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红楼梦与曹家世事
曹沾(zhān)(约1715~约1763),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大约生活在康熙末至乾隆中叶,作为汉军出身的内务府旗人,故当为汉族,汉满两族皆以为是本族中人,三百年来各自以为矜夸[1]。清代小说家。祖籍江西武阳,后分两支一支关内落脚于河北丰润,另外一支落脚关外在辽宁铁岭,宋朝开国元勋曹彬是其远祖。大约在明末被编入满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一般认为他就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生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俯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58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俯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俯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或只是修订者)所续。
[编辑本段]曹雪芹的传说
金鉴
(一)曹雪芹的医德
“红楼”又热,曹公在天有灵,不知是喜是忧。然,百人读“红楼”既有百解,没什么高下之分,无非兴趣而已。现撷取一些曹公在北京留下的痕迹,是也非也,欢迎商榷。
曹雪芹迁徙西山后,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百姓,特别是生活无靠的残疾者,雪芹非常同情他们的困苦,尤其是在他们得病之后,无钱医治,更增加了他们的苦恼。雪芹为了给无助的病人解除病痛,经常上山为病人采药,以减少他们的负担。
香山地区曾经流传着关于曹雪芹为贫苦百姓治病的传说,《香山的传说》中就有张宝章、严宽先生搜集整理的《芹圃先生的医德》。崔墨卿先生搜集整理的《雪芹的由来》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北京清代传说》中还有张宝章先生记载曹雪芹为香山百姓治病的《手到病除》。
我曾拜访过孔祥泽老先生,孔老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一次舒成勋先生曾对孔老说,在蓝靛厂原有多家药铺,雪芹经常到这些药铺给病人抓药或配药,这些药铺的名字舒老都一一记得,并说给孔老听,遗憾的是孔老当时没有记下。
孔老还说:雪芹因医术高明,为不少的人治愈了病,一些有钱人的病被雪芹医好了后,常常要买些东西送于雪芹,以报雪芹医病之恩。雪芹往往告诉这些人,你不要给我买东西,你的钱先留着,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药,我让他找你,你把他的药钱给付了,这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吗?就这样雪芹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交口称赞雪芹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看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贯做好事。雪芹为西山百姓医病,不要钱,甚至为贫苦的百姓采药,出自于雪芹对西山百姓的爱,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编辑本段]曹雪芹笔下的北京地名
户力平
《红楼梦》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一直是个“谜”。有的说是北京,有的说是南京。但书中所描写的景致,却南方、北方兼而有之,其中涉及的地名就有近百个。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书中还提到了十余个老北京的地名。如鼓楼西大街、苇子坑、水月庵、花枝巷、兴隆街等。
北京是曹雪芹生活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特别是他在到西山黄叶村着书之前,曾在清时的右翼宗学府任过职(今西单的小石虎胡同)。应当说他对京城的人文地理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而且他的创作并非完全是杜撰,而是曹家兴衰的艺术反映,所以《红楼梦》里出现的地名也应是有现实对照和一定背景的,只是这些地名与他笔下的“大观园”一样,被艺术化了。
“鼓楼西大街”是《红楼梦》第57回所写的地名,说到它是老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了。它位于西城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元明时称斜街。因位于鼓楼之西,所以清末时又称鼓楼西斜街,1965年改称鼓楼西大街。它是北京城内比较古老的街道之一,从元代开始沿街的商业就比较发达,并有多家著名的当铺。该街的南侧有著名的恭王府,有人考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以此为蓝本而写的。
《红楼梦》第32回中有个写到:“兴隆街”,是贾雨村在京城的住处。据考证,清代时北京共有五个兴隆街:一个在东郊,三个在外城,只有一个在内城。而外城比较著名的是位于崇文区西北部的兴隆街,就是现在台基厂路口往南的祈年大街上,有东兴隆街和西兴隆街之分,因胡同内的兴隆寺而得街名。这个兴隆街与曹氏“蒜市口十七间半”故居邻近。曹雪芹应当熟悉这一带的景致,以此街名入书,是有可能的。
“小花枝巷”出现在第64回里:“不过几日,早将诸事办妥,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 ”北京曾有多条叫花枝巷或花枝胡同的地方。至今在德胜门内三不老胡同附近还有一条花枝胡同。红学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中的小花枝巷指的就是这个花枝胡同。但也有人认为曹雪芹所写的小花枝巷是位于通州城东南角的花枝胡同,此巷在张家湾镇南门内以西,东西走向,曹家当铺就在巷内路南,今遗址尚存。在此巷中部,向北有一条小胡同,直通西门内大街,被称小花枝巷。由此联想,曹雪芹对这一带的景致也应当熟悉,以此巷名写入书中,也是很有可能的。
“苇子坑”在第47回中,住在京城北部,特别是德胜门外一带的人都知道,多条公交线路均有“苇子坑”的站名,而老北京人多称其为“德外苇子坑”。早年间,在北京周边,曾有多处叫“苇子坑”的地方,皆因水塘较多,里面生长着许多芦苇得名,并以德胜门外的苇子坑而知名。但从书中的风物描述看,曹雪芹所写的苇子坑应是“德外苇子坑”,因第47回中,还有薛蟠被打的不能骑马,贾蓉只得去前面“关厢”内雇了一乘小轿,将之送回府中云云。“德外关厢”乃是众所周知的地名,明清时北京有两个北门:安定门和德胜门,但安定门内无关厢,只有德胜门有关厢,所以书中的“北门”当是德胜门。
“西廊下”出现在第23回:“贾琏笑道:'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芸儿求了我两三遭,要件事管管,我应了,叫他等着。 '”西廊下这条胡同始见于清乾隆《京城全图》,地处阜成门大街北侧,有东廊下、中廊下、西廊下。《京城全图》只此一处西廊下,而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既在乾隆年间,所以有可能是以《京城全图》中的西廊下为蓝本写成的。
“清虚观”出现在29回,其中描写到:“不多时,已到了清虚观门口,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清虚观在北京只有一处,位于旧鼓楼大街南端与鼓楼西大街交界处,今称清秀巷。朱一新《京师巷志稿》中在介绍“旧鼓楼大街”时写到街中“井一,有清虚观,明景泰年间建。”因北京只有这一处清虚观,有可能《红楼梦》中的清虚观指的是这里。
“天齐庙”是第80回里的景观:“贾母打发人来找宝玉,说:'明儿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去。 '宝玉如今巴不得各处去逛逛,听见如此,喜的一夜不曾合眼。次日一早,梳洗穿戴已毕,随了两三个老嫫嫫,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 ”天齐庙在北京有两处,一处在朝阳门外,就是今天的东岳庙;一处在西郊红山口,按书中所写是“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 ,再联想到曹雪芹曾在西山一带写书,离红山口不远,所以有可能写的是红山口的天齐庙。
尽管不能绝对肯定,曹雪芹所写的这些地名,就是北京城里的地名,但有一点已得到红学研究者的共识,就是他所写的这些地名绝非是没有根据的杜撰。
曹家大院书籍有这些:
1、《六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论语》。
2、《曹氏宗谱》:详细记载了曹氏家族的历史和家谱,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3、《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史学名著,收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被誉为"史家之终古,史学之终极"。
4、《大学》《中庸》:是《四书五经》中的两篇,以教育、道德和治国理政为主题,被誉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经典之作。
5、《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内容包括人性、道德、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但没想到他的形象却是难看的黑胖子,其实是因为学者根据一些文章记载推断出来的。
先来说一下曹雪芹迁居西山后的好朋友张宜泉,他是在曹雪芹的住处经常来往而成为好朋友。张宜泉比曹雪芹大十多岁,所以曹雪芹的真实长相,他肯定是一清二楚了。值得关注的是,张宜泉在其所著《春柳堂诗稿》中说曹雪芹“其人素性放达”,说他这个人能写诗作画,性格很放达,除此以外还说了他的长相在文章中描述了真实的曹雪芹:“头广,体胖,色黑。”从这几个字可以见得,曹雪芹长得并不好看,他又黑又胖,额头宽广,感觉更像个东北大汉。
还有就是清朝宗室爱新觉罗·裕瑞的作品中也出现过,但是裕瑞对曹雪芹并不了解,他记述曹雪芹的情况是听别人说的。裕瑞说:“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汉军人,亦不知其隶何旗。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一个“闻”字表明,他在《枣窗闲话》关于曹雪芹的记载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所以并不具有真实性,只是听说中和想象中的样子。
这和我们想象中的玉树临风的大才子曹雪芹差别也太大了。当然,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他到底长什么样子都和我们没有关系的,他给后人留下的经典作品非常漂亮就可以了。
如何理解红楼梦与曹家世事
本文2023-09-30 18:06: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3991.html