽王。因沈与审同音,为避讳,沈姓去掉水旁,改称尤姓,但念念不忘尤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为尤姓的得姓始祖。

尤氏分布:

尤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1%左右。沈姓郡望有二:吴兴和汝南,而吴兴(今浙江省)地处闽地,沈改尤后,吴兴郡自此成为尤姓郡望,但在北宋时,尤姓族人并不多,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后人才开始大举繁衍,《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浙江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

尤氏世系:

思礼公(尤氏始祖、驸马公)——2世:志威公——3世:美公、构公(文简祖)——4世:宋公——5世:叔保公——6世:有终公——7世:阳秋公——8世:云耕公——9世:文简公(尤袤)——10世:鹏公(佳蕃一世祖)、异公(泉州市卿田派)、宜中公(福州市罗源鉴江)、贤公(长乐一世祖)、忠公——11世:思宗公——12世:宏公——13世:无咎公——14世:义公——15世:惠公——16世:君实公——17世:天保公——18世:信公——19世:义端公——20世:佛惠公(毅然公,南厅一世祖)

泉州卿田尤氏的字辈是(1-6无字辈),7世起为: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另:泉州其他各地尤氏分支始祖如下:

晋江佳潘、庵前之祖为17世长孙

泉州安内之祖为18世佛佑

郡东之祖为17世仕铭

郡西之祖为18世庚生

御里之祖18世仕斌

笋江、郡南之祖为19世隗齐

永春之祖为18世公安

浙江省台州市之祖令闻公之子志学

尤氏家谱:

江苏苏州、常州、镇江尤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尤文浚总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尤叔保。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福建罗源鉴江,遂初堂鉴江尤氏族谱2012年续

尤氏字辈:

福建罗源鉴江尤氏二十一世起泰字讳康字表:

讳:泰永庆昌荣望世裔兴隆广绍功修安善景,初学名讳照此;

字:康华昭益盛观宗支蔚起长传道学治平时,长大立字照此。

河南栾川尤氏字辈:“中文世榜三振步永长安”。

河南信阳尤氏字辈:“启乃学士光其宝鼎万事道明国朝之庆,尤姓历史不是很久远,距今约1000多年”

河南尤氏字辈:“大元金花凤,熙克守宗,永树其升。”

湖北荆州尤氏字辈:“光启大明国清开太运何顺永占祥忠德传家远纯绪世克昌”。

湖北松滋尤氏字辈:“昌光中兴国运万年兆祥”。

湖北襄樊尤氏字辈:“俊休士明德文光昌裔以学尚志立朝纲不偏常永远在宗祖紊自有平安乐家祥”。

湖北枣阳尤氏字辈:“心丹兆嗣”。

山东济南尤氏字辈:“文广书忠金”。

山东威海、荣成尤氏字辈:“培学全华宗”。

山东临沂尤氏字辈:“宗维从步文培元祥”。

山东潍坊高密尤氏字辈:“盛明世传久”。

内蒙古奈曼旗白音昌尤氏字辈:“建景庆姿乐,俊世凤泽增”。

江苏连云港尤氏字辈:“宗振帮传永康”。

江苏盐城东台尤氏字辈:“长昌维俊东”。

福建泉州卿田、洛江尤氏字辈:“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福建福州、长乐尤氏字辈:“兆振德光杰”。

安徽泾县、繁昌尤氏字辈:“仁德本良善”。

安徽五河、泗县尤氏字辈:“风胜登本茂修培基起良”。

尤姓的起源、家谱是什么

一、起源1、源于沈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五代之初,后梁皇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
点击下载
上一篇:孟家传到多少代下一篇:有姓从的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