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王包玉刚有多少船?有多少钱?求他的简历!
包玉刚(1918—1991),镇海庄市钟包村(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父包兆龙(1895—1982),早年在武汉开鞋店、在上海设钱庄,后任衡阳工矿银行、重庆工矿银行经理。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1946年与人合资在沪开办国丰造纸厂。1949年春携眷迁香港,从事进出口贸易,后营航运业,1967年扩为环球航运集团,任主席、名誉主席。包玉刚为次子,早年入上海中兴学堂,后入吴淞商船学校。1937年辍学,供职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任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未几任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上海,改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1946年任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1949年初至香港,与人合资开设华人行,经营进口贸易,为大陆装运进口钢材、棉花、药品等紧缺物资。1955年创设环球有限公司,经营印度至日本间煤炭运输。次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为国有,运费大涨,获资甚丰,遂购置新船,扩展业务。继与日本造船业、金融业和香港汇丰银行等合作,渐著声航运界。1967年在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中扩大船队,1970年改为环球航运集团有限股份公司,1972年创设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会主席。至1981年底,拥有船只210艘,总载重吨位2100万吨,占香港商船总吨位一半,人称“东方船王”。又于纽约、伦敦、东京等地设立十几家子公司、代理公司,还兼营地产、码头仓储、公共交通等业,历任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亚洲航业有限公司、世界航运及投资公司、世界海事及陆丰国际(投资)公司、世界金融国际有限公司和LBJ金融(香港)有限公司主席等职。1963年加入英国籍,1976年英国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及日本天皇授予勋章、奖章。1991年9月23日病逝香港。热爱祖国,拥护“一国两制”政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奉节俭,乐善好施,先后捐资兴建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兆龙图书馆、杭州包玉刚游泳池等,又倡设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基金,捐款赈济灾民。促进故乡建设,应聘任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顾问和甬港联谊会、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捐资5000万元创建宁波大学,继捐资建包玉刚图书馆,并偕同亲属、同乡捐资兴建中兴中学、兆龙大桥、钟包新村、兆龙公路等,德泽桑梓。故居今存。
平身传奇
在海洋上,包玉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九龙仓”之战。
在当时,“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而怡和财团属下的另一个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九龙仓”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为了保住“九龙仓”,置地公司气势汹汹地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想把包玉刚从“九龙仓”中挤出去。包玉刚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只花了两个小时,便使“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九龙仓”,还伤了自己的元气。
这次战役轰动了整个香江,大长了华人志气,打击了英资财团的嚣张气焰,包玉刚在谈笑之间,调集了20个亿的事情,也成为一个传奇。
1985年,包玉刚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1986年,包玉刚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船王“弃舟登陆”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至此,包玉刚的海上王朝和陆地王国都达到了顶峰。他的财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说他曾经考虑买下一个国家。他自己也开玩笑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你说的是宁波大学的吗,包玉刚图书馆是借书的。一楼一些新书、外文书籍,二楼是文史外语等,三楼是理工农医的,除了勤工俭学的人,不能自习。
包玉书图书馆(即7号楼,图书阅览室)当然可以自习。一楼是理科书籍,2楼是文科书籍,3楼是理科杂志,4楼是文科杂志。
闵行校区:校门,上院,中院,下院,菁菁堂,铁生馆,光彪楼,逸夫楼,思源湖,包玉刚图书馆,文科图书馆,D教学楼,E教学楼,六号教学楼(又名综合教学楼),光明体育场,程及美术馆,新东区等。
闵行校区
从徐汇到闵行乘校车大约需要50分钟时间。闵行校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上。初到那里,令人感觉最深的大概就是无所不在的绿色。平坦的草坪,青翠的树木,放眼望去,没有一处没有绿的身影,甚至连清澈的思源湖都好像荡漾着绿色的涟漪。
路线
正门—菁菁堂、光明体育场—思源湖—图书馆—宿舍区。
step 1 正门 壮志凌云的交大风貌
东川路上,面南的校门是闵行校区的正门。进入校门,一条小河在面前静静地蜿蜒,伸展开去。河上的一座小桥——凌云桥,连通了校门和校内的道路。一个巨大
的白色的M型造型,横跨在桥的两端,若染成**,说不定会有些人认为是麦当劳的巨大标志——交大的校门总是这么有个性。过桥,即步入菁菁广场了。在广场末
端的草坪上,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雕塑,雕塑名曰“志在凌云”,与前面的凌云桥遥相呼应。
step 2 菁菁堂、光明体育场 朝气蓬勃交大校园
在菁菁广场的左边是学校的大礼堂——菁菁堂。菁菁堂的主体颜色依旧是白色,和徐汇校区的大礼堂色调一致,但是比徐汇的礼堂似乎更多了一些端庄之气。菁菁
堂建筑面积有5202平方米,可容纳近3000人。这里是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捐赠1亿5千万日元,交大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建成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心。“菁
菁”之名是当时由两校校长取自《诗经》中《菁菁者莪》一诗,寓友谊与事业并茂之意。
菁菁堂里有一个气势恢弘的礼堂,在这里,每年都会举
行许多重要的活动。比如每年10月份的迎新晚会,以及其他来自校内校外的表演大都在这里举行,这是学校文艺表演的重头戏;而第九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
全国大学校园路演也曾把这里作为第一站,喜欢音乐的学生着实大大地饱了耳福和眼福。
从菁菁堂沿门前的松竹路向前走,就到达了学校的主体
育场——光明体育场。它建在学校百年华诞之际,名为“光明”,寓意母校教育事业光辉灿烂,前程似锦。体育场占地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11平方米。
宽敞的看台,翠绿的草坪,环形的塑胶场地,这里绝对是体育爱好者的好去处。那些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活动的爱好者,在这里自然不会受到亏待,都可以找
到让他们满意的运动场所。
在体育场附近,还有一个规模较小的老体育馆。
step 3 思源湖 湖水涤荡中的宁静
思源湖,从一进校门就在眼前展开了,在菁菁广场的那端、菁菁堂的对面、与光明体育场隔路相望的地方。总之,思源湖从进校那一刻起就一直在左手的方向,时时刻刻用那一泓碧波来诱惑人们。
在交大,思源湖是绝对不可错过的,虽然它的面积不大,但在四周绿树和青草的映衬下,仍然有另一番妩媚。湖面上浅浅的水纹交织在一起,湖边的垂柳在轻风吹
拂下舒展着嫩枝,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在轻轻地鸣叫,在湖旁的石凳上一对对恋人在悄悄耳语。在湖上还有一座玲珑的白色小桥,以及一个小亭子——燕云亭。
由于思源湖就处在教学楼的旁边,所以常常会有苦读中的学生来这休息,或者在湖边安静地看书,看累了,抬头就可以看见湖对岸漂亮的教学楼和图书馆。
思源湖是如此宁静,以至于你想像不出它是身处一个有一万多人的校园里。
图书馆 悄声而行
环思源湖漫步而行,走过湖北边的小桥,有一座砖红色的建筑,那就是包玉刚图书馆。包玉刚图书馆建于1991年,是用徐汇校区图书馆捐款的余款建造起来
的。在图书馆落成开馆仪式之际,包玉刚先生逝世,为对包玉刚先生表示永久的纪念,新落成的图书馆被命名为“包玉刚图书馆”。馆内藏书众多,有经典名著,也
有最新的期刊。或许是因为装有空调的缘故吧,在夏天,有人会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边享受空调的凉爽,边查看自己所需的资料,真是一举两得。
校外读者来查阅文献,需到图书馆总咨询服务台办理临时图书证。
从图书馆前南走,沿湖边的一片红色的建筑依次是下、中、上院。这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砖红色的主色高调,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为了方便师生在这三
院间往来,每幢楼在二楼都建有云廊。虽然教室没有多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室略显老旧,但它却营造出学习的气氛。这里的教室熄灯较晚,又有通宵教室,所以
学生们还是喜欢到那里去学习。
在这里自习,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当他们进出自习教室的时候都是轻手轻脚的,生怕打扰了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同学们。交大学子,在这个时候显得特别可爱。
step 5 宿舍区 “住在交大”
在三院背后,绿荫掩映中的那片浅**的公寓楼,就是学校的宿舍了。在上海向来有“住在交大”的说法,学生的宿舍当然也是设施完备。每个宿舍都会使学生拥
有足够大的空间,有自己的电脑桌。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学校网络是不可缺少的。校园网建设完成了校区间高速主干网,徐汇、闵行和七宝三校区之间形成了带宽达
10Gbps的主干环路。校园网已经通达全校所有共69幢学生宿舍楼,提供390余台接入交换机,共7600余个端口,为学生提供免费Internet接
入服务,使全校学生都能在宿舍享受网上冲浪的乐趣。
宿舍的北边,是闵行校区的西区食堂。当中午下课的时候,从教学楼里涌出来的人流会齐赴食堂,为劳累了一上午的身体补充能量。这里虽然会有一些拥挤,但绝对是秩序井然。学生们自觉地排着长长的队伍,边排队边和同学说笑着。
与宿舍区隔了一条盈江路的,是闵行校区的另外一半,这里错落地分布着宿舍、教学楼和实验楼等,若觉得逛得还不过瘾的话,不如再到那边徜徉一番吧。
包姓是中国第181个人口众多的姓氏,集中在江浙一带。目前,保族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总人口约65万人。
包的名字与图腾
包,古胞字,是会意字。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都像是裹着胎盘要出生的胎儿。小篆演变成了“字内,子聪”,楷书变成了现在的裹体,意思一样。保的引申义有包容、包容、担当,常被借用来指人的心性的度量、权力的势力范围、事物的内容类型。古人多以人名。当然,包的气度和能力也是包氏一族所期待和崇拜的。
包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包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冯姓和严姓。
第一个来源于冯氏。相传傅后,傅又被称为太尉,太尉、包谷共名,后人有包石之称。
第二支有姓。春秋时期楚昭王孙保驸马之孙毛,史称沈,后因秦救楚有功而得名。鲍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外来基因的流入
包外族人的血缘融合主要发生在北方,尤其是蒙古人和满族人。北宋时,晋人已经有了包姓。清朝初期,满族人纷纷改姓。满族八旗的姓氏有乌亚什、乌苏,蒙古族八旗的姓氏如博尔济吉特旗、翁牛特旗等都有所改变或部分改变。这些中国满族和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融入了汉族。
历史上商保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包姓发源于湖北,后传至北方和东方。秦汉时期,包姓在山西上党已形成贵族世家。魏晋时期,由泰山鲍姓改宗的鲍氏也在山东迅速向东南迁移,鲍姓主力聚集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包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并进入福建。
宋代时期,包姓有近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在最著名的姓氏中排名第128位。包姓最多的省份是安徽,约占全国包姓总人口的一半。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江西,其中包姓约占总人口的76%,其次是浙江、四川、江苏、河南和福建。全国形成了以安徽、江西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包姓有1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在最流行的姓氏中排名第124位。浙江是包姓第一大省,约占包姓总人口的47%。泉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其中包姓约占包姓总人口的67%,其次是山东、广西、云南、江西和安徽。其入口主要继续向江浙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包姓分布及图谱
包姓当代人口已达65万,是中国第181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自宋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包姓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广西。这三个省区约占包姓总人口的39%,其次是甘肃、辽宁、湖北、四川、重庆、上海,其中包姓集中了27%。江苏和浙江各有15%的包姓人口,是包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以广西、重庆、四川、东北为两个次聚集地的包姓分布态势。
示意图di
王姓、唐姓郡县主要有丹阳、上党、南阳。鲍氏的唐姓主要有“刚毅”、“清河”、“孝”等。这三个堂名都出自宋代包拯。包拯,北宋安徽合肥人,曾任御史、天章阁进士、龙图阁进士、开封府进士、侍郎等职。他为官清廉,执法严厉,权贵贵族为之收手,而百姓都说包拯的笑报比黄河好,死后“孝顺”。
关于包姓有四副重要对联:
唐颖瑞,董敢吹会。
传第二本,望收圣贤。
学好义,万卷高;破则奸,权则权。
郝华伟,阎罗碧君;贤惠女子守其义,儿子归家。
家谱目前,上海图书馆有27部包姓家谱,美国、日本等国的其他图书馆也有81部包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年到79000年,包姓名人有47位,占总姓氏数的01%,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163位;包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1%,排名第142位。保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1%,排名第137位。包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13%,排名第121位。
历史上有包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汉经学家包贤、富宝;唐代蓟县学院学士包荣;北宋时,天章阁正在筹建中,龙图阁有学士包拯,藏书家包拯,嘉定进士兼大臣堂有学士包惠;明代弘治进士,督御审鲍泽,嘉靖进士,御审解宝;清代学者、书法家包;包玉刚,当代船王和银行家。
鲍姓血型
鲍姓人群血型总分布为:O型占346%,A型占29%,B型占279%,AB型占85%。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
这是电视剧《包青天》中的插曲,唱出了北宋名臣包拯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品性。包拯除了在仕途上的作为流传千古外,他还是一名大孝子。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在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包拯考虑到父母已经年迈,为了照顾父母方便,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上级也体量到包拯的难处,批准了他的请求,他遂被改授和州监税。但是父母不想让他离开,包拯于是决定辞官,专门回家赡养父母。
在几年以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墓旁筑起草庐为其守丧。直到守丧期满,他都不忍离去,父老乡邻多次来劝慰勉励,之后包拯才重新出去做官。
做人如此,做事自然不会差,包拯做官后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成为中国 历史 上一代名臣,流传千古。
1918年,包拯的第29代孙包玉刚出生在宁波,也就是后来世界闻名的一代“船王”。包玉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主要取决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品质。而他那超人的才华和品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离不开他父亲的教诲。
包玉刚的父亲叫包兆龙,待人和蔼可亲,办事公道,秉性刚正不阿,不愧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后人,而包玉刚的个性与父亲很像。
在包玉刚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再三告诫他们:“一个人的声誉和信用,是做人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人活在世上,不义之财绝不可取。”为此,父亲多次给他们讲关于包玉刚曾祖父的故事。
包玉刚的曾祖父早年行医,养活一家人。后来,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又转型做起了丝绸买卖的生意。有一次外出做生意住在一家旅店,第二天就同雇来的挑夫挑着行李一同赶路,直到当晚在另一家旅店住宿,他才发现有一包行李不是自己的。
于是,他连忙问挑夫:“你怎么把别人的行李挑来了呢?”挑夫赶忙解释:“我哪知道这不是您的,当时客房里只剩下这一担行李了。”
包玉刚的曾祖父为了找到丢失行李的主人,打开行李查看,发现里面有五千两白银的汇票,还有二百两银子,但是并未发现地址。为了归还失主,他决定返回原来的旅店,可是在那里一连等了三天也不见有人来领。于是,只好在旅店的墙上留下招领启事,并留下领取失物的地址,这才离开。
到了第二年,当初那位失主再次入住那家旅店,发现了墙上的招领启事,有些难以置信,但还是决定派人去调查一下,结果还真找到了丢失的行李。失主在上门领取的时候,拿出两百两银子作为酬谢,结果被包玉刚的曾祖父谢绝了。
他回绝道:“这些都不是我的东西,我当然不能拿,这是做人的根本。怎么能重谢呢。”
看到对方如此的正直和信守诺言,这位失主被对方感动了。这位失主是做木材生意的,规模还做得比较大,当他看到包家并不富裕时,就邀请包玉刚的曾祖父一起经营木材生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包家也逐渐变得富裕起来,并建造了新的房子,而包玉刚就出生在这座新房子里。
父亲包兆龙向包玉刚讲述曾祖父清白做人做事的故事,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父亲对他在成长路上的教诲,更令其终身难忘。
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从事经商,家庭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包玉刚也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在包玉刚13岁时,父亲送他去上海求学,从小就对大海充满浓厚兴趣的他选择进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学习。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来到重庆,并进入一家银行工作。由于他在工作中勤奋努力,从普通的小职员做到重庆分行的经理。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不到30岁就当上上海银行业务经理,之后又晋升为副总经理。
这段从事金融行业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知识,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商业手法,这对他日后的事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1949年初,解放战争的炮火逼近上海,上海的很多有钱人收拾细软,向海外和港台转移。包玉刚也辞去了银行副总经理的职务,然后跟父亲一起怀揣着积攒的10万元到香港闯天下。
父子俩经过一番谋划,租了一间办公室做起了进出口贸易,从事内地的土特产品贸易,生意还算过得去。1955年,进出口贸易受阻,包兆龙准备向房地产转型发展,但包玉刚与父亲有着不同的想法。
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包玉刚到海边看海,海上来来往往的商船给包玉刚留下很深的印象。从那时起,包玉刚就立志长大后从事航运业。而包玉刚13岁去上海求学,选择的就是船舶业,这与儿时的梦想不谋而合。
包玉刚选择从事海运事业,一开始家人都不理解,因为香港的航运业已经十分发达,而且包玉刚是个门外汉,对航运业知之甚少。包玉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一边说服家人,一边四处收集和了解船舶和航运的相关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航运方面和船舶方面的书籍。
之后,他取得了父亲的支持,在朋友的协助下,筹集了70万美元的资金,专程从英国买回一艘烧煤炭的二手货船,他的环球航运公司由此起航。
虽然买回的这艘旧船已有28年 历史 ,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但他登上这艘船的甲板时,心里高兴极了,他东摸摸,西看看,就像一位父亲看待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一样。而就在这时,他已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个真正的世界船王。
当时世界上和香港的船王们大多采取短租模式,这样不但收费高,而且还可以随时提高租金价格。而包玉刚选择了一条与他们不同的方式,那就是进行长租,他与使用船只的一方签订3年、5年或更长的租期,租方按月缴纳租金。这样虽然租金价格较低,但是可以锁定长期订单。
在包玉刚看来,要想稳定发展,一是要降低风险,二是要建立在行业里的信誉。将船出租给航运公司运营,自己每月稳定收入,这无疑将自己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而通过长租,在行业里逐渐树立了信誉,这样客户就会越来越多。
在包玉刚涉足航运业第二年,由于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被关闭,导致航运运费暴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他购买的那艘二手船为其挣到了购买7艘新船的钱。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包玉刚敏锐地观察到,随着中东地区油田的开发,石油运输业将在全球航运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于是,他迅速投资资金建造大型油轮,由于先人一步,这又使其大赚一笔。
1977年,包玉刚的船队规模已经达到1347万吨,比排名第二的日本船王三光多了753万吨,比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多了近1000万吨。而到了80年代初,包玉刚的船队规模达到200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当包玉刚坐稳“世界船王”的宝座后,他敏锐地观察到世界航运业即将陷入衰退,于是他做出一个令很多人十分意外的决定,那就是卖掉大部分船只,开始弃舟登陆,向其他行业转型。
包玉刚第一战拿下英资企业“九龙仓”49%的股权,第二战又以25亿港元获得英资会德丰34%的股权,1986年又收购渣打银行145%的股份。通过收购上述资产之后,包玉刚在香港和国际商界的影响力可以说用呼风唤雨来形容不为过。
虽然包玉刚在香港坐拥亿万资产,但他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叶落归根,要关心家乡的事业。”他对父亲很孝顺,对于父亲的嘱托自然也不敢怠慢,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让包玉刚看到了报效祖国和家乡的机会。
于是,他给内地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表示要回来探亲,因为他得知自己的表亲卢绪章担任国家 旅游 局局长,这样就有了探亲的由头。这封信很快被送到邓小平手上,邓小平立即授意廖承志发出邀请电报:欢迎包玉刚夫妇回来探亲。
1978年11月,离开内地30年的包玉刚终于回来了,想看看这三十年来祖国有多大的变化。当他们到达北京之后遇到一个尴尬的事情,那就是没有找到一家像样的酒店。于是,包玉刚当即决定,要向祖国捐款1000万美元,修建一座现代化的 旅游 酒店,并引进国际先进的酒店管理方式。
他将这一意愿向时任国家 旅游 局局长的表亲卢绪章说了,并表示,建成后这座酒店的产权和运营权都归国家所有。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将这座酒店以父亲的名字来命名——兆龙饭店。
包玉刚之所以将其命名为兆龙饭店,这也是为父亲尽孝道。我们知道包拯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为了赡养父母宁可辞官,而包玉刚作为包拯的第29代孙,自然也继承了包家的优良品质。
不过,以前都是我们援助其他国家,一般不接受“外援”,对于这1000万美元的援助资金,一时不知如何处理。于是卢绪章向邓小平请示后,邓小平决定亲自接收这笔捐款,并在北京东三环的长虹桥畔修建兆龙饭店。
令包玉刚非常意外的是,兆龙饭店落成之日,邓小平亲自出席了开业典礼,并题写了店名。
包玉刚自从第一次回来探亲,对内地和家乡的捐款非常慷慨,除了捐赠兆龙饭店外,还捐赠1000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一座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兆龙图书馆。
1984年,邓小平作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指示,这深深地打动了包括包玉刚在内的一批海外“宁波帮”人士,这更激发了他们回来支援家乡建设的热情。
1984年10月28日,包玉刚一家人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家乡宁波,当他得知宁波还没有一所大学时表示:“宁波的面积是香港的10倍,人口也跟香港差不多,但还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向四化进军中怎么行呢?”于是,他当即决定捐款2000万美元,创建宁波大学。
在包玉刚等人的带动下,一大批海外“宁波帮”人士回来建设家乡,带动了宁波的发展。
包玉刚除了投资家乡建设以外,还积极促进香港回归。包玉刚不仅与内地高层接触频繁,而且还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每次到伦敦期间,都会与这位铁娘子共进午餐及会谈。
1981年,包玉刚再次偕家人来到了唐宁街10号,拜访撒切尔夫人,并为撒切尔夫人带来两份神秘的礼物:一份是一个跳绳,用于拉近两人的关系,当撒切尔夫人打开这份礼物时还真被逗乐了;另一份礼物是包玉刚在英国造船厂订购了两艘船,这对于当时不景气的英国造船业来说可谓是好消息,这无疑向撒切尔夫人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包玉刚顺势诚挚地提出,希望撒切尔夫人能够参加这艘船以及另一艘在上海建造的姊妹船的剪裁,以非官方的形式走近中国,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后,包玉刚把这个消息迅速传递给中方,中方向撒切尔夫人发出正式邀请,就这样促成了两国之间的正式接触。此后,包玉刚经常在香港和北京之间奔波,为香港的顺利回归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7年,白玉刚宣布退休,把旗下的公司分别交给四个女婿来管理,自己则抽出更多的时间关心内地的建设。可是,正当他准备为祖国做更多事情的时候,却在1991年9月23日因脑溢血突然去世,终年73岁。
作为包拯29代孙,包玉刚不但继承了包拯的刚正不阿、大公无私、孝敬父母等优良品行,也将这些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他不愧是令人敬佩的世界船王和中华先行者。
船王包玉刚有多少船?有多少钱?求他的简历!
本文2023-09-30 18:26: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