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历史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安庆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历史沿革,第1张

山谷流泉中的3处年代最早的石刻都是唐代的,它们均分布在石牛古洞东壁悬崖上。其中2处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时游览山谷的题名。李翱字习之,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任国事博士。元和十五年以后任庐州刺史、舒州刺史,长庆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刻题名为“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均为真书,或横排,或竖书直排。还有一处唐代13人题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于宝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书15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7厘米,书法遒劲浑厚。据《唐书》载:李德修于宝历时出任舒州,后任尚书,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山谷流泉有两宋题刻100多处,内容也极为丰富。这里不仅有安徽现存北宋最早的一块端拱二年(989年)赵孚、舒雅、黄梦锡题名;还有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诗刻,书法家黄庭坚的题名,李师中的记事题刻,南宋张同之的诗刻等等。有宋一代,慕名到山谷流泉来观揽胜的游客一直络绎不绝,形成空前的刻石纪游之风。

北宋皇三年(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现存题名刻石文字为“皇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复游,刻习之书后,临川王安石。”所赋六言诗为:“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位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掀起神宗变法大潮之前,居然有闲情逸致,于此宁静听泉。这上物证的发现,当有助于人们研究他的思想变化的历程。北宋无丰三年(1080年),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曾至山谷揽胜。他在游览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后,一连写了《青牛篇》、《书石牛溪大石上》、《题灵龟泉石上》、《题山谷大石》等诗文。他酷爱此地山水,因此自称山谷道人。以曾坐在山溪石牛上,让大画家李公麟为之画像。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由黄庭坚手书的楷书题名:“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中小寒”,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黄氏真迹,弥中珍贵。

在唐代李德修的题名下方,有一处记得于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师中,为李德修的八世孙。似此祖、孙相距数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的石刻极为罕见。“师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雨。丞相生尚书讳德修。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历舒、湘、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熙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弟纯中从。”这篇文字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珍贵史料。

元代以后,众多游客蜂拥山谷,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时的题名、题诗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内容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大量的用简短词语赞叹山、洞、泉、石景色的特点。同时,石刻文字的体积增大,字径往往有一、二尺之多,这都是过去所少见的。明代诗人、安庆知府胡缵宗在石牛上大书“石牛”2字,并刊刻了《山谷寺》诗:“摩诗坐山谷,谷水身边流,篆密龙蛇动,潭空牛女游”,此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石牛临涧的景色,令人涌不绝口。胡缵宗还有“山谷”大字题刻,字径2尺。其它像嘉靖时御史大夫李元阳、成化时书法家袁庆祥等人的题名以及大量的“涪涪山谷”、“流云上流”、“天下奇观”、“水光天色”、“龙门”、“独醒处”、“安庆名山”、“幽思”等,都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与欣赏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这里的石刻包括有隶书、楷书、草书、篆书、行书等多种,每种书体中又富于变化,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唐代以来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风貌,是一处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

李德航 李德洲 李德刚 李德恒 李德家

李德桓 李德晏 李德书 李德峻 李德聪

李德洋 李德原 李德阳 李德佑 李德展

李德益 李德泽 李德远 李德谦 李德隆

李德骏 李德育 李德修 李德恩 李德峰

李德鸿 李德庭 李德哲 李德轩 李德伦

李德毅 李德宇 李德隆 李德逸 李德贤

安庆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历史沿革

山谷流泉中的3处年代最早的石刻都是唐代的,它们均分布在石牛古洞东壁悬崖上。其中2处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时游览山谷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